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有泥鰍
1. 家裡養小泥鰍怎麼養
魚的顏色減淡一般有兩種情況,一個是缺少氧色,如果你的魚經常內竄到水面呼吸或是貼容近水面游就是缺氧了;另一種情況是保護色,就像變色龍會跟據環境改變體色一樣,魚也會根據周圍環境顏色的明暗改變體色,你的缸里沒有顏色的物體水太清,泥鰍的體色就會變淡。
盆可以養泥鰍,但要注意防跳,不要拿到陽光下面曬,泥鰍比較喜歡陰暗的環境。盆里不需要放泥,可以喂饅頭渣、碎米飯粒,有像紅線蟲那樣的活餌更好。
2. 綠蘿能不能和泥鰍一起養有什麼注意事項嗎比如水的要求,換水的方法等
性喜溫暖、潮濕環境,要求土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盆栽綠蘿應選用肥沃、疏鬆、排水性好的腐葉土,以偏酸性為好。綠蘿極耐陰,在室內向陽處即可四季擺放,在光線較暗的室內,應每半月移至光線強的環境中恢復一段時間,否則易使節間增長,葉片變小。綠蘿喜濕熱的環境,越冬溫度不應低於15℃,盆土要保持濕潤,應經常向葉面噴水,提高空氣濕度,以利於氣生根的生長。旺盛生長期可每月澆一遍液肥。長期在室內觀賞的植株,其莖干基部的葉片容易脫落,降低觀賞價值,可在氣溫轉暖的5、6月份,結合扦插進行修剪更新,促使基部莖干萌發新芽。
3. 泥鰍該怎麼養
泥鰍養殖畢竟不同於常規水產品種的養殖,相對投入的成本也要高些。它需要有比較系統的水產養殖常識和比較完善的基礎設備,保證穩定性的苗種來源。
池塘周邊設置圍網,可以防止水鳥、青蛙、黃鱔等敵害,也可以防止泥鰍逃跑,還可以防止泥鰍到池梗冬眠。池塘中放水葫蘆、水花生覆蓋池塘三分之一的面積,可以讓泥鰍遮陰,也可以降低水溫。池塘放一定數量的白鰱(40~50尾/畝),可以起到消化殘渣、凈化水質的作用,還有起到缺肥、低氧預警的效果。
泥鰍養殖品種的苗種成本較高,因此,要盡可能選擇是人工繁殖的泥鰍養殖品種或附近天然水域中能獲得穩定苗源的養殖品種。泥鰍苗進池後,能不能成功就看後期的管理了!水質管理,是泥鰍養殖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直接影響泥鰍的生長情況和發病率。要充分把握飼料的投喂。飼料在養殖中占很大的比例,把握的准確到位可以降低成本提高飼料應用率。
注意發展自己的銷售渠道,把握價格行情的波動。有自己的渠道就可以賺到這個季節的差價,泥鰍的價格一般11~18元/斤,臘月泥鰍價格可以到15~18元/斤。
搞好泥鰍養殖的日常管理工作:
養水,水清則無魚,所以泥鰍養殖中要注意水的培育,先期用豬糞牛糞墊底,以後用真正的生物魚肥提高肥分,避免經常的添加農家肥引入病菌。水色淡綠,透明度20cm。晚上用電筒貼近水面照射有大量的浮游生物聚集為好,那些都是泥鰍的活性餌料。
充分把握飼料投喂節。飼料在養殖成本中占很大的比例,合理科學的把握飼料的投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飼料應用率。可用EM原露浸泡後投喂,可提高飼料應用率促進消化改善泥鰍腸道,好的EM原露可以節約10~15%的飼料。好的促長劑添加效果也是明顯的,同等飼料用量的情況下,經常添加促長劑的明顯的規格要大15~20天的生長時間。
