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荊根盆景

荊根盆景

發布時間: 2023-01-22 09:20:10

『壹』 山東孔府導游詞

山東孔府導游詞

作為一位傑出的導游,有必要進行細致的導游詞准備工作,導游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遊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那麼優秀的導游詞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山東孔府導游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山東孔府導游詞1

尊敬的遊客朋友,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歡迎各位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參觀游覽,同時也感謝您選擇我作為您此次游覽的向導。我是曲阜XX旅行社的導游員張某,大家可以叫我小張或者張導。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下面就讓我懷著結識新朋友的欣喜心情,為大家提供導游服務。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據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艱辛探索的社會實踐中,深入了解和認識了當時社會,逐步創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體系,成為當時著名的政治理論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學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壽堂」,房屋三間,裡面陳列著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因以為廟,歲時奉祀」,即每年按時祭祀。盡管當時孔子已是相當知名的學術大師,但儒家還只是一個學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孔子的故居。漢代以後,孔子及儒學地位逐漸提高。

據記載,從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廟先後重修擴建七十多次:歷經兩千餘年的歷代重修擴充,便得曲阜孔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群。共佔地約14萬平方米,殿堂閣廡466間,門坊54座,碑亭17座。規模之大,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全國三大古建築群。

孔廟的總體布局是由孔子當年的故居長期發展而來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餘年的歷史。孔廟建築發展追求的建築效果是通過建築群整體所造成的環境去烘托孔子的豐功偉績和儒學聖教的高深博大來完成的。因此,孔廟建築的藝術表現力首先是它的總體布局及建築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個體建築的處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個殿、堂、樓、門、亭都充分顯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個體建築的細微方面,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家們在設計和施工方面的無與倫比的建築藝術成就。在整體建築方面,孔廟採用古代傳統的宮庭式建築形式。但它經過歷史上的多次重修擴建,每當重修擴建的時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廟建築形制、規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廟的建築群體最終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遺產,既體現了歷史遺產的延續,又保持了它的總體的完整性。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廟是孔子故宅擴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許多有關孔子的古跡,如故宅井、詩禮堂、魯壁、金絲堂以及為紀念孔子講學建造的杏壇等;其次是王者宗廟因素,如門戟之制,前殿後寢之制等;第三是宮庭因素,如天子五門之制,王城角樓之制,東、西華門等;第四是宗族家廟因素,如啟聖殿、崇聖祠、家廟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廟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還有先賢先儒、祖先等總數達二百餘人,這樣為容納大批的從祀者神位,就須得設立廊廡,由此便形成了廊廡院落。除以上幾個因素外,還突出地表現了孔子的聖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聖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並以書樓象徵孔子在學術方面的偉大成就。孔廟成功地運用了傳統的庭院組合與環境烘托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達到了渲染孔子在學術上、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和在古代社會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國古代建築群中別具一格的建築形制。

孔廟內現有古樹一千二百餘棵,與宏偉的建築群相互輝映,特別是夏季,上千隻鷺鳥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廟又一獨特的景觀,鷺鳥已被曲阜市定為市鳥。

萬仞宮牆

「萬仞宮牆」原名仰聖門,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門。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廟為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毀,正德皇帝下令建城衛廟、於是以孔廟、孔府為中心修築了明曲阜城牆,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與孔廟正南門相對處設立城正南門。因正南門為孔廟而設,所以應視正南門與孔廟為一體。明代學者胡纘宗為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和贊揚,親書「萬仞宮牆」石額鑲於門上,其意出自《論語》子貢語。魯大夫叔孫武叔曾經對大夫們說:「子貢的學問很深,比孔子還要強些。」子貢聽說後就給叔孫武叔說:「人的學問好比宮牆,我的`這道牆不足肩頭高,別人很容易看到裡面有多少東西,我老師這道牆有好幾仞高(仞:丈量單位,一仞約等於八尺),別人是看不到裡面的東西的,只有找到門,走進去,才能看到這牆內雄偉的建築,可找到門的人太少了!」胡纘宗認為數仞宮牆仍不能表達他對孔子的贊揚,於是將其改為「萬仞宮牆」。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來,為了顯示他對孔子的敬仰,把胡纘宗書寫的石額換下,自己親筆書寫了同樣四個字鑲於城門。現在看到的「萬仞宮牆」石額,即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寫。

金聲玉振坊

金聲玉振坊建於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聲玉振」四字為明代學者胡纘宗手跡,坊上有平面淺雕雲龍戲珠,柱頂各設圓雕「辟邪」一隻,俗稱「朝天吼」,坊後有一座單孔石橋,上設龍陛,名曰「泮水橋」,橋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經明城正南門西水門入護城河。此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聲玉振」四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意思是說孔子集聖賢之大成,始終而一。「金聲」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鍾」發出的聲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在古代奏樂時以擊「鍾」為始,擊「磬」為終,金聲玉振的原意為一首完善的樂曲。孟子將孔子思想比喻為一首完美無缺的樂曲,在這里借用孟子語意,是說孔子思想完美無缺,集古聖賢之大成,以達到絕頂的意思。

欞星門

欞星門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為木質結構,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聖公孔昭煥重修孔廟時,換成石柱鐵梁。四根石柱頂端為四大天將,中間平樑上是火焰寶珠,以象徵此門由天將守衛而成為參天立地的天門。

