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平上塘河綠植市場
A. 關於臨平的幾個問題
臨平,北靠永壽,南臨武功,西接扶風,素稱「出山口子」,有1700多年的城鎮歷史,位於縣境東陲,為餘杭縣縣治。公路距杭州市區艮山門28公里。總面積7.5平方公里,1985年總人口36,308人。臨平之名,東漢已見諸史冊(信武侯靳歙,以中涓從,起宛朐。攻濟陽。破李由軍。擊秦軍亳南、開封東北,斬騎千人將一人,首五十七級,捕虜七十三人,賜爵封號臨平君。史記),漢朝時劉信封地設置臨平郡,晉時已形成集市。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始建鎮。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是出入杭州的東大門,也是拱衛杭州的軍事要地。滬杭鐵路、杭申公路,穿越鎮境南北,杭州公共汽車分兩路達鎮,每日有汽車班車通縣內23個鄉鎮和杭州、嘉興、義烏等地。上塘河橫貫鎮中,西通杭州,東至海寧,並經和睦港與錢塘江相聯,經禾豐港與大運河溝通。1985年,全鎮有絲綢、針織、服裝、食品、釀造、機械、化工、制葯、建築、電子等行業的工廠125家。近年鎮村工業發展較快,1985年末,有鎮村企業36家,職工2105人,年產值1017萬元。有各類商店360家,個體商業298戶。有百貨大樓、迎賓樓、二輕展銷樓等綜合商場,農貿市場和小商品市場購銷興旺。文化體育設施有文化館、圖書館、電影院、劇院、新華書店、電視台、廣播站、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幹部活動室、游泳池、田徑運動場等。學校有中學2所、小學2所,在校學生3528人;幼兒園10所,入園幼兒738人。還有縣委黨校、教師進修學校、電視大學、老年大學等學校。醫療衛生設施有縣第一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站、縣地方病防治站、縣防疫站、鎮衛生院等。有病床206張,醫務人員463人。臨平勝跡甚多,鎮東桂芳橋,建於宋末,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鎮西有安平泉、安隱寺,現井泉尚存。鎮北有被歷代名人學者推崇題詠的臨平山(蘇軾,南鄉子,送述古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2。誰似臨平山上塔3,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註:臨平山,在杭州東北。蘇軾《次韻杭人裴惟甫詩》"餘杭門外葉飛秋,尚記居人挽去舟。一別臨平山上塔,五年雲夢澤南州。"臨平塔時為送別的標志。」),山東部新辟臨平公園,佔地164畝。
臨平山,在臨平北,孤獨無依。山前古有臨平湖,山因湖名。宋時臨平為杭州水路東向北行第一站,山上原有塔,山和塔均為行旅接近杭州之標志。唐時,臨平已為游覽勝境,有景點14處。山頂有細礪洞,又稱龍洞。山上下有錢鏐磨劍石、白龍潭、藕花洲等數景。山西麓有安隱寺,唐宣宗時建,有名泉曰"安平"。蘇軾曾有詩詠泉。寺前有唐經幢(已毀)、古羅漢松、古黃楊樹、唐梅等。臨平依山傍湖,舊有"臨平十景"。(《餘杭縣志》第十四編第732頁)
超山,位於臨平、塘棲間,與蘇州鄧尉、無錫梅園同為江南三大觀梅勝地。超山梅花以"古、奇、廣"三絕聞名,抗戰前,繞山遍植梅樹,故有"十里香雪梅"之稱。現有唐梅、宋梅各一枝,品種有萼綠、鐵骨紅梅等奇種,登超峰絕頂雲梅樓,數十里梅海盡收眼底。超山原有古剎報慈寺,大明堂內原供唐吳道子畫觀音像刻石。堂西側有吳昌碩墓及吳全身石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0年修復,1985年增建吳昌碩紀念館。超山多奇石,岩洞以海雲洞最佳。(《餘杭縣志》第十四編文化第729頁)
