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綠植
⑴ 吹響號角!蓮都有「藝」思鄉村自駕游向最美逆行者發起召集令!
全程體驗免費!
還有專業攝影師全程拍攝精美照片
蓮都有「藝」思鄉村自駕游發起了召集令!
▼
那麼這次的自駕游活動
怎麼玩、怎麼吃、怎麼住呢?
首先都妹先給大家看下行程安排
接下來呢
公社君馬上為大家揭曉具體玩法!
玩什麼?怎麼玩?
蓮都是出了名的山清水秀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
所以呢
先給大家介紹風景極好的地方
▼ 第一站:漫步詩畫般的仙境
古堰畫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蓮都區碧湖鎮和大港頭鎮相接之處,距麗水市區23公里,景區交通便捷、山水雋秀、風光旖旎,文化底蘊深厚,生態河川保存完好,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是中國攝影家協會命名的第一個「攝影之鄉」的主要創作基地和中國巴比松油畫基地,堪稱「秀山麗水」之縮影、「山水浙江」之典範。
親近自然:在這里,你可以開啟一場親近大自然踏青之旅。這里有參天的大樹,有五彩的花朵,有蔚藍的天空,還有清澈見底的甌江水……無論哪一樣都能化解你心頭的煩悶,帶給你希望和活力。
觸摸歷史:古堰畫鄉有著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文化,這里有留存1500多年大型水利工程通濟堰,有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橋石函,還有歷史悠久的古樟、古宅、古廟、古街……一邊參觀古跡,一邊聽著講解員講述關於通濟堰那些有趣傳說故事,也十分有意思哦!
感受藝術:這里是「麗水巴比松油畫」的發祥地,是中國攝影之鄉,藝術氣息十分濃厚。老街上、甌江邊,隨處可見拿著畫筆寫生的藝術愛好者。這里還有力美術館,裡面的名家名畫讓你不舍離去。
體驗文創:畫鄉的江濱路是一條有著百年歷史的繁華老街,在街邊的文創小店,買上幾件有「藝」思的手工作品送給親人或朋友!這里還有28文創中心,可以自己動手做些小玩意。
第二站:逛浙南的小西溪
九龍濕地公園,中國十大品質休閑基地,位於麗水市城區西偏南方向。九龍國家濕地公園,是麗水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民生福祉的一個縮影,也是甌江的自然江段,是八百里甌江的精華所在。走進公園,鳥語花香,小橋流水,空氣清新,彷彿置身一座天然氧吧。
感受大自然:夏日裡的九龍濕地公園,大叢大叢綠色的蘆葦,在藍天下顯得愈加美麗。甌江水流蜿蜒曲折,水質清麗明凈,兩岸層林疊翠,流水、沼澤、河灘、濕地千變萬化。置身其中天人合一,美不勝收。
穿越廊橋:九龍廊橋全橋長203.75米,中跨跨度39米,邊跨分別為28米、22米,橋面寬度5米。橋長和單孔跨度在中國目前現有木拱廊橋中居首位。整座橋古色古香,倒映在「水上森林」的九龍濕地公園里,就像處在畫中一般。
邂逅它們:公園內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最受歡迎的還是要數羊駝了,它們可是這里的網紅一號。
約會螢火蟲:如果是羊駝是網紅一號,那麼九龍濕地的螢火蟲就是網紅二號啦!每當夜幕降臨,無數螢火蟲聚集在草叢周圍,將靜謐的叢林點亮,儼然就是一個童話世界。
欣賞了這些美麗的風景
接著咱們要去
感受另幾種風情!
第三站:感受畲族風情
東西岩風景區為浙江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距市區西北19公里。景區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因東、西兩岩石對峙而得名。景區處於全國最為集中的少數民族畲族聚集地老竹鎮,是集觀光、度假、休閑、地質科考、畲鄉風情、紅色之旅為一體的著名旅遊勝地。
欣賞別樣風景:翠綠的竹林,清幽的林間小道,險峻的山石……這里的一切都能引人無限的聯想與想像。玉甑岩、將軍岩、夫妻岩等等,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體驗畲家風情:東西岩是「大山裡的民族」——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上千年來,畲族人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創造了豐富燦爛的畲族文化。多彩的畲族圖騰柱,飄揚的畲族姓氏旗幟,可愛的畲族人物卡通形象……在東西岩,到處都能感受到千年畲鄉的獨特風情。
第四站:看很「忙」的蘑菇
魔幻菇林,省級工業旅遊示範基地,以菌菇為主題,以有趣的菌菇文化、休閑的風格布置,給人帶來嶄新而又富有教育意義的遊憩體驗。探秘菇林,揭開農業現代化中工廠化栽培菌菇的神秘面紗,觸摸時間的回憶與溫度。
走進這里,就像進入了一個大型游樂園,到處充滿游樂、體驗的氣息。小朋友穿梭在展示長廊學習知識,自己動手製作蘑菇餅干,和家人一起享受勞動的快樂,而且菇菇鋪子里的產品都能在蘑鍋餐廳吃到呢!
第五站:弘揚革命傳統
新屋紅色營地以南鄉革命根據地為載體,以其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對旅遊線路進行布局與規劃,融紅軍長征路線於拓展項目中,依託紅色資源打造蓮都「紅色之旅」教育基地。
重走一段紅軍路:新屋南鄉革命紀念館,紀念碑,革命烈士故居,紅軍廣場,紅軍橋這些紅色建築見證著一段不屈不撓做革命歷史。新屋紅色營地帶你重走一段紅軍路。
各種闖關:這里有全長238米的滑草,在陡坡的山道滑行,氣勢磅礴壯觀,可以一覽新屋美景!除了滑草之外,還有叢林闖關、高空繩索等很多拓展項目呢!
