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盆景
Ⅰ 贊頌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的文章(一定是名人寫的),拜託了!!1
植物並稱少見,人物並稱卻很多:
以下僅供參考:
遠古至春秋戰國
三皇 傳說中的遠古帝王。有七種說法:①天皇、帝皇、泰皇;②天皇、地皇、人皇;③伏羲、女媧、神農;④伏羲、神農、祝融;⑤伏羲、神農、共工;⑥伏羲、神農、黃帝;⑦燧人、伏羲、神農。
五帝 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有五種說法:①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②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③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④黃帝、少皞、帝嚳、帝摯、帝堯;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兩皞 指太皞、少皞,均為上古部落首領。
三示 意為三位功勛卓著的祖先,指商朝太乙、祖乙、太甲。
三仁 指商朝微子、箕子、比干。
周初三監 指姬鮮、姬度、姬處。
春秋五霸 一作「五伯」,春秋時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有四種說法:①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②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③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④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
三貴 春秋齊桓公時的三個小人,即豎刁、易牙、開方。
三桓 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皆為魯桓公的後代,所以被稱為「三桓」。
三聖 指孔子、老子、墨子。
孔孟 指孔子、孟子。
孔門四配 指配祀孔子的四位儒門聖賢,即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子思、亞聖孟軻。
孔門十二哲 指孔廟祭第二等十二人,即閔損(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宰予(子我)、端木賜(子貢)、冉求(子有)、仲由(子路)、言偃(子游)、卜商(子夏)、顓孫師(子張)、有若(子若)、朱熹(元晦)。
孔門七十二賢 指孔子門下才德出眾的七十二個學生。七十二實為約數,見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者77人,加上見於《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等書中人數,多達近90人。分別是:顏回、閔損、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賜、言偃、卜商、顓孫師、曾參、澹臺滅明、燕伋、宓子賤、原憲、公冶長、南宮適、公晳哀、曾點、顏無繇、叔仲會、商瞿、高柴、漆雕開、公伯寮、司馬耕、樊遲、有若、公西赤、巫馬施、梁鱣、顏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孫龍、冉季、奚容蒧、公祖句茲、施之常、秦祖、漆雕哆、顏刻、漆雕徒父、壤駟赤、商澤、石作蜀、任不齊、後處、秦冉、秦商、申黨、顏之仆、榮旗、縣成、左人郢、鄭國、秦非、顏噲、步叔乘、樂欬、廉絜、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蒧、琴張、林放、陳亢、申棖、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顏祖、蟂單、句井疆、宰父黑、縣亶、孟懿子、南宮敬叔、顏濁鄒、鞠語、孺悲、惠叔蘭、孔璇、原亢籍、公西輿如。
老莊 指春秋末老子、戰國時莊子,均道家代表人物。
戰國四君 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
屈宋 指戰國時詩人屈原和宋玉。
漢至隋
漢代二祖 指漢高帝劉邦(西漢),光武帝劉秀(東漢)
西漢十五帝 指高祖劉邦、惠帝劉盈、高後呂雉、文帝劉恆、景帝劉啟、武帝劉徹、昭帝劉弗陵、宣帝劉詢、元帝劉示、成帝劉驁、哀帝劉欣、平帝劉看、孺子英(王莽攝政)、王莽(稱「新」朝)、淮陽王(更始帝)劉玄。
漢初三傑 指西漢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
漢三雄 指西漢開國將領韓信、彭越、英布。
