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老梁盆景

老梁盆景

發布時間: 2022-09-01 00:41:42

⑴ 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散文閱讀題-----再線等----快!!!

訪 蘭
賈平凹

父親喜歡蘭草,過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帶回些野蘭來培栽。幾年間,家裡庭院就有了百十餘品種,像要作一個蘭草園圃似的。方圓十幾里的人就都跑來觀賞,父親並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幾分慍怒。以後又進山去,可不再帶回那些野生野長的蘭草了。這事使我很奇怪,問他,又不肯說,只是有一次再進山的時候,要我和他一塊:「訪蘭去吧!」

我們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處。那裡有一道瀑布,從幾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遠就聽到了轟轟隆隆的響聲,水沫揚起來,彌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著,暈出七彩迷麗的虛幻。我們沿谷底走,便看見有很多野蘭草,盈尺高的,都開了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著了一層寒煙;香氣濃烈極了,氣浪一沖,站在峽谷的任何地方都聞到了。

我從未見過這么清妙的蘭草,連聲叫好,又動手要挖起一株來,想,父親會培育這仙品的:以前就這么挖回去,經過一番培栽,就養出了各種各樣的品類、形狀的呢!

父親卻把我制住了。問道:「你覺得這里的蘭草好呢,還是家裡的那些好呢?」

我說:「這里的好!」

「怎麼好呢?」

我卻說不出來。家裡的的確比這里的看著好看,這里的卻比家裡的清爽。「是味兒好像不同嗎?」

「是的。」

「這是為什麼?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兒?」

父親說:「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氣,長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經培栽,便成了玩賞的盆景。」

「但它確實葉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樣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調也就俗了。」

父親的話是對的,但我卻不禁惋惜了:這么精神的野蘭在這么個空谷僻野,葉是為誰長的,花是為誰開的,會有幾個欣賞它呢?

「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卻為著自己的特色而存在著,所以它才長得葉純,開得花純,楚楚的有著它的靈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這些野蘭了。欣賞它的這種純朴,後悔以前為什麼喜愛著它而卻無形中就毀了它呢!

父親拉我坐在潭邊,我們的身影就靜靜地沉在水裡;他看著蘭,也在看著我,說:「做人也是這樣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獻媚處事,就像盆景中的蘭草一樣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會給社會有貢獻的。」

我深深地記著父親的話。從那以後,已經是15年過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卻過。

1、文章說:「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兒?!」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什麼父親成功培植蘭草「並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幾份慍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縱觀全文,父親帶我到深山去「訪蘭」,其真正意圖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文章內容的有關表述正確的兩項是( )

A.全文短小精悍,含蓄雋永且虛實相間,既有對蘭草的細膩描寫和刻畫,又有對人生感悟的詮釋,情理並茂,發人深省。

B.文章開篇設置懸念,既激起了讀者急切的期待心情,又使行文跌宕起伏,並為下文「訪蘭」蓄勢。

C.「我」和父親花了半天時間才到空谷蘭草之地,崎嶇的山路、直下的瀑布、轟轟隆隆的水聲,既表明「訪蘭」之艱辛,又體現了蘭草生長環境之惡劣。

D.「我再也不敢去挖這些野蘭了」這句話既表現了「我」對空谷蘭草的崇敬之情,也體現了「我」對大自然美景的憐惜和熱愛之情。

E.文章中,「我」由空谷蘭草之狀之味產生聯想,從優美到崇高,詠物以明志,既坦陳了為人處世的意義,又反映了「我」不與世俗同流的人格魅力。

答案:
1、因為它們生長的環境不一樣。盆景里的蘭草經過人的精心裁培,只是供人玩賞,樣子雖美,但太甜、太媚,格調也俗氣。而山間幽蘭則吸天地之靈氣,秉大自然之毓秀,有自己的特色、富有靈性。
2、方圓幾十里的人們(包括「我」)只知觀賞蘭花的形美即外在美,而忽視了他的「本質」,不懂「父親」的良苦用心。
3、讓「我」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人活在世上,不可失去「本質」,不要獻媚迎合,拍馬逢迎,應保持自己的節操,否則就會失去人格,這樣也不會對社會對人類有所作為。
4、B E

