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明清盆景畫

明清盆景畫

發布時間: 2023-03-01 17:51:15

『壹』 什麼是盆景,為什麼說盆栽是盆景之源

盆景,漢族優秀傳統藝術之一,是以植物和山石為基本材料在盆內表現自然景觀的藝術品。
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為材料,經過藝術創作和園藝栽培,在盆中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優美景色,達到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同時以景抒懷,表現深遠的意境,猶如立體的美麗的縮小版的山水風景區。
盆景源於中國,盆景一般有樹樁盆景和山水盆景兩大類,盆景是由景、盆、幾(架)三個要素組成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統一整體。人們把盆景譽為"立體的畫"和"無聲的詩"。
起源發展
盆景源於中國。1972年在陝西乾陵發掘的唐代章懷太子墓(建於706年) 甬道東壁繪有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畫,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盆景實錄。宋代盆景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當時的著名文士如王十朋、陸游、蘇東坡等,都對盆景作過細致的描述和贊美。元代高僧韞上人製作小型盆景,取法自然,稱「些子景」。明清時代盆景更加興盛,已有許多關於盆景的著述問世。「盆景」一詞,最早即見於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盤餘事》 。20世紀50年代以後,盆景製作在公共園林、苗圃和民間家庭有了很大的普及,並成立了盆景協會,經常舉辦盆景園和盆景藝術展覽等。
日本的樹樁盆景由中國傳入,稱「盆栽」。14世紀繪畫中已有出現。1909年,日本盆栽通過倫敦的一次展覽會而傳到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在歐美流行,並音譯為「bonsai」。現美國、英國、聯邦德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都有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協會。1980年在日本大阪召開了世界第一屆盆景大會,同時舉行了世界盆景展覽。西安花卉盆景公司成立於2011年11月,面積1280畝,注冊資金2000萬元,員工39人,其中高級園藝師5人,中級技術人員15人。集園林種植、綠化設計、園林施工為一體的綜合花卉種植企業。公司位於藍田縣城北環路中段路北,南臨霸河、北臨縣委縣政府。這里氣候適宜、雨量充沛、鳥語花香,具有得天獨厚的花卉盆景苗木栽培資源。
公司按照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式建立了一個1千畝的名優花木生產種植基地,主要品種有:大規格朴樹、國槐、皂角樹、柿樹、桂花、白皮鬆、北美海棠、法桐、青竹、紫薇、木瓜、紅葉桃、榆葉梅、七葉樹、大葉女貞、辛夷、紅黃玉蘭、垂柳、金絲柳 速生柳、等多個品種, 形成了規模化、市場化的布局。公司本著以誠信求生存,以科技求發展的經營理念,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標准化種植、娛樂休閑為一體」的格局,計劃用3至5年時間,把公司打造成為鄢陵縣花卉苗木、旅遊、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名優產業基地,成為鄢陵縣的一個靚點。
鄢陵花卉種植歷史悠久,在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明確提出了保護生態平衡、恢復植被、綠化環保、美化環境等一系列措施, 使我們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公司期盼與社會各界人士攜手共同打造一個生態環保、休閑旅遊、花卉苗木一體化的生態園區。
盆景本來就是盆栽變得,養得好樹形好就叫做盆景了。

『貳』 有關盆景的專著有哪些

明清是我國盆復景史上發展的又制一個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內,盆景技藝趨於成熟,盆景專著紛紛問世,對盆景樹種、石品、製作、擺置、品評等在理論上作了較系統的論述。可以說在明清時期,我國盆景在理論上得到了飛躍和升華。

明代蘇州人王鏊所著的《姑蘇志》里有這樣的記載:「虎丘人善於盆中植奇花異卉,盤松古梅,置之幾案,清雅可愛,謂之盆景。」

這是有「盆景」稱謂最早的文字記載,因此可以說「盆景」之名稱自蘇州人始。蘇州盆景到明代時已經廣為普及了,蘇州「吳門畫派」的畫意成了盆景中刻意模仿的主題,形成了獨特的技藝風格。

到了清代,蘇州的盆景製作已呈流行之勢,由於愛好者越來越多,出現了虎丘、光福等盆景製作基地。《光福志》中就有「潭山東西麓,村落數余里,居民習種樹,閑時接梅樁」的記載。

清代園藝學專著《花鏡》也有關於蘇州盆景的記錄:

近日吳下出一種仿雲林山樹畫意,用長大白石盆,紫砂宜興盆,將最小柏、檜、或楓、榆、六月雪,或虎刺、黃楊、梅樁等,擇取十餘株,細視其體態參差高下,倚山靠石行栽之。

或用崑山石、或用廣東英石,隨意疊成山林佳景。置數盆於高軒書室之前,誠雅人清供也。

奇石盆景

『叄』 盆景最早出現於什麼時候

中國盆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現知考古、文獻記載:中國盆景起源於東漢(公元25—220年),形成於唐(公元618~907年),興盛於明清(公元1368~1911年)。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雖然集居城市,仍然留戀、酷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為適應需要產生「囿」、「苑」,發展形成「自然山水園」;產生「畫」,發展形成「自然山水畫」;產生「盆栽」,發展形成「盆景」。三者隨著人類的社會活動、經濟發展、文化提高而相互滲透、相互借鑒、相互提高。