西漢十八侯 指贊侯蕭何、平陽侯曹參、宣平侯張敖、絳侯周勃、午陽侯樊噲、曲周侯酈商、留侯張良、汝陰侯夏侯嬰、穎陰侯灌嬰、陽陵侯付寬、信下侯靳歙、安國侯王陵、棘清侯陳武、清河侯王吸、曲逆侯陳平、汾陰侯周昌、襄平侯紀通、曲成侯蟲達,均為漢朝開國功臣。
西漢二司馬 指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辭賦家司馬相如,一作「二馬」。
王揚枚馬 指漢代辭賦家王褒、揚雄、枚乘、司馬相如。
馬杜 指漢司馬相如、杜篤,均以文學著稱。
枚馬 指漢枚乘、司馬相如,均漢代前期辭賦代表作家。
班馬 指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或稱「史班」。
賈董 指西漢賈誼、董仲舒,均以文才著稱。
賈馬 指西漢賈誼、司馬相如。
東漢十三帝 指光武帝劉秀、明帝劉庄、章帝劉達、和帝劉肇、殤帝劉隆、安帝劉祜、順帝劉保、沖帝劉炳、質帝劉纘、醒帝劉志、靈帝劉宏、少帝劉辯、獻帝劉協。
雲台二十八將 東漢光武時二十八個有功武將總稱,即鄧禹、馬成、吳漢、王梁、賈後、陳俊、耿弇、杜藏、寇恂、付俊、岑彭、堅譚、馮異、王霸、朱右、任光、祭遵、李忠、景丹、萬修、蓋延、邳彤、銚期、劉植、耿純、臧宮、馬武、劉隆。
班氏三兄妹 指班固、班超、班昭。
李杜 ①漢朝名士李固、杜橋。②漢朝名臣李膺、杜密。③漢臣李雲、杜眾。
賈鄭 指東漢學者賈逵、鄭眾。
五侯 東漢宦官左悺、單超、具瑗、徐璜、唐衡合謀誅外戚梁氏,同日封侯,時稱「五侯」。
許氏二龍 指東漢名士許虔、許劭。
二蘇 指東漢蘇章、蘇不韋。
建安七子 指東漢建安年間文學家孔融、陳琳、應瑒、劉楨、阮瑀、徐幹、王粲。
崔杜 指東漢書法家崔瑗、杜操。
揚馬 指漢朝辭賦家揚雄、司馬相如。
京兆三休 指漢代金敞(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韋端(字甫休)。
鍾王 指三國魏書法家鍾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稱。
蜀漢三傑 指諸葛亮、關羽、張飛。
竹林七賢 指魏晉間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
二阮 亦作「大阮小阮」,指阮籍、阮咸叔侄。
二十四友 指西晉郭彰、石崇、歐陽建、潘岳、陸機、陸雲、繆征、杜斌、摯虞、諸葛詮、王粹、杜育、鄒捷、左思、崔基、劉瑰、和郁、周恢、牽秀、陳眕、許猛、劉訥、劉輿、劉琨。
二陸 指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
二潘 指西晉文學家潘岳、潘尼叔侄。
潘陸 指潘岳、陸機。
三張 指西晉詩人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二陸三張 或作「三張二陸」,指西晉陸機、陸雲兄弟與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三陽 指晉代張載(孟陽)、張協(景陽)、張亢(季陽)。
二妙 指西晉書法家衛瓘、索靖。
二王 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三謝 指晉謝尚、謝奕、謝安,均以書法知名。
南北二玄 指晉謝玄、張玄之。
三楊 指晉楊駿、楊珧、楊濟。
潯陽三隱 東晉隱居文人陶淵明、周續之、劉遺民合稱。
王謝 指晉王坦之、謝安,並為名士。
陶謝 指晉末詩人陶淵明、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顏謝 指南朝宋詩人顏延之、謝靈運。
三謝 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雲、謝惠連、齊詩人謝眺。
元嘉三大家 指南朝宋謝靈運、顏延之、鮑照。
大小謝 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與族弟謝惠連。
元嘉三大家 指謝靈運、顏延之、鮑照。
京都三明 晉諸葛恢、荀凱、蔡漠均以道明為字,時稱「京都三明」
顧陸 指東晉畫家顧愷之、南朝宋畫家陸探微
六朝畫壇三畫家 指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
休鮑 指南朝宋詩人湯惠休、文學家鮑照。
鮑謝 指南朝宋鮑照、謝靈運。
鮑庾 指南朝宋鮑照、北周庾信。
竟陵八友 指南朝齊齊文學家沈約、謝眺、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蕭衍,均曾在竟陵王門下。
南朝三大藏書家 指王僧孺、沈約、任昉。
東海三何 指南朝東海三文人何思澄、何遜、何子朗。
徐庾 指南朝陳文學家徐陵、北周文學家庾信。
陰何 指南朝文學家陰鏗、何遜。
羊薄 指南朝書法家羊欣、薄紹之。
溫邢 指北朝魏文學家溫子升、齊文學家邢邵。
邢魏 指北朝齊文學家邢邵、魏休。
隋朝三帝 指文帝楊堅、煬帝楊廣、恭帝楊侑。
唐及五代