提示:A.未「刻畫」蘭草;

C.不是表明蘭草生長環境的惡劣;

D.「我對大自然美景的憐惜和熱愛之情」有硬貼和拔高之嫌。

⑵ 《荷花淀》是怎樣的意境

追求意境之美是孫犁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孫犁非常強調散文作家的時代責任感,認為散文創作應當熱切參與和推動現實生活前進。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帶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美好境界。他的前期散文,如《織席記》、《采蒲台的葦》、《服裝的故事》等,就是現實生活的美好意境的提煉和反映。對孫犁來說,冀中平原上的一片荷花,一根蘆葦都深深地浸潤著作者的情愫。《采蒲台的葦》寫的是白洋淀人民同敵人一次斗爭的故事,它把葦的「骨性」和人民的斗爭性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白洋淀里是水養活了葦草,人們依靠葦生活。這里到處是葦,人和葦結合的是那麼緊。人好像寄生在葦里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里穿來穿去。「我漸漸知道,葦也因為性質的軟硬、堅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頭栽因為色白、高大,多用來織小花邊的炕席;正草因為有骨性,則多用來鋪房、填房鹼。」因此,「在戰爭的炮聲還不斷傳來,人民的創傷並沒有完全平復時候。關於葦塘,就不只是一種風景,它充滿火葯的氣息,和無數英雄的血液的記憶。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經過作者的鋪排描寫,「采蒲台的葦」就有了不同尋常的意境。在《服裝的故事》中,作者記敘了一段他從延安到冀中途中的故事,他的任務是給女同志趕毛驢。「那些嬰兒們,裝在兩個荊條筐里,掛在母親們的兩邊。小毛驢一走一顛,母親們的身體一搖一擺,孩子們象雛燕一樣,從筐里探出頭來,呼喊著,玩鬧著,和母親們愛撫的聲音混在一起,震盪著漫長的歡樂的旅途。」在這種情景中趕路,雖有旅途的勞累,也自有悠然舒暢的樂趣。

孫犁還從對往事的回憶中勾畫出鄉村風俗的雋永意境。《度春荒》一文,在寫了家鄉父老鄉親挖野草度春荒的艱難情景之後,又寫下了充滿生趣的美好情景:「在春天,田野里跑著無數的孩子們,是為飢餓驅使,也為新的生機驅使,他們漫天漫野地跑著,尋視著,歡笑並打鬧,追趕和競爭」。「春風吹來,大地蘇醒,河水解凍,萬物孽生,土地是松軟的,把孩子們的腳埋進去,他們仍然快樂地跑著,並不感到跋涉。」 這位經歷過戰爭硝煙洗禮、經歷過人生大悲大喜的老人,以一種返樸歸真的深沉心境,把目光重新投向身邊那些平凡的事物,那些記憶深處偏僻的角落,凝神思索,並從中發現某種朴實而永恆的意蘊。他寫花、寫果、寫河、寫自己曾有過的書的夢與畫的夢,寫鋼筆的故事、牲口的故事、報紙的故事,寫晚秋的白蠟樹、故居的老屋,也寫自己的病期經歷、亡妻無比珍愛的一塊包袱皮。他曾這樣描寫身旁一株普普通通的白菜花心:
「……一過清明節,有些菜頭就會膨脹起來,俗話叫做菜懷胎。慢慢把菜幫剝掉,裡面就露出一株連在菜根上的嫩黃菜花,頂上已經布滿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鏟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書案上,是我書房中的一種開春景觀。」「菜花,亭亭玉立,明麗自然,淡雅清凈。它沒有香味,因此也就沒有什麼異味。色彩單調,因此也就沒有斑駁。平常得很,就是這種黃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見不到這種黃色了。」(《菜花》)

