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腰子盆栽
⑴ 這種學名叫什麼,我們這里叫雞腰子果
小棶木(拉丁學名:Swida paucinervis(Hance) Sojak)別名,烏金草、酸皮條、火燙葯,山茱萸科棶木屬落葉灌木。高可達4米,樹皮灰黑色,幼枝對生,綠色或帶紫紅色,老枝褐色,葉對生,紙質,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被灰白色貼生短柔毛,總花梗圓柱形,花小,白色至淡黃白色,花盤淡綠色,花絲淡白色,花柱棍棒形,淡黃白色,近於無毛,核果圓球形,成熟時黑色;近球形,骨質花期6-7月;果期10-11月。[1]葉作葯用,治燙傷及火燒傷。木材堅硬可傲工具柄,果實含油可榨取供工業用。
中文學名
小棶木
拉丁學名
Swida paucinervis (Hance) Sojak
別稱
烏金草、酸皮條、火燙葯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目
傘形目
科
山茱萸科
屬
棶木屬
種
小棶木
收起
形態特徵
小棶木
落葉灌木,高1-3米,稀達4米;樹皮灰黑色,光滑;幼枝對生,綠色或帶紫紅色,略具4棱,被灰色短柔毛,老枝褐色,無毛。
冬芽頂生及腋生,圓錐形至狹長形,長2.5-8毫米,被疏生短柔
⑵ 雙腎子樹苗盆栽幾年結果
雙腎子是葯名,為蘭科玉鳳花屬植物鵝毛玉鳳花的塊莖。它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栽種一般當年可收。
科名:蘭科
屬名:玉鳳花屬
別名:腰子七
保護級別及保護現狀:國家Ⅱ級。
資源利用現狀:民間葯用。
形態特徵:植株高35~87cm。塊莖肉質,長圓狀卵形至長圓形,長2~5cm。莖直立,圓柱形,具3~5枚疏生的葉,葉之上具數枚苞片狀小葉。葉片長圓形至長橢圓形,長5~15cm,寬1.5~4cm,基部抱莖,干時邊緣常具狹的白色鑲邊。總狀花序常具多朵花,長5~12cm,花序軸無毛;花苞片披針形,長2~3cm;子房圓柱形,無毛,連花梗長2~3cm;花白色,萼片和花瓣邊緣具緣毛;中萼片寬卵形,直立,凹陷,長10~13mm,與花瓣靠合呈兜狀;側萼片張開或反折,斜卵形,長14~16mm;花瓣直立,鐮狀披針形,不裂,長8~9mm,寬2~2.5mm,先端稍鈍,具2脈;唇瓣寬倒卵形,長15~18mm,3裂;側裂片近菱形或近半圓形,寬7~8mm,前部邊緣具鋸齒;中裂片線狀披針形或舌狀披針形,長5~7mm;距細圓筒狀棒形,下垂,長達4cm,距口周圍具明顯隆起的凸出物;柱頭2個,隆起呈長圓形,向前伸展,並行。花期8~10月。
生境:生於海拔190~2300m的山坡林下或溝邊。
分布:河南西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西北部、四川、雲南及西藏東南部。湖北產於通山、巴東、鶴峰、利川、當陽、宜昌。
用途:塊莖葯用,有利尿消腫、壯腰補腎的功效,治腰痛、疝氣等症。
⑶ 長期聞對身體對腎有好處的盆栽
四季桂花,開花期比較長,開花比較香,喜光耐旱少澆水,放陽台,粗放管理就可以
⑷ 家庭花盆栽種木鱉子的方法
木鱉子
Semen Momordicae
(英) Cochinchina Momordica Seed
別名 漏苓子、藤桐子、木鱉。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木鱉子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 . 的種子。
【草葯名】: 木鱉子
【內容介紹】:
【中文名】木鱉子(《開寶本草》)
【類 別】種子類
【異名】木蟹(《開寶本草》),土木鱉(《醫宗金鑒》),殼木鱉(《葯材資料匯編》),漏苓子(《中葯志》),地桐子、藤桐子(《中葯材手冊》),鴨屎瓜子(《葯材學》),木鱉瓜(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葯手冊》)。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木鱉子的成熟種子。
【植物形態】木鱉子,又名:木鱉藤。
多年生草質藤本,具膨大的塊狀根。
莖有縱棱;卷須粗壯,與葉對生,單一,不分枝。
葉互生,圓形至闊卵形,長7~14厘米,通常3淺裂或深裂,裂片略呈卵形或長卵形,全緣或具微齒,基部近心形,先端急尖,上面光滑,下面密生小乳突,3出掌狀網脈;葉柄長5~10厘米,具縱棱,在中部或近葉片處具2~5腺體。