據現有考古、文獻記載,浙江省餘桃縣河姆渡新石器貴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一片五葉紋陶片,陶片上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形似萬年青的植物,說明早在公元前1萬年至公元前4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將植物栽入器皿供作觀賞。河北望都東漢墓墓壁畫中出現繪有一陶質卷沿圓盆,盆內栽有六枝紅花,置於方形幾架之上,植物、盆盎、幾架三位一體的盆栽形象,特別是幾架的使用,說明早有東漢就已把盆栽作為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山水畫興起,當時畫家宗炳遍畫平生經歷過的山水,張於一室,以供臥遊,並寫下《畫山水序》,序中說:「昆閬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回。」這種對「咫尺千里」和「小中見大」的體會,既能促使他把山水樹石縮在素絹上成為山水盆景畫,也可啟發他縮人盆盎成為盆景,可足不出戶,高枕臥遊。

發展到唐代(公元618~907年)出現寫意山水園和山水畫,盆栽者應用山水畫理將山石與植物組派盆景作出可貴的貢獻;廣州盆景藝人孔泰初、莫眠府、素仁、陸學明等人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受嶺南畫派的山水樹木繪畫技法的影響,創造以順其自然的「截干蓄枝」剪枝造型,形成具有「飄逸豪放」特色的嶺南盆景;蘇州盆景藝人朱子安在著名作家和園藝家周瘦鵑提倡、指引下,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對傳統的「順風式」、「垂技式」、「六台三托一頂」等手法進行創新,創造「粗扎細剪」的技法,製作力求順乎自然,使其千姿百態,各具風韻的蘇派盆景;上海盆景藝人殷子敏率領其學生,博採眾家長,在學習我國優秀傳統藝術和外來風格的基礎上刻意求新,創立「雄健精巧」的海派盆景。

除各地園林部門建立盆景園,培育、創作、展覽盆景外,不少城市業余愛好者,在工作之餘,常以製作、欣賞盆景作為愛好。

1979年9月至10月,國家城建總局在北京主辦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國「盆景藝術展覽」,展出各類盆景1100多盆。這以後,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分會每隔數年,舉辦一次「中國盆景評比展覽」,至今已成功舉辦四屆,使中國盆景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迅速發展。

同時,我國盆景界積極參加國際重大展覽,利用各種機會宣傳中國盆景藝術,使中國盆景走向世界,並在國際盆景界享有盛譽。

『肆』 《考盤餘事》的內容是什麼

明清時,盆景專著較多。如屠隆著《考盤餘事》。他在「盆玩」部分寫道:「盆景以幾案可置者為佳,其次則列之庭榭中物也」,除了把盆景大小應用配置寫得比較詳細外,同時還很注重畫意,提出以古代諸畫家馬遠、郭熙、劉松年、盛子昭等筆下古樹為模特的盆景為上品。

