騫行盆景園
㈠ 浙江世博園介紹
杭州沒有世博園 .下邊是一點世博園的介紹.
景點名稱:世博園 聯系方式:地址:雲南昆明世博園股份有限公司
郵編:650224
電話:0871-5012284
傳真:0871-5012284 景區門票:普通遊客上午100元/人,下午兩點以後70元/人。學生、軍人、殘疾人憑有效證件50元/人,15人以上團體票價30元/人。 景區榮譽:國家級AAAA旅遊風景區 開放時間:8:00--18:00
世界園藝博覽園設在昆明東北郊的金殿風景名勝區,距昆明市區約4公里。博覽園佔地面積約218公頃,水面佔10%~15%,植被覆蓋率達76.7%,其中有120公頃灌木叢茂密的緩坡。共有9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分別在這里建起了自己的專題展示園(台),國內許多省市區也都建有能集中反映本地區園林藝術的展示場所。可以這樣說,這里是一個匯集了全世界園藝風景的超大型博覽場所。博覽園主要有5個展館、6個專題展園、34個國內展園和33個國際展園組成。
到世界園藝博覽園交通很方便,市區東南西北各汽車站均有專線車。有69路、71路,您還可以在長壽路乘10路公共汽車,或在此乘中巴車。
世界園藝博覽園入口分為:主入口、北入口和金殿、世博園的索道口。博覽園內各展區介紹:中國館總建築面積19927平方米,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觀禮檯面積3600平方米,道路、場地鋪裝面積4340平方米。
中國館是'99世博會最大的室內展館,它與人與自然館、大溫室主廣場(新世紀廣場)構成世博會主場館區。中國館處於廣場北面較高地勢,地坪高程1937米,比中心廣場高9米,正對中心廣場,設有供開幕、閉幕和開展會期活動使用的觀禮台。中國館建築布局採用中國傳統園林手法,形成院落式建築群體,通廊將各功能展廳有機組合在一起。整個建築共分2層,建築物頂部高18米。基本單元平面為24×24米,共7個。中國館的建築風格結合漢代宮苑建築與南方民居建築,綠瓦白牆,綠色代表生命,更是園藝的象徵,白色代表著和平與和諧中央內庭園分為江南庭園、北方庭園和大理庭園,既集中表現了中國園林園藝風采,又是觀光、休息的理想場所。
國際館總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佔地面積13250平方米,道路廣場面積4300平方米、綠化面積3050平方米,室內地坪高程1953米。國際館位於博覽園的最東端,主游路收尾處,離博覽園主入口約2公里。主體建築以鬱郁蔥蔥的山林作背景,環境優美。建築造型由一圓形主體和100多米長的弧形牆組成,以大體量的展覽空間展現在觀眾面前。建築結構通過幾個同心圓柱網形成幾個完整而流動的空間。世界各國的展室環繞中庭布置,充分體現了平等和睦的國際大家庭關系;背景的斜向弧形建築有一種向上向前的動感和氣勢,象徵著人與自然共同奔向二十一世紀的決心。國際館大部分為兩層,高8.5米,局部分為三至四層,高19.2米,平面尺寸總體約66米×78米,中庭的圓形屋頂,直徑18米,圓形中心部份採用鋼網架玻璃採光天棚。國際館前廣場結合地形設置庭園,前面有景觀水流、綠草鮮花,室外綠化和室內綠化相互映襯,使展館布局溶於大自然。
人與自然館總建築面積4953平方米,佔地面積19148平方米,場地鋪裝面積1800平方米,綠化面積6290平方米,景觀水池面積6100平方米。人與自然館是本次博覽會的主題展館,展館建設結合山形地貌,利用高差2.4米的兩個台地和水面,充分表現了山、林、水、建築融於一體的意境。人與自然館的平面布局是以遠古生態植物三葉草變形規整後的三角形為基本單元拼合成三個六邊形,建築結構採用不銹鋼網架,規律性強、空間劃分自由,屋面採用具有裝飾功能的復合鋁板,建築物頂部高15米。人與自然館主入口處的集散休息廣場緊靠主游路和景觀水池,大片草地緩緩伸向水面,給人以親近自然的感受。水面分大小兩部分,前部水域較大,主要以自然景觀為主,後部水域主要以人工景觀為主,通過瀑布與前面水域相連。
科技館總建築面積3064平方米,佔地面積6650平方米,場地鋪裝面積1080平方米,綠化面積2800平方米,地坪高程1938.95米。科技館位於國際室外展區的中段,北靠山坡、南臨12米寬的主游路,東西兩側分別與茶園和國際室外展區相鄰。結合用地狀況,科技館從總體上分為展廳與環幕影院兩部分,展廳沿主游路後退40米呈長方形平面布置,前面設計為小廣場,廣場四周以綠化、小品、旗桿襯托環境氣氛;環幕影院設計成球狀,位於展廳右前方,隱喻一個果實。科技館以「園藝與科技」為主題,展示內容主要分為序言、大自然的饋贈、歷史的回眸、智慧營造的綠洲、生命的翅膀五個部分。 主展廳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層高7.5米,展廳大面積採用凈白玻璃落地門窗,頂部設置直徑為12米的錐體玻璃頂採光,陽光能透入室內,滿足中央綠化區採光;環幕影院分為兩層,底層為咖啡廳和休息間,二層為環幕電影廳,環幕電影廳外輪廓環體採用鋼網架,銀灰色復合鋁板面層,球形影廳直徑為24米,可容納觀眾230人。
大溫室,總建築面積3630平方米,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地坪高程1932米。大溫室主體正對世博園入口中軸線,與世博園門、花園大道、世紀廣場連成一線,具有重要的標志性和景觀性。大溫室設計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氣息。共分為四個展區,分別是熱帶植物展區、溫帶植物展區、高寒植物展區(海拔3000米以上的植物)和圖片展覽館。三個植物展區由小到大,高度依次增加,屋面坡度也依次加大,形成一種螺旋上升的態勢,暗喻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辯證規律。立面採用高差變化處理、分段布置,寒帶展區8—12米高、溫帶展區10—16米高、熱帶展區10—20米高,打破了建築形狀的單調感。根據三種氣候帶植物生長環境及生態要求,各展區及內部空間高低變化、斜屋面的設置,適宜於植物的合理布局和生態空間的需要。參觀者既可從室外隔著玻璃觀光,又可進入室內與展示環境充分融合,從不同的角度享受匠心巧作的自然風光。
蔬菜瓜果園佔地面積4200平方米。主題為「蔬菜瓜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食源」,主要向人們展示中國的農業發展,開發我國豐富多彩的蔬菜瓜果種類,提倡野生沒有副作用、不用化肥、不用農葯的蔬菜瓜果。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生物工程的發展,蔬菜瓜果除了傳統的食用價值外,又增添了一項功能——觀賞性。進入蔬菜瓜果園你就會覺得此言不假。蔬菜瓜果園展覽方式採取以室外活體栽培為主,兼顧實物產品和標本模型等。資源寶庫——活體庭院栽培展示。具體展出種類為:蔬菜(約85個品種)、果樹類(約99個品種)、瓜類(約20個品種)。再現輝煌——陳列展示。通過對蔬菜瓜果實物產品、標本模型及圖片文字材料等的展示與宣傳,讓人們更加了解人類與蔬菜瓜果園藝文化的歷史淵源,倡導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以及促進名特優產品的開發。智慧的綠洲——專業化、集約化生產雛形。以西芹和矮化蘋果集約生產「模型」為主,集中展示我國蔬菜果樹生產的科技水平。
竹園位於世博園硯塘水庫東南側,佔地面積17000平方米,地形呈狹長帶狀,依山伴水。竹園共收集竹類植物28屬222種4000餘叢。有觀賞性強的筇竹、黃金間碧玉竹、大佛肚竹、滇竹、苦竹、椅子竹等30餘種,有珍稀瀕危的鐵竹、針麻竹、貢山竹、梨滕竹、刺龍竹、中甸箭竹等50餘種,形成「日照有清蔭,月照有清影,風吹有清音,雨來有清韻」的環境氛圍。竹園內還布置有:竹排、紅砂石凳、感應式大熊貓、竹宮燈和蝴蝶泉。
盆景園位於世博園花園大道南側,佔地面積5880平方米。園內主體建築以三個展廳及一組連廊形成背景,組合石亭以沉穩而秀麗的形象形成盆景園的鑄景立面。外部形象則以四坡梯形屋頂的三個方亭與連廊組合,坡面為木蘭色陶瓦、紅色牆面、白玉檐口,是建築形象帶有東方風格。
茶園位於世博園中部主游路與二號路之間坡地,南部與斷崖景觀隔水相望,佔地面積11000平方米。因其位於兩條主游路之間,加之地勢較高,在展示茶文化特點的同時亦將成為遊人駐足品茗觀景的良好去處。地西北側開辟「精品園」集中展示中外茶樹精品。茶園的建設主要有茶文化展廳、茶藝表演室、品茗館等部分。茶文化展廳。展示內容包括茶的起源和發展、茶與文化、茶與民族團結、茶於人類健康、茶的綜合利用。茶藝表演、品茗館。經專門訓練的茶藝表演隊可向遊客作豐富生動的茶藝表演,還將編排幾套易掌握、有特色的沖泡方式,讓遊人與表演者一起邊觀、邊學、邊做、邊品。或選取幾套不同種類的茶樣或茶具,以「自助茶」形式,讓遊人根據自己的喜愛自行選取沖泡品飲,將人們引入一個雅俗共賞的品茗世界。品茗館配有電視錄放及音響系統,在品茗時,可放映與茶有關的錄像。或放送一些品味較高的典雅音樂,如古典音樂、輕音樂或古箏演奏等,以充分體現茶文化與眾不同的文化氛圍。