欞星,即天田星,最早見於史料的有漢高祖命祀靈星,凡祭天先祭靈星,古人認為靈星「主得士之慶」,專門管官的星。宋仁宗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築郊台外垣置靈星門,即在祭天之台的外牆置靈星門,形如窗欞,故曰「欞」。孔廟設欞星門,意為祀孔如祀天,此見於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記。另外,孔廟有碑記:置欞星門「取其疏通之意,以納天下士」,無論任何地方,只要設有欞星門,那麼它的門扇一定是由欞子結構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廟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學士都來學於此。

欞星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幢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封建社會,所有來曲阜祭孔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來到孔廟前見到此碑,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於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現僅存東面一幢。

太和元氣坊

太和元氣坊建於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為石質結構。「太和元氣」四字為當時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元氣」原意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質,後來,一些唯物主義者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稱為「原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在這里,「元氣」為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是生長萬物的根本。「太和元氣」也就是說孔子思想體現了整個人類思想最精華、最高貴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般,能使人類思想到達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

太和元氣坊後為「至聖廟」坊,原名為「宣聖廟」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記載,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廟圖上已有「宣聖廟」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宣聖廟」為「至聖廟」。此坊為漢白玉石質。「至」即至高無上的意思。

太和元氣坊位處孔廟第一進院落。此院東西各有一座木坊,東為「德侔天地」,西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三間四柱,上面是牌樓,六重四拱,坊下各飾有八隻石雕怪獸,中間四隻為「天祿」,兩旁四隻為「辟邪」,異常古拙。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說孔子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如天地一樣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絕後,無論古今還是將來,都是至高無上的。

聖時門

聖時門原為孔廟正門,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擴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賜名為「聖時門」。此門建於高台之上,前後御道上各有浮雕雲龍戲珠石陛,系明代雕刻。「聖時門」三字為清高宗乾隆手書。

「聖時」二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將中國古代的四位聖人做了比較後指出:「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認為伯夷反對武王滅紂,不食周粟而死,為聖之清者;伊尹,幫助湯滅夏桀,湯死後輔佐外丙,仲壬死後立湯孫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壞湯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後太甲悔過,又被伊尹接回復位,孟子稱伊尹為聖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他曾三次被貶黜而仍留任,人問他為什麼不離開,他回答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後來,齊攻魯,他派人到齊勸說退兵,沒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齊軍,所以孟子說他是聖之和者。通過比較,孟子認為孔子是聖之時者,終始而一的聖人,是最適合時代的聖人,無論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朝代,孔子思想都應成為正統思想。

璧水橋

進來聖時門,豁然洞開,很大的方形庭院內,古木參天,芳草如茵,東西對稱各有一腰門,對面三架拱橋掩跨璧水,半掩著弘道大門,加之石制盆景上綴,使人心曠神怡,無不動情,頓覺進入了「神」的境界。崇聖者仰之彌高,觀覽者先睹為快。與此情此景相連接,東邊腰門曰「快睹」,西邊腰門曰「仰高」。「快睹」寓先睹為快之意,「仰高」則出自《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意說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測,抬頭向上看,越看越高,學習孔子的思想學說,一旦入進門來,才感到裡面的東西學無止境。此二門建於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過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門,一般人只能從仰高門進廟。

前面一水橫穿,三橋縱跨,環水有雕刻石欄,因水「壅繞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門前有金水,這里設「璧水」意為孔子廟宇與皇宮等同,三橋因而得名璧水橋。始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欄,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為小牆,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將小牆改為石欄桿。

山東孔府導游詞2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你們參加「黑龍江」旅遊團,我姓陳,大家可以叫我陳導。今天,由我帶領大家到山東省的西南部去游覽參觀有著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

大家快來看,這里就是有名的孔林。你們看這地上栩栩如生的動物雕塑,有羊?馬?牛?豬?兔……哇,十二生肖全在裡面呀!可是你們知道為什麼地上有這么多墓碑嗎?這是因為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埋葬了孔子祖祖孫孫共76代,旁系子孫已至78代,從周至今,全無間斷。延續時間已久,墓葬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作為一個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

接下來,我帶大家去游孔廟。你們看,孔廟有九進院落,前三座院落布置導向性建築物,如門、牌坊。第四進院落是一座三重檐的閣樓——奎文閣。閣中藏有歷代皇帝賞賜的圖書!遊客們,我們馬上要進孔廟的第七進院落——大成殿了,它金碧輝煌,氣勢磅礴,是孔廟的核心。在殿前有一名為「杏壇」的亭,據歷史記載,說是孔子生前講學的地方。你們可以拍拍照。

好,遊客們,我們現在要去孔府了,先點下人數。一、二、三、四……好,到齊了,出發。我剛才好像聽到某個遊客問孔府是干什麼的,其實孔府又稱「衍聖公府」,是孔子世代嫡系子孫居住的地方,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就是北京故宮)的最大府第。孔府沿用我國傳統的前堂後寢制度,前堂供處理公務、會客之用,是對外活動的場所,稱為官衙;後寢是家族生活的場所,稱為內宅。建築功能分區明確,排列井然有序。現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兩代的建築,是一座典型的中國貴族門戶之家,有號稱「天下第一人家」的說法,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府內存有著名的孔府檔案和大量文物。

