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盆栽龜甲龍

盆栽龜甲龍

發布時間: 2022-07-21 20:15:29

Ⅰ 因時常出差在外,家裡要養哪些耐養型的綠植好呢

因時常出差在外,家裡要養那些耐養型的綠植好呢?

對於多肉植物相信很多值友都是又愛又恨的,愛的是顏值可愛,恨的是一不小心就和你說再見,而且很多進口的植物價格不菲。比如進口的龜甲牡丹都是很多人願意鋌而走險去走私的品種。這里要提醒一定不要為了自己喜歡的一棵多肉而鋌而走險。

Ⅱ 仙人掌有幾種

仙人掌的種類繁多,具體可以分為:團扇仙人掌類、段型仙人掌類、蟹爪仙人掌(螃蟹蘭)、葉型森林性仙人掌類、球形仙人掌。

團扇類
主要分布在加拿大、西印度群島以及阿根廷南部,是仙人掌科植物的第二大家族。

節段型類
節段型仙人掌類的仙人掌大多是生長在森林裡。

蟹爪仙人掌
蟹爪仙人掌(螃蟹蘭)的肉質莖部分成節段,是它的特徵之一,這也是附生性仙人掌的一種特徵。

葉型森林性
葉型森林性仙人掌類與節段型仙人掌類一樣,都屬於較需要水分的仙人掌。

球形類
球形仙人掌植株外型均為圓球形。

攀爬仙人掌
攀爬性仙人掌類均具有氣生根,可攀附在岩石或樹幹上,是這類仙人掌的特徵之一,它們均為圓柱形,以向上攀爬或下垂生長。

食用仙人掌
食用仙人掌是中國引進的新興保健蔬菜,品種主要是從墨西哥引進的「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是墨西哥專家多年選育出的以食用為主,具有多種用途的仙人掌新品種。

最大品種
在墨西哥有一株仙人掌中的「大塊頭」,高達17.69米,重達1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仙人掌。
另外,在江西省遂川縣枚江鄉中團村發現一株巨型仙人掌,長成了「參天大樹」,足有5.2米的「傲人」身高,可謂「鶴立雞群」,格外搶眼。
這株仙人掌生長在遂川縣枚江鄉中團村廖永生家門前,據了解,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廖永生父親在山上挖下栽植,當時只有手掌大小,但經過廖永生全家人的精心照顧下,五十多年來,這株仙人掌已經長到形體高大,株高5.2米,主幹徑70厘米,花冠合圍直徑近3米。頂部長得枝繁葉茂,鬱郁蔥蔥,一派生機勃勃,每年開花2次,一次是5月到6月之間,一次是8月,開花都有三、四百朵以上,開出的花朵紅黃相間,煞是可愛,吸引了附近很多遊客前來該家觀賞。

Ⅲ 多肉買回來後怎麼種植

不敢貼鏈接,怕說我違規。全文長了點,不過,很全面。摘自對我幫助最多的網站「多肉聯盟」。

這篇文章是壽光老張翻譯自一個國外網站,是很早前的文章,但講述得很全面,看得出作者很有多肉種植心得,即便放在現在依然值得一讀,譬如文章中作者為珍珠岩洗白了、告訴你為什麼液狀的殺蟲劑不靠譜、花盆大小對多肉狀態的影響等...其中有些觀點可能會比較武斷(高手都這樣),但參考參考,完全沒問題。