《考盤餘事》中還介紹了樹樁的蟠扎技藝:「至於幡結,柯干蒼老,束縛盡解,不露做手,多有態若天生。」指出民間製作盆景,多以師法自然,強調雖由人作,宛自天成。

嘉慶年間五溪蘇靈著《盆景偶錄》二卷。書中以敘述樹樁盆景為多,把盆景植物分成四大家、七賢、十八學士和花草四雅。足見當時盆景發展之盛。

『伍』 明清工藝美術有哪些重要的發展和創造其藝術傾向如何

明清工藝美術
arts and craft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中國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其文化藝術上承宋、元,繼續發展,不斷提高。同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滿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點,對漢族傳統文化產生了某些影響,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在輸出的同時,亦引進了一些阿拉伯和歐洲的工藝,加以模仿、吸收、消化,為明清時期工藝美術的發展,灌輸了新的血液。 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前後經歷了549年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時代面貌。
陶瓷工藝 江西景德鎮窯的官、民窯生產均迅速擴展,產量激增,並有重大創造,幾乎壟斷了全國城鎮瓷器消費市場。地方各窯則大都愈加衰落,僅有建窯、廣窯和宜興窯的生產略有進展。明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釉里紅等瓷器已達頂峰。永樂寶石紅、甜白,宣德寶石藍都是永、宣兩朝瓷器獲得巨大進步的標志。成化官窯瓷器又有創新,別開生面。青花瓷質細而堅,釉肥膩而色幽雅,鬥彩的燒成標志著景德鎮窯彩繪瓷進入釉上彩的新時代,但仍離不開釉下青花的配合。嘉靖時的五彩包括紅、黃、綠、紫等釉上彩,亦有多彩之意。萬曆時的五彩描金則別出新裁。弘治的黃釉瓷、黃綠彩和正德的孔雀藍釉也是新興的瓷器。清代青花、鬥彩、五彩及單色釉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屬於新創的有粉彩和琺琅彩,均始於康熙、成於雍正而盛於乾隆。粉彩是將玻璃白調入彩料,呈不透明色,柔媚鮮艷,類似清代花鳥畫家惲壽平所創花鳥畫派的工筆畫。琺琅彩是將琺琅料繪在瓷胎上,烘燒而成,瓷胎系由景德鎮窯燒成後,運抵北京,交造辦處琺琅作彩繪燒成。此即御窯琺琅彩窯,由皇室獨享,而不外溢。康熙時的單色釉瓷,色彩豐富艷美,為前所未有,如豇豆紅、胭脂水、珊瑚紅、豆綠、翠綠、鸚鵡綠、蟹殼青、茶葉末等數十種新釉色。乾隆時的象生瓷、斑斕彩、轉心瓶等也是一種成功的嘗試。與乾隆官窯大量生產精美瓷器的同時,也出現了粗製濫造的危險傾向。嘉慶以後,景德鎮窯轉入低潮,且每況愈下。雖然不無可寓目者,但康、雍、乾三朝瓷器的盛況,卻如大江東去。景德鎮民窯在官窯影響下也有了巨大發展,留下了無數件質朴可愛的製品。福建德化窯也是明清兩代的地方名窯,所產瓷器,胎質緻密。其中白釉溫潤,多仿犀角杯。何朝宗為德化窯最著名的瓷塑藝術家,其代表作為《達摩過海像》。江蘇宜興紫砂茶壺系由明末金山寺僧人首創,經時大彬加工改進,有著單純樸素、典雅淳厚的美感。另外,像宜興仿鈞釉瓷也是成功之舉,而廣東石灣窯仿鈞瓷,粗獷樸拙,具有嶺南地方的特殊風趣。
[清代五彩鷺蓮尊]
紡織工藝 明、清時期的絲、 麻、棉、毛的紡織、印染和刺綉等,直接關繫到整個民族的衣著,故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民間織綉遍地開花,在這一雄厚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織、染、綉等行業,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其生產中心為蘇州、江寧(今南京市)和杭州等地。蘇州、江寧多生產重經或重緯的彩色提花絲織物——織錦。蘇州織錦,圖案多仿宋代錦紋,格調秀麗古雅,亦稱宋錦。江寧織錦,質地厚重,以金絲勾邊,彩色富麗,氣勢闊綽,採用由淺至深的退暈配色方法,猶如絢麗的雲霞,故有雲錦之譽。清代織錦,花紋更加繁縟精美,配色愈趨富麗雋雅,退暈更迭、變化無窮,顯得愈加輝艷而又和諧。浙江以素織為著,蘇州以妝花見長。妝花系採用「挖花」工藝,可隨時換色,多達20餘種。改機為明弘治年間福建機杼工林洪緞織,可能是4層緞機所織雙層中空袋狀織物。緙絲在明代已有鳳尾戧等多種技法,清代以蘇州緙絲最為有名,除仿緙名人書畫作品外,還緙作服裝、圍幔、屏風、靠墊、包首等。雙面緙絲難度較大,為偷工減料,乾隆時緙絲竟用筆勾勒細部,結果適得其反,斷送了它的藝術生命。明清刺綉業迅速發展,形成不同地方特色,出現了顧綉、蘇綉、湘綉、粵綉、蜀綉、京綉。顧綉始於明嘉靖年間的上海顧名世家,故名,顧綉以綉繪結合著稱,所織物品深得當時名流董其昌等許多書畫家的賞識和推崇,以唯一的文人綉派聞名當時並影響後世。蘇綉以針腳細密,色彩典雅為其特點,其工藝講究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圖案多採用分面推暈的方法,具有濃郁的裝飾性。