十八學士 唐太宗時十八個文人,即杜如晦、房玄齡、於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時、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唐初開國功臣,分別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瑾、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績、秦叔寶。
風塵三俠 傳說中的唐初三俠客,指虯髯客、李靖和紅拂女。
唐初四大家 指唐初書法家虞世南、歐陽詢、禇遂良、薛稷。
大小歐陽 指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歐陽通父子。
大小尉遲 指畫家尉遲跋質、尉遲乙僧父子。
房杜 指唐朝名相房玄齡、杜如晦。
開元三大士 指唐朝名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
佛教三大翻譯家 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
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 中國佛教史上譯經最多、影響最大之四位譯經家。有二說:①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②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義凈。以後者更為佛學研究者所認可。
初唐四傑 指初唐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王楊 指王勃、楊炯,均工詩,名列「四傑」。
蘇李 指初唐文學家蘇味道、李嶠。
文章四友 指初唐文學家杜審言、蘇味道、李嶠、崔融。
姚宋 指開元時名相姚崇、宋璟。
大小李將軍 指唐朝畫家李思訓、李昭道父子。
醉中八仙 一稱飲中八仙,即賀知章、李琎、李適、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均善飲。
吳中四士 指賀知章、包融、張若虛、張旭。
沈宋 指唐詩人沈佺期、宋之問。
燕許大手筆 指唐代燕國公張說、許國公蘇頲。
王孟韋柳 唐代詩人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的合稱,為唐代繼承陶淵明田園詩而發展成山水田園詩歌流派的代表。
王孟 指王維、孟浩然。
王裴 指王維、裴迪,均工山水田園詩,且相友善,嘗同居終南山,相互唱和。
王韋 指王維、韋應物,均工山水田園詩,恬淡清雅,風格別致。
韋柳 指韋應物、柳宗元。
韋劉 指韋應物、劉長卿,均工山水田園詩,有「五言雙璧」、「韋劉詩派」之譽。
韋杜 指韋應物、杜甫,詩作皆本色天然。
韋孟 指韋應物、孟浩然,均以山水田園詩著名。
李杜 ①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②晚唐詩人李商隱、杜牧。
二李 指李白、李賀。
竹溪六逸 指唐代李白、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
唐代三大詩人 指李白、杜甫、白居易。
唐八家 指詩人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韓愈、李商隱。
大小杜 又稱老杜小杜,指杜甫、杜牧,均工詩。
高岑 指唐代詩人高適、岑參。
南陽三張 指南陽籍名人張衡、張仲景、張巡。
顏柳 指唐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
大柳舍人小柳舍人 指柳公權、柳璟,開成中同在翰林。
三絕 指唐李白詩歌、裴文劍舞及張旭草書。
蕭李 指唐朝文學家蕭潁士、李華。
顛張狂素 指唐朝書法家張旭、懷素,均擅草書。
大歷十才子 指唐代宗大歷時期的十位詩人,有多種說法,較有代表性的二種說法是:①姚合《極玄集》、《新唐書·盧綸傳》、葛立方《韻語陽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王應麟《玉海》等: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②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盧綸、錢起、郎士元、司空曙、李端、李益、苗發、皇甫曾、耿湋、李嘉佑。
韓馬戴牛 指唐畫家韓滉(善畫馬)、戴嵩(善畫牛)。
郊島(郊寒島瘦) 指唐詩人孟郊、賈島,均以苦吟著名。
二妙 或稱「姚賈」,指賈島、姚合,均擅五言律詩。
張王(樂府) 指唐詩人張籍、王建,皆擅樂府詩。
韓杜 指韓愈、杜甫。
韓孟 指唐文學家韓愈、詩人孟郊,二人文學主張相近,詩風亦相似。
韓柳 指唐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同倡古文運動。
劉柳 指唐詩人劉禹錫、文學家柳宗元,二人相交甚篤。
劉白 指唐詩人劉禹錫、白居易,二人唱和甚多。
元白 指唐詩人元稹、白居易,唱和甚多,號「元和體」。
劉元白 指劉禹錫、元稹、白居易,均工詩。