多肉植物與光照
毫無疑問,種出完美多肉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光照。多肉植物需要非常充沛的陽光(除了夏季),這意味著南向採光是最好的,而且在植物和陽光之間除了玻璃或溫室覆膜之外最好什麼都不要隔。所謂的南向採光,是指全年大部分時候都能享受到全天日照,而且要避免被樹或者建築擋住。
在理想的情況下,你的多肉最好能受到南向的充足陽光,且光照要來自360度方向,當然,這就意味著一個位置完美的溫室,或者在沒有霜降的氣候下的露養環境。這樣的要求對於大多數愛好者都不太現實,但也不是說達不到就養不出一流的品相。
這時候,一點策略就是必要的了,你的策略就是在植物需要的時候才給她們所需的陽光,時機非常重要。許多多肉植物都有休眠期,在休眠的時候,她們並不要求最理想的日照環境。如果你是在室內種植,最好是能夠在生長季把她們挪出室外,休眠期則可以放在南窗下。
如果你全年都只能受限於室內環境,那就只能妥協了。無論你窗戶的位置有多好,植物都只能受到一個方向的日照,並不是所有多肉植物都能接受這樣不理想的光線的。
如果你有溫室或能在無霜地帶露養,那陽光根本不是問題。實際上,在美國西南部地區,光線反而可能太強烈了,需要給幼小的植物適當遮陰。
人工光源確實可以維持大部分(不是全部)多肉植物的存活,但也僅限於基本的存活。舉個例子吧,在熒光燈管下生活了一兩個月的植株會非常軟且柔弱,外形大不如前。補光燈最好只作為冬季室內養殖時的補充光源使用。
要如何分辨你的植物是否接受到了充足的光照呢?這就要看她們的外形是否緊湊,葉片間的距離是不是非常短,葉子是否短粗精悍不耷拉。葉子呈蓮座狀分布的擬石蓮等品種應當株型聚攏,生石花等肥厚的品種應當矮壯且色彩艷麗,不能虛胖柔弱。
對光線非常敏感的多肉植物包括景天科(擬石蓮屬,青鎖龍屬,風車草屬,伽藍菜屬,景天屬等),番杏科(生石花屬,肉錐花屬等)和夾竹桃科(棒槌樹屬,沙漠玫瑰屬),對光線要求沒那麼高的則有百合科(蘆薈屬,十二卷屬),許多大戟科品種,虎尾蘭和蘿藦。
如果想要養出極品的美麗植株,光照是最重要的。沒有什麼比徒長的多肉更能反應種植者技術不合格了。徒長是不可逆的,除非砍頭重新開始。因此一旦徒了,這棵多肉就毀了(一直徒下去多肉肯定毀了,但只是徒長一段時間,後期養護環境得當,是有機會成為速成老樁的,只是抗逆性差點)。
所以,好好研究種植環境,找出合適的光照供給策略,對你的多肉植物種植至關重要。
多肉植物與溫度
許多市面上販賣的多肉植物都不耐寒。雖然有些龍舌蘭和景天屬多少能忍耐些輕微的霜降,卻並不耐凍。
我們一年四季給植物的最低溫度是華氏55度(攝氏12度左右),一些敏感的品種則維持在華氏60度(攝氏十五度)以上。(一般來說零度以上,多肉植物都能抗住,5°以上為佳。)
最高溫度則取決於天氣,大部分多肉都能很好地適應華氏100度(攝氏38度)的氣溫,長時間的高溫頂多是讓她們休眠而已。(高溫悶濕的環境,往往不是休眠,而是安眠...一般來說35℃就抗得不輕鬆了)
當然了,過高的溫度還是會損傷植株,尤其是對於溫室等全日照的養殖環境來說,良好的通風環境十分必要。高熱且靜止的空氣會很快置多肉於死地。
多肉植物與澆水
多肉植物澆水的時機和量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盡管對於養肉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要素,人人必經,但卻非常復雜。關鍵是,澆水需要與你的種植環境和習慣配套,別人的經驗無法硬搬。你必須細心觀察,澆水是那種只有你自己才能幫助自己的事情。
基本上,澆水的時機比澆水的量更重要,而時機取決於你的環境。如果你的種植條件很理想,介質使用得很科學,大部分盆栽幾天內就會干透了。因此第一要義是:永遠不要讓盆栽干到冒煙。澆水,等到植物用光了你給她的水,就該澆了。
你怎麼知道植物用光了水分呢?掂一掂。如果盆很輕了,就澆透直到水從排水孔流出來。只需要一點點經驗,你就可以憑眼睛就知道植物是不是需要澆水了。