上塘河,自杭州市區艮山門起至海寧市鹽官鎮注入錢塘江,全長48公里,從江干區丁橋鎮赤岸流入我區星橋,貫串臨平鎮進入海寧市。在我區境內流程11.4公里。主要支流有和睦港、喬司港、赭山港,它們之間由方家港、羊頭壩港互相串通。和睦港過七堡船閘溝通錢塘江,喬司港經過外喬司船閘與下沙地區的諸多河渠相連。上塘河北岸還有白洋澗、龍興閘、賀家堰、施家堰等小港支流,建有雙林船閘經禾豐港和大運河溝通。河港堰閘,羅織成一張125平方公里范圍的灌溉體系和運輸網路。
上塘河原是秦始皇開掘的古陵水道的一段,後為西湖的泄水道,西湖、城河之水合流經上塘河灌溉沿河農田。但因濱海沖積平原地勢較高,沙壤土容易沖刷淤積,加之集雨面積小,容易乾涸斷流,唐宋以來,歷代多有疏浚和整治。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大力疏浚河道和整修排澇閘堰,重點建設水源補給機電提水灌溉工程。使上塘河水能保證我區臨平、喬司、星橋三個鄉鎮的78000畝農田(地)的灌溉需要,滋養著在這125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的12萬人口。
錢塘江畔曾是大片鹽田,正是有了上塘河水的沖刷,把大片的鹽鹼地改造成為肥田沃地。北宋大文豪蘇軾曾在喬司督開河道夜宿水陸寺,寫下《湯村(今喬司)開運鹽河雨中督役》一詩,他寫道:「薨薨曉鼓動,萬指羅溝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纓。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線路不容足,又與牛馬行。……」這么艱苦的開河引水,所以他最後說:「寄語故山友,慎毋壓藜羹」。汩汩的生命水使上塘河流域富饒繁榮,成為歷史以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上塘河歷來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在元末明初張士誠開浚新開河以前,上塘河是連接大運河進入杭州的唯一通道,南來北往的船舶如過江之鯽,臨平自然就成了杭州城北的一個熱鬧繁榮的市鎮、商埠。尤其是南宋,杭州成為南宋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上塘河自然就是南北紐帶。靖康之變中被金國拘禁的宋高宗生母韋太後南歸就是由大運河轉入上塘河,駐蹕在臨平鎮東上塘河畔的妙華庵。宋使北上,金使南下都走的上塘河水道。
上塘河穿行在田園阡陌、城鎮村落之間,象一條逶迤的玉帶,飄逸瀟灑,清粼粼的河水緩緩流淌,把沿河堤岸上成排的綠樹芳草,鮮艷的繁花倒映在水中,偶爾劃過一艘木船,水波泛起微微的園紋,在陽光下閃爍出點點波光。唐詩人張佑的《過臨平湖》詩曰:「三月平湖草欲齊,綠楊分影入長堤。田家起處烏猶吠,酒客醒時謝豹啼。山檻正當連葉渚,水塍新築稻秧畦。人間漫說多歧路,咫尺神仙路欲迷」如此清純淡雅的自然風光,難怪詩人誤認為進了仙境了。
班荊館遺址。班荊館,南宋王朝接待金國使者的國賓館。
安隱寺遺址,遺址上有蘇軾題詩「當時陸羽空收拾,遺卻安平一片泉」的安平泉,泉水大旱不涸,清澈甘冽;
桂芳橋,南宋時為里人徐氏兄弟同登進士而修築,經過整舊還舊,橋亭高聳,仍屹立在上塘河上;
韋太後駐蹕的龍興寺(太後離開後,「妙華庵」改名為「龍興寺」),雖然改建為學校,但門口河上的龍興古橋依然老態龍鍾地守衛著這一方天地;
臨平山塔,臨平山頂上那支被蘇軾感嘆:「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的寶塔雖然已經湮沒,但去年開始興建的「東來第一閣」將以更加挺拔靚麗的雄姿屹立在臨平山巔,迎來送往滬杭線上的人們
B. 餘杭臨平哪裡可以放生鴨子
您好親,杭州哪裡有活雞活鴨市場:喬司鎮大井農貿市場有活雞活鴨市場哦親,地址:杭州市臨平區宏昌路30號。杭州,簡稱「杭」,古稱臨安、錢塘,浙江省轄地級市、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喚坦的浙江省經濟、文化、科教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總面積16850平方千米。希望可以幫助到您~您還有什麼問題需要我為您解答的嗎親?
