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忠正盆景園

忠正盆景園

發布時間: 2023-03-04 18:06:13

『壹』 江蘇的拙政園好玩嗎

我去過很好玩,那裡的荷花很好看,還有空心的樹,很好玩。

典雅、淡秀的拙政園位於蘇州古城東北街178號,面積78畝。這是一座始建於公元十五世紀初的古典園林,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經過幾百年的蒼桑變遷,至今仍保持著平淡疏朗、曠遠明瑟的明代風格,被譽為「中國私家園林之最」。
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場失意還鄉的朝廷御史王獻臣建造此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四百多年來,拙政園幾度分合,或為「私人」宅園,或做「金屋」藏嬌,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許多誘人探尋的遺跡和典故。

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分。中部山水明秀,廳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園的精華所在。西部水廊逶迤,樓台倒影,清幽恬靜。東部平崗草地,竹塢曲水,空間開闊。
盆景園與雅石齋是鑲嵌在拙政園中的二顆璀璨的明珠。拙政園西部一片清影搖曳的竹籬牆內,集萃著蘇派盆景的精品,它被稱為「名園瑰寶」,擁有50餘個品種,近萬盆盆景。雅石齋位於中部,一個池水、游廊縈繞的幽靜的小院,裡面陳列著室內清供佳品「奇石」,千姿百態的多種奇石配以紅木座架供奉於案桌、條幾,越顯鍾靈毓秀。近年來,拙政園還推出了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旅遊活動---杜鵑花節、荷花節,受到了廣大中外遊人的喜愛和稱贊。如今二個花節已成為蘇州古城每年春天一個亮麗的旅遊景點,成為蘇州園林每年的一個特色旅遊項目。
該園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特殊游覽參觀點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迄今為止同時具備這四項桂冠的全國僅拙政園一家。每年,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人前來觀光旅遊,他(她)陶醉在古老、文明的傳統文化之中。
拙政園的特點是園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間進行分割,充分採用了借景和對景等造園藝術,因此拙政園的美在不言之中,有人說拙政園是蘇州四大名園之首。

拙政園是中國園林的經典之作,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因有江南才子文徵明參與設計,文入氣息尤其濃厚,處處詩情畫意。園以水景取勝,平淡簡遠,樸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園林疏朗典雅的古樸風格。景區分為東、中、西三部,另有原住宅處於1992年建成蘇州園林博物館對外開放,這亦是中國首家園林專題館。
園林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拙政園更是中國造園的、經典之作,與故宮、長城、孔廟、秦兵馬涌、布達拉宮等同屬國寶,亦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近年來,拙政園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兩季舉辦杜鵑花節和荷花節;花姿爛漫,清香遠溢,使素雅幽靜的古典園林充滿了勃勃生機。
拙政園西部的盆景園和中部的雅石齋分別展示了蘇派盆景與中華奇石,雅俗共賞,陶冶情操。到人間天堂蘇州,怎能不游拙政園。

游任何一個園林都盡量選在人少的時間,這樣才能讓你靜下心來品味,從各個角度觀察,才能體會出她在平凡的表面下隱藏的深厚蘊含。
位於婁門內東北街178號,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座。

拙政園始建於明代,王獻臣是該園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間官居監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罷官而歸,買地造園,借《閑居賦》「拙者之為政」句意,取名為拙政園。園以水景取勝,平淡簡遠,樸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園林疏朗典雅的古樸風格。景區分為東、中、西三部,另有原住宅處於1992年建成蘇州園林博物館對外開放,這亦是中國首家園林專題館。園內主要景點有:蘭雪堂、芙蓉榭、秫香館、放眼亭、遠香堂、小滄浪、留聽閣、浮翠閣等。

園林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拙政園更是中國造園的、經典之作,與故宮、長城、孔廟、秦兵馬涌、布達拉宮等同屬國寶,亦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近年來,拙政園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兩季舉辦杜鵑花節和荷花節;花姿爛漫,清香遠溢,使素雅幽靜的古典園林充滿了勃勃生機。

拙政園西部的盆景園和中部的雅石齋分別展示了蘇派盆景與中華奇石,雅俗共賞,陶冶情操。到人間天堂蘇州,怎能不游拙政園。

開放時間:8:15-17:30

門票:旺季(3.1-5.31;9.1-11.30)70元;淡季(6.1-8.31;12.1-2.29)50元。兩個旺季分別舉辦免費杜鵑花節、荷花節。

位置:位於蘇州古城區東北婁門內的東北街。

面積:佔地面積約4.1公頃(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約0.67公頃)。

景觀:蘭雪堂、芙蓉榭、秫香館、放眼亭、遠香堂、小滄浪、留聽閣、浮翠閣等。

乾隆初年,拙政園東部園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兩個部分。

西部現有布局形成於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由張履謙修葺,改名「補園」。遂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景觀。又新建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裝修精緻奢麗。

