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隴縣盆景

隴縣盆景

發布時間: 2023-05-14 07:55:39

❶ 想知道: 成都市 郫縣在什麼區

郫縣是舊稱,現在的郫縣是郫都區,隸屬於成都市。

郫都地處成都西北近郊,轄14個鎮(街)195個村(社區)43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5.86萬,常住人口108萬。是中國農家樂旅遊發源地,有豆瓣之鄉、蜀綉之鄉、盆景之鄉的美譽。

2016年12月撤銷郫縣,設立成都市郫都區,成為成都中心城區重要組成部分,是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重點打造的「電子信息和雙創產業基地、國際化都市新區」。

(1)隴縣盆景擴展閱讀:

郫都區建制沿革

郫都區古稱「郫」,在古史傳說中,最初以古蜀國的都邑聞名於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鱉靈,都以郫為都邑。

秦滅巴蜀之後兩年,即秦惠文王後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巴蜀同時實行分封制與郡縣制。此為郫縣建置之始。

清《一統志》和嘉慶《四川通志》有:「杜宇名蒲卑,都於此,因以名邑。秦滅蜀國而縣名不改。」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臧宮自涪城攻拔新繁、郫縣,與吳漢會於成都。

秦漢時期,郫縣轄地約涉及今郫縣、溫江、彭縣、灌縣等數縣之地。漢代郫縣的西境在今灌縣蠶崖外,包括今灌縣岷江以東以北地區。北境大致包括今彭縣北君平至豐樂、桂花、慶興一帶;東境包括今成都市西部;南境包括今溫江縣大部分地區。此後轄區屢經變動。

三國蜀漢時,郫、綿、江源三縣各分出部分地區置都安縣,即今灌縣前身。屬汶山郡。

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李雄攻取郫縣,不久自稱益州牧,治郫縣。

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起義軍趙廣等攻成都,不克,退保廣漢,不久自廣漢至郫,連營數百,巴東太守周籍之等進軍攻郫,克之。追敗之於廣漢。

南朝梁天監初年(公元502年),鄧元起攻劉季連於成都,留輜重於郫,劉季連部將李奉伯間道襲郫,陷之,鄧元起舍郫徑圍州城,不久下之。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郫縣南境、江源東境置溫江縣。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廢都安縣並入郫縣。北周時,劃沱江北郫縣地為新置九隴縣的一部分。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溫江縣復並入郫縣。隋仁壽元年(601年),又廢汶山縣入郫縣。隋仁壽三年(603年)再分置萬春縣;大業二年(606年)再並入郫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於都安縣舊址灌口鎮置盤龍縣,後改稱導江縣和灌縣。唐武德三年(620年)又置萬春縣,後復稱溫江縣。

明洪武十年(1377年),崇寧縣並入灌縣,十三年(1380年)復置。

清康熙七年(1668年),崇寧縣並入郫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置。

民國時期,縣域基本無變動。

1950年後,郫縣屬溫江專區。

1958年,撤銷崇寧縣,主體並入郫縣,其他部分並入彭縣、灌縣。

1968年,郫縣屬溫江地區。

1983年,撤銷溫江地區,郫縣改屬成都市。

2016年11月24日和12月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郫縣,設立成都市郫都區,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

2017年1月22日,郫都區正式掛牌成立。

❷ 郫縣的歷史古跡

一、郫縣的遺址遺存

郫縣歷史文化遺跡有望叢祠、杜鵑城遺址、古城遺址、揚雄墓、子雲亭等,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管理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辭典》。此外還有何武墓、何公祠、郫筒井、嚴君平墓、梅花御井、藍家坡山漢墓等。郫縣郫筒街道有「望從祠」。

歷史遺址有古城遺址、杜鵑城遺址、德源商周遺址、望叢祠、唐昌文廟、安靖鄧家雙斗桅桿、揚雄墓、嚴君平墓和何武墓等歷史遺跡,是國家的重要文物保護區域。

縣境內遺存大量詩、詞、楹聯、賦、文、碑記等文化遺存,其代表有:唐.李白的詩《宣城還見杜鵑花》,唐.溫庭筠的詞《河瀆神》,宋.張俞的詩《蠶婦》,唐.杜甫和宋.范成大有關吟誦郫筒酒和安德櫻桃村的詩等。賦、文、碑記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有唐.李德裕的《畫桐花鳳扇賦》,宋.張俞的《蜀望叢帝新宿碑記》,宋.侯溥的《漢大司何公廟堂記》、清.張成行的《司馬溫公祠堂記》等。郫縣民間文學藝術資源蘊藏量豐富,民間傳說中有代表性的篇目為《望帝化鵑》、《杜鵑城與合歡樹》、《郫筒酒的傳說》、《神仙豆腐》、《問字亭》、《御井梅花》、《陽台柳》、《司馬光在郫降世》等;民間音樂的代表性曲目有《薅秧歌》、《抬料號子》等;民間舞蹈主要是各種燈舞,最具特色的是花園、友愛的百米長龍,唐昌的「二仙燈」等;在民間工藝美術方面,一級美術師鄧歟的「川西挑花圖案」、原清河鎮教師張躍清的「筍殼雕」,安靖鎮方橋村張天泰的微雕藝術品,都是郫縣較有特色的資源。

二、請教四川省成都市郫縣的歷史沿革

郫縣位於川西平原腹心,地處西南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近郊,距成都市區1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生態環境優美,市政設施完善,區位優勢、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突出,有銀郫縣之稱。

全縣幅員面積437.5平方公里,轄14個鎮(街道),總人口48萬人,非農業人口10萬人。郫縣是四川省成都市下轄的一個縣,郵政編碼611730。

縣人民 *** 駐郫筒鎮。 [編輯本段]郫縣歷史 郫縣古稱郫邑,為古蜀國都城。

公元前314年,秦滅蜀後設蜀郡,郫邑始稱郫縣,迄今已有2300餘年。郫縣歷史悠久,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孕育出漢代哲學家、語言學家揚雄(又作「楊雄」)、宋代著名詩人張俞,清代名將羅應旒,以及當代英籍華人作家韓素英、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著名道士薩守堅,一代高僧圓悟克勤禪師等古今名人。

郫縣地圖近年來,郫縣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為主線,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為重點,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為核心,壯大財政綜合實力為目標,縣域經濟持續快速高效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先後被列入全國鄉村城市化試點縣、國家軟體產業化基地、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國家中葯現代化科技產業園、國家生態示範區、全國蔬菜標准化生產示範區、中國盆景之鄉等。

2005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85.5億元,同比增長14.8%,一、二、三產業比達到12:52:3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億元,增長90%;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8.76億元,增長33.2%;地方財政收入4.91億元,增長36.6%;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0元,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4715元,增加505元。進入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50強。

[編輯本段]郫縣介紹 氣候:郫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平均氣溫15℃,最低極端氣溫零下5℃左右。全年風向頻率以東南風最多,具有春早、夏長、秋雨、冬暖、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冬季多霧、日照偏少和四季分明的特點,生態氣候環境,十分宜人。

加上地處成都"上風上水",工業污染少,很適宜開展各種旅遊,特別是鄉村度假旅遊的開發潛力大。 地理位置:郫縣位成都市西北近郊,與彭州、新都、金牛、溫江、都江堰等5個縣(市、區)的20個鎮(鄉)接壤。

