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爬地蜈蚣盆景

爬地蜈蚣盆景

發布時間: 2023-02-07 20:08:09

A. 這是什麼蟲子

這蟲子叫:蚰蜒。以下是網路告訴的:蚰蜒體短而微扁,棕黃色。全身分十五節,每節有組長的足一對,最後一對足特長。足易脫落。氣門在背中央。觸角長。毒顎很大。棲息房屋內外陰濕處,捕食小動物。我國常見的為花蚰蜒,或稱大蚰蜒。蚰蜒的形態結構與蜈蚣很相似,主要的區別是:蚰蜒的身體較短,步足特別細長。當蚰蜒的一部分足被捉住的時候,這部分步足就從身體上斷落下來,使身體可以逃脫這是蚰蜒逃避敵害的一種適應。蚰蜒體長約25毫米左右、爬行時每對足很協調,遇驚動即立刻逃脫,但是很容易脫落。頭部後面有一個環節、有一對鉤狀顎足,顎足末端成爪狀,爪的頂端有毒腺開口,能分泌毒液,觸及人體皮膚後即可致局部皰疹,令人刺痛難受。我國各地常見的是花蚰蜒,它喜歡棲息,活動於室內外陰暗潮濕處,以捕食小蟲為生。 2.生活習性 蚰蜒行動迅速,氣管集中,幾千個單眼聚集在一起構成偽復眼,甚至在庭院和住室中也往往出現。唇足類中的蜈蚣只有4對單眼,雖然視力很差,但行動卻很迅速,不論爬行、捕食或是尋找棲息的處所,主要依靠1對觸角。體形細小的地蜈蚣有時能侵入人體而出現假寄生的現象。例如厚股蜈蚣能侵入小兒的生殖道內,從而引起劇烈的疼痛。蚰蜒白天在腐葉、朽木中體休息到了晚上才出來覓食,行動迅速,以昆蟲及蜘蛛為主食。蚰蜒,屬於代謝較低、生長緩慢、繁殖能力差而壽命很長的物種。種類頗多,我國常見的大蚰蜒或稱花蚰蜒,分布在南方各省。蚰蜒多在夏秋季節活動,爬行速度較快,常棲居房屋內外陰暗潮濕處,爬行於牆壁、蚊帳、傢具、床下,以捕捉小昆蟲為食。 3.分布范圍 蚰蜒和蜈蚣常常出現在地表,因此溫度對它們分布的影響更為顯著:熱帶、亞熱帶很多,寒冷地方很少。中國華中、華南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都有唇足類分布。在華北及東北地區僅有耳孔蜈蚣小型的類群。還有若干唇足類棲息在岩溶地區的洞穴中。在海濱潮間帶區雖然有潮汐的劇烈變化,也有若干唇足類生存。在我國的西藏自治區也有分布。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上中越夏和越冬;翌年1月下旬至2月上二旬,在土中開始孵化,能抵禦低溫,在「大寒」前後的堆雪下也能孵化,但若蟲活動遲鈍,在地下要停留數日,溫度高,停留時間短,天氣晴暖,出土個體明顯增多。孵化期要延續1個多月。若蟲出土後沿莖桿上爬至梢部、芽腋或初展新葉的葉腋刺吸危害。雄性若蟲4月下旬化蛹,5月上旬垌化為雄成蟲,羽化期較整齊,前後·星期左右.羽化後即覓偶交配。

B. 九峰山有哪些名勝古跡,風物特產

九峰山位於成都,彭州市西北部的大寶鄉境內,山脈自川西北綿延200餘里,至此拔地而起,九峰矗立,海拔1200-4500米,主峰太子城海拔4812米。乃彭州諸山之冠,神聖奧妙之區,道佛共享之地。古之朝山者言,凡心不誠者,往往遇風雨雷電,不得生還或不得善終。
九峰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距成都市約97公里,交通方便。山間有嫘祖寺、清涼寺、海會堂和祖師殿等寺廟, 峰頂有明代天啟年間始建的雷音寺。晴天可觀日出、雲海、佛光,陰天可見「瀑布雲」 奇觀。目前主要開發了東北麓景觀較集中的銀廠溝景區。區內有大龍潭、小龍潭、滿天星、懸橋棧道、星河及瀑布群等景點聯為一體,形成了深谷險峰,飛瀑流泉,蒼山林海, 雲霧蒸騰等特色。