第六站:來這里霧里看花
夫人山鐵皮石斛基地坐落於麗水市蓮都區聯城街道瑤畈行政村黃村自然村,該村位於蓮都區西北處,距麗水城區20公里,距國家4A級景區東西岩7公里,距遠近聞名的汝河太極灣景點僅3公里,美麗的宣平溪支流沿村前流過,麗武公路從村邊繞過。
這裏海拔在100-160米,山上擁有上百年以上的苦櫧樹、松樹,空氣清新、負氧離子極其豐富,是麗水周邊難得的一片「原始森林」,目前利用近野生活樹附生栽培技術,通過實施規模化發展、組織化生產鐵皮石斛,大力打造「中國蓮都農林業養生基地」。
第七站:忘卻城市的喧囂
鄉村綠道:習慣了城市的筆直道路,每天尋找有著目的地,卻常常忽略了路上的美景。春暖花開的季節,舉目遠望,感受山路帶來的魅力,給心靈放個假。
介紹過玩的地方之後呢
吃什麼才是接下來的重點
▼ 吃什麼?怎麼吃?
都說要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
一定要品嘗當地的美食才行
都妹馬上奉上蓮都特色美食!
第一道:甌江溪魚宴
蓮都的溪魚可是很有名的呢,新鮮的溪魚從歐江里打撈上來,添上一撮紫蘇的豆腐溪魚火鍋、椒鹽溪魚還有紅燒石斑魚,道道鮮美,讓您感受味蕾的跳動。
地點:古堰畫鄉
第二道:菌菇宴
魔幻菇林的菌菇宴也是不能錯過的,熱氣騰騰、鮮美無比的菌菇小火鍋將為您開啟 「菌文化奇妙之旅」。
地點:魔幻菇林
第三道:畲家盛宴
酥香蓮花、蓮子宴樣式齊全,山哈大席,不拘小節的畲家盛宴,還有黑米飯、麻糍這些本地小吃,都妹相信,絕對可以滿足你的味蕾!
畲鄉十大碗,用美味留住你;畲家特色民宿,用溫暖留住你;畲鄉婚嫁表演,用真情留住你。
地點:東西岩景區
第四道:蓮都本地菜
稀鹵魷魚、豆腐丸、油燜筍、泡精肉……這些都是蓮都最具特色的的本地菜色啦!豐富多樣的本地菜,可以滿足大家對美食的需求~
吃飽喝足之後
再來一個環境舒適的棲息之地那就完美啦!
▼ 住哪裡?很舒適!
蓮都除了風景優美、食物美味吸引人之外
各具特色的民宿也是吸引全國
乃至世界各地的小夥伴過來的理由之一呢!
▼
第一家:和隱城市民宿
和隱城市民宿,追求的是一種生活方式,詮釋都市人的生活態度。不同於酒店單一、程式化的裝修風格,走進屋內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濃郁的生活的香氣。
門口從小到一株綠植,大至涼亭、沙發等擺設,以及不經意間暗藏的細節,處處飽含著民宿對於「生活」的用心,讓人忘記現實中的世界,感受到一種「生活」的溫度。
第二家:沙溪民宿
老竹鎮沙溪村毗鄰省級風景名勝東西岩
距離市區28公里
是蓮都區區級農家樂特色村之一
汝南舊家:這是一棟木質的小樓,樸素扎實,透著一股憨厚爽直的味道。這就是汝南舊家給人的第一印象。客房特色更為明顯,水擊花、五字帶、十三行、畲鄉情、青風峽、銅錢幫,這些豪邁雄渾的房間名字,取自畲族綵帶的圖案紋飾。房間的布置也是各有不同、風情濃郁。
這樣的地方,催生出大山的氣概,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最原始的情懷,才是最純粹的力量。
各位抗「疫」英雄們
快拿起手機來報名
來蓮都開啟一場「放鬆」之旅吧!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⑵ 兩山一古寨 爍古又耀今
潮安 歷史 悠久,人文鼎盛,風光綺麗,素有「潮人首邑」之美稱。北部鳳凰山群峰疊翠,蘊藏著鳥髻第一峰、天池仙境、高山茶園等自然生態和畲族「發源地」;南部桑浦山文化薈萃,梅林湖古海蝕石群被譽為「稀世之寶」,是韓江三角洲滄海變桑田的 歷史 見證;位於韓江中下游的龍湖古寨,更是保存著100多座古建築,堪稱「潮汕古建築博覽」,承載著歷代先賢創立的潮文化 歷史 長卷。
如何用區域文化激活經濟潛力、釋放發展動力?潮州市潮安區以鳳凰山、龍湖古寨、桑浦山為重要節點,著力塑造三大人文景觀帶,深入挖掘優質潛力,激發發展內生動力,把自然、生態、人文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優勢,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
撰文:紀金娜 安宣
大鳳凰山
三產融合發展,構建生態文旅特色圈
群山競秀,萬壑爭流。潮安北部的鳳凰山,擁有峭拔雄偉的峰巒山色、絢麗多彩的畲寨風情和奇香卓絕的單叢茶。以鳳凰山區為核心,涵蓋文祠、歸湖、赤鳳、萬峰林場等片區,潮安北部形成了大鳳凰山生態文化 旅遊 區。