縣城東至金牛區界13公里,西至都江堰市界16公里,南至溫江區界8公里,北至彭州市界11.6公里,東北至新都區界12公里。 行政區劃:目前郫縣下設14個鎮:郫筒鎮、犀浦鎮、紅光鎮、安靖鎮、團結鎮、唐昌鎮、三道堰、新民場、花園鎮、安德鎮、唐元鎮、德源鎮、古城鎮、友愛鎮。

歷史建置 郫縣古稱"郫",最初以古蜀國的都邑聞名於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鱉靈,都以郫為都邑。

秦滅巴蜀之後二年(公元前314年),在成都設蜀郡,挪作為該郡的屬縣,正式稱為郫縣。這是郫縣建置的開始,建縣至今(2000年)已有2314年的歷史。

縣域在歷史上累有變動。1958年崇寧縣撤銷後,大部分地區並入郫縣。

解放後迄1983年,隸屬溫江地區;1983年起歸屬成都市。 郫縣縣城,秦漢時期設今馬街場口外里許"古城遺址"處,漢末或六朝時期改遷今址。

郫縣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有漢代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揚雄,西漢大司空何武,宋代著名詩人張俞,五代宋初大畫家石恪,清代知名抗日將領羅應旒以及新中國誕生後的鐵路工程師藍田,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蕭倫,當代世界著名青年歌唱家廖昌永等均為郫縣籍人士。世界著名文學家、社會活動家、英藉華人韓素音女士祖籍也在郫縣。

[編輯本段]主要文物古跡 歷史文化遺跡眾多,望叢祠、杜鵑城遺址、古城遺址、揚雄墓、子雲亭(因一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成名)等,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管理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辭典》。此外還有何武墓、何公祠、郫筒井、嚴君平墓、梅花御井、藍家坡山漢墓等。

郫縣郫筒鎮有「望從祠」,其名為紀念古屬國的望帝和從帝。望帝即望帝杜宇,從帝即開明,又稱鱉靈。

李商隱詩句「望帝春心托杜鵑」所說的就是他們的故事。 特產 郫縣盛產享譽餐飲界的調料:郫縣豆瓣 韭黃、韭菜 郫縣豆瓣用以炒菜,分外提色增香,是郫縣最著名的特產,是烹調川菜的必備調料,在晚飯界被譽為「川菜之魂」。

特別是郫縣豆瓣烹制的「回鍋肉」、「豆瓣魚」、「麻婆豆腐」、「魚香茄子」等,具有濃郁的四川風味,被公認為是川菜家常味中的代表作。 縣花:杜鵑花 杜鵑花又稱映山紅,為杜鵑花科半常綠或落葉灌木。

葉上長有細毛。春季開花,花冠呈漏斗形,顏色以各種紅色為主,因野生杜鵑花在山崗石縫中都有生長,尤其是開花季節漫山遍野,非常壯美。

杜鵑花品種很多,我國約有600種,是世界上著名的觀賞植物。 縣鳥:杜鵑鳥 杜宇的稱謂則來自一個美麗而憂傷的傳說。

揚雄《蜀王本紀》:「杜宇……乃自立為蜀王,號稱望帝。」鱉靈,原住長江邊,是一鱉精修練而成,每天夜裡他都要同出於江源之井中的情人朱利幽會。

他聽說西海水災泛濫,便沿江而上,到了蜀國,望帝杜宇任用鱉靈為相,命其治水。朱利思念情人,也到蜀國來找鱉靈。

那一天,正好望帝出獵,在山野間邂逅朱利,見朱利貌美如花,便命納入宮中為。

三、郫縣的歷史.

建制沿革:

郫都區古稱「郫」,在古史傳說中,最初以古蜀國的都邑聞名於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鱉靈,都以郫為都邑。

秦滅巴蜀之後兩年,即秦惠文王後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巴蜀同時實行分封制與郡縣制。此為郫縣建置之始。清《一統志》和嘉慶《四川通志》有:「杜宇名蒲卑,都於此,因以名邑。秦滅蜀國而縣名不改。」 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臧宮自涪城攻拔新繁、郫縣,與吳漢會於成都。

秦漢時期,郫縣轄地約涉及今郫縣、溫江、彭縣、灌縣等數縣之地。漢代郫縣的西境在今灌縣蠶崖外,包括今灌縣岷江以東以北地區。北境大致包括今彭縣北君平至豐樂、桂花、慶興一帶;東境包括今成都市西部;南境包括今溫江縣大部分地區。此後轄區屢經變動。

三國蜀漢時,郫、綿、江源三縣各分出部分地區置都安縣,即今灌縣前身。屬汶山郡。

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李雄攻取郫縣,不久自稱益州牧,治郫縣。

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起義軍趙廣等攻成都,不克,退保廣漢,不久自廣漢至郫,連營數百,巴東太守周籍之等進軍攻郫,克之。追敗之於廣漢。

南朝梁天監初年(公元502年),鄧元起攻劉季連於成都,留輜重於郫,劉季連部將李奉伯間道襲郫,陷之,鄧元起舍郫徑圍州城,不久下之。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郫縣南境、江源東境置溫江縣。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廢都安縣並入郫縣。北周時,劃沱江北郫縣地為新置九隴縣的一部分。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溫江縣復並入郫縣。隋仁壽元年(601年),又廢汶山縣入郫縣。隋仁壽三年(603年)再分置萬春縣;大業二年(606年)再並入郫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於都安縣舊址灌口鎮置盤龍縣,後改稱導江縣和灌縣。唐武德三年(620年)又置萬春縣,後復稱溫江縣。

明洪武十年(1377年),崇寧縣並入灌縣,十三年(1380年)復置。

清康熙七年(1668年),崇寧縣並入郫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置。

民國時期,縣域基本無變動。

1950年後,郫縣屬溫江專區。

1958年,撤銷崇寧縣,主體並入郫縣,其他部分並入彭縣、灌縣。

1968年,郫縣屬溫江地區。

1983年,撤銷溫江地區,郫縣改屬成都市。

2016年11月24日和12月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郫縣,設立成都市郫都區,行政區域和 *** 駐地不變。

2017年1月22日,郫都區正式掛牌成立。

四、郫縣的來歷

郫縣古稱「郫」,在古史傳說中,最初以古蜀國的都邑聞名於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鱉靈,都以郫為都邑。

秦滅巴蜀之後兩年,即秦惠文王後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巴蜀同時實行分封制與郡縣制。此後即以郫邑作為蜀郡的屬縣,稱郫縣,此為郫縣建置之始。

秦漢時期,郫縣轄地約涉及今郫縣、溫江、彭縣、灌縣等數縣之地。

漢代郫縣的西境在今灌縣蠶崖外,包括今灌縣岷江以東以北地區。北境大致包括今彭縣北君平至豐樂、桂花、慶興一帶;東境包括今成都市西部;南境包括今溫江縣大部分地區。此後轄區屢經變動。

三國蜀漢時,郫、綿、江源三縣各分出部分地區置都安縣,即今灌縣前身。屬汶山郡。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廢都安並入郫縣。

隋仁壽元年(601年),又廢汶山縣入郫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於灌口鎮置盤龍縣,後改稱導江縣和灌縣。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郫縣南境、江源東境置溫江縣。隋開皇三年(583年)撤溫江縣復並入郫縣。仁壽三年(603年)再分置萬春縣;大業二年(606年)再並入郫縣。唐武德三年(620年)又置萬春縣,後復稱溫江縣。