葯草園佔地面積8700平方米。該園設計體現中國傳統的江南園林風格,表現出立體山水畫模式,以名貴珍稀、常用中葯種植為主。在布局上以自然式為主,輔以規則式。力求體現「棵棵是葯草,株株能治病,月月有花開,步步是景觀」的建園宗旨。
樹木園佔地面積25400平方米,位於世博園中部。有一、二級珍稀樹種約4萬余株。雲南是我國乃至世界林木種質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通過樹木園,可展示我國對珍稀、瀕危植物有效保護的成效,以及雲南在全球木蘭科植物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樹木園移栽培植各種植物約83科300餘種,共計20000多株,其中珍稀瀕危植物50種、喬木1000多株。共分為四個區,即木蘭科種植區、珍稀瀕危植物栽培區、經濟林區、森林植物種質資源區。雲南是木蘭科樹種分布中心,全世界共有15個屬150多種,雲南有11屬120多種。樹木園收集栽種了以華蓋木為主的木蘭科植物50多種,且多為大樹,實屬罕見。樹木園收集栽培的50餘種14000多株珍稀、瀕危植物,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雲南紅豆杉、伯樂樹、禿杉、蘇鐵等10餘種,二級保護植物30多種。一株樹齡近300年、胸徑1.1米、高13.8米、冠幅8×8米的巨大翠柏從70公里以外的地方移栽入園,創世界柏科植物移栽記錄。移栽成活的這株大樹,使遊人望而驚嘆。
你可以查一下全游網
㈡ energy中國的四大林園是哪些
中國四大園林是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蘇州留園。
頤和園,集歷代皇家園林之大成,薈萃南北私家園林之精華,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
歷史悠久的中國園林,具有與歐洲古代園林不同的獨特體系,無論是帝王營造的皇家園林,還是官宦豪富興建的私家園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頤和園博採各地造園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渾宏闊,又有江南水鄉的清麗婉約,並蓄帝王宮室的富麗堂皇和民間宅居的精巧別致,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園林。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園內分宮廷區,萬壽山和昆明湖三大部份,佔地約290公頃。
進東宮門前行,便是以仁壽殿為中心的宮廷區。仁壽殿,曾名勤政殿,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門兩旁有兩塊青石分別象徵著孫悟空和豬八戒佇立警衛。殿中平床上設寶座、屏風、掌扇、鼎爐、鶴燈等,屏風上有九條巨龍,226個不同寫法的「壽」字。然而,在宮廷區的玉瀾堂,卻記載著一段皇權失落的凄涼歷史,光緒皇後住在玉瀾堂後的宜芸館。宜芸館西北的樂壽堂,則是慈禧太後的處所。據說,她起居於斯,每天飯費就要花掉白銀60兩。在仁壽殿北面不遠處是德和園,是清代所建三大戲台最大的一個(另處有故宮的暢音閣和承德避署山莊的清音閣),每年慈禧做壽,都有吉祥戲目演出。從樂壽堂往西過邀月門,有一條728米的長廊,這條中國園林建築中最長的游廊,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如一條錦帶將遠山近水和園內各種建築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長廊上8000多幅彩色繪畫,構成一條五光十色的畫廊,洋溢著濃重的民族文化氣息。
出長廊,進排雲門,面前就是緊依萬壽山的排雲殿。沿殿兩邊斜線上行,穿德輝殿,登114級台階,就到了萬壽山的佛香閣。這座八面三層四生檐的佛香閣建在58米高的山坡上,內供接引佛,當年每月朔望,慈禧便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是頤和園的標志,也是中國古代建築傑出的代表。
從佛香閣下望,東側有轉輪藏,西側有寶雲閣,又名銅亭。銅亭的鑄造用銅207噸,通體呈蟹青冷古銅色,造型精美,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佛香閣往上是頤和園的制高建築智慧海,俗稱「無梁殿」內部結構以縱橫交錯的拱券支撐頂部,不用柱樑承重,堪稱絕活。
萬壽山以南,是碧波盪漾的昆明湖,西部是仿杭州蘇堤而建的西堤,將湖面分為東西兩半,西堤有六座橋梁,以玉帶橋最為有名,遠遠望去,如玉帶輕飄。據說,乾隆皇帝,慈禧太後都愛游西堤。慈禧曾在這里化裝成漁婆,命太監李蓮英扮成漁公,二人合影留念。與西堤相接的東堤是一道石造長堤,中段有仿盧溝橋而建的十七孔橋,望柱上有神態各異的石獅564隻。昆明湖煙波浩渺,氣象萬千。三座大島,十七孔橋等與萬壽山遙相呼應。
頤和園三大景區,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園美景;各式宮殿,寺廟和園林建築3000餘間,不同特點的建築群落自成一格又相互聯系。它巧妙地借西部玉泉山作為它的大背景,把人工建設與自然風光和諧地融匯在一起,從而成為中國園林藝術的典範。
作為清代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頤和園記錄了宮廷生活的許多史實,反映出清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側面。萬壽山古稱瓮山,山下之湖名瓮山泊,明代被喻為杭州西湖,稱為「西湖景」,引來不少文人墨客的登臨,留下許多優美詩篇。由於這里山青水秀,每至盛夏,十里荷花,香氣襲人,這樣的佳景不久就被封建皇帝看中而營造御苑。清代在此造園最為集中,最著名的「三山五園」(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暢春園、圓明園)完成於彼。其中的清漪園,即頤和園的前身,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籌備慶賀太後60壽辰的名義,乾隆帝大興土木修建清漪園,瓮山改名萬壽山,瓮山泊改名昆明湖。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火「三山五園」皆化為焦土,所有珍寶也被洗劫一空。慈禧垂簾聽政後對清漪園進行復建,並改名為頤和園。
頤和園造景百餘處,雖然寓意繁豐,但突出地體現著皇權與神權的至高無尚,無一處不是悠久歷史的深厚積淀,無一處不滲透著民族文化的豐厚蘊涵。
這座歷史為帝王建造的古典園林,自對外開放以來,每年接待中外遊客達數百萬人,現已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旅遊參觀熱點之一。1998年,頤和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承德避暑山莊
久居宮廷的帝王們都樂此不疲地外出巡視.兩千年來歷代皇帝為其出行在全國各地修建了許多離宮(又稱行宮),至今保存完好的極少.然而,清代的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仍煥發著昔日的風采,成為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
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發現承德這片地方地勢良好,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又直達清王朝的發祥地——北方,是滿清皇帝家鄉的門戶,還可俯視關內,外控蒙古各部,於是選定在這里建行宮.康熙42年開始在此大興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宮,至康熙52年(1713年)建成36景,並建好山莊的圍牆.雍正朝代暫停修建.乾隆6年(1741年)到乾隆57年(1792年)又繼續修建直至完工,建成的避暑山莊新增加乾隆36景和山莊外的外八廟,形成界牆內約佔地564公頃,其規模壯觀,是別具一格的皇家園林,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古代園林建築傑作.
