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與道家
A. 茶道知識 道教在茶道發展中起到什麼作用(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華。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 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
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槍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坐忘
「坐忘」是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處世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台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道法自然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為美,以朴實為美,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絕無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無我」的境界。
要素
中華茶道,就其構成要素來說,有環境、禮法、茶藝、修行四大要素。
(一)環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境來陶冶、凈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松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塵心,熏陶德化。
(二)禮法
茶道活動是要遵照一定的禮法進行,禮既禮貌、禮節、禮儀,法即規范、法則。「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陸羽《茶經》「五之煮」)此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規矩。
「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茶譜》序)此為宋明點茶道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頗為謹嚴。禮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儀容、態度、語言、動作。茶道之禮有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禮貌。
茶道之法是整個茶事過程中的一系列規范與法度,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一些規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態、儀表、儀容等。
茶道的禮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損益,與時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禮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禮法內容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三)茶藝
茶藝即飲茶藝術,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首先以習茶方式劃分,古今茶藝可劃分為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其次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為壺泡茶藝、工夫茶藝、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再次則以所用茶葉來劃分。工夫茶藝依發源地又可劃分為武夷工夫茶藝、武夷變式工夫茶藝、台灣工夫茶藝、台灣變式工夫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茶道依存於茶藝,舍茶藝則無茶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作為一門藝術,也可以進行舞台表演。因此說,表演茶藝或茶藝表演是可以的,但說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則是不妥的。因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藝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悅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為「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於祛病健體、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於志道立德、怡情悅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於盡性至命。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於修行,環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為著一個目的--修行而設,服務於修行。修行是為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B. 道人不是本地人能住觀嗎
答:道人不是本地人能住觀。
C.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主要包括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
-石獅、飛天、太極
-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
-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唐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泥人麵塑、鋤頭、清朝大辮子、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漢字、數字8、6、4
-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
-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
另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D. 文人盆景有啥特點如何製作
盆景是濃縮的山水,小中見大,通過製作者的匠心獨運,把樹木山石巧妙擺放在一起,其優美和意境,如同傑出的山水畫,讓人陶醉不已,其中盆景製作中有一種設計文人式,更具備感染人的魅力,如果大家喜歡盆景的話,就讓我們一起聊聊文人式盆景吧!
如果基本的修剪完成,就要對主幹進行蟠扎,蟠扎時為了防止傷害樹干,最好使用麻皮纏繞樹干,然後再纏繞金屬絲,蟠扎時手法一定要柔和,可以按照有主到次的順序進行,先主幹後枝條,注意主枝和次枝的協調和搭配。
有時,製作文人盆景,並非單單的獨桿進行製作,有時雙桿也可進行,再者由於文人盆景素材一般比較瘦高,下部容易空虛,這時經常配合使用一種技法,就是「跌枝」,在自然中由於大風或者雪壓,樹枝突然向下曲折,變化分明,在盆景中也可人為的營造這種意境,來彌補下部的空虛。