要清楚自己池塘有大概多少尾泥鰍,這樣才能做到飼料不浪費,而且對自己池塘泥鰍有多少斤隨時掌控。投喂的飼料量大,大量的排泄物會造成水質的惡化為了保證水體富有營養又不惡化,所以要利用好微生物對水體的控制。
飼料投喂要根據大小、水溫、氣候和季節的不同來做調整,避免浪費飼料,影響水質。種苗剛進池需要7~10天的誘食訓食,一般局部挑點的投喂。
進食正常後,3~8cm的小苗按6%投喂,8~12cm的種苗按4%投喂,12cm以上的大苗按2~3%投喂。每天投喂兩次,下午最好在傍晚時投喂,泥鰍本身就有夜間覓食的習慣,投喂量佔全天投喂量2/3。當水溫達到30℃以上時,要等到晚上水溫低了再投喂。7~8月份泥鰍攝食高峰期,每天增加到投喂3次。5~6月份為泥鰍體重的4%,7~8月份加大到8%~10%,9~10月份可降到3%~4%。水溫降至15℃以下或升到30℃以上時及雷雨悶熱天可不投餌或少投喂。
根據不同的溫度,採取不同的深度控制,在泥鰍夏眠和冬眠時,水的深度加大,一般保持在70~90cm,在水溫22~27℃時,水深控制在50~60cm,不能太深,以免表層水和底層水溫差太大,產生感冒造成死亡。夏天高溫最好能保持水體流動使水體溫度一致避免表層水溫過高。
不要經常換水,換水不如改水。很多資料介紹的經常換水在實際操作中是個誤區,除非你換的水沒有任何有害病菌,不建議經常換水。只要水質不老化,就加一下水而已,經常的換水容易帶入大量的有害病菌,那就意味經常的殺菌,水體經常的變化會影響泥鰍的生長,因此,平時一般用EM菌調水改水,除非水體老化就換水。夏天氣溫高,水的蒸發量大,要特別注意加水,控制水溫和水深。
從進苗時的規格,數量、每日飼料投量都要做好原始記錄,後每隔15天捕魚稱重,和前次對比,比較和飼料投量的計算,決定飼料的增減,也可以比較准確的把握產量。
泥鰍養殖過程中,要注重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疾病預防要定時,一般20天一次,內服同時進行,3天一個療程。泥鰍常見的病害有赤鰭病、水霉病、氣泡病、曲骨病、車輪蟲病、舌杯蟲病、農葯中毒及其它生物敵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1、赤鰭病:此病對泥鰍危害大、發病率高,由桿菌引起。
先是魚鰭或體表部分表皮剝落,呈灰白色,肌肉開始腐爛,肛門部位發紅,繼而在這些部位出現血斑,並逐漸變為深紅色,嚴重時出現鰭條脫落,不攝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於夏季。應避免魚體受傷,苗種放養前應用3%的食鹽水浴洗消毒,發病時,可在飼料中拌入氯黴素投喂。
2、水霉病:病鰍可用3%的食鹽溶液或者聚維酮碘等浸洗5~10分鍾。
3、列印病:病灶一般呈橢圓形,圓形,浮腫有紅斑。患處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於7~8月份。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進行全池潑灑。
4、車輪蟲病:寄生於鰓部和體表。患病後攝食量減少,離群獨游,嚴重時蟲體密布,如不及時治療,會引起死亡,流行於5~8月份。預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防治方法為按池水每立方米用晶體敵百蟲0.7g全池潑灑。