這片山脈間,不僅擁有中國烏龍茶之鄉、中國畲族發祥地、全國十大魅力茶鄉等美譽,還形成單叢茶製作技藝和以「習尚風雅,舉措高超」著稱的潮州工夫茶文化,以及畲族祖圖、畲歌、畲族招兵節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更是革命戰爭時期「兩縱」的根據地,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去年底,首屆中華畲族發源地潮州鳳凰山文化節的舉行,讓海內外畲族宗親代表首次齊聚「尋根問祖」。
山勢巍峨,雲霧繚繞,植被茂盛,蔥翠欲滴。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使鳳凰山培育出馳名中外的單叢茶。在海拔約1000米的鳳凰鎮鳳西和烏崬村,至今仍保留一片佔地約萬畝的古茶樹茶園,是廣東唯一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古茶樹群。2019年,潮州鳳凰古茶樹茶園被評為「中國最美茶園」。早在2014年,原農業部就評定鳳凰單叢茶文化系統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據顯示,鳳凰鎮茶葉種植面積7萬多畝,年產茶葉500多萬公斤,年產值10億元以上,涉茶人口超過90%。這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
大自然的饋贈,讓鳳凰山巒散發獨特魅力:春賞杜鵑漫山遍紅,夏日清享避暑氧吧,秋觀雲海氣勢如虹,深冬可遇霜雪結冰。縱情山水間,茶亦能醉人。當前,棋盤櫻花茶園棧道已建成、鳳凰單叢茶博物館試運營、東興村「鳳凰谷」項目推進中……鳳凰鎮正通過「單叢茶」與「 旅遊 」這兩張重要名片,使良好的生態 旅遊 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蘊相結合,促進三產融合發展。目前,潮安區正在籌劃第三屆國際潮州鳳凰單叢茶文化 旅遊 節活動。
今年4月,鳳翔峽 旅遊 景區被評定為國家3A級 旅遊 景區。走進鳳翔峽景區,可見「扶陰聽瀑」「晶廉濺玉」等瀑布組成獨特的自然生態水系瀑布群,呈現鳳凰山脈峽谷壯秀景色。如今,大鳳凰山生態文化 旅遊 區已形成鳳凰山生態 旅遊 區、鳳翔峽 旅遊 區、幽峪逸林 旅遊 區、鳳溪 旅遊 區等生態 旅遊 景區。潮安區更是將「文祠鎮赤水村——歸湖鎮獅峰村——鳳凰鎮鳳凰山天池景區、鳳翔峽」串珠成鏈,打造「潮安新農村茶鄉之旅」,並被認定為「廣東省鄉村 旅遊 精品線路」。
大鳳凰山生態文化 旅遊 區涉及「四鎮一場」,如何突出差異化布局,打造各自特色?筆者獲悉,鳳凰鎮片區通過整合鎮區茶商貿和茶生產、茶文化資源,圍繞茶旅小鎮建設,構建具特色的茶文化 旅遊 度假區;文祠鎮片區正以潮式精耕農業為主體,整合畲族文化、生態林地等資源,開發潮派農庄休閑、民族文化體驗、生態休閑、水果採摘主題等產品;歸湖鎮片區將挖掘金舟島、竹洲島等江洲小島資源,突破溪美鄉村 旅遊 發展瓶頸,重點發展沿韓江 旅遊 休閑度假帶;赤鳳鎮片區將整合順德居古建築文化資源、白雲古寺佛教文化資源、三舟寮紅色 旅遊 資源、峙溪河生態 旅遊 資源等,開發特色鄉村 旅遊 項目;萬峰林場片區則以森林度假為主題,開發高端度假、山地休閑、戶外運動等產品。
龍湖古寨
保育活化 歷史 建築,提升人文 旅遊 環境
滔滔奔騰的韓江水,孕育著千年潮文化。潮安區以龍湖鎮龍湖古寨為核心,串聯江東鎮、東鳳鎮、浮洋鎮,結合古巷鎮、登塘鎮、鳳塘鎮等,形成龍湖古寨人文景觀帶,與潮州古城密切聯動,成為潮人文化 旅遊 展示帶。
在韓江中下游西岸,江水池塘環抱龍湖古寨,寨中央直街形似「龍脊」。在龍湖古寨 旅遊 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福昌的帶領下,筆者漫步於這座始建於南宋時期的古寨內,千年老榕樹盤根錯節隨處可見,巷陌縱橫,名宅巨祠無數。吳福昌介紹,在這個面積約1.5平方公里的古寨中,藏有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進、十進之深。這些建築既體現了宋、元、明、清各 歷史 時期的不同建築風格,又薈萃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繪、貝灰塑等典型的潮汕民間工藝精華,堪稱「潮汕古建築博覽」。