花單性,雌雄同株,單生葉腋,花梗細長,每花具1片大型苞片,黃綠色;雄花:萼片5,革質,粗糙,卵狀披針形,基部連合,花瓣5,淺黃色,基部連合,雄蕊5,癒合成3體;雌花:萼片線狀披針形,花冠與雄花相似,子房下位。
瓠果橢圓形,成熟後紅色,肉質,外被軟質刺災,種子略呈扁圓形或近橢圓形,邊緣四周具不規則的突起,呈龜板狀,灰棕色。
花期6~8月。
果期9~11月。
生長於山坡、林緣,土層較深厚的地方。
也有栽培。
分布廣西、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廣東、貴州、雲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木鱉根)亦供葯用,另詳專條。
【採集】9~11月果實成熟時採摘,剖開果實,曬至半干,剝取種子;或裝入盆缽內,待果皮近於腐敗時將果皮弄爛,用清水淘洗,除去瓤肉及外膜,取出種子,曬干或烘乾。
【葯材】種子略呈扁平圓板狀,中間稍隆起,直徑約2~3厘米,厚約5毫米。
表麵灰褐色或灰黑色,粗糙,有凹陷的網狀花紋,周邊兩側均有十數個相對的鋸齒狀突起。
外種皮質堅而脆,內種皮薄膜狀,表麵灰綠色,絨毛樣,其內為二片大形肥厚子葉,黃白色,富油質,有特殊的油膩氣,味苦。
以籽粒飽滿、不破裂、體重、內仁黃白色、不泛油者為佳。
主產廣西、四川、湖北。
此外,湖南、貴州、雲南、廣東、安徽亦產。
【化學成份】含木鱉子酸(momordic acid)、絲石竹皂甙元(gypsogen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α-桐酸(α-elaeostearic acid)、氣基酸、甾醇。
【炮製】除去雜質,洗凈,曬干,用時連殼打碎,或去殼取仁。
【性味】苦微甘,溫,有毒。
①《開寶本草》:甘,溫,無毒。
②《綱目》:苦微甘,有小毒。
【歸經】入肝、脾、胃經。
①《得配本草》:入手陽明經。
②《本草再新》:入脾、腎二經。
③《本草撮要》:入足厥陰經。
【功用主治】消腫散結,祛毒。
治癰腫、疔瘡、瘰癧、痔瘡、無名腫毒、癬瘡,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①《日華子本草》:醋摩消腫毒。
②《開寶本草》:主折傷,消結腫惡瘡,生肌,止腰痛,除粉刺酐蹭,好人乳癰,肛門腫痛。
③《綱目》:治疳積痞塊,利大腸瀉痢,痔瘤瘰癧。
④《本草備要》:瀉熱,外用治瘡。
利大腸,治瀉痢疳積,瘰癧瘡痔,乳癰,蚌毒。
消腫追毒,生肌除酐。
⑤《本草求原》:治一切寒濕郁熱而為痛風癱瘓、行痹、瘙厥、腳氣、攣症、鶴膝。
【用法與用量】外用:研末調敷、磨汁塗或煎水熏洗。
內服:多入丸、散;煎湯,2~4分。
【宜忌】孕婦及體虛者忌服。
①《本草匯言》:胃虛、大腸不實、元真虧損者,不可概投。
②《醫林纂要》:忌豬肉。
【選方】①治一切諸毒,紅腫赤暈不消者:木鱉子(去殼)二兩,草烏半兩,小粉四兩,半夏二兩。
上四味於鐵銚內,慢火炒焦,黑色為度,研細,以新汲水調敷,一日一次,自外向里塗之,須留瘡頂,令出毒氣。
(《醫宗金鑒》烏龍膏) ②治瘡瘍、疔毒初起,瘰癧,臁瘡,小兒蟮拱頭:土木鱉(去殼)五個,白嫩松香(揀凈)四兩,銅綠研細一錢,乳香、沒葯各二錢,蓖麻子(去殼)七錢,巴豆肉五粒,杏仁(去皮)一錢。
上八味合一處,石臼內搗三千餘下,即成膏;取起,浸涼水中。
用時隨瘡大小,用手搓成薄片,貼瘡上,用絹蓋之。
(《醫宗金鑒》神效千捶膏) ③治兩耳卒腫熱痛:木鱉子仁一兩(研如膏),赤小豆末半兩,川大黃末半兩。
上葯同研令勻,水,生油旋調塗之。
(《聖惠方》) ④治瘰癧發歇無已,膿血淋漓:木鱉仁二個,厚紙拭去油,研碎,以烏雞子調和,磁盞盛之,甑內蒸熱。
每日食後服一次,服半月。
(《仁齋直指方》木鱉膏) ⑤治痔瘡:荊芥、木鱉子、朴硝各等分。
上煎湯,入於瓶內,熏後,湯溫洗之。
(《普濟方》) ⑥治小兒丹瘤:木鱉子新者去殼,研如泥,淡醋調敷之,一日三、五次。
(《外科精義》) ⑦治倒睫拳毛,風癢,亦爛:木鱉子仁捶爛,以絲帛包作條,左患塞右鼻,右患塞左鼻;次服蟬蛻葯為妙。
(《孫天仁集效方》) ⑧治陰疝偏墜痛甚:木鱉子一個磨醋,調黃檗、芙蓉末敷之。
(《壽域神方》) ⑨治腳氣腫痛,腎臟風氣,攻注下部瘡癢:甘遂半兩,木鱉子仁四個。
為末,豬腰子一個,去皮膜,切片,同葯四錢,摻在內,濕紙包煨熟,空心食之,米次下。
服後便伸兩足,大便行後,吃白粥二、三日。