5、舌杯蟲病:寄生於泥鰍的皮膚或鰓上,平時攝取四周水中的食物作營養,對泥鰍沒有多大影響。但若大量寄生在鰍苗上,會造成呼吸困難,嚴重時導致鰍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發病,以5~8月份較為普遍。預防主要是在鰍種放養前用8g/m3水硫酸銅溶液浸洗15~20分鍾,發病後治療則用0.7g/m3水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
泥鰍最好10月初就開始起撈,不然基礎差的池塘泥鰍大部分進土冬眠了。捕撈泥鰍的方法有:
1、籠捕。捕泥鰍較為有效的方法是用地籠捕。籠捕在泥鰍入冬休眠以外的季節均可作業,但以水溫在18~30℃時,捕撈效果較好。捕泥鰍時,先在須籠、鱔籠中放上可口香味的魚粉團,炒米粉糠、麥麩等做成的餌料團,或者是煮熟的魚、肉骨頭等,將籠放入池底,待1小時後左右,拉上籠收獲一次。停食一天,在晚上捕撈,較果更好。這種捕撈方法,一畝池塘放10左右只地籠,連捕幾個晚上,起捕率可達60~80%。
另外,也可利用泥鰍的溯水習性,用地籠沖水捕撈泥鰍。捕撈時,籠內無需放誘餌,將籠敷設在進水口處,籠口順水流方向,泥鰍溯水時就會游入籠內而被捕獲。一般半小時至1小時收獲一次。
2、敷網捕。罾捕泥鰍罾捕泥鰍一般在泥鰍活動、吃食良好的季節里進行。罾方形,用聚乙烯網片做成,網目大小1cm左右,捕撈泥鰍苗,則用聚乙烯網布,網片面積1~4m2,四角用彎曲成弓形的二根竹竿十字撐開,交叉處用繩子和竹竿固定,用以作業時提起網具。罾捕養殖泥鰍有二種作業方式。一種是罾誘:預先在罾網中放上誘餌,將罾放入養殖水域中,每畝放10隻左右,放罾後,每隔0.5~1小時,迅速提起罾一次,收獲泥鰍,捕撈效果較好。另一種方法是沖水罾捕:在靠近進水口的地方敷設好罾,罾的大小可依據進水口的大小而定,為進水口寬度的3~5倍。然後從進水口放水,以微流水刺激,泥鰍就會逐漸聚集到進水口附近,待一定時間後,即將罾迅速提起而捕獲泥鰍。
3、池塘拉網捕。在仲春後直到中秋,泥鰍攝食旺盛季節,可用捕撈家魚苗、魚種的池塘拉網,或專門編織起來的拉網扦捕池塘養殖泥鰍,將魚粉或炒米糠、麥麩等香味濃厚的餌料做成團狀的硬性餌料,放入食場作為誘餌,等泥鰍上食場攝食時,下網快速扦捕泥鰍,起捕率更高。
4、袋捕。此法是根據泥鰍喜歡尋覓水草、樹根等隱蔽物棲息,尋食的習性,用麻袋、聚乙烯布袋,內放破網片、樹葉、水草等,並放入誘餌,放在水中誘泥鰍入內,定時提起袋子捕獲泥鰍。此法多用在稻田內捕捉泥鰍。
5、干塘捕捉。池塘排干水捕捉泥鰍,一般在泥鰍吃食量較少,而未鑽泥過冬時的秋天進行。或者是用上述幾種方法捕撈養殖泥鰍還有留余時,則只好乾塘捕捉泥鰍。方法是先將池水排干,然後根據成鰍池的大小,在池底開挖幾條寬40cm,深25~30cm的排水溝,在排水溝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無水,溝、坑內積水,泥鰍會聚集到溝坑內,即可用抄網捕撈。若池大未捕盡,可進水淹沒池底幾小時,然後慢慢放水只剩溝坑內水,繼續用抄網捕撈。若池中還有泥鰍鑽到泥中未捕到,則再進水淹沒池底過夜,第二天太陽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復捕一次,基本捕盡池中的泥鰍。
這樣可以么?