中部,系拙政園最精彩的部分。雖歷經變遷,與早期拙政園有較大變化和差異,但園林以水為主,池中堆山,環池布置堂、榭、亭、軒,基本上延續了明代的格局。從咸豐年間《拙政園圖》、同治年間《拙政園圖》和光緒年間《八旗奉直會館圖》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塢、聽雨軒、玲戲館、批杷園和小飛虹、小滄浪、聽松風處、香洲、玉蘭堂等庭院景觀與現狀諸景毫無二致。因而拙政園中部風貌的形成,應在晚清咸豐至光緒年間。

拙政園的不同歷史階段,園林布局有著一定區別,特別是早期拙政園與今日現狀並不完全一樣。正是這種差異,逐步形成了拙政園獨具個性的特點,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見長。據《王氏拙政園記》和《歸田園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環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於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拙政園中部現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台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築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築數量很少,大大低於今日園林中的建築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築,景區顯得疏朗、雅緻、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范。

(3)庭院錯落,曲折變化。拙政園的園林建築。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游廊畫舫等園林建築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築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築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徵明拙政團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里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批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築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於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面積縮小有關。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1.2公頃園地。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佔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范圍內,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合、虛實相間空間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先抑後揚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局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徵。

(4)園林景觀,花木為勝。拙政園向以「林木絕勝」著稱。數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至今,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如遠香堂、荷風四面亭的荷(「香遠益清」,「荷風來四面」);倚玉軒、玲瓏館的竹(「倚楹碧玉萬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待霜亭的桔(「洞庭須待滿林霜」);聽雨軒的竹、荷、芭蕉(「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玉蘭堂的玉蘭(「此生當如玉蘭潔」);雪香雲蔚亭的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聽松風處的松(「風入寒松聲自古」),以及海棠春塢的海棠,柳陰路曲的柳,批把園、嘉實亭的批把,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游1、2、5線,2、3路拙政園站下,往東步行100米即到。
政園始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王獻臣在建園之期,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豪賭,將園輸給徐氏,其子孫後亦衰落。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名"歸田園居"。

園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換頻繁,乾隆初,中部復園歸太守蔣棨所有。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進駐蘇州,拙政園為忠王府,相傳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光緒三年(1877)西部歸富商張履謙,名"補園"。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進行搶修,一代名園得到了保護,並於1952年正式對外開放中、西部部分,1960年東部整修完畢,東、西、中三部分完整開放,1961年3月4日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拙政園位於蘇州市東北街178號,佔地面積52000平方米,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雲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佔1/3,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台館分峙、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http://www.visitcq.net/ent/info/4166-1.htm

『貳』 蘇州園林的特點是什麼.

蘇州園林的特點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圖畫蘇州有許多名園,如拙政園、網師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這些園林而論,它們的建築、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點,這些名園也從而具有了各自的風格與生命力。如何從這些面貌、風格各不相同的園林中概括出共同點來,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從游覽者的角度,從蘇州園林給遊人留下的印象著眼,「硬」是從不同中找出同來。中國園林藝術和詩、畫藝術相通,中國園林一向被譽為如詩如畫,因此,作者的這種作為游覽者的感受是精當的、恰切的,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另外,對於「圖畫」,我們也應該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領會蘇州園林的特點。一般說來,圖畫中描繪的景緻既來自自然,又高於自然,畫家將自然天成的景色進行抽取、提煉、集中,然後創作出既不悖於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畫圖來。據此,我們可以領會到,蘇州園林的美是經過精心安排而又不損自然的美。「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眼前總是」強調了蘇州園林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蘇州園林的整體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亭台軒榭在布局上「絕不講究對稱」,作者將蘇州園林的布局與中國傳統建築作比較,以圖案畫與美術畫打比方,說明蘇州園林具有充滿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疊有自然之趣,讓人忘卻其為假山。池沼則「大多引用活水」,是因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往往安排橋梁」,講的是因地制宜,印證了前面所說的「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兩座以上的橋梁,決不雷同,講的其實也是避免對稱,講究自然之趣。細處也不放過,如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布置幾塊石頭或種上花草。這些安排,使得蘇州園林中的假山與池沼雖出自人工,卻能宛如天成,這也正是園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花草樹木的映襯同樣「著眼在畫意」。作者先介紹花草樹木栽種的良苦用心:既講究樹木的錯落有致,又照顧到季節的變化。再介紹花草樹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閱兵式似的道旁樹」作比較,以「古老的藤蘿」作例子,說明花草樹木的栽種與修剪符合中國畫的審美觀。