香山九老 指唐詩人白居易、胡臬、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李元爽、如滿。
姚賈 指唐詩人姚合、賈島。
三十六體 唐詩人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詩作齊名,三人均排行十六。
溫李 指溫庭筠、李商隱,作品皆綺麗精巧。
溫韋 指晚唐詞人溫庭筠、韋庄,同為花間派代表作家。
皮陸 指唐文學家皮日休、陸龜蒙。
三羅 指唐代詩人羅隱、羅鄴、羅虯。
盧奇馬怪 指唐詩人盧仝、馬異。
隨駕五都 唐僖宗避黃巢逃奔成都,王建、韓建、晉暉、張造、李師泰等五都頭率兵入蜀,號「隨駕五都」。
南唐二主 指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
董巨 指五代時南唐畫家董源、宋畫家巨然。
黃徐 指五代時後蜀畫家黃筌、南唐畫家徐熙,有「黃家富貴,徐煕野逸」之稱。
宋
五鬼 指北宋大臣王欽若、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為人均姦邪險偽。
楊劉 指北宋文學家楊億、詩人劉筠。
二宋 指北宋文學家宋庠、宋祁兄弟。
三蘇 指宋代文學家蘇洵及蘇軾、蘇轍父子。
二蘇 ①指蘇軾、蘇轍兄弟,又稱「大小蘇」。②指蘇舜元、蘇舜欽兄弟。
蘇黃 指北宋文學家蘇軾、詩人黃庭堅。
蘇辛 指北宋詞人蘇軾、南宋詞人辛棄疾,均為豪放派代表。
蘇米 指蘇軾、米芾,均擅書,名列「宋四家」。
豪蘇膩柳 指蘇軾、柳永,蘇軾之詞豪放,柳永之詞細膩。
大坡小坡 指蘇軾、蘇過父子。
文壇四大家 指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
蘇梅 指北宋文學家蘇舜欽、梅堯臣。
五子 指宋哲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
二程 指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兄弟。
程朱 指程顥、程頤、朱熹。
六先生 指周敦頤(濂溪先生)、程顥(朋道先生)、程頤(仞川先生)、張載(橫渠先生)、邵雍(謚康節)、司馬光(涑水先生)。
二晏 指北宋晏殊、晏幾道父子,皆以詞名。
晏秦 指晏幾道、秦觀,詞風皆深婉有致。
晏周 指晏殊、周邦彥。
周賀 指宋周邦彥、賀鑄。
周姜 指周邦彥、姜夔,均工於音律,能自創新調,為格津詞派代表。
周柳 指周邦彥、柳永,均工於音律,喜用長調,長於鋪敘,好寫艷情。
李杜 指宋代清官李韶、杜范。
三豪 指歐陽修、石延年、杜默。謂歐陽修為文豪,石延年為詩豪,杜默為歌豪。
歐蘇 指歐陽修、蘇軾。
歐梅 指歐陽修、梅堯臣,二人均不滿宋初人沿襲晚唐詩風,志在復古。
歐晏 指歐陽修、晏殊。
歐秦 指歐陽修、秦觀。
四賢一不肖 指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高若訥。
宋四家 指北宋書法家蘇軾、蔡襄、黃庭堅、米芾。
三擘 指北宋文壇歐陽修、王安石、蘇軾。
蘇門六君子 指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贗。
蘇門四學士 指出於蘇軾門下的詩人黃庭堅、詞人秦觀、文學家晁補之、詩人張耒。
柳七黃九 或作「黃九柳七」,指宋柳永、黃庭堅。柳永排行第七,黃庭堅排行第九。
黃秦 指黃庭堅、秦觀。
秦七黃九 指秦觀、黃庭堅。秦觀排行第七,黃庭堅排行第九。
三曾 指曾鞏、曾布、曾肇兄弟。
程門四大弟子 指北宋楊時、游酢、謝良佐、呂大臨,均受業於二程。
六賊 指北宋末六大奸臣蔡京、童貫、朱勔、李彥、王黼、梁師成。
米薛 指北宋書法家米芾、薛紹彭。
大小米 指北宋畫家米芾、南宋畫家米友仁父子。
李郭 指北宋畫家李代、郭熙。
濟南二安 指李清照、辛棄疾。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辛棄疾字幼安,均濟南人。
周柳 指宋詞人周邦彥、柳永。
詞家四宗 指周邦彥、辛棄疾、王沂孫、吳文英。
詞壇三絕 指周邦彥、姜夔、王沂孫。均工詞。清人陳廷焯謂:「詞法之密,無過清真;詞格之高,無過白石;詞味之厚,無過碧山,詞壇三絕也。」
雙白石 指黃景說、姜夔,皆號白石,工詩。
南宋四大畫家 指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
南宋四家 指南宋詩人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尤袤。
上饒二泉 指趙蕃(號章泉)、韓淲(號澗泉),均為江西派詩人。
三陸 指南宋學者陸九韶、陸九齡、陸九淵兄弟。
姜張 指南宋詞人姜夔、張炎。
二窗 指南宋吳文英、周密,均工詞。文英號夢窗,有《夢窗詞》;密號草窗,有《草窗詞》。
永嘉四靈 指南宋詩人徐照(號靈暉)、徐璣(號靈淵)、翁卷(號靈舒)、趙師秀(號靈秀),四人都是永嘉人,且字中均含「靈」字。
六君子 中國歷史上共有六起「六君子」事件,其中有兩起發生在南宋,分別是:①宋寧宗時,因右丞相趙汝愚受貴戚誣陷貶黜,太學生楊宏中、周端朝、張道、林仲麟、蔣傅、徐范六人上書辯誣抗爭,被充軍五百里外,史稱「六君子」。②宋理宗時,丁大全專制用事,太學生劉黻、陳宜中、黃鏞、林則祖、曾唯、陳宗上書揭發丁的罪惡,時稱「六君子」。
