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盆景
A. 盆景起源,學說有哪些
盆景起源於中國,這是世界公認的。至於起源於何時,盆景界的看法尚不回統一。現在很答多人都認為,盆景是由栽培觀賞植物,以及模仿自然山林堆砌假山造國發展演變逐漸形成的。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距今7000餘年)遺址中發現繪有盆栽植物的陶片,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盆景起源最早的證據。在河北望都東漢墓壁畫中(距今1700餘年)有盆栽花卉的畫面,畫面是一個圓盆,盆中栽著6支紅花,盆下配有方報幾架,形成植物盆缽幾架三位一體的藝術造型,與現代的盆景極為相似,有人認為這就是盆景的前身。至於盆景起源的確切時間,有待今後更多的出土文物加以證實。
B. 什麼是盆景之源
在浙江餘姚市河姆渡古文化遺址出土的部分陶器中,發現畫有萬年青盆景的圖版畫。有關學者權認為,這是中國原始盆景(跨今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物證。
據專家考證,中國盆景藝術是沿著草本盆景的道路發展過來的,萬年青是盆景之源。餘姚四明山及鄰近地區,都有盆栽萬年青的習慣。當地民俗每逢喜慶節日,都要互贈用紅紙包著的萬年青作為禮品,願人壽年豐,萬事如意。很早以前萬年青只在東南沿海一帶種植,後來逐步擴大到西南、中東地區,並傳到日本及東南亞等地。
C. 誰對盆景藝術有研究教我些基本知識
1.盆景的含義及組成
盆景是以植物、石料、土壤、水體、風、雨、雪、配景、
盆、幾架等為材料創作而成的,飽含作者思想感情的立體的中國 山水畫,是經過高度概括和提煉,集中表現大自然優美風光的一
種特殊藝術品。
中國盆景起源於新石器時期,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
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過歷代盆
景藝術家的努力,形成了許多盆景藝術流派和精湛的傳統技藝,
被人們贊美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這些都是我國文化藝術
寶庫中的不可缺少的珍貴財富,是我國盆景藝術乃至世界盆景藝 術的發展和創新的基礎。
同中國園林一樣,中國山水花鳥畫的形成和發展對中國盆景
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巨大的影響。山水花鳥畫中的許多理論,如透
視法、構圖法、臨摹法、創作法、樹法、山石法、點景法、題款
法都是盆景創作的主要理論依據。
中國盆景是自然風光的縮影,是立體的中國山水畫,它以
「小中見大」取勝。造園是將大自然中的萬水千山縮小在小小的
庭院之內;而盆景則是將自然景物進一步濃縮,置於小小的盆缽
之中。較小的盆景可托在手掌心內,更小的盆景則立於手指尖
上。樹木盆景,「縮龍成寸」,其景象是「咫尺盆域,聳立巨株」。
山水盆景,「縮地千里」,其景色是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
之中乃辨千尋之峻,「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若於
廳堂、書齋、靜室之內,選適當盆景,立於明窗凈幾之上,閑暇
之時,不出室門,就可領略一番大自然的詩情畫意。彷彿進入
「千峰百嶂、回溪斷崖、煙雲變幻」畫境之中;或以一「千年古
木」立於眼前,那精湛的技藝,定會使你神往,引發各種美好的
想像,從中獲取莫大樂趣,怡情養性,有益健康。
「盆景學」是學習和研究盆景創作的理論和實踐的一門比較
特殊的學科。它的主要研究內容涉及文學、繪畫、音樂及園藝技
術等科學和文化藝術領域。盆景美是由自然美、心靈美、語言藝
術美、造型藝術美、表演藝術美綜合而成。某些盆景還具有一定
程度的工藝性質。
盆景是由景、盆、幾(架)三個要素組成的。此三個要素是 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缺一不可的統一整體。也就是通常所說的