(四)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巧妙運用花牆和廊子,使蘇州園林顯得層次多,景緻深,景物不是一覽無餘地展現在游覽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覽者可以領略到移步換景的樂趣,獲得的審美享受也更為深長。

蘇州「四大名園」: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曾為名將韓世忠的住宅。
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設一池綠水繞於園外。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滄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築,此外還有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翠玲瓏館、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築與之襯映。

獅子林位於蘇州城內東北部,始建於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獅子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5畝,林內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築分布錯落有致,主要建築有燕譽堂、見山樓、飛瀑亭、問梅閣等。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具,一草一木別有風韻。

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始建於明代。清代時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後改為「留園」。留園佔地約50畝,中部以山水為主,是全園的精華所在。主要建築有涵碧山房、明瑟樓、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處。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

拙政園位於蘇州婁門內,是蘇州最大的一處園林,也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場失意還鄉的朝廷御史王獻臣建造此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四百多年來,拙政園幾度分合,或為「私人」宅園,或做「金屋」藏嬌,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許多誘人探尋的遺跡和典故。 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分。中部山水明秀,廳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園的精華所在。西部水廊逶迤,樓台倒影,清幽恬靜。東部平崗草地,竹塢曲水,空間開闊。

盆景園與雅石齋是鑲嵌在拙政園中的二顆璀璨的明珠。拙政園西部一片清影搖曳的竹籬牆內,集萃著蘇派盆景的精品,它被稱為「名園瑰寶」,擁有50餘個品種,近萬盆盆景。雅石齋位於中部,一個池水、游廊縈繞的幽靜的小院,裡面陳列著室內清供佳品「奇石」,千姿百態的多種奇石配以紅木座架供奉於案桌、條幾,越顯鍾靈毓秀。

網師園位於蘇州城東南部。始建於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當時稱為「漁隱」。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漁隱」舊意,改名為「網師園」。網師園佔地約半公頃,是蘇州園林中最小的一座。園內主要建築有叢桂軒、濯纓水閣、看松讀畫軒、殿春簃等。網師園的亭台樓榭無不臨水,全園處處有水可依,各種建築配合得當,布局緊湊,以精巧見長,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

環秀山莊 位於蘇州市中心,面積僅0.2公頃。最早為宋代金谷園的一部分,幾經易手,多次擴建,清道光始稱環秀山莊,又名頤園。清代嘉慶年間,疊山大師戈裕良重構花園,根據小塊太湖石的自然紋理進行組合,堆疊出一座大型湖石假山,山上蹬道、曲澗、山洞等曲折回環,變幻莫測,營造出「空山不見人」、「清泉石上流」的山水空間。

退思園位於吳江同里鎮東溪街,佔地0.65公頃,為江南古鎮園林的代表。建於清光緒年間,由落職官員任蘭生出資白銀十萬兩建造。以《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句名園。園呈橫向布局,依次為迎客區、住宅區、庭院區、山水花園。東部花園水池居中,各式建築低矮輕巧,高低錯落,貼水而築,故被譽為「貼水園」。全園簡朴淡雅,水面過半,建築皆緊貼水面修築,園如浮於水上,是全國唯一一處貼水園建築,體現了晚清江南園林建築的風格。

『叄』 蘇州哪些景點比較好玩越具體越好。

蘇州好玩的景點有:

1、拙政園:在獅子林的北面,從園林路直向北,姑蘇園林的精髓我認為在於此.門票70最值的一看的.記著獅子林去拙政園的路上有一個蘇州民俗博物館。

2、獅子林:以假山王國為名,山中有太獅、少獅、吼獅、舞獅、醒獅、睡獅或蹲、或斗、或嬉不可勝數。而不可思議的整座群山,狀如昆侖山,山脈縱橫拔地而出,以隆起的獅子峰為主,山巒奔騰起伏朝四面八方蜿蜒伸展,值的一看。

3、虎丘: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史記》載:「吳王,夫差葬其父闔閭於此,三日後有白虎距其上,故名虎丘。