山莊根據地形劃分為四大景區:宮殿區,位於湖泊南岸,地形平坦,建有皇帝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湖泊區,在宮殿區的北面,湖泊面積包括洲島約佔43公頃,有8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層次分明,富有一派江南景色;平原區,在湖區北面的山腳下,地勢開闊,有萬樹園和試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風光;山嶽區,在山莊的西北部,面積約佔全園的五分之四,這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眾多樓堂殿閣,寺廟點綴其間.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
山莊整體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勢,分區明確,景色豐富,與其它園林相比,有其獨特的風格.山莊營造,宮殿區布局嚴謹,建築樸素,苑景區自然野趣,宮殿與天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回歸自然的境界.
山莊融南北建築藝術之精華,園內建築規模不大,殿宇和圍牆多採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計策,簡朴適度,與京城的故宮,黃瓦紅牆,描金彩繪,堂皇耀目呈明顯對照.山莊的建築既具有南方園林的風格,結構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襲北方常用的手法,成為南北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
避暑山莊之外,半環於山莊的是雄偉的寺廟群,它象徵民族團結和中央集權.清朝建國初期,就奉行扶持喇嘛教的政策,以此籠絡中國的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為此在營建避暑山莊的同時,在其周圍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喇嘛教寺廟群,供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上層及貴族朝覲皇帝時禮佛之用.這些廟宇多利用向陽山坡層層修建,主要殿堂聳立突出,雄偉壯觀.普寧寺是仿新疆伊犁固爾扎廟修建.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前者仿拉薩布達拉宮後者仿扎什倫布寺修建.這些建築藝術形象既反映了民族團結,又起到民族間建築文化交流的作用.山莊周圍寺廟,環山莊半圓建成,呈眾星捧月之勢,政治寓義十分明確.從收效看也確實是"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
如今,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早已對外開放,每年盛夏季節吸引大批中外遊客前去觀光.1994年,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以獨特的風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拙政園位於婁門內東北街178號,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代,據記載,此前園址一帶曾有不少名士第宅——三國時有吳鬱林太守陸績宅第,東晉時有高士戴顒園居,晚唐有詩人陸龜蒙宅,北宋時有山陰縣主薄胡稷言五柳堂,元代建有大弘寺,張士誠據蘇時,其婿潘元紹在此建駙馬府。明御史王獻臣解官隱蘇州,於正德四年,以原大弘寺址為基礎,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
王獻臣死後,園宅屢易其主,或屬私家宅第,或為官府衙署,幾經分合興衰。先是其子一夜巨賭,將園輸給徐氏。徐氏居此園五世,後家道衰而其園廢 。崇禎四年,侍郎王心一購得園東部荒地十餘畝,別營歸田園居。清初,錢謙益曾構曲房於園西部安置愛妻柳如是。順治十年,大學士海寧陳之遴購得此園,重加修葺,備極侈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妍色鮮,江南僅見,最為時人稱道,吳梅村題有《詠拙政園山茶花》長歌。康熙元年,園沒入官府,先後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後為吳三桂女婿王永寧居所,構築斑竹廳、娘娘廳、楠木廳等,雕龍刻鳳。康熙十八年,改為蘇松常道署。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曾游此園。乾隆初年,園中部歸太守蔣欹,葺舊成新,名「復園」;西部歸太守葉書寬,名「書園」。後又屬程、趙、汪等姓。嘉慶二十五年,又歸平湖吳敬,時稱吳園 。咸豐十年,太平軍入蘇,忠王李秀成以西部潘宅、西部汪宅為忠王府,拙政園全部歸屬王府范圍。同治二年,清軍攻佔蘇州,園中部作價入官,為巡撫行轅。同治十年冬,江蘇巡撫張之萬入居吳園,同治十一年改為"八旗奉直會館",園仍名「拙政園」。光緒三年,園西部歸富商張覆謙,改名「補園」。
辛亥革命時,曾在拙政園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1938年,日偽江蘇省政府在此辦公。日本投降後,一度作為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校舍。解放後,曾由蘇南行署蘇州專員公署使用。1951年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當時,園中小飛虹及西部曲廊等處已坍毀,見山樓腐朽傾斜,亭閣殘破。蘇南文館會籌措資金,按原樣工修復,並連通中西兩部,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1954年1月,園劃歸市園林管理處。1955年重建東部,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園東、中、西三部重歸統一。
拙政園歷時400餘年,變遷繁多,或增或廢,或興或衰,歷經滄桑。現存建築大多為太平天國及其後修建的,然而明清舊制大體尚在。該園規模之宏大,為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之首,佔地5.195萬平方米,園分東、中、西三部分,南有住宅一區。總體布局特點,東疏西密,水分血脈。水是拙政園的靈魂,水面佔全園面積的1/3,有聚有分,或靜或動。聚處浩淼曠盪,如"遠香堂"北面,池中列島兩座,貫一短堤小橋,遙望山林蒼莽,湖水淵波;分則迂迴曲折,如"小滄浪"水院,曲岸灣頭,水流曲折,來去無盡,若隱若現,有深壑藏幽之感。
園東部疏朗自然,野趣橫生。池水縈繞,崗嶼錯落,芳草遍地,林木蔥郁。黑松、金桂、青楓、香樟、玉蘭等古木佳樹廣植園中,與竹塢曲水、平崗遠嶼相映照,頓生古曠、山野之趣。園中主要建築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放眼亭(亦稱"補拙亭")等。天泉亭中有一古井,相傳為元代大弘寺遺物,名"天泉"。