古剎遺蹤
明代大將軍張定邊棄戎出家,法名「無暇」,於天啟年建雷音寺於山頂。到了清代,與鎣華、天台合稱三山佛教名區。山麓的海匯堂,位於二仙橋以上1公里處,大雄寶殿內的如來佛、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20餘尊聖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鴛鴦雙瀑
位於海匯堂上行1公里處,有兩股瀑布,小者隱於灌木叢中,時隱時現,大者從峭壁上飛流直下,水花四濺。

翡翠池
瀑布下的水潭,潭中有一岩石形似螃蟹,俗稱螃蟹池。潭水清澈見底,色若翡翠,故又名翡翠池。潭口怪石林立,姿態萬千。

鵑林花海
祖師殿山頂,杜鵑花、清明花、燈台花、八仙花、金彈子、水沙子、爬地蜈蚣、葉上珠等爭奇斗艷。後山杜鵑成林成片,初夏時節相繼開放,有白、黃、紅、淡藍等10餘種顏色,千姿百態,各展芳華。

天然畫屏
從羅漢洞至頂,黃褐色和紅色花崗石奇峰屹立,怪石崢嶸,高者10餘米,矮者5米多。有的狀若大型山水盆景,有的似人似獸,形態各異,熊貓石、羊子石、公雞石、望夫石、仙人指、千佛岩等無不形象逼真。每逢薄霧飄逸或濃雲漫卷之時,奇峰怪石時隱時現,時濃時淡,宛若幅幅絕佳水墨畫屏。

險關隘口
距峰頂1華里的南天門,是上雷音寺的唯一通道,道口地勢險要,仰望高峰插天,雲遮霧障,下瞰懸岩陡峭,絕壁千仞,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道口的兩山岩間,清代嵌建的六角形木亭至今尚存。

雷音攬勝
登上九峰山頂雷音寺,奇妙壯觀的勝景令人神往。可觀絢麗的日出,可覽翻騰的雲海,每當紅日麗空,雲霧遮山的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可觀賞神奇的佛光。晚上則可見飄忽的神燈。雷音寺東南約300米處的觀光台是觀賞日出、雲海、佛光、神燈的最佳位置。

苔蘚地毯
九峰山頂下海拔2700-2900米處的山徑兩側,有大面積的金苔蘚,色澤金黃,細如發絲,絨絨實實,厚達50厘米。

熊貓故道
海拔2650米左右的九峰後山,蜿蜒的山道兩側,箭竹蒼翠,清香撲鼻,神奇幽靜,是大熊貓棲身遊憩之地。

C. 盆景爬山虎為什麼長不大

因為爬山虎是靠吸盤攀援的植物,在攀援過程中吸收水分和營養。種在盆里嚴重

缺乏吸收的機會,所以長不大。

D. 這是什麼蟲子,有很多細足,水池邊的縫隙里爬出來的,貌似還不怕鹽

圖片太模糊,可能是

地蜈蚣

地蜈蚣

,土壤動物,節肢動物門,唇足綱,地蜈蚣科。是衣魚的天敵,有31對至181對足。廣泛分布於中國。

地蜈蚣毒性較小,以小型昆蟲為食,不會主動攻擊人。

  • 中文名

  • 地蜈蚣

  • 別名

  • 地扒子

E. 誰能介紹一下爬地蜈蚣

平枝荀子 平枝荀子 [薔薇科] [平枝荀子屬] 別 名:荀子 拉丁名: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Decne 產地分布: 秦嶺,雞公山,黃河上游,長江中下游地區 形態特徵: 平枝荀子,薔薇科半常綠低矮灌木,高50厘米左右,枝水平展。葉片圓形,花小,粉紅色,果近球形,鮮紅色。 生長習性: 喜陽光和排水良好,也稍耐陰。3月中旬萌芽,下旬展葉,4月下旬至5月中旬開花,9月中旬果實開始成熟,11月下旬葉色開始變紅,12月中下旬在我國黃河以北地區進入落葉期 園林用途: 平枝荀子的枝葉橫展,葉小而稠密,濃綠發亮,開花時粉紅色的小花星星點點嵌在其中。秋觀紅果,晚秋葉色紅亮,枝葉成片層次分明。與岩石配植非常適宜。或作地面覆蓋植物,種在草地邊緣,林緣及台坡。也是盆景製作的上好材料,只是增粗不易.平 枝荀子又稱鋪地蜈蚣。根及全株都可入葯。 繁殖培育: 平枝荀子的繁殖常用插條和種子繁殖。春夏都能扦插,夏季嫩枝扦插成活率高。種子秋播或濕砂存積春播。

