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典型盆景
① 急!簡述蘇派,海派,川派,徽派,嶺南派盆景的地域特徵和藝術特點
蘇派:採用棕絲法,規則式與自然結合,
屬於長江水系。蘇州盆景採用粗扎細剪的方法,並使其結頂自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表現在,樹樁取材「古雅拙樸,老而彌健」;製作技法「粗扎細剪,結頂自然」;作品「瀟酒雋秀,凝若詩畫」三個方面。蘇派樹樁盆景分為規則、自然兩大類。
海派:採用金屬絲扎法,不規則式,
屬於長江水系。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強調主題性、層次性和多變性,在製作過程中力求體現山林野趣,重視自然界古樹的形態和樹種的個性,因勢利導,隨類賦彩,按照國畫理論要求,努力使之神形兼備。以保持優美形態:剛柔相濟,流暢自然、飽滿。
川派:採用棕絲法,規則式,圓片類
,屬於長江水系。樹樁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山石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懸、陡、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徽派:採用棕絲法,
規則式
,屬於長江水系。樹樁大而奇,形態蟠曲古樸,造型
精巧奇美,倔傲剛勁。以游龍式梅樁盆景為代表,樁頭大如龍頭,干如龍身,枝如
龍爪,龍身。
嶺南派:僅採用修剪方法,自然式,屬於
長江水系。「蓄枝截干」法,經多年自然修剪後,枝乾的比例勻稱,曲折有力,其枝托「上翹如鹿角,下垂如雞爪」,古拙入畫,有躍枝、飄枝、攤枝之分,每一枝托的第二、三、四層的枝爪,要求逐漸減細,分部均勻,層次清楚,自然。
② 徽派盆景的藝術境界
在盆景創作中,種種盆景藝術表現手法的靈活運用,可以創作出理想的盆景藝術品。一個成功的盆景作品,必須具有美的生境、美的畫境和美的意境。總之,是有的之景,托景言志,借景言情。 (一)美的生境生境美是盆景創作必須達到的第一境界。生境美即自然美、生活美;應含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亦即天然圖畫是也。生境是畫境、意境的源泉和前提,這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盆景藝術創作中的反映。為了達到使人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盆景的體量、形式、色彩、布局、風格等,只能使自然美增色,而不能壓抑和破壞自然美。
l.形質之美主要為植物材料的根、干、枝、葉、花、果的形質美和山石材料的紋理、斷面、結構等形質美。如黃山松的主幹被累累鱗甲,古趣盎然;珍珠黃楊的細葉圓潤如玉,紅綠相間;拘杞的鮮果噴紅吐朱,勝似瑪瑙珠串;杜鵑的花冠如翩翩彩蝶,在枝頭尋芳弄香、追嬉鬧春;木的根蔸枯態嶙峋、渾如鐵鑄。石材如砂積石的細密孔穴和蘆管結構、斧劈石的直紋豎理、龜紋石的天然皴皺、宣石潤白的石質等也非常雅觀。
2.色彩之美色彩之美具有感情效果。這是因為色彩的刺激,能使人產生某種生理或心理上的反應,從而影響人的感情和情緒。它主要指植物根、干、枝、葉、花、果和山石材料的色彩和光澤。植物如翠竹碧玉般綠稈、紅楓燃霞般赤葉、梅花冰肌玉膚般英華、火棘紅精赤足般圓果等;山石材料如硯石墨玉般光澤、宣石白玉般膚色、螢石翡翠般綠色等。
3.動聲之美主要表現 在植物材料上,如風吹草動,疏聲薄影;松樹則林濤陣陣,頗有高山曠林野趣。表現 在山水盆景上,則有瀑布飛濺、雲霧繚繞。
4.變化之美植物材料,在春天表現為新芽吐綠,一片生機;夏天則葉色鮮濃、花香襲人,給人以日新月異之感;金秋則丹楓似火、銀桂飄香、榴果壓枝,猶有收獲之喜;冬天則梅花傲雪綻放,更具剛毅不屈的精神,催人振奮,叫人上進。表現 在山光水色上則春山秀麗、夏山濃郁、秋山蕭疏、冬山枯寂等等。