不要以為澆水是一種精確的科學,以至於每一滴用水都要精密地測量。沒有那樣嚴苛的。確保你的植物有水喝,然後就忘了這件事吧。確實有一些多肉對水分多少十分敏感,但只要多觀察,多積累經驗,你很快就能很好地應付她們了。
澆水的時候一定要用好一點的噴頭,或者倒水的時候動作輕柔一些。這樣可以防止水流沖掉基質,損傷根部。而且千萬不要為了掌握盆土的濕度而往盆里插任何東西,包括手指或者奇奇怪怪的別的東西(譯者註:比如牙簽)。這是一個壞習慣,多肉植物的根系十分纖弱,插東西只會傷了根,而受傷的根部很容易腐爛。
多肉植物的休眠
休眠期對於多肉來說是一個危險的時段,對於種植者來說則顯得有些神秘。許多植株都在休眠期間或之後不久死去,大多由於休眠時過於乾旱或沒有得到仔細監護。
休眠是她們生命周期的一部分,當光線和溫度不再適合她們活躍的時候,她們就需要休息一下,以維持健康的狀態。而你的任務則是陪伴她們度過這段時期。
植物進入休眠的第一個徵兆是停止生長。然後很快葉子會變黃脫落,蓮座合攏。有些種類的多肉(比如番杏),身體會全部縮進土裡,長出一層紙一樣的外皮以保護自己。
雖然外表上看不出來,但其實休眠的時候植物並沒有閑著。蒸騰作用還在繼續,水分供給不能停。她們的根部需要一定的濕度,所以不能完全保持乾燥,否則根系就會乾死了。對於長得慢的品種來說,頹敗的跡象可能要到開春才會顯現。冬天對她們的無所作為,四五月份就會得到報復了,雖然這種報復可能遲好幾個月才會降臨。
所以休眠期間應該怎麼澆水呢?還是那句話,取決於你的種植環境,即盆土干透的速度。如果你那裡的冬天比較寒冷,屋裡又有暖氣的話,土很快就會干透了,因此每周澆水一兩次是合理的。如果你住的地方氣候溫和,也許每隔一周澆一次更合適。要點就是澆水,等水分消失干凈,即盆變輕但又尚未乾到冒煙的時候,澆下一次。(干到冒煙是什麼意思呢?手撥拉一下/盆土倒出來可以感覺到塵土飛揚)
那夏季休眠的多肉植物應該怎麼照顧呢?由於這幫傢伙選在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睡覺,盆土會比冬天幹得更快,需要更頻繁的給水。通常來說,夏天可以每澆兩次夏型種,澆一次冬型種。但還是那句話,這完全取決於你的環境。在特別炎熱的時候,她們甚至可能需要每天澆水。
要注意的是,你是不能通過給水量來控制植物是否休眠的。當然了,這里有一個例外,就是那句「多肉在休眠的時候應該完全斷水」。如果你真這么幹了,那麼她們當然會休眠,而且永遠不會醒了。
為了更好地掌握你家植物休眠的狀況,知道她們什麼時候休眠非常重要。根據她們的天性,多肉可以分為夏型種(夏季生長,冬季休眠)和冬型種(冬季生長,夏季休眠)。下面這張表格列出了常見的屬的休眠時間,但個別品種可能有例外。
休眠時間表
冬季休眠,夏季生長——夏型種
這一類多肉長被稱為夏型種,生長於北半球,從十一月休眠至次年二月。但在夏季最炎熱的時候,她們也會進入假休眠,假休眠通常持續數個星期,然後在九十月份再爆發性生長。
Adenia
Adenium 沙漠玫瑰屬
Agave 龍舌蘭屬
Alluaudia 亞龍木屬
Brachystelma
Bursera
Calibanus
Ceropegia吊燈花屬
Cissus
Cyphostemma
Didieria
Dorstenia
Echeveria 擬石蓮屬
Encephalartos
Euphorbia 大戟屬
Ficus
Fockea 火星人屬
Huernia
Ibervillea
Ipomoea
Jathropha
Lithops 生石花屬
Monadenium 翡翠柱屬
Moringa
Operculicarya
Pachypodium
Pedilanthus
Plumeria
Pseudolithos 凝蹄玉屬
Pterodiscus
Raphionacme 蘿藦屬
Siningia
Stapelianthus
Synadenium
Tillandsia 鐵蘭屬
Trichocaulon
Trichodiadema 仙寶屬
Xerosicyos