湘綉於清代後期形成獨立系統,作風寫實,以猛獸為題的作品最具特色,其針法多用施針,同時間以雙印、四印、齊、柔等一系列針法,所綉物象富有真實感。粵綉以百鳥、雞等為題,花紋繁縟,色彩濃艷,具有獨特的效果。蜀綉以成都為中心,以用線工整厚重,設色明快,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京綉以皇室綉作為中心,以皇家為服務對象,綉品精巧富麗。另外,像北京灑線綉及山東、河北的衣線綉等也頗具地方風采。印染業在此時已遍及全國城鎮,工藝發達,色彩豐富,主要有染經綢、夾纈、蠟染、藍白印花布、油彩印花布、滾筒印花布、澆花布等品種。毛質氈毯以蒙、藏、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地區最為盛行,均富有本民族特色。蘇州則以善仿織洋毯著稱。少數民族的紡織、印染、刺綉、編織等大都完成於婦女之手,因多數是自己使用,故隨心所欲,不拘一格。壯族的壯錦,維吾爾族的回回錦、和闐綢、金銀線地毯,藏族氆氌,苗族蠟染,黎、、哈薩克等族的刺綉都是各民族手工藝的瑰寶。
[清代五彩織成錦《極樂世界圖》(局部)]
玉器工藝 明代玉材來自西域地區的火州、吐魯番、撒馬爾罕、於闐等地首領的進貢。但是堪用者不多,故明代傳世玉器中羊脂白玉極少,大多為青白玉。明代制玉中心為北京和蘇州,後者尤以技巧取勝,涌現出一批諸如陸子剛等的名玉工。明代玉器的製作,除簪、珠、墜、環等佩外,還有杯、碗、瓶、壺、盆、洗、盂、花插等各種日用器皿。明代前、中期玉器碾琢較精工自然,後期趨向瑣碎粗糙,也殘留一些鉈痕。明代玉器雖用途廣泛,品種較多,但仍不外乎仿古玉、時作玉兩類。仿古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時作玉頗有新意。清代玉器初期近似明代,至乾隆中晚期由於新疆年貢質地精良的玉材4000餘斤,同時由養心殿造辦處,蘇、揚、寧、淮、長蘆和鳳陰八處為內廷碾玉,因而使乾隆玉器,玉色尚白,碾琢認真,工藝完善,器形規整,圖案繁密,滲透到宮廷生活的各個角落。乾隆年間特別盛行碾字玉器,最大工作量,一次可碾滿文8000字,漢文4000字。《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乾隆玉器的代表性作品,玉重達7噸,耗時10餘年,綜合應用陰刻、 陽刻、隱起、起突等多種技法於一器,形文並茂,氣勢壯偉。清廷仿古玉為了追求先秦及秦漢古玉的古樸風韻,採用優質玉材,致殘燒古,適可而止,效果頗佳。民間廠肆為追求高值,其仿古玉魚目混珠,以假冒真。乾隆晚期莫卧兒玉進入宮廷,皇帝命造辦處仿製,並影響到京師、蘇州、揚州等地的玉器。蘇州玉器製作精巧,而揚州則以製作大型玉器見長。
[清代碧玉仿古觥]
漆器工藝 明清兩代髹漆工藝與建築、傢具、陳設相結合,並由實用轉向陳設裝飾領域。進入了以斑斕、復飾、填嵌、紋間等技法為基本工藝的千文萬華的新時代。明代雕漆,初以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塘張成、楊茂為榜樣,由張成的兒子張德剛與包亮主持內廷果園廠官辦漆作的生產。成化、弘治年間內廷雕漆,器胎變薄,花紋疏朗,標志西塘派雕漆已進入尾聲。雲南大理為另一雕漆產地,名漆工現僅知王松一人。至嘉靖年間,雲南雕漆始進入內廷,大展技藝,終於取代西塘派,使內廷雕漆為之一變。其特點為,刀不藏鋒、棱不磨熟。明末清初雕漆失傳,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樣,蘇州織造漆作仿製成功,宮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蘇州製做。揚州雕漆有螺鈿、百寶嵌等品種,以螺鈿最富特色,其中尤以點螺最為精巧,所制漆器花紋纖細,五彩繽紛。名工有王國琛、盧映之、夏漆工等,後者尤善制仿古剔紅漆器。蘇、揚兩地漆作毀於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之戰中。福州漆器以脫胎見長,色澤華美,器體輕巧是其特色。系由名工沈詔安用傳統夾法所創。清末北京由修補雕漆發展到仿永樂、宣德和乾隆雕漆。蒔繪漆為日本名漆,明代宣德年間漆工楊氏受命赴日學習蒔繪漆,回國仿製,其子楊塤從學,所制足以亂真。另有漆工蔣回回也善仿蒔繪漆,清代蘇州仿蒔繪漆極盛,金漆輝映,富麗堂皇。明末清初出現的軟螺鈿則是螺鈿的新品種。新安(今安徽省新安縣)方信川鈿嵌堆、揚州盧葵生砂鈿鑲嵌漆均名震一時。戧金、脫胎等漆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金屬工藝 明代金銀器工藝的特點是與寶石鑲嵌結合。內廷設銀作局,專為皇家打造金銀器。其代表有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和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種金銀器物等。清代內廷金銀器由養心殿造辦處製造。康熙五十四年造雙龍鈕金編鍾一套16件,共重460餘公斤。 乾隆年間最大的金塔高約5.33米,用金11119餘兩,現存的弘歷皇帝母崇慶皇太後金發塔,通高1.47米,用金3000餘兩。銀器作為金器的代用品,製成首飾、器皿,通行全國城鄉。鑄銅工藝獲得了特殊發展,最著名的是鑄於永樂年間,現存於北京大鍾寺的金剛華嚴鍾,通高6.94米,外徑3.3米,重約46.5噸,為國內現存最大銅鍾。鍾內外鑄有《華嚴經》《金剛經》、《金光明經》等,共22.7萬余館閣體楷字。字體典雅嚴謹、端莊秀媚。宣德鼎,因產於宣德年間,又稱宣德爐,以後歷代均有仿製。據文獻記載,是以外國的銅、鉛、錫、砂、紫、胭脂石、安瀾砂等原料,經多達十二煉後成器,以充廟宇供器或室內案頭陳設。因其名貴異常,傳世稀少,故內廷與廠肆仿製成風。鑄銅名家胡文明、張明歧、石叟等皆有製品傳世。紫禁城內的銅獅、銅爐、銅缸、銅龜、銅鶴等陳設足以代表乾隆年間鑄銅工藝的水平。