楊朔本質上是一個詩人。早期的鑽研古典詩詞、酷愛詩歌創作,是他個性和氣質最真實、最自然的流露與顯現。他自己曾悅過:「我該是個詩人!」但革命戰爭把他推向了小說和通訊。他在他創作的前三個階段里一直是交叉並進地寫作著這兩種文體,基本上抑制著他的「詩魂」。從《香山紅葉》等文章的創作開始,他才找到了自己詩情的噴吐口,一發而不可收地釀制了一篇篇貯滿詩意的散文,使作家和作品、為人和為文、氣質和風格得到了比較的一致,相對的統一,使他的創作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楊朔散文的突出貢獻,在於他創造了一種楊朔式的「詩體散文」。他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以詩為文」的藝術主張,這在散文寫作上是獨樹一幟的。他說:「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詩」;「我在寫每篇文章時,總是拿著當詩一樣寫,……常常在尋求詩的意境。」「動筆寫時,我也不以為自己是寫散文,就可以放肆筆墨,總要象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後寫成文章。」這不啻是他在散文藝術王國里的勇敢宣言!散文,歷來就是「直說」,所謂「直陳其事」,「直抒其情」,只是講究「情文並茂」而已;現代散文大家朱自清雖寫出了不少情境交融的佳作,相當注重煉意和錘句,開始使散又貯滿了詩意,但他並沒有提出明確的藝術主張,也沒有把這種傾詢貫徹於他的全部作品。楊朔則不同,他努力標新,大膽走自己的路,揭出了「以詩為文」的大旗,並以自己豐厚的藝術實踐證明了它的可行與成功——這正是他比他的前輩們高明、出新的地方。

楊朔散文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是其境界優美、詩意盎然。

他是造「境」的能手。場面、對話、景觀、氛圍,他只消精練的幾筆白描就能使意境全出,神情畢肖。如在《海市》中,他寫奇異的海上幻景,把個海市蜃樓寫得影影綽綽、飄飄緲緲,使人讀之大有仙風撲面之感;在《泰山極頂》中,他寫山是「眉目分明」,寫古松是顏色「濃得好象要流下來」,在他的筆下,天光山色,流水松濤,「整個山河都在歡騰著」;在《雪浪花》中,姑娘們嬉戲海邊觀賞浪花擊打礁石、「老泰山」妙語解疑的場面,是那般歡快、奇警,富有境界;而在《荔枝蜜》中,「我」沉吟地望著遠方,辛勞的農民們正在水田裡俯身插秧,畫面又是那般開闊、靜謐,令人邏想,楊朔的散文,篇篇都有它獨異的藝術天地,而且往往是開篇即能引人入勝,這是很不容易的。在當代散文家裡,象他這樣具有很強造「境」腕力的作者似難尋覓。

由於他的散文是「當詩一樣寫」的,所以很自然地它們就詩意盎然。這個「詩意」,主要表現在作品的整體構思上。象《泰山極頂》里,以「倒展」開來的「一幅規模驚人的青綠山水畫」為貫穿線索,當它「露出畫卷最精彩的部分」時,文勢突然翻跌,點出「我們分明看見另一場更加輝煌的日出」的主題,首尾圓合,渾然一體,在思想升騰中溢滿了濃郁的詩意;在《香山紅葉》里,「越到老秋,越紅得可愛」的雙關寫法,使香山「紅葉」和「老向導」隨著文章內容的漸次展開而逐步靠攏、貼近,終於相互溝通,融為一體,在象徵的巧用中漾出了新清的詩意;《茶花賦》中,一句「童子麵茶花開了」象詩眼一樣,使畫出「祖國」面貌特色的「難題」迎刃而解,全文詩意頓生;《櫻花雨》中,君子「忍不住」悄聲所說的「敢情是罷工吧」一句話,以及她柔和眼神中跳出來的」兩點火花」,使「我」深感「錯看」了她,「想不到在這個怯生生的心靈里,也隱藏著日本人民火一樣的願望」,在一「抑」一「揚」中使思想升華為動人的詩章。其它,象一隻蜜蜂,一堆蟻山,一顆寶石,一盞小燈,一簇浪花,一彎夜月,一尊「鶴首」,一泓泉水,在楊朔筆下也都抹上了「詩」的色彩。他曾這樣說過:「你在斗爭中,勞動中,時常會有些東西觸動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歡樂,使你憂愁,使你深思,這不是詩又是什麼?凡是遇到這樣動情的事,我就要反復思索,到後來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楊朔總是這樣在生活中尋覓「詩意」的:他一旦動情就苦苦思索內里的「底蘊」,並憑著他「自有詩心如火烈」的氣質、意匠,把它「化」為作品的詩思、境界,這樣,自然就「散文亦是好詩篇」了,」