·······························
說行天下
朋友推薦的小說網站大全
好東西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哦
Ⅱ 南郭寺解說詞
一、總體介紹
南郭寺位於天水市南山上,這里前臨藉水,背負幽林,依山傍水,風景優美。遐邇聞名的古「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就在寺內,寺內又有「杜甫祠堂」。這里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為歷代文人墨客攬勝之地,被譽為「隴右第一名剎」。
因這里地處南山,又距市中心七里左右,古書曰:「三里為城,七里為郭」,所以叫「南郭寺」。杜甫詩中「山頭南郭寺」,指的就是身後這座古寺。宋代這里稱這里為「妙勝院」,清代乾隆皇帝賜「護國禪林院」。這座古寺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人認為建於春秋晚期,有人認為建於隋唐早期,有人認為建於北朝時期,各位專家眾說紛紜,也沒有定論。而我們身後的這座南郭古寺,卻如一位隱居山林的高僧,閉口不言,在歲月的流轉中靜觀雲卷雲舒,花開花落。下面,大家跟著我的腳步,去領略這座千年古寺的風采神韻。
整個南郭寺由三座山門自西向東組成西院、中院、東院三個院落。三個院落如三顆珍珠綴連在一起,在歷史的滾滾風塵中熠熠生輝。
二、西院
1.唐槐
西院是南郭寺的主院,包括山門、鍾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二配殿、東西二禪林院以及卧佛院。現在我們就站在西院山門口,院門口這兩棵千年古槐高大挺拔,枝繁葉茂,距今1300多年,是唐朝時種下的。就像唐代的秦瓊敬德保護唐太宗一樣,這兩棵古槐一左一右,分列寺門兩側,如兩位門神,兢兢業業,日夜鎮守古剎安寧。任風吹雨打,巋然不動,安如泰山!所以這兩棵古樹又有「唐槐」、「將軍槐」的美稱。
2. 天王殿
走進寺門,便到了西院的前院。南面三間兩進寬闊宏大的就是天王殿。大家看到的是摹北宋米芾的「第一山」三個大字,這三字突兀雄奇,氣勢磅礴。門內笑迎大家的就是大肚彌勒,你看他袒胸露乳,開懷暢笑,喜迎八方來客。再看這門上的對聯:「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人無所不容;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諸一笑」。看著此佛此聯,遊客心中縱有萬千煩惱,頓時化作過眼雲煙。
3.杜甫祠堂
兩側為東西禪林院。東禪林院是杜少陵祠,塑有詩聖杜甫及其二子宗文、宗武像;西禪林院現為南郭寺公園接待處和辦公室;卧佛院緊臨西禪林院,有卧佛殿一座,裡面供奉緬甸玉體卧佛一尊,院內原有七級舍利磚塔一座,可惜已經塌毀。
站在東面這個仿古垂花門前,門上匾上寫著「杜少陵祠」四個字,蒼勁有力,給人慷慨悲涼之感,為清代秦州知州張題所寫。走進這道門,就到杜甫祠堂。西面殿門上掛著的「詩史堂」三字,是由中國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詩人、書法家,德高望重的天水籍名人霍松林先生所寫。殿內塑有三人,中間略大的就是「詩聖」杜甫,你看他面部豐腴,安逸寧靜,這可能與大家心中沉鬱頓挫,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大相徑庭,相差有點遠。兩邊兩人略小,相對而立,是杜甫的兩個兒子宗文與宗武。詩人一生奔波,為天下百姓前後奔走,鞠躬盡瘁。如今盛世太平,四海寒士都住進了廣廈之中,父子三人如今團聚在咱們南郭寺,也圓了詩人生前願望。所以這尊塑像顯出豐膄寧靜之色。
大家可能會問:南郭寺這座佛門凈地怎麼會有杜甫祠呢?這是因為咱們的南郭寺與杜甫有一段很深的緣分。公元759年7月,杜甫辭掉官職,帶著妻兒,風塵僕僕來到咱們秦州,投奔自己的侄兒。可是由於戰亂頻繁,侄兒不知去向。詩人站在秦州街頭,舉目無親,恰好聽見南郭寺的鍾聲,便來到南郭寺,寄居在這里。詩人在秦州的生活是清苦的,雖然得到熱情大方的秦州朋友們的接濟,可在戰亂年代,人人都過得困難。詩人常常挨餓受凍,可以說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無奈之下,只得靠挖草葯,拾橡栗艱難度日。就這樣,多少個晨霜暮雪的日子,秦州山間留下了詩人消瘦的身影,猶如繁華中瞥見的盛世大唐蒼涼沒落的背影。詩人只在南郭寺寄居了83多天,卻為秦州留下了117首雜詩,為南郭寺的神奇秀麗加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南郭寺留下了沉甸甸的精神財富,也為南郭寺的文化增加了厚重與神韻。大家看門柱上這幅由清代詩人謝威風所撰著名書法家毛選選所寫的對聯:「隴頭圓月吟懷朗,蜀道秋風老洞多」,是詩人當年在秦州坎坷生活的真實寫照。
這里,藏著南郭寺的「神」!