後周時劃沱江北郫縣地為新置九隴縣的一部分,今屬彭縣。

明洪武十年(1377年)並入灌縣,十三年(1380年)復置。

清康熙七年(1668年)並入郫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置。

民國時期,縣域基本無變動。[1]

1950年後屬溫江專區,1968年屬溫江地區,1983年改屬成都市。

2行政區劃

編輯

區劃沿革

1996年,郫縣面積437.5平方千米,人口44.1萬,轄13鎮3鄉:紅光鎮、郫筒鎮、犀浦鎮、安靖鎮、花園鎮、安德鎮、兩路口鎮、三道堰鎮、德源鎮、合作鎮、新民場鎮、唐昌鎮、團結鎮、友愛鄉、紅興鄉、清河鄉。縣 *** 駐郫筒鎮。(261個村委會、21個居委會)

1999年,郫縣轄14個鎮、5個鄉:郫筒鎮、安靖鎮、紅光鎮、合作鎮、唐昌鎮、安德鎮、團結鎮、犀浦鎮、花園鎮、德源鎮、新勝鎮、新民場鎮、兩路口鎮、三道堰鎮;唐元鄉、古城鄉、清河鄉、友愛鄉、紅興鄉。

2004年9月8日,撤銷紅興、新勝、兩河口、清河4個鎮。將原紅興鎮的長樂、石佛、濂溪3個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郫筒鎮;郫筒鎮 *** 駐南大街。將原紅興鎮的白雲、長生、漢姜、護國、濟陽、寇家壩、宋家林、漁塘坎8個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紅光鎮;紅光鎮 *** 駐成灌路。將原新勝鎮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唐昌鎮;唐昌鎮 *** 駐南二環路。將原兩路口鎮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安德鎮;安德鎮 *** 駐望樂村。將原清河鎮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友愛鎮;友愛鎮 *** 駐政通巷。將合作鎮的回龍、青龍、勝利3個村及新華村的3、4、6社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德源鎮;德源鎮 *** 駐禹廟街。將紅光、犀浦、郫筒、德源4個鎮的部分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合作鎮;合作鎮 *** 駐安阜村。

2004年,郫縣總面積43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112人/平方千米。轄郫筒、唐昌、犀浦、安德、安靖、紅光、友愛、唐元、古城合作、新民場、德源、團結、花園、三道堰15個鎮,共有36個社區、261個行政村。[2]

區劃詳情

郫縣地圖

郫縣地圖

縣分為14個鎮街:郫筒街道、犀浦鎮、紅光鎮、安靖鎮、團結鎮、唐昌鎮、三道堰、新民場、花園鎮、安德鎮、唐元鎮、德源鎮、古城鎮、友愛鎮。[3]

五、請教四川省成都市郫縣的歷史沿革

郫縣位於川西平原腹心,地處西南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近郊,距成都市區1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生態環境優美,市政設施完善,區位優勢、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突出,有銀郫縣之稱。

全縣幅員面積437.5平方公里,轄14個鎮(街道),總人口48萬人,非農業人口10萬人。郫縣是四川省成都市下轄的一個縣,郵政編碼611730。

縣人民 *** 駐郫筒鎮。 [編輯本段]郫縣歷史 郫縣古稱郫邑,為古蜀國都城。

公元前314年,秦滅蜀後設蜀郡,郫邑始稱郫縣,迄今已有2300餘年。郫縣歷史悠久,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孕育出漢代哲學家、語言學家揚雄(又作「楊雄」)、宋代著名詩人張俞,清代名將羅應旒,以及當代英籍華人作家韓素英、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著名道士薩守堅,一代高僧圓悟克勤禪師等古今名人。

郫縣地圖近年來,郫縣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為主線,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為重點,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為核心,壯大財政綜合實力為目標,縣域經濟持續快速高效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先後被列入全國鄉村城市化試點縣、國家軟體產業化基地、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國家中葯現代化科技產業園、國家生態示範區、全國蔬菜標准化生產示範區、中國盆景之鄉等。

2005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85.5億元,同比增長14.8%,一、二、三產業比達到12:52:3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億元,增長90%;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8.76億元,增長33.2%;地方財政收入4.91億元,增長36.6%;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0元,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4715元,增加505元。進入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50強。

[編輯本段]郫縣介紹 氣候:郫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平均氣溫15℃,最低極端氣溫零下5℃左右。全年風向頻率以東南風最多,具有春早、夏長、秋雨、冬暖、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冬季多霧、日照偏少和四季分明的特點,生態氣候環境,十分宜人。

加上地處成都"上風上水",工業污染少,很適宜開展各種旅遊,特別是鄉村度假旅遊的開發潛力大。 地理位置:郫縣位成都市西北近郊,與彭州、新都、金牛、溫江、都江堰等5個縣(市、區)的20個鎮(鄉)接壤。

縣城東至金牛區界13公里,西至都江堰市界16公里,南至溫江區界8公里,北至彭州市界11.6公里,東北至新都區界12公里。 行政區劃:目前郫縣下設14個鎮:郫筒鎮、犀浦鎮、紅光鎮、安靖鎮、團結鎮、唐昌鎮、三道堰、新民場、花園鎮、安德鎮、唐元鎮、德源鎮、古城鎮、友愛鎮。

歷史建置 郫縣古稱"郫",最初以古蜀國的都邑聞名於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鱉靈,都以郫為都邑。

秦滅巴蜀之後二年(公元前314年),在成都設蜀郡,挪作為該郡的屬縣,正式稱為郫縣。這是郫縣建置的開始,建縣至今(2000年)已有2314年的歷史。

縣域在歷史上累有變動。1958年崇寧縣撤銷後,大部分地區並入郫縣。

解放後迄1983年,隸屬溫江地區;1983年起歸屬成都市。 郫縣縣城,秦漢時期設今馬街場口外里許"古城遺址"處,漢末或六朝時期改遷今址。

郫縣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有漢代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揚雄,西漢大司空何武,宋代著名詩人張俞,五代宋初大畫家石恪,清代知名抗日將領羅應旒以及新中國誕生後的鐵路工程師藍田,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蕭倫,當代世界著名青年歌唱家廖昌永等均為郫縣籍人士。世界著名文學家、社會活動家、英藉華人韓素音女士祖籍也在郫縣。

[編輯本段]主要文物古跡 歷史文化遺跡眾多,望叢祠、杜鵑城遺址、古城遺址、揚雄墓、子雲亭(因一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成名)等,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管理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辭典》。此外還有何武墓、何公祠、郫筒井、嚴君平墓、梅花御井、藍家坡山漢墓等。

郫縣郫筒鎮有「望從祠」,其名為紀念古屬國的望帝和從帝。望帝即望帝杜宇,從帝即開明,又稱鱉靈。

李商隱詩句「望帝春心托杜鵑」所說的就是他們的故事。 特產 郫縣盛產享譽餐飲界的調料:郫縣豆瓣 韭黃、韭菜 郫縣豆瓣用以炒菜,分外提色增香,是郫縣最著名的特產,是烹調川菜的必備調料,在晚飯界被譽為「川菜之魂」。

特別是郫縣豆瓣烹制的「回鍋肉」、「豆瓣魚」、「麻婆豆腐」、「魚香茄子」等,具有濃郁的四川風味,被公認為是川菜家常味中的代表作。 縣花:杜鵑花 杜鵑花又稱映山紅,為杜鵑花科半常綠或落葉灌木。