夏季休眠,冬季生長——冬型種
通常叫做「冬型種」,這些屬在暖和的時候休眠,從五月到八月。他們的生長季其實在春秋,冬天裡生長速度會顯著放緩。許多品種在夏天也會有微弱的長勢,對於百合和景天科植物來說尤為如此。
Adromischus 天錦章屬
Aeonium 蓮花掌屬
Aloe 蘆薈屬
Anacampseros 回歡草屬
Astroloba
Avonia
Bowiea 蒼角殿屬
Bulbine
Ceraria 長壽城屬
Conophytum 肉錐花屬
Cotyledon 銀波錦屬
Crassula 青鎖龍屬
Dioscorea 龜甲龍屬
Dudleya 仙女杯屬
Fouqueria
Gasteria 鯊魚掌屬
Gibbaeum 駝峰花屬(藻鈴玉屬)
Graptopetalum 風車草屬
Graptoveria 風車石蓮屬
Haemanthus
Haworthia瓦葦屬(十二卷屬)
Kalanchoe 伽藍菜屬
Neohenricia
Othonna 厚敦菊屬
Pachycormus
Pachyphytum 厚葉草屬
Pachyveria 厚葉石蓮屬
Pelargonium 天竺葵屬
Peperomia 椒草屬
Portulacaria 馬齒莧屬
Sansevieria 虎尾蘭屬
Sarcocaulon 月界屬(龍骨葵屬)
Sedeveria 景天石蓮屬
Sem 景天屬
Senecio 千里光屬
Stomatium
Talinum
Tylecodon
多肉植物移栽的時機
換盆、修剪、砍頭或其他任何物理上改變植物的行徑都必須嚴肅地考慮到休眠的問題。多肉植物和其他很多植物非常不同,休眠的時候不願意受到任何打擾。一些長的很慢的品種是尤其敏感的,不合時宜的移栽很可能會致命。
想要換盆的話,要看到植物生長的跡象了才能下手。修剪要在生長季即將開始的時候進行。對於夏型種而言,五六月是個好時間,對於冬型種來說,則是十一二月。但有些皮實的品種全年什麼時候都可以換盆或修剪。
多肉植物花盆的選擇
盆栽多肉和盆栽其他植物很不一樣。植器的大小是否合適對於對於植物的外觀有很大影響。常見的誤區是,你想要用大盆給植物根部充足的生長空間,以為這樣她們就能長得又快又好了。實際上則正相反,許多多肉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會放慢生長速度。一些長得慢的稀有品種甚至可能會完全停止生長,因為她們就是不喜歡呆在這么多潮乎乎的土裡。許多經驗老道的種植者都已經在反思這個問題了,並放棄使用過大的植器。
換盆的時候,盆的尺寸只要增加0.5英寸(1.27厘米)就夠了。對於那些5英寸(12.7厘米)以上的大盆而言,1英寸(2.54厘米)的升級也足矣。如果你用了過大的植器,根部與植株其他部位的生長會不成比例,導致能量都被花費在分枝和葉子上。有些植株的樹冠過大,枝幹細弱,葉子軟榻,一眼就能看出來是用盆過大。
換盆的時候,要盡量避免損傷根系。通常,根部會緊抱著土壤,形成一個球狀,就讓她這樣吧。別像對熱帶植物一樣還要把土都扒拉掉或把根系整理分明,這只會讓植株狀態衰退,也很容易導致要命的爛根。也不要把舊盆土或者碎石等墊在盆底,實際上這會讓根部的尖端頹敗。簡單地用網線(紗窗,防蟲網)蓋住排水孔就夠了。
多肉植物種植的植料,營養和植器
植料——植料是園藝裡面對種植介質的叫法,它的選取一直很有爭議。那些稀奇古怪的配方和自相矛盾的建議總是讓新手們一頭霧水。想養出漂亮的植株,好的介質十分重要,不要以為你放在花盆裡的只是所謂的「土」而已。
是買商家配好的介質,還是自己配好呢?當然是商家配好的了。請注意,我們這里說的是專業的產品,而不是市面上打折店裡賣的什麼「仙肉土」。製造植料的工藝很復雜,最好還是留給專業廠家去做。如果你想要自己配植料,請記住有許多問題都是我們通常考慮不到的。
最近的15年裡,商業販賣的介質有了長足的進步,並朝著無土化發展。這些植料的配方多種多樣,其中混合樹皮是最好的。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用園土配的介質了,誰叫無土植料那麼好用呢?