園的中部長廊迂迴,亭閣疏朗,水面彎環,園中有園,系全園精華之所在。倚虹亭又稱東半亭,依牆而築,三面臨空,廊如卧虹。西半亭以月洞門通往西部,題額「別有洞天」。「倚虹橋」長不逾丈,雕鏤古樸,系明代遺構。主亭「遠香堂」古樸精美,屹立於山池之間,透過窗格,四周景物盡收眼底。遠香堂東有土石假山一座,山頂有"銹綺亭",亭內懸有「曉丹晚翠」額。山南有"枇杷園"小院,布局簡潔,內有玲瓏館和嘉實亭,枇杷、芭蕉、竹叢與山石、亭館相掩映,閑適風雅,獨具魅力,為有名的園中之園。
院東有 "聽雨軒"自成園落。山東以花牆為隔,為又一閑亭小院"海棠春塢"。有倚虹亭西眺,亭橋貼水,綠陰蔽岸,報恩寺塔遙遙相望,波光塔影,為園林接景一絕。"小飛虹"廊橋躍然清流之上。旱船"香洲"集亭、軒、樓於一體,玲瓏別致。此外,梧竹幽居、倚玉軒、荷風四面亭、得真亭、小滄浪、志清意遠、玉蘭堂、見山樓等俱為佳構。園西部台館分峙,水廊起伏。中為一"之"字形水池,池東有一波形曲廊沿牆挑出水面,人行其上,宛如凌波踏水。池南主廳為鴛鴦廳式,北名"三十六鴛鴦館",南稱"十八曼陀羅花館"。曼陀羅花即山茶花,因館南小院種有山茶名種"十八學士"而得名。池南端有八角形"塔影亭",倒映水中,宛如寶塔。從亭頂窗格到地面,都拼成八角形圖案,是園中最精美的建築物之一。園西竹籬笆內系1954年闢建的盆景園,現有樹樁盆景50餘種計700餘盆,有老梅、迎春,山茶、紫藤、杜鵑、石榴、紫薇等,千姿百態,極具風韻。其餘還有留聽閣、笠亭、與誰同坐軒、拜文揖沈之齋(倒影樓)、宜兩亭諸勝。
拙政園初建時"廣袤二百餘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共有若墅堂、夢隱樓等31景。嘉靖十二年文徵明作《王氏拙政園記》,依園中景物繪圖31幅,各系以詩。現拜文揖沈之齋內嵌有清代所鐫文氏園記。
園中部枇杷園以南的住宅建於清代,主要建築為康熙年間遺構。中軸線上有轎廳、大廳和兩進樓廳,其間還有磚雕門樓、明代紫藤,外有隔河照牆。東路有鴛鴦花籃廳、四面廳等。此宅於1992年辟為蘇州園林博物館。
留園:大閶門外留園路,明中葉為徐泰時「東園」,清嘉慶間(約公元1800年左右)劉恕重建,以園中多白皮鬆,故名「寒碧山莊」,又稱「劉園」。園中舊有十二峰,為太湖石之上選。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間歸盛康,易名留園。園佔地五十市畝,面積為蘇州諸園之冠。
是園可劃分為東西中北四部,中部以水為主,環繞山石樓閣,貫以長廊小橋。東部以建築為主,列大型廳堂,參置軒齊,間列立峰斧劈,在平面上曲折多變。西部以大假山為主,漫山楓林,亭榭一二,南面環以曲水,仿晉人武陵桃源。是區與中部以雲牆相隔,紅葉出粉牆之上,望之若雲霞,為中部最好的借景。北部舊構已毀,今又重辟,平淡無足觀,從略。
中部:入園門經二小院至綠蔭,自漏窗北望,隱約見山池樓閣片斷。向西達涵碧山房三間,硬山造,為中部的主要建築。前為小院,中置牡丹台,後臨荷池。其左明瑟樓倚涵碧山房而築,高二層,屋頂用單面歇山,外觀玲瓏,由雲梯可導至二層。復從涵碧山房西折上爬山游廊,登「聞木樨香軒」,坐此可周視中部,尤其東部之曲溪樓、清風池館、汲古得綆處及遠翠閣等參差前後、高下相呼的諸樓閣,掩映於古木奇石之間。南面則廊屋花牆,水閣聯續,而明瑟樓微突水面,涵碧山房之涼台再突水面,層層布局,略作環抱之勢。樓前清水一池,倒影歷歷在目。自聞木樨香軒向北東折,經游廊,達遠翠閣。是閣位置於中部東北角,其用意與拙政園見山樓相同,不過一在水一在陸,又緊依東部,隔花牆為東部最好的借景。小蓬萊宛在水中央,濠濮亭列其旁,皆幾與水平。如此對比,容易顯山之峻與樓之高。曲溪樓底層西牆皆列磚框、漏窗,游者至此,感覺處處鄰墟,移步換影,眼底如畫。而尤其舉目西望,秋時楓林如醉,襯托於雲牆之後,其下高低起伏若波然,最令人依戀不已。北面為假山,可亭六角假山之上,其後則為長廊了。
㈢ 南寧公園有哪些
南寧公園主要有南寧市人民公園、南寧獅山公園、南寧市江南公園、南湖公園、五象湖公園、青秀湖公園、南寧市體育休閑公園、石門森林公園、李寧體育園、南寧荔園濱水公園、金花茶公園、新秀公園、南寧市濱江公園等等。
1.南寧人民公園
又稱白龍公園,是南寧城市公園之一,位於南寧市區北面,面積50多萬平方米,圓內有一約7萬平方米的白龍湖,湖水澄碧。白龍湖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據宋人王象之《興地記勝》載,宋名將狄青曾駐望仙坡,見坡下湖邊一群白羊頗似龍形,因此以白龍名此湖。湖心有小島,島西的九曲橋和島北的三孔月橋將島與湖岸相連。

㈣ 重慶最老的公園,已經65歲高齡,曾經的輝煌還在
在重慶這座常住人口超過3000萬的大城市,從來都不缺少各種各樣的公園。在重慶這座城市不僅有 歷史 悠久、見證著重慶發展的老公園,最近這些年也打造了各種各樣的新型城市公園。不過在重慶眾多公園中,如今已經65歲高齡的公園,它不僅見證了重慶這座城市的發展,當年更是風光無限,它就是:重慶沙坪公園。
沙坪公園,是重慶這座城市中的第一座公園,也是目前 歷史 最悠久的一座公園。該公園修建於1957年,佔地258畝,綠地率76%,整個公園是一個以植物造景為主,在公園中還匯集了多個主題景觀,其中主要是以:游覽、觀光,休閑、 娛樂 、健身、餐飲、住宿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群眾文化公園。
重慶 沙坪公園,坐落在重慶沙坪壩區境內,它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一座風光無限的公園,在上個世紀90年代它曾被改造成了一座「世界風光」主題公園。在整個公園內可以看見多處上個世紀的經典景觀,園內一度引入了許多國際的著名景點的微觀模型,當時它便吸引了無數的重慶人來打卡。
如今的重慶《沙坪》公園它已經成為了:眾多老重慶人年輕時候的一段記憶,如今的沙坪公園它雖然沒有新修的公園現代化,但它如今的人氣依然非常高,每天在公園內都有無數的市民前來遊玩,觀光。雖然它是一座上個世紀的老式公園,但整個公園佔地面積非常大,而且園區內的綠化環境也非常的有特色。
重慶的《沙坪》公園,是一個非常適合拍照的公園,園區內環境十分清幽,整個公園的綠化率更是達到了76% 的綠化面積,一年四季任何的一個季節,當你 進入沙坪公園園區內部的時候,這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滿眼的綠色。在園區內不僅有大面積的種植多種綠色植被,同時在公園內部還有各種在春天盛開的鮮花。
在沙坪公園內種植了各種各樣的鮮花,其中公園內的三角梅、薔薇目前正是盛花期,吸引著附近眾多的愛花人士前來打卡拍照,賞花。沙坪公園不僅是受到成年人的喜歡,同時它也非常受小朋友的青睞,公園內有一個超大的湖泊,湖水清澈見底,還可以看見湖中的鵝暖石,周末和節假日有許多父母帶小朋友來玩水和劃船。
在重慶沙坪公園,園區中不僅環境十分優美,而且在園區中還有許多值得觀賞的景觀,也有許多值得去打卡的地方,無論是在湖邊玩水劃船,還是去公園中江南風格的 「盆景園」賞景拍照,也或者是去公園中的紅牆處拍照打卡都非常不錯,紅牆、陽光、綠植搭配在一起非常適合拍攝古裝風格的大片。
如今的沙坪公園,雖然沒有了上個世紀90年代那麼有影響力,但至今它還是非常受歡迎,無論是來這里湖邊散步,還是玩水劃船,也或者是帶小朋友來玩 旋轉木馬、碰碰車、釣魚、摩天輪等等都非常不錯。關於交通:輕軌9號線沙坪壩站下車,步行13分鍾左右到達,或者自駕導航:「重慶沙坪公園」即可。
㈤ 貴州風情(十三)-黃果樹瀑布 (盆景園)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肖霞客( 旅遊 達人)