4、報恩寺:宋為雲岩禪寺,清為虎阜禪寺。

『肆』 蘇州有哪些旅遊景點

蘇州旅遊大全:蘇州博物館、平江路、周庄古鎮、虎丘山風景區-虎丘一榭園景區。

4、虎丘山風景區-虎丘一榭園景區

虎丘很大,虎丘塔被稱為中國比薩斜塔,景區內有大片竹林,配上幽深小路,超級適合拍照。

地址:蘇州市姑蘇區山塘街虎丘山門內8號,交通:南門:146、游1、游2路;北門:32、快線3號,門票:淡季:60.00元,旺季:80.00元,建議用時:2-3h。

『伍』 蘇州拙政園與哪些園林齊名

提到蘇州這座城市,總是與園林建築、江南水鄉密不可分。世界園林看中國,中國園林看蘇州,蘇州園林無疑是世界古典園林的典範,至今,中國有四大名園,拙政園、留園、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蘇州便獨占其二。

蘇州園林大大小小很多,留園的面積雖然小於拙政園,但是相對更加私宅化,更為寧靜。
我們訂的民宿就在留園的附近,看了一下地圖,大約有1.2公里,沿著路就差不多到了觀前街,在這里有很多三輪車師傅在拉客,看著挺有趣的但是感覺不怎麼安全,聽身邊一位蘇州的朋友說,坐這些車可以直接到留園,一個人的車費大概是5元,但是一路上他們會和你推銷什麼旅行社代理聯票,千萬別信,基本上都是騙人的。

在園門口,你可以直接在機器上面刷支付寶購買門票,淡季45旺季55一人,但是一定要記得帶身份證。
比較幸運的是,進去之後剛好碰到一隊旅旅行團的有導游在講解,於是我們也跟著走了一段路,聽說了留園名字的由來。導游說,留園其實原本不叫作留園,是在嘉慶年間有一個叫劉蓉峰的人辭官之後買下了這個庄園,並重新精心設計,在園內種植了許多「白皮鬆」,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於是主人起來名字叫「寒碧山莊」。

後來劉家逐漸沒落,加上戰亂紛紛,劉家大院後來也易了主,新園主在整理花園時,發現了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一行大字「長留天地間」,據說還是劉伯溫的手跡,園主人新鄉,這座花園經歷了多次戰亂,如今仍保留下來,那一定是這個留字起了作用,所以更名為「留園」。
話說得有點多了,我們繼續開始我們的旅行。

留園雖然說不大,但是裡面還是頗有氛圍的,運氣好的話,你能夠看到池子里有人正在表演,一個書生裝扮的人在船頭吹著笛子,一個書童裝扮的人在船尾撐船,笛聲悠揚,小船就這樣隨意駕駛著,我想,曾經的風流之子唐伯虎也是這么個模樣的吧。

繼續往前走,竹葉的風聲細密綿遠,我們來到了「活潑坡地」和「盆景園」。
活潑坡地是我在留園里最喜歡的一處了,不管是名字還是看在眼裡,念在心中都比較輕快,活潑坡地其實是一座架在小溪喪的水閣,遊客在此小憩,臨水聽風,鏡中有聲,充滿詩情禪意,給人心靈以安慰。閣內樑上有一塊木匾,牆上有一副金玉花鳥山水畫。

這里不得不說留園的房間了,留園的房間看上去都極為氣派,寬敞明亮,一副大戶人家的模樣,而且房間裡面的書畫有很多,可以看得出主人是一個愛書畫的人,是一個會收藏的人,像我這種門外漢,也是很難欣賞得來。

留園的窗也是很有特色,我拍了很多留園的窗,它的窗大多都是幾何形狀,因為之前也是大宅,所以很多窗都有木質的透雕,我覺得蘇州園林的一大點就是門窗的設計,感覺也是花費了不少的心思。

留園以前的主人信佛,所以在為園中景色命名的時候常常是結合禪境與自然風景,又直白又傷口,可以算是我最喜歡留園中的一處,比如說「聞木樨香軒」「佳晴喜雨快雪之亭」,想起當年第一次在書中讀到「佳晴喜雨快雪之亭」的時候九隻覺得亭子名字還能取這么長,年紀漸長之後才體味到那種瀟灑從容又欣然自樂的境界,也算是那個年代一種屬於讀書人的悠然吧。

園東南部主景為圍繞著冠雲峰的一組建築,說起這冠雲峰,也算是大有來頭,這可能是天底下最出名的湖石奇峰之一了,冠雲峰背後有一座冠雲樓,在周圍的建築中屬於最高,但是在仙苑停雲中任何角度觀賞冠雲峰,你會發現冠雲樓均比它矮。關於冠雲峰有很多傳說,在此也不做多贅述。

