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盆景
❶ 室內種什麼盆景比較好
室內盆景很多的,主要看你喜歡什麼風格或則是那個流派的盆景;
荊州杜氏盆景[對節]
湖北別園[對節白蠟]
明心對節白臘專店
京山樁友[對節]
雲南瀚森盆景樁材
木子盆景[火棘蚊母等]
凝粹源[金彈子銀杏]
黃山盆景[榔榆三角楓]
新星園藝[盆景苗木]
雲南清園[瓜子黃楊]
忠山園藝[金彈子等]
聚賢園[松雀梅等]
翠藝苑[朴樹.雀梅]
晨曦園[石榴.雜木]
青陽盆景[松.刺柏]
陳氏松園[黑松]
徐紅專盆景園[刺柏]
金華松海[羅漢松真柏]
竇飛園藝[松柏奇石]
松風柏韻名木[素材]
鳳凰松盆景園
飛霞松園[松樹等]
正圓盆景工具
花之韻園藝[松柏.雜木]
九華山盆景[榆松柏]
玉鑫珍羅盆景園
珍羅柳州國粹盆景園
紫珊珍羅盆景園
清溪園[珍羅等]
上木知青百寶[珍羅雅石]
RSTV珍羅盆景
太陽風珍羅雅石店
松蘭園藝[奇異山松]
佛山匯賢閣[馬尾松]
廣東增壽園[松.景觀樹]
輝春園[育樁盆器,山松]
蒼松園[山松九里香]
松景園藝[山松羅漢松]
同興盆景園[松柏雜木]
展松園[松柏榆樹]
樂樂居[金彈子.等雜木]
❷ 台州旅遊必去十大景點
台州旅遊必去十大景點為布袋山風景區、皤灘古鎮、神仙居景區、臨海市江南長城景區、台州海洋世界、長嶼硐天雙門硐景區、瓊台仙谷、台州灣野生動物園、東方太陽城、方山·南嵩岩風景區等。如下:
1、臨海市江南長城景區:位於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東湖路與北山路交匯處。始建於晉,擴建於隋唐,全長6000米,近年又進行了維修。城牆北枕大固山,南接巾子。
2、皤灘古鎮: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皤灘鄉。鎮上都是些明清時期保留下來的房子,還能看到古戲台、錢庄等。最值得一看的是陳氏祠堂,祠堂內供奉著祖先的牌位,這在其他小鎮上是看不到的。
3、神仙居景區: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白塔鎮東村嶺。神仙居以自然風景取勝,山中竹林、瀑布密布,基本保持了原始野趣。由西罨寺、韋羌山、聚仙谷三大景觀群組成。
台州海洋世界
台州海洋世界是一處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的集科普教育、欣賞娛樂、旅遊休閑、購物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旅遊地,是台州最好玩的10個地方之一。
台州海洋世界共分五層,有海洋生物10000餘只(尾),內設熱帶雨林館、珊瑚礁生物館、海底隧道館、海洋嘉年華、海洋風情館等海洋生物展示和游樂設施,並推出美人魚、人鯊共舞、海豹等表演項目,還有海洋禮品商場、海洋歡樂餐廳、觀賞魚銷售展示中心等配套服務項目。
❸ 白水仙楊素素(古畫、盆景、服飾中的水仙)
作為一年一度的「歲朝清供」中斷不可少的水仙,以其蹈水凌仙之姿成為各朝文人、畫師表現的對象,發展至明清時期,水仙已成為各類器物、服飾中重要的紋飾之一,如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的趙孟堅《水仙卷》、明代陳洪綬的《水仙靈石圖》、仇英的《水仙臘梅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玉海棠式水仙盆景」等等。
史籍中關於「水仙」之名的記載常取其三個方面的意涵,起初是指傳說中的水中神仙。司馬承禎《天隱子》解釋:「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越絕書》記載伍子胥為水仙,因為伍子胥自殺後,吳王以其屍沉之江中;《拾遺記》中稱自沉汨羅江的屈原為水仙。
文獻中第一次以「水仙」指稱水仙花,出自唐代段公路所著《北戶錄》,其卷三「睡蓮」條下註:「孫光憲續注曰,從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嘗遺水仙花數本如橘,置之水器中,經年不萎。」故而水仙花是在晚唐由國外傳入,到了宋代開始大量栽培,詩人們也多有吟誦,如劉兼《郡齋寓興》:「秋庭碧蘚鋪雲錦,晚閣紅蕖簇水仙。」辛棄疾《賀新郎·賦水仙》:「雲卧衣裳冷。看蕭然、風前月下,水邊幽影。羅襪塵生凌波去,湯沐煙江萬頃。愛一點、嬌黃成暈。」也是從宋代開始,貫穿到明清,水仙成為詩詞和繪畫中的重要題材。
宋元時期的水仙畫:雅緻秀麗