簡單來說,無土配方的基質是一些大小均勻的顆粒,以保證植物的健康生長,然後再以溶液或固體的方式添加養分。基質中科學地混合有腐熟的樹皮(不是作景觀用的樹皮),園藝級的泥炭(不超過20%),珍珠岩(烘烤過的輕石),蛭石,以及用於調整土壤ph值的助劑。裡面不含有任何園土或集料。
評價基質是否優秀的兩個重要標準是透水性和重量。傳說中,好的多肉植物介質必須能夠讓所有水分迅速排干,不保水,以避免根腐。你當然可以照此選用乾的特別快的介質預防爛根,但這樣也預防了植物的正常生長,排水性過好的介質會讓你的多肉長得像冰川移動那麼慢。好的介質要保證一定的濕潤度和營養,乾的太快的達不到這樣的標准。
非常重的基質不好,應當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根部的生長和作用需要呼吸,呼吸需要氧氣。好的介質能夠讓氧氣進入土壤,讓二氧化碳和其他廢氣排出,因此重量上會非常輕。良好的呼吸是發展出強大且健壯的根系所必須的,也是維持植物健康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沉重的介質會讓根部窒息,通常都是集料,必須加以避免。常見的集料包括沙子,碎石,蒙脫石和輕石。園藝輕石作為種植介質在美國西南部用得比較普遍,因為觸手可得。這些地區的氣候炎熱,種在輕石里的植株會幹得足夠快。但對於氣候更加溫和的地區,比如美國北部和東部,輕石就太重、太保水了。輕石的結構中空,易儲水,相比較起來,珍珠岩就好得多,它的結構閉合。
對於業余愛好者來說,找一種合適的無土介質很困難。有些庫存充裕的園圃倒是會賣植料,但最好還是問問本地的商業大棚。這些大棚的主人通常是資深的植物愛好者,一般還是很願意賣給你一兩袋的。
他們的介質是為溫室盆栽設計的,用在多肉身上需要加一點珍珠岩。可以試試用三份介質加一份珍珠岩混合。你無需改變介質的基本配比,也不要加太多的珍珠岩。千萬別再加其他成分了,比如園土啊什麼的,否則就會破壞無土介質的概念了。
關於種植介質還有一個創造性的思維,那就是要給澆水留出一定的容錯率。人們常聽到不同的環境需要不同的介質這種說法,但其實好的介質不管在什麼條件下都是好的。如果你家植株經常意外死亡,你就得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介質是不是有問題了。改變介質的配比要一步步來,先拿幾株植物做實驗,直到你熟悉了各種材料的使用效果。
營養——生長季里提供一定的營養是必要的,然後逐漸降低養分供給,到了休眠的時候就不要施肥了。最好是能夠在每次澆水的時候混合一些可溶性液體肥。
肥料要選擇靠譜的商業品牌,不要用假貨和便宜貨。好的肥料通常在園藝店有售,有許多不同的配方。還有一些肥料裡面添加了微量元素,是專門為無土介質設計的,很有用。如果你選了每次澆水時施薄肥的方法,建議濃度一點要淡一點。
每次澆水施薄肥的方法還有一個替代品,就是緩釋肥。緩釋肥可以埋在介質里或者灑在土表,其作用可以持續一段時間。多肉植物比較常用的緩釋肥是奧綠A2。
要注意的是,切忌施肥過度,否則可能導致軟塌塌的,不健康,還不如長在貧瘠的介質里的樣子。這些品種包括大部分的景天科(擬石蓮屬,青鎖龍屬,景天屬,風車草屬等),幾乎所有的番杏科(生石花等)和千里光屬。
植器——就像前面說的,合適的植器大小十分重要。但到底是用塑料盆還是紅陶盆呢?許多人認為這只是單純的審美問題,其實遠非如此。
植物就是在塑料盆里長得更好,因為塑料盆更保水。如果你用紅陶盆,那就要比塑料盆多澆水三至四次,因為紅陶盆實在幹得太快了,對於小盆來說尤為如此。
很多種植者在需要6英寸(15.24厘米)及以下的盆時用塑料盆,6英寸(15.24厘米)以上則用紅陶盆,這個方法很管用。另外,圓盆里的根系會發育得比方盆里的更好。最重要的是,所有的植器都必須有排水孔。
多肉植物的蟲害
幸好,多肉植物不算太招蟲子,除了蚧殼蟲...真菌和病毒感染也鮮有發生,除了黑腐病...