說了這么多關於孔子的廟府,也應該說一說孔子這個人了: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生前有七百餘名弟子。在二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我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

各位遊客,孔廟、孔府、孔林建築群凝聚了歷代建築的精華,極具建築藝術之美,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它們不僅是名聞天下、豐富的文化遺產,並同時還擁有大量有價值的自然遺產。在這里生長著一萬七千餘株古樹名木,不僅見證了「三孔」的發展歷史,同時也是研究古代物候學、氣候學和生態學的寶貴素材。

遊客們,天下沒有不散的宴會,感謝你們支持我們「黑龍江」旅遊團,希望你們下次再隨我們的「黑龍江」旅遊團玩,謝謝,再見。

山東孔府導游詞3

寢殿的建築年代與大成殿同。周圍石柱上的雕刻圖案是鳳凰牡丹

東西兩廡

大成殿兩側是東西兩廡。始建於唐代,二十餘間,明代成化年間擴建到一百間,其中包括兩頭的角門。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兩次毀於雷火,現存為清雍正時期的建築。廡88間,連廊帶門整整100間,每廡全長163米,兩廡是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

玉虹樓法帖

東西兩廡北部現陳列玉虹樓法帖。玉虹樓法帖是孔子第六十八代孫、衍聖公孔傳鐸的第五子孔繼涑整理刻成的。孔繼涑(公元1727——公元1794),字體實,一字信夫,號谷園,別號薛谷居士。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舉人,候補中書,工書,是當時刑部尚書著名書法家張照的女婿。求學於張照,一生從事書法藝術研究,名重當時,與梁同書齊名,並稱南梁北孔。玉虹樓是他的書房號,所以他所整理摹刻的法帖稱為「玉虹樓法帖」。玉虹樓石刻共584塊,拓印裝裱成101冊,故又稱「百一帖」。整個玉虹樓法帖雕刻精益求精,由孔繼涑獨家刻成,是我國珍貴的書法珍品,具有很高的鑒賞和研究價值。

聖跡殿

孔廟的最後一座殿是聖跡殿。聖跡殿造型古雅,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搜集了有關孔子的畫像和文獻資料,交由吳郡畫工章草補充繪畫並刻成石刻,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完整石刻連環畫——「聖跡之圖」。聖跡殿是專門為存放《聖跡圖》而建造的。《聖跡圖》每幅高38厘米,寬60厘米,文圖並茂,共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

山東孔府導游詞4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了著名的孔府。孔府,即"衍聖公府",又稱聖府,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處理府務和居住的地方。"衍聖公"是公元1055年宋仁宗皇帝賜給孔子的第46代孫孔宗願的-封號。"衍聖"是說"聖道"、"聖裔"能繁衍接續,這一封號現已承襲了32代,歷經900多年。

孔子的嫡系長支為奉祀孔子,原住在闕里故宅,稱"襲封宅",宋仁宗寶元年間(公元1038―1040年)封"衍聖公"後,開始擴建孔府,經過歷代重修,達到現有規模。現在的孔府佔地面積240畝,有樓堂、廳、閣463間,分三路布局九進院落。大家知道,在等級觀念森嚴的封建社會里,建築也分有嚴格的等級。比如說,平常老百姓建造住宅只能建一個庭院;有官職的人家只能建三進院落;經過帝王特許,官位高的人方可建三路布局,五進或七進院落;只有帝王才能享有"九、五之尊"這一建築的最高等級。而孔府的建築達到了與皇家建築同樣的等級,可見孔府的地位之高了,因此,孔府成為了我國現存的最大的最豪華的封建官僚貴族府第,號稱"天下第一家"。

孔府的三路布局分為: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建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中路,孔府的主體部分,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後為住宅,有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等,最後為孔府花園。前為官署,後為住宅,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典型的官衙與住宅合為一體的建築格局。各位團友,我們就從中路開始游覽吧!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孔府的第一道門,明代中葉時建的。門前有一對雌雄石獅,前後有上馬石、下馬石。大門上方是掛著藍底金字的豎匾,上書"聖府"二字。大門兩側有對聯一幅,人稱"天下第一聯"。上聯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府第",下聯是"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大家仔細看一下對聯,發現什麼問題了?對了,在這兩聯中分別有一個形式錯字,上聯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點,叫富字沒頭,永遠富貴;下聯中的"章"字一豎通到上面,叫文章通天。對聯的意思是贊頌孔府與國家同休戚、共命運,與老天共長久,可謂寓意不凡。大門內有東西廂房各五間。東房是孔府專司辦案,催糧要租,投遞公文之處,人役最多時達224名;西房又稱齎奏廳,專司京差事務。平時相當六品以下官員來孔府,在此等候會見,不經允許不準進入二門。