宋代流傳至今的名家所繪的水仙不多。五代西蜀宮廷畫師黃筌的兒子黃居寀在其《花卉寫生圖冊》中繪有水仙,黃居寀秉承家學,擅繪花竹禽鳥,精於勾勒,用筆勁挺工穩,填彩濃厚華麗。與父黃筌早期同仕後蜀,進入北宋時期仍任翰林待詔,尤得宋太宗趙光義看重,授光祿丞,負責搜藏名畫及鑒定品目。北宋《宣和畫譜》著錄其作品有《春山圖》《春岸飛花圖》《桃花山鷓圖》等332件。
《花卉寫生圖冊》該圖冊繪及各種花卉幾十種,勾勒精細,設色濃麗。他筆下叢生的水仙勾勒細致,形態逼真,「金盞銀台」色彩對比鮮明。
《花卉寫生圖冊》局部
《花卉寫生圖冊》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的宋人寫生水仙圖頁中的《趙子園寫生水仙》冊頁,繪制一株水仙上,葉片修長疏朗,水仙花朵形態各異,清明雅緻。是宋代院體畫的代表。
《趙子園寫生水仙》冊頁
南宋院體風格到後期已經愈發僵化,宋末元初的錢選所繪的《八花圖卷》就是錢選從南宋院體風格向文人審美意趣過渡的見證。錢選這卷畫的後面,有趙孟頫的題跋,「右吳興錢選舜舉所畫八花真跡,雖風格似近體,而傅色姿媚殊不可得。爾來此公日酣於酒,手指顫抖難復作此。而鄉里後生多仿效之,有東家捧心之弊,則此卷誠可珍也。至元廿六年九月四日同郡趙孟頫。」
《八花圖卷》中的水仙
宋代畫水仙最出名的則是趙孟頫的哥哥趙孟堅,趙孟堅一生都在南宋,是宋太祖十一世孫,精於白描水仙,他的畫多用水墨,用筆勁利流暢,淡墨微染。
趙孟堅的一幅由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的《水仙卷》,是文人畫中水仙形象的典型代表。此卷長丈余,共繪水仙四十株,花苞花朵一百八十餘,水仙由卷首單株的疏朗到卷尾密集,花葉高下相互穿插,俯仰照應,水仙氣韻靈動。細節方面,水仙葉用粗筆雙鉤法畫成,墨色淡雅,花朵花蕊用工筆描摹。
趙孟堅《水仙卷》
趙孟堅《水仙卷》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有趙孟堅的《水仙圖卷》,此類畫水仙長卷存世有數本,學界尚存歧見,然多可見其運筆細致、構圖繁復之共通特色,在葉片周圍皆以細線勾勒輪廓,再於葉脈兩側烘染墨色。水仙花的畫法也能見到延續墨梅技法,藉暈染表現花朵的多樣姿態。此類水墨花卉技法,可視為南宋墨戲的新成就。以視覺效果而言,趙孟堅更強調畫面上水墨的運用表現,展現豐富的變化型態。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趙孟堅的《水仙圖卷》局部
明代水仙畫:淋漓灑脫的寫意
明代是中國花鳥畫的變革期,筆墨開始趨向於簡潔清潤,墨色也開始淋漓灑脫,更加寫意,帶有一種即興寫生創作的韻味。與徐渭並稱「青藤白陽」的陳淳被譽為水墨大寫意花鳥畫派的創始人,在花鳥畫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中年時的陳淳畫風由之前的工整秀麗逐漸轉變為疏簡奔放。《水仙圖》就是這種轉變的代表,陳淳筆下淡墨雙勾的水仙有著清雅之態,花蕊以重墨點染,葉片直直地上揚,一改之前水仙的柔媚,很有氣勢。並有五言詩「環佩飄然至,群推洛浦仙,微塵真不染,幽韻自生憐」。此外,《水仙圖》也綜合運用了詩書畫的結合和水墨寫意的技法。
陳淳《水仙圖》
陳淳《梅花水仙圖》
明代陳洪綬雖少時師承藍瑛,在水仙這一題材風格上則推崇趙孟堅,但在其三十歲左右所繪的《水仙靈石圖》中,已有鮮明的陳氏風格。圖中一立石崛起,其後有水仙一株,石邊野草數叢。水仙與立石高度相近,挺立高大,不似別家水仙低矮叢生的姿態。水仙造型忠實於自然,花朵盛開者飽滿,未開者渾圓,枯葉部分色彩過渡自然。此幅《水仙靈石圖》題詩曰:「此華韻清冷,開與梅花俱。卻如孤性客,喜與高人居」,上款「十八叔」,署名「洪綬」。
陳洪綬《水仙靈石圖》
陳洪綬差不多同時期創作的《水仙湖石圖》,水仙和山石的變形更為抽象,用筆轉折流暢,水仙清剛婀娜,寓嫵媚於古拙。
陳洪綬《水仙湖石圖》
水仙也是「明四家」的繪畫題材之一。以工細著稱的仇英著名的《水仙臘梅圖》中,頂端一枝臘梅折斜而下,十數朵花,姿態各異,水仙葉子以勾勒填色法繪制,墨色潤澤。該畫右下角有題識:明嘉靖丁未仲冬仇英實父為墨林制。這里提到的墨林為項子京,即項墨林,他是明代唯一收藏家,且擅繪事,與仇英關系密切。
仇英《水仙臘梅圖》
唐寅現存扇面作品較多,以山水、人物、花鳥為主要創作題材。此水仙圖扇面將三叢水仙置於畫面中央,長葉用線頓錯有節,氣貫始終,水仙花姿態多樣,形象逼真。畫面兼工帶寫,設色淡雅。
唐寅水仙扇面
清代水仙畫:天然玉質逞風流
有清一代,水仙的種植更加普遍,甚至作為出口花卉遠銷海外,因而在畫家們筆下,水仙的出鏡率更高。
在明清易代之際的八大山人筆下的水仙,與其他寫意花鳥一樣受到沈周、陳淳、徐渭的影響,用筆較方硬,題材、布局也未脫離前人窠臼,但八大山人最突出的特點「廉」——即用最簡練的筆觸勾勒出畫中風物的精神意趣的手法也貫穿於他繪畫的始終。水仙也和一尾魚、一隻雞、一棵樹一樣,都可以成為一幅完整的畫,並處處凸顯畫家的兀傲之氣。