4.南郭三絕
走出杜甫祠堂,從東南角轉過天王殿,便到西院,這里是南郭寺的主院。南殿為大雄寶殿,是南郭寺的正殿。這座大殿氣勢恢宏,青瓦如鱗。供奉彩繪泥塑的釋迦牟尼佛,消災延壽葯佛和阿彌陀佛及迦葉、阿給西弟子、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佛像。東配殿供奉銅鑄地藏王菩薩坐像一尊,西配殿供奉玉體觀世音菩薩像一尊,北殿天王殿供奉護法韋駝及四大天王,與笑面彌勒佛相背而立。
龍瓜槐
這里的殿宇佛像布局和其它地方大致相同,而真正讓人稱奇的是院中的這些樹,這才是南郭寺的精膸!我們先來看看北面的這棵龍爪槐,龍爪槐在國內很多,但樹冠這么大,樹型這么奇特的,全國只有這一棵。這棵樹距今300餘年,高大茂密,枝幹在盤曲中飄逸而上,長成了巨龍形狀,並且呈現出不同景觀。站到樹下抬頭仰望,西面這一枝,如蒼龍出海,騰雲駕霧,面向東方,正對著東升的旭日,也正對著我們的首都北京。南面這一枝,如一隻迷途的靈鹿,頭東尾西,正低頭吃草間,忽然聽見梵音裊裊,忙抬頭南顧。抬起的鹿頭,正對著南面大雄寶殿,似乎在銜草拜佛,又像在靜聽佛音。東面高處的那兩枝如兩條健壯的巨蟒,虯枝崢嶸,蜿蜒盤旋,合二為一,沒入雲中。這棵龍爪槐上,各種動物各具情態,栩栩如生,不能不令人嘖嘖稱奇。
衛矛
西北角斜卧在屋脊上的這棵樹是衛矛,這樹又叫「鬼箭羽」。據傳說,這是一位高僧特意從南方用瓶子裝著樹苗帶到天水的,是專門種在寺內護衛南山古柏的神樹。衛矛在長江流域屬小灌木,普通常見,高不過三米,而在黃河流域尤其是大西北十分罕見,但奇怪的是這棵衛矛在南郭寺卻長成高大喬木,枝幹長18米,粗78厘米,成了名副其實的參天大樹。我們常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樹由南而北,在南郭寺紮根安家,變灌為喬,這說明咱們天水天河注水,土地肥沃,山川靈秀!
春秋古柏
院子中間這棵古柏,就是古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這棵古柏,樹齡2500多年,所以又稱「春秋古柏」。李白和杜甫詩中「老僧三五眾,古柏幾千年」「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的「古柏」「老樹」,指的就是這棵「南山古柏」。天水市建城大約2700多年,而這棵古柏已有2500多年。2500多年來,這棵古柏櫛風沐雨,飽經風霜,默默見證著萬物的消長榮枯,也見證著天水的繁榮昌盛。這棵南山古柏與麥積煙雨、凈土松濤、仙人送燈、石門夜月、伏羲卦台、玉泉仙洞、諸葛軍壘合稱為古「秦州八景」。
這棵古柏如今裂為三半,如一朵幽蘭,四散開來,看似是三棵樹,其實為一棵。向南這一枝黛色霜皮,乾枯如紫,樹干無皮,溝壑縱橫,呈45度向南伸展,如一柄利劍,斜刺半空。樹梢青春煥發,枝繁葉茂,蒼郁蔥濃,如一隻仙鶴飄飄欲飛。我們常說「人活臉,樹活皮」,這枝古柏無皮而活,被專家稱為是「活著的化石,有生命的國寶」。這為「一奇」。再看西邊這一枝,這枝早己乾枯,只剩樹干,如中華民族挺起的脊樑,鐵骨錚錚,雖風吹日曬卻不腐不化,這為「二奇」。大家再轉到這邊,北向這一枝裂為兩半,西邊一枝斷裂,東面一枝仍枝翠葉綠,生機勃勃。
這棵南山古柏為何南北分開,形成一樹三觀的奇觀,傳說這與秦瓊敬德有關。當年李世民西征,看此地山青水秀,人傑地靈,便馬放南山,駐軍三日。秦瓊敬德二將趁著閑暇,躍馬來到南山遊玩。二人將馬拴於這棵古柏的南北兩個枝杈上,便去遊逛。兩人興致極高,只顧著流連山水,忘了兩匹戰馬。兩馬久經沙場,性情剛烈,見主人如此冷落自己,一時性起,各向兩邊,長嘶一聲,前蹄奮起,天崩地裂,這枝古柏裂為兩半,二馬也掙斷韁繩,揚長而去。尉遲敬德的踏雪烏騅馬一路向東狂奔,一口氣跑了四十華里,口渴難耐,在地上用踢奮力亂刨,泥土四濺,黃土之中湧出清流,形成一泉,便是今日北道的馬跑泉公園。可能秦瓊敬德看馬毀了古柏,心中有愧,死後便化成了寺門口槐樹,千年來忠實守護古寺安寧。這為「三奇」。
南山古柏歷經2500多年不倒不枯,風韻猶存的原因除了天水特有的水土養育之外,主要來自對古樹的保護。對古柏的保護來自於人工保護與自然保護兩個方面。