留園的遊客也非常多,即便是在淡季期間,八點多就有導游帶團進來了,我也只享受了幾十分鍾的清凈,之後就在園子裡面閑逛,雖然說留園緊致,但奈何看的都是人頭,所以建議大家還是一定要早起。

總結一下,留園比拙政園要小得多,遊客進來會顯得更加擁塞,留園和拙政園雖然說同屬四大園林之一,但是兩個園林的風格截然不同。
拙政園以大著稱,留園相反,恰以小而聞名,面積既然小,風格當然與拙政園的大氣、深邃不可比擬。但是,留園的特長就在於它更注重對空間的利用。留園雖佔地只有三十餘畝,但卻是集住宅、祠堂、家庵、園林於一身,精緻園林的集大成者。

『陸』 福州的長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長樂十大旅遊景區

  1. 長樂九龍山生態旅遊景區 AAA

  2. 猴嶼洞天岩 AAA

  3. 冰心文學館 AAA

  4. 長樂顯應宮 AAA

  5. 琴江滿族村 AA

  6. 龍舟夜渡三溪

  7. 董奉草堂

  8. 閩江口南江濱公園

  9. 晦翁岩龍峰寺

  10. 青山村

『柒』 energy中國的四大林園是哪些

中國四大園林是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蘇州留園。

頤和園,集歷代皇家園林之大成,薈萃南北私家園林之精華,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
歷史悠久的中國園林,具有與歐洲古代園林不同的獨特體系,無論是帝王營造的皇家園林,還是官宦豪富興建的私家園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頤和園博採各地造園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渾宏闊,又有江南水鄉的清麗婉約,並蓄帝王宮室的富麗堂皇和民間宅居的精巧別致,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園林。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園內分宮廷區,萬壽山和昆明湖三大部份,佔地約290公頃。
進東宮門前行,便是以仁壽殿為中心的宮廷區。仁壽殿,曾名勤政殿,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門兩旁有兩塊青石分別象徵著孫悟空和豬八戒佇立警衛。殿中平床上設寶座、屏風、掌扇、鼎爐、鶴燈等,屏風上有九條巨龍,226個不同寫法的「壽」字。然而,在宮廷區的玉瀾堂,卻記載著一段皇權失落的凄涼歷史,光緒皇後住在玉瀾堂後的宜芸館。宜芸館西北的樂壽堂,則是慈禧太後的處所。據說,她起居於斯,每天飯費就要花掉白銀60兩。在仁壽殿北面不遠處是德和園,是清代所建三大戲台最大的一個(另處有故宮的暢音閣和承德避署山莊的清音閣),每年慈禧做壽,都有吉祥戲目演出。從樂壽堂往西過邀月門,有一條728米的長廊,這條中國園林建築中最長的游廊,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如一條錦帶將遠山近水和園內各種建築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長廊上8000多幅彩色繪畫,構成一條五光十色的畫廊,洋溢著濃重的民族文化氣息。
出長廊,進排雲門,面前就是緊依萬壽山的排雲殿。沿殿兩邊斜線上行,穿德輝殿,登114級台階,就到了萬壽山的佛香閣。這座八面三層四生檐的佛香閣建在58米高的山坡上,內供接引佛,當年每月朔望,慈禧便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是頤和園的標志,也是中國古代建築傑出的代表。
從佛香閣下望,東側有轉輪藏,西側有寶雲閣,又名銅亭。銅亭的鑄造用銅207噸,通體呈蟹青冷古銅色,造型精美,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佛香閣往上是頤和園的制高建築智慧海,俗稱「無梁殿」內部結構以縱橫交錯的拱券支撐頂部,不用柱樑承重,堪稱絕活。
萬壽山以南,是碧波盪漾的昆明湖,西部是仿杭州蘇堤而建的西堤,將湖面分為東西兩半,西堤有六座橋梁,以玉帶橋最為有名,遠遠望去,如玉帶輕飄。據說,乾隆皇帝,慈禧太後都愛游西堤。慈禧曾在這里化裝成漁婆,命太監李蓮英扮成漁公,二人合影留念。與西堤相接的東堤是一道石造長堤,中段有仿盧溝橋而建的十七孔橋,望柱上有神態各異的石獅564隻。昆明湖煙波浩渺,氣象萬千。三座大島,十七孔橋等與萬壽山遙相呼應。
頤和園三大景區,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園美景;各式宮殿,寺廟和園林建築3000餘間,不同特點的建築群落自成一格又相互聯系。它巧妙地借西部玉泉山作為它的大背景,把人工建設與自然風光和諧地融匯在一起,從而成為中國園林藝術的典範。
作為清代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頤和園記錄了宮廷生活的許多史實,反映出清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側面。萬壽山古稱瓮山,山下之湖名瓮山泊,明代被喻為杭州西湖,稱為「西湖景」,引來不少文人墨客的登臨,留下許多優美詩篇。由於這里山青水秀,每至盛夏,十里荷花,香氣襲人,這樣的佳景不久就被封建皇帝看中而營造御苑。清代在此造園最為集中,最著名的「三山五園」(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暢春園、圓明園)完成於彼。其中的清漪園,即頤和園的前身,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籌備慶賀太後60壽辰的名義,乾隆帝大興土木修建清漪園,瓮山改名萬壽山,瓮山泊改名昆明湖。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火「三山五園」皆化為焦土,所有珍寶也被洗劫一空。慈禧垂簾聽政後對清漪園進行復建,並改名為頤和園。