景、盆、幾(架)三位一體。「景」在盆景中為主體部分,盆、幾為從屬部分。即一盆好的盆景,景、盆、幾要相互配合默契、主次分明,注意避免把欣賞者的注意力引導到「盆」或「幾(架)」上來。盆、幾(架)無論在形狀、體積、色彩等方面與景的關系要處理得協調、自然。要保持主客關系,這就是常說的:
一景二盆三幾(架)的原因。
在「景」之中,植物材料是主體,無生命材料為輔,配景
(點景)最次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有生命的材料才能給盆景
帶來活力,帶來生命,帶來生機勃勃的畫面。因此自古以來,盆 景的理論研究、藝術創作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植物材料方面。即 使山水盆景,也要盡可能多的布置植物,因為盆景是反映大自然 的優美景物的藝術,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決不是荒山禿嶺。當然 專門反映沙漠風貌則是例外,但也不一定是一點植物都不要布
置,總之植物材料給盆景帶來生氣,最能反映大自然的優美景色 和作者豐富的、健康的思想感情。
盆景是活的藝術品,也就是說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的藝術 品。這是與其他藝術不同的地方,通常有以下的變化規律:
(1)體積大小變化木本植物製作的盆景,在正常的管理條
件下,隨著年度的增加,枝幹粗、高、長度都在不斷擴大,草本 植物的植株高度和莖稈分櫱數目,也在不斷增加。當然,在養護 不當的情況下,植物體積可能是停滯不增加,也可能萎縮,以致 死亡。
(2)枝(片)變化盆景植物的枝(片)通常是不斷擴大或
增加,但由於進入高齡衰老或是養護管理不善,或因人為損壞, 或由於造型需要等原因,枝(片)也會發生縮小或減少情況。
(3)年齡變化盆景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也在增加,其觀
賞價值也在不斷增加(彩圖1)。
(4)季節變化落葉植物有冬落葉、春萌芽、展葉變化。常
綠植物也有換葉變化。某些植物有葉色變化,如春夏綠色,秋季 變紅色。開花植物有開花季節的變化,結果植物有結果季節的變 化(彩圖2、彩圖3)。
(5)病蟲害變化植物在一年四季中,不斷地發生各類病蟲
害,並造成不同類型的危害,植物形態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
化。
(6)價值變化 木本植物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價值不斷增
加,如百年盆景、數百年盆景乃是無價之寶。
所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盆景或親手培育、造型加工的盆
景,再過數年、十年、數十年後,其形態、造型一定會發生很大
變化,通常,則按一定的規律變化。這也是盆景學要研究的重要
內容之一。學習這些規律,研究這些規律,控制這些規律,才能
不斷地提高盆景藝術的水平。
此外盆景還有連續管理與連續加工的特性。盆景是活的藝術
品,因此在其漫長的一生中,需要不斷的養護管理,提供必要的 養分、水分、光照、溫度等條件,還要進行防病蟲害工作,才能 保證盆景植物生長茂盛、生機勃勃、壽命長久。盆景,尤其是樹 木盆景,具有多次加工成型的特性。許多技藝高超的盆景作品往 往需數年、數十年才能成型,如自然式的嶺南派盆景,製作一盆 盆景,需要數十年工夫,或更長時間,這就是所謂「一寸枝條生 數載,佳景方成已十秋」。其他流派的盆景也是這樣。即使是已 經成型的盆景,由於盆景植物不斷地生長,枝條也不斷地增加伸 長,從而打亂了原來的造型,需要進行整理,恢復原來的形態。 如此植物年復一年地生長,枝梢也就年復一年增加與伸長,盆景 的造型,年復一年地被打亂。因此整理工作不能間斷,也就是說 具有連續性,有人稱之為再加工的過程。
關於盆景的名稱問題,曾是過去熱鬧的話題,現在,關於盆
栽與盆景的看法已趨一致。前者一般是指用盆、皿栽植植物;而 後者則是經過藝術處理和園藝技藝加工,創造成景的藝術品。然 而,關於盆景名稱的英譯,由於事關中國盆景走向世界,卻一直 爭論不休,沒有定論。盆景的英名雖有七八種,但眼下用得最多 的還是局限於「Bonsai」和「Potted Iandcape』』,最近有幾篇爭鳴文章則一致主張用「Penjing』』。
盆景起源於中國,但這種因素並不一定要反映在其英名上。