5.整體之美植物、山石材料,在各自具備的個體美的基礎上,將各部分的形態和色彩有機地結合起來,山石、植物經藝術加工後進行組景,因此較之於單個或單個之一部分,則表現出更集中、更完善之美,這就是整體美。整體美除了自然美之外,更主要的是生活美。 龍樁盆景主要用梅花,也有用碧桃、羅漢松樹種素材進行造型。整體形象猶如一條游龍,有龍頭(羅漢松不作龍頭)、龍身、龍爪和龍尾。
龍頭的培養:龍頭培養與壓條繁殖有關。清明前後,將梅幼樹或老樁基部萌櫱枝進行壓條繁殖。翌春剪離母樹,移栽他處。母樹經壓條時修剪刺激,當年便在基部再發生幾個強壯的萌櫱枝。次春又可繼續壓條,由於多年反復壓條作業,母樹基部就形成膨大而畸形的樁頭,有時白蟻侵入樁頭,咬食木質,到一定時間清除白蟻後則成為舍利樁頭,更顯蒼古。當龍頭培養幾年後,可在龍頭上萌發的萌櫱枝中選擇一強壯而較長的萌枝作龍身造型。
龍身造型:先在樁基部旁立一竹竿或木桿,下部插入土內,作為造型支柱。然後將選奸的梅主幹(應有2~3米高)作左右S形彎曲(游龍彎),每彎之間
用棕櫚葉條扎縛固定,二彎的中間位置也用棕櫚葉條將梅干扎縛在支柱上固定,同時在將梅干作S形彎曲時就注意使梅干間隔穿插在枝柱兩側。相鄰兩彎的寬度視龍身高度而定,一般15~25厘米,下部稍寬,上部稍窄。彎的多少視梅枝長短和需要而定。如需龍身更高而選的梅於不夠長,則可在第一年做好的龍身頂部選一飽滿芽,並在芽的上方短截,同時加強肥水管理,促使該芽長出較強的延長干,第二年繼續作S彎,以達到所需的高度,這延長干所作的彎的平面一般應與上年彎的平面一致,也可錯開一小角度,如錯角則為掉彎。和控制花枝多少。
龍身主幹在開始放龍爪枝時,龍爪枝一般較細弱,橫伸不出去時可用細竹竿橫扎在龍身主幹上以便支撐龍爪枝。
龍爪枝的設置是兩側對稱,而且下部的外伸較長,上部較短,個造型大致為等腰梯形。
龍尾蓄枝:當進行龍身造型時,將龍身主幹頂梢攀直,並用棕葉條扎縛枉支柱上,同時將干梢短截,剪口下幾個芽萌發成小主枝,次年將這些枝留4~7厘米進行短截。強度修剪刺激其上再萌發一些枝條,第三年將這些枝留10—15厘米修剪,頂部就形成由許多側枝組成的比較廣的枝群,這就是龍尾。
至此,梅花龍樁盆景造型作業基本告一段落,以後就進入養樁階段。養樁階段是一漫長的過程。需十餘年或幾十年的功夫。一定要達到樁頭、主粗壯、皮皴色老時才有觀賞價值。在養樁階段主要的工作址修剪調整姿態,施肥加速生長,復盆促進發根和枝幹老蒼。修剪
一般在春季花後進行。修剪對調整樹勢和樁景姿態很有作用。操作時除剪去枯枝、纖弱枝外,對過密枝應疏剪,對強枝應輕剪,較弱枝應重剪。在上下樹勢方面,應該是上部樹勢稍強於下部,這樣整體樹勢容易平衡。如果下部樹勢過強,上部勢必衰弱,中、上部枝就容易枯此。出現這種情況,對下部眾多的萌櫱枝要麼進行壓條,要麼剪去。梅化施肥在歙縣賣花漁村一般在秋末冬初施以豬糞,也可施復合肥(早春)。發芽時最好再施一些人糞尿肥。所謂復盆是指在梅花地栽的情況下根長得很長,小側根卻少,這不但影響以後起樁上盆,而且樹勢也容易減弱。因此每隔三四年將梅樹掘起,修剪一下根系,再換個地方栽下去,這就是復盆。經過復盆,根盤小了,但吸收根增多了,樹勢在復盆當年可能有些減弱,但很快可以恢復並轉強。正式上盆時也容易服盆。
梅花龍樁有低樁、中樁、高樁之分。低樁高度在1米左右,中樁在1米以上,高樁在2米以上。在舊時,龍樁一般都成對製作和出售,每對造型、高低要一致,嚴格時梅花品種也相同。 三台式盆景的素構『主要有梅花、圓柏、羅漢松等。現以羅漢松為例談造型的方法。
羅漢松為羅漢松科常綠喬木,葉條狀披針形,有長葉和短葉之分。羅漢松枝幹在幼時較柔軟,老時則硬。羅漢松造型操作應在秋冬和春中四月以前進行。發芽後,枝幹含水分較多,彎曲時容易折斷。
三台式盆景主幹彎曲二彎半,其枝片為三台。中間為頂台,位置最高,二側各一台,位置稍低且在同一水平線上。整個造型呈一等腰:角形。每台片的形狀基本上為低饅頭形、圓頭形(頂台)或橢圓形(側台)。具體操作如下:
用80~150厘米左右高的樹苗,粗度在1~3厘米直徑斜栽於地(或盆內),為防止在主幹彎曲的樹乾折斷,需要主幹的一側(近地一側)用一根劈得很薄的三層竹篾或一根10號鐵絲靠貼於主幹(鐵絲頭插入樹干基部土內),然後用麻皮(或塑料包裝軟帶)將竹篾(或鐵絲)連同樹干纏扎在一起,從基部一直到頂部。然後進行樹干彎曲(用游龍彎)。具體做法是先用左手抓住樹干基部,使它不能移動,右手把捌千從向右斜卧的一側慢慢地推彎到相反的方向,使成弓形,立即用麻繩(也可用棕葉條、塑料包裝軟帶——下同)一『頭系在捌干基部,一頭繫到樹干弓彎的上端著力點處,使弓彎固定。第二彎距第一彎大約30厘米,用左手抓住第二彎起點處(第一彎著力點前),使其不能移動,再用右手慢慢地將樹頭向第一彎的方向攀回,也成弓形,立即用麻繩一頭系在第一彎結束處的彎背上,一頭繫到第二彎結束端的著力點處,以固定弓彎。最後半彎是在眶第二彎15—10厘米處,用左手抓住彎的起點處,右手慢慢地將樹干向第二彎的方向推,但此彎不要過大,使樹頭緩緩斜向上伸即可。也用麻繩如法固定起來。此彎完成後,將上面半彎的樹干(梢部)留10—15厘米後剪去頂部(如樹干此處有側枝應盡量保留,僅剪去枝梢)。在第一彎和第二彎的外側放一主枝向外伸出,並進行水平面S形彎曲或豎平面S形彎,一般彎1彎半。應注意的是第一橫出主枝應稍上托些,第二主枝橫出時應稍下壓些,使兩台台片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後短剪這二主枝的枝梢,並剪去主幹上多餘的小枝,這樣三台式造型基本告一段落。最後用一竹竿穿插在主幹二彎之間,並插入樹干基部土中,作為支柱,防止因主幹細小而變形。開春以後,三
台的口十腋內可發出新側枝。翌春對這些新枝再留2—3厘米進行短剪或當年夏天就開始進行摘心,促發小枝。這樣每台枝片不幾年就可形成整齊美觀和豐滿的台片。
三台式盆景雖不需培養龍頭,但也應經10年左右的養樁過程,同時也需「復盆」,目的使主幹有一定粗度、彎曲處自然生動,枝幹呈現老態。台片經調整、修剪後形成緊湊、豐滿、整齊、大小適宜的優美造型。這樣再上盆,稍露主要側根,觀賞價值就可提高了。
三台式盆景可以進行改造和變化。例如下面兩側的台片如果不在同一水平線上而是一高一低或者二台片中一台向外伸長些,則三台就不是等腰三角形而是不等邊三角形了,於是就產生了動勢。又如將樹橫栽於簽筒盆中,並使三台式中第一彎台作頂台,第二台片向斜下伸長作延伸台片,而將原頂台作中台片,則成為懸崖式。再如將三台式中除去最下面一台,則成為旗形樹冠,也有較強的動勢。如果在三台式主幹上多留幾個主枝,並做成大小不同的台片,這就成了曲干多台自然式盆景所以三台式盆景是規則式盆景向自然式盆景發展過程中的過渡款式。這在徽派盆景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它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三台式盆景一般為中小型,大型很少(圓柏三台式盆景有大型的),可置於幾案上欣賞,也可放在陽台上,廳堂內欣賞。它體現出「小中見大」這一盆景主要特點,也是難能可貴的。 特點是主幹用螺旋彎,即徽州花農所說的磨盤彎蟠扎,而出枝也都在彎的外側,枝片雖有前有後,但基本上是左右出枝。一般中小型盆景,主幹只2~3彎,鄰近彎之間的水平間距15—20厘米或更小。扭旋式常用於梅花、羅漢松、圓柏、紫薇、小n十梔子花等樹種的主幹造型。
扭旋式主幹造型的具體做法是:先在樁苗一側立一牢固支柱(插入土中),將樁苗基部向支柱方向攀彎,靠在支柱下端,立即用棕櫚葉條(或麻皮——下同)將樁苗扎縛在支柱上,使其不能移動,再將樁苗上段斜上繞支柱半圈,又靠在支柱上(即在第一紮點支柱反側上端),又用棕櫚葉條將樁苗扎縛支柱上,使其不能移動。還將樁苗上段斜向上繞支柱半圈,又靠在支柱上(即在第一紮點處支柱同側上方),還用棕櫚葉條將樁苗扎縛在支柱上,如此而上,直到根據造型需要幾彎,扎兒彎,過長之樁苗上毆剪去,促發頂枝。這樣扭旋式主幹造型便告一段落。
主幹扭旋式造型還可以先將主幹作S形游龍彎,再將由S形彎曲而形成的豎平面作順時針或反時針水平旋轉,旋轉角度90—180度,這樣S形各彎都得變形,單一的平面也被打破,從而形成扭旋式造型,然後將各彎主幹扎縛在支柱上固定(也需在主幹較細時用此法)。