此外可以巧妙的布置青苔或者鋪上奇石,人物來營造整體美感。
E. 道教為什麼認為家裡養八寶樹不吉利
八寶山是烈士的墳墓
F. 試述儒家,道家思想對我國古代設計的影響.
我找到一篇文章應該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傳統哲學的功能是為了凈化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儒家和道家是中國思想的主流,它們對於中國傳統室內設計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其中禮制文化和典章制度成為中國傳統室內設計思想發展的核心。
一、寓於倫理的嚴整布局
中國的古人利用禮制與儒學教義來建立空間秩序,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為。儒學的禮制思想,將中國傳統的社會關系歸納為「君臣、父子、昆弟、夫婦、朋友五大類。在這五種社會關系中,三種是家庭關系,另兩種則可以看作是家庭關系的延伸。譬如君臣關系,亦被看成是父子關系,朋友則被看作是兄弟關系。」①這種社會關系的嚴格定位,體現著嚴整有序、臻於賓士的社會倫理價值。儒學宣揚智愚貴賤上下有別,於是便有了所謂倫理綱常之道。在倫理型文化中,「三綱五常」②被用來維系人與人的關系,它與宗法社會相結合,形成一種禮制秩序,這種禮制秩序便成為中國封建統治者所倡導的社會處事准則。因此,中國歷代都對包括建築和室內設計在內的各種建制嚴加界定。
作為中國傳統住宅代表的四合院,以輩分、年齡、性別為依據,通過對一座住宅中正房、廂房、後罩房、倒座房的安排,以形成親疏、尊卑、長幼的分野。中國傳統建築的格局正是以「家」的概念作為基礎展開,通過環境氛圍的營造,把倫理道德的價值觀轉化為美的意識,從而將建築和室內設計的審美觀念置於理性的支配之下。倫理精神成為中國傳統建築和室內設計所獨有的特色。
中國傳統建築的平面往往有明確的軸線,單體建築用方位和造型確定明確的主從關系,再通過嚴格的軸線對稱方式將整個組群貫穿起來,形成統一的整體。其實追求軸線的擇中論在我國由來已久,早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已表現出一種「中為尊」的觀念,並體現於建築之中。
傳統建築的室內布局也大都採用軸線對稱形式,尺度、色彩、裝飾,都依次分出高低、大小、繁簡、明暗,以表現主次和秩序。這種室內布局,無疑是儒家「中正無邪,禮之質也」思想的物化,既是外在藝術形式的綜合表達,也是內在人生哲理的具體顯現。
室內傢具的擺放一般採用成組或成套的對稱布局形式,以臨窗迎門的桌案和前後檐炕作為布局中心,配以成組的幾、椅、櫥、櫃、架等,也多是成對擺放,力求嚴謹劃一。
二、天尊地卑的裝飾表徵
《易傳》稱:「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在封建社會,尊卑意識牢牢地制約著傳統的建築形制。一座建築不但在體量、形式和做法上有所區別,而且關於室內的裝修、陳設、色彩以及紋樣等都有一系列的品級規定。從宋代的《營造法式》開始,殿堂與廳堂的結構就被明確地區分。而清代工部頒布的《工程做法則例》更是將大式、小式兩種做法進行了等級差別的細分。
建築構件的樑柱、斗拱、檐椽、彩繪以及窗戶的油飾等,都列入了品級的限定。作為門第最直接標志的門制則更為詳備。它不僅限定了門的間架,而且限定了門的油漆用色、鋪首獸面,甚至對門環也硬性規定了銅環、錫環和鐵環三級。
在色彩方面,以黃色為最尊,然後依次是赤、綠、青、藍、黑和灰。宮殿建築使用金、黃和赤色調,第宅建築只能用黑、灰、白。
傳統建築彩畫的等級依次是:和璽彩畫為最高級別,只有宮殿、廟壇的主殿、堂、門才能使用。主要線條以及紋樣使用瀝粉貼金,較少用暈,主要以藍綠底色相間形成對比並襯托金色圖案;旋子彩畫的等級僅次於和璽彩畫,主要用於官衙、廟宇的主殿和宮殿、壇廟的次要殿堂;蘇式彩畫一般多在民間使用,多用於園林和住宅。
圖案的使用以龍鳳為最貴,其次是錦緞幾何紋樣,花卉、風景、人物大都用在庭園建築上。宮殿建築使用龍、鳳紋或吉祥草圖案,後來又加上了西番蓮、靈芝等形象;佛教建築用蓮花瓣、佛經梵文或法器等紋樣;普通的第宅建築布局較為規則,其廳堂裝修更趨嚴整,裝飾紋樣更多地選擇表現禮儀忠孝、如意吉祥等內容的圖案 ;園林建築總體布局自由,注重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常用植物花草或博古器物,如歲寒三友以及琴、棋、書、畫等形象作為紋樣,富於書卷氣。
清代建築世家「樣式雷」的燙樣和檔案中保存了上百種裝飾圖式。這些圖式反映了當時社會各階層嚴格的等級差別以及人們不同的審美取向。天子追求的是君權神授,皇權永固 ;而黎民百姓嚮往的則是狀元及第,福祿綿綿。
三、富於審美的結構造型
結構造型與建築裝飾的和諧統一是我國傳統建築的顯著特徵。以木構架為結構體系的傳統建築,它們的柱、梁、枋、檁、椽等主要構件很多都是露明的,這些木構件在原木製造過程中大都被進行了藝術加工。在《營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中,對柱、梁、斗、拱等構件,除規定它們在結構上所需要的大小和構造方法外,也制定了藝術加工的方法,以求通過藝術加工,充分發揮其裝飾效果,這其實正是我國傳統哲學中「質文並重」觀念的體現。