植物和蟲子是天生的好基友,只要是植物,勢必就會有蟲子。如果你在植株上發現了某種蟲子,千萬不要恐慌,只要把蟲害控制住就好了,想完全祛除蟲子幾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為止,多肉植物上最常見、最牢固的害蟲要數無處不在的粉蚧了。粉蚧有許多種,喜歡多肉的通常是桔粉蚧和greenhouse mealybug。它們的成蟲約有八分之一英寸(三毫米)大小,白色粉狀外皮。它們的幼蟲會在葉子背面形成白色絮狀物,還會再柔弱的新生葉子上見縫插針。它們會分泌一種黏糊糊的蜜液,吸引很多其他昆蟲前來把它們的幼蟲搬到別的植株上,比如螞蟻。注意螞蟻的出沒,這樣你自然就能監視到別的蟲害了。
粉蚧是多肉的頭號大敵,一旦感染很容易大面積爆發。小心注意葉子的背面、新葉子和花。如果不仔細看,你很可能會錯過上百個細小的幼蟲趴在那。
粉蚧很好控制,只要不是放在那不管,它們很少致命。蟎蟲、介殼蟲和粉虱偶爾也會看上多肉,造成更大的麻煩,而且很難去除。蟎蟲其實並不是昆蟲,它們喜歡吸食植物的汁液,常出沒於炎熱乾燥的地方。如果通風不好的溫室裡面有許多缺水的植株,那簡直是它們的天堂了。介殼蟲和粉虱很頑固,除非能夠在它們生命周期的特定時段下手,否則很難根除。關於這些蟲害的防治有很多資料,只要自己稍下工夫就能夠很好地辨識和控制了。
便捷的蟲害控制手段——棉簽上沾些酒精能夠無害地祛除少量的粉蚧。但嚴重感染的植株上面可能趴著好幾百隻小蟲子,尤其是在生長點附近。這時候就試試沖水吧,用那種可以調節的噴嘴和帶開關的軟管。幾分鍾近距離的脈沖式自來水沖刷足夠把大部分植株的里里外外洗干凈了。這種辦法甚至能移除長著該死的蠟質表面的介殼蟲,通常它們可是很難趕走的。
可以調節的噴嘴是給植株洗澡的利器,無論是對付昆蟲、野草還是枯萎的葉子都葯到病除。再配上一條帶觸發式開關的軟管,在蟲害面前你將無往不勝。
可調節的噴嘴並不貴,任何園藝用品店裡都能買到。選那種藍色的4加侖每分鍾的大功率產品。你甚至可以用浴室噴頭救急,但用橡膠軟管的更常見一點。也許這聽起來過於簡單了,但只要試一試,你就知道有多管用了。
化學防治——如果事態失去控制,你不得不同時處理好幾棵嚴重感染的植物,化學處理就是必要的了。首要法則是永遠不要,再重復一遍,永遠不要對多肉使用石油化工產品。這些東西通常標著「液態」這個或那個,寫著「EC」或者就一個「E」字。EC化工產品會嚴重灼傷多肉植物,嚴禁使用(終於明白為什麼國光蚧必治容易造成葯害了...)。內吸式殺蟲劑最近很流行,但讓整株植物變得有毒會讓養殖者也暴露在化學農葯中,很多養殖者會覺得不安全。
許多可濕性粉劑和水基懸浮劑殺蟲葯可以安全地用在多肉植物上。但到底用什麼則取決於蟲害的種類,這個就得靠你自己多做功課了。光是聽園藝店或者朋友的建議是不夠的。在嘗試新產品的時候,要逐步地來,永遠不要把沒試驗過的農葯用在你的全部家當上。先用幾株植物試試再說。
最後,如果你是個很狂熱的收集者,總是從不同的渠道購進植物,那你的藏品會不可避免地經常帶來新蟲子。手持式放大鏡或6-10倍的放大鏡是必須的,這樣你才能更好地一一檢查新入門的和舊有的植株。
基本裝備列表
澆水——推薦用水流溫和的澆水設備,但軟管或澆水壺也湊合。我們喜歡用能夠調節水流的軟管和盆栽專用的噴嘴,這種噴嘴帶一個短棒,能夠製造非常溫和的水流,許多園藝用品點都有賣。
鑷子——一把小鑷子是無價之寶,園藝專用的鑷子當然更好。
放大鏡——4-10倍的放大鏡就夠了,無論是簡單的放大鏡還是光學顯微鏡都可以,這是控制蟲害和研究植物的必需品。
標簽——給個植物標註上科屬、品種、購買日期和來源很重要。如果你不幸失去了某個真愛,憑這些信息你至少還能再入一盆。鉛筆寫在塑料標簽上的字能夠保留很久,陽光會讓其他材質的標簽模糊掉。
移植工具——好的托盤和鏟子非常有用。餐館用的那種大個托盤非常好用,而且隨便哪個餐館里都能搞到。我們喜歡用那種剛好能裝下1立方英尺介質的型號。
植器——要隨時有靠譜的渠道買盆。無論你喜歡塑料盆還是紅陶盆,以每半英寸(1.27厘米)直徑為間隔,每個大小都要備一點。