主幹彎好之後,將主幹頂梢留適當長度後短剪,並在主幹各彎的外側放出主枝。注意上下主枝不要重疊,而且前面主枝(觀賞面)應向左或右側斜出。主枝選定後,主幹上其他枝條可剪去。主枝為水平橫出或向下作弧彎再伸出,然後作水平或上下S形彎,彎可作1—3彎(一般下部主枝2~3彎, I:部主枝1—2彎)。彎後短截過長枝段,促使剪口以下萌發較強且多個側枝,側枝纖摘心或冬春短剪後又發多個小側枝,如此反復兒年,則成小枝群,即為台片。羅漢松和圓柏的台片不但司『採取摘心和修剪的力、法來擴展和加密,而且可用細鐵絲將側枝纏繞後彎曲枝條來擺布,使小枝均勻分布在同一水平面上,使台片提早形成。已經形成的台片,為了保持姿態,每年應經常摘心和冬春修剪。 徽州花農歷史上把上述按一定款式蟠扎、培養成型的樹樁盆景如游龍、三台式等視為正款,而將未能按一定規則蟠扎、培養成的樹樁盆景列為雜樁,也叫野款。所謂雜樁,是因樁景形式多樣,又不同於正款樁,所以稱雜。所謂野款,就是仿照山野自然樹木形態的款式,也就是自然式樹樁盆景。雜樁可以是因失去蟠扎時機而不能蟠扎正款的家育家養樹樁,如梅樁、柏樁、羅漢松等進行樹冠造型而成,也有到山野選取有欣賞價值的野樁進行樹冠造型而成。如榆樁、三角楓樁、紫藤樁、紫薇、黃山松等,還有一些灌木如天竺、虎刺、木綉球、雀舌花(小葉梔子)、杜鵑、貼梗海棠、臘梅等。
雜樁主幹一般不進行蟠扎(一些灌木如杜鵑、貼梗海棠等也進行蟠扎)或進行主幹高位蟠扎,對主枝、側枝常進行蟠扎或修剪造型。造型一般是做台片,也有經修剪形成自然:l《枝(如梅花),主枝位置,姿勢、高低,台片的形狀、大小和多少一般因樹造型,因型而定。因此樁景的優劣全憑作者的藝術鑒賞能力和造型技能。雜樁款式多種多樣,有單台、雙台、多台、 自然樹冠;有直干、斜干、曲干、懸崖曲干;有一本多干(南天竹)、叢林(虎刺),不一而足。其具體製作僅能舉幾例說明。
賣花漁村花農在上世紀70年代或以前所作的雜樁(野款)盆景,反映了傳統雜樁的製作方法和面貌,不難看出,這就是徽派傳統自然式盆景。它和現代自然式盆景相比,不大注意各種對比關
系,而且台片也很粗放,有野味而缺乏韻味。它與以前文人自娛式盆景相比,也缺乏畫意。但它畢竟是徽派現代自然式盆景的先驅之一。其實現代徽派自然式盆景就是在傳統雜樁、傳統三台式和傳統文人自娛式盆景的基礎上再借鑒國內其他盆景派別的一些技法發展起來的。 微派傳統水石盆景主要素材有砂積石、太湖石和石灰石等盆大都用黟縣青石鑿成,多為深盆,有長方形、圓形等。
山石大都挑選形狀奇特的自然石入盆,有的雖經人為加工,但不留痕跡。有單峰、雙峰;有峰、巒、丘、麓、谷之狀。有的也鑿有洞穴、山石上種植虎耳草、菖蒲、蘚、蕨之類。石置石盆中,盆面大部為山石所佔,水面很小。有的山石下部鑿有洞穴,水漫洞中,有極小游魚出沒。景物雖小,但是山青水幽,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③ 流派式梅花盆景有哪些特色
流派式梅花盆景:主要有微派、蘇派和揚派。
第一,梅花的徽派盆景傳統式樣可回以採用游答龍式和三台式兩種。
第二,梅花的蘇派盆景的傳統式樣可以採用劈乾式。
第三,梅花的揚派盆景的傳統式樣可以採用疙瘩式、順風式和垂枝式三種。
④ 規則型盆景主要有哪些形態
規則型:規律類樹抄樁襲是歷代盆景製作者們傳下來的、具有一定造型定式和技法程序的樹樁類型,全國一些歷史形成早的盆景流派都保留了各自的規律類造型技藝和式樣,如四川成都、江蘇揚州、安徽等地。
川派規律樁景:川派樹樁盆景用棕絲蟠扎造型(即用棕絲在樹乾和分枝上蟠扎連續漸變的半圓形彎子並施以修剪而成),初造型時,以蟠扎為主,其後加以補蟠、修剪為主,使其達到要求的造型。
揚派規律樁景:揚州的規則型樹樁主幹造型較為隨意,講究的是枝盤的「雲片」式的蟠扎和棕絲的運用,棕絲的運用稱為「棕法」。揚州盆景,以自幼栽培、人工剪扎為主,強調精扎細剪,所秋用的「棕法」有11種之多,枝盤為平盤枝即雲片1~2層稱為「台式」多層的稱為「巧雲式」,枝盤彎講究枝無寸直。
蘇派規律樁景:蘇州盆景的傳統類樹樁多為規則型,一般為「六台在托一頂」或「二彎半」「三彎半」造型。
徽派規律樁景:徽派盆景傳統身法的「游龍」、「扭旋式」即磨盤彎最具特色,「游龍式」多用於梅樁製作,而「磨盤式」則多用於檜柏、黃山松等樹種製作。徽派傳統樹樁通常以棕繩、棕絲、棕披(棕櫚葉片)、薴麻等材料進行粗扎粗剪,並以竹片作綁扎輔助墊襯材料。