頤和園造景百餘處,雖然寓意繁豐,但突出地體現著皇權與神權的至高無尚,無一處不是悠久歷史的深厚積淀,無一處不滲透著民族文化的豐厚蘊涵。
這座歷史為帝王建造的古典園林,自對外開放以來,每年接待中外遊客達數百萬人,現已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旅遊參觀熱點之一。1998年,頤和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承德避暑山莊
久居宮廷的帝王們都樂此不疲地外出巡視.兩千年來歷代皇帝為其出行在全國各地修建了許多離宮(又稱行宮),至今保存完好的極少.然而,清代的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仍煥發著昔日的風采,成為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
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發現承德這片地方地勢良好,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又直達清王朝的發祥地——北方,是滿清皇帝家鄉的門戶,還可俯視關內,外控蒙古各部,於是選定在這里建行宮.康熙42年開始在此大興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宮,至康熙52年(1713年)建成36景,並建好山莊的圍牆.雍正朝代暫停修建.乾隆6年(1741年)到乾隆57年(1792年)又繼續修建直至完工,建成的避暑山莊新增加乾隆36景和山莊外的外八廟,形成界牆內約佔地564公頃,其規模壯觀,是別具一格的皇家園林,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古代園林建築傑作.
山莊根據地形劃分為四大景區:宮殿區,位於湖泊南岸,地形平坦,建有皇帝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湖泊區,在宮殿區的北面,湖泊面積包括洲島約佔43公頃,有8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層次分明,富有一派江南景色;平原區,在湖區北面的山腳下,地勢開闊,有萬樹園和試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風光;山嶽區,在山莊的西北部,面積約佔全園的五分之四,這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眾多樓堂殿閣,寺廟點綴其間.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
山莊整體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勢,分區明確,景色豐富,與其它園林相比,有其獨特的風格.山莊營造,宮殿區布局嚴謹,建築樸素,苑景區自然野趣,宮殿與天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回歸自然的境界.
山莊融南北建築藝術之精華,園內建築規模不大,殿宇和圍牆多採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計策,簡朴適度,與京城的故宮,黃瓦紅牆,描金彩繪,堂皇耀目呈明顯對照.山莊的建築既具有南方園林的風格,結構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襲北方常用的手法,成為南北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
避暑山莊之外,半環於山莊的是雄偉的寺廟群,它象徵民族團結和中央集權.清朝建國初期,就奉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以此籠絡中國的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為此在營建避暑山莊的同時,在其周圍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廟群,供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上層及貴族朝覲皇帝時禮佛之用.這些廟宇多利用向陽山坡層層修建,主要殿堂聳立突出,雄偉壯觀.普寧寺是仿新疆伊犁固爾扎廟修建.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前者仿拉薩布達拉宮後者仿扎什倫布寺修建.這些建築藝術形象既反映了民族團結,又起到民族間建築文化交流的作用.山莊周圍寺廟,環山莊半圓建成,呈眾星捧月之勢,政治寓義十分明確.從收效看也確實是"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
如今,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早已對外開放,每年盛夏季節吸引大批中外遊客前去觀光.1994年,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以獨特的風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拙政園位於婁門內東北街178號,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代,據記載,此前園址一帶曾有不少名士第宅——三國時有吳鬱林太守陸績宅第,東晉時有高士戴顒園居,晚唐有詩人陸龜蒙宅,北宋時有山陰縣主薄胡稷言五柳堂,元代建有大弘寺,張士誠據蘇時,其婿潘元紹在此建駙馬府。明御史王獻臣解官隱蘇州,於正德四年,以原大弘寺址為基礎,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