取「Pot Landscape』』未必就比取其漢名的音譯Peniing』』減少了民族自尊心。真正能增強民族自尊心的倒是在盆景藝術的風格中多一點「中國味」,使中國的盆景藝術以其特有的「中國氣派」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
日語中的「盆栽」一詞來源於漢字,其英譯「bonsai」則是 日語發音。「bon』』字意為「盆」,而「sai」字意為「栽培」;合二為一即表示在淺的容器里栽培植物之意。顯然,從字面上看,這與漢字中「盆栽」的含義相同,即在容器中栽培植物而不加特殊的藝術造型。然而,日本人並不這樣認為,他們把未經藝術加工的盆栽植物謂之「hachiue』』,而非「bonsai」。在日本,容器中的植物必須有明確的藝術企圖進行栽培時才能被稱為「盆栽」,與這種藝術表現相關聯的美學術語有雅緻、質朴美、自然美、對稱美、不對稱美、和諧、精美、力度、高貴、雄偉、優美和安寧。很明顯,日語「盆栽」一詞已超越了其漢語的本意,與中國的樹木盆景相近,故應譯作盆景。而中國的山水盆景在日語里叫「bonkei」。
如今,隨著盆景普及的國際化,日語「盆栽」(bonsai)一詞
已通用於世界的絕大部分地區。目前成立盆景俱樂部或盆景協會 的國家已有35個。
以上摘處<<盆景製作技法與鑒賞>>一書,全書下載地址:
D. 盆景是怎樣起源的
盆景的起源期:(1)新石器時期的草本盆栽:新石器時期出現的草本盆栽,是世界上版迄今為止發權現最早的盆栽,是盆景的起源形式。
(2)漢代木本盆栽與缶景:漢代完成了草本盆栽向木本盆栽的轉化,又出現了缶景,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盆景形式,可謂是我國盆景形成的時期。
(3)北齊山水盆景的起源:在北齊兩座古墓中發現了彩色壁畫和畫像刻石,使人們直觀地去審視北齊時代怪石的神采,形神兼備,一目瞭然,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揭開了賞石文化鑒賞新的篇章。
E. 關於盆景起源有哪幾種學說論點論據是什麼
盆景起源於中國,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它是富有自然情趣的東方藝術精品之一,也是我國獨特的傳統園林藝術之一。 盆景始於唐代,至今大約有1300餘年歷史。1972年在陝西出土的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墓甬道壁畫上兩盆盆栽(如圖),是至今發現最早的盆栽。
盆景是大自然景物的縮影,是集園林栽培、文學、繪畫等藝術,互相結合,溶為一體的綜合性造型藝術。盆藝者運用創作技巧,合理的布局,再各種深淺長寬不同,行狀大小各異,色彩質地有別的盆央中,培育出經過一定藝術造型的樹木花草,或經藝術加工的各種山石,使之構成一幅摹仿大自然的景色,並超越山野原狀的理想立體畫面。這門造型藝術稱之為盆景。盆景是中國傳統的藝術珍品,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它是栽培技術和造型藝術的結晶,也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結合。
它以植物、山、石、水、土等為素材,經過園藝師的構思設計,造型加工,精心護養而成。把它布置於颶尺盆中,「縮地千裏」、「縮龍成寸」,可以展現大自然無限風光,所以人們把盆景譽為「立體的畫」和「無聲的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變化,它還可以呈現出不同的姿態、色彩和意境。
從某種概念來講,盆景也是美學、文學和科學的綜合體。所謂美學,盆景的製作要給人以美的欣賞,古雅秀美,神韻生動,耐人尋味;所謂文學,盆景造型構思,有詩情畫意,有高低層次,有抑揚頓挫,起承轉合,反映出較高的文采水平;所謂科學,盆景的主要造型材料為植物,具有生命的特徵及生長發育的規律,這就決定了製作它必須掌握園藝科學的知識和進行長期的藝術加工以及養護管理工作,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它的生存和優美姿態。
盆景這項科學藝術,在植物栽培加工技術上要求很高,小小盆盎,一撮之土,盈尺之樹,要它生長良好,已非易事,而多年老樁,能技干虯曲,提根露爪,葉茂花盛,更為難得。故盆景確是「高等藝術」,有生命的「藝雕」。