對於建築構件的裝飾處理,梁思成在《中國建築的特徵》一文中進行了歸納:「梁頭做成『挑尖梁頭』或『螞蚱頭』;額枋出頭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頭』或『菊花頭』;將幾層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橫木做成『王福雲』等等;或如整組的斗拱和門窗上的刻花圖案、門環、角葉,乃到如屋脊、脊吻、瓦當等都屬於這一類。它們都是結構部分,經過這樣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裝飾的效果」③。
傳統建築十分注重裝飾與結構構件的內在統一。中國傳統的建築和室內設計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正在於它是根據結構的需要而來,而並非矯揉造作。在穿斗式梁架中,橫梁表面雖然素凈無飾,但在加工過程中將梁身中央向上微拱起,形成富有彈性的月梁。樑上的短柱也做成柱頭收分,下端呈尖瓣形騎在梁的瓜柱上,短柱兩旁的托木成為彎曲的扶梁,上下樑枋之間的墊木做成各式各樣的駝峰,屋檐下支撐出檐的斜木多加工成各式獸形、幾何形的撐和牛腿。這些構件的加工都是在原有建築構件的基礎上進行的裝飾,因而總體效果美觀、自然。
古代宮殿建築的大門,門板上鑲有規則的門釘,中心是一對獸面的門環,門框的橫木上有多角形或花瓣形的門簪;古建築的窗除用動物、植物、人物或菱紋等組成千姿百態的窗格花紋外,為了防止整扇窗框的變形,用銅片釘在窗框的橫豎交接部分,並在這些銅片上壓制各式花紋,使其極具裝飾性。這些看似附加的裝飾,其實都與結構有關,通過我國古代能工巧匠們的藝術加工,成為我國傳統建築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自由靈活的空間組合
中國的古典哲學認為宇宙是陰陽的結合,是虛實的結合,宇宙萬物都是在不停地變化、發展,有生有滅、有虛有實。從空間意識的層次分析,書法家在揮毫潑墨之時,不僅重視「實」的筆畫,還注意筆畫之間的空白部分,並把它當作文字的有機組成部分。清代大書法家、篆刻家鄧石如就曾提出:「字畫疏可以走馬,密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中國傳統室內布局的特點,正是把內部空間與裝修陳設放在一起綜合考慮,將空間當成白紙,裝修陳設當成筆畫,運用「計白當黑」的哲學思想,通過內部空間的靈活組合來完成對空間布局、立面造型以及傢具陳設的藝術處理。
中國的傳統建築注重空間「虛」與「實」的結合。同時,傳統建築木構架的結構形式賦予了內部空間最大的自由,單個建築的群體組合變化,造就了動靜結合、含蓄變化的空間形式。老子曰:「三十輻一轂 ;當其無,有車之用。蜒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為利,無之為用。」這「有」與「無」在建築中正是「實體」與「虛空」的對立統一。
中國傳統建築的木構架建築體系,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成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兩根立柱和兩層以上的橫梁。建築平面以「間」為單位,間與間之間可隔可通,空間利用非常靈活方便,門窗的位置和處理也極為自由。在室內空間,「除固定的隔斷和隔扇外,還使用可移動的屏風和半開敞的罩、博古架等與傢具相結合,對於組織室內空間起著增加層次和深度的作用」④。通過它們劃分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間,使廳堂能分能合,富於變化,並且便於隨使用要求安排傢具。
中國傳統的書畫、匾聯、文房四寶以及掛屏、鼎彝等陳設藝術品,不僅可以參與自由靈活的空間組合,同時也能夠反映主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清代的李漁在《笠翁一家言》中主張傢具器玩陳設「忌排偶,貴活變」。他認為,除建築自身固定以外,其它的陳設物品都可以自由地移動組合。「眼界關乎心境,人慾活潑其心,先宜活潑其眼。」
古代的陳設藝術品大都採取自由的擺放形式,利用色彩、造型和質感形成對比的裝飾效果。其中書畫、掛屏、文玩、器皿、盆花、盆景等陳設品又都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優美的造型,與傢具以及其它建築裝飾構件一起,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裝飾效果,使單調的空間豐富起來,增添室內的生機和情趣。
五、師法自然的意境創造