王獻臣死後,園宅屢易其主,或屬私家宅第,或為官府衙署,幾經分合興衰。先是其子一夜巨賭,將園輸給徐氏。徐氏居此園五世,後家道衰而其園廢 。崇禎四年,侍郎王心一購得園東部荒地十餘畝,別營歸田園居。清初,錢謙益曾構曲房於園西部安置愛妻柳如是。順治十年,大學士海寧陳之遴購得此園,重加修葺,備極侈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妍色鮮,江南僅見,最為時人稱道,吳梅村題有《詠拙政園山茶花》長歌。康熙元年,園沒入官府,先後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後為吳三桂女婿王永寧居所,構築斑竹廳、娘娘廳、楠木廳等,雕龍刻鳳。康熙十八年,改為蘇松常道署。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曾游此園。乾隆初年,園中部歸太守蔣欹,葺舊成新,名「復園」;西部歸太守葉書寬,名「書園」。後又屬程、趙、汪等姓。嘉慶二十五年,又歸平湖吳敬,時稱吳園 。咸豐十年,太平軍入蘇,忠王李秀成以西部潘宅、西部汪宅為忠王府,拙政園全部歸屬王府范圍。同治二年,清軍攻佔蘇州,園中部作價入官,為巡撫行轅。同治十年冬,江蘇巡撫張之萬入居吳園,同治十一年改為"八旗奉直會館",園仍名「拙政園」。光緒三年,園西部歸富商張覆謙,改名「補園」。
辛亥革命時,曾在拙政園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1938年,日偽江蘇省政府在此辦公。日本投降後,一度作為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校舍。解放後,曾由蘇南行署蘇州專員公署使用。1951年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當時,園中小飛虹及西部曲廊等處已坍毀,見山樓腐朽傾斜,亭閣殘破。蘇南文館會籌措資金,按原樣工修復,並連通中西兩部,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1954年1月,園劃歸市園林管理處。1955年重建東部,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園東、中、西三部重歸統一。
拙政園歷時400餘年,變遷繁多,或增或廢,或興或衰,歷經滄桑。現存建築大多為太平天國及其後修建的,然而明清舊制大體尚在。該園規模之宏大,為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之首,佔地5.195萬平方米,園分東、中、西三部分,南有住宅一區。總體布局特點,東疏西密,水分血脈。水是拙政園的靈魂,水面佔全園面積的1/3,有聚有分,或靜或動。聚處浩淼曠盪,如"遠香堂"北面,池中列島兩座,貫一短堤小橋,遙望山林蒼莽,湖水淵波;分則迂迴曲折,如"小滄浪"水院,曲岸灣頭,水流曲折,來去無盡,若隱若現,有深壑藏幽之感。
園東部疏朗自然,野趣橫生。池水縈繞,崗嶼錯落,芳草遍地,林木蔥郁。黑松、金桂、青楓、香樟、玉蘭等古木佳樹廣植園中,與竹塢曲水、平崗遠嶼相映照,頓生古曠、山野之趣。園中主要建築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放眼亭(亦稱"補拙亭")等。天泉亭中有一古井,相傳為元代大弘寺遺物,名"天泉"。
園的中部長廊迂迴,亭閣疏朗,水面彎環,園中有園,系全園精華之所在。倚虹亭又稱東半亭,依牆而築,三面臨空,廊如卧虹。西半亭以月洞門通往西部,題額「別有洞天」。「倚虹橋」長不逾丈,雕鏤古樸,系明代遺構。主亭「遠香堂」古樸精美,屹立於山池之間,透過窗格,四周景物盡收眼底。遠香堂東有土石假山一座,山頂有"銹綺亭",亭內懸有「曉丹晚翠」額。山南有"枇杷園"小院,布局簡潔,內有玲瓏館和嘉實亭,枇杷、芭蕉、竹叢與山石、亭館相掩映,閑適風雅,獨具魅力,為有名的園中之園。
院東有 "聽雨軒"自成園落。山東以花牆為隔,為又一閑亭小院"海棠春塢"。有倚虹亭西眺,亭橋貼水,綠陰蔽岸,報恩寺塔遙遙相望,波光塔影,為園林接景一絕。"小飛虹"廊橋躍然清流之上。旱船"香洲"集亭、軒、樓於一體,玲瓏別致。此外,梧竹幽居、倚玉軒、荷風四面亭、得真亭、小滄浪、志清意遠、玉蘭堂、見山樓等俱為佳構。園西部台館分峙,水廊起伏。中為一"之"字形水池,池東有一波形曲廊沿牆挑出水面,人行其上,宛如凌波踏水。池南主廳為鴛鴦廳式,北名"三十六鴛鴦館",南稱"十八曼陀羅花館"。曼陀羅花即山茶花,因館南小院種有山茶名種"十八學士"而得名。池南端有八角形"塔影亭",倒映水中,宛如寶塔。從亭頂窗格到地面,都拼成八角形圖案,是園中最精美的建築物之一。園西竹籬笆內系1954年闢建的盆景園,現有樹樁盆景50餘種計700餘盆,有老梅、迎春,山茶、紫藤、杜鵑、石榴、紫薇等,千姿百態,極具風韻。其餘還有留聽閣、笠亭、與誰同坐軒、拜文揖沈之齋(倒影樓)、宜兩亭諸勝。
拙政園初建時"廣袤二百餘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共有若墅堂、夢隱樓等31景。嘉靖十二年文徵明作《王氏拙政園記》,依園中景物繪圖31幅,各系以詩。現拜文揖沈之齋內嵌有清代所鐫文氏園記。
園中部枇杷園以南的住宅建於清代,主要建築為康熙年間遺構。中軸線上有轎廳、大廳和兩進樓廳,其間還有磚雕門樓、明代紫藤,外有隔河照牆。東路有鴛鴦花籃廳、四面廳等。此宅於1992年辟為蘇州園林博物館。