F. 地面藤蔓植物

野地瓜 中文名:地果、野地瓜。 別名:野地瓜、滿地青、滿地香、地枇杷、地瓜藤、地膽紫、地石榴、地膽紫、霜坡虎、地棠果、地板藤等 科屬:桑科 榕屬 學名:Ficus tikoua Bur. 國內分布:產湖南(龍山)、湖北(南漳、十堰、宜昌以西)、廣西(大苗山)、貴州(納雍、遵義)、雲南、西藏(東南部)、四川(綿陽、木里、屏山、樂山、安岳等)、甘肅、陝西南部。 國外分布:印度東北部(阿薩姆)、越南北部、寮國也有分布。 海 拔:800-2000 習 性:陽生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為匍匐木質藤本,有乳汁。莖棕褐色,節略膨大,觸地生細長的不定根,葉堅紙質,倒卵狀橢圓型,長約1.6—6厘米,寬約1—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型或淺心型,邊緣有細或波狀的鋸齒,具三出脈,側脈3—4對,上面被短毛;葉柄長1-2厘米花序托具短梗,蔟生於無葉的短枝上,埋於土內,球型或卵球型,直徑4-15毫米,熟時紫紅色(可食);基生苞片3;雄花生於花托的口部,花被片2-6,雄蕊1-3雌花生於另一花序托內。 野地瓜全株有乳汁,長達10餘米,匐地而生,觸地易生須狀不定根,形似巨型蜈蚣,故又稱匐地蜈蚣。分枝多,生長快,攀附力強,春季扦插的枝條,至當年冬季即可覆蓋約2平方米的地面。野地瓜的莖蔓柔軟而堅韌,一年生的莖蔓可承受30~40公斤的拉力,是編織筐簍及藤製工藝品的好原料。葉長2~6厘米,寬2~4厘米,翠綠色,經冬不落,是草食動物的好飼料,尤其是兔子、洋、鵝等視之為冬季的美味佳餚。花單性,簇生或單生於葉腋或分枝處。野地瓜果實球形,直徑1.5~2.5厘米,幼果青綠色,成熟淡紅色,芳香四溢,甜香如蜜。 野地瓜在果實成熟時期(8~12月),即使距離野地瓜20餘米外,也覺濃香撲鼻,馥郁可人,故又稱為滿地香。野地瓜具有耐寒、耐旱、耐蔭、耐貧瘠、耐水濕等特性,即使植於寸草不生的砂石或石板縫隙里,也會枝繁葉茂,綠意盎然;無論是赤日炎炎的夏季還是冰天雪地的冬日,全年一樣蔓延似錦,綠葉如蔭;無論是生長在烈日曝曬的山崗上或是長在古森林之下,葉色總是青翠碧綠,生機蓬勃;無論是窪地,還是乾旱的山嶺,均能隨遇而安,四時常青。 落葉性匍匐地上的木質藤本,有白色乳汁;莖棕褐色,節略膨大,生有多數不定根。葉互生,厚紙質,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6-6厘米,寬1-4厘米,先端鈍尖,基部近圓形或稍不對稱,邊緣有波狀齒,具3出脈,側脈3-4對,上面綠色,疏生短刺毛,下面淡綠色,沿脈波短毛;葉柄長1-2厘米。花小,單性,藏於肥大花序托中;花序摭具短柄,簇生於土中的短枝上,球形或卵球形;苞片3,基生;雄花生於癭花托的口部,花被片2-6,雄蕊1-3(-6)枚;雌花生於另一花序托內,發育為孢隱花果,單生,球形,直徑4-15毫米,成熟時淡紅棕色。果期5-6月。 編輯本段價值體現 野地瓜適宜於公園或易遭遊人踐踏的場所綠化,可承受眾多遊人踐踏。野地瓜因為這種堅韌而繁茂的莖蔓總是縱橫交錯地生長著,這樣就會自然的「織」成一張「巨型漁網」,能將表面鬆土、沙土牢牢地「網住」,再加上有茂密的葉子長年「封面」,酷似加蓋了一張永久性的綠色地毯,這種防沙固土的特殊功效是其它地被植物所不能及的,堪稱防沙固土的極品。 野地瓜還可作水果栽培,適合套栽在果園里,使傳統的單季果園成為雙季果園。亦可作觀果、觀葉吊掛盆景,柔韌翠綠的莖蔓瀟灑飄逸,具有「萬條垂下綠絲絛」的美景。綜上所述,野地瓜是集食用、葯用、綠化、觀賞於一體的多用途植物。 葯用部位:全株 葯用功能:祛風濕、通經絡、止白帶 葯用主治:慢性支氣管炎、風濕筋骨疼痛、腹瀉、痢疾、乳腺炎、水腫、月經不調、產後血氣痛、便血、流鼻血、瘰癧、接骨、跌打損傷、刀傷、瘋狗咬傷、癰腫、膿皰瘡、毒蛇咬傷。繁殖方式:有性繁殖:種子,無性繁殖:莖。