盆景起源於中國,這是世界公認的。至於起源於何時,盆景界的看法尚不統一。現在很多人都認為,盆景是由栽培觀賞植物,以及模仿自然山林堆砌假山造國發展演變逐漸形成的。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距今7000餘年)遺址中發現繪有盆栽植物的陶片,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盆景起源最早的證據。在河北望都東漢墓壁畫中(距今1700餘年)有盆栽花卉的畫面,畫面是一個圓盆,盆中栽著6支紅花,盆下配有方報幾架,形成植物盆缽幾架三位一體的藝術造型,與現代的盆景極為相似,有人認為這就是盆景的前身。至於盆景起源的確切時間,有待今後更多的出土文物加以證實。
F. 我國盆景起源於什麼時期
盆景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藝術之一。盆景以植物、山石、土、水等為材料,經過藝術創作和園藝栽培,在盆中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優美景色,達到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同時以景抒懷,表現深遠的意境,猶如立體的美麗的縮小版的山水風景區。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我國盆景的起源很早,素有「世界園林之母」的美稱,是盆景藝術的創始國。
古時候,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逐漸集居於城市之中,但是,卻仍然留戀、酷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於是創造出了盆景這一絕妙的藝術。
我國新石器時期出現的草本盆栽,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盆栽,可以看做是盆景的起源形式。
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一件盆栽五葉紋夾砂灰陶塊,陶片在一方形框上陰刻有一方形陶盆,上栽五片葉的植物,一葉居中,直立向上,另外四葉分於兩側,互相對稱。
這件刻畫在陶片上的盆栽植物圖案,即展示了人類盆栽植物悠久的歷史。
另外還發現一件盆栽三葉紋殘陶片,在殘存的長方形框上,兩面陰刻對稱的三葉紋和連珠紋圖案。
河姆渡遺址地處四明山北麓的河谷平原,7000年前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宜於植物栽培生長,除了人工栽培水稻外,還栽培葫蘆和薏仁。經鑒定,河姆渡遺址中的人工花木有珠蘭、夜合花、旱蓮木等20餘個種屬。
遺址第四文化層中還有九里香、荷花、杜鵑、石韋、海金沙等30餘個種屬,有的可能是河姆渡先民作為觀賞植物栽培的。
盆缽是盆栽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河姆渡遺址的陶器有1700多件,其中方形陶盆,四足,形狀如同現代花盆。還有鏤有兩個小孔的圓形陶盆,當用於盆栽。
五葉紋陶塊上的植物,從形態上推測與萬年青最相似。萬年青在我國傳統中,象徵吉祥如意,宜盆栽,在我國民間農村建房中,有的地方一直保留著在建築物上刻鑿裝飾萬年青圖案和贈送盆栽萬年青的習俗。
三葉紋陶塊上的植物,可能是蘭花,即蝦脊蘭。餘姚素有栽蘭傳統,盛產蘭科植物70多個品種。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踐已在紹興的渚山種蘭,餘姚當時也屬越國。
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將植物栽入器皿供作觀賞。而我國盆栽起源於河姆渡當是無疑的。
G. 盆景藝術的歷史及現狀
盆景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源於中國的農耕文化,汲取了中國人文文化的營養,迎合了大眾的審美情趣。在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滋養下,它既登大雅之堂,也入百姓庭院;能擺案頭賞心,可置屋角悅目。室外、街頭,廣場、公園,人們喜聞樂見,給人以溫馨的心情,優雅的心境。盆景製作凝結著人類追求自然,追求藝術的創作觀念,獨具特色。