明清時期,這里是潮州府重要的貿易商埠,繁榮的商貿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涵養出獨特的民俗文化,包括舞龍、舞鯉魚、英歌舞等。如今逢年過節,寨內依然舞龍狂歡、英歌起舞。此外,龍湖燉糕、龍湖酥糖、書冊糕等傳統小吃譽滿海內外,先後被評為「廣東名小吃」「廣東名小吃金獎」。目前,龍湖舞龍、龍湖酥糖、龍湖燉糕都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如何加強對龍湖古寨 歷史 文物的保護,全面提升人文 旅遊 發展層次?今年來,龍湖鎮實施古寨北門廣場和南門廣場的整修優化、原農貿市場整治綠化、建設200個停車位的臨時停車場、實施方伯第和阿婆祠兩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的修繕工程等多個項目。此外,龍湖鎮還規劃完善古寨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包括復原古寨牆、修復建築外立面、新建停車場、公共環境藝術等。隨著沿韓江濱江棧道美化、綠化,特別是南粵古驛道之龍湖古寨「古碼頭水文化公園」建設已竣工投入使用,今年10月龍湖古寨將迎來廣東省2020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潮州潮安站)活動。隨著龍湖古寨周邊環境提升,遊人往來,原本靜謐的古寨逐步熱鬧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為加強龍湖古寨 旅遊 管理力度,龍湖古寨 旅遊 發展有限公司在原有股東的基礎上增加股東——龍湖經聯總社,進行股權變更,使龍湖經聯總社絕對控股。公司成立董事會,龍湖經聯總社派員參與公司管理,更好地對古寨保育開發和利用。
目前,潮安區正把龍湖古寨與左聯文化(洪靈菲)、非遺文化(泥塑、木雕、刺綉等)、中醫葯文化(太安堂、井裡村)串聯,策劃「海濱鄒魯,非遺研學」之旅。同時拓展紅軍長徵文化公園暨中央紅軍長征紀念館、綠太陽生態 旅遊 度假區、白水岩古跡、世田紅色村,策劃「長徵文化,紅色典範」之旅,以此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爭創省級鄉村 旅遊 精品線路。
桑浦山
挖掘打造名勝古跡,融合做優特色產業
在潮安南部,位於潮汕揭「金三角」地帶的桑浦山,薈萃了海洋文化、岩洞文化、宗教文化和溫泉文化的精華,東山湖溫礦泉是我國三大低濃度、重碳酸鈣泉之一,梅林湖古海蝕石群被譽為「稀世之寶」,是韓江三角洲滄海變桑田的 歷史 見證。
古老的桑浦山,經歷多次大型的海陸變遷,海蝕和斷岩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觀,呈現出「雄、奇、靈、秀、」的風格。滄桑變遷,時光荏苒,這里留下了眾多的 歷史 遺跡和人文景觀,不僅有明代狀元林大欽墓、宗山書院等,也有甘露寺等眾多廟宇,宗教文化發達,形成桑浦山人文景觀帶。
按潮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桑浦山與周邊地區被劃入潮州市中心城區—高鐵組團。規劃提出,以桑浦山作為生態核心,強化桑浦山城市綠肺功能,塑造中心城區—高鐵組團發展的標志性生態景觀。目前,桑浦山片區正以潮州市潮安區界山為基礎,通過名勝古跡的挖掘打造,生態廊道綠道網和服務驛站建設,打造桑浦山文化 旅遊 區。
桑浦山下,太安堂醫養小鎮加快建設步伐,並對原東山湖溫泉度假村進行改造升級,引進豪生集團酒店進行管理,打造以展現中華文化為主題的 養生 溫泉。經過改造升級,東山湖溫泉度假村豪生酒店於去年10月開業。今年春節前,投資3億元的太安堂中醫葯 科技 館已完工,將打造成為太安堂數字中醫落地的高端體驗中心和中醫體驗館。
8月4日,20條廣東省工業 旅遊 精品線路出爐,包括太安堂智能化全自動中葯提取線在內,串起揚航食品廠及廣東南馥茶葉非遺生產性示範基地,形成的「潮州中葯匠心之旅」線路入選其中。據太安堂醫養小鎮相關負責人曾漫路介紹,太安堂融合推動中醫葯文化、溫泉 養生 文化和工業 旅遊 的發展,今年把創建國際康養中心作為重點工作,結合小鎮整體規劃,整合豪生酒店、月亮灣、溫泉 養生 中心、 養生 公寓和別墅等,形成完整的 養生 生態鏈,融入桑浦山人文景觀帶發展。
如今,整個東山湖特色產業園區已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建設,為桑浦山片區提供集生產、生活、休閑 娛樂 等為一體的產城融合「新門戶」。基於現有基礎資源,桑浦山片區正朝一個集商務 旅遊 、購物 旅遊 、休閑度假 旅遊 和宗教 旅遊 於一體的綜合 旅遊 度假區發展。
接下來,潮安區將深入發掘桑浦山人文生態潛力,強化對梅林湖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和優化提升、白雲岩風景區的整治改造,賦新宗山書院等 歷史 遺存,結合金石鎮花卉產業的獨特優勢,將「桑浦禪泉」生態韻味與人文景觀、特色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社會 效益統一結合、相互轉化。