葉上長有細毛。春季開花,花冠呈漏斗形,顏色以各種紅色為主,因野生杜鵑花在山崗石縫中都有生長,尤其是開花季節漫山遍野,非常壯美。

杜鵑花品種很多,我國約有600種,是世界上著名的觀賞植物。 縣鳥:杜鵑鳥 杜宇的稱謂則來自一個美麗而憂傷的傳說。

揚雄《蜀王本紀》:「杜宇……乃自立為蜀王,號稱望帝。」鱉靈,原住長江邊,是一鱉精修練而成,每天夜裡他都要同出於江源之井中的情人朱利幽會。

他聽說西海水災泛濫,便沿江而上,到了蜀國,望帝杜宇任用鱉靈為相,命其治水。朱利思念情人,也到蜀國來找鱉靈。

那一天,正好望帝出獵,在山野間邂逅朱利,見朱利貌美如花,便命納。

六、成都的歷史古跡

成都是一座景色秀麗、氣候宜人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代留下來的名勝古跡很多。其中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侯祠、杜甫草堂和永陵(王建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的有北周文王碑、文殊院、青羊宮、孟知祥墓、朱悅廉墓、僖王陵、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彭大將軍紀念碑彭家珍祠、十二橋烈士墓。其它各具特色的公園,有以引種一百多種竹子、被稱作「竹的公園」――望江樓;裝飾、布置各式盆景的百花潭;山青水秀的人工湖――百工堰;年年舉辦「燈會」「花會」的文化公園;以飼養和繁殖大熊貓著名的成都動物園、以錦江綠化帶為背景的濱江公園和以「人和水」為主題的活水公園。這些分布在市區和城郊的游覽參觀點各具特色、涉獵面廣,人們在此游覽之餘不僅可以欣賞到眾多美景,而且可以增長知識和情趣,耳目為之一新。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黃河與長江共同哺育 著這片風光奇絕的土地。從神秘幽美的九寨溝,到碧波萬頃的竹海;從風清月白的大寧河,到那跑馬溜溜的群山;樂山大佛做不到的治水業績,李冰父子早己做到了;古人慨嘆的六龍回日之高標,已被西昌發射的航天衛星越過。到處是絢麗的自然風光,到處是淳美的風土人情……

自古詩人多入蜀。地靈人傑的巴蜀大地又是文化之邦。李太白從這里杖劍遠行;杜工部在此地望月懷鄉;陳子昂、蘇東坡、陸放翁、張大千怕如燦爛的明星,輝耀著這片浪漫的大地。劉皇叔白帝託孤;諸葛亮六齣岐山;唐玄宗劍閣聞鈴;多少忠臣怨主,幾許盛衰悲歡,都留在這里的森森翠柏、茫茫白波、重重殿字之間,留給了風雨樓台、暮鼓晨鍾……當然,到成都旅遊別忘了品嘗這里的小吃。

作為我國歷史名城之一,成都的歷史猶如它的自然地貌一樣有起有落。

從2300年前蜀王遷都於此,漫漫千載,星移斗轉,成都有過「五大都會」、「揚一益二」的輝煌,也有過「十室九空」、「斗米數十金」的凄涼。然而,它千古不徙,遭歷劫而不衰,從容地吐納萬物,化育生機,這就是成都的魅力所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晉代詩人左思曾由衷地禮贊「既崇且麗、實號成都」。不論是中國「詩仙」李白,還是「詩聖」杜甫都無限深情地謳歌過這座風姿獨具的城市。

成都,這座既古老又年青,既安寧又繁榮,既有很深的文化積淀,又有很強的商業意識的城市,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作為中國四川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成都已經形成機械、電子、醫葯、冶金、化工、棉紡、食品等門類的工業體系;農業則是中國重要的糧油和農副產品基地;商業已成為中國西南商品、物資的重要集散中心;交通、通信亦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樞紐。

成都自古就是一座具有開放性格的城市。遠在北方開辟「絲綢之路」的紀元前,成都人就已經入雲南,經緬甸,到印度,至中亞,轉歐洲,即史稱的所謂「南絲之路」,譜寫了對外開放的歷史篇章。今天的成都,秉承祖先氣度恢宏、兼容並包的傳統,正意氣風發地走向世界。

❸ 寶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景點

寶雞好玩的地方景點

三國小鎮位於岐山蔡家坡,遊玩目前是完全免費的,以後會不會收費就不知道了,這里分為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同時建築風格也是完全按照三國時期的建築設計的,還有馬戲節目助興,目前來看,人氣還是相當不錯的,我去過幾次,幾次人都非常多,也有美食街,遊船等。但是目前還沒有開發完全,內城裡招商工作也未完成,捎帶去看看還是可以的!

西府老街

西府老街其實嚴格來說不能算是個獨立景點,更多像是北坡上的一座美食城,不過,旅遊的主要元素當然也少不了吃,更何況,這里幾乎聚集了寶雞各縣的知名小吃,還有一些外地的小吃這里也可以找到,因此,這里也需要提一提,遊玩當然是免費的,不過吃的話肯定是要錢的,權且算作濫竽充數吧!

人民公園

寶雞人民公園是個老牌景點了, 現在還附帶上中華禮樂城,在裡面遊玩都是免費的,但是項目收費是跑不掉的,若不玩那些收費項目,在裡面轉一天也不會花掉一分錢,約個會什麼的是個挺好的地方。這里風景挺漂亮。值得推薦。

鳳凰湖景區+音樂噴泉

鳳凰湖景區及鳳縣音樂噴泉同處於寶雞鳳縣,且兩地離得不遠,因此放在一起,景區內森林覆蓋率大,空氣清新,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主,這里最大的優點當然就是免費了,同時鳳縣作為一個避暑勝地,夏季旅遊也相當舒適。因此尤其推薦夏季來旅遊。白天轉轉鳳凰湖,晚上看看鳳縣的噴泉,也是極好的。

眉縣湯峪音樂噴泉

眉縣湯峪音樂噴泉是因為抖音突然火起來的,火的簡直是一塌糊塗,隨便發一條關於音樂噴泉的短視頻都有幾萬乃至幾十萬贊。這座噴泉聽說投資上億,七彩摩天輪造型,加上音樂的襯托,可以說是美輪美奐,現場燈光不比演唱會效果差,因此相當值得推薦。當然,完全免費。

寶雞植物園

寶雞植物園位於寶雞姜譚路北側,是集科研、科普、遊憩觀賞和綠化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園林單位。植物園里花的種類繁多,而且每個季節都有不一樣的花開放,最大的優點也就是完全免費開放,遊客眾多,仿古的大門,人工湖面,這些都是植物園的亮點,裡面現在還加了一個新開的盆景園,因此,來寶雞旅遊,這里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地方。

❹ 寶雞旅遊景點 寶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寶雞好玩的地方有:太白山、天台山、關山草原、嘉陵江源頭、炎帝陵、大唐秦王陵、姜太公釣魚台、周公廟、五丈塬、周原遺址、古陳倉城遺址、諸葛亮廟、唐九成宮遺址、「鐵馬秋風」大散關、金台觀、雞峰山、陳倉山、箭括嶺、扶風城隍廟、吳山、慈善寺、太平寺塔、張載祠(張子祠)、寶雞歷史博物館、法門寺、法門寺珍寶館(博物館)、眉縣湯浴溫泉、九成宮遺址、秦公一號大墓、蘇文忠公祠、寶雞民俗博物館、東方大佛宮 、始祖殿、紅河谷、通天河國家森林公園、崛山森林公園、龍門洞森林公園、寶雞觀光園、寶雞人民公園、鳳翔東湖、·西岐民俗村、寶雞市植物園 。