金銀工藝是鐵器的裝飾,在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盛行。多層鏤空金銀鐵碗套是藏族鐵金工藝的精華。清初安徽蕪湖鐵工湯鵬,創鐵畫,錘鍛鐵塊,製成多種書畫作品,別具一格。錫器作為銀器的代用品而通行民間,明末清初歸復善制錫壺,繼之者有朱堅、陳鴻壽等人,所制錫壺頗受文人贊美。
玻璃工藝 明代玻璃生產的中心仍在山東益都顏神鎮(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洪武初年內官監於該地,設御用玻璃作坊,生產玻璃「青簾」,用作壇廟窗簾。顏神鎮民間爐行主要生產簪珠。清代玻璃產於顏神鎮和廣州、蘇州等地。雍正十二年於顏神鎮設博山縣治,此後所產玻璃,世稱博山琉璃,其產品行銷全國。光緒三十年(1904),山東總督胡廷干於博山東柳杭設玻璃公司,聘德國人為技師,傳授歐洲平板玻璃技術。北京料器業從博山購買玻璃料條,以燈火燒制各種禽獸花卉等料器。康熙年間,創「套料」,即「白受采」或「兼套」。晚清又創內畫壺,有名家周樂元、葉仲三等。廣州是清代南方玻璃的主要產地,與西方玻璃有著密切聯系,自稱「廣鑄」,亦有以歐洲玻璃殘器為原料的再熔玻璃,與進口玻璃相對,亦稱「土玻璃」。蘇州玻璃稱為「蘇鑄」,似不及「廣鑄」。在此基礎上清宮於康熙三十五年成立了皇家玻璃廠,初期從廣州召募玻璃匠進內廷燒造玻璃器,雍正以後以博山吹玻璃匠取代廣州匠人。乾隆初年歐洲傳教士玻璃匠汪執中、紀文兩人進內廷燒造玻璃器,完成了圓明園西洋樓吊燈等巨大工程。現存玻璃廠產品有爐、瓶、罐、盆、缽、盤、碗、鼻煙壺及肖生等器物。顏色有涅白、硨磲白、淺黃、嬌黃、雄黃、亮茶、亮茶黃、月白、寶藍、空藍、亮淺藍、亮深藍、豆青、亮深紅、亮玫瑰紅、亮寶石紅、珊瑚紅、豇豆紫、淺紫、亮深紫、桃紅、綠、粉綠、翡翠綠、水晶、茶晶、黑等20餘種。另有金星料、絞絲、夾金、夾彩等復色玻璃,並使用描彩、描金、泥金、琺琅彩、套料、隱起、陰刻等裝飾手法。古月軒據傳是以琺琅書寫乾隆年制款、題詩印章和彩繪圖案的玻璃器,但迄今未見傳世之物。道光年間,玻璃燒造技術下降,從咸豐起內廷僅制素玻璃器,1911年隨清亡而告終。
琺琅器工藝 明代景泰藍(即掐絲琺琅)工藝在元代大食窯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內廷御用監設廠生產,專供皇家享用,以宣德年制,御用監造款的雲龍蓋罐為代表。而景泰年間內廷作坊所制僅能維持前代水平而略有變化。此後歷朝幾乎均有產品傳世,萬曆掐絲琺琅器,以其掐絲短促放縱、釉色鮮艷熱烈為其特色。為琺琅器的一大變革。民間掐絲琺琅器產於北京、雲南,專供婦女閨閣中用,不入文房。清代景泰藍,內廷與民間均極盛行,其掐絲與琺琅料也有別於明代。產地有北京、揚州、九江與廣州等地,風格不同,各有千秋。晚清僅有北京民間廠肆維持生產。鏨胎琺琅明代遺物極少,而清代卻廣為盛行。這與廣州鏨銅工藝的發達有關。清朝內廷琺琅廠也做鏨胎琺琅,然數量甚微。畫琺琅一說始於明代,現存實物自清代康熙始。康熙畫琺琅有試制和規格化的兩種產品。據估計,清代最早的畫琺琅可能於開海禁之後,西歐畫琺琅器傳入廣州,先由廣州工匠試制燒成。但內廷琺琅廠也經歷過獨立試燒的過程,傳教士中的琺琅匠是晚於廣州琺琅匠數年才進入內廷的,故在傳播燒造畫琺琅的技術上所起作用不大。畫琺琅的最大產地是廣州,不僅有規模巨大的畫琺琅行業和作坊,且還向內廷輸送畫琺琅匠人,提供廣州生產或進口的琺琅料及數量龐大的成品。但在作工、風格上卻互為殊異,有「恭造」與「外造」、 皇家與地方之分。 藝術上也既互相聯系、又互為區別,涇渭分明。晚清廣州畫琺琅絕跡,僅北京民間作坊尚在生產,但質量低下,已非昔日面貌。透明琺琅幾乎只廣州獨家生產,而燒藍則在全國城鄉首飾樓均可燒造。
木竹牙雕工藝 即有機質材料雕刻的統稱。 除竹、木、 牙外還包括甲、角、 骨等材料。有機質材料雕刻,歷史悠久,技藝高超,至明始受文人墨客垂青而登上工藝之壇,工匠們才得以留下姓名及作品,而免遭泯滅無聞。明代後期出現金陵、嘉定兩大竹雕流派。前者創始人為濮仲謙,他善於選用盤根錯節的竹根,略作雕琢,頗得造化之趣。後者由朱鶴開派,創凹凸淺深、可達五六層的深峭鏤空雕法而有別於前者。朱鶴之子朱小松、孫朱三松均能承其家傳而又過之。清代吳之、封錫爵、封錫祿等均系嘉定傳派名家。封錫祿及侄封歧曾先後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內廷效力。竹黃工藝,去青留黃壓平刻鏤,興於江浙、盛於蘇州市。木雕分為雜木、硬木及軟木3種。 雜木雕刻用於建築和傢具裝飾,以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最為著名。浙江東陽、廣東潮州、廣州木雕為其重要流派。因潮廣常髹以金漆,亦名金漆木雕。廣州硬木雕刻居全國之首,蘇州則以精工過人取勝,但規制氣勢遠不及前者。廣州牙雕鏤刻深峻,加以茜色,多層透雕的綉球和樓閣、龍鳳船等是其名作。牙絲編織也是廣州牙雕業特技之一,象牙席和牙絲團扇可反映其成就。清宮造辦處牙作,從蘇州、廣州招募施天章、葉鼎新、陳祖章、李裔唐、蕭振漢、黃振效、楊維占、顧彭年、陳觀泉等名工為皇家服務。象牙雕《月曼清游冊》是其代表。明代犀角雕刻簡古樸拙,清代則工整細致,多染色燙蠟,唯內廷犀角杯不加染燙,保留本色。犀角雕刻名家有鮑天成、濮仲謙、尤通、尤侃等人。康熙年間尤通善制犀角杯,人稱「尤犀杯」。