黃果樹瀑布原名白水河瀑布,因當地遍布黃葛榕而改稱。黃果樹瀑布是中國大陸,也是亞洲第一大瀑布,且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可從上下、前後、左右、里外都能觀賞的瀑布。可360°不同視角來感受瀑布,有長134米可沿著瀑布的側面深入瀑布內部的水簾洞,能從洞內向外傾聽、觀賞、觸摸的瀑布,在內側感受黃果樹的壯觀。巨大瀑布墜入17米深的犀牛灘中,聲如巨雷,震人心靈。瀑布高77.8米,寬101.0米,有「素影空中飄匹練,寒聲天上落銀河」之稱。明代大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在考察大瀑布後贊嘆道:「搗珠崩玉,飛沫反涌,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俱不足以擬其壯也。高峻數倍者有之,而從無此闊而大者。」故黃果樹瀑布景區雖有三個景區,但多數遊客必來參觀這個亞洲最大瀑布。
因十幾年前就來過,且此次來看過瀑高76米,寬80米的赤水大瀑布,其寬度略小於黃果樹瀑布,故對黃果樹瀑布並沒有太多企盼。故當我從陡坡塘景區走到黃果樹瀑布,反而是看到之前沒有看過的景觀,如瀑頂的白水河奔流,且可清楚看到此瀑為三疊瀑的景觀。上次來時直接走下坡到瀑布下方,並穿過水濂洞來感受瀑布的震撼。這樣壯觀瀑布內的水簾洞,在世界各地瀑布中是罕見的。此趟來雖有看到水濂洞入口,但棧道卻關閉,只能從景觀台來觀瀑。不過,也可感受到「嘩嘩」的水聲,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霧般騰空而上,隨風飄散。且只要是晴天,就會有一道彩虹劃過瀑布,在水霧中出現七色彩虹。
黃果樹瀑布在白水河段上,河水由北向南,到達黃果樹時,河床出現一個大的縱坡裂谷形成黃果樹瀑布,水流經瀑布後向西繞行一個近似半圓的弧形,弦長500米,到達水沖下的螺絲灘頭,恢復由北向南的流向。水量大時,瀑布濺飛到一百多米高,水小時因瀑布受到石頭阻擋,而分成明顯的四條支瀑。從瀑方側方走到正前方觀瀑後,就進入荷花池與盆景園,可在此購買電動手扶梯的票到達瀑布的下方觀看。因剛才已在瀑布上方觀看到整個瀑布故未購票。事實上,購買的門票已包括瀑布門票,在此是買電動手扶梯的票,若不買也可走棧道到瀑布下方,瀑布高度78公尺,故上下棧道並不困難,上次來時並無電動扶梯,故就沖下去觀瀑,還被同行的長輩喊住說不要下去,否則待會上不來。那次覺得不到下方往上觀瀑不是就白來了,故不聽勸往下直沖且走過水廉洞,此次,卻沒往下沖,更貼近的來看豐水期的瀑布,而只留在上次還沒有建的盆景園游覽,深感後悔,觀瀑一定要貼近看才能感受瀑布的氣勢,雖然來過了,但還是值得再去感受。
對大多數遊客是趕往瀑布底端,故盆景園的遊客不多,也不會花太多時間在此駐足,但我確有充足時間在此品味盆景園的美,此園雖由人工打造,但卻極具觀賞價值。此園佔地40畝,園內展示著各種姿態各異的3000多盆珍奇盆景,在園中各處爭奇斗艷,競吐芬芳,陳列的盆景計有紫薇、銀杏、金彈子、榕樹、杜鵑等20多個品種。盆景園地處貴州西南部,海拔較低,極適宜亞熱帶植物生長。這里隨處可見仙人掌、白玉蘭等多肉植物及其它灌木喬木。且在南方植物園里常見的花木亦已在此安家。隆冬時節,黃果樹景區內依然綠樹成蔭,一派生機。除盆景園外,還有樓台亭榭布局的姑蘇園林所營造的荷花池。此外,盆景園除珍貴的盆栽外,還有許多珍貴的觀賞石,如靈壁石、太湖石等,或立或卧,且這些觀賞石皆相當大型與精美,可知景區投入不少經費建構此精緻的盆景園。黃果樹瀑布遊客如織,有足夠的財政收入來營造此園,為大陸盆景園的翹楚,故來觀瀑若時間許可,此園值得一游。此園也有徐霞客塑像,這尊塑像通高4.85米,其中主像高2.35米,塑像旁有漢白玉碑文,塑像和碑文均建於1987年1月7日,即徐霞客誕生400周年之際。徐霞客是 歷史 上第一個用語言精準盛贊黃果樹瀑布的文人,天下第一瀑正是他的妙筆生花,才能使黃果樹大瀑布名揚天下,故立像與碑文來紀念。
㈥ 上海植物園10月有什麼花
上海植物園10月有的花如下:
1、「花園夢」版塊
位於綠化示範區和展覽溫室,分別對秋季花園植物和芳香植物進行了集中呈現。
綠化示範區為花園景點展示版塊,以三角梅為主打花卉,沿游線進行重點展示,同時展出菊花、向日葵、醉蝶花等秋季花卉,展現秋日花園的無限魅力。
西側塔樓的「永恆的愛 神秘花園」苦苣苔科植物展將展示苦苣苔科植物約80種(含品種)、秋海棠科植物50種(含品種)共計800餘株。其中,有不少是難得一見的原生植物,如瓦氏非洲堇、文采苣苔、微籽秋海棠等。
2、「環保夢」版塊
位於展覽溫室西南廣場區域。由「一帶一路」「申城新時尚」「歲月潮歌 奮楫者先」「軌道交通革新城市未來發展」「光影不負韶華」「上植行動 逐夢大花園」「竹里館」「放飛夢想 勇敢追尋」等8個景點組成。
通過秋季觀賞植物和各類可回收再利用材料,開展極具特色的藝術裝置創作,講述了上海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故事,展現了上海城市軌道交通、垃圾分類、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飛速發展與卓越成效。
3、「奇趣夢」版塊
位於蕨類園和展覽溫室,是本屆秋季花展中最具「看點」的展區。
蕨類園北側區域的第四屆陰生植物展首次走向室外,以「植物王國奇遇記」為主題,講述了主人公「小拳拳」在植物王國里的歷險記。
展覽溫室的第二屆食蟲植物展以「遺落星球」為主題,從眾所周知的豬籠草,到食蟲界的白富美——瓶子草,從呆萌可愛的捕蟲堇到有著靈活補蟲夾的捕蠅草,還有渾身掛滿珠寶的茅膏菜。幾乎囊括了食蟲界的所有「知名人士」。
4、「精品夢」版塊
位於蘭室和盆景園展覽館,「大」與「小」的互補,園林與盆景的結合充分展現了園藝師們的精品創造實力和金菊的千姿百態。
蘭室內的菊花精品展依託蘭室江南古典園林風格的建築體系,利用園內自然水系、地形等特點,將菊藝景觀融入古建築,菊花與蘭室的亭、台、花廊、水榭相結合,形成移步換景的景觀效果,彰顯出金秋十月粉牆黛瓦、菊韻飄香的江南古典園林景觀特色。
盆景園展覽館內的金秋盆景精品展,則以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展出群眾喜聞樂見的菊花盆景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盆景。
㈦ 北京植物園的主要景點
北京植物園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其規劃面積400公頃,東西向最大距離約3.5千米,南北向最大距離約2.5千米。截至2014年已建成開放游覽區200公頃。北京植物園由植物展覽區、名勝古跡人文景觀、自然保護區和科研區四部分組成。
植物展覽區(約94公頃)分為觀賞植物區(面積42.47公頃)、樹木園(面積44.9公頃)和溫室區(面積6公頃)三部分。觀賞植物區由專類園組成,主要有月季園、桃花園、牡丹園、芍葯園、丁香園、海棠栒子園、木蘭園、集秀園(竹園)、宿根花卉園和梅園。月季園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月季專類園,栽培了近1000個月季品種。桃花園是世界上收集桃花品種最多的專類園。樹木園由銀杏松柏區、槭樹薔薇區、椴樹楊柳區、木蘭小檗區、懸鈴木麻櫟區和泡桐白蠟區組成。還有中草葯園,野生果樹資源區,環保植物區,水生和藤本植物區,珍稀瀕危植物區,和熱帶溫室。熱帶植物展覽溫室被評為北京20世紀90年代十大建築之一。盆景園於1995年建成開放。 盆景園主要展示中國各流派盆景的技藝與作品。
名勝古跡區由卧佛寺、櫻桃溝、曹雪芹紀念館、梁啟超墓、隆教寺遺址等組成。卧佛寺始建於唐代,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有元代銅鑄的釋迦牟尼卧像。櫻桃溝林木茂密,是北京近郊重要的自然保護教育區。