太白山:

太白山(Mountain Tai)主體位於陝西寶雞眉縣、太白縣,廣義上的太白山連帶西安周至縣部分。它是秦嶺山脈主峰,也是中國大陸青藏高原以東第一高峰。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已通過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景觀質量評審 。太白山是長江和黃河兩大水系分水嶺。具低山、中山、高山等地貌類型,界限清楚、特點各異,特別是第四紀冰川活動所雕琢的各種地貌形態保留完整、清晰可辨。

太白山氣候迥然不同,隨著海拔高度遞增,氣候類型按一定規律呈連續的帶狀分布。氣候立體差異,使植物、動物分布也形成相應的垂直帶譜。太白山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山上林木茂盛,中草葯遍地皆是,尤其世界上僅存的孑遺植物--獨葉草在太白山獨有。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雉類之血雉、紅腹角雉及獸類之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禽異獸於太白山繁衍生息。自19世紀始,世界各地學者慕名紛紛前來太白山考察,而太白山已成為科考研究避暑旅遊體育運動和教學實習的重要基地。太白山是世界級生態旅遊目的地和著名道教文化聖地,位列道教第十一洞天,玄德洞天。唐、宋以來,許多文人墨客登臨揮毫,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因此,每逢夏秋之時,登山覽勝者與朝山香客絡繹不絕。

炎帝陵:

炎帝神農氏"以姜水成",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現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炎帝陵(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Yandi in Zhuzhou)。 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它坐落於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里處的鹿原陂。現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華全國歸國華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十大文化遺產、新瀟湘人文八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區。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被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根親文化盛事。主要建築有炎帝陵殿和神農大殿。炎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❺ 寶雞好玩的旅遊景點

寶雞好玩的旅遊景點有哪些?寶雞古稱「陳倉」、「雍城」,譽稱「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寶雞好玩的旅遊景點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寶雞好玩的旅遊景點

太白山簡介:

太白山橫卧在寶雞眉縣、太白、西安周至3縣境內。因山頂終年積雪,銀光四射,故稱太白。它是橫貫陝西省的秦嶺山脈的主峰,海拔3767米,也是秦嶺的最高峰。

太白早為名山,詩人李白、杜甫、柳宗元、韓愈、蘇軾等人曾游過這里,寫下了著名詩篇。其中李白的《登太白山》寫道:「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目可近月,前行若如山。一別武功去,何時復見還。」這里氣候異常,風雲多變,相傳在山下行軍,不敢敲鼓吹號,否則疾風驟雨會頃刻而至。不僅如此,這里還有奇特的風景。蘇軾稱它「岩崖已奇絕,冰雪竟雕皺。」太白山還有很多古建築,歷代廟宇有14處,現存房屋32棟,80餘間,石碑5通,鐵碑10通,鐵佛110餘尊,木雕像64尊,還有鐵鍾、鐵爐等。舊歷七月一日為太白山廟會,每逢此時,山上山下,遊人不絕。「太白積雪六月天」是關中八景之一。

紅河谷簡介:

紅河谷位於眉縣營頭鎮境內,太白山主峰北麓,距西安120公里、室雞60公里,在西寶高速公路常興出口轉向、西寶南線眉縣河底村路口轉向,具體方向有路標提示。公園入距下板寺26公里,可和太白國家森林公園形成環形旅遊線路,山外可和西寶高速常興、寶南線相連。紅河谷是登太白山古道之一,公園己開發景區四個,景點80多處。入園即可看到靜林寺、顯洞寺、玉皇閣、觀音崖等宗教文化古跡。公園具有秦嶺北麓典型的地貌特徵,形成了幽、奇、峻、秀的景觀。園內山勢險峻,石峽深邃,幽谷含秀,飛瀑深潭,珠飛玉濺,景觀多變。太公石船古樸悠遠,雙洞水簾神秘莫測,群仙聚首如生靈顯現,神龜寶蛋美妙故事讓人回味留戀。蟠龍灣,曲徑通幽,穿林涉水,別有風情。斗母瀑布氣勢宏大,從斗奇峰傾瀉而下,垂直落差八十餘米,堪稱陝西第一瀑。傳說趙匡胤,時乖命蹇,窮團潦,到此幸游觀景,誠心禮拜後,時來運轉,黃袍加身,登基稱帝,稱此地為福澤之地。仙桃飛簾,玉柱飛虹,峽谷石門,景色迤邐交錯輝映。

法門寺簡介: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十公里的.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發跡於北魏,起興於隋,鼎盛於唐,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

天台山簡介:

天台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南郊,面積約120平米千米,屬秦嶺山系。區內群峰競秀,植被繁茂,景色優美,氣候宜人。主要景點有蓮花、道帽石、磊磊石、九龍泉、大散關、雞峰插雲、彌羅天雲海、炎帝骨台寢殿、神農祠、老君頂、玄女洞等數十處,主峰蓮花頂海拔2198米。天台山有油松、華山松、連香木等多種樹木、百餘種觀賞花木和60多種鳥獸。史載民傳,天台山是炎帝出生、成長、創業和卒身的地方,是「神農之鄉」,在中華民族發祥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還有道教始祖老子李耳開始創教寫經的傳說。自古以來說是道家名山,是一處融文化古跡與自然風光為一體,具有觀賞游覽、歷史文化和科學考察等多種價值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嘉陵江簡介:

嘉陵江源頭風景區位於寶雞市南郊、川陝公路三十三公里處的秦嶺之巔。屬天台山國家森林公園四大風景區之一,總面積三千六百公頃,著名的嘉陵江發源於景區內海拔二千八百多米的嘉陵谷中。秦嶺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亦是長江、黃河水系的分水嶺。景區內景點40多處,奇峰突兀,水流清澈,森林茂密,四季景色迷人。七女峰蒼翠秀麗,濟公石、飛來石惟妙惟肖,飛雲瀑、黑龍潭氣勢雄偉……自然景觀,神工天成,美不勝收。景區內亦有大量的人文古跡。有漢高祖劉邦入關時的煎茶坪,諸葛亮北上伐魏時的點將台,宋朝吳介兄弟抗擊金兵的和尚願古戰場,代王嶺等。

關山草原簡介:

關山草原位於陝西省隴縣境內,享有「小天山」之美譽。這里,地貌與中歐阿爾卑斯山相似,幽澗水澤兼具,草原森林 相間,地勢廣闊,水肥草美,牧馬成群,景色秀麗。氣候受垂直地帶性地理條件的影響,冬春無界,夏秋相連,有「關山六月寒凝霜」 的寫照。自古以秦非子養馬而聞名於世,為陝西最大的林牧區,我國內陸中東部地區最大和唯一的天然草原,1995年被陝西省確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關山牧場是人們觀賞的現代畜牧業與大自然相結合的旅遊景點。

法門寺博物館簡介:

法門寺博物館與馳名中外的千年古剎法門寺為鄰,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寺旅遊區,東距西安120公里,西距寶雞95公里,是以收藏、保護、展示和研究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珍貴文物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佛教藝術博物館。 1987年4月3日,封閉1000多年的法門寺地宮重新面世,出土了世上僅存的佛指舍利和唐朝七位皇帝供奉的數千件皇室絕世珍寶,被視為20世紀考古及佛教文化的重大發現。法門寺博物館也隨之興建並對外開放。 為了使這批具有世界影響的文物得到更加全面充分的展示,法門寺博物館經過數年的精心籌劃,隆重推出了《大唐神采 東方慧光――法門寺歷史文化陳列》展覽,共分為歷史文化廳、舍利文化廳和大唐地宮珍寶廳等三部分。歷史文化廳以法門寺歷史沿革為主線,展現了法門寺歷史沿革和地宮發掘時的情景;舍利文化廳以八重寶函、五重寶函等四個系列供奉舍利的寶函為主體,突出唐密金胎合曼的最高成就――捧真身菩薩;大唐地宮珍寶廳則陳列了法門寺地宮唐室供佛的百餘件工藝精湛的金銀器、密色瓷、琉璃器以及唐代皇帝飲茶的金銀茶具,展示了唐茶文化的神韻。 法門寺歷史文化新陳列共分三區六單元,設計特點是以點帶面,以小見大,通過法門寺地宮的出土文物,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社會場景和生活畫卷。陳列以「內容科普化和形式藝術化」為宗旨,使用各種新型材料,精心編輯,追求陳列的形式美及強烈的現代感和視覺沖擊力,從而拉近古代文物與現代觀眾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古代文物與現代觀眾的距離,再現了中國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部蘭花生態園簡介:

西部蘭花生態園是全國最大的苗圃基地之一,全國首批工農業旅遊示範園。始建於2000年3月,是一個集苗木花卉生產、科研、生態觀光及綠化工程設計施工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苗木繁育基地。總面積4080畝,有國內一流的全自動控制溫室和植物組培樓,水上垂釣娛樂園500畝,園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草地、水塘與亭台軒榭等建築小品相映成趣,將生態園裝扮得清新秀麗、質朴自然,被譽為中國西部農業的綠色明珠。主要景點有水上娛樂垂釣園、高科奇觀園、珍稀樹種觀賞園、百果採摘園、花卉盆景園、疏林休閑娛樂園和科普教育基地7個園區49個觀光景點。

❻ 泰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旅遊景點

口岸雕花樓(國家4A級)

口岸雕花樓景區位於江蘇地理中心泰州市高港區城區西南方,地處高港區城市主幹道、高港最繁華的商業街——金港南路上,並由北沿老居民區、西沿向陽南路和南沿向陽支路圍合而成,往南可至客運碼頭,往北可至泰州市區並直通京滬高速、滬陝高速等,交通便利。

老街沒有麗江四方街那樣的熱鬧,商業,也沒有平遙古街的冷靜,正經,老街就是老街,生活,自然,真實。

地址:興化市樓牌路

門票:免費開放;興化縣衙需30元/人

開放時間:全天

❼ 中國的一些古城(古都)……

我國有八大古都
鄭州,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安陽,杭州。

.

據考古發掘和史籍記載,自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周)、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共計12個朝代,94位帝王,歷時1337年,在洛陽建都。

公元前約21世紀,夏帝太康曾建都斟尋那(今洛陽東二里頭) 。夏帝履癸(即夏桀),也建都洛鈉, 史書載桀所居「左河、濟,右太華,前伊闋(龍門),後太行」,這正是洛陽所處的位置。經考古發掘,在洛陽近郊「二里頭遺址」和洛南「銼李遺址」發現並經測定,在商代堆積層下,有夏代早期和晚期文化遺存。公元前約17世紀,商湯滅夏桀,為了鎮服夏朝的「頑民」和擴展西部疆域,在原夏都附近另建新都西亳(今洛陽市東)。公元 770年(東周平王元年),平王姬臼為避西戎的侵擾從鎬京遷都洛陽,史稱「東周」。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東漢光武帝劉秀滅新莽即帝位,建都洛陽,並改洛陽為雒陽。公元220年(東漢建安二十五年) 12月,魏文帝曹丕廢漢獻帝,改國號魏,建都洛陽,以漢都為基礎,改雒為洛。修復洛陽宮。

公元264年(魏成熙元年),司馬炎殺魏元帝曹奐自立,改國號晉,仍以洛陽為國都,史稱「西晉」。北魏太和十九年(邦咸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姓拓拔,改漢姓元),自山西平城遷都洛陽。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殺父即位,建都洛陽,備極豪華。公元684年(唐光宅元年),唐武後照廢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自立則天皇帝,改東都洛陽為「神都」。公元909年(後梁開平三年),梁太祖修省洛陽,築南北二城,定洛陽為「京都」。公元923年(後梁龍德三年),河東晉王李克用的兒手李存勖滅後梁,統一北方,即位稱帝,改國號後唐,建都洛陽。公元936年(後唐清泰三年),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依靠契丹人的支持,奪取了後唐天下,石敬 塘在洛陽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後晉,建都洛陽,一年零十一個月後遷都開封。

西安是我國也是世界的大占都,這已是獲得廣泛認同的不爭的事實;但西安究竟是幾朝古都,以及與之相關連的西安始都於何年,西安建都究竟歷時多少年等,卻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紛紜的問題。近年來,「十三朝說」得到較多學者的贊同,但不時仍有不同意見提出。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不影響對西安古都地位認定的無關宏旨的問題,但實際上不僅使有關政府部門在對外宣傳介紹時常出現混亂現象,也妨礙對西安作為重要古都之歷史的深入研究。所以還需要進行精深的研究,得出令大家信服的結論。

據學者們對述及西安地區歷史上建都之王朝問題的論著進行搜檢統汁,發現關於西安建都朝代數,已先後出現十朝說、十一朝說、十二朝說、十三朝說,直至二十一朝說等12種之多。實際上在上述諸說中,不少還有2 種、3 種甚至4 種見解。粗略統計,見諸報刊論著中關於西安建都朝代的說法,竟達20多種。當然,上述的諸朝說只是一種概稱,究其實,內中既包括有統一時期的王朝,也包括有分裂時期的割據政權,還包括有農民起義建立的政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說:
(一)十朝說。最初的倡導者是歷史學者武伯綸。他在1979年出版的與1984年再版的《西安歷史述略》一書中,列出了在西安建都的10個朝代,即:

西周(前1134一前771 )
秦(前221 前207 )
西漢(前204 —24)
前趙(318 —329 )
前秦(351 —383 )
後秦(384 —417 )
西魏(535 —556 )
北周(557 —581 )
隋(581 —617 )
唐(618 —907 )

前後歷時共1062年。

作者也認為「以上只是一個傳統的說法,事實上並不完全正確,有的更不能反映歷史的實際情況」_J1.上述十朝說的確不全面,尤其是一些朝代在西安建都的起訖年代,未作精審的考訂,很不準確。但所列10個朝代卻是曾在西安建都的最主要的王朝與政權。

(二)十四朝說。由統計學家、曾任西安市統計局副局長的王書勛於1992年在《對西安歷史上建都朝代和時間的統計研究》一文中提出。即在前述十朝外,增加了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周(武周)等4 個朝代。在文中列有《西安建都朝代統計表》,對所確定的十四個朝代在西安建都的起止年代一一列明,得出在西安建都歷時1158年的結論。