八大山人的水仙圖
八大山人的水仙圖
石濤也多次以水仙為題材進行創作,關於水墨雙鉤水仙畫法石濤也在一首題畫詩中進行了論述,他寫:「冰姿雪色奈雙鉤,淡淡豐神隔水羞。一嘯凝脂低粉面,天然玉質逞風流……」石濤的水仙也從早年的工細拘謹到中年的格法兼備,再到晚年揮灑如意地寫意。
石濤的水仙圖
學石濤、而又自成一派的「揚州八怪」之一的李鱓筆下的花鳥畫既有明代浙派花鳥畫的傳統,又受到清代宮廷工筆花鳥和民間豪放花鳥畫風的影響。李鱓作品既講求造形構圖,又講求色墨的有機融合,這種繪畫風格被後來的海派畫家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等人繼承,李鱓是中國繪畫史上起著承先啟後作用的畫家。
李鱓的水仙圖
「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布衣終身。好游歷,晚寓揚州,賣書畫自給,書法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金農花卉冊》中金農繪有水仙,以淡墨勾染,不著顏色,清雅可人。題畫詩寫作:「水仙是世外人,須以奇石作供,薄冰殘雪之中乃見精神。口脂眉黛,畫時不敢著半點塵土也。」
金農的水仙圖
「歲朝清供」題材中的水仙:熱鬧的點綴
明清時期,水仙作為「歲朝清供」中的重要組成,在文物遺存中有諸多表現。
汪曾祺在曾談及,「『歲朝清供』是中國畫家愛畫的畫題。明清以後畫這個題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畫過不少幅。畫里畫的、實際生活里供的,無非是這幾樣:天竹果、臘梅花、水仙。有時為了填補空白,畫里加兩個香櫞。櫞諧音圓,取其吉利。水仙、臘梅、天竹,是取其顏色鮮麗。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
明代張宏的《歲朝圖》為張宏六十八歲在友人家除舊迎新之際所作。他以對角線式的構圖,繪制了水仙、柏枝、天竹以及友人所藏的哥窯瓷器、青銅花觚等器皿。尤以與「福」諧音的佛手和燃燒的炭盆最引人注目。運筆工緻,色彩豐富。鑒藏印有清內府「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樂壽堂鑒藏寶」「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定鑒」「寶笈重編」「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古希天子」「嘉慶御覽之寶」等。
張宏《歲朝圖》
歲朝清供是吳昌碩比較喜歡表現的一種題材,下面這幅作品中,繪梅花、牡丹、蘭草、荔枝、靈芝,所蘊含的美好含義,如缶翁所題:神仙貴壽,多子團員。全畫洋溢著歲朝時節的喜慶氣氛。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淡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色。它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沖突中取得協調。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
吳昌碩《歲朝清供》
吳昌碩《歲朝清供》
任伯年 《歲朝圖》
清代,無款,《乾隆緙絲歲朝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在繪畫中,水仙也有多種形態的表現,如清代製作的盆景中,水仙就是重要的題材。史書記載,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曾盆栽花卉。唐代章懷太子墓的墓道壁畫中可以看到侍女捧著一盆結綴果實的小樹,表明唐代已有盆景。宋元時期,稱盆景為「些子景」,即小景緻之意。而盆景這一名稱始見於明代。自清初起,盆景栽植盛極一時,許多詩人曾題詠盆景,還有一些著作中述及盆景藝術。而在清代宮廷生活中衍生出一種新的像生盆景,系用各種珍貴材料仿自然景觀以人工製作而成。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這盆「玉海棠式水仙盆景」,金葉玉卉,青玉盆,作海棠花形,四如意雲形足,盆內種水仙二叢。以藍色琺琅為地,鑲嵌赭、白、藍等各色圈紋。水仙金葉,三枝花莖自葉叢中抽出,每枝開三或四朵白水仙。整體像生、潔凈清雅,為清早中期內務府造辦處作品的特色。
玉海棠式水仙盆景