植物園以展示中國東北、西北、華北地區植物資源為主,兼顧部分華中、華南亞熱帶觀賞植物。既有科學內容,又有園林外貌。按照「因地制宜,借勢建園,突出植物造景」的原則,植物園已建成松柏區和十幾個專類花園。各小園風格各異,各具特色。有中國寫意式的田園風光,有法國宮廷式整齊嚴謹的布局,也有英國風格的開闊舒展的畫面。
熱帶溫室在植物園有四個展區,熱帶雨林展區,四季花園展區,沙漠植物展區,專類植物展區,分別展示了不同氣候條件下典型的植物景觀。 牡丹園
牡丹園位於卧佛寺路西側,南鄰溫室區,北接海棠栒子園,面積約4.5公頃。主要任務是收集牡丹品種,保存牡丹種質資源,培育和推廣良種,以及普及牡丹分布、分類、遺傳育種、栽培管理知識。園內收集栽植牡丹262個品種3229株,芍葯220種、6568株,分別引種自山東菏澤的趙樓、李集、何樓、洪廟、鄧庄以及河南洛陽和甘肅天水等地,為北京規模最大,品種、數量最多的牡丹專類花園。牡丹園的設計採取自然式手法,因地制宜,借勢造園。植物栽培採用喬、灌、草復層混交,疏林結構,自然群落的方式,以原有油松為基調樹種,保留古老樹木並把它們組織到綠化中去。此種設計滿足了牡丹越冬和避免夏日曝曬的生物學特性需要。
牡丹園南入口處有三組山石,六株百年以上的國槐。北側台地建有六角一座。中部一漢白玉牡丹仙子雕塑側卧於花叢翠竹中。雕塑附近矗一組山石,上鐫「粉雪千堆」四字。
園北部有一《牡丹仙子》大型燒瓷壁畫,壁畫長17.20米,高4.3米,厚1.4米,取材於《聊齋志異》中「葛巾·玉版」篇。壁畫對面為一兩層閣樓,名為「群芳閣」。
芍葯園
位於牡丹園西部,園內於西北高坡處建紅柱朱頂「挽香亭」一座,並點綴有仿木花架、浩態狂香石、醉露台等小品。利用地勢改造,形成芍葯畿、倚紅坡和精品賞花區,在較小的面積內,創造了富於變化的賞花空間,展現了芍葯花獨特的觀賞性,形成專類芍葯園規模。截止到1994年,收集了220個品種,種植了3568株芍葯。 佔地面積0.6公頃,以水池瀑布、假山和中國古典園林式建築「玉蘭山居」統領全局,突出自然風格和植物造景,以木蘭科植物為主景樹,並栽培牡丹品種200餘個、芍葯30餘個。
月季園
該園位於植物園東部南端,南鄰香頤路,北靠楊樹區,西至植物園南門,東到植物園東南門,總面積7公頃,建成於1993年5月。
月季園以展示不同類型月季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配置形式為主,注重整體效果,既是月季專類園,又是新優園林展示區。採用沉床式設計,軸線布局嚴整,中部是音樂噴泉廣場。廣場為沉床式,圓形,直徑40米,面積1256平方米。中間為暗設的噴泉,噴水高達7米。沉床落差5米,上寬下窄,以三層月季花形圖案鋪裝的緩坡台地式花環,逐漸向底部過渡。三層最大直徑90米,面積5102.5平方米。沉床周邊是以疏林草地為基調的賞花區。
月季園除展示各種月季外,還配植有新優植物金山、金焰綉線菊、紫葉矮櫻等15種。
木蘭園
位於卧佛寺前坡路西側,南接海棠栒子園,與宿根花卉園隔路相望。1957年始建,1959年建成,面積0.84公頃。此園北部,以高約5米的擋土牆為屏障,形成了背風向陽的生態環境。木蘭園採取規則式的設計手法,布局整齊,園路十字對稱,中心一長方形水池,東西主軸線上置兩個帶狀花壇。沿綠籬以十字對稱的種植手法分隔空間。水池四面的草坪上各植一株青蘭,白玉蘭、紫玉蘭散植在綠籬後的草坪上。草坪上還栽植了華北落葉松、白皮鬆等針葉樹,以增加冬季綠色景觀。北部背風向陽,靠山坡栽植了大葉黃楊、廣玉蘭、蚊母等幾種常綠闊葉樹。南半部的草地上,1993年栽植了自美國引種的新優植物紅王子錦帶、金邊紫葉小檗、雪山八仙花、貝雷茶條槭、花葉錦帶、金葉西洋山梅花、歐洲衛矛、金葉風箱果等。南下坡還種植了紫葉稠李、金葉接骨木等。本園收集栽植了木蘭14種,118株,其中珍貴品種有黃山玉蘭、望春玉蘭、二喬玉蘭、寶華玉蘭、凸頭玉蘭。南下坡有長春玉蘭、紫玉蘭等。每年4月初,木蘭盛開。
桃花園
桃花園建於1983年,佔地面積4.2公頃,截止到2014年末,已收集展示觀賞桃花60餘個品種5000餘株,是世界上收集觀賞桃花品種最多的專類園。桃花園的觀賞桃花,從樹型上分有直枝桃類、帚桃類、壽星桃和垂枝桃類。從花型上看有單瓣型、梅花型、月季型、牡丹型和菊花型。主要品種有白花山碧桃、碧桃、絳桃、緋桃、紫葉桃、二色桃、人面桃、垂枝桃、壽星桃、灑金桃、菊花桃等品種。桃花花期自四月初一直開到五月初。
丁香園
丁香園佔地3.5公頃,始建於是1958年。已收集丁香20餘種(包括變種和品種)1000餘株,主要有白丁香、紫丁香、蘭丁香、小葉丁香、佛手丁香、花葉丁香、遼東丁香、喜馬拉雅丁香、四川丁香、朝鮮白丁香、裂葉丁香、日本丁香、北京丁香、毛葉丁香、暴馬丁香、垂枝北京丁香、什錦丁香,紫萼丁香、紅丁香等。
由於種類較多,每年四、五月間丁香花觀賞期達月余。丁香園與碧桃園既是完整的一個觀賞植物區,又以植物分割成相對獨立的兩個空間。園林設計均採用大面積疏林草地的手法,中心為視野開闊的大草坪 ,四周地形略有起伏。以疏林的形式配植了油松、法桐、垂柳、毛白楊等骨幹樹種,鄰緣樹配置了白樺、小葉椴、雪松等樹叢或孤立樹。在林間大喬木間與園林沿線上,成組、團式種植了大片的碧桃或丁香,少則七八株,多則二、三十株,總數在千株以上。四月中旬後,丁香碧桃園萬花齊放,成為北京桃花節觀賞碧桃的主要景區。
海棠園
北京植物園海棠園是中國最大的,收集海棠品種最多的海棠專類園,總面積31700平米,共展示海棠種和品種共八十餘個,八百多株。整個海棠園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面借天然的西山做為背景屏障。園區在原有地形的基礎上,做出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地形結構。一期建成的東區偏中國傳統古典園林特色,景觀緊湊精緻。借取「只恐風日損芳菲,乞借春陰護海棠」的詩意,建有一座清式風格的小木亭,名曰「乞陰亭」。以亭為中心,鵝卵石鋪就的花溪路蜿蜒通向南邊的落霞坡和西面的綴紅坪。各種形狀各異的海棠詩詞石刻或立或卧於海棠花叢中。二期建成的西區現代感十足,綠絨毯般的大草坪十分開闊,更多的海棠品種在這里匯集。在制高點建有一座現代風格的木亭及觀景平台,在青山構建的天然背景下,既可觀望西區的繁花點點,也可俯瞰東區的梅林盛景。春天一過,海棠各種顏色形狀各異的果實的出現也讓海棠園成為觀賞點,密密匝匝的果實布滿枝頭,可持續觀賞至冬季。
紫薇園
紫薇園於2006年建成,佔地1公頃,以收集紫薇品種為主,同時栽植展示夏季開花的各類喬木、灌木和花卉。園中種植紫薇古樁41株,合歡、龍柏等大喬木90株,灌木2300餘株,鋪草坪5300平方米。該園依水而建,有林蔭休閑廣場和木亭供遊客休息,各類喬木、灌木和草花加強了以紫薇為主體的夏花植物。
玉簪園
玉簪園於2006年建成,面積約3000平方米,收集展示玉簪品種79個3000餘墩。玉簪園內,各種喬木、灌木形成適合玉簪生長的林蔭地,蜿蜒穿行的小路將不同品種的玉簪自然分隔,同時配植了蛇莓、小葉蔓長春、麥冬等其它耐蔭地被,還在外圍種植了金葉連翹作為花籬,進一步豐富了該園的景觀。玉簪園內植物高低錯落,疏密有致,是一處將觀賞與休憩功能相結合的專類園。
梅園
梅花為中國傳統名花之一,在中國栽培歷史極其悠久。梅園是正在建設中的以栽植、欣賞梅花為主要功能的專類園。梅園始建於2003年,佔地6.1公頃,分5個區域:入口區、水景觀光區、山林游賞區、庭院精品區、退谷訪勝區。本園利用櫻桃溝三面環山、北陰向陽的獨特小氣候栽種抗寒梅花20餘個品種,有垂枝梅、單杏梅、豐後梅、美人梅、綠萼梅、重瓣跳枝梅等。
櫻桃溝
位於卧佛寺西北,又名「退谷」「周家花園」,因富於野趣而著稱。櫻桃溝有著獨特的自然條件,是北京近郊一處生態功能健全的自然保護區。被譽為「活化石」的水杉在這里蔚然成林,還栽有玉鈴花、青檀、紅松等珍稀瀕危植物;「紅葉招鳥」工程更是為保護區重點工作。
樹木園