4. 花盆裡有泥鰍怎麼辦
關於花盆裡有泥鰍這種問題我想大多數人聽到的第一反應就是拿來做菜吃了吧,如果泥鰍數量不多不夠做一道菜那就放了,圖個清靜也好。
5. 盆栽荷花下邊養泥鰍行嗎
理論上可以,一個生態系統的氮循環需要植物與動物共存。
然而只養荷花的話需要少量加肥,而加上泥鰍以後改喂還是得喂
6. 家養泥鰍怎麼養
1苗種培育
1.1池塘條件
苗種培育以土池為好,面積以30~100?為宜,池深40~60cm,池中開挖魚溜,以利其棲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實,進、排水口設攔魚網,池底鋪墊15~20cm淤泥層,池中投放浮萍,覆蓋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4。
1.2清塘培水
鰍苗下池前10d,用生石灰20~30kg/100?帶水清塘消毒。消毒後施300~400kg/667?腐熟的人畜糞作基肥培水,池水加至30cm。待水色變綠,透明度15~20cm後,即可投放鰍苗。
1.3苗種放養
鰍苗出膜第2天便開口進食,飼養3~5d,體長7mm左右,卵黃囊消失,營外源性營養,能自由平泳,此時可下池進入苗種培育階段。鰍苗的放養密度以800~1000尾/?為宜,有微流水條件的可適當增加。注意,同一池中要放養同批孵化規格一致的鰍苗,以確保苗種均衡生長和提高成活率。
1.4飼養管理
剛下池的鰍苗,對飼料有較強的選擇性,因而需培育輪蟲、小型浮游植物等適口餌料,用50目標准篩過濾後,沿池邊投喂,並適當投喂熟蛋黃、魚粉、奶粉、豆餅等精飼料。鰍苗體長達到1cm時,已可攝食水中昆蟲、昆蟲幼體和有機物碎屑等食物,可用煮熟的糠、麩、玉米粉、麥粉等植物性飼料,拌和剁碎的魚、蝦、螺蚌肉等動物性飼料投喂,每日3~4次。同時,在飼料中逐步增加配合飼料的比重,使之逐漸適應人工配合飼料。飼料應投放在離池底5cm左右的食台上,切忌撒投。初期日投飼量為鰍苗總體重的2%~5%,後期8%~10%。泥鰍喜肥水,應及時追施肥料,可施雞、鴨糞等有機肥,用編織袋裝入浸於水中,每次用量約0.5kg/?;還可追施化肥,水溫較低時可施硝酸銨2g/?,水溫較高時可施尿素2.5g/?。平時應做好水質管理,及時加註新水,調節水質。當飼養1個多月,鰍苗體長達3~4cm,開始有鑽泥習性時即可轉入成鰍養殖。
2池塘養成鰍
2.1池塘建設
選擇避風向陽、引水方便、弱鹼性底質、無農葯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積一般為100~250?,池深0.7~1m,池塘可以是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磚、石塊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緊,池底需夯緊,做到堅固耐用無漏洞,池底鋪入20~30cm的肥泥。進出水口用鐵絲或塑料網攔住,池底向排水口傾斜,以便排水和捕撈。
2.2培水與放種
池塘按苗種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深保持30~50cm,並施入豬糞等有機肥培育水質,用量為20~30kg/100?。待葯性消失、池水轉肥後,即可投放鰍種,3~4cm的鰍種放養密度為50~60尾/?,有流水條件的可適當增加。
2.3飼養管理
在培肥水質,提供天然餌料的基礎上,須增加投喂蛆蟲、蚯蚓、蚌肉、魚粉、小雜魚肉、畜禽下腳料等動物性飼料,以及麥麩、米糠、豆渣、餅類等植物性飼料,或人工配合飼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飼量為泥鰍體重的5%~10%。投飼應視水質、天氣、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水溫15℃以上時泥鰍食慾逐漸增強,20~30℃是攝食的適溫范圍,25~27℃食慾特別旺盛,超過30℃或低於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飼。此外,還應 根據水質肥度進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黃綠色為好。當水溫達30℃時要經常更換池水,並增加水深;當泥鰍常游到水面浮頭「吞氣」時,表明水中缺氧,應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並可在池角施入牛糞、豬糞等廄肥,以提高水溫,確保泥鰍安全越冬。
3稻田養成鰍
3.1稻田條件及改建方法