■一線走訪
鳳凰小鎮打造茶旅融合發展「3.0版本」
紅泥小火爐,庭院茶樹蔭。原本因年久失修而灰塵蒙蔽、破落殘舊的古民居,經過修繕後作為潮州鳳凰單叢茶博物館,成為鳳凰鎮文化 旅遊 一個新的標志性打卡地。目前,潮州鳳凰單叢茶博物館已建成進入試運營階段,並對外開放接待遊客。
「博物館由東興村大夫第祖屋與守信公祠組成,通過改造翻新,融入木雕、嵌瓷、彩繪等潮州民間工藝元素。」廣東鳳凰谷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鳳凰單叢茶博物館館長魏琪敏介紹稱,除了文化與文物展示,館內還設置了單叢茶研學教育基地、茶主題文創中心、茶樂園、潮文化「大家」工作坊、潮式生活體驗館等。
潮州鳳凰單叢茶博物館修繕完成,是「鳳凰谷」項目的一個縮影。走進「鳳凰谷」項目部,魚兒暢泳石板通道間隙,陽光透過落地窗灑進室內,露天小院里竹藤桌椅顯得文藝十足。項目部原是荒廢了近30年的老厝,新修後重煥生機。在項目部,筆者看到了鳳凰谷文旅項目規劃藍圖,項目佔地總面積約150畝,計劃3年總體建成。依託東興村豐富自然優勢及保留完整的人文 歷史 古村落資源,項目將單叢茶文化融合特色民俗,主要包含了鳳凰單叢茶博物館、鳳凰民俗文化陳列館、鳳凰文創商業街、茶山文旅酒店、後河民宿客棧、鳳凰谷花海樂園、生態茶園休閑觀光區等。
事實上,「鳳凰谷」是撬動鳳凰茶旅小鎮突圍崛起的一個支點。潮州鳳凰茶旅小鎮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愛文稱,鳳凰谷文旅項目通過依託鳳凰鎮後河村保護良好的茶園、山林地,結合省級古村落的活化利用,推進三產融合發展,而打造鳳凰茶旅特色小鎮,就是要將茶產業、茶文化、茶 旅遊 進行有機結合,達到茶葉立鎮、商貿活鎮、 旅遊 旺鎮的目的。
曾愛文介紹,鳳凰茶旅小鎮規劃總用地面積為3.3平方公里,建設用地面積1950畝,總體定位是依託全省最大的「鳳凰單叢茶」品牌效應和潮州工夫茶技藝的文化特色,推動單叢茶種植業向生產營銷、民俗文化、休閑體驗等產業鏈高端環節延伸,大力推進茶葉一條街、茶博會、茶企總部發展,搭建鳳凰單叢茶文化展示、體驗平台和潮商創投平台,形成對外交流窗口。
除了「鳳凰谷」項目外,鳳凰茶旅特色小鎮首批若干項目也正落地實施中。鳳凰下埔黨建文化公園和濱江文化長廊已全部完成、鳳凰單叢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順利推進中、如意溪橋出入口景觀提升工程已開工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整治創建項目有序推進等。其中,棋盤村櫻花茶園棧道完成後,吸引眾多遊人前來。綠色茶園環繞、木棧小道彎曲、櫻花綠植遍布……該條棧道全長約1公里,利用溪流走向鋪設,並點綴種植櫻花樹,成為鳳凰茶旅小鎮加快三產融合發展的又一特色亮點。
目前,鳳凰鎮將發展生態文化 旅遊 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引擎和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系列措施優化生態環境,以打造茶旅小鎮為抓手,發掘利用鳳凰資源稟賦,促進生態、茶業、文化、 旅遊 融合發展,積極打造茶旅融合發展「3.0版本」。
■大美潮安
鄉村生態游成遊客心中「詩與遠方」
青山掩綠樹,碧水繞村流。乘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越來越多有顏有料的精品鄉村在潮安大地涌現,如「網紅」獅峰村、「紅色」世田村、「生態」叫水坑、畲族李工坑等。每逢假期,潮安鄉村人氣旺盛,成為遊客心中的「詩與遠方」。
這兩條市級鄉村 旅遊 精品線路,涵蓋了鳳凰山、龍湖古寨、桑浦山三大人文景觀帶中的特色 旅遊 點,串聯 美食 體驗、康養體驗、民俗體驗、新業態文化體驗。依託自然環境優美、 旅遊 資源豐富的稟賦,潮安區全力推動美麗潮安品牌化發展,以鄉村生態游為特色,用區域文化激活經濟潛力、釋放發展動力。
⑶ 浙江武義9大古村落,溫泉名地更可訪古賞景
浙江金華,武義。
傳武則天執政時,新設郡縣均冠以「武」字,因縣東有百義山,故以武義名縣。
這里是全國著名的溫泉名城,溫泉資源「華東第一、全國一流」。這里,還散落著很多避世的古老村落,沒有人山人海,只有江南的詩情和畫意。
一起來看看武義最美的9處古村落,你可曾去過幾處?