問題還沒解決?快來咨詢專業答主~
杭州哪裡有活雞活鴨市場
在線
5524位答主在線答
服務保障
專業
響應快
馬上提問
40345人對答主服務作出評價
回答切中要害老師態度很好回答專業迅速回答很耐心認真大平台保障,服務好回答茄岩切顫鏈御中要害老師態度很好回答專業迅速回答很耐心認真大平台保障,服務好
搶首贊
分享評論
各類批發出售_型號齊全_實地貨源
值得一看的批發批發相關信息推薦
網路愛采購為你優選海量批發熱銷貨源,支持在線選購,實時詢價。批發選購批發,上網路愛采購批發專題頁。
網路愛采購廣告
附近哪裡有批發市場-淘寶熱賣排行,品質好貨,快速到家!
附近哪裡有批發市場,上淘寶購物,超多優惠,幫您做出更好更靠譜的選擇。海量優質商品,各類爆款特惠,淘您滿意!
杭州易宏廣告有限公司廣告
杭州哪裡有活雞活鴨市場
開新公社
金牌答主
您好親,杭州杭州餘杭區,喬司鎮大井農貿市場有活雞活鴨市場哦親,杭州,簡稱「杭」,古稱臨安、錢塘,浙江省轄地級市、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浙江省經濟、文化、科教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總面積16850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648.46平方千米杭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錢塘江下游、東南沿海、浙江北部、京杭大運河南端哦親
C. 杭州市臨平區有多少農貿市場
17家。翁梅、喬司良熟、天萬、崇賢、沾橋、五或豎杭、塘棲莫家橋、藍江、塘棲南苑等9家臨平區農貿市場成功創建,2021年度省放心農貿市場暨省三星級文明規范市場,紅豐、塘棲丁衫拍大河2家農貿市場被評為,省一星級賀殲文明規范市場,杭州市臨平區有17家農貿市場,26家文明規范市場。
D. 求杭州所以農貿市場和具體地址
1 金釵袋巷農貿市場 望江路109 2 海潮農貿市場 望江路17號 3 三橋農貿市場 近江家園5園1幢 4 近江茶亭農貿市場 海潮路94號 5 近江水產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秋濤路-弄17號 6 勞動路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勞動路168 7 金衙庄農副產品市場 解放路40 8 斷河頭農副產品市場 建國南苑38幢 9 玉皇綜合農貿市場 八卦新村1-1 10 棚橋農貿市場 光復路156 11 復興農貿市場 復興里街 12 紫陽農貿市場 江城路256號(雄鎮樓邊) 13 朝暉二區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朝暉二區26幢底層 14 朝暉四六區農貿市場 朝暉育才巷21-3 15 浙江中江農貿市場 體育場路16號15幢1-2層 16 長板巷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朝暉九區76幢 17 杭州新華路農貿市場 新華路慶春街22幢1樓 18 杭州刀茅巷農貿市場 下城區珠碧弄43號 19 屏風街農貿市場 下城區玄壇公寓一樓 20 東新農貿市場 下城區德勝路電信巷8號 21 東新農貿市場分場 下城區王馬路 22 鳳起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下城區建國北路286號 23 艮山農副產品市場 下城區京都苑8幢 24 中河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施家花園19-20號底樓 25 杭州甘長農貿市場 石橋社區甘長苑8-1 26 杭州東園農貿市場 杭州市刀茅巷246號 27 杭州萬壽亭農貿市場分場 杭州萬壽亭街31號 28 杭州仙林苑農貿市場 仙林橋直街6號(下城區) 29 杭州西文農貿市場有限公司 杭州下城區東新路660號 30 杭州三塘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香積寺路115號 31 杭州東新園農貿市場 香積寺路33號 32 杭州王家弄農貿市場 西湖區松木場王家弄1號 33 杭州東山農貿市場 