早在先秦,人們就提出了「天文」和「人文」的觀念。「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天文」指自然秩序,而「人文」是指人事條理。二者各有所思、相得益彰。漢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認為,一年四季的嬗變是陰陽二氣運行的結果。他提出:「天道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董仲舒認為:「天之任陽不任陰,好德不好刑。」他也表明,「以類合之,天人一也」。這種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融的「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對於世界觀的基本問題,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老子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哲學認為,大自然是按其固有的規律運行的,所以大自然是無私意、無私情、無私慾的,因而提倡「法自然」。明末造園家計成在其撰寫的世界上最早的造園專著《園冶》中提出「巧於因借」,正是以崇尚自然為基礎的造園理論,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古典園林。除園林外,道家思想對中國傳統室內設計的發展也有著深刻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建築和室內設計中,對於自然環境的嚮往與追求首先表現為內外空間的關聯與滲透。中國傳統建築內外交融的特點,正是表現了人們超越實體而求得精神上的一種對自然美的享受。門窗可以看作是室內外環境關聯與滲透的通道,「漢代劉熙《釋名》說:『窗,聰也,於內觀外聰明也。』」⑤在北方傳統的四合院建築中,分隔內庭院與室內的隔牆,一般為木製隔扇,步步錦或棱花紋的窗扇、門扇,嵌在柱間可靈活拆卸。室內空間透過門窗和連續的隔窗以及游廊,與室外圍合的內院及自然景觀形成相互滲透;我國的江南民居,由於地理和氣候的原因,正房大廳與天井之間完全開敞。同時,天井周圍環繞的敞廊與大尺度出挑的屋檐,使室內外形成相互包容統一的整體;江南園林建築中的流通空間,是通過虛實的處理使內外空間組成一個連續不斷、動靜相宜的空間整體。江南園林中的空亭、敞廳、軒榭、廊窗,將園中的詩情畫意、山石美景更多地引入室內空間,無形中擴大了室內空間格局的范圍,同時通過人的參與,產生「步移景異」的效果。
對室內人工環境氣氛的營造是傳統建築和室內設計的又一特色。中國古人常說的「移天縮地」,其實就是利用提煉概括的手法,通過盆景和插花,將花、草、樹、木、山、石引入室內空間,仿效自然,同時給花木山石賦予擬人的性格,使它們擁有超凡的審美價值,通過人工環境的創造來寄託人們的情感和意趣。
磐龍纏爐 整理復制,歡迎追問
G.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儒家學說
古典儒學
兩漢經學
儒道釋的交會與融通
義理之學
考據之學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學
莊子哲學
早期道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時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國佛教
教義教規
歷史源流
教下諸宗
教外別傳
禮儀制度
藏傳佛教
詩歌詞曲
先秦詩
兩漢魏晉
南北朝詩
唐詩
宋詩
元明清詩
詞
曲
文章駢賦
散文
駢文
辭賦
章回小說
形成與演變
流派與名著
民族風格
•書法篆刻
先秦書法
秦漢書法
魏晉南北朝書法
隋唐書法
五代兩宋書法
元明書法
清代書法
書論與欣賞
篆刻
•中國繪畫
教化人倫——人物畫
山境水情——山水畫
花鳥精神——花鳥畫
玄妙之門——繪畫理論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飾雕塑
宗廟造像
石窟造像
寺廟造像
建築雕塑
工藝雕塑
•傳統音樂
民歌
樂器和器樂
舞蹈音樂
曲藝音樂
戲曲音樂
樂論、樂志和樂律學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樂舞
秦代百戲
隋唐樂舞
宋代隊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戲曲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戲
元雜劇
明清傳奇
清代地方戲
京劇
傳統戲曲理論
•史官史學
史官史家
史書體裁
歷史思想
史學理論
•漢字的形質
漢字的基本類型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語方言
漢語語音
漢語詞彙
漢語語法
•書簡典籍
古籍形態
古籍整理
古典書目
•教育科舉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舉制度
•中華武術
拳術
武術器械
對練
集體項目
攻防技術
•中華氣功
淵源探蹤
歷史發展
門類劃分
研究方法
理論基礎
要領簡述
應用價值
外氣研究
•棋藝博戲
圍棋
象棋
•兵家韜略
韜略的形成與發展
韜略的理論原則