孔府的第二道大門與第一道門隔庭相對,俗稱二門。門建於明代,"聖人之門"四字由明代大學士李東陽所書。進二門有一座風格獨特的屏門,此門周圍不接院牆,四根圓柱承托著彩繪艷麗的屋頂,有八個倒垂的木雕花蕾,因而稱"垂花門"。門上是明皇帝朱厚?三親頒的"恩賜重光"匾,也稱"重光門"。這種門坊建築是一般官宦人家所不許的,只有列士封侯的邦君才有資格建造。這種形式的建築,全國也只有一個。這個門平時不開,只有帝王大典迎接"聖旨"、進行重大祭孔活動時,才在十三響禮炮聲中徐徐開啟,所以又叫"儀門"。這個門也不是一般人能走的,過去只有帝王才能通過,整日閉塞,所以還叫"塞門"。儀門兩側的房屋,是仿照皇宮六院的建制而設的,它們是:管勾廳,專管租稅、錢糧收交;百戶廳,專管服役、雜戶;典籍廳,專管禮儀典章、御賜書籍;司樂廳,專管樂學、樂生、舞生及樂器;知印廳,專管印信、公文;掌書廳,專管文書、檔案。各廳官位為六品、七品,管理孔府一切事項。

大堂是當年"衍聖公"接詔書和審理案件的地方,室內布置森嚴,文房四寶、印章令箭、更鼓、雲牌、龍旗、官銜木等,完全是一派公堂氣魄。在大堂通二堂的過廊里,有一條古拙的大紅漆凳,被稱為"閣老凳"。原來,孔子六十四代孫衍聖公的夫人是明朝大權臣嚴嵩的孫女,後來嚴嵩被彈劾,將要治罪時,來孔府請衍聖公出面為他求情。當他來到啟事廳煩代為通報轉達來意時,啟事廳的長官竟不讓他進入室內,只讓他坐在通廊的長板凳上,這時的嚴嵩既無權,有無勢,只好屈尊在那裡等候。結果,衍聖公不敢與他見面,嚴嵩只好怏怏而回。因而,人們稱此凳為"閣老凳"。

二堂,也叫後廳,是當年衍聖公接見四品以上官吏和代皇帝考試禮生、樂生、童生的廳堂。三堂,又稱退廳,是衍聖公私設的公堂,即處理家庭內部事務的場所。從大門至三堂,布局層層遞進,顯示了天下第一家的"聖威"。

在三堂之後,我們來到了孔府的內宅院。內宅門是官衙和內宅的界線,也是進入孔府住宅院落的唯一門戶。此門從來戒備森嚴,任何外人嚴禁入內。門兩旁有皇帝特賜的虎尾棍、燕翅鏜、金頂玉棍等各種兵器,如有不尊禁令擅自入內者,嚴懲不怠,"打死勿論",故此門也叫"內宅禁門"。內宅門西邊的水槽叫石流,過去挑水夫不得進入內宅,只能把水倒入石流,淌入內宅。內宅門的牆壁上畫著一個狀似麒麟的怪獸,傳說是天界里的神獸,生性貪婪,名叫"貪"。它的本性與它的名字相符,雖然周圍寶物齊全,但仍張開血盆大口,還想要去吃太陽。據說,當年衍聖公出門時,都要看一看這幅畫,告誡自己和子孫要廉潔奉公,不可貪得無厭。

孔府內宅第一進院落的正廳就叫前上房,它是一座明末清初的建築,是衍聖公接待親友和近支族人的客廳。東間陳列著乾隆皇帝送給孔府的荊根床,桌上有同治皇帝聖旨原件,中間桌上擺有滿漢全席餐具。據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的帳冊記載,八月二十四日公爵夫人畢氏過生日,擺宴席464桌,一桌宴席用餐具404件,上菜196道,計用銀兩138。7萬文。其豪華的生活可見一斑。

從前上房走過來,就是前、後堂樓了。前堂樓是一座七間二層樓閣,外表富麗堂皇,室內陳設豪華,有珍奇書畫墨寶、古玩衣冠等。里套間是孔子後代孔令貽夫人陶氏的卧室。西間是孔令貽另一夫人王氏的卧室,這是孔德成的生母,她原來是孔府的丫環,後被納妾,生下孔德成。至今她的照片懸掛在牆上。西套間是孔令貽另一夫人豐氏的卧室。後堂樓是二層前出廊的七間台樓,這是孔子七十七代孫衍聖公孔德成的住處。他和孫琪芳結婚時的新房就在這里,堂內陳列著當年結婚的用品和友人贈送的禮品和字畫。東間是孔德成及其夫人孫琪芳的卧室,牆上掛有孔德成夫婦及其女兒的合影照片。

大家現在來到的是孔府的後花園,也叫"鐵山園",是孔府的最後一道院子。它建於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20xx年),由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也是孔子62代孫衍聖公孔聞韶的親家李東陽設計監造。是仿御花園建造的。大家一定感到奇怪,園內並沒有鐵山,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傳說,之所以叫"鐵山園",是因為孔子的第七十三代孫衍聖公孔慶?重修孔府花園時,恰巧有人送來幾塊鐵隕石,孔慶?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天降神石",就用來裝飾園景,並取名為"鐵山園"。整個花園佔地五十餘畝,園內有各種奇花異草、古樹名石,如"五柏抱槐",是一株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樹,它一株五干,夾抱國槐,之所以會發生這種現象,是因為柏樹壽命較長,年歲久了,五杈中間朽爛成洞,洞中積土,恰有槐樹籽落入其中,日後便長成了槐樹。這株造型奇特的古樹成了園內的一處奇景。大家不妨仔細看一下。

游覽完後花園,孔府之游也就接近尾聲了,相信大家對"天下第一家"已經有了更深的了解吧!