西湖區東山弄86號 34 杭州嘉綠農貿市場 西湖區益樂路37號 35 杭州留下農貿市場 西湖區留下鎮 36 杭州袁浦農副產品綜合市場有限公司 西湖區袁浦街10號 37 杭州文三路農貿市場 西湖區馬藤路26—2# 38 杭州府苑新村綜合市場 杭州紫荊花路府苑新村 39 翠苑農副產品市場 文一路391號 40 杭州益樂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西湖區豐潭路288號 41 杭州三墩第二農貿市場 杭州三墩鎮廟西街31# 42 杭州三墩第三農貿市場 西湖區城北商貿園 43 杭州九蓮農貿市場有限公司 杭州西湖區影業路3號 44 杭州文二街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莫干山493號 45 古盪農貿市場有限公司 古盪新村東4幢 46 杭州駱家莊農貿市場 西湖區文一西路345# 47 杭州轉塘農貿市場有限公司 杭州轉塘新村124號 48 杭州龍塢農貿市場 西湖區龍塢鎮葛衙庄 49 杭州周浦農貿市場 周浦鄉三陽村 50 杭州靈隱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慶豐農貿市場) 西湖區西溪路419號 51 三墩第一農貿市場 三墩鎮廟西街31號 52 蔣村農貿市場 西湖區蔣村鄉 53 政苑農貿市場有限公司 豐潭路政苑小區綜合樓 54 皋亭農副產品綜合市 拱墅區石祥路158號 55 杭州康橋綜合市場 康橋路175號 56 祥符農貿市場 三墩路23號 57 塘河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塘河路80號 58 杭州和睦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登雲路236號 59 杭州德勝農貿市場 德勝新村德苑路127號 60 安琪兒農貿市場有限公司 拱墅區霞彎巷79號 61 葉青兜農貿市場有限公司 湖墅南路星河明苑1--2號 62 杭州蠶花苑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拱北小區公交中心車站(永慶路7號) 63 楊家門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和睦路27號 64 瓜山農貿市場 杭州拱康路瓜山北苑 65 大關西三苑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大關西三苑綜合樓 66 善賢農貿綜合市場 沈半路115號 67 大關東十苑農貿市場 68 丁橋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筧丁支路13號 69 筧橋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機場路70號 70 九堡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商貿路2號 71 南肖埠貿市場 雙菱北路65號 72 彭埠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明月橋路27號 73 采荷二區農貿市場 采荷二區 74 觀音堂農貿市場 觀音堂小區 75 采荷一區農貿市場 采荷一區 76 定海農貿市場 錢江路17號 77 清泰農副產品市場有限公司 清江路123號 78 三里亭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機場路一巷董家村 79 三堡農貿市場 景御路191號 80 閘弄口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機場路26號 81 濮東農貿市場 天城路139-2號 82 五福農貿市場 新塘路五福村 84 景芳農貿市場 景芳五區99號樓 85 機神農貿市場 機場路濮家井路27號 86 中遠農貿市場 新塘三新路66號 87 弄口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機場路186號 88 碑亭農貿市場 常青碑亭路 89 三叉農貿市場 杭海路299號 90 丁橋供銷社菜場 