國防韜略
治軍韜略
用兵韜略
•政治謀略
政治謀略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及其作用
政治謀略的類型
•刑名律令
淵源與發展
理論基礎
形式特徵
主要罪名及處罰
刑罰體系
主要適用原則
•中醫中葯
基礎理論
臨床基本原理
針灸學
中葯學
養生學
名醫名案
•建築園林
構造與材料
色彩與布局
傳統居住建築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築
宮殿建築
禮制與祠祀建築
陵墓建築
佛教建築傳統園林建築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銅器
瓷器
漆器
金銀器
文房四寶
•衣冠服飾
起源與初步發展
周禮縉紳與漢官威儀
從魏晉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採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簡與明代的恢復漢俗
滿漢並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飲
鬥茶品茗
瓊漿美酒
玉盤珍饌
•中國民俗
鬼神
喪葬
婚姻
宗法
禮儀
節日
禁忌
相術
風水
算命
H. 道家美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道教美學是關於道教文學藝術的審美關系的理論。美學本身就是一個學派眾多的理論體系,道教美學更是一個發展中的學科。嚴格說來,宗教本身就是人類理想在彼岸世界的反映,是對現實世界缺陷的補償.道教的神仙世界更是中國現實世界理想的美學延伸,因而也是對美的追求。宗教理想是人類的一種審美價值觀念,道教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一種美學價值體系。因而道教美學在中國美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可略分為道家美學、道教美學、內丹美學三個相互聯系的層次。道家和道教的文化淵源始於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殖崇拜、女性祟拜的原始宗教,道家和道教美學也以這種原始宗教觀念為出發點。春秋時期,老子著《道德經》,提出「道」的最高范疇和道家的價值觀,同時也是道家美學的審美標准。《道德經》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道家美學的總綱,無論是社會結構、倫理結構、心理結構、自然結構,凡是與道相諧調的,符合自然無為的宇宙節律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而那些矯飾做作,違反自然本性的東西。則是無道的,是假的、丑的、惡的。戰國時《莊子》一書更提出了道家的意境說和境界論。《莊子·外物》雲:「莖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莖;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這種意境是中國文學、詩歌、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理論的根據,從「有我之境」達到「無我之境」,進而上升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道」的境界,突出了道家美學的特徵。莊子哲學更提出了真人逍遙無待的人生境界,至德之世無為而治的社會境界,道通為一坐忘朝徹的生命境界,將審美標准推向了道的頂峰。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開始成熟,道家自然主義的審美標准成為社會風尚,道教美學逐漸形成。六朝時期是美的覺醒的時代,過去被皇權政治和儒家倫理觀念束縛住的文學藝術開始解放出來,在各個領域開出美的花朵。在這個時代,山水文學、遊仙詩、志怪小說、山水畫、水墨畫、模擬自然山水的庭園藝術、盆景等幾乎同時出現,自然美的發現反映了人的自然本性的覺醒。自然和人性本質上是深刻聯系的,是道家和道教美學激發了藝術家個性的自覺。戴適、顧俏之、宗炳、王微等皆六朝人,好山水畫。一些詩人名士醉情山水,隱棲於山林的自然環境中,追求天人合一的仙人理想,山水文學亦應運而生。道教美學是道家美學在彼岸世界中的延伸,是道家美學的宗教化,而道教本身也是一種審美價值觀念的追求,盡管是一種虛幻的審美價值觀念也好。道教美學的審美標準是「天人合一」,它的核心是對神仙世界的追求,從而發展出神話傳說、涉道詩、仙歌、道曲、小說、傳記、道化劇、典故、音樂、美術、壁畫、書法、雕塑、宮觀建築等道教文學藝術形式。美是人的情感對客觀事物在心理結構上合目的性的追求和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取決於主體和客體在心理結構上和諧的程度。和諧即是主體和客體合目的性的同構,宇宙間萬事萬物就是依同構的相互作用進行信息傳遞的,這種和諧同構的程度越大,主體獲得台目的性的信息量就越多,審美的價值判斷值就越高。