⑤ 盆景藝術分為哪5大流派
我國盆景流派眾多,有傳統的五大派別:揚派、嶺南派、川派、蘇派版、海派,若這五大派再權加上湖北,福建和浙江,就是人們常說的八大派。五大流派盆景各有特點:揚派特點是片式,比較薄,層次分明;嶺南派特點是自然,層次清楚,自然生長,自然修剪;川派特點是三彎九拐;蘇派特點是技條多,層次不分明;海派特點是飽滿。
⑥ 樹木類盆景有幾大類型
樹木類盆景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經修剪、蟠扎藝術處理和精心培養,在盆中版典型地再現大自然孤木權或叢林神貌的藝術品。根據造型手法不同,通常分為自然型、規則型、象形型三大類型。
規則型多為傳統形式,有一定規范程式,造型工整嚴謹,適合廳堂對稱布置,氣氛莊重華貴。除揚派盆景、川派盆景、通派盆景、徽派盆景等仍保留傳統形式外,其他流派已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加以創新。象形型是以松柏類或觀花類植物剪紮成龍、鳳、獅、虎、象、鷹等飛禽走獸以及人物圖案,並題以吉祥用語,如「龍鳳呈祥」「二龍戲珠」「萬象更新」「大展宏圖」等,以供祝賀喜慶節日用。自然型模擬自然界孤木、叢林神貌,形狀多變,姿態萬千。從目前盆景的發展趨勢看,以自然型為主。
⑦ 盆景造型有幾種行派
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經藝術處理(修剪、攀扎)和精心培養,在盆中典型地再現大自然孤或叢林神貌的藝術品。
樹木盆景依觀賞的不同,分觀葉類、觀花類、觀果類三類。
觀葉類 以觀賞植物葉的形態、色彩和四季變化,以及枝、莖、根千變萬化神貌的樹木盆景。觀葉類樹木盆景為各風格、流派樹木盆景的主體類型。如:揚派盆景的松、柏、榆、楊盆景等;蘇派分景的檜柏、真柏、雀梅、榆、三角楓盆景等;川派盆景的羅漢松、銀杏盆景等;嶺南派盆景的九里香、雀梅、榆、福建茶盆景等;海派盆景的五針松、黑松、;羅漢松、真柏盆景等;通派盆景的羅漢松、五針松、黃楊盆景等;浙派盆景的五針松、檜柏盆景等。
觀花類 以觀賞植物花的形態、色彩和花期變化,以及葉、枝、莖、根千變萬化的樹木盆景。
觀花類樹木盆景,徽派盆景以游龍梅盆景,川派盆景以貼梗盆景、六月雪盆景等為其主體類型;其他各風格、流派樹木盆景雖不以觀花類為主體類型,但都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觀花類樹木盆景。如:揚州的疙瘩梅盆景、提籃梅盆景、碧桃盆景、迎春盆景等;蘇州的劈梅盆景、蠟梅盆景、紫薇盆景、迎春盆景等;南通的六月雪盆景、杜鵑盆景等。
觀果類 以觀賞植物果的形態、色彩和果期變化,以及葉、枝、莖、根千變萬化神貌的樹木盆景。
觀果類樹木盆景,川派盆景以金彈子盆景,徐州果樹盆景以蘋果、梨、山楂盆景等為其主體類型;其他各風格、流派樹木盆景雖不以觀果類為主體類型,但同樣都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觀果類樹木盆景。「揚州的香椽盆景等;蘇州的石榴盆景等;上海的海石榴盆景、胡頹子盆景;南通的虎刺盆景、枸杞盆景等;貴州、湖北各地的火棘盆景等;蚌埠的天竺盆景等;北京的葡萄盆景等;金華的佛手盆景等;廣州的金柑、山橘盆景等。
樹木盆景因造型手法不同,通常分為規則型、象形型、自然型3種,從發展趨勢看,以自然型為主。
1、 規則型:多為傳統形式,有一定規范程式,造型工整嚴謹,適合廳堂或門庭對稱布置;氣氛莊重華貴。除揚派盆景、川派盆景、通派盆景、徽派盆景等仍保留傳統形式,其他流派已在繼承法基礎上加以創新。如揚派盆景的「台式」、「巧雲式」、盆景;川派盆景的「滾龍抱珠」、「對拐」、「方拐」、「掉拐」、「三彎九倒拐」、「大彎垂枝」、「直身加冕」、「接彎掉拐」、「老婦梳妝」、「綜合式」盆景;通派盆景二彎半的「文樹」、「武樹」盆景;徽派盆景的「游龍彎」盆景等。