;

『貳』 荊根盆景在室內養好嗎

還可以。
淘寶網:盛世鑫毅植物園,經營日本小葉迎春,對節白臘,回水臘,黃楊等盆景,價格合理答,多精心栽培。土植肥料,假山配件(動物人物房屋橋梁等),多肉擺件,園藝器皿等配套齊全。全場滿26元包郵,滿50元贈送小禮品。一景一世界,一石定乾坤。

經過多年深加工修剪栽培的盆景,容易長期存活,且具有藝術價值。盛世鑫毅植物園的盆景師傅具有30多年以上的栽培種植修剪經驗,精心養護的每一棵盆栽,都具備一定藝術功底。
各種造型,獨具一格(直桿式,斜桿式,懸崖式,石夾樹附石型,山水盆景,假山群峰,應有盡有)
花肥(水培王,大肥王,餅肥,復合肥,矮壯素等品種齊全)

『叄』 為什麼稱曲阜孔府是「天下第一家」

孔府,舊稱衍聖公府,在曲阜市內孔廟東鄰,是歷代衍聖公的官署和私邸。

孔府佔地200多畝,有樓軒廳堂463間,院落九進,布局分東、西、中三路:東路為家祠所在地,有報本堂、桃廟等;西路為舊時衍聖公讀書、學詩學禮、燕居吟詠和會客之所,有忠恕堂、安懷堂,南北花廳為招待一般來賓的客室;中路是孔府的主體部分,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外轄和勾、百戶、孔庭族長及曲阜縣衙四個衙門。往後住宅,最後是孔府花園。

孔府是我國古代社會中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貴族庄園,也是我國僅次於北京故宮的貴族府第,號稱「天下第一家」。規模僅次於皇宮的孔府孔子死後,他的子孫後代世代居住在孔廟的旁邊,悉心看管孔子的遺物。

1055年,北宋仁宗趙禎封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並下令在曲阜建造了衍聖公府。1377年,在孔子的第五十五代孫孔克堅時,朝廷在闕里孔廟及孔子故居以東新建了衍聖公府。

弘治年間遭火災,並在1513年移到曲阜孔廟的東側,以便於保衛。於是,孔廟和孔府便一起成為了曲阜的中心建築。

後來,衍聖公府成為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場所,隨著孔子後世官位的升遷和爵位的提高,孔府的建築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成為我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

孔府不僅規模宏大,氣勢壯觀,更為重要的是它在古代的歷代王朝中都享有尊貴的榮譽,被稱為是僅次於皇宮的府邸,有「天下第一家」之稱。

經過多年的修建,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皇室對孔家的重視,嚴嵩和乾隆等都曾和孔家結成姻親,這些都促使孔府的規模不斷擴大,孔府內的古跡名勝也不斷增多。

在明朝時期,孔府的佔地面積為16公頃,後世逐漸縮小,到清代時為4.5公頃。孔府共有廳、堂、樓、房463間。整個府邸為九進庭院,三路布局。

孔府的東路,即東學,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為官衙,有三堂六廳,後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後堂樓、配樓、後六間等,最後為花園。

同時,孔府的府內還存有著名的孔府檔案和大量具有重大價值的文物。

孔府坐北朝南,大門是一個粉白的大照壁,門前左右兩側有一對2米多高的圓雕雌雄石獅。

紅邊黑漆的大門上鑲嵌著狻猊鋪首,大門正中上方的高懸著藍底金字的「聖府」匾額,相傳為明朝權臣嚴嵩手書。

門兩旁的明柱上,懸掛著一副對聯:

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這副對聯相傳是清代編寫《四庫全書》的大學士紀昀所書寫的。

這副對聯文佳字美,形象地說明了孔府在我國古代社會中的顯赫地位。這副對聯口氣之大自不待言,發人深省的是上聯「安富尊榮」的富字,下聯「文章道德」的章字。

原來,對聯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點,而文章的「章」字,下面「早」字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學貫古今、知識淵博的紀昀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這倒不是。

據解釋,富字上面少一點,叫做富貴無頂。章字下面早字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這叫做文章通天。孔子及其學說「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聖人之家的「禮樂法度」,也就能天地並存,日月同光。

由此可見,這副字美文佳的奇特對聯,恰恰顯示了書寫者的匠心獨到之處,從而概括出孔府千百年來不同凡響的公府第和聖人家的氣派。

穿過第一進狹長的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門,俗稱二門。

二門建於明代,門楣高懸明代詩人、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手書的「聖人之門」豎匾,下有閥閱承托,門柱有石鼓夾抱。

正門左右各有腋門一座,耳房一間。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平時人們只允許只走腋門,正門不開,用以表示庄嚴。

入聖人之門,是一座小巧玲瓏、別具一格的屏門,即是重光門。

重光門為木質構架,四周不與垣牆連屬,獨立院中,類似於遮堂門。屏門頂上覆有灰瓦。門楣因懸掛有明世宗親頒的「恩賜重光」匾額,所以被後世稱為重光門。

重光門的四根圓柱下有石鼓夾抱,上面承托著彩繪的屋頂,前後各綴有4個倒垂的木雕貼金花蕾,故又稱「垂花門」。

重光門因獨立院中,把前院和後院隔絕開來,所以又叫「塞門」。

據說這樣的塞門一般官宦人家是沒有資格建造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如此殊榮,在《論語·八佾》中也有「邦君樹塞門」的相關記載。

