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植上有黑粉
A. 植物病害的病狀有哪些要詳細的。
作物病害的常見病狀歸納起來有五大類,即變色、壞死、萎蔫、腐爛和畸形。
(1)變色作物患病後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綠色。如葉綠素受抑制或破壞,出現褪綠和黃化;花青素形成過盛,葉片變紅或紫紅,呈現紅葉;有的葉片黃綠相間,呈現花葉等。
(2)壞死作物的細胞組織或器官受到破壞而死亡。作物發病後最常見的壞死是病斑。病斑可以發生在作物的根、莖、果實等多個部位。有褐斑、黑斑、灰斑、白斑、紫斑等,以褐斑較多。形狀有圓形、橢圓形、梭形、多角形及不規則形等。
(3)腐爛作物病組織細胞受到破壞和消解,水分流出而腐爛。如根腐、莖腐、果腐和穗腐等。
(4)萎蔫作物全部枝葉或部分枝葉出現失水狀態而凋萎下垂。可分為生理性萎蔫和病理性萎蔫。生理性萎蔫是由於土壤中缺水或高溫時過分的蒸騰作用,而使植物葉片、頂部嫩莖失去膨壓而表現萎垂,若及時供水,植株可以恢復正常;病理性萎蔫是指植物的根或莖的維管束組織受病原物侵害,大量菌體堵塞導管或產生毒素,阻礙和影響水分輸送,引起葉片凋萎、枯黃,造成黃萎、枯萎,或植物迅速萎蔫而葉片仍呈綠色的稱為青枯,這種萎蔫大多不能恢復,甚至導致植物死亡。
(5)畸形作物病組織或細胞生長受阻或過度增生而造成形態異常。常見的有:全株節間縮短、分櫱增多,病株比健株矮小,稱矮縮,如水稻普通矮縮病等;作物病株比健株生長得特別細長,稱徒長,如水稻惡苗病等;局部病組織細胞發育不平衡,常見於葉面上高低不平的,稱皺縮;作物根、莖或葉片上形成突起的增生組織,稱疣腫,如玉米疣黑粉病等。
B. 植物葉子上有密密麻麻的黑點是怎麼回事
一、病害
植物葉子上有黑點,可能是因為植物受到真菌寄生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真菌引起寄主植物的主要病狀有兩類:一是壞死和腐爛如各種葉斑、葉枯、根腐、果腐等;二是萎蔫,由於病原物侵染根部、維管束組織而造成萎蔫等;三是變色、畸形等症狀。
1.真菌性病害的病症主要有5種
(1)形成霉狀物,如白黴、灰霉、黑霉、煙霉等。
(2)形成粉狀物,如各種白粉。
(3)形成銹狀物,如各類銹病形成的黃褐色、橘黃色鐵銹狀物。
(4)染病組織和器官上形成各種小點,如黑色小點、褐色小點和白色小點等。
(5)各種菌核、菌索等。
2.真菌病害診斷的方法和步驟
觀察被害株的症狀類型,注意病組織表面是否有粉狀物、霉狀物或小黑點等真菌子實體。初步確定其是否是由真菌引起。用挑針將霉層或粉狀物挑下或將小黑點的病部徒手切片製成臨時玻片鏡檢,確定為何種真菌。如果病部沒有長出子實體,可將病組織放在培養皿中保濕或用濕紗布保濕24~48小時,待子實體出現後再鏡檢。病組織上常長出許多腐生物而不是致病菌,檢查時應選用新鮮的病組織。
二、蟲害
一些害蟲的成蟲或者卵分布在植物葉子上,也會造成植物葉面上看上去有密密麻麻的黑點,或者一些害蟲會造成葉面上小黑點狀傷痕斑點。
三、植物病蟲害防治方法
目前,綠色生產技術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病蟲害治理原則。把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貫徹在栽培管理過程中,化學防治只是作為一種輔助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
應用燈光、趨化性防治、人工捕捉害蟲等物理方式進行蟲害防治。
(2)生物防治
在病蟲害高發期,可以通過引進病蟲天敵的方法,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進而避免發生病蟲害的目的,採用該方法可在害蟲天敵繁衍和生長期減少化學葯物的使用,防治對天敵產生危害。
(3)農業防治
通過剪除病枝、病果,加強栽培管理,合理修剪, 結合清園、施基肥,採用套袋護果技術等方式進行病蟲害防治
(4)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措施使用,並且參照GB4285、GB/T8321中有關的農葯使用准則和規定,嚴格掌握施用劑量、連用次數、施葯方法和安全間隔期
C. 山茶花 葉子出現黑點像黑煤灰一樣的,怎麼整
山茶花可能得了煙煤病。
煙煤病會在葉片表面出現黑斑,這些病斑在開始的時回候是灰褐色的,後期逐漸變答成黑色、擴大范圍。
煙煤病一般是在高溫濕熱、通風不暢的環境中,由蚜蟲和介殼蟲誘發的真菌感染。環境濕熱程度度越高,病斑蔓延得越快越快,感染後所出現的黑色病斑會破壞光合作用,影響植株健康成長,對植株造成的危害非常大。
治療方法:
1、首先要從源頭進行預防,注意植株生長環境的空氣流通和充足光照,患病後可用清水擦拭病葉,將霉斑從葉片表面去除。
2、但該病的誘因是害蟲,因此要要根治還需從源頭入手,誘發病害的蚜蟲和介殼蟲全部殺滅。
3、在平時也應經常噴葯殺蟲進行預防,噴施沃葉葉面肥,保持茶花的健康生長。
D. 植物真菌病是怎麼引起的
植物真菌病:由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約占植物病害的70~80%。一種作物上可發現幾種甚至幾十種真菌病害。常見有霜霉、白粉、白銹、黑粉、銹粉、煙霉、黑痣、霉狀物、蘑菇狀物、棉絮狀物、顆粒狀物、繩索狀物、粘質粒和小黑點等。
病徵的出現與寄主的品種、器官、部位、生育時期、外界環境有密切關系。田間主要通過氣流、水流傳播;此外,風、雨、昆蟲也可傳播真菌病害。
防治
由於真菌性病害的氣流和水流傳播較突出,一般多採用化學葯劑進行保護性防治,或通過改進栽培管理措施,施用碧卡菌肥+有機肥改良土壤,用各類葯劑加以防治(見化學防治、農業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