[清代黃振效:象牙雕《漁樂圖》筆筒]
鑲嵌工藝 以金銀、 玉石、玻璃、琺琅、竹、木、牙、骨等材料,雕刻鑲嵌於硬木器物,以加強其裝飾效果,是雕刻工藝高度發達的必然結果。木胎嵌金銀紋,清內廷稱為商絲,多用於硬木器或台座,蘇州、北京較為盛行。運用多種珍貴材料雕刻並鑲嵌於一器,呈現斑斕多彩的鑲嵌,稱為百寶嵌,為鑲嵌工藝的傑出代表。明末揚州周翥是百寶嵌名師,他善用金、銀、寶石和瑪瑙等貴重材料,雕成山水人物、樹石樓台等嵌於硬木和漆器之上,呈現出難以言狀的光色陸離的藝術效果。另外像明末江千里及清乾隆時的王國琛、盧映之,嘉慶、道光時的盧葵生等對百寶嵌的發展也做出了一定貢獻。廣州用金屬或象牙做骨格地子的鑲嵌工藝較為發達,蘇州則擅長以紫檀、紅木、木為地,用金銀絲或玉石嵌成各種圖案和畫面。明代百寶嵌單純醒目,清代則日趨繁縟,應用於一器的鑲嵌材料,品種豐富,圖案構圖飽滿、形象生動、色彩斑斕、益臻妙境。金屬鑲嵌有銅胎錯金銀、 鐵金等工藝,特點鮮明、別有韻致。
傢具工藝 明代傢具基本上沿宋式傢具而作損益。一般城鄉人們使用雜木傢具, 富有者多用紫檀、 紅木、花梨、木等硬木傢具和楠木傢具或髹漆傢具。小至踏,大至屏,其形制、式樣以便於生活並富於美感為原則。比例權衡更為科學、合理,附加飾件和雕飾都較為簡單。蘇州傢具,亦稱蘇式傢具,全國各地多有仿製。北京傢具也較馳名,其形制、樣式較接近於蘇式傢具。清代康熙以前,仍沿用明式傢具,以髹漆或螺鈿傢具為主。清代傢具形成於乾隆年間。此時蘇州、北京的硬木傢具發生了不少變化。蘇州傢具裝飾繁復,硬木傢具往往與髹漆、玉器鑲嵌結合,製造雕漆、 雕填、描金、彩漆、金漆、仿蒔繪及文竹、竹黃、斑竹等傢具,與明代傢具已相去甚遠。廣州傢具已進入內廷,打破了原有傢具的權衡格局,改變了蘇式傢具一統禁城的局面,在內廷屋宇陳設中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其造型、圖案、裝飾、用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揚州傢具也不可忽視,其風格介乎於蘇、廣之間,具有折中色彩。尤以周翥百寶嵌傢具最為名貴,為其特點之一。北京傢具在明式傢具的基礎上,吸收蘇、揚、廣式傢具的手法,也有顯著的變化。內廷傢具由造辦處油木作、 廣木作製造及蘇、 揚、廣、長蘆等地進貢,而成為全國傢具的總匯。清代乾隆年間傢具京式、蘇式、揚式和廣式4式並存,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此時傢具特有的典雅與華貴的總趨勢。晚清蘇式、揚式傢具雖在戰亂中復甦,但仍日趨衰落。京式、廣式傢具也失去18世紀那種工精料實、繁華富麗的時代氣氛。此時,上海、天津等口岸已輸入歐洲、日本傢具,因而出現了仿洋傢具或中西折中的不倫不類的「新型」傢具。
文房四寶工藝 明清兩代文房四寶,除注意其本身的實用價值外,尤強調其裝飾、玩賞、陳設等審美功能,工藝水平已達高峰。其中筆仍以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所產毛筆最為馳名。內廷御筆有宣德、嘉靖和萬曆等年號款識。以羊、 狼等毫紮成竹筍頭、 蘭花頭或葫蘆頭。桿飾黑漆描金雲龍紋,或用玉桿。清代筆桿多以玉、漆、象牙、硬木、文竹、香妃竹、玳瑁、剔紅、金漆等材料和工藝製做,以提高筆的裝飾美。墨的裝飾性、鑒賞性也大為提高,制墨名家輩出,明代以程君房、方於魯兩人為其代表,有《程氏墨苑》、《方氏墨譜》傳世。入清後,曹素功墨名大振,傳十三代後遷至上海,繼續營業,盛名不衰。集錦墨盛於清代,康熙年間名家吳天章所制集錦墨形制翻新,雕鐫精工,色彩斑斕,裝潢典雅,多為文人珍藏。劉源監制國寶墨以及職貢圖、耕織圖等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制墨的精品。明清兩代紙、絹的最大成就,是宣紙的改進及對紙、絹的第2次藝術加工。以染色、粉、蠟、灑金、描金、掐絲及版水印等技法裝飾紙、絹,其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硯仍以端、歙兩硯備受重視。蘇州顧二娘是康熙年間江南制硯名手。內廷以松花石制御用硯。地方名硯尚有蘇州澄泥硯、山東磯石硯、紅絲石硯、寧夏賀蘭山石硯、甘肅洮河石硯及湖南菊花石硯等,在全國均有一定聲譽。另外還以各種材料、工藝製做硯滴、筆山、墨床、鎮尺、臂擱等數十種附屬性文房用具,其形制玲瓏小巧,裝飾精緻倩美,不失為工藝珍品。
此外,尚有衣冠帶履、車轎鞍韉、武備儀器、盆景、鍾表、珠寶、 玳瑁、竹黃、匏、天然木等器,竹、草、藤、紙等編織以及各地民間及各民族的手工藝等,都是工藝美術的獨特領域和重要專業,是明清工藝美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工藝水平和製作技術,亦應還其本來面貌並給與一定的歷史地位。