作者對建都朝代認定標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同時從專業統計工作角度對新認定的14朝在西安建都之起訖年代竭力進行准確的統計。但因所提出的一些建都朝代標准存在可商榷之處以及進行建都年代統計的一些根據,如前述之《西安歷史述略》等並非權威性論著,因而也存在若干不確定的問題。

(三)十三朝說。由歷史學家牛致功教授於1993年著文淪定。他在《關於西安建都的朝代問題》0 一文中,在肯定了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個朝代在西安建都「是沒有爭議的」之後,論定王莽建立的新朝與東漢獻帝被脅迫到長安以及西晉愍帝在長安稱帝均應視為在長安建都,同時還闡述了北魏孝武帝西奔長安與武則天所建周不應視作在長安建都的理由。因而認為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是: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 、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因為所論依據比較充分,所以頗具影響。但在學術界,對該文所說「至於黃巢在長安建國稱帝,李自成在西安建國稱王,都是農民政權的問題,不必和封建王朝相提並論」卻頗多批評,未得到廣泛認同。

(四)十七朝說。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教授力主此說。

1990年,他在《中國古都概說》一文中將西安市定為我國惟一的一座歷史上建都歷時千年以上的古都。並將他認定的在西安建都的17個王朝與政權列述如下:
1.鎬:西周都,268 年;
2.咸陽:秦都,145 年;
3.長安:西漢都,208 年;
4.長安:新莽都,15年;
5.長安:漢(劉玄)更始都,3 年;
6.長安:赤眉都,2 年;
7.長安:東漢獻帝都,6 年;
8.長安:晉惠帝愍帝都,7 年;
9.長安:前趙都,10年;
10長安:前秦都,35年;
11. 常安:後秦都,32年;
12長安:西魏都,23年;
13. 長安:北周都,25年;
14長安:隋都,26年;
15. 長安:唐都,266 年;
16長安:齊(黃巢)都,4 年;
17長安:大順(李白成)都,2 年。

上列17朝建都歷時為1077年。

十七朝說較前述十三朝說增加了西漢末漢更始帝劉玄、赤眉帝劉盆子與唐末大齊黃巢、明末大順李白成等4 個政權。其中作者將漢更始帝劉玄所建政權稱為「西漢之際稱雄諸國」之一,而將後三者稱為「農民及流民建立的政權」。此說雖於1991年初即已刊布,竟未為十三朝說及十四朝說之作者們所認同,這顯然是彼此間學術觀點不同所致。

綜合分析上述幾種以及其他一些有關西安地區建都朝代之見解,可以看出造成諸說雜出、意見不一的主要原因還在判定古都的標准有歧義以及對一些史實的認識不一致。前者集中在對農民起義建立的政權所建都城之認識上,後者反映在西晉之惠帝、愍帝及武則天所建周朝是否在長安建都等問題上。所以要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還是要從確立科學的古都定義人手,在此基礎上,以史實為依據,來確定建都朝代問題。

關於古都的定義,已有一些學者作出了自己的闡述。但目前為我國古都學界多數學者所認同的定義則是:我國歷代王朝與政權所建立的首都(包括一些地區性政權建立的都城)及陪都皆為古都,這一定義顯然是較為寬泛的。也就是說,凡是被歷史上某一王朝或政權的統治者作為統治中心的城邑,不論其時間的久暫,統治區域的廣狹,是統一時期之王朝還是分裂時期之王國,是華夏族還是其他民族所建立的政權,是貴族豪強還是農民起義所建立的政權,是首都還是陪都,是已淪為廢墟還是形成了新的城市,皆應視為古都。

按上述定義,則上述牛致功教授所確認的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西安地區建都當無問題。關於西晉惠帝與北魏孝武帝西奔長安不應認為是遷都,以及武則天所建周朝,是以東都洛陽為都,且易名神都,武周王朝的政治生命是與神都共始終,因而不當以長安為都,上述情況,牛致功教授在他的《關於西安建都的朝代》一文中皆有精闢論述,這里不再引述。因而此三朝應排除在曾於西安建都之朝代之外。

對於劉玄、劉盆子、黃巢、李自成等所建政權是否在西安建都事,按前述古都定義審視,不當以因是農民政權,「不必和封建王朝相提並論」一語即行否定,而應當予以考慮。

正史中對劉玄、劉盆子事跡記載最詳的當推《後漢書》,該書曾為劉玄、劉盆子設傳,排為列傳第一,緊接在帝後紀之後。可見對二人十分推重。按其史實,二人均於新莽末年乘勢而起,聚眾起義,並被擁立為帝,先後攻入長安,封王拜相。

建年號,行政令,歷時均分別達到2 年。因此漢更始帝劉玄、赤眉帝劉盆子應視為在長安建過都。對於黃巢,舊唐書、新唐書俱有傳。載明黃巢率起義軍於唐僖宗廣明元年(880 年)12月5 日攻佔長安,13日在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為金統。後至金統四年(883 年)4 月10日始撤離長安。以長安為都施行政令長達3 年,故而大齊政權也當列入在西安地區建過都的一個政權。至於明末李自成,雖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冬十月攻佔西安,十七年(1644年)正月稱王於西安,定國號為大順,年號永昌。但為時不長,即於當年二月東渡黃河,進入山西,三月十九日攻佔京師,並在北京稱帝。

由此可見,李白成只是將西安當作攻取京師的基地,並未將之定為都城。

綜上所述,可判定西安地區在歷史上曾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隋、唐等六個統一王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五個分裂時期的政權,東漢獻帝與西晉愍帝等二個末代皇帝以及漢更始帝劉玄、赤眉帝劉盆子、大齊皇帝黃巢等三個農民起義政權建都,即合計有十六個王朝與政權在西安建都。因此可稱西安是「十六朝古都」。

關於歷代王朝與政權在西安建都合計歷時多少年的問題,也有多種見解,短者有1062年的,長者有1220年的,介於二者之間的尚有1077年、1158年與1099年諸種。。

這顯然是與各自認定的建都朝代與計算方法不同有關。現按前述確定的十六朝另行計算如下:

西周:都於豐鎬,始於文王末年,止於幽王十一年。幽王十一年為公元前771 年,此為史所明載。至於文王都豐之年代,向有多種說法。2000年10月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公布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將公元前1046年定為武王克商的首選之年。這樣據《史記。周本紀》,武王元年則為公元前1057年,文王死於公元前1058年,周人自岐下東徙,
於灃河西岸作豐邑就為公元前1059年。 此即為西安地區始都之年代,也是西安地區建城之起始年。若以此年為西周在西安地區建都之起始年,至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身死國滅,西周在豐鎬建都歷時為289 年。

秦:都於櫟陽,始於獻公二年(前。383 年),止於孝公十二年(前350 年),歷時34年;都於成陽,始於孝公十二年,止於子嬰元年(前207 年),歷時144年。合計178 年。

西漢:都於櫟陽,始於高祖五年(前202 年),止於高祖七年(前200 年),歷時3 年;都於長安,始於高祖七年,止於孺子嬰居攝三年(8 年),歷時208年。合計211 年。