除了上述特點之外,楊朔的散文多寫得往復三折,布局精巧。他的文章講究「起筆」,一般總是先聲奪人,起勢不凡;然後就波瀾跌宕,往復三折,極盡「轉彎」之能事,以收「曲徑通幽」之妙;最後,多是「卒章顯志」,認識驟然升華,順勢翻出新意,從容「點睛」,含蓄止筆。他的這種嚴謹的結撰功夫,使他的散文作品酷似精心修剪的盆景藝術。

另外,他的散文的語言是清新俊逸、雅俗共賞的。他寫慣了小說,所以「口語」是其文章的底色;他又精通古典,擅長外語,因而又不時地糅入一些頗為雅緻的書面詞語。這樣,就形成了他作品可讀、耐讀的特有語言風格。

但楊朔散文也是有其明顯缺點的。這個缺點我們可以從更高的美學的層次上來認識它。他的散文除了人們常常說到的具有「詩魂」之外,實際上,它還同時具有通訊性和小說化傾向。這是和他由寫通訊、小說(而且寫了那樣長時間)走向寫散文分不開的。藝術散文的題村多為往事回憶(或「回憶」與「現實」的交織),楊朔則不然,他的散文的題材都是相當「現實」的,不是「憶舊」而是「追新」,是未經沉澱的新生活的掠影。早先的《滇池邊上的報春花》、《石油城》是這樣,後來的《香山紅葉》、《雪浪花》還是這樣。這一方面固然增強了藝術散文的現實感,使它保持了和生活同步的「新」面貌(這是非常可貴的,是楊朔散文的一大優長);但另一方面卻留下了報道氣的痕跡。如《海市》,總感到它是報道長山列島今昔巨變的。《雪浪花》,總感到它是記寫「老泰山」遭際、性情的。這樣,文章的客觀性就會擠壓主觀性,「它」或「他」就勢必會排斥「自我」。這種殘存的通訊性,不能不影響藝術散文個性和感情的充分發揮。小說化傾向也是如此。《雪浪花》最典型,它發表後曹禺最早評論這篇作品,就說它是一篇「好小說」①。象這樣刻畫人物、講究故事的文章還有《香山紅葉》、《海天蒼蒼》、《百花山》、《黃海日出處》等。即使是象《茶花賦》、《荔枝蜜》這樣的作品,那裡面也有「普之仁」、「老梁」這樣的人物(其實,他們是完全何以更加「淡化」、「虛化」的)。多出現人物,多使用對話,這幾乎成了他散文的一個特點。這些,和詩化傾向結合起來,就較多、較重地偏離了藝術散文的內在軌跡。可以說:楊朔散文是獨特的、新穎的、有創造的;但它並沒有全面體現、充分發揮藝術散文的美學特質。表現「自我」的不足(他幾乎沒有一篇寫「主體」,寫「內宇宙」的作品),這是通訊性所造成的:作品人工氣的存在,這是小說化的必然影響;文章雕鑿痕跡較重、失之太「做」,這又是詩化主張帶來的結果——看來,他在進行大膽藝術探索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昂貴的代價。

散文雖然與詩毗鄰,但它永遠是散文而不是詩。把散文寫成詩(楊朔散文實際上是以「詩」為主導的「多聲部」大合唱,交響樂),並不是散文的坦途。但楊朔畢竟是大手筆,所以他還是大致把握住了作品的「火候」、「度量」,做到了獨辟蹊徑、自成一體;那些學步者也走此「途」(這本非「正道」),則「東施效顰」,了無成就,這是楊朔不能負責的。至於指斥楊朔「粉飾」,更加離譜,既乏「知人」,又未「論世」。評價這樣一位有才華、有創新而又有勇氣、有操守的優秀藝術家,是應該更嚴謹、科學,實事求是的。