我們可以從廣義資訊理論的角度將主體和客體分別劃分為三重層次結構的動態超巨系統(參見胡孚琛《廣義資訊理論探索》,載《大自然探索》1984年第3期)。作為主體的人本身是—個由三重層次結構組成的高度完整的動態系統。人的第一層次是「軀體結構」,其中信息以生物遺傳和細胞組織有序排列的形態出現,這就是道教內丹學所稱人體「形』的層次。人的第二個層次是「生命結構」,即體內含高度信息量的能量流,相當於內丹中的「氣」。人的第三個層次是「心理結構」,信息以知覺、情感、意識、意志、想像等心理形態出現,是更加有序的意識流。相當於內丹學中「神」的層次。主體之外的客體包括自然界、 人類社會和科學文化等也同樣是由三重層次結構組成的功態超巨系統,和主體的三重層次結構相對應並處於相互作用之中。客體的第一個層次是「自然結構」,它包括宇宙中的一切物理客體和生物客體,特別是同人類生活相聯系的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客體的第二個層次是「社會結構」,它包括國家機器、民族、社會團體的經濟、政治、倫理等一切人類社會活動形成的結構、客體的第三個層次是「文化結構」,它包括人類長期積累的科學、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意識形態、倫理觀念等所有文化知識。當信息從客體傳遞到主體、從低層次的結構向高層次結構轉換時,信息的形態要發:質的變化。這就是說,信息在主客體各層次間傳遞是 十」發生「同構」和「異構」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它們在時空坐標系中要隨著時間軸進行歷史的演變。符合這種發展變化方向的信息可以大致認作是合目的性的信息,這種信息量在主體心理結構層次上的價值判斷就是審美的尺度。主體和客體的劃分以價值判斷為依據。它可以是個體的人,也可以是人的群體或人類社會,當個體的人作價值判斷的主體時,個體之外的人類也就被視為客體。在主體中,決定人生長發育的遺傳密碼並不能管到大腦的細節,人的智慧主要來自後天,即是說個體的人盡管會死去,但群體的心理結構、文化結構印能將知識遺傳下去。每個人的個體心理結構都要和其他人乃至社會、自然界發生相互作用,以達到和群體的心理結構同步,並同客體的社會結構、文化結構進行信息交換。人同社會結構、自然結構的相互作用可以解釋為實踐活動,反映出人的社會性;而人的心理結構同自己的生命結構、軀體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又是一種生命活動,反映出入的自然性,美就是社會人和自然人的自由形式的實現。唐代以來,道教內丹學興起,它吸收道家哲學和佛學禪宗的精華,於唐末五代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在修持實踐和人體奧秘探索上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這樣,內丹美學也吸收道教美學與禪宗美學的長處為探討美的本質跨進了一步。內丹學以。「無始先天一炁」的學說追求天人合一、體道通玄的仙入境界。所謂「元始先天一炁」,可以看作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初始信息,是時間印空間還沒有展開的宇宙本源,這種初始的混沌中隱藏著秩序,是潛藏的產生字宙內在節律的信息源。內丹學的要害是要將自己的主體結構同自然界的根本節律相諧調,使自己的身心與混沌的宇宙融為一體,將宇宙初始狀態的本源信息召攝到體內,同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返回先天的初始狀態。從廣義資訊理論的角度看,任何相互作用著的存在物都可以視為傳遞和接受信息的信源和信宿,人既是一個信息感測器,又是一個信息發生器,人的大腦對信息有「同構」和「異構」的作用,信息量可以在人腦中儲存和增殖。這樣,內丹學可以看作是 種將人體節律同子畝內在節律調諧,並激發元意識(元神)在量子層次上招攝「先天一炁」進行凝煉的技術,從而達到還虛合道的目的。「道」就是美的最高境界,內丹學發掘「自我」的功夫,也是努力趨向美的最高境界的功夫。『人類追求合目的性信息的過程實際上是向字宙自然本性復歸的過程,也是由後天返先天,以至天人合一、體道通玄的過程。由此看來,在中國美學史上,儒家美學的審美標准多以社會結構的和諧有序為價值判斷,以家族為本位,認為符合家族倫理的事物是善的,因而也是美的。道家美學的審美標准多以自然結構的和諧有序為價值判斷,認為合於自然的事物才是真的,真的事物也合於道,因而也是美的。道教是一種以道為宗。融匯儒、墨等百家之學的宗教,因之道教美學將真和善統一起來,但又將美的追求引向彼岸世界。內丹美學將審美標准揭示為同宇宙自然本性的契合和宇宙內在節律的調諧,將同道的一體化作為美的最高境界,這就進—步觸及到美的本質。道教美學體現在道教文學藝術的各個方面,我們將在以後的深入研究中逐漸加深認識。 l另外相關資料請參考http://tieba..com/f?kz=97201635 如果答案滿意,請在採納前打勾,以鼓勵我們繼續為您服務、謝謝!