樹木園是北京植物園內最大的專類園,佔地44.9公頃。分為銀杏松柏區、木蘭小檗區、泡桐白蠟區、槭樹薔薇區、椴樹楊柳區、懸鈴木麻櫟區等六個分區。已定植 400餘種近萬株樹木。這里有大片的緩坡草坪和引自全國各地的園林植物以及來自異國他鄉的海棠、櫻花和松柏、楓樹等。
絢秋苑
絢秋苑佔地6.16公頃,是北京市植物園樹木園的一個分區,該區種植了16個屬23個種的植物。寫秋坪景區以大草坪為中心,環以起伏的地形與錯落有致的植物群落,主要種植銀杏、欒樹、元寶楓等喬木,配以觀葉、觀果灌木和松柏、菊花。澄碧湖景區平湖長汀,清雅、明麗;而環湖石璣臨流,綠蔭接岸,下可渡木橋,上可溯溪瀑。絢秋苑是北京市植物園重要展區之一,又是市花展的布展中心。數萬株菊花或點綴於林緣水際。
集秀園
集秀園是以栽培、展示竹子為主的專類園,亦稱竹園,建成於1986年,面積為2.6公頃。本園主要以屬進行區域劃分,以品種為單位展示。集秀園現收集竹種10餘屬50多種,分別為剛竹屬、大明竹屬、赤竹屬、矢竹屬、巴山木竹屬、箬竹屬、倭竹屬等。竹子常年青翠,松樹經冬不凋,梅花帶雪開放,具有相同的不畏嚴寒性格的三者被人們譽為「歲寒三友」。
草葯園
草葯園於2006年建成,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收集展示葯用植物近90種(不含品種)。草葯園內鋪設木樁石子路、紅樹皮路和汀步路近200平方米,以花境形式集中展示各類葯用植物,並結合《本草綱目》和《葯典》將所栽植葯用植物按功效分為8個分區:舒緩神經植物區、養陰潤燥植物區、清熱植物區、祛風燥濕植物區、舒筋活血植物區、理血植物區、補氣植物區和解表植物區,是人們認識和研究葯用植物的場所。
盆景園
盆景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藝術,其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一千八、九百年前的東漢,經唐、宋、元、明、清歷代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撲朔迷離的盆景藝術,並成為中國和世界上進行文化交流的一部分。盆景園是北京市植物園的一個重要的展覽區,其佔地面積兩萬平方米,是中國大型盆景園之一。其分為室內展區和室外展區兩個部分,室內展區分為北方盆景展廳、精品盆景展廳、綜合展廳、流派展廳。主要展示北京及中國各地部分優秀作品。室外展區由四個庭院景區組成,以展示露地栽植的大型樁景為主,其中百年以上的盆景70餘株, 最大的是一株名為「風霜勁旅」的古裝杏樁,樹齡已達1300多年。
宿根花卉區
宿根花卉園位於卧佛寺前坡路東側,與木蘭園隔路相望。以栽植、培育、引進各種宿根花卉為主,面積1.44公頃,建成於1980年。宿根花卉園採取對稱的規則式設計,十字對稱的園路,中心置一硅化木盆景,沿十字軸線,東西向為帶狀花壇,植以多品種鳶尾、東方罌粟等。南北軸線為花壇和花台,分別種植荷包牡丹、玉簪、豐花月季、匍匐子等。在十字軸線四角以擬對稱的方式布置了花鏡,以百合科、景天科、石蒜科、菊科、鳶尾科等60餘種宿根花卉布滿其間,自春至秋花開不絕。 為了增加秋冬季景色和更好的發揮宿根花卉背景材料的作用,利用北部5米高的擋土牆形成的背風向陽的生態環境,栽植了大片竹林品種,有筠竹、甜竹、紫竹等,園中點綴了紅楓、柿子、銀杏,配置了美國香柏、雜種馬褂木、木瓜海棠、木姜子、蠟梅、平枝子以及在北京地區生長的唯一的一株杉木和10餘株日本柳杉。1993年栽種了從美國引種的優良園林樹種銀槭,紫葉矮櫻、金枝木等幾個樹種,這些植物與花台、山石、水面、土丘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專類花園。 1984年,園南端建圓亭一座和一砼結構的花架,用以與水生植物園分隔,同時可供遊人小憩賞景。 宿根花卉園收集種植宿根花卉百餘種。
水生藤本區
水生和藤本植物區佔地面積0.3公頃,收集栽培各類水生花卉和藤本植物160餘種,隸屬40屬25科。僅蓮花、睡蓮就有100多個品種,其中有「活化石」之稱的千年古蓮、象徵中日友誼的孫文蓮和中日友誼蓮、象徵中日友誼的孫文蓮和中日友誼蓮以及從國外引進的巴西王蓮和中園培育的芡實新品種;藤本植物有紫藤、美國凌霄、金銀花、南蛇藤、三葉木通、抗寒葡萄和中華獼猴桃等。 湖區
2002年建成的植物園湖區景觀,水域面積約10餘公頃,蓄水達10多萬立方米。湖區利用地形落差巧妙地運用了疊壩、溪流及淺潭等自然方式使三湖連為一體,使湖面蜿蜒自然,移步換景。2003年北京植物園為了恢復櫻桃溝自然風景區原始風貌,又進行了北京植物園水系二期工程,使得青山綠樹間八湖爭秀,流水淙淙。尤其是斷流多年的京西名勝櫻桃溝,又重現了流水潺潺,百鳥爭鳴的景象,形成了湖、潭、池、瀑、疊水、溪流等動靜結合、大小不一、空間富有豐富變化的水景。
科普館
北京植物園科普館建於1996年底,坐落在植物園的南半部。總佔地面積0.5公頃,總建築面積2670平方米。可布展牆面近600平方米。總體分為教育區和服務區兩大部分,其中教育區分為展覽區、培訓區和參與製作區;服務區分為後勤區和休息服務區。館內由主展廳、資料室、電教室、實驗室、標本室等組成。是向人們普及植物知識、宣傳生態意識的教育基地。
展覽溫室
北京植物園展覽溫室是北京市迎接建國50周年的重點工程,位於植物園中軸路西側,展覽溫室於1998年3月28日動工興建,地下基礎於1998年3月底動工修建,主體鋼結構和玻璃幕牆將於1999年5月完成,2000年1月1日開始對外開放,展覽溫室建築面積17000平方米,佔地5.5公頃,投資2.6億元。是亞洲最大,世界單體溫室面積最大的展覽溫室,其面積比昆明世博會溫室還大一倍。展覽溫室栽培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種熱帶亞熱帶植物,是亞洲最大的植物展覽溫室。
溫室下面是個水泥築的大花盆,花盆的深度有1到1.5米。花盆內所有的土都是1998年從東北買來的雙鴨山沼澤地區的泥漿土。在當地一個林場選定采土的區域,林場把這一區域的水抽干,再把泥漿土挖出曬干。用好幾個火車皮將土運回北京,到了植物園,用本地的沙土拼配。
展覽溫室建築設計由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承擔,以「綠葉對根的回憶」構想為設計主題,獨具匠心地設計了「根莖」交織的傾斜玻璃頂棚,彷彿一片綠葉飄落在西山腳下。展室植物布展設計由北京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承擔。展覽溫室劃分為四個主要展區:熱帶雨林區、沙漠植物區、四季花園和專類植物展室。展示植物3100種60000餘株,為群眾提供觀賞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學習科學知識、具有較高品位的游覽點。同時,又是進行園藝研究和國際交往的場所。展覽溫室工程榮獲全國第十屆優秀工程設計項目金質獎,2003年度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北京市第十屆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大型展覽溫室植物引種與設計的研究」課題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被評為北京市九十年代十大建築。 卧佛寺
十方普覺寺(卧佛寺)位於北京植物園的壽安山麓。創建於唐貞觀初年,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和展示著世界罕見的元代銅鑄的釋迦牟尼卧像。寺內古樹參天花木扶疏,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卧佛殿是北京西郊卧佛寺的主要建築。走進卧佛寺,穿過琉璃牌坊,山門殿,天王殿,三世佛殿,便是卧佛殿。殿內卧佛是元代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銅鑄釋迦牟尼卧像,身長5.3米重54噸。在銅佛周圍,環立著十二尊塑像,是十二圓覺。這尊塑像表現了釋迦牟尼臨終前向弟子們囑咐後事的情景。