盆景是由栽培觀賞植物,以及模仿自然山林堆砌假山造園發展演變逐漸形成的。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距今7000餘年)遺址中發現繪有盆栽植物的陶片,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盆景起源最早的證據。在河北望都東漢墓壁畫中(距今1700餘年)有盆栽花卉的畫面,畫面是一個圓盆,盆中栽著6支紅花,盆下配有方板幾架,形成植物盆缽幾架三位一體的藝術造型,與現代的盆景極為相似,有人認為這就是盆景的前身。至於盆景起源的確切時間,有待今後更多的出土文物加以證實。
對盆景形成的朝代,一致認為形成在唐代初期。其證據就是在陝西省乾陵發掘的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武則天之子)墓的甬道東壁上,有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畫。所繪這一盆景和現代盆景非常近似。可見當時盆景已成為觀賞珍品,作宮苑御用。同時受到魏、晉、南北朝山水畫興起的影響,應用寫意山水畫理的「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手法,使用山石與植物相互組「景」,則簡單的「盆栽」而發展成具有意境的「盆景」。另外,在故宮博物館內保存一幅唐代畫家閻立本繪的《職貢》圖,圖中有這樣一個畫面:在進貢的行列中,有一個手托淺盆,盆中立著造型優美的山石,這和現代山水盆景十分相似;在進貢的行列中,還有人手托山石和肩扛山石的。這些畫面足以證實在唐代盆景已經形成了。
今天,盆景藝術又重綻光彩,恢復了昔日的輝煌,且風格各異,流派紛呈。
中國古代的盆景與各地的氣候、文化、資源相結合,形成了揚派、蘇派、嶺南派、川派、海派這五大門派。每一個門派都有自己獨具的特色和相應的藝術與自然和諧的氣息。揚派即揚州、泰州一帶盆景風格,以層次分明、平穩嚴整見長;蘇派即蘇州、常熟為代表,以老乾蟠枝、清秀古雅見長;嶺南派即廣州、佛山為代表,以剛勁挺拔、飄逸豪放見長;川派即四川盆景,以傳統不露「做手」的蟠扎技藝見長;海派即上海風格,以明快、流暢、新奇為特色,歷史雖短,卻能博採眾家之長,自成一體。五大流派只是擇其要而述之,不免掛一而漏萬,故後來又續有增補,如加上徽派,稱之為盆景六大流派;如再加廣西、福建、浙江、北京,稱之為十大流派。這一切都表明了今天我國的盆景藝術日新月異,蓬勃發展。
H. 商品經濟時代,城市文化相對還好,鄉村若要振興,文化何以立足
鄉村振興必然包括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多方努力,政府和團體以及個人,鄉村圖書館是一個不錯的項目,每一個鎮都要有圖書館,書籍是文化的載體之一,多讀書,多思考,自然能提升自己,汲取文化知識。而不是現在農村休閑 娛樂 就是打麻將、打牌,以及廣場舞。誠然,老一輩人文化水平低,但希望在年輕一代身上呀。他們也不讀書,鄉村不就完了嗎?還談啥鄉村文化振興。文化振興,必然是每個人的文藝復興。個人得到發展和提升,整個鄉村才能煥然一新,欣欣向榮。
對文化振興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從前鄉村文化的振興面臨的問題是落後,信息不發達優秀的傳統文化傳遞路徑狹窄。5G到來,為鄉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很多途徑可以讓大眾認識鄉村文化。
李子柒是最典型的例子,千萬的點擊量證明了鄉村文化在大眾心中的份量。物質生活越豐富,生活越便捷,人們越是嚮往貼近自然的生活狀態。
抓住人們的這一心態通過自媒體,農村人,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人,都可以發布農村文化的相關文字,圖片和視頻。
過去是公眾號的天下,農村文化展現的不多。現在是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短視頻的天下,各大平台更是帶火了農村文化。
我們看到短視頻中展示的農村也是多方面的,農村人也比較喜歡使用短視頻和直播。內容上盡量優質才能更好的發揚農村文化,我們可以展示哪些內容呢?