丁橋老街河東 91 萬壽亭農貿市場 武林河橋下24號 92 杭州朝暉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集市街33號 93 杭州市松木場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體育場路585號 94 杭州市石橋農副產品市場 石橋路365號 95 杭州慶春農貿市場 慶春東路149號 96 杭州半山綜合市場 半山路51號 97 上城區察院前農貿市場 上城區南宋太廟 98 拱宸橋農貿市場 溫州路45號 99 杭州茅廊巷農貿市場 豐家斗8-12號 100 西興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濱江區西興街道固陵路 101 濱江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濱江區江邊 102 濱江區浦沿農貿市場 濱江區東冠路 103 杭州農友超市有限公司 濱江區濱康路復興大橋出口 104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農貿市場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一號渠旁(下沙村) 105 下沙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杭州下沙鎮下沙街道中心路(中沙村) 106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綠生綜合市場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3號大街北(白楊街道) 107 下沙蔬果批發市場 杭州下沙幸福橋南(中沙村) 108 蕭山育才農貿市場 育才路 109 蕭山東門市場 育才路518 110 蕭山市北消費品市場 蕭山新區永久路 111 蕭山潘水農貿市場 蕭山潘水路 112 蕭山西門農貿市場 蕭山西河路1號 113 蕭山崇化農貿市場 蕭山崇化小區 114 蕭山江寺橋農貿市場 蕭山江寺路 115 臨浦消費品綜合市場 臨浦舊里河 116 瓜瀝農貿市場 瓜瀝航塢路 117 瓜瀝第二農貿市場 瓜瀝南閘口 118 瓜瀝大園農貿市場 大園躍進街 119 坎山農貿市場 坎山振興小區振興路69號 120 頭蓬農貿市場 義蓬鎮北 121 聞堰農貿市場 聞堰新市街 122 蕭山高橋農貿市場 高橋小區正在重建 123 蕭山戴村綜合市場 戴村鎮上 124 蕭山樓塔農貿市場 樓塔鎮上 125 蕭山河上農貿市場 河上鎮上 126 蕭山大橋農貿市場 河上鎮大橋村 127 蕭山義橋消費品綜合市場 義橋鎮上 128 坎山下街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坎山鎮下街 129 蕭山光明消費品市場 坎山鎮新涼亭 130 坎山下街新涼亭綜合市場 坎山鎮梅仙村 131 蕭山衙前消費品市場 衙前鎮內 132 蕭山楊訊橋消費品市場 133 蕭山紅山消費品市場 蕭山紅山農場場部 134 蕭山盈豐消費品市場 盈豐街 135 蕭山長山消費品市場 新街鎮長山二號橋南 136 蕭山寧圍消費品市場 寧圍集鎮上 137 蕭山開發區農貿市場 開發區建設二路中間 138 蕭山黨山消費品市場 黨山長沙四橋頭 139 蕭山昭東消費品市場 瓜瀝昭東長項村 140 蕭山黨山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黨山集鎮上 141 蕭山俞家譚農貿市場 蕭山俞家譚 142 蕭山竹橋頭農貿市場 蕭山工人路 143 蕭山趙家灣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益農趙家灣 144 益農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益農鎮橋頭 145 蕭山南陽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南陽鎮 146 蕭山義盛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頭蓬鎮 147 