留園:大閶門外留園路,明中葉為徐泰時「東園」,清嘉慶間(約公元1800年左右)劉恕重建,以園中多白皮鬆,故名「寒碧山莊」,又稱「劉園」。園中舊有十二峰,為太湖石之上選。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間歸盛康,易名留園。園佔地五十市畝,面積為蘇州諸園之冠。
是園可劃分為東西中北四部,中部以水為主,環繞山石樓閣,貫以長廊小橋。東部以建築為主,列大型廳堂,參置軒齊,間列立峰斧劈,在平面上曲折多變。西部以大假山為主,漫山楓林,亭榭一二,南面環以曲水,仿晉人武陵桃源。是區與中部以雲牆相隔,紅葉出粉牆之上,望之若雲霞,為中部最好的借景。北部舊構已毀,今又重辟,平淡無足觀,從略。
中部:入園門經二小院至綠蔭,自漏窗北望,隱約見山池樓閣片斷。向西達涵碧山房三間,硬山造,為中部的主要建築。前為小院,中置牡丹台,後臨荷池。其左明瑟樓倚涵碧山房而築,高二層,屋頂用單面歇山,外觀玲瓏,由雲梯可導至二層。復從涵碧山房西折上爬山游廊,登「聞木樨香軒」,坐此可周視中部,尤其東部之曲溪樓、清風池館、汲古得綆處及遠翠閣等參差前後、高下相呼的諸樓閣,掩映於古木奇石之間。南面則廊屋花牆,水閣聯續,而明瑟樓微突水面,涵碧山房之涼台再突水面,層層布局,略作環抱之勢。樓前清水一池,倒影歷歷在目。自聞木樨香軒向北東折,經游廊,達遠翠閣。是閣位置於中部東北角,其用意與拙政園見山樓相同,不過一在水一在陸,又緊依東部,隔花牆為東部最好的借景。小蓬萊宛在水中央,濠濮亭列其旁,皆幾與水平。如此對比,容易顯山之峻與樓之高。曲溪樓底層西牆皆列磚框、漏窗,游者至此,感覺處處鄰墟,移步換影,眼底如畫。而尤其舉目西望,秋時楓林如醉,襯托於雲牆之後,其下高低起伏若波然,最令人依戀不已。北面為假山,可亭六角假山之上,其後則為長廊了。

熱點內容
小百合和會長 發布:2025-05-15 07:43:45 瀏覽:336
慕青櫻花 發布:2025-05-15 07:39:33 瀏覽:537
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發布:2025-05-15 07:35:01 瀏覽:552
王府井綠植 發布:2025-05-15 07:32:12 瀏覽:631
天貓盆栽 發布:2025-05-15 07:27:10 瀏覽:758
蘭州百合干批發 發布:2025-05-15 07:22:09 瀏覽:822
浴盆改盆景 發布:2025-05-15 07:17:16 瀏覽:452
花卉綠轉 發布:2025-05-15 07:08:42 瀏覽:589
教育就是一朵雲 發布:2025-05-15 07:08:39 瀏覽:8
漫海花藝 發布:2025-05-15 07:05:55 瀏覽: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