在過去,重光門一般都是不開的,只有每逢孔府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詔旨和舉行重大祭孔禮儀的時候,才會在鳴禮炮13響之後正式開門,故又稱儀門。

過了重光門,院中有一片台基,台上原有日晷等物,其後便是寬敞的正廳,即為孔府的大堂。

大堂在孔府中的地位非常高,它是當年衍聖公宣讀聖旨接見官員、申飭家法族規、審理重大案件以及節日、壽辰舉行儀式的地方。

大堂為灰瓦懸山頂,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麻葉頭出鋒,座鬥鬥欹,具有明顯的明代建築風格。

大堂中央有一繪流雲、八寶暖閣,正中的太師椅上披鋪了一張斑瓓虎皮,椅前狹長高大的紅漆公案上,擺著文房四寶、印盒、簽筒等。

大堂正中懸掛著一塊「統攝宗姓」匾,上刻清世祖順治六年的諭旨,要衍聖公「統攝宗姓,督率訓勵,申飭教規,使各凜守禮度,無玷聖門」,規定了衍聖公在孔氏家族中的種種特權。

大堂內的兩旁及後部陳列著正一品爵位的儀仗。如金瓜、朝天鐙、曲槍、雀槍、鉤鐮槍、更鼓、雲牌、龍:旗、鳳旗、虎旗、傘、扇等。

另外,大堂內還有一些象徵其封爵和特權的紅底金字官銜牌,如「襲封衍聖公」、「光祿寺大夫」、「賞戴雙眼花翎」、「紫禁城騎馬」和「奉旨稽查山東全省學務」等。每當衍聖出行時,都會有專人執掌,以示威嚴。

大堂之後有一通廊與二堂相連,兩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條大長紅漆凳,稱「閣老凳」。

據傳明代權臣嚴嵩被其他大臣彈劾之後,聽說皇帝要治他的罪,就慌忙跑來孔府請求他的孫女婿衍聖公向皇帝說情,但是孔府主人拒絕了,相傳這個閣老凳就是當年嚴閣老坐候的凳子。

二堂也叫後廳,是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託每年替朝廷考試禮學、樂學童生的地方。

二堂的室內正中上下掛著「欽承聖緒」和「詩書禮樂」的大匾,兩旁立著幾通石碑,其中還有後來清朝慈禧太後手書的「壽」字碑、「九桃圖」和「松鶴圖」等,是1894年衍聖公孔令貽及其母、其妻專程赴京,為慈禧太後祝壽時被賞賜的。

二堂兩頭還有兩廳,一個為啟事廳,一個為伴官廳。二堂之後有個不大的庭院,院里有兩棵沖天挺拔的蒼檜並列兩旁,6個石雕盆內各立一塊奇形怪狀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三堂。

此院的東西配房各有一進院落,東為冊房掌管公府的地畝冊契,內為司房掌管公府的總務和財務,西為書房,為當年公府的文書檔案室。

三堂之後,便是孔府的內宅部分,也稱內宅院。內宅門有道禁門,使內宅門與外界相隔絕。此門戒備森嚴,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內,清朝皇帝還特賜了虎尾棍、燕翅鏜、金頭玉棍三對兵器,由守門人持武器立於門前,有不遵令擅入者將會嚴懲不貸。

為了保持與外界的聯系,在內宅門專設兩種傳事的差役,一種叫差弁,一種叫內傳事,一般都有十幾人,輪番在門旁耳房內值班,隨時向外和向內傳話。

內宅門的西側還有一個露出牆外特製的水槽,叫做石流,府內規定挑水夫不得進入內宅,只把水倒入槽內隔牆流入內宅。

在孔府內宅門的內壁上有一幅狀似麒麟的動物,名叫「貪」,所以這個牆壁又叫貪壁。

傳說貪是天界的神獸,怪誕凶惡,生性饕餮,能吞金銀財寶。盡管在貪的腳下和周圍全是寶物,連「八仙」的寶貝都為它所有,但它並不滿足,還想吃掉太陽,真可謂貪得無厭了。

過去官宦人家常將此畫繪在容易看到的地方,藉以提醒自己,引以為戒。孔府將「貪」畫在一出門就可以看到的地方,目的是為了告誡子孫不要貪贓枉法,也算作是孔家的一條重要家訓吧。

據說當年衍聖公出門時,都要駐足觀看此畫,並有人喊「過貪門」,以戒要清正廉潔,不貪贓枉法。

貪壁正北迎面就是正廳七間,名叫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客廳,也是他們舉行家宴和婚喪儀式的主要場所。

院內東西兩側各有一棵茂盛的十里香樹,每當春夏相交時節,潔白的花朵散發出陣陣清香。

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著4個帶鼻的石鼓,是當年府內戲班唱戲時扎棚的墊腳石。清末孔府養著幾十人的戲班子,只要主人一聲令下,就會馬上開鑼唱戲。

前上房內,明間敞亮,正中高懸「宏開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掛有一幅慈禧親題筆寫的「壽」字。