蕭山甘露農副產品綜合市場 靖江鎮協誼村 148 蕭山靖江消費品市場 靖江鎮 149 蕭山梅西消費品綜合市場 黨灣梅西八字橋西 150 蕭山黨灣消費品市場 黨灣鎮 151 蕭山半爿街農貿市場 蕭山半爿街社區 152 蕭山曹家橋農貿市場 蕭山曹家橋村 153 蕭山新塘消費品綜合市場 蕭山新塘街道 154 蕭山新圍消費品綜合市場 蕭山河庄鎮閘北村 155 蕭山前進消費品綜合市場 蕭山新灣鎮 156 蕭山河庄消費品綜合市場 蕭山河庄鎮 157 蕭山新灣農產品綜合市場 蕭山新灣鎮 158 丘山農貿市場 餘杭區臨平街道丘山大街 159 臨平中山路農貿市場 餘杭區南苑街道中山路 160 廟東農貿市場 餘杭區臨平街道廟東 161 臨平荷花塘農貿市場 餘杭區臨平荷花塘映荷路 162 塘棲聖塘洋農貿市場 餘杭區塘棲聖塘洋 163 餘杭鎮農貿市場 餘杭區餘杭鎮車站路北側 164 餘杭蔬菜批發市場 餘杭區臨平街道保障橋西側 165 喬司農貿市場 餘杭區喬司鎮 166 博陸農貿市場 餘杭區運河鎮博陸 167 獐山農貿市場 餘杭區仁和鎮獐山 168 瓶窯農貿市場 餘杭區瓶窯鎮北路 169 良渚農貿市場 餘杭區良渚鎮玉琮咱 170 黃湖農貿市場 餘杭區黃湖鎮新大街 171 餘杭鎮施橋河貿易中心 餘杭區餘杭鎮鳳凰山路274 你做拓展的嗎 加我Q83963050
E. 臨平鎮的臨平商業
臨平位於杭州城區東北20公里,上塘河與下塘河匯合於此,元末以前為東出杭州水道第一大碼頭,是一個有上千年歷史的老市鎮。根據當代考古,漢時臨平已有磚窯之設,唐代時以產鹽著稱,乾元間(758-761年)已為「浙江十監」之一。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置臨平鎮,為「仁和四鎮」之一。天禧初年(1017年)設官酒庫於臨平,「一時人民物貨迨」。(《嘉靖仁和縣志》卷1)南宋紹興年間,朝廷設行在瞻軍激賞酒庫於臨平鎮,「商賈買賣者十倍於昔,往來輻按非他郡比也。」
元明時期臨平湖逐漸淤塞,「沮洲廣鹵,化為桑麻之區」,成為全省著名的蠶絲、棉麻、油菜籽等商品集散地,「海寧、仁和、上塘蠶絲於臨平貿易最多。」 (《成化杭州府志》)
入明,臨平設稅課局、河泊所,以征榷往來之商稅。永樂十年,橫塘臨平稅課局課程鈔5142錠2貫990文,臨平河泊所課稅鈔4812錠3貫380文(《萬曆杭州府志》),足見當時商業之繁華。但京杭大運河改道下塘後,臨平鎮作為宋元時代的大鎮,其貿易集散的地位被迅速繁榮的塘棲鎮所取代。
清代,臨平四鄉手工繅絲鼎盛,幾乎家家置有絲車,繭之細白者繅絲,次者成綿。至雍正時(1723—1735年),臨平有輕綢機不下二三百張(《北新關志》)。乾隆年間,詩人翟灝《臨平雜詠》,有:「兩槳迎來販客多」的寫實。(《無不宜齋未定稿》卷一)道光十三年(1833年)以後,出現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徽杭大賈,竟相貿絲、設坊、開典。實力較厚、僱工較多的「方泳隆南貨店」、「廣興當」以及「利亨坊」「元升油坊」相繼開張。來臨平出售土絲者,除四鄉農民外,遠至海寧西部及桐鄉、德清等縣,再於此銷往上海、福建、江西和杭州等地。
「光緒甲午以後,工廠之創建、商會之成立、蠶絲之改良,鄉鎮風氣因而升通。」(《杭縣志稿》卷13)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商辦蘇杭鐵路杭州至長安段建成,在臨平設站,民國以後杭塘公路道經臨平鎮,又成了陸上交通之樞紐,鎮南一帶商店隨之大增,客商往春檔運來,頗為熱鬧。民國初年始有近代工業。1924年,興記電廠開業,商業也日漸繁盛。全鎮已有大小商號200餘家。
抗日戰爭爆發,臨平遭受日軍飛機蠢旅轟炸,損失慘重。淪陷期間,日軍毀臨平上塘河南岸石坎、拆永康橋石階,壘其軍營。街市凋蔽,里弄蒼涼,經濟蕭條,每況愈下,唯米市獨旺。其貨源,水路從廣德、泗安運來安徽米;陸路從鐵路運來江西米,日流動量達千餘石(每石150市斤)。其銷路多數運往杭州,部份在當地供應。米行從原有3家,驟增至12家。