故宮博物院藏「染牙水仙湖石盆景」,以竹根雕刻拼接成矮足長方體盆,盆壁四面陰刻幾何形夔龍紋飾並染色,以深色線條勾勒紋飾邊緣。盆內為水仙湖石小景,黃楊木雕水仙球根,綠色染牙制葉片,花朵、花心、花蕾均為象牙雕刻,花托以黃楊木製,湖石為紫檀木雕刻,整株盆景形態雅緻。
染牙水仙湖石盆景
清代中期的這盆「象牙嵌玉石水仙盆景」,青玉菊瓣洗式盆,四角雕成雙葉菊花形,菊花上嵌紅寶石、綠料,盆下腹又雕葉紋,上嵌綠料並錯金線為脈絡。盆中有青金石制湖石,並植五株染牙葉水仙,雕象牙為根,白玉為花,黃玉為心。水仙主題的盆景取「芝仙祝壽」之意,宮廷慶帝後壽誕之時, 地方官多有呈進。據《宮中進單》載:「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福康安來京呈進碧玉水仙盆景成對。」 此件很可能即為其一。此盆景風格清雅,玉盆為典型的痕都斯坦風格,盆中景緻牙葉挺拔,玉花明秀,反映出清代乾隆年間雕刻業盛期的工藝水平。
象牙嵌玉石水仙盆景
清乾隆 碧玉雕佛蓮紋嵌瑪瑙水仙盆景一對
後妃服飾中的水仙紋樣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時期的綉品中,常以水仙圖案為飾,還常配以其它紋樣,組成各種「吉祥紋樣」,吉祥紋樣通過象徵、借喻、雙關、諧音、比擬等曲折的手法,表現一定的吉祥寓意。我國吉祥紋樣之始上溯商周,發展於唐宋,鼎盛於明清。清代,包括服飾在內的宮廷器物裝飾的吉祥紋樣題材十分廣泛,花草樹石、蜂鳥蟲魚、飛禽走獸、人物故事、神話傳說、佛教法器、吉祥文字等,類別復雜,形象生動,涵義廣博, 幾乎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清代宮廷後妃日常閑居時穿用的服裝,包括便袍、氅衣、襯衣、馬褂、坎肩、襖、斗篷、裙、褲、套褲等。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多件後妃的氅衣中都以水仙作為裝飾紋樣。氅衣是清宮後妃們的重要便服之一,與中原氅衣相比,傳統的對襟變成了具有滿族特色的樣式——捻襟右祍,圓領,左右開裾至腋下,並在腋下飾如意雲頭;直身,身長至足面,穿著時露出旗鞋的高底;袖端闊平,穿用時呈折疊狀,袖長及肘,可做挽袖和舒袖兩用。清代後妃的氅衣是不能貼身穿用的,必須著於襯衣、便袍的外面以顯雍容端莊,並且若非冬日外出,氅衣的外面不再穿用其他服飾。
氅衣的四季穿用可以以棉、夾、緞、紗等為質地,水仙,在清代後妃氅衣紋飾中,常與壽字紋、靈芝等一起共同表達「靈仙祝壽」的主題。水仙紋樣以簇水仙花為主,花型端莊,暈色自然,枝葉繁茂。因為水仙是冬季及早春的花種,所以常用做夾棉及皮質為內里的冬季服飾。
黃色緙絲水墨水仙紋上羊皮下灰鼠皮氅衣
品月色緞平金銀綉水仙團壽字紋單氅衣
後妃的襯衣形制也沿襲了滿族傳統服飾的一些基本要素,為圓領,大襟右衽,直身式袍服。與氅衣的主要區別是:襯衣左右無開裾,腋下無對稱的如意雲頭。因襯衣兩側不開裾,身長掩足,行走時可遮擋
腿部,所以既可單獨穿用,也可在其外套穿氅衣、馬褂、坎肩、褂襕等短款或開裾較大的便服。氅衣和襯衣穿用場合比較多,是清宮後妃日常穿用最頻繁的便服。
雪青色緞綉水仙花蝶紋棉襯衣
醬色緙絲金銀水仙花紋夾襯衣
藍色緙絲水仙花紋上羊皮下灰鼠皮襯衣
❹ 贊美紅薯盆景的詩句
1. 關於紅薯的詩句
2. 關於紅薯詩句
關於紅薯的詩句 1. 關於地瓜的古詩
1、《和陶酬劉柴桑》宋代:蘇軾
原文:
紅薯與紫芽,遠插牆四周。
且放幽蘭春,莫爭霜菊秋。
譯文:紅薯與紫芋的芽牆在圍牆的四周。山葯和紫芽開花時放出類似幽蘭的香氣,夏天開放不與秋菊爭霜。
2、《詠地瓜 其一》清代:徐宗勉
原文:
薯蕷登場共有年,栗薪無用架中田。
何曾守護勞王父,猶憶耘鋤仰昔賢。
譯文:地瓜在這一年登場了,木柴因為沒有用而架在田裡。何曾以前守護勞王的父親,在鋤地是起了昔日的聖賢。
3、《詠地瓜 其一》清代:黃化鯉
原文:
獸掌龍蹄並有名,勻勻禹甸種初成。
自從海外傳嘉植,功用而今六穀爭。
譯文:和獸掌龍蹄一樣有名,在地里均勻的種植。這是從海外傳入的植物,現在的功用可以和六穀爭。
4、《詠地瓜 其三》清代:黃化鯉
原文:
味比青門食更甘,滿園紅種及時探。
世間多少奇珍果,無補饔飧也自慚。
譯文:味道好像青門吃著卻非常甘甜,滿園的紅色嫩芽探出頭來。世間多少奇珍異果在它面前也自慚。
5、《海邊耕》清代:洪繻
原文:
撥沙拔茅鋤作園,耕時十旬九旬喂。
夏畦冒雨種地瓜,秋天霜冷枯根芽。
譯文:在田地里鋤草,耕地的時候是十旬九旬。夏天冒雨種地瓜,秋天的霜把芽都凍死了。
2. 關於紅薯的詩歌
和陶酬劉柴桑【宋·蘇軾】紅薯與紫芽,遠插牆四周。
且放幽蘭春,莫爭霜菊秋。窮冬出瓮盎,磊落勝農疇。