武義,山下鮑古村。坐落於武義縣南面的大溪口鄉,古風悠悠的淳樸靜美地。「水抱孤村懷,山通一徑斜」。古詩里描寫的美好村落,山下鮑像得很完美。
山下鮑村,可以說是一個既低調又高調的小山村。說它低調,是因為它不算景區,平時壓根沒有多少遊客,只是一座四面環山的小村莊。說他高調,是因為它被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選座浙贛山區建築代表,寫入了《中國建築史》一書當中。
村子四面環山,坐落在東西兩山相夾的一條崎嶇山谷之中,村裡只有一條徑斜(小路)可走。有兩條名字分別叫金溪、崗壇澗的小河從北往南匆匆流來,像兩個頑皮淘氣的兒童一路蹦跳著,來到村子北頭匯合,繼而又繼續嬉鬧著以「S」形從村中流過。這股清澈的溪水從崇山峻嶺之中凌冽而出,一路向南,奔向宣平溪,最後投入甌江母親的懷抱。
這個隱世村落,至今依然保留著濃郁的古風古韻。站在村子中心,但見溪兩岸的古民居建築隨地勢高低毗連,參差分布。古意濃郁,勝似一幅水墨國畫。駐足建造於民國時期的名叫「金溪橋」的玲瓏石拱橋上,可觀賞到湍急的溪水遇攔水壩濺起的細白水珠。一切都顯得格外美好。
據說,古時山下鮑只有很少幾個鮑姓居住,「山下鮑」村名以其而得之。但實際上現在村裡卻是塗姓為絕大多數。山下鮑《雙溪塗氏宗譜》中記載,此村塗氏祖先名叫塗國文,清雍正年間,從福建長汀來到一個名叫雙溪住下,並在勞作過程中與一位山下鮑女子相戀,後成為了山下鮑的上門女婿。塗國文遷居山下鮑後,每天上山開荒,還在山上種植染布用的原料「靛青」,並在村裡建起了10口直徑為3.5米的靛青塘,供族人浸泡製作染料的植物。以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生產方式,在與外界近乎隔絕的一隅祥寧之地,繁衍著一代又一代塗姓子孫。
而此後塗氏家族逐漸發展壯大,至清代宣平年間,已經是聲名顯赫的名門望族之一。他們秉持山下鮑梁氏家族開創的耕讀傳家的家風,重視教育,在清一朝亦培養出了秀才48人,增廣生、太學生27名。
山下鮑的古民居在形制上主要分為三房兩廂、五房兩廂、五房四廂。多數建有後院。正屋和廂房的前檐均設有牛腿承托的下檐作為通廊,既在視覺上增添了建築美感,又弱化了陽光直射和雨水侵襲,極具武義南部地區傳統民居建築的典型特徵。
村內塗氏宗祠,建於清代,是縣級文保單位。這處建築保存比較完好,主體結構未遭破壞。祠內的雕刻、彩繪、墨書墨畫飽滿充盈、莊重儒雅、古色古香;門樓和廳堂的匾牌、題額、楹聯字跡遒勁古拙、哲思深蘊、寓意吉祥。
山下鮑村是江南居民原生狀態的代表,奇跡般地保留了幾近消失的中國傳統農村聚居全貌,村裡巷道結構、建築裝飾、民居布局等等,都完好地保存著原生態人文狀態。
俞源村坐落於武義縣西南方向的余源鄉,是明代開國元勛劉伯溫按照天體星象排列叫人設計建造的,因此也叫太極星象村,傳聞此地風水極好。
初到俞源村,迎面便是一條S型的小溪,將塊塊水田圈成一個巨大的陰陽太極圖,讓人感受太極星象的玄妙。誰能想到,這這個名氣不大的村子,藏著1200多間宋元明清古建築群。而古建築內木雕、磚雕、石雕之精緻之華麗,讓人嘆為觀止。
古村不華麗,白牆黑瓦的建築,參天的古木、長滿青苔的石凳、斑駁的牌匾,凝聚了時光。
俞源村至今保留著1200多間古建築,從宋朝到清朝的建築都有。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蘊藏著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木雕、石雕、磚雕等都栩栩如生,讓遊客嘆為觀止。
郭洞村怕是武義古村落中最「有名」的一個,有「江南第一風水村」的美譽。「郭外風光古,洞中日月長」,這幅刻在郭洞村入口古城牆上的楹聯,揭示了這個600多年 歷史 古村落的隱世美好。
郭洞村 歷史 悠久,先祖可追溯到宋朝宰相何執中。據說,何執中的後人仿學《內經圖》營建的古村,村中橋梁水井無不按風水理論排布,極為講究。「山環如郭,幽邃如洞」,是先人對這個村莊給予的深情。
郭洞老屋、古木很多,每一處都值得遊人尋找。村邊的山也是必須登的,透過百年老樹的樹枝看古老的村落,那是一種別樣的幽深寧靜。
武義全縣海拔最低的古村落——范村。多山水相融的自然味道,高低成趣的傳統建築,像這樣質朴的古村落,總是令人眷戀和嚮往。位於武義縣履坦鎮的范村便是其中之一。
范村是北宋范仲淹侄兒後代的聚居地,位於武義縣城的西北部,是全縣海拔最低的一個村落,曾因清嘉慶年間的一場特大洪水幾近摧毀,全村僅留下一棵大樟樹和現范氏宗祠東邊民居的一堵老牆。
如今,這株見證了當年那場浩劫的古樟樹依然挺立在武義江邊,在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之後越發粗壯,要5個人才能抱得攏。重建後的范氏宗祠內有三塊遠近聞名的石碑,分別位於宗祠大門東西兩側的內牆中,且都鑲嵌在牆體中。