①傳統食品
傳統的食品製作過程都是純綠色不含添加劑的,但是需要耗費的時間比較多。很多人不能親手做,可是很願意點花時間了解,不妨嘗試拍攝,像豆腐花、曬秋、醬菜等等各地 美食 。
②手工藝品、綠植
傳統手工藝很受歡迎,價值也很高,像剪紙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手工藝面臨失傳,新媒體就可以將這些手藝記錄、傳播。
近年從自然中采來的綠植石器製作的小型盆景很火,是高級的藝術。不防讓我們看看深山中的樣子。
③曲藝文化
和手工藝品一樣有些曲藝流傳久遠,很有地方特色,現在東北的大鼓書也走進直播間了,全國各地的人都能看到,這就做了很好的推廣。
④現代化農業
農村不代表落後,現代化農業也更有可看性。機械化耕種,規模化大棚,為大家展示科學的種植過程,吃的放心,吃的開心。
現在一系列助農活動,縣長直播賣農產品,雖是商業活動,也讓更多人了解了當地農村文化。
其實,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 社會 ,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城市文化建設除基本特徵之外,更傾向於對鄉村文化的滲透,而鄉村文化則帶有其自身特點,更專注於鄉土特色,物質延伸,特質顯示,城鄉文化融合性會隨著時代進步而加快步伐!!!
文化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得有文化載體。
這個載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但體驗者肯定是人,而體驗的好壞取決於了文化載體的品質。客觀來說,目前的鄉村文化建設要麼是城市的翻版,流於形式;要麼是粗製濫造,扼殺傳統。這兩種比較典型。
符合現代人體驗需求的鄉村文化,在內容上應繼承傳統,形式上應打造精品。好的鄉村文化建設,從來不缺乏體驗者,尤其隨著 旅遊 業的多元化需求,不怕沒人去,就怕去一次。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之所以難,和城鄉差距過大有直接的關系,這種差距是全方位的,從人均收入到公共保障,從衣食住行到生活方式,所以,成為城裡人一直鄉下人的夢想,許多懷念鄉村的人,都是從鄉下走出來而不願意再回去的人。很簡單,城裡出生的「城二代」都不知道鄉下長什麼樣子,無從懷念。
所以,鄉村振興很難,鄉村文化傳承更難,靠留守老人嗎?甚至許多村莊都淪為空心村,雞犬之聲不聞,死一般的寂靜。城鎮化的過程就是消滅村莊的過程,這是 歷史 的車輪,無法阻擋。
雖然難,但也不是沒有辦法,普遍振興既不符合現實,也沒有必要。選擇一批有條件代表性的村莊重點打造精品鄉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這是許多地方成功的實踐。
打造文化載體,重塑鄉村文化,對於絕大多數地方來說,依然任重而道遠。
文化還真就分城市與農村兩種,而且涇渭還很分明,農村雖然感受新事物慢,但「忘卻」已有的事物同樣也慢。
文化指什麼呢?有地方戲,如呂劇、豫劇、花鼓戲等等太多了,還有流傳不是很廣但在當地喜聞樂見的如踩高蹺等等,這些都需要扶植。還有很多現在都禁了像放爆竹、孔明燈多了去了,農村人留守老人兒童多,長此以往農村文化會越來越萎縮令人擔憂啊,挽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嘍,需要各級大力支持。
這似乎是一個偽命題。
在我國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除了在基礎設施及經濟基礎等硬實力方面有差異外,文化差異何在?
文化的傳承主體是人,城裡人就一定比鄉下人有文化,懂文明,講禮貌嗎?