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不思馬少游。過黎君郊居一作:過黎子雲新居【宋·蘇軾】半園荒草沒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薯。
萬事思量都是錯,不如還叩仲尼居。紅薯打油詩【佚名】舊年果腹不願談,今日倒成席上餐.人情顛倒他不顛,自有真情在心間.羞為王侯桌上宴,樂充粗糧濟民難.若是身價早些貴,今生不怨埋沙鹼地瓜【佚名】鄰家刨紅薯,贈我一籃筐。
豆秸火煨熟,賽板栗綿香。七律·紅薯【佚名】原野土坡地幾壟,披蓑帶笠穀雨種。
綠葉玉莖陽光照,藤蔓根壯雨露濃。風暴雷電烈日烘,埋頭掙扎泥下紅。
苦難貧窮救命時,香沙充飢立大功。
3. 描寫「紅薯」的詩句有哪些
描寫「紅薯」的詩句有
1.《和陶勸農六首》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豈無良田,膴膴平陸。
獸蹤交締,鳥喙諧穆。
驚蹤朝射,猛豨夜逐。
芋羹薯糜,以飽耆宿。
2.《疏屋詩為曹雲西作》
年代: 宋 作者: 邵桂子
草菜可食,總名曰疏。
品題有圃,樹藝有書。
衡縱町畦,周繞屋廬。
繚以樊垣,經父溝渠。
晨出抱瓮,夕歸荷鋤。
有蔓必薅,有蝗必驅。
風披雨沐,日暄露濡。
穉甲怒生,嘉苗蔚敷。
芥姜杞菊,韭薤蒜葫。
薇蕨藜藿,瓜瓞匏瓠。
楮雞桑鵝,籜龍棕魚。
馬齒鹿角,鼠尾虎須。
薯蕷蔓菁,杜蘅蘼蕪。
3.《素羹》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氈芋凝酥敵少城,土薯割玉勝南京。
合和二物歸藜糝,新法儂家骨董羹。
4.《游近村》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行歷茶岡到葯園,卻從釣瀨入樵村。
半衰半健意蕭散,不雨不晴天晏溫。
薯蕷傍籬寒引蔓,菖蒲絡石瘦生根。
參差燈火茆檐晚,童稚相呼正候門。
5.《湖州行》
年代: 清 作者: 魏耕
君不見湖州直在太湖東,香楓成林橘青蔥。
山川迢迢麗村渚,秋城淡淡遮蒼穹。
亭皋百里少荒土,風俗清朴勤桑農。
充腸非獨多薯蕷,宴客兼有錦鯉紅。
白屋朱邸亘原野,黔首擊壤歌年豐。
今歲野夫四十一,追憶往日真如夢。
腐儒營斗粟,閭閻挽長弓。
盜賊如麻亂捉人,流血誰辨西與東?
又聞大戶貪官爵,賄賂漸欲到三公。
豪仆強奴塞路隅,猰貐豺狼日縱橫。
皇天無眼見不及,細民愁困何時終?
安得聖人調玉燭,再似隆慶萬曆中。
天下蚩蚩安衽席,萬國來朝大明宮。
6.《秋興》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白頭韭美腌虀熟,赬尾魚鮮斫鱠成。
卻對盤餮三太息,老年一飽費經營。
7.《過黎君郊居?一作:過黎子雲新居?》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半園荒草沒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薯。
萬事思量都是錯,不如還叩仲尼居。
8.《昔游》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台。寒蕪際碣石,萬里風雲來。
桑柘葉如雨,飛藿去裴回。清霜大澤凍,禽獸有餘哀。
是時倉廩實,洞達寰區開。猛士思滅胡,將帥望三台。
君王無所惜,駕馭英雄材。幽燕盛用武,供給亦勞哉。
吳門轉粟帛,泛海陵蓬萊。肉食三十萬,獵射起黃埃。
隔河憶長眺,青歲已摧頹。不及少年日,無復故人杯。
賦詩獨流涕,亂世想賢才。有能市駿骨,莫恨少龍媒。
商山議得失,蜀主脫嫌猜。呂尚封國邑,傅說已鹽梅。
景晏楚山深,水鶴去低回。龐公任本性,攜子卧蒼苔。
9.《采葯》
年代: 唐 作者: 王績
野情貪葯餌,郊居倦蓬蓽。青龍護道符,白犬遊仙術。
腰鐮戊己月,負鍤庚辛日。時時斷嶂遮,往往孤峰出。
行披葛仙經,坐檢神農帙。龜蛇采二苓,赤白尋雙術。
地凍根難盡,叢枯苗易失。從容肉作名,薯蕷膏成質。
家豐松葉酒,器貯參花蜜。且復歸去來,刀圭輔衰疾。
10.《和張簿韻》
年代: 宋 作者: 張嵲
平昔志升車,年來但芒屨。
前旬返城邑,宵旦未逾數。
及茲復入山,始覺離亂苦。
行行望遠峰,山村猶幾許。
風清初戒寒,雲垂欲收雨。
羸馬尚嘶林,吾行已遵渚。
茂樹曩堪攀,澄潭今可俯。
秋意滿山川,微煙澹村塢。
經過竹籬側,倦極欣一語。
三鍾應昔志,一室固堪處。
去留非本心,偶地因為主。
野盡盡茅茨,山田多瘠鹵。
菽粟工療飢,薯蕷行堪煮。
一水可乘流,從公公莫御。
4. 關於「番薯」的詩句有哪些
1. 《詠紅薯》
元代 孫周卿
草團標正對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蔥山韭,山果山花。
2. 《詠紅薯》
祁恪林
紅薯湯,紅薯饃,
沒有紅薯不能活。
吃得口酸血不稠,
昔日紅薯好處多!