『陸』 關於盆景五大流派的文獻有哪些

[1]畢亮. 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的保護與開發[D].揚州大學,2010.
[2]林瞳. 明清時期植物盆景種類及製作技術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9.
[3]王志楠. 城市綠地系統景觀資源整合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0.
[4]曹臻. 中州盆景及其流派確立[D].河南農業大學,2010.
[5]肖穎. 川西盆景產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07.
[6]. 盆景五大流派之嶺南派[J]. 農家參謀,2012,09:18.
[7]李飛衡. 盆景五大流派之川派[J]. 農家參謀,2012,10:19.
[8]. 盆景五大流派之揚派[J]. 農家參謀,2012,11:18.
[9]. 盆景五大流派之蘇派[J]. 農家參謀,2012,12:19.
[10]陳麗萍,龔為. 一寸三彎出雲片[J]. 中華手工,2013,01:59-61.
[11]. 盆景五大流派之海派[J]. 農家參謀,2013,01:17.
[12]王娟. 上海植物園全力以赴 力爭捧回盆景華寶獎[J].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13,07:68-69.
[13]張新倫. 提倡創造新流派[J]. 中國花卉盆景,1994,08:32.
[14]馬秀山. 「游龍彎」盆景的製作[J]. 花木盆景(花卉園藝),1994,05:24.
[15]張守倫. 多流派並存是歷史的必然[J]. 花木盆景(花卉園藝),1995,03:21.
[16]徐曉白. 我國盆景的發展[J]. 江蘇農學院學報,1985,01:43-52.
[17]彭春生. 盆景流派標准初探[J]. 中國花卉盆景,1985,08:22.
[18]潘仲連. 試論盆景風格的地區性和民族性[J]. 中國花卉盆景,1986,12:4-5.
[19]胡文健. 唯有創新才能發展[J]. 中國花卉盆景,1987,05:30.
[20]朱誠,盧德慶. 匠心隨所欲 著手便成春——記揚州堡城花園之「疙瘩」春梅[J]. 中國花卉盆景,1988,01:18.
[21]吳濤. 基於地域文的揚州歷史園林保護與傳承[D].南京林業大學,2012.
[22]梁明捷. 嶺南古典園林風格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23]. 造型如字體 片狀似雲層——談泰州盆景的藝術風格[J].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01,06:46-47+34.
[24]江滔. 也談山石盆景的風格[J]. 花木盆景(花卉園藝),1996,03:25.
[25]夏著華. 走出方寸斗室 到盆景生產基層去——我的一點建議[J]. 中國花卉盆景,1997,03:26-27.
[26]楊傳友. 中國盆景的藝術流派[J]. 花木盆景(花卉園藝),1997,06:24-25.
[27]劉少紅,王志宏. 南國明珠 藝融四海——2015年國際盆景大會暨亞太盆景賞石大會隆重舉行[J].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15,10:26-35.
[28]於士祥. 重慶盆景及其發展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9.
[29]謝榮耀. 嶺南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嶺南盆景六十年[J].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10,01:14-17.
[30]王娟. 上海植物園的特色名片:海派盆景[J]. 南方農業,2014,21:56-58.
[31]洪駿建,包志毅. 賣花漁村盆景發展對策探析[J]. 安徽林業科技,2014,01:52-55+58.
[32]王娟. 發展現狀 行業地位 國際影響——三問海派盆景:古老的藝術何去何從[J].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14,07:26-27.
[33]龍渡江. 海派園林設計風格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6.
[34]本報記者 蘭燕飛. 再現古城名葩之揚派盆景剪扎技藝[N]. 揚州日報,2005-09-28C02.
[35]洪駿建. 黃山市賣花漁村盆景的發展對策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4.
[36]柴慈江. 天津市盆景產業化現狀分析與發展戰略探討[D].中國農業大學,2004.
[37]李曦雯,張真慈. 盆中畫景[J]. 文化月刊,2015,22:72-83.
[38]周武忠,張鍵鍵.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盆景藝術研究現狀與進展調查[J]. 藝術百家,2008,06:64-67+5.
[39]潘玉華. 嶺南盆景藝術的鑒賞[J]. 園林,2005,09:48-49.
[40]劉永輝. 從盆景審美取向談盆景流派[J].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11,08:8-9.
[41]王相楠. 上海崇明島中華盆景文化園規劃設計研究[D].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4.
[42]黃妮娜. 湖南盆景的造型技法及造型特點的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9.
[43]韋金笙. 中國盆景史略[J]. 中國園林,1991,02:11-20.
[44]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劉傳剛. 審時度勢 推動中國盆景進入國際市場[N]. 中國花卉報,2005/01/22T00.
[45]曾白峰. 中國傳統花藝在室內空間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5.
[46]河南科技大學 劉艷. 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及地方風格[N]. 中國花卉報,2006-08-01007.
[47]黃湘菡. 嶺南傳統建築中窗戶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48]. 廣東省盆景協會會員作品展[J]. 花木盆景(盆景賞石),2007,12:9-15.
[49]謝張天. 盆景的「主體」與「主題」[J]. 小作家選刊(小學生版),2004,05:55.
[50]衣學領. 蘇州盆景的傳承與發展[N]. 蘇州日報,2011-10-28A14.