我們先來看看人工保護,第一次保護是在戰國末年,當時秦統治天水一代。《始皇本紀》中記載,秦人:「勇武尚力,焚書坑儒」,卻保存了種樹的優良傳統,所以這棵古樹受到法律的保護,得以保存。據當地誌書記載:第二次是在清順治15年(公元1658年),當時向北斜伸的這枝已有傾倒之勢,人們立碑樹下,既支撐樹身,又記事傳之後事,一舉兩得。碑文記載的是一次大地震及震後對南郭寺的修復情況。經過300多年,樹圍擴長出20多厘米,把石碑包進樹身,樹和石連為一體,樹石融洽,相得益彰,形成「樹包石」的奇觀,不僅是古柏的又一個景觀,而且是歷史的見證,這為南山古柏的「四奇」;第二次加固保護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由當地政府撥款修砌磚柱,頂在枝幹著力的部位,這磚柱現已拆除;第三次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用角鋼焊接支架來支撐樹身。第四次是現在看到的這棵模擬樹,既實用又美觀,24根鋼筋挖地8米,可承重50噸,而且造型奇特,以假亂真。由石到磚再到鋼架,到現在的模擬樹,四種不同的物質,代表了四個不同時代的風格和精神,正好體現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更為讓稱奇的是大自然對這棵古樹的保護,大家看北面斜枝下的這棵槐樹,這棵槐樹和古柏相比,較為年輕,但也有300年的樹齡了。按照槐樹現在所處的位置,後人猜想當年的種植者也不是有意讓槐樹去作為古柏的支撐物,而是給它留下了向西發展的方向和空間。但槐樹顯然沒有按照植物的生長規律生長,卻屈居於古柏樹枝之下。令人驚奇的是,這棵居於古柏枝下的槐樹,分叉環抱,枝幹有力地支撐在古柏最需要扶助的位置。這棵槐樹有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現在天水當地人稱這棵槐樹為「雷鋒樹」。這為「五奇」。 更為神奇的是,在這棵古柏裂開的根部,中間自然生長著一棵粗壯繁茂的小葉林。根部緊緊包裹著古柏根部,與古柏相依相伴。我們知道,如果植物的根糾纏在一起,會相互搶奪營養。可這棵小葉朴不但沒有搶奪,而為老樹源源不斷輸送養分。更奇巧的是這棵小葉朴的樹根正好壓住了古柏根,使其不會翻倒。這為「六奇」。這槐樹與小葉朴,一支一立,默默無聲,以自己的姿態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為世人做著榜樣,令人肅然起敬。
樹有聲而具音樂之和諧,有色而具繪畫之燦爛,這些樹是凝固的詩,動態的畫。古樹是活著的歷史,這三株古樹,全國非常罕見,用自己的姿態向世人訴說著天水這方水土的神奇靈秀。這三棵樹,被稱為「南郭三絕」。麥積山被稱為「東方雕塑陳列館」,而南郭寺,因為有這「南郭三絕」,又被稱為「古樹陳列館」。其實咱們天水的古樹很多,樹齡在千年以上的古樹有600多棵,僅次於揚州。
這「南郭三絕」,就是南郭寺的「形」。
二、中院
看完了西院,咱們去中院,這條巷道竹影婆娑,曲徑通幽,使人想起常建的名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翠綠的竹子,為這里增加了不少禪意。
整個中院建築以南面台階上的關聖殿為主。關聖殿,也叫財神殿,此殿最早曾是南郭寺的藏經樓,毀於大火,清乾隆年間在其舊址改建關聖殿、月季園、盆景園和花架通道。殿內供奉漢壽亭侯關羽,兩邊塑有關平周倉。
整個中院綠樹參天,竹海浩盪,深幽絕塵,空明寧靜。我們知道,佛家追求的是一種虛懷若谷,清高脫俗的境界。這里以竹為主,以竹為鄰,可常常提醒修行者,萬般皆是虛妄,當常懷「空」心。當然這里的「空」,是「真空妙有」的意思,是讓人放下憎恨與不滿,放下貪婪、嗔怒、痴迷等俗念。從而讓心靈獲得自由、寧靜、平和。
三、東院
1.北流泉
走過這條花道,便到了南郭寺的東院,大家看南面這個八角亭上的三個字,對!這里便是聞名遐邇的北流泉。亭中這口六角形的井,就是北流泉。此泉又名湫池,因泉水自南向北流動而得名。泉深11米,水位保持在6到7米,泉水清洌甘甜,經檢測,含有多種礦物質和17種微元素,是純天然礦泉水。小酌一口,如飲甘醇,使神清氣爽,倦意全無。並且此泉旱盈潦縮,四時不竭。傳說祈雨極為靈驗,有「南山靈湫」之譽,堪稱隴右名泉。與甘泉鎮的甘泉,玉泉觀的玉泉,北道的馬跑泉,合稱為「秦州四大名泉」。這泉歷史悠久,已過千年,杜甫詩中「水號北流泉」,寫的就是此泉。