3. 《七絕·詠紅薯》
不似百芳春絢爛,只和藤葉共雲霞。
寒來願向爐中烤,一捧丹心到汝家。
4. 《詠地瓜》
蔓延壟畝綠崢嶸,
根入泥中系眾生。
百卉邀功爭寵鬧,
薯君務實不求名。
5. 《華夏詩風》詠紅薯
——劉福成
紅薯一身皆為寶,
非常時期救百姓。
莖塊熟生能充飢,
多餘想法深加工。
葉蔓人畜均好菜,
干藤余渣再利用。
一年四季賜眾生,
祖孫三代承恩情。
5. 贊美紅薯的詩詞
1、詠地瓜 其一
清代:徐宗勉
薯蕷登場共有年,栗薪無用架中田。何曾守護勞王父,猶憶耘鋤仰昔賢。
交錯禾麻皆唪唪,栽培根柢乃綿綿。剝菹絕勝烹瓠葉,應補農書第一篇。
譯文:
薯種蕷麥登場共有年,栗薪沒有用架中田。何曾守護慰勞王父,還記得從前的賢人除草鋤抬頭。
交錯禾麻都唪唪,栽培根柢就綿綿。剝菹絕勝烹瓠葉,應補農書第一篇。
2、詠地瓜 其二
清代:徐宗勉
何堪薪桂米如珠,疐齕還留菜色無。篝滿爭如收黍稷,藤抽果爾敏蒲廬。
翻匙雪共齏成粉,切玉香同筍入廚。風雨調和疆場辟,蒼生長飽海東隅。
譯文:
怎麼能像珍珠柴桂米,疐咬回去留面色無。點滿爭如收黍稷,藤條抽果你敏捷蒲房屋。
雪一起搗碎成粉翻匙,切玉香同筍進入廚房。風雨調和戰場開辟,人類長飽海東隅。
3、詠地瓜 其一
清代:黃化鯉
獸掌龍蹄並有名,勻勻禹甸種初成。自從海外傳嘉植,功用而今六穀爭。
譯文:野獸掌握龍蹄都有名字,均勻均勻禹甸種初成。從海外傳俊,功效而現在六穀爭奪。
4、薯米
清代:胡健
番薯當米度年華,鼓腹安閑海外家。義士不須勞指囷,將軍何事慨量沙。
笑殊香粳供天府,喜並山芋喚地瓜。一自島隅分種後,風流隨處詠桃花。
譯文:
番薯在米度年華,鼓腹安閑海外家。正義的人不須勞累手指屈曲,將軍什麼事感慨量沙。
笑很香粳供給天府,喜都山芋喚地瓜。一個從島角分別種植後,風流隨處詠桃花。
5、和陶酬劉柴桑
宋代:蘇軾
紅薯與紫芽,遠插牆四周。
且放幽蘭春,莫爭霜菊秋。
窮冬出瓮盎,磊落勝農疇。
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
不思馬少游。
譯文:
紅色和紫色芽薯,遠插牆四周。而且放幽蘭春,不要爭霜菊秋。
嚴冬在瓮盎,磊磊勝利農耕地。淇水上白玉延,能夠再次經過這不,不想馬少游。
(4)陳氏盆景擴展閱讀:
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
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1593年菲律賓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
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污泥,於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於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陳氏引進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等均有論及。
番薯傳入中國後,即顯示出其適應力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產量之高,「一畝數十石,勝種谷二十倍」。加之「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故能很快向內地傳播。
十七世紀初,江南水患嚴重,五穀不收,飢民流離。彼時,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番薯
關於紅薯詩句 1. 關於紅薯的詩歌
和陶酬劉柴桑【宋·蘇軾】紅薯與紫芽,遠插牆四周。
且放幽蘭春,莫爭霜菊秋。窮冬出瓮盎,磊落勝農疇。
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不思馬少游。過黎君郊居一作:過黎子雲新居【宋·蘇軾】半園荒草沒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薯。
萬事思量都是錯,不如還叩仲尼居。紅薯打油詩【佚名】舊年果腹不願談,今日倒成席上餐.人情顛倒他不顛,自有真情在心間.羞為王侯桌上宴,樂充粗糧濟民難.若是身價早些貴,今生不怨埋沙鹼地瓜【佚名】鄰家刨紅薯,贈我一籃筐。
豆秸火煨熟,賽板栗綿香。七律·紅薯【佚名】原野土坡地幾壟,披蓑帶笠穀雨種。
綠葉玉莖陽光照,藤蔓根壯雨露濃。風暴雷電烈日烘,埋頭掙扎泥下紅。
苦難貧窮救命時,香沙充飢立大功。
2. 關於「番薯」的詩句有哪些
1. 《詠紅薯》
元代 孫周卿
草團標正對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蔥山韭,山果山花。
2. 《詠紅薯》
祁恪林
紅薯湯,紅薯饃,
沒有紅薯不能活。
吃得口酸血不稠,
昔日紅薯好處多!