2 、象形型:以松柏類或觀花類植物剪紮成龍、鳳、獅、虎、象、鷹等飛禽走獸以及人物、圖案,並題以吉祥用語,如「龍鳳呈祥」、「二龍戲珠」、「萬象更新」、「大展宏圖」等,以供祝賀、喜慶、節日用。
隨著時代的前進,象形盆景已不多見。開封龍亭公園應用象形盆景剪扎技藝與植物造型相結合,將地栽圓柏剪綵紮成龍鳳、塔亭以及熊貓、唐老鴨、火車、直升飛機等造型,組成龍亭植物造型園,別開生面。
3 、自然型:模擬自然界孤木、叢林神貌,形狀多變,姿態萬千。
其造型可概括為12種形式。
直乾式:樹木直立,有古木參天、巍然屹立氣勢,廣州又稱大樹型。
斜乾式:樹干橫卧土面,而枝條、樹冠平展於盆外,猶如臨水古木,故也稱臨水式。
懸涯式:樹干向外懸掛下垂,有似蒼崖古松。樹干懸掛不低於盆底稱半懸崖,低於盆底的稱全懸崖。揚州又稱「掛口」。
卧乾式:樹干橫卧土面,而枝條、樹冠崛起伸展,似雷擊風倒之勢。
曲乾式:樹幹革命蟠曲虯龍,多見於傳統的形式。
多乾式:樹干叢生,高低參差,虯枝四齣。其中又有雙乾式、三乾式或一本多乾式之分。
枯乾式:運載干斑駁,洞穿蝕空,極饒蒼古之氣。
垂枝式:枝葉下垂紛披,猶如柳垂綠波。
風動式:枝葉風飄一方,富有動感,如疾風勁草。
連根式:粗根裸露相連,莖干高你參差,錯落有致。揚州俗稱「過橋」,廣東、廣西稱「連理樹」。
提根式:通過栽培技藝和造型手法,變化虯曲蜿蜒的根系形態,呈蒼古氣勢。
叢林式:多株叢植,宛如原野,山間簇生叢叢疏林。
根據「中國盆景評比展覽」評比委員會研究決定,中國盆景分為特大、大、中、小、微型五種規格。
樹木盆景規格以樹木的根頸部至樹梢的長度衡量。山水盆景、樹石盆景以盆的長度衡量。竹草盆景似同樹木盆景,微型盆景分別似同樹木盆景、山水盆景。
⑧ 中國盆景流派的八大派
蘇州、揚州、嶺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嶺南盆景:蒼勁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蘇州盆景:清秀古雅
揚州盆景:嚴整莊重
安徽盆景:古樸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暢
浙江盆景:雄偉挺秀 造型特點:圓片式
傳統造型:「六台三托一頂」,屏風式、垂風式、垂枝式、劈乾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粗扎細剪
常用樹種:松、柏、雀梅、榔榆、黃楊、三角楓、石榴、鳥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鵑,
流傳地域:蘇州
特點:嬌媚。缺點:樹形變 化不大,形態嬌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龍盤(雀梅,樹齡400餘年)
醉卧(雀梅)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游龍彎」 ,雲片式(一至三層的稱「台式」,三層以上的稱「巧雲式」 ),疙瘩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藝術特點:嚴整而富有變化,清秀而不失壯觀。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萬覲棠
流傳地域:以揚州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興化、高郵。
揚州盆景製作歷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為宮苑裝飾、觀賞的珍品,作為東南第一大都會的揚州,也受到京都影響流傳盆景;宋代蘇軾任揚州太守時,曾親自製作盆景;明代,揚州盆景形成地方風格;清代,揚州鹽商為迎合帝王南遊,廣築園林,大興盆景,有「家家有花園,戶戶養盆景」之說,明代形成的盆景風格,經不斷提高,形成了流派。