秦牧是一位當代傑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搖曳多姿,光彩照人。藝術特徵鮮明,風格獨具,與眾不同。

秦牧散文特點之一,是言近旨遠,哲理性強。贊頌新中國,新生活,鞭撻丑惡現象是貫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條主線,在闡述觀點,講明道理時,絕不枯燥。

秦牧的散文格調高昂,立意深刻,寓共產主義思想教育於閑談趣聞之中,贊美祖國和人民,歌頌社會主義,用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格調統帥作品,使讀者在字里行間中得到心靈的凈化。宣傳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充滿了對一切腐朽、污穢、醜陋事物的憎惡之情。他的作品充分調動聯想和想像的藝術手段,用清新流暢的語言在講古論今中闡述主題。
秦牧的作品取材廣泛,大到大千世界,小到一粒種子,容量大,幾乎無所不包,能夠精心地運用材料,各個題材都充滿詩情畫意,艷麗繽紛,多種表達方式的巧妙運用,寫景抒情,敘事議論巧妙融合,景中有情,景中生議,議中升華,敘中產議,敘中融情,秦牧的散文運用表達方式獨具匠心。譬喻、警句精彩紛呈,許多內容知識性、趣味性十足,滿足了廣大讀者的求知慾望,獲得新鮮的美感,他的散文給予讀者的教育、影響是獨樹一幟的。

劉白羽的散文創作洋溢著濃厚的時代氣息。他曾說過:「一個報告文學作家應該是一個最富有時代感的人」。①他正是一個熱烈地追尋著「時代感」的作家。他常常是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從中國革命的廣闊背景之上,去觀察生活、反映現實,力求節奏清晰地勾勒出中國革命的足跡。這樣,祖國由「黑暗」而「黎明」,而「日升」,而「大放光明」的歷史性巨變,就成了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他說:「從英雄的戰爭到沸騰的建設生活,我的心隨同時代脈搏而躍動,我也就一直繼續寫下來。現在收集在這里的一些篇只是我寫的一部分,不過從中還略微看得出中國血的戰斗的一點歷史脈絡、火熱建設的一點閃光。」②劉白羽是一個不倦的戰士。他不僅親眼目睹了「一個舊世界的崩潰,一個新世界的壯大」的過程,而且親身投入了這場震撼大地的血與火的戰斗。因此,他和這戰斗的時代是聲息相通、結為一體的。時代鑄就了劉白羽的創作。他創作中的全部優長及缺憾,都是時代的准確反映和真實記錄——了解這一點,是了解劉白羽創作「奧秘」的一把鑰匙。

他的散文的突出特色之一,是他總是以斗爭的生活取材,善於表現生活的壯美。

他喜歡我們這個充滿了新與舊、美與丑、光明與黑暗、方生與垂死的尖銳斗爭的「革命大時代」,認為只有「勇敢,搏鬥,急流勇進才是我們的生活」(《怒海》)。因此,他在選取寫作題材時,總是愛剪取那能以振奮人心、鼓舞鬥志的「大時代」的一角。這樣,熾熱的戰斗,勇猛的進軍,沸騰的工地,雄壯的歡歌,差不多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對於革命戰爭,他更是充滿了難以抑止的親近感情。他有相當一部分作品都是革命戰爭的熱情禮贊,《燈火》就是其中寫得最濃烈的一篇。即使是寫景,他最喜歡寫的也是高山、大海,日出、黎明,不滅的燈光、奔瀉的江河,以及那在風狂浪險中拚搏奮進的一葉扁舟。他之所以喜愛這種陽剛之美,雄壯之美,自然不是偶然的。他說:

當我接受了馬列主義思潮影響,投入革命的激流,沖入戰斗的搏鬥,我有了崇高的理想與信仰,我受到血與火的鍛煉,我的情感思想變了,美的觀點也變了。自然,不是舊的一切都拋棄了,而是經過了揚棄,我所愛的,我所寫的,就不同了。於是,我的經歷、我的修養、我的人格、精神、氣魄,熔而為一,成為我的風格。一道萬里長江,古今誦詠者何止萬千,「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是一境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又是一境界,我寫長江自不敢跟人比,但我寫長江激流勇進之美,這是我所得之長江,我所愛的長江,我的長江之美。①

這段話不僅是對他力作《長江三日》的一個極好的說明,更是對他全部散文創作風格的一個最好的概括——贊頌「激流勇進之美。——這,就是他心中的人生,筆下的主題!