早在抗戰爆發前,日商掠奪我經濟資源的勢力已滲入臨平,臨平四鄉因盛產絡麻,戰前相當數量由上海的日商「仁和洋行」委託臨平買辦李宏良收購,以船運經大運河運至上海,再轉往日本。臨平淪陷以後,日商引入高產絡麻品種,廣泛種植,產量逐年上升。原為糧麻商的漢奸區長陳農蓀(兼臨平維持會會長)為代理人總攬其事,在杭州設立「吉田洋行」,在臨平設立「日華麻業株式會社」, 由它統一低價收購,還專設「日通」公司負責陸上包運,「利濟」公司負責水路包運,不許私運,否則予以嚴懲。導致土麻布的編織停頓,麻布行紛紛倒閉。據統計,淪陷期間臨平每年損失絲16000擔,生薑25000擔,麻布4170擔,絡麻與甘蔗尚未計入。(《杭縣志稿》卷11)。
抗戰勝利後,為清理商務,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辦理商業登記,臨平全鎮有24個行業、360家商戶。其中:扒梁綢布業13家,南北貨業26家,廣貨業10家,酒醬業22家、國葯業9家、菜飯業13家、茶店業33家、照相業3家、旅館業5家、豬肉業22家、卷煙業17家、洗染業6家、面點業26家、羊肉業12家、炒貨業16家、紙業9家、雜貨業24家、土絲業9家、布麻業32家、糧食業37家、瓷席業8家、西葯業5家、木行2家、香燭業10家。(《杭縣志稿》)
從1955年8月起,杭縣以臨平為試點,首先對百貨、新葯、文具紙張三個行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進入高潮,2月21日,全鎮44個行業453家中有386家私商要求改造。次日召開千人大會,當眾宣布:直接過渡28家、公私合營51家、代購代銷137家、合作商店154家、合作小組21家、暫緩改造62家,完成了臨平鎮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臨平自古「鄉腳」甚遠,東自許村,南至翁家埠、喬司,西迄小林、星橋,北及五杭、博陸,方圓20餘里內的農民,凡購置主要商品和投售大宗農副產品時,均聚市臨平。臨平的商業中心東至桂芳橋,西至西茅橋,北至庚申橋。清咸豐末年,太平天國戰亂對臨平商業造成了相當的影響,街坊縮至上塘河以北,西至廣嚴寺,東至梅潭堰,北至北廟弄、水車河一線之南,其外均較荒涼。至清光緒二年(1876年)永康橋重建後,店屋稍向西展延。民國初期,杭塘公路建成,中山橋與西陽橋隨之修建,上塘河以南始有電廠、天主堂、耶穌堂等建築,鎮貌稍有改觀。民國時期臨平的商業店鋪大部集中在上塘河以北,陡門口為中心地段,包括東自東大街的桂芳橋,西至西大街的中山橋,即舊稱「大街上」一段;北大街自陡門口北上至庚申橋、北廟橋一帶,商鋪林立。
臨平自古物產豐富,仁和吳瓚《武林紀事》雲:「杭城東園人家,四時種菜販賣,遠至臨平長安,俱用船載而去。」(《東城雜記》卷下)臨平的商業老字型大小,興盛於清末、民國時期。聚樂園、翟恆泰、百年匯昌等一批百年名店和知名老字型大小早已成為臨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聚樂園菜館
原名「天然飯店」,原址在臨平東大街,開設於清朝光緒初年。創始人周永順,是安徽省績溪縣臨溪鄉湖裡村人,由於失業至臨平,在徽幫同鄉資助下,籌建此店。民國六年(1917年)原店被焚,遂遷至陡門口重新開業,為忌用「燃」音,後改稱「聚樂園」,店面座北朝南,正屋二樓二底,
聚樂園菜館經營正宗的「徽邦」菜系,其菜餚具有色澤紅亮、芡大油重的特點。日常所供應的菜式有上百個品種之多,比較出名的有:紅燒劃水、爛糊鱔絲、三蝦豆腐等。尤以紅燒劃水最負盛名——用作原料的草魚,提前數日已放養於上塘河竹籠中隨水盪漾,以解魚腥泥土味,草魚必活殺現燒,肉質鮮嫩,色澤金紅,糯中帶韌,香氣四溢,令人食慾大增。其經營的面類有蝦仁面、蝦爆鱔、三鮮面、片兒川等50餘個品種。
民國時期,每當初春超山賞梅時節,滬杭來臨平的遊客,常常在此喝酒用膳。著名作家郁達夫先生曾光顧此店,他在有名的《臨平登山記》一文中有記載。
1955年12月私營商業改造時,9家菜飯館聯合在陡門口聚樂園原址成立「公私合營和平食堂」,1963年改名「臨平菜館」。1975年遷至北大街15號。1985年10月,復原名為「聚樂園菜館」。
泳隆南北貨棧
原名「方永隆」,創始於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4月。在臨平東大街282號,原店面為三樓三底,座北朝南,木結構,排門板。後因重遭火災,在民國二十三(1934年)將門面改為封火磚牆,石庫牆門。 經商有道,貨真價廉,故生意十分興隆。光緒初年曾一度在杭州湖墅和杭縣瓶窯兩地開設「方源隆」和「方瑞隆」分店。直至光緒店主方汝亭,易名為「泳隆」。泳隆經營南北貨、乾果、茶食、腌臘,自製糕點。主要產品有方雲片(又叫斗方片、滿桃片)、白麻片、雲片糕、麻酥糖、寸金糖、麻片糖、核桃酥、椒桃片等十幾種。最負盛名的數方永隆雲片糕,其特點,一尺糕為三百片,薄如紙、甜如蜜,能折能卷,點火能燃,創制人是王為三老師傅。方永隆雲片糕質量之佳,而使泳隆名聲四揚。 1956年公私合營,店號不變。1958年,歸臨平供銷社;1963年劃歸國營商業,更名為「國營臨平煙糖二店」。