『柒』 我國盆景的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盆景源於中國。1972年在陝西乾陵發掘的唐代章懷太子墓(建於706年) 甬道東壁繪有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畫,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盆景實錄。宋代盆景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當時的著名文士如王十朋、陸游、蘇東坡等,都對盆景作過細致的描述和贊美。元代高僧韞上人製作小型盆景,取法自然,稱"些子景"。明清時代盆景更加興盛,已有許多關於盆景的著述問世。"盆景"一詞,最早即見於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盤餘事》。20世紀50年代以後,盆景製作在公共園林、苗圃和民間家庭有了很大的普及,並成立了盆景協會,經常舉辦盆景園和盆景藝術展覽等。
日本的樹樁盆景由中國傳入,稱"盆栽"。14世紀繪畫中已有出現。1909年,日本盆栽通過倫敦的一次展覽會而傳到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在歐美流行,並音譯為"bonsai"。現美國、英國、聯邦德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都有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協會。1980年在日本大阪召開了世界第一屆盆景大會,同時舉行了世界盆景展覽。

『捌』 為什麼盆景起源於中國而非西方國家

盆景源於中國。1972年在陝西乾陵發掘的唐代章懷太子墓(建於706年) 甬道東壁繪有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畫,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盆景實錄。宋代盆景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當時的著名文士如王十朋、陸游、蘇東坡等,都對盆景作過細致的描述和贊美。元代高僧韞上人製作小型盆景,取法自然,稱「些子景」。明清時代盆景更加興盛,已有許多關於盆景的著述問世。「盆景」一詞,最早即見於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盤餘事》。20世紀50年代以後,盆景製作在公共園林、苗圃和民間家庭有了很大的普及,並成立了盆景協會,經常舉辦盆景園和盆景藝術展覽等。

日本的樹樁盆景由中國傳入,稱「盆栽」。14世紀繪畫中已有出現。1909年,日本盆栽通過倫敦的一次展覽會而傳到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在歐美流行,並音譯為「bonsai」。現美國、英國、聯邦德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都有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協會。1980年在日本大阪召開了世界第一屆盆景大會,同時舉行了世界盆景展覽。

熱點內容
合肥綠城玫瑰園地址 發布:2025-05-15 18:33:24 瀏覽:320
炸蘭花干 發布:2025-05-15 18:33:22 瀏覽:316
3月開花的盆栽 發布:2025-05-15 18:32:35 瀏覽:710
百合游戲圖片 發布:2025-05-15 18:24:16 瀏覽:984
荷花形態詞語 發布:2025-05-15 18:22:49 瀏覽:592
北京櫻花熱水器售後維修電話 發布:2025-05-15 18:07:47 瀏覽:147
松樹苗盆景 發布:2025-05-15 18:06:47 瀏覽:78
巧生爐海棠 發布:2025-05-15 18:03:40 瀏覽:815
櫻花老枝新枝 發布:2025-05-15 18:01:16 瀏覽:28
風知草盆景 發布:2025-05-15 17:54:43 瀏覽: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