他的散文的另一突出特色,是其作品裡充溢著作者的革命激情。

他認為:「如果作者不把血、感情流注到文章里,文章又怎能有燃燒的熱情,有光彩呢?」①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創作體會。他的散文既不象楊朔的巧借人、事,「以詩為文」,也不象秦牧的談天說地、「知識」密集,他看重的是感情與體驗的傾吐。他的作品,一般以感情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以親聞親歷的事實的聯想作為全文的內容,在縱橫開闔之中流注以激情的議論,從而使其「燃燒」著一種哲理的光彩。就寫法而言,劉白羽的散文是比較道地、比較純正的。譬如他的《平明小札》中有一篇《急流》,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今天,當我靜靜的望著深遠的夜空和燦爛的星群時,我理解到:那江流上有一條平安的道路,這道路是屬於勇士的。勇士乘那奔騰澎湃之勢,追風逐電,翱翔自如,轉瞬千里;而懦夫還沒有進入激流,早已為那顯赫的聲勢所威懾,丟魂喪膽,低頭徘徊,而結果也只能使自己和自己所駕駛的船隻一道擊沉撞碎。

……是急流勇進,還是急流勇退?是知難而進,還是知難而退?生活在革命斗爭浪濤中的人,應當作乘長風破萬里浪的能手,因為急流是永遠奔騰前進的。

這里有的只是激情、感受。其中的「熱度」,讀之可見。一些論者所說的他作品的「政論」色彩,其實,很多時候、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這種激情所引出的思想的光芒,是「血」和「感情」在注入事實敘述中的一種燃燒。象這樣的激情議論,在他的作品中隨處能見。他的文章,總是盪漾著這種「戰士的豪情」。

最後,和上述兩點相適應,他為文的筆觸粗放、雄健,善於以鋪排的句式來造成磅礴的氣勢,長於以絢麗的詞彙來顯示文採的煥發。他在遣詞造句時,往往是筆酣墨飽,任情揮灑,以求其能縱橫恣肆、淋漓盡致。在他看來,這壯美的時代正應該配以這壯美的文風。

作為「進軍的號角」、「嘹亮的戰歌」,劉白羽的散文自有它的價值、地位;但毋庸諱言,他的散文的缺點也是相當明顯的:取材的相近使文章的思想主旨較為單調、重復;激情的奔放使作品顯得直露、散長;壯美的文風有時又帶來了內容的空泛、虛誇。特別是這一切在當時嚴重「左」傾的整體氛圍影響下,他因未能分清跟形勢與跟時代、空洞的豪言壯語與科學的求實精神的區別而變得較為嚴重了。

⑶ 在農村鄉鎮開個花鋪,賣盆景,能賺錢嗎

現在農村發展很好,別說開花圃,就是開工廠農村乾的也多,基本上不出遠門在家就能掙錢。農村這幾年蓋的房子都是小別墅,什麼裝修房子啊!花樹,花盆,買的各式各樣的花,放在院子里,裝扮的很好看。

熱點內容
夢見茶花凋零 發布:2025-07-01 20:21:54 瀏覽:19
茶花情人節圖片 發布:2025-07-01 20:18:51 瀏覽:97
白百合被殺 發布:2025-07-01 20:18:49 瀏覽:306
積雪梅花玉 發布:2025-07-01 20:17:49 瀏覽:513
黃豆喂茶花 發布:2025-07-01 20:16:32 瀏覽:888
盆栽玩具花 發布:2025-07-01 20:14:09 瀏覽:146
二手玫瑰怎麼樣 發布:2025-07-01 20:12:51 瀏覽:825
櫻花觀賞地 發布:2025-07-01 19:53:00 瀏覽:821
福建梅花傘業 發布:2025-07-01 19:34:58 瀏覽:128
四川茶花供應 發布:2025-07-01 19:27:43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