到了范村,范氏花廳不得不去。走進這里,眼前的景象,即便使用上所有描繪木雕技藝的詞語,都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好。巧奪天工的牛腿、花窗,栩栩如生的花瓣、松柏,一個個木雕圖案歷經風霜卻依然清晰可見,透過它們你彷彿能看到匠人雕琢於其中的心思與心境。廳堂的正中間懸掛著古色古香的燈飾,待到夜晚來臨,這些承載著厚重過往的文物在花燈的照耀下折射出磅礴大氣之美,欣賞起來又是另一番滋味。
除了花廳,范村中如今仍保存有相當數量的古建築,散落在村中。走過花廳的門口,沿著村巷右拐,在轉角的迴廊之下又是一處古建築。再往前走,又是一處。隨便選擇一幢走進去,都仿若夢回千年,感受著 歷史 帶來的濃濃韻味,不經意間就會發現未曾見過的驚喜。
古建築內外還有著為數不少的綠植,隨著夏天的到來變得越發鬱郁蔥蔥,成為村中的又一避暑納涼的好去處。喜歡攝影的市民在這里停留片刻,相信可以拍出不少文藝范十足的美照。
華塘古村落。
這里風景秀麗,人傑地靈, 歷史 上曾出過不少人才,是武義南部地區傳統「耕讀文化」村落的典型。
華塘村周圍都是山,當中低,象一口塘,元朝叫坳塘。清朝末年,人口增多,改名為華塘。村落層巒環抱,溪流圍繞似弓。村東岱石峰,峭拔似劍,直插雲霄,舊為宣陽八景之一,名岱石流霞。
華塘村較為完好地保存了連片的古民宅,其中建築精美、雕梁畫棟的清代古民居11處。古建築內天井均以青石板或鵝卵石拼鑲成精美圖案,保留了典型的清代建築特色。
村北側有雲華鄉政府舊址,建於民國時期,由四合院和兩座附屋組成,二層結構。四合院內,檐廊楸楣呈月梁形,梁身刻麒麟,栩栩如生。
村中的老屋,簡朴而寧靜,悠久而親切,古老而柔美,歲月斑斕的白牆上刻畫的是年邁的裂痕。閑適的鄉村生活,華塘村沒有城市的喧鬧聲,遠離車水馬龍,村裡古木成蔭,溪水潺潺,鳥鳴清幽,一片祥和景象。
宣平東溪的雲華溪從華塘村的北向南穿村而過。大坪尖頂兩組花崗岩柱,當地人稱「岱石雙峰」,亦稱「寶劍峰」。巨大的岩柱從上到下都垂直節理,風化地貌十分明顯。大坪尖山體終年流水不斷,而且水中富含硒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村裡人就從山腳的岩隙中引水建池作為全村的自來飲用水,在山的西側一處湧泉作為農田用水。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全縣率先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茶葉,所產茶葉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質量上乘。
《重修華塘陳氏宗譜特序》中記載:「據考證,穎川陳氏始祖十公自北宋徽宗崇寧乙酉(1105)年於栝城遷徙宣慈馬口,二世孫廿三公由馬口來坳塘,觀其山川環抱,林壑泉美,岱峰聳起,生態盎然,羨其世外桃源風光……遂卜築而居焉。」大自然的造化,加上人文積淀,使這個古村形成獨特的山水風光。
華塘村四周群山環繞,古樹參天,如同原始森林。地形如一「日」字,村落在日中,上下兩畈為平坦的百畝良田,四周山巒起伏、山川環抱。東側有鑿壇後、前山、龍腳山、水口山。村後(西側)有鍾壇腳、後山、上庵等山,闊葉林、苦櫧、楓樹、松樹鋪天蓋地,特別是只有華塘龍腳山特有的一樹種,當地人稱青紫樹,葉如紅豆杉,高大挺直,材質堅硬,屬上等好材。原在華塘涼亭邊有一棵兩人合抱的松樹,樹干挺拔筆直,民國時宣平縣政府派人來砍此樹,結果被村裡紳士罵一頓而阻止。
華塘村陳姓祖宗非常重視山林的保護,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就設立春分護林會。《陳氏宗譜》記載,宣統二年就制訂保護農業、林業的鄉規民約。民國八年(1919)《陳氏宗譜》修譜時族人陳倜記:「林業:環華塘皆山也,土質瘠薄,惟宜於林。村東前山松柞雜木素禁樵採,自昔密茂特甚。林內諸山育苗養護,則肇始於學棟公(1797—1862),若米挈塢、鑿壇後、大淤等山之合抱古松,猶公之手植也。嘗聞先叔祖玉瑜公(1836—1908),言昔棟公造林栽苗,保護躬親其事,巡迴往來日夜不休,僻靜之處更築室招工守山,親勤五十餘載,村內童山始蔚然成林。」日後發現「私砍之風甚熾,前功不致盡棄。」「民國八年(1919)組林業公會,族孫均為會員,輪流值日巡山護林,年終則開會商討改進之方。」年終時「分發丁谷以為子孫護林之獎勵,全族人柴薪燃料不虞缺乏,建築木材不需外求,而村景優美,蒼翠宜人,應知非一朝一夕之所致也。」
陶村古村。位於桃溪鎮,當地因「有桃千樹而得名」。而陶村,作為陶淵明後裔聚居地,更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元代延福寺在畔,猶如世外桃源般,引人入勝。
據清嘉慶年間重修的《桃溪西祠陶氏宗譜》記載,陶村人是陶淵明後裔,至今保留了許多明清古民居。一座座祠堂和古建連成片,氣勢非凡,相當精美。
據統計,陶村現存各種 歷史 建築89處,除了元代建築1處,還有明清建築就有37處,民國建築39處。
只要走過陶村東西二溪上的鎮瀾橋、普濟橋、永隧橋,眼前定會出現石門、灰磚粉牆、造型宏闊的古屋、祠堂。
登山俯瞰,主要集中在後山腳、西山下、上下畈心和街路兩旁,共有六七十座,而且,幾乎每一幢古建築與陶淵明都有一些淵源。