我們知道,天水自古就以「天河注水」而得名。漢朝時從天上流下的水,就貯存在這北流泉中,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千百年來滋潤著南郭寺這方凈土,也滋養著世世代代的天水人,滋養了無數個千嬌百媚的天水白娃娃。
這北流泉,是南郭寺的「根」。
2.二妙軒碑
穿過北流泉,大家看到的這道石碑,就是著名的「二妙軒」詩碑。最早的二妙軒碑建於清順治年間,山東人宋琬,在任隴右僉道駐節秦州期間,因喜愛杜甫的秦州雜詩,於是自己捐獻俸祿,選取杜甫流寓秦州期間的詩作60首,並集王羲之等古人的字,聘請蘭州擅長鉤摹之技的張正言、張正心二人所刻,共刻石34塊,放在玉泉觀。之後由於戰亂,玉泉觀中眾多建築被毀,這些詩碑也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秦州知州王寬離任閑居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秦城西關的一所僧房發現刻有杜詩的斷石殘碑,但可惜的是只剩下4首詩,共160個字。由於詩妙字妙,因此他專門寫了《二妙軒碑題跋》,這就是「二妙詩碑」的由來,並寫有《題二妙軒碑》一詩。王寬之後,《二妙軒碑》再次下落不明。萬幸的是周酉山先生收藏有清代的《二妙軒碑》拓本,他的兒子周恆1985年將拓本捐獻給政府。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二妙軒詩碑體總長35.6米,高4.36米,為仿古建築,建於1997年,是根據清代的拓片,也就是周恆捐獻的拓片,送到湖南長沙,通過電腦掃描,用激光刻成的,共刻有杜甫《秦州雜詩》60首。此碑以行書為主,間以正楷、行草、章草、草書等,風格多樣,蔚為壯觀。因集書法名家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書法,與杜甫的詩歌融為一體,書聖的詩妙、字聖的字妙,故稱「二妙碑」。新建「二妙軒」碑廊時還刻制了近、現代名人王寬、馮國瑞、霍松林的「二妙軒」跋記和重印的「二妙軒」貼序,以乃王鋒、何紹基、於右任諸位大家的秦州詩文墨寶。
所以這道「二妙軒」詩碑,不僅記錄著一段歷史,傳承著一份文化,更凝聚著無數仁人志士的心血。
3.杜甫石像
大家看東邊的這尊杜甫卧像,座落在一片竹林前。這尊杜甫卧像由設計過《黃河母親》雕塑何鄂女士設計,材質採用的是北京特產青白石。你看眼前的杜甫,雙眼睿智,目光炯炯,凝視著西院的春秋古柏,削瘦的臉上寫滿了滄桑與憂患,顯露出他那剛毅不屈的性格,也飽含著愛憎分明的文人氣質和堅定不移的愛國主義情懷。杜甫目光平視,面部微微向上,顯示他不畏權貴,以詩傲王侯的孤傲。杜甫的眼神,可以將我們帶到杜甫生活的唐朝。大家看杜甫左手拿杯,右手上翹,他杯中盛的是北流泉的水,右手在和著詩歌韻律拍打節拍。下面底座刻的是「杜甫在秦州」,天水古稱「秦州」,秦是禾字底,與禾苗有關,它是遠古的一種植物,適合養馬。秦的先祖非子為秦孝公以秦養馬,因養馬有功,封地為秦,賜姓為贏。之後秦人以此為根據地,不斷壯大,最後東至陝西,一統天下。今天,天水的五大文化中有一個為秦文化。
4.老杜秦州雜詩碑
西面的這塊石碑,是《老杜秦州雜詩》碑。這塊石碑材質是漢白玉,碑高2.33米,寬1.10米,厚40厘米。刻於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為當時秦州知州傅鼐主持鐫刻,是明代文物。上面刻著杜甫在秦州的詩作50首,秦州知州傅鼐詠《秦州十景》詩10首,共60首詩,刻的內容和二妙軒碑相同。是2002年秦州舊城改造時在儒林街出土的天水文廟舊時遺物。因為出土時不小心被挖掘機挖了一鏟,所以略有破損。《老杜秦州雜詩碑》為目前國內發掘出的最早鐫刻杜甫秦州雜詩的詩碑,堪稱國寶。
杜甫稱為「老杜」,大致有這么幾個原因:一是杜甫為國為民,心態比較老。二是杜甫常以「少陵野老」自稱,而且詩歌比較深遠。三是為了區別晚唐詩人杜牧,人稱杜甫為「老杜」,杜牧為「小杜」。還有個原因,可能是對杜甫的尊稱,就像現在的人叫「王老」「張老」。
四、結束語
這座南郭寺,雖不大,卻寺小乾坤大。古樹是它的形,杜甫是他的神,北流泉是它的根。就像一位老人,用它的「形」「神」「根」,無聲講述著歷史,傳承著文化,凝望著我們的祖國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