3. 《七絕·詠紅薯》
不似百芳春絢爛,只和藤葉共雲霞。
寒來願向爐中烤,一捧丹心到汝家。
4. 《詠地瓜》
蔓延壟畝綠崢嶸,
根入泥中系眾生。
百卉邀功爭寵鬧,
薯君務實不求名。
5. 《華夏詩風》詠紅薯
——劉福成
紅薯一身皆為寶,
非常時期救百姓。
莖塊熟生能充飢,
多餘想法深加工。
葉蔓人畜均好菜,
干藤余渣再利用。
一年四季賜眾生,
祖孫三代承恩情。
3. 描寫「紅薯」的詩句有哪些
描寫「紅薯」的詩句有
1.《和陶勸農六首》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豈無良田,膴膴平陸。
獸蹤交締,鳥喙諧穆。
驚蹤朝射,猛豨夜逐。
芋羹薯糜,以飽耆宿。
2.《疏屋詩為曹雲西作》
年代: 宋 作者: 邵桂子
草菜可食,總名曰疏。
品題有圃,樹藝有書。
衡縱町畦,周繞屋廬。
繚以樊垣,經父溝渠。
晨出抱瓮,夕歸荷鋤。
有蔓必薅,有蝗必驅。
風披雨沐,日暄露濡。
穉甲怒生,嘉苗蔚敷。
芥姜杞菊,韭薤蒜葫。
薇蕨藜藿,瓜瓞匏瓠。
楮雞桑鵝,籜龍棕魚。
馬齒鹿角,鼠尾虎須。
薯蕷蔓菁,杜蘅蘼蕪。
3.《素羹》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氈芋凝酥敵少城,土薯割玉勝南京。
合和二物歸藜糝,新法儂家骨董羹。
4.《游近村》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行歷茶岡到葯園,卻從釣瀨入樵村。
半衰半健意蕭散,不雨不晴天晏溫。
薯蕷傍籬寒引蔓,菖蒲絡石瘦生根。
參差燈火茆檐晚,童稚相呼正候門。
5.《湖州行》
年代: 清 作者: 魏耕
君不見湖州直在太湖東,香楓成林橘青蔥。
山川迢迢麗村渚,秋城淡淡遮蒼穹。
亭皋百里少荒土,風俗清朴勤桑農。
充腸非獨多薯蕷,宴客兼有錦鯉紅。
白屋朱邸亘原野,黔首擊壤歌年豐。
今歲野夫四十一,追憶往日真如夢。
腐儒營斗粟,閭閻挽長弓。
盜賊如麻亂捉人,流血誰辨西與東?
又聞大戶貪官爵,賄賂漸欲到三公。
豪仆強奴塞路隅,猰貐豺狼日縱橫。
皇天無眼見不及,細民愁困何時終?
安得聖人調玉燭,再似隆慶萬曆中。
天下蚩蚩安衽席,萬國來朝大明宮。
6.《秋興》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白頭韭美腌虀熟,赬尾魚鮮斫鱠成。
卻對盤餮三太息,老年一飽費經營。
7.《過黎君郊居?一作:過黎子雲新居?》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半園荒草沒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薯。
萬事思量都是錯,不如還叩仲尼居。
8.《昔游》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台。寒蕪際碣石,萬里風雲來。
桑柘葉如雨,飛藿去裴回。清霜大澤凍,禽獸有餘哀。
是時倉廩實,洞達寰區開。猛士思滅胡,將帥望三台。
君王無所惜,駕馭英雄材。幽燕盛用武,供給亦勞哉。
吳門轉粟帛,泛海陵蓬萊。肉食三十萬,獵射起黃埃。
隔河憶長眺,青歲已摧頹。不及少年日,無復故人杯。
賦詩獨流涕,亂世想賢才。有能市駿骨,莫恨少龍媒。
商山議得失,蜀主脫嫌猜。呂尚封國邑,傅說已鹽梅。
景晏楚山深,水鶴去低回。龐公任本性,攜子卧蒼苔。
9.《采葯》
年代: 唐 作者: 王績
野情貪葯餌,郊居倦蓬蓽。青龍護道符,白犬遊仙術。
腰鐮戊己月,負鍤庚辛日。時時斷嶂遮,往往孤峰出。
行披葛仙經,坐檢神農帙。龜蛇采二苓,赤白尋雙術。
地凍根難盡,叢枯苗易失。從容肉作名,薯蕷膏成質。
家豐松葉酒,器貯參花蜜。且復歸去來,刀圭輔衰疾。
10.《和張簿韻》
年代: 宋 作者: 張嵲
平昔志升車,年來但芒屨。
前旬返城邑,宵旦未逾數。
及茲復入山,始覺離亂苦。
行行望遠峰,山村猶幾許。
風清初戒寒,雲垂欲收雨。
羸馬尚嘶林,吾行已遵渚。
茂樹曩堪攀,澄潭今可俯。
秋意滿山川,微煙澹村塢。
經過竹籬側,倦極欣一語。
三鍾應昔志,一室固堪處。
去留非本心,偶地因為主。
野盡盡茅茨,山田多瘠鹵。
菽粟工療飢,薯蕷行堪煮。
一水可乘流,從公公莫御。
4. 關於地瓜的古詩
1、《和陶酬劉柴桑》宋代:蘇軾
原文:
紅薯與紫芽,遠插牆四周。
且放幽蘭春,莫爭霜菊秋。
譯文:紅薯與紫芋的芽牆在圍牆的四周。山葯和紫芽開花時放出類似幽蘭的香氣,夏天開放不與秋菊爭霜。
2、《詠地瓜 其一》清代:徐宗勉
原文:
薯蕷登場共有年,栗薪無用架中田。
何曾守護勞王父,猶憶耘鋤仰昔賢。
譯文:地瓜在這一年登場了,木柴因為沒有用而架在田裡。何曾以前守護勞王的父親,在鋤地是起了昔日的聖賢。
3、《詠地瓜 其一》清代:黃化鯉
原文:
獸掌龍蹄並有名,勻勻禹甸種初成。
自從海外傳嘉植,功用而今六穀爭。