陶氏祠堂牆上畫有族譜系圖表。據介紹,陶村作為陶淵明後裔聚集地,村有六座祠堂,下轄自然村還有一個祠堂。
延福寺是江南最早的元代建築。這座千年古剎始建於唐天成二年,重建於元代延祐四年,採用重檐歇山斗拱建築,整座大殿樑柱之間不用釘不用榫,完整地保留了元代木構件半拱建築藝術風格和構造特徵,是江南僅存的三座元代建築之一。
老寺歷經700年滄桑,有著飽經時光洗禮的美好和神秘感。延福寺大殿平面方形,分五開間,重檐歇山頂。四壁為明清時繪制的山水佳作和草書。大殿前有一座長方形長生池,圍欄斑駁,荷花熠熠,一隻小龜浮在水面,似在默默絮語。
上黃古村。座落在武義、遂昌、松陽交界海拔850米的半山腰,層疊依山而居的古樸人家。
上黃村離武義縣城有60多公里,100多幢泥坯房錯落有致鑲嵌在半山腰,其布局特殊,十分壯觀。
古村落背靠著1100米海報高的茅山尖,在半山腰,可俯瞰武義縣柳城畲族鎮。村民介紹,茅山尖是把龍椅,整個上黃村就坐在龍椅上,龍椅兩側及對面山峰是青龍白虎引領獅子、駿馬、神牛奔騰……
歷史 悠久的上黃村,早在北宋年間就有人在此居住。上黃村全部姓王,自山西太原遷入。早先這里不通公路,所以村民就地取材,全用黃泥壘牆,村道基本採用巨石打造,層層疊疊,頗為壯觀。
以石塊為屋基,以黃泥為土牆,屋頂片片黑瓦。大部分建於清代民國期間,古樸秀美。雖是泥牆,大部分屋子都還堅固如初,看上去,就有一種墩實厚重、淳樸美好的感覺。
盤山公路上看去,一排一排建在山坡上的黃泥土屋層層疊疊,似梯田一般向上積累,足有10層之多。整個村莊坐落在一個漏斗形的山坳之中,背靠一座長滿竹子的大山,兩側亦是群山高聳。
因房子都造在山坳里,往往這幢房子蓋在這里,另一幢房子就處在這幢房的屋頂。雖然當時造房沒有規劃設計,但每家每戶造新房時都會圍著村中心布局,於是就形成了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壯觀景象。以致人拍照發現,上黃村房屋布局有點像西藏的布達拉宮,因此也成了攝影者的熱門愛好地,也被譽為」江南版布達拉宮「。
武義上周村,位於武義縣坦共鄉境內,海拔約800餘米,雨量充沛,常有雲海翻滾,風光優美。
上周村是一個原始村落,村莊中大部分為黃泥土房,適合紀實攝影。雲海最佳觀賞點有一座亭子,其實沿著盤山公路一直開,沿途可以發現美景就可以停車拍照。
烏漱古村。位於武義柳城畲族鎮烏漱村,烏漱村地處黃歷岱尖山脈東半山腰,很有韻味的古樸山居村落。
依山而建層的烏漱村落,整體呈褐色,巷道和民居的地基幾乎全部用石塊、卵石鋪就,層層疊疊的建築富有節奏感,褐色泥土建成的房屋沿著山坡成排成片,幾塊大岩石在最高的土胚房後邊巍然而立,遠遠看去很是雄偉。
據《吳氏宗譜》記載,烏漱村始建於明代正統年間(1436—1449),吳氏始祖吳寄生、吳寄白兄弟倆打獵至此,點燃篝火居然數月不斷香火,他們就從麗水遂昌四都鎮梧桐口舉家遷居「香火堂」發祥繁衍,烏漱古村就以香火堂為核心沿上屋、下屋、後山壇、五房頭、烏漱後、牛欄壇、烏漱嶺腳連片發展。村落發祥發展已有近600年 歷史 ,村落清一色土坯房,四周古樹眾多,迷蹤交錯的巷道,錯落有致的屋子別有一番韻味。
吳氏遷居初期村名命名「哨川」,民國初年改名「烏哨」,民國二十年(1931),時任明山鄉鄉長文生參政吳紹良見宣平縣城隍廟有副對聯叫「江水泱泱綠岩譚,青山巍巍烏漱嶺」,就將「烏哨」改名「烏漱」延用至今。如今,村落吳姓人口佔全村94%左右。
吳氏一族於清嘉慶庚辰年1820年修建吳氏宗祠作為敬祖祭祀之地。如今的吳氏宗祠,白色的牆與周圍的清一色的黃形成鮮明對比,獨具特色,宗祠邊上有一口無井圈的井,內壁用石塊砌成,水質清澈,冬暖夏涼,幾百年來,它孜孜不倦的見證著人們興衰起落。吳氏宗祠,坐南朝北系四合院式,由前廳、後廳、兩側廂房組成,進深22.8米,寬14米,總面積319.21平方米,泥磚古瓦,重歇山頂魚翼起翹,封檐棟,浮雕梁,人物禽獸,裝飾特別講究,粗梁巨柱。
烏漱溪穿村而過,山山嶺嶺山環水繞,古村落坐落海拔922米黃歷岱尖半山腰,門前山是仙霞山系海拔1039米的烏龍尖,往來宣平、松陽、遂昌等地古道交織其間。烏漱溪村前流過,與門前村口風景林組成「門外青山屋下溪」溪山幽景。
烏漱古村不僅環境優美, 歷史 遺存也相當豐厚,至今村內保存著大量文物古跡, 歷史 建築眾多,古驛道穿村而過,古井、古橋、古樹、寺廟殿宇等 歷史 環境要素散布古村各個角落,是明代古村落烏漱 歷史 悠久文化深厚的見證。
古村記獨立整理自網路
⑷ 去廈門必玩的十大景點是哪些
廈門旅遊必去十大景點,分別有如下幾個:
第一個旅遊景點是華新路。事實上,華新路也算是個特別的地方,但是這里其實是廈門的風水寶地,有非常濃厚的廈門氛圍。
第二個旅遊景點是文曾路。文曾路兩側林蔭濃密,空氣清新,一頭是喧鬧,一頭是安靜,非常適合旅遊。
第三個旅遊景點是南華路。南華路能給你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這里有很多文藝小店,非常適合文藝青年旅遊。
總而言之,以上五個景點都是廈門非常出名的景點,也是非常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