I. 7字形盆景怎麼做造型
可以做成文人式盆栽。
文人盆景具有以下特徵,首先它追求的是一種精神境界,表達的是自己的個性,文人盆景喜歡使用瘦長古樸的主幹,主幹上面只有稀稀疏疏的一些枝葉,顯得遒勁而且簡潔,其實這表達的是孤高,憤世嫉俗的個性,其中又不乏詩意,其中又蘊含著佛家的禪意,道家的飄逸。
所以7字型的盆栽很適合做成文人式造型。
J. 最好蘭花盆栽價值如何
人們常說居室中「無蘭不雅」,這是對蘭花給人一種高雅、清幽情韻的贊譽。的確,蘭花魁力是無窮的,給人有一種美不勝收的感覺。如何欣賞、品味蘭花,是蘭界 經常探討的話題。當前,國內外有關蘭花的書刊、雜志,對蘭花鑒賞較多的話題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探討蘭花的類別、品種,種植技巧、方法;二是從蘭花的香、 色、姿、形來談蘭花的美感、神韻、風格;三是從歷史、文化、藝術的角度,從詩詞、曲賦、繪畫、音樂、宗教(儒家、道家、佛家)等方面來談蘭花對社會文化的 影響;四是從達官貴人、文人騷客、商人小販、黎民百姓喜歡蘭花的角度來談社會經濟價值等等。但把蘭花作為盆景藝術來欣賞、敘述的文章卻很少。我覺得如把蘭 花作為盆景來欣賞,從一個完整的藝術角度來欣賞蘭花,才能較為客觀、全面地表現出蘭花的美感和魁力,才是對蘭花一種較高水平的欣賞。蘭花上盆之後就是一個 盆景,而從作為盆景的角度來欣賞,中國傳統講究是從「一景、二盆、三幾架」。同樣欣賞蘭花,亦要講究「景、盆、架」三樣,缺一不可。下面我試從景、盆。 架,淺談對蘭花的藝術欣賞。
一、「景」。
1.蘭花的「景」,就是風姿綽約,婀娜多姿的葉。
俗語說「看葉勝看花」,「看花一月, 看葉一年」。蘭花觀葉的價值,或叫韻昧要比一般的觀葉植物豐富。蘭花的觀葉,可從葉形(闊葉、窄葉、線葉、長葉、中葉、短葉等);葉態(直立、中垂、垂葉 (軟劍)、扭劍、行龍等);葉質(硬或軟、厚或薄、光滑或粗糙);葉色(青色、碧綠、草綠、黃綠、紫青色、暗綠色等);葉藝(黃白邊線、爪縞和斑紋)等五 個方面來鑒賞。
2.蘭與石的搭配,顯出蘭的幽雅、古拙。由於蘭花生於高山幽谷中,用太湖石、英石、靈壁石等石映襯蘭花,蘭花盆景的景緻、韻味自然不同。
二、盆。
現在的蘭盆一般都採用專為蘭花特性而制的各類不同材料質地的高身盆,從材料分有瓦盆、瓷盆、釉盆、砂盆、塑料盆等。從觀賞角度來選擇蘭盆,可選大、中、小不 同號碼規格的套盆,培養時用內盆培植,開花時,套上外盆陳列觀賞,這樣做比較簡潔,同時又能顯出蘭花的美感。為增強突出蘭花特有的韻昧,還可選擇造型別 致,色澤清淡、古雅,刻上與蘭花有關的山水字畫、詩詞曲賦的透氣性能較好和感覺較為古樸的釉盆或砂盆。蘭盆的形狀款式多樣,我個人認為比較理想的是以高腰 敞口圓盆、方盆、六角盆、八角盆、喇叭形盆等,這些盆可以映襯出蘭花豐姿綽約,婀娜多姿的身段、高雅和美態。從蘭花要講究疏水通氣的特性看,蘭盆還要講究 盆腳的美感與高度,盆腳高度一般為2—5厘米;還要講究盆身的要有多個安排恰當、大如筷子大小的通氣孔和盆底要有直徑為3—5厘米的出水口。