譯文:和獸掌龍蹄一樣有名,在地里均勻的種植。這是從海外傳入的植物,現在的功用可以和六穀爭。
4、《詠地瓜 其三》清代:黃化鯉
原文:
味比青門食更甘,滿園紅種及時探。
世間多少奇珍果,無補饔飧也自慚。
譯文:味道好像青門吃著卻非常甘甜,滿園的紅色嫩芽探出頭來。世間多少奇珍異果在它面前也自慚。
5、《海邊耕》清代:洪繻
原文:
撥沙拔茅鋤作園,耕時十旬九旬喂。
夏畦冒雨種地瓜,秋天霜冷枯根芽。
譯文:在田地里鋤草,耕地的時候是十旬九旬。夏天冒雨種地瓜,秋天的霜把芽都凍死了。
5. 贊美紅薯的詩詞
1、詠地瓜 其一
清代:徐宗勉
薯蕷登場共有年,栗薪無用架中田。何曾守護勞王父,猶憶耘鋤仰昔賢。
交錯禾麻皆唪唪,栽培根柢乃綿綿。剝菹絕勝烹瓠葉,應補農書第一篇。
譯文:
薯種蕷麥登場共有年,栗薪沒有用架中田。何曾守護慰勞王父,還記得從前的賢人除草鋤抬頭。
交錯禾麻都唪唪,栽培根柢就綿綿。剝菹絕勝烹瓠葉,應補農書第一篇。
2、詠地瓜 其二
清代:徐宗勉
何堪薪桂米如珠,疐齕還留菜色無。篝滿爭如收黍稷,藤抽果爾敏蒲廬。
翻匙雪共齏成粉,切玉香同筍入廚。風雨調和疆場辟,蒼生長飽海東隅。
譯文:
怎麼能像珍珠柴桂米,疐咬回去留面色無。點滿爭如收黍稷,藤條抽果你敏捷蒲房屋。
雪一起搗碎成粉翻匙,切玉香同筍進入廚房。風雨調和戰場開辟,人類長飽海東隅。
3、詠地瓜 其一
清代:黃化鯉
獸掌龍蹄並有名,勻勻禹甸種初成。自從海外傳嘉植,功用而今六穀爭。
譯文:野獸掌握龍蹄都有名字,均勻均勻禹甸種初成。從海外傳俊,功效而現在六穀爭奪。
4、薯米
清代:胡健
番薯當米度年華,鼓腹安閑海外家。義士不須勞指囷,將軍何事慨量沙。
笑殊香粳供天府,喜並山芋喚地瓜。一自島隅分種後,風流隨處詠桃花。
譯文:
番薯在米度年華,鼓腹安閑海外家。正義的人不須勞累手指屈曲,將軍什麼事感慨量沙。
笑很香粳供給天府,喜都山芋喚地瓜。一個從島角分別種植後,風流隨處詠桃花。
5、和陶酬劉柴桑
宋代:蘇軾
紅薯與紫芽,遠插牆四周。
且放幽蘭春,莫爭霜菊秋。
窮冬出瓮盎,磊落勝農疇。
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
不思馬少游。
譯文:
紅色和紫色芽薯,遠插牆四周。而且放幽蘭春,不要爭霜菊秋。
嚴冬在瓮盎,磊磊勝利農耕地。淇水上白玉延,能夠再次經過這不,不想馬少游。
(4)陳氏盆景擴展閱讀:
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
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1593年菲律賓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
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污泥,於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於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陳氏引進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等均有論及。
番薯傳入中國後,即顯示出其適應力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產量之高,「一畝數十石,勝種谷二十倍」。加之「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故能很快向內地傳播。
十七世紀初,江南水患嚴重,五穀不收,飢民流離。彼時,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番薯
❺ 溫州市區有什麼地方好玩
溫州的雁盪山景區特別有意思。
中國十大名山之一,因「山頂有湖,蘆葦生長,秋雁宿」而得名,是溫州旅遊最熱的名片。
主要是指北雁盪山,分為網名、靈峰山、雁湖山,其中大龍瀑布、靈峰夜景、靈岩飛渡一定不能錯過。
由於有許多景點,你必須有計劃地去參觀。如果要完成游覽,一般需要2-3天。
永嘉書院也挺有意思的。
永嘉書院位於國家AAAA楠溪江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地帶。集山、水、石、林、灘、瀑於一體,兼容楠溪江所有的風景特徵的美景。溪床清澈寬闊,灘林茂密,山坡平緩,山峰雄偉秀麗,峽谷幽深,植被層次分明。
//www.kaihuadian.com/hua_0b46f21fbe096b63beb787c21e338744eaf8acf2?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