凡泥質、弱鹼性和無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養殖泥鰍。選作養鰍的稻田面積不宜過大,一般以1000m2左右。田埂要加固,並埋下網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鰍鑽洞逃逸,進、出水口加設網攔,在田中開挖多個面積為2~3?、深60cm以上的坑。與坑相通,開挖縱橫數條溝,溝寬、深均為30~40cm,坑和溝的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10%左右,為夏季高溫、施農葯化肥及水稻曬田時泥鰍的棲息場所,又便於集中捕撈。
3.2放養
鰍種放養時間以水稻栽插初次耘田後為宜,放種前3~4d在坑、溝內施入腐熟的畜肥40kg/100?,培肥水質,然後每667m2放3~4cm的鰍種2萬~2.5萬尾。
3.3飼養
鰍種放養後,投喂糠麩、枯餅、蚯蚓、蠶蛹粉、動物內臟等,前期日投飼量為泥鰍體重的5%~8%,以後為5%左右,飼料投放在溝、坑中。同時,根據水質情況及時追施肥料,每次追肥量15kg/100?。稻田應盡量少用農葯,必要時選擇高效低毒農葯,並在陰天噴灑。同時,保持水質清新,防止投餌施肥過量而影響水質。
4病害防治
泥鰍的病害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4.1水霉病
4.1.1症狀病鰍體表附著白色毛狀水黴菌。此病多發生於水溫較低時期,當魚體受傷時極易感染。
4.1.2防治辦法
(1)捕捉、運輸泥鰍時,盡量避免機械損傷;(2)用4%的食鹽水浸洗病鰍5~10min,或用4g/m3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min。
4.2爛鰭病
4.2.1症狀病鰍的鰭、腹部皮膚及肛門周圍充血、潰爛,尾鰭、胸鰭發白並潰爛,魚體兩側自頭部至尾部浮腫,並有紅斑。
4.2.2防治辦法(1)1g/m3漂白粉全池潑灑,或0.1g/m3呋喃唑酮全池潑灑;(2)用20g/m3的呋喃那斯溶液浸洗病魚15~20min,或按0.04%的呋喃那斯拌入飼料連喂3d。
4.3寄生蟲病
4.3.1症狀病鰍體瘦弱,常浮於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轉,體表粘液增多。多由車輪蟲、舌杯蟲、和三代蟲寄生蟲所致。
4.3.2防治辦法(1)用0.7g/m3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可防治車輪蟲和舌杯蟲病;(2)用0.5g/m3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可防治三代蟲病。
4.4白身紅環病
4.4.1症狀病鰍身體呈灰白色,出現紅色環紋。此病因泥鰍捕捉後長期蓄養所致。
4.4.2防治辦法(1)鰍種放養時用5g/m3孔雀石綠溶液浸洗15~20min;(2)0.2~0.3g/m3孔雀石綠全池潑灑;(3)將病鰍移入靜水池中暫養一段時間。
4.5氣泡病
4.5.1症狀病鰍魚苗浮於水面。因水中氧氣或其他氣體含量過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魚苗。
4.5.2防治辦法(1)食鹽4~6kg/667m2全池潑灑;(2)立即沖入清水或黃泥漿水;(3)及時清除池中腐敗物,不施用未發酵的肥料。同時,掌握好投餌量和施肥量,防止水質惡化。
4.6敵害
清除蛇、蛙、烏鱧、水蜈蚣、紅娘華等敵害生物。
5捕撈
5.1沖水法
將捕撈工具放在進水口,然後放水進池。泥鰍受流水刺激,逆水上游,群集於進水口附近。此時將預先設好的網具拉起,便可將泥鰍捕獲。
5.2誘捕法
把煮熟的牛、羊骨頭或炒制的米糠、麥麩等誘餌放在網具或魚籠中,用其香味引來泥鰍。
5.3干塘法
冬季,水溫降至15℃~12℃時,泥鰍就會鑽入池塘底泥中,只能幹塘捕捉。先把水排干,將池塘、稻田劃成若干塊,中間挖排水溝,泥鰍會集中到排水溝內,便於捕捉。稻田中養的泥鰍,還可用曬乾的油菜稈,浸泡於稻的溝、坑中,待油菜稈透出甜質香味,泥鰍聞而易聚,此時可圍埂捕撈。
7. 泥鰍怎麼養
泥鰍(在歐洲稱為氣象鰍或氣象魚)雖然可以當作冷水魚來養殖,但進口到歐洲的大多數個體都非常適應熱帶水族箱環境,對於不是太熱的溫水條件感覺良好。長大後變得非常喧鬧,會無休止地攪動底質搜尋食物。需要非常有效的過濾器來對付被攪起的雜質。水草必須長得夠壯或者使用盆栽的水草,否則會被拔起。應使用泥底或沙底。泥鰍對於各種條件要求都不高,性情平和,幾乎什麼都能吃。小泥鰍可以養殖在群落型水族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