黃楊盆景《巧雲》、《騰雲》、《行雲》、《凌雲》、《碧雲》等榮獲一等獎,實現五連冠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以「兩彎半」(或「三彎半」)為主要特色。兩彎半」又稱「獅式」盆景,相傳為明代畫家所創,造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必須構成三彎九片一頂(三彎半),意態如獅。但「三彎半」的造型難度太大,很不容易達到標准,以後逐漸簡化為「兩彎半」。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傳地域:南通、如皋 造型特點: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強調主題性、層次性和多變性,在製作過程中力求體現山林野趣,重視自然界古樹的形態和樹種的個性。講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數量較多,沒有固定規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點:鐵絲蟠扎,扎剪並重
常用樹種:松柏類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榮慶、汪蠡鼎、胡運驊
流傳地域:上海 造型特點:薄片結扎,層次分明。擅長直干或三五株栽於一盆,以表現莽莽叢林的特殊藝術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技法特點:金棕並用,扎剪並重(針葉樹以扎為主,闊葉樹以剪為主)
常用樹種:松柏類(五針松)為主
代表人物:潘仲連,胡樂國
流傳地域:杭州、溫州兩地為中心 造型特點:徽派盆景風格獨特,形式多種多樣,造型技法受揚、蘇、滬諸派影響,以古傲蒼勁、奇峭多姿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傳統造型:規則類主要有「游龍式」(多見於梅樁)、「扭旋式」、「三台式」、「屏風式」、「疙瘩式」
技法特點:粗扎粗剪(棕皮樹筋纏繞)
常用樹種:以梅樁最為著名,稱為「徽梅」。黃山松,檜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鍾鈴
流傳地域:以歙縣賣花漁村(雄興鄉洪嶺村)為代表,包括績溪、休寧、黟縣等廣大地區。 造型特點:樹樁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多懸根處理。山石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懸、陡、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傳統造型:規則類為主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講究身法
常用樹種: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鵑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傳地域:四川成都重慶等地。
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前一個「簡」是簡單,後一個「簡」是簡練。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樣,根據「樹姿近畫」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類,後來經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不斷總結出了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法規律,通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造和完善,最後歸納為10種身法和3式、5型。