翟恆泰官醬園
址設臨平鎮北大街。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自彭家埠分設至臨平鎮,園址初設陡門口。工場設在北大街,下設翟恆泰、西恆泰、南恆泰、北恆泰4個門市部。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開始釀制黃酒、制醬油。民國四年(1915年),翟恆泰開始造醬及其醬製品。由於經濟實力充足,產品質量優異,經營有方,信譽頗高,翟恆泰發展成為臨平一帶最大的醬園。解放前夕擁有資產5.2億舊幣。翟恆泰以生產經營黃酒、醬油、米醋、醬菜為主,其釀制的醬油(泰油)、玫瑰醋、雙插瓜(二瓜)和土黃酒素負盛名。尤以泰油為最,其生產的土黃酒,均取自流入木橋浜的臨平山水之源釀制,而確保香醇可口,同樣深得百姓歡迎。
1956年公私合營,零售部門,劃入臨平供銷社。1965年改名為「地方國營臨平釀造廠」。1983年更名為「杭州市臨平酒廠」,1997年破產。
百年匯昌
創始於清朝嘉慶五年(1800年)。清道光年間,匯昌的所產蜜餞被道光皇帝選為貢品,從此匯昌名聲鵲起,生意愈做愈大。清朝末年,已經成為清朝皇宮(內務府)的「指定供應商」。匯昌批零兼營、擁有蠟燭、蜜餞、茶食、藕粉四個作坊,除經銷蠟燭外,還經營蜜餞、茶食、炒貨、南北果品、海產品等二百多種商品。傳統產品有:青梅、白梅、糖藕、櫻脯、糖佛手、甜青果、蜜香元、紅綠絲、麻酥糖、水桃酥、雲片糕、松子糖、寸金糖、藕粉、彩蛋、龍鳳花燭等百餘種。到抗戰勝利後,匯昌已擁有18000元資金、近百名職工、94間棧房,發展成為食品行業中規模最大的一家,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注冊資本達1.5億元。
百年匯昌在餘杭現代商業史創作了許多個「第一」——在民國時期,匯昌是第一個在商店裡使用日光燈照明的;是第一個在商店裡使用玻璃櫃台陳列商品的;匯昌還是第一個在使用玻璃瓶密封盛放糖水青梅的蜜餞製造商。
1920年代,匯昌的股東陸亦梅先生與著名金石大師吳昌碩及其子吳東邁先生為友,吳昌碩先生多次來到匯昌南北貨棧,品嘗匯昌的蜜餞、糕點等特色食品。2003年,杭州百年匯昌食品有限公司重新成立。2006年,「百年匯昌」18類商標被國家商標局批准。2009年,「百年匯昌」被杭州市政府命名為首批「杭州老字型大小」。 2010年,被浙江省政府命名「浙江老字型大小」。「百年匯昌」傳承的糖色製作技藝申報《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方客棧
原名東湖客棧,位於臨平鎮西大街(現臨平大酒店址),開設於民國四年(1915年),二層三開間廳屋加兩廂,共有房間28間。後改名為東方旅館。1956年,臨平鎮上四家私營旅館,合並組建 「公私合營東湖旅館」。總部仍設在西大街,在臨平火車站旁設分部,後又在東大街和北大街各設一個分部。1979年因建縣政府招待所需要,總部遷至火車站分部,並進行擴建,將東湖旅館易名為「車站旅館」,後又更名為「紅樓旅館」,至今仍在原址經營。
匯昌順紙張店
開設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業主為張勇炎,資本為4988萬元,有三名師傅和十名學徒。店設在臨平鎮北大街,為雙開間店面,另在前橫弄有三間紙張倉庫,該店主營帳冊和紙張,兼營文具,特點亦為前店後坊型。其銷售之各種帳冊,從木版水印、裁切、整合、裝訂,全部一條龍手工操作。因其調料勻稱,印成的帳頁線條清晰分明,色彩無濃淡;水印時,正反,左右「鼻頭」合攏後對襯劃一;成冊後外形整齊美觀,冊內無缺頁。因質量上乘名聲廣傳,銷量甚大,不僅在臨平鎮上旺銷,而且熱銷海寧、桐鄉等周邊地區,同時批發供貨給各零售店。1956年對私改造:印刷生產劃入臨平印刷廠;零售劃入商業系統的百貨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