且不論五千年中華文明也經由了遠古農耕時代的滋養。在如今城鄉一體化的時代,多少文明的城市人,上溯三代,皆出農村。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和項目支撐,鄉村不缺文化,缺人。
文化:有傳統和現代之分。自從城市化發展,興起和佔有率越來越大的這個時代,又分生出城市文和鄉村文化。這 社會 發展的產物,無可非議。
鄉村文化:也有著傳統與現代的區別。在鄉村,這些年興起的和古老的同樣存在著較大差異。從傳統來,男婚女嫁有它自身的獨到之處,就拿彩禮來說,它是通過男女雙方的父母,媒證驗證,主要作用起約束雙方的作用,一但婚姻發生變故,作媒證的就和紀檢部門一樣,對誰是誰非做出裁定。並傳播於眾,讓眾人訟評。這種文化現在幾乎失傳了,而因之失傳導致離婚放現象隨處可見。甚至現在的年輕人把它當做爾戲。
不僅僅是家庭問題,還有許許多多地 社會 問題。"要錢不要臉″;"吃誰把誰向""得好不管正"等等,等等。
鄉村文化在農村振興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 旅遊 業和網路自媒體非常發達的今天,鄉村文化給農村經濟帶來的巨大效益。
一、鄉村文化對 旅遊 業的帶動作用。
傳統文化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逐步消失殆盡。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建築、傳統習俗、地方戲曲等文化元素基本集中在農村,這也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的重要因素。
(一)廟會文化
當前,相對保存比較完整的廟會文化基本在農村才能看到。在中國傳統信仰中,每當重要節日或者神靈誕辰都要舉行隆重的廟會慶祝。每年廟會之時,大量農村周邊城市居民會到農村觀看廟會,在宣傳傳統文化的同時,大大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比如在廟會文化比較濃厚的河南,有些大型的廟會活動每年舉行就是一周左右,每天接待的遊客可高達85萬之多。
(二)傳統漁獵文化——查干湖冬捕
查干湖是目前中國北方唯一一個依然保持著用傳統的捕撈方式進行冬捕作業的原始捕魚部落。查干湖冬捕早在遼金時期就享有盛名。雖然歲月更迭,查干湖冬捕的神奇、神秘與神聖依舊。如今查干湖的冬捕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查干湖冬捕舉行之時,大量遊客蜂擁而至,一睹傳統漁獵文化的神奇。拋開遊客帶來的經濟效益不說,每年查干湖冬捕頭魚的拍賣價一般在300萬元左右,經濟價值不可估量。
二、網路自媒體時代——視覺上的農家宴。
網路自媒體時代,三農題材的網路作品不斷涌現,例如爆紅的李子柒,給大眾帶來了不一樣的鄉村生活唯美畫面。還有華農兄弟,給大眾呈現了農村創業者的致富歷程。這些鄉村文化生活都是城市中無法見到的,所以在網路上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與追捧。
三、鄉村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農村振興過程中,鄉村文化如何進一步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網路自媒體領域的扶持。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鄉村文化如果離開網路,無異於「閉門造車」。
以村集體為單位,推廣本地鄉村文化。 一個好的網路自媒體作品,需要團隊協作才能完成。以村集體為單位,組成自媒體宣傳團隊可以擺脫前期投入的束縛,很快地達到地方文化宣傳的效果。個人自媒體同樣也具有強大的宣傳能力,目前許多視頻創作者和vlog領域創作者都在文化宣傳方面取得很大的影響力。 網路自媒體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將會是鄉村文化宣傳的主力軍。
這真是一個難題,近代史的書籍很多,但是要找出一部既有權威性又有可讀性的,的確很少,而近代史的內容又極其復雜。
個人比較喜歡讀人物傳記,比如一部《張作霖傳》,讀後基本就能掌握東北地區的近代史。《北洋軍閥史》也可以單獨作為一個系列。總之,從人物入手,從事件入手,則既有史實,又有可讀性。
金一南教授的《苦難輝煌》,雖然是現代史內容,但是與近代史是銜接的,可讀性很強。以此作為一個突破點,然後再不斷地向上追溯。這樣讀書, 歷史 就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詞堆砌,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個個精彩的事件如在眼前。讀書效果事半功倍。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人們對於善好、對於「真正"誠意追求的表達,是價值觀的體現,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如果始終以錢為追求,真的文化就不能立足,鄉村也不可能振興!