盆景藝術大師陳思甫在他的專著《盆景樁頭幡扎技藝》一書中寫道:「若以規律類平技式樁頭論,成都和川西地區的主幹彎曲、校視下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長期被積雪壓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態,雪融化後,樹梢直立,枝椏由垂轉手或略帶傾斜狀。故爾平枝式規律類型樁頭,枝盤漸至盤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盤基部下傾、盤略下斜而平整。「在藝術形式上,它以嚴謹的格律作為基本的結構原則,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詩』。」(唐春來:《規律類樹樁美的探索》,載《成都盆景研究》) 風格特點
1)雄偉蒼勁,古樸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幹截斷,長側枝,當側枝長到主幹小一點又截去,這樣不斷去致下部粗壯);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傳統造型:大樹型,高幹型
常用樹種:九里香、福建茶、朴樹、榆、雀梅、榕、黃楊、羅漢松、五針松、杜鵑、水梔子、梅、銀杏等
流傳地域:廣州
傳統的廣東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龍彎」式,樹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橫出,作五托或七托,樹頂扁平,稱「古樹」,又叫「將軍樹」,這種盆景很費功夫、時間,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嶺南派盆景藝術風格的真正形成,則是本世紀30年代以後的事。 這時的廣東盆景分作三個流派:一是以盆景藝術家孔泰初為首的一派,樹形蒼勁渾厚,樹冠秀茂稠密,構圖嚴謹,表現曠野古木的風姿;二是以廣州三元宮道士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將要枯死的樹樁作材料,經過精心培育,從某一部分長出新芽,以瀟灑流暢為貴;三是以廣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雲霄,技托雖少而不覺空虛,含蓄簡括,高雅自然,很有點鄭板橋「冗繁削盡留清瘦」,「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詩意 。
⑨ 游龍式梅花盆景有哪些特色
游龍式梅花盆景:此式為梅花盆景的傳統造型技藝,主要體現於徽派梅花盆景龍樁內造型上,樹干虯曲,容由下而蜿蜒如游龍抱柱,又如螺體旋卷,所以又名螺旋彎。此式盆景,如蒼龍騰雲,有直沖雲霄之勢。選材主要針對樹齡小的幼樹進行:選用有一定高度的幼樹,栽種時在主幹旁插入一根有一定粗度的木棍,將幼樹主幹圍木棍纏繞呈螺旋狀上升並固定,注意用棕繩或麻布纏繞,忌用鐵、鋁絲等固定幼樹以免傷及樹皮而影響生長。
在一定高度打尖,促其側枝生長。選留樹干彎曲外凸處側枝壯養造型,對樹干做適當敲擊、雕飾等手段催老催古,經多年培育即可成游龍式樁材,脫土上盆,撤去木棍,配一命名即成。此式梅花盆景成型後,主幹滾動扭曲,一曲一回極富節奏感,能表現出梅花盆景清俊舒朗的藝術特色。
⑩ 徽派盆景的寓意於形
徽派盆景寓意於形。如游龍式為漢民族的象徵,三台式則寓有蓬回萊仙境或天、地、人之內涵答,迎客式則為恭候嘉賓。游龍式梅樁、扭旋式羅漢松、三台式圓柏等,高大、雄偉、粗獷、古樸,充滿著神秘的裝飾美感,與古典徽派建築交相輝映,意蘊深長;黃山松、羅漢松等造型,以黃山古松為典範,充滿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徽州人文精神。由賣花漁村培育的梅樁盆景,在全國舉辦的歷屆「二梅」展覽中,幾乎囊括了近1/2的金獎、銀獎和銅獎,足見其實力之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