新:都於常安,始於王莽始建國元年(9 年),止於地皇四年(23年),歷時15年。

漢更始帝劉玄:都於長安,始於更始二年(24年),止於更始三年(25年),歷時2 年。

赤眉帝劉盆子:都於長安,始於建世元年(25年),止於建世二年(26年),歷時2 年。

東漢獻帝:都於長安,始於初平元年(190 年),止於興平二年(195 年),歷時6 年。

西晉愍帝:都於長安,始於建興元年(313 年),止於建興四年(316 年),歷時4 年。

前趙:都於長安,始於劉曜光初元年(318 年),止於光初十二年(329 年),歷時12年。

前秦:都於長安,始於苻健皇始元年(351 年),止於苻丕太安元年(385年),歷時35年。

後秦:都於常安,始於姚萇建初元年(386 年),止於姚泓永和二年(417年),歷時32年。

西魏:都於長安,始於文帝大統元年(535 年),止於恭帝三年(556 年),歷時22年。

北周:都於長安,始於閔帝元年(557 年),止於靜帝大定元年(581 年),歷時25年。

隋:都於大興,始於文帝開皇元年(581 年),止於恭帝義寧二年(618 年),歷時38年。

唐:都於長安。由於武則天建周朝,移都神都(今洛陽市)及黃巢大齊政權曾都於長安,故唐朝都於長安可分為前、中、末三個時期。前期始於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止於睿宗文明元年(684 年),歷時67年;中期始於中宗神龍元年(705 年),止於僖宗廣明元年(880 年),歷時176 年;末期始於僖宗中和三年(883 年),止於昭宗天佑元年(904 年),歷時22年。前、中、末期合計265 年。

大齊帝黃巢:都於長安,始於金統元年(880 年),止於金統四年(883 年),歷時4 年。

上列16個朝代與政權在西安地區建都,去掉7 個重疊年份,累計為1133年。簡言之,西安是十六朝古都,建都歷時長達33年。
http://www.xtour.cn/2005-7/2005720223859.htm

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是我們熟悉的對南京的美稱。六朝古都,是指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六個政權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會,則是除了前述六個政權外,還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國、民國時期把南京作為首都。
不管是六朝古都,還是十朝都會,都是對南京悠長歷史的形容。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季士家研究員近日對記者說,從公元前472年越國大夫范蠡築城長干里開始算,南京已經有了將近2500年的建城歷史。
這2500年的漫長歷史中,一共有十二個政權定都,除了我們熟知的那十個政權外,還有五代十國時期的楊吳,以及南宋初期。季研究員認為,歷史確鑿,南京應該換上一頂「十二朝古都」的新帽子。
楊吳政權南京建都4年
拿出自己主編的《金陵勝跡大全》,季士家研究員引用了其中史實向記者講述楊吳和南宋在南京建都的歷史。
唐代末年,安徽合肥人楊行密,應募為州兵,參加唐朝軍隊。因為他身材高大,作戰勇敢,在與黃巢、王仙芝農民起義軍對抗中,逐步發跡,官至廬州刺史、宣州觀察使、淮南節度使等要職,握一方兵權。勢力范圍以廣陵(今揚州)為中心,據有今蘇、皖、贛、魯諸省之大部,成了一方的割據勢力。唐天復二年(902),唐昭宗李曄封楊行密為吳王。
同年,楊行密去世,長子楊渥繼吳主位。唐天�四年(907)後梁取代唐,進入五代十國時期。908年,吳將紀澤殺楊渥,楊行密次子楊隆演繼位,由大臣徐溫主政。920年2月楊隆演去世,楊行密四子楊溥繼位,此後通過「改升州(即南京)大都督府為金陵府,拜徐溫為金陵尹」,921年改年號為順義;927年,文武百官上表勸楊溥當皇帝,大赦天下等措施,完成了建國的任務。楊吳大和「五年(933),建都金陵」,楊吳政權建立,以南京為其首都。
四年之後,937年,擁有大權的徐溫養子徐知誥,建齊國,「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楊溥把皇位讓給徐知誥,結束了南京作為楊吳政權都城的四年歷史。
季士家先生說,由於建都時間太短,學界因此很少提及楊吳建都金陵的歷史,知道這段歷史的市民也很少。
李綱力主南宋定都南京
一百多年之後,南京再度成為另一個小朝廷的首都。季士家說,「南宋初年南京又成為首都,這次時間稍微長一點,從1129年到1138年,前後歷時十年」。
「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建炎元年(1127)五月,康王趙構在商丘稱帝,史稱南宋。有意思的是,南宋以商丘為首都,也叫做南京。後來由於金軍南下,趙構推行秦檜等人主張的投降路線,南宋節節敗退。後來,趙構匆匆撤離商丘,逃往揚州,不久又渡江南逃。
南宋統治集團渡江之後,抵抗派李綱等人力主以金陵為都,高宗趙構被迫於建炎三年(1129)五月八日決心宣布:在南京(當時稱「江寧府」)定都,並把「江寧府改為建康府」。不過趙構還是嫌南京緊靠長江,金兵隨時過江,終於在紹興八年(1138)遷都臨安(今杭州),結束了南京作為南宋首都的十年歷史。
從此以後,金陵雖然仍作為南宋的留都,為時長達141年(1138——1279年),但八代君王在強敵的威脅下均安閑自得地在西子湖畔過著被時人譏諷為「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的腐朽生活。
為什麼漏了這兩個政權
兩個政權正式在南京建都,這樣確鑿的史實,為什麼在我們稱呼南京為「十朝都會」時被遺忘了呢?具體的原因,連季士家研究員也不是很清楚,他推測說,這可能是因為中國人喜歡整數,把南京稱作「十朝都會」,也可能是因為楊吳政權和南宋建都南京的前後時間都比較短,楊吳建都南京只有4年,南宋也只有10年,在建都南京的12個政權里,這兩個政權定都南京的歷史是最短的。
「哪怕只有一年在南京建都,這一朝也應該算上。」季士家堅持要把南京改名為「十二朝都會」,並為了這個事情進行了多次呼籲。
他說:「以前史實不是很清楚,現在完全弄明白了,為什麼不把那兩朝加上,改稱南京為『十二朝都會』呢?」季先生認為,現在十運會即將召開,南京換上「十二朝都會」的稱號,既能給海內外來賓留下難忘印象,又能推動南京旅遊業、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http://news.sina.com.cn/c/2005-10-01/07567082385s.shtml

北京, 先後有戰國時期的燕,遼(末期),金(中期),元,明,清在此建都.

開封 ,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後期)七個王朝在此建都.

此外還有

殷商晚期都城 安陽

南宋都城 杭州

殷商中期都城 鄭州
回答者: 226688999 - 舉人 五級 6-23 14:01

熱點內容
干支海棠詩句 發布:2025-05-01 21:11:22 瀏覽:654
七夕活動用語 發布:2025-05-01 21:11:13 瀏覽:358
種的綠植瘋長起來 發布:2025-05-01 21:09:42 瀏覽:895
櫻花雨書法 發布:2025-05-01 20:57:05 瀏覽:848
茶花菇的做法 發布:2025-05-01 20:50:55 瀏覽:522
柒樹盆栽 發布:2025-05-01 20:49:32 瀏覽:273
小柑桔盆景 發布:2025-05-01 20:45:45 瀏覽:552
七夕後醫院 發布:2025-05-01 20:30:49 瀏覽:554
海棠球鞋 發布:2025-05-01 20:23:51 瀏覽:628
百合的成分 發布:2025-05-01 20:18:43 瀏覽: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