I. 盆景起源於中國的哪個朝代
(一)唐代起源說
持這種觀點的文獻頗多,其論據都是陝西乾陵唐代章版懷太子墓壁考古發權現,在《盆長藝術展覽》中有寫道,「我國盆景源於唐代,已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
(二)唐代前起源說
《盆栽技藝》(作者耐翁)中寫道:「盆景創始唐代以前。」其根據亦是乾陵考古,只不過最後的結論不同。
(三)晉代起源說
《盆景》一書中認為:六朝南齊書中曾經記載有,會嵇刻石山,相傳為名 這可以算是盆景假山的濫族。
(四) 東漢起源說
其論據是河北齊望都縣東漢墓壁畫考古發現。
(五)西漢起源說
《盆罟製作》一書中說:「……早在西漢就出現了盆景石榴的記載。
(六)古代園林盆景起源說
(七)夏朝起源說
《嶺南盆景》—書中有記載……盆景的起源遠遠早於唐代,有近四千年的歷 史,論據是《史記》中有記載。
現在一般認為盆景起源巳從1200年前的唐朝追溯到了唐代以前的晉代,東漢,西漢,夏商,直至7000年前 的新石器時期,盆景藝術究競起源於何時,尚待進一步考證。
J. 關於盆景方面的知識
盆景入門知識:
一、盆景的含義
盆景是優秀傳統藝術之一。它以以植物、石料、土壤、水體、配景、盆、幾架等為材料創作而成的,它區別於一般的盤栽,是飽含作者思想感情的立體的山水畫,是經過高度概括和提煉,集中表現大自然優美風光的一種特殊藝術品。
盆景起源於新石器時期,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努力,形成了許多盆景藝術流派和精湛的傳統技藝,被人們贊美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這些都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不可缺少的珍貴財富,是我國盆景藝術乃至世界盆景藝術的發展和創新的基礎。
盆景是自然風光的縮影,它以「小中見大」取勝。造園是將大自然中的萬水千山縮小在小小的庭院之內;而盆景則是將自然景物進一步濃縮,置於小小的盆缽之中。較小的盆景可托在手掌心內,更小的盆景則立於手指尖上。樹木盆景,「縮龍成寸」,其景象是「咫尺盆域,聳立巨株」。山水盆景,「縮地千里」,其景色是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盆景常常以景抒懷,許多盆景作者都會將作品配以主題,表現其深遠的意境。
若於廳堂、書齋、靜室之內,選適當盆景,立於明窗凈幾之上,閑暇之時,不出室門,就可領略一番大自然的詩情畫意。彷彿進入「千峰百嶂、回溪斷崖、煙雲變幻」畫境之中;或以一「千年古木」立於眼前,那精湛的技藝,定會使你神往,引發各種美好的想像,從中獲取莫大樂趣,怡情養性,有益健康。
二、盆景的組成
盆景是由景、盆、幾(架)三個要素組成的。此三個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缺一不可的統一整體。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景、盆、幾(架)三位一體。「景」在盆景中為主體部分,盆、幾為從屬部分。即一盆好的盆景,景、盆、幾要相互配合默契、主次分明,注意避免把欣賞者的注意力引導到「盆」或「幾(架)」上來。盆、幾(架)無論在形狀、體積、色彩等方面與景的關系要處理得協調、自然。要保持主客關系,這就是常說的一景二盆三幾(架)的原因。
在「景」之中,植物材料是主體,無生命材料為輔,配景最次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有生命的材料才能給盆景帶來活力,帶來生命,帶來生機勃勃的畫面。因此自古以來,盆景的理論研究、藝術創作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植物材料方面。即使山水盆景,也要盡可能多的布置植物,因為盆景是反映大自然的優美景物的藝術,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決不是荒山禿嶺。總之植物材料給盆景帶來生氣,最能反映大自然的優美景色和作者豐富的、健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