G. 山水盆景的製作方法

將選好的石料在需要的水平線上進行鋸截,使其底面平整,並將作為近景的大塊石料的內部挖空直到石底,以利植物種和植物的生長管理。

在布局上運用畫論著中的三遠法,突出近景,在近景之石栽好主樹,配樹,形成以樹木與山石相結合的樹石型主體;再配以遠山和中景,遠山和中景也可以恰當比例的樹木、叢林來襯托主景,成為符合自然景觀的山水盆景。中近景可重疊,以表現層次和深度,要有氣勢,有動感。山腳宜曲折多變。溪岸應表現出水流的方向。主景與配景遠山要氣脈相連,協調一致,忌一覽無余,要有藏有露,做到疏密有致,賓主分明。栽樹配石講究比例,要充分山水盆景小中見大的特點。

加工好的石料在拼接膠合時要細致,膠合面間隙要小,裸露的縫隙用水泥調上與石色相近的顏色填縫,使其渾然一體。

植物是山之毛發,樹木為山之精神。栽種植物要使樹石渾然一體,具有天然的形態。注意遠樹與近樹之間的比例關系。山與樹之間的比例可以有誇張,但要有限度,石借樹姿,樹借石勢,情景交融。

樹石結合要想達到較理想的效果,應栽植微型或小型的各種形式的樹樁。上述樹樁很難從山野中挖到,這就要人工培養各形態和各種比例的樹樁,供山水盆景製作時選用。

山水盆景用以植物造型與樹木盆景的造型形式大多相同,但又有所不同,如懸崖樹除觀賞部分外,從樹穴到觀賞部分還有一段距離,這就要干基部分加長,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再如山頂樹的自然叢從,由於樹穴小,又要照顧幾個觀賞面,就需要培養單株多干擴張式的造型,才能使用起來得心應手。
常用植物種類有小葉冬青、米葉冬青、六月雪、金邊女貞、爬地蜈蚣等。
以下幾本書希望對你有幫助供參考:
《山水盆景製作與養護》盆景製作與養護叢書 俞慧珍主編 盛定武 商勤岳朱文博 錢建港編著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山水盆景製作及欣賞》馬文其編著 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圖解小型山水盆景製作與養護》汪彝鼎編著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中國微型山水盆景製作與欣賞》馬伯欽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熱點內容
新歌荷花情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974
北京辦公室綠植租擺 發布:2025-05-18 03:36:54 瀏覽:590
多想摘一朵 發布:2025-05-18 03:29:40 瀏覽:520
玫瑰糠疹陰部 發布:2025-05-18 03:29:39 瀏覽:644
紫霞仙女蘭花是建蘭嗎 發布:2025-05-18 03:29:28 瀏覽:497
源益花卉種業 發布:2025-05-18 03:24:24 瀏覽:701
七夕成年禮 發布:2025-05-18 03:23:46 瀏覽:626
吃西蘭花會脹氣嗎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911
山茶花的形狀是什麼 發布:2025-05-18 03:11:54 瀏覽:211
梅花檔案南雲 發布:2025-05-18 03:07:34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