室內傢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滿目。東側間,陳列著乾隆皇帝送給孔府的荊根床、椅。桌上放有同治皇帝的聖旨原件,還有色彩鮮艷、花紋古樸的明代「景泰藍」。

中間桌上擺設著一大套滿漢餐具,共同404件。器皿上分別雕有鹿、鴨、魚等,可按其形盛菜,一餐上菜達190多道。

長期以來,孔府形成了一種精細獨特的菜餚孔府菜。各種菜製作講究,取名典雅,如綉球魚翅、珍珠海參、神仙鴨子、詩禮銀杏、玉筆蝦仁等名菜,色、香、味、形俱佳。

西里間,為孔子第七十六代孫、衍聖公孔令貽簽閱文件的地方。桌上放有文房四寶,書架上還陳列著儒家經書和孔氏的家譜。

穿過前上房,過一道低矮的小門,便是前堂樓院。院內蒼松挺拔,魚池東西對列,恬靜雅緻,大有步移景遷之感。

前堂樓是七間兩層樓閣,室內陳設布置仍保持著當年的原貌。中間設一銅制暖爐,為當時取暖的用具。東間的「多寶閣」內,擺設著鳳冠、人參、珊瑚、靈芝、玉雕、牙雕等。

里套間為衍聖公孔令貽夫人陶氏的卧室,再里間是孔令貽兩個女兒的卧室。

孔子第七十七代孫、衍聖公孔德成14歲時寫的「聖人之心如珠在淵,常人之心如瓢在水。」的條幅,原封不動地掛在壁上。

後堂樓是兩層前出廊的七間樓房,東西兩側有兩層前出廊的配樓各三間,是衍聖公孔德成的住宅。堂中陳列著孔德成結婚時的用品,以及當時友人贈送的字畫和禮品。

東里間為當時的接待室,擺設著中西結合的傢具,里套間是孔德成和夫人孫琪芳的卧室。東牆上的鏡框內鑲有孔德成夫婦及兒女的合照,後堂皇樓西邊的兩間是孔德成夫人奶媽的卧室。

院內的樓是當年府內做針線活的地方,西樓是招待內客親屬的住宅。

孔府花園在孔府內宅後院,又名鐵山園,其實鐵山園內並無鐵山,只在花園西北隅有幾塊形似山峰的鐵礦石而已。相傳,此石還有一段來歷。

原來,孔府花園由第七十三代衍聖公孔慶鎔擴建而成,其間經過三次大修。建園之時,有人送來古魯城內煉鐵的鐵渣石,類似隕石。

園主十分高興,認為這是天降神石,象徵孔府從此時來運轉,興旺發達,而且與孔慶鎔的名字意義相合,於是把它們布置在園中,並命名為鐵山園,自己也自號「鐵山園主人」。

明代弘治年間進行擴建時,由長沙李東陽監工設計。李東陽當時是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國史總裁,但是他為什麼要親自設計呢?

原來,李東陽的女兒嫁給了孔子第六十二代孫、衍聖公孔聞韶,做了一品公夫人。因此,為了女兒,李東陽才如此大賣力氣,修建花園。在修建完孔府和孔廟後,李東陽曾四次作詩寫賦,勒碑刻銘,記此盛舉。

鐵山園建造完成之後,到了明嘉靖年間,嚴嵩取代了李東陽的地位,做了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國史總裁,成為當朝的首相。

此時,嚴嵩也看中了孔府,把自己的孫女嫁給了孔子第六十四代孫、衍聖公孔尚賢,成為一品夫人。

和孔府接親之後,權臣嚴嵩又幫助衍聖公擴建重修孔府和整修花園,從各地名山搬來奇石怪岩,並從各地園林移植名花奇草,使得孔府花園更為可觀。

孔府花園從李東陽、嚴嵩到後來的乾隆皇帝,曾前後3次大修,其間還有中修和小修,因此花園越修越大,佔地已達10餘畝,也因為有了這些權貴的支持,所以孔府後花園不僅宏大,而且顯得美觀、華貴、大方。

園林處在原孔府軸線的最北部,也用軸線布局,正是北方特點,其布局仿北京紫禁城御花園的格局。按照古代禮制,普通花園是不允許有這種布局的,而孔府後花園的這布局,再一次彰顯了孔府地位的不凡。

花園中路也是軸線,非常明確,在軸線南端有植柏台,四周花磚砌矮牆,有三面台階通上下,台中植柏樹。靠近古木有盆景鐵石置於托台上,托台四面浮雕有雙龍、雙麒麟、雙鳳等,石邊立一石匾,上題寫有「孔府天下第一家」的字樣。

台下為「五柏抱槐」,此柏名為五君子柏,一棵柏樹在根部就分成5條枝幹,最奇的是在5條枝幹中間抱有一棵槐樹。這棵槐樹穿柏身而生,實為奇觀。

據說,這棵槐樹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當時孔慶鎔曾賦詩贊道:

五干同枝葉,凌凌可耐冬。

聲疑喧虎豹,形欲化虯龍。

曲徑蔭遮暑,高槐翠減濃。

天然君子質,合傲岱岩松。

軸線的最北端是一幢後來新建的新花廳,北依孔府後牆,抱廈亭與後正廳相接,亭開敞無牆,廳青磚厚砌,這種組合既左右對稱和四平八穩,又通透開敞,活潑可愛,在抱廈亭前面的兩柱上有題聯:

尋梅覓竹騷人來;

賞蘭觀菊賢者至,

花廳前面繞抱廈亭設觀景台,台四周為青磚砌矮牆,與軸線之南的柏台一致,形成南北呼應。花廳是孔府主人平時賞花、賞月和會見重要客人的地方,有時也在此設宴,廳東西有花樹和竹叢。

廳西為一六角重檐亭,亭寶頂較小,寶珠立於細柱上,立面構圖高挑,顯得輕盈,具有南方園林建築的特點,但是做法卻是北方樣式,屋面厚重,起翹很少。

枋間板只作菱形圖案,沒有彩畫,全塗朱紅,柱間設單板坐凳,亭內設石桌,不設石幾,顯得過於樸素。亭西為花房。

中軸的新花廳的東面為舊花廳,面闊三間,上覆龍瓦,梁枋皆彩畫花卉,顯得古雅而華麗。

依路南行為荷花池,池很小,只幾平方米,但是池中荷花盛開,十分清雅。

過荷花池,來到魚池,池中養魚,架曲橋。橋面很狹窄,兩面用木欄桿。但欄桿卻很有特色,橫欄豎桿,桿頂為蓮花頭雕刻,構圖簡潔。水池中立有多處湖石作為孤賞石。

橋北為扇亭,亭東南西三面用青磚砌欄桿,可當做檻,亭梁枋皆有彩畫,內容多為梅、蘭、菊、竹、麋鹿、山水等。

橋南為大湖石假山,橋三面用欄桿圍護,不讓人攀登,唯北面與橋接,花園西部為牡丹園和芍葯圃。

在孔府花園的西南隅,有一幅出自清末不知名畫家之手的壁畫,畫面上有一條大路,一排高樹,朝觀者而來,景色奇妙無比。

原來,畫家巧用邊與角的效應,使觀看的人無論站在哪個方向,只要能看到畫上的路,就會感到這條路是正對著自己的,令人稱奇。因此有人為畫提名為:「人人有路」。

縱觀孔府後花園全園,北方園林特徵主要表現於明顯的中軸線,建築的梁架及彩畫,水面等山水組合則有江南園林風格,植物特徵北方色彩更濃,松、柏、槐等較多。雖然整體布置顯得較為散亂,缺乏統一感,但作為一座後花園,其氣魄是令人驚嘆的。

此外,孔府里還有一些其他的古跡,這些古跡名勝許多都具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從這一處處古跡名勝中,能夠看到孔府作為「天下第一家」時的尊貴。

曲阜孔府大門

『肆』 荊根盆景養殖方法 荊根盆景養殖方法是什麼

1、北方地區挖掘樹樁時間應在初冬落葉後和早春萌芽前進行。挖掘後對樹樁應反復進行觀察,仔細研究,然後確定最佳方案。栽植前,去掉大根,保留小根、毛須根,將多餘的枝條剪掉。挖掘時,注意帶好土坨;栽植時,也不能把土坨弄散,一般均可成活。上盆還是地栽養坯,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根系好,樹樁理想,枝條符合要求,可以直接上盆養坯,否則應地栽。

2、荊條可製作多種形式的樹樁盆景,尤其是製作直乾式、斜乾式、曲乾式、卧乾式和象形式盆景較好。造型要因材施藝,因勢利導。培育初期,以蟠扎牽拉為主,修剪為輔;後期以修剪為主,蟠扎牽拉為輔。

3、荊條喜光,耐乾旱、耐瘠薄土壤,適應性強,耐修剪,好管理。生長季節,荊條盆景要放置在向陽通風處,每隔一段時間將盆缽方向轉動一次。施肥、澆水不要過多,避免枝條陡長,過長枝要及時剪掉,保持樹冠形狀完好。經常注意摘心,多餘芽要及時掰掉。春夏秋季各施一次有機稀薄肥水即可。

4、冬季擺放在向陽的空房子內,或連盆埋入露天地內,土層要高於盆邊至少20厘米。換土倒盆和整形修剪時間,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後開始,至萌芽前進行。荊條對土壤要求不嚴,換土時加少量有機熟肥。秋季,盆栽荊條盆景葉早黃於其他樹種,屬於正常現象。

熱點內容
命運女神花語 發布:2025-05-23 16:12:20 瀏覽:137
如皋花卉批發市場 發布:2025-05-23 15:43:18 瀏覽:135
花語一鳴驚人 發布:2025-05-23 15:43:13 瀏覽:790
荷花課文梳理 發布:2025-05-23 15:43:02 瀏覽:552
福建漳平茶花 發布:2025-05-23 15:29:30 瀏覽:500
幼兒園綠植牆 發布:2025-05-23 15:27:51 瀏覽:876
櫻花動漫永久 發布:2025-05-23 15:27:50 瀏覽:965
野甘菊的花語 發布:2025-05-23 15:17:15 瀏覽:387
好姐妹花語 發布:2025-05-23 15:15:47 瀏覽:844
福建櫻花基地 發布:2025-05-23 15:07:46 瀏覽: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