選盆還要根據 蘭花的種類,蘭株的強弱、大小、多少,蘭葉的色澤、寬窄來決定。春蘭根系較細短,擇盆可選擇小號的高腰的開口圓形,六角、八角等蘭盆種植;蕙蘭根系發達, 可選大號的、高身的各式蘭盆;夏蘭、秋蘭、寒蘭和墨蘭,由於喜歡簇生,故此,用大盆種植較為大方,充滿生機、活力;氣生蘭(洋蘭類)選盆另當別論,可按大 自然的韻味,用木框、藤框、竹框、蕨根頭、腐化樹頭和吸水性強的石頭等材料來培植。
三、幾架。
幾架分「明式」和「清式」:「幾架」又分「幾」和「架」:「幾」——有茶幾、條幾、書卷幾、方幾、圓幾、角幾等;「架」—有高腳架、子母架(高低連接架)、落地架、窗架、書架、博古架(多寶架)等,種類繁多,形狀千姿百態。製作材料有木(紅木、楠木、花梨木、雜木等)、竹、樹根、陶瓷等。
安徽省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蘭韻》(李仁韻著,1999年6月第一版)一書中,有幾張攝影「蘭圖」非常漂亮,有推廣價值。作品中作者用支架把大白瓷盤豎起 來,在盤上用英石粘成小山狀(外看是山,實是空心石盤),然後在石上種上二三菖蘭花,再用一些碎石在旁邊作小山點綴,形成有遠有近,有大有小,具有立體感 的山水國畫。李仁韻先生獨具匠心,別出心裁的設計,確實是蘭界中的一絕,他把人們對蘭花盆景的欣賞品味提高了一個檔次。把蘭花作為盆景,較有藝術品味地表 現蘭花的韻味,在這方面做得較好我的覺得是南韓。南韓有幾本書流入我國,其中有《東洋蘭》、《蘭博士》、《中國蘭界》這幾本書,這些書每本都有幾張攝影作品PP「蘭圖」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中國蘭界》中有幾幅「蘭圖」藝術檔次較高,作品中蘭花、蘭盆、幾架、植料相互搭配得非常協調、清雅,同時作者 注意作品在攝影時,用柔和、淡雅的色調作背景去映襯蘭花婀娜多姿的形態,作者力圖把蘭花盆景作為一個整體藝術呈現給讀者、觀眾去欣賞;《東洋蘭》和《蘭博士》中都有幾幅「蘭圖」是講把氣生蘭種植在奇、皺、漏、瘦、透的山石上,同時在石上植樹上青苔或一些能在石上生長的綠色植被,再用作山水盆景的淺盤來烘托 蘭花,格調高雅、清新,給人有一種「幽谷芝蘭」的感覺。
反過來看我們大陸蘭花,當前許多養蘭者,一味追求蘭花的珍稀品種,而忽略 蘭花作為盆景藝術來品味、欣賞,我覺得是一種遺憾。其實我們可以把很普通的墨蘭如金嘴、銀邊、白墨、企黑和建蘭如小桃紅、仁化白、金絲馬尾、銀邊大貢、鳳 尾素、鐵骨素等蘭花,按盆景的格調來布置、設計蘭花,那麼我們的居室環境一定會很雅緻、很溫馨,同時還可映襯居室主人的修養、個性、品味自然是不同凡響。 如果我們把蘭花盆景藝術進一步研究開發,並積極向社會,向千家萬戶的百姓推廣,相信群眾一定會樂於接受和喜歡這門蘭花盆景藝術,屆時蘭花盆景藝術一定會成 為一門獨立的盆景藝術屹立在萬紫千紅的花卉盆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