梁啟超墓
位於植物園東環路東北的銀杏松柏區內。墓地總面積1.8公頃,分東、西兩部分。東部為墓園,西部為附屬林地。
墓園由梁啟超之子,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設計。墓園背倚西山,坐北朝南,北高南低,東西寬約90米,南北長約100米,面積4300平方米。四周環圍矮石牆,墓園內栽滿松柏。
墓園內北牆正中平台上是梁啟超及其夫人李惠仙的合葬墓。墓呈長方形,高1.08米,寬2.75米,長4.52米。墓前立著「凸」字形墓碑,碑高2.8米,寬2.18米,厚0.71米。陽面鐫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14個大字。碑陰刻「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年)十月,男梁思成、思永、思忠、思達、思禮,女適周、思順、思庄、思懿、思寧,媳林微音、李福曼,孫女任孫敬立」。碑前有75厘米高的供台,兩側各有一段帶雕飾的直角形襯牆。墓碑、墓頂及供台襯牆,均為土黃色花崗岩雕築而成,前後連接,渾然一體。墓碑沒有碑文,也沒有任何錶明墓主生平事跡的文字,這是梁啟超生前遺願。梁曾囑咐他的子女,將來行葬禮時,可立一小碑於墓前,題新會某某,夫人某某之墓,碑陰記我籍貫及汝母生卒,子女及婿、婦名氏、孫及外孫名,其餘浮詞不用。
梁墓於1978年2月24日由其後人梁思庄、梁思達、梁思懿、梁思寧、梁思禮全部無償交給北京植物園。移交的內容包括:土地1.8公頃、各種樹木965棵、水井1眼、亭子一座、未豎起的碑石及碑座兩套、圍牆380米。
曹雪芹紀念館
曹雪芹是中國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創作了《紅樓夢》,為了表示對曹雪芹的敬仰,擇正白旗一隅,將黃葉村藝術地再現,供遊人參觀、游覽。黃葉村佔地1.8公頃,矮籬環護,石徑蜿蜒,小巷幽深,別具風韻。村內辟菜園、葯圃、瓜棚,設石碾、石磨、轆轤、箭場、古墩,建有茶館酒肆,一派山村農家氣息。設有「河牆煙柳」、「薜蘿門巷」、「竹蘺茅肆」、「柴扉晚煙」等景點。曹雪芹紀念館分別展示了曹雪芹的家世、經歷和《紅樓夢》的成就、研究、影響,力求做到真實性、知識性、趣味性。曹雪芹紀念館展示了曹雪芹的生平及其在西山著書《紅樓夢》的場景。
紀念亭
「一二·九」運動紀念亭位於保衛華北石刻對面,隔溝相望的石砌方院中,八個鎏金大字,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題寫。共青團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學聯撰寫的紀念碑文,由著名書法家劉柄森書寫。紀念亭在紀念碑南側,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組成,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和北京市學生聯合會募捐建造。1980年6月,北京市植物園管理科櫻桃溝班工人在清除櫻桃溝溝旁的雜草時,發現溝旁的一塊大青石上刻有「保衛華北」字跡。時逢市政協主席劉導生到櫻桃溝視察,證實「保衛華北」四個字是1935年「一二·九」運動時愛國抗日的北平學生聯合會留下的。櫻桃溝是北平學聯和民先隊在「一二·九」運動時期聯合舉辦夏令營,利用多種形式團結教育青年的地方。1936年1937年,在這里舉辦了三期夏令營,參加的青年學生達五六百人次。紀念「一二·九」運動五十周年前夕,任時中宣部部長鄧力群等人發起倡議,決定在西山櫻桃溝建立一個「一二·九」運動紀念地,以緬懷革命先烈並啟教後人。1984年12月8日下午,舉行了隆重的「一二·九」運動紀念亭奠基典禮,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題寫了「一二·九運動紀念亭」碑名,國務委員、「一二·九」運動老戰士康士恩、市政協主席劉導生為紀念亭破土奠基。紀念亭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組成,創意是:三角形是「一二·九」運動舉辦軍事夏令營時露營帳篷的縮影。三個三角形組成一個立體的「眾」字,寓意著廣大民眾的覺醒和人民眾志成城抵抗侵略的決心。挺拔的建築線條象徵青年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大小三組建築表示革命傳統代代相傳,革命事業後繼有人。 北京植物園每年春季舉辦的「北京桃花節」吸引數百萬遊人前來觀賞。每年春天前往桃花園,可以觀賞到碧桃園內紅白碧桃、絳桃、壽星桃、菊花桃等近70個品種,逾萬株桃花。植物園賞桃的主要品種是山桃、碧桃。香氣撲鼻的白花山碧桃,是由北京植物園自己完成的第一個人工雜交的新品種,而粉花山碧桃的開花時間,將填補山桃與桃花花期間的空白。
2014年3月22日,北京植物園第26屆桃花節開幕。
3月至5月,遊客們將欣賞到近千個品種、百萬株(盆)各類春季花卉的綽約風姿。
2014年北京桃花節暨世界名花展期間,遊客可欣賞到山桃、山杏、玉蘭、梅花、海棠、丁香、碧桃、鬱金香、風信子等近千個品種的花卉。為方便遊客觀賞,世界名花展區還將建造高達兩米的觀景台,讓人們感受「空中賞花」的樂趣。
此外,北京植物園還將舉辦傣族植物文化展、盆景精品展、昆蟲生態科普展、中國傳統圖書展、傳統風箏繪制等豐富的文化展覽活動,為體驗桃源春色的遊人奉上一道文化盛宴 。 北京植物園是以收集、展示和保存植物資源為主,集科學研究、科學普及、游覽休憩、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和新優植物開發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植物園。北京植物園由植物展覽區、科研區、名勝古跡區和自然保護區組成,園內收集展示各類植物10000餘種(含品種)150餘萬株。
北京植物園是北京市園林局指定的新優植物引種、馴化、繁育基地。截至2014年,北京植物園已初具規模,發揮了越來越大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北京植物園自1956年建園以來,始終把普及植物科學知識當作首要任務。北京植物園多年來堅持舉辦各種植物專題展覽,向遊客傳播植物知識。北京植物園針對不同知識層次的受眾,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植物園對於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價值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北京植物園科普館1996年建成,建築面積2160平方米,舉辦常規科普展覽及臨時展覽,並建立了遊客服務網路。熱帶植物展覽溫室兼具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教育、科學研究和植物觀賞的功能,是開展科普活動的重要場所。北京植物園擁有科普畫廊五處,共計90延長米。科普畫廊內容主要包括:植物的結構系列展板、月季、桃花、牡丹、荷花等傳統名花專項展覽、植物園發展歷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