(《本事方》) ⑩治腳氣腫痛:木鱉子仁,每個作兩邊麩炒過,切片再炒,去油盡為度,每兩入厚桂半兩,為末,熱酒服二錢,令醉得汗。
(《永類鈐方》) ⑾治痞癬:木鱉多用(去殼),獨蒜半錢,雄黃半錢。
上杵為膏,入醋少許,蠟紙貼患處。
(《昔濟方》木鱉膏) ⑿治瘧母:木鱉子、穿山甲(炮)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
(《醫方摘要》) ⒀治經絡受風寒邪氣,筋脈牽連,皮膚疼痛,結聚成核,拘攣麻痹:木鱉子一兩(去皮,銼如小豆大,用清油二兩,浸一宿,然後慢火熬及一半以來,取出木鱉子,下黃醋一錢,相攪勻,等醋化為度,絹濾去滓),乳香一錢(別研細,等木鱉子油與臘相次欲凝,急投在油內,不住手攪勻)。
上以磁器收,每用少許,擦肌肉皮膚疼痛聚硬處,不住手,以極熱為度。
(《百一選方》木鱉子膏) ⒁治打撲損傷,瘀血不散疼痛:木鱉子(去殼研)半兩,桂(去粗皮)三分,芸檯子(酒浸研)二合,丁香五十粒。
上四味,將丁香、桂為末,與研者二味和勻,次用生薑汁煮米粥攤紙上,將葯末量多少摻入粥內,看冷熱裹之,一日一換。
(《聖濟總錄》木鱉裹方) ⒂治小兒疳疾:木鱉子仁、使君子仁等分。
搗泥,米飲丸芥子大,每服五分,米飲下,一日二服。
(《孫天仁集效方》) ⒃治疳病目蒙不見物:木鱉子仁二錢,胡黃連一錢。
為末,米糊丸龍眼大,入雞子內蒸熟,連雞子食之。
(《孫天仁集效方》) ⒄治小兒久痢,腸滑脫肛:沉香二錢,枳殼半兩(麩炒去瓤),五靈脂半兩(微炒),木鱉子(連殼秤)半兩(去殼用)。
上件前三味為細末,次入木鱉於同研細,醋煮麵糊為丸,如黍米大。
三歲兒每服三十丸,醋調茶清送下,乳食前。
(《楊氏家藏方》木鱉子丸)
【臨床應用】外用治療牛皮癬、干癬、禿瘡等有一定效果用法:將木鱉子去外殼,蘸醋在粗瓷器上(如碗底)磨取葯汁,臨睡前用棉花或毛筆蘸塗患處,每日或隔日1次。
塗葯前患處先用鹽水洗凈;癬病蔓及周身者可分期分片治療。
一般1錢木鱉子仁約需10毫升醋研磨,其葯汁可塗3x2厘米癬面5~7處。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質藤本。莖有棱,無毛,卷須單一,與葉對生。葉互生,圓心形,直徑7~14cm,3~5中裂或深裂,偶有7裂,裂片卵形或長卵形;葉柄頂端或葉片基部有2~5腺體。花單性同株;雄花梗細長,每花具1大苞片,花萼黑褐色,有黃白色斑點,花冠淺黃白色;雌花梗短,苞片較小。瓠果長橢圓形,長9~15cm,熟時紅色,表面有軟質刺突。種子暗黑色。花期6~8月,果期8~11月。
生於山坡林下或灌叢中。主產湖北、廣西、四川。
採制 冬季採收成熟果實,剖開,曬至半干,除去果肉,取出種子,乾燥。
性狀 種子扁平圓板狀,中間稍隆起或微凹下,直徑2~4cm,厚約0.5cm/表麵灰棕色至黑褐色,有網狀花紋,在邊緣較大的一個齒狀突起上有淺黃色種臍。外種皮質硬而脆,內種皮灰綠色,絨毛樣。子葉2,黃白色,富油性。有特殊的油膩氣,味苦。
化學成分 含木鱉子酸(momordic acid)、絲石竹皂甙元(gypsogen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α-桐酸(α-elaeostearic acid)、氣基酸、甾醇。
性味 性溫,味苦,微甘;有毒。
功能主治 散結消腫,攻毒療瘡。用於瘡瘍腫毒、乳癰、瘰癧、痔漏、干癬、禿瘡 。
⑸ 什麼是腰子花
葯 材 名】腰子花
【拉 丁 名】Cypripedium himalaicum Rolfe.
【別名】狹萼杓蘭
【名稱考證】狹萼杓蘭(《西藏植物志》)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葯蘭科植物
【葯用部位】腰子花的根。
【性味歸經】微苦,平。肝、腎二經。
【功效主治】補腎壯腰。治療肝腎虛弱、腰膝酸軟、肢體偏枯痿廢、腰痛、不孕、疝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5克。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
【古籍考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參考出處】《新華本草綱要》
【關 鍵 詞】補腎壯腰 肝腎虛弱 腰膝酸軟 肢體偏枯痿廢 腰痛 不孕 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