Ⅳ 十大最貴的多肉有哪些

多肉作為一種肉嘟嘟的植物,而且又是矮嘟嘟的植物,深受養花人士的喜愛。曾經我也很喜歡多肉的,可惜多肉看起來好養,實際養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所以我也放棄了養多肉了,但是現在看到別人家養的多肉,我還是會多看幾眼的。


那麼,十大最貴的多肉有哪些呢?


1.石生花(1000-2000元)


普通的石生花其實不貴,普通的幾十元就能買到了,但是石生花有些品種很貴,比如蛇紋玉石石生花和大內石生花、雙眸玉石生花,最貴的一顆石生花曾經就賣出了2000元。


2.龜甲牡丹(3500元左右)


它的整體形狀就像是烏龜的龜殼,是多肉中的大熊貓,因為它的生長非常緩慢,就像大熊貓一樣珍貴。龜甲牡丹的價格是隨它的苗齡決定的,直徑越大價格就越高,就算直徑只有1厘米,也要賣到100元左右,如果超過10厘米,那就要翻好幾倍呢。但是,龜甲牡丹原產於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和墨西哥,以前想要養龜甲牡丹只能靠走私。好在現在我們國內的植物園培育出了龜甲牡丹,希望過不久大家都能養上龜甲牡丹。


總結:


對於我這種不懂多肉的人,還是覺得多肉不分貴賤,養的好就可以了。

Ⅳ 買了這么一小株多肉植物,怎麼養

一、土壤

多肉植物對土壤的基本要求
疏鬆透氣,排水、保水性好,含一定量的腐殖質,顆粒度適中,沒有過細的塵土,呈弱酸性或中性(少數種類可以為微鹼性)。
【配土】 煤渣是普遍用的一種配料,但幾乎所有的爐渣都含硫,多肉植物對硫不過敏,硫有殺菌和滅蟲的效果。從多年的種植對比來看,用煤渣的植物要比不用的抗性更強,不容易產生根腐病和根粉蚧。用的煤渣以充分燃燒後的顆粒原煤渣為上(是否含有未充分燃燒的煤無關緊要),蜂窩煤渣為次。蜂窩煤渣中有大量的土,如果要用應該要粉碎後過篩。煤渣用前過水,以去掉粉灰和鹼性。 使用雞蛋殼,蛋殼比例在1/4,效果很好。蛋殼是一種很好的透氣利水植料,對增加土壤透氣性很有用,當然也能增加鈣含量。蛋殼要碾碎成2-3mm。 植料里一般是園土約佔1/4,沙子約佔1/3。但園土和沙子都有微塵,還有磚粒、蛭石、珍珠岩、蘭石、爐渣這些在使用前定要篩掉微塵,反復清洗。 植料成份並不是非要按專家所列的那些東西不可,也並不是要單一的成份,而是成份越多越雜越好。如磚粒、蛭石、珍珠岩、蘭石、爐渣這些手上都有的話,那就各種都用,總量控制在1/3左右就行。再比如雞蛋殼、蚌殼、骨粉、舊石灰、碳化稻殼等一些含鈣質的東西也都有,那就各種都用一些,總量控制在10-20%左右就行。不同的植料有不同的物理功能和不同的營養成分,用的雜一些比單一成份肯定要好。 無論哪種配料,使用前最起碼都要在陽光下爆曬幾日才可使用。

【配土基質】
對多肉植物來說,市場上出售的培養土大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經驗的愛好者多自行配製。什麼樣的培養土算優質呢?簡單說,應是疏鬆透氣、排水良好、具一定團粒結構、能提供植物生長期所需養分的砂質壤土。配製時要注意有機植料和無機植料的合理搭配,避免過細、過小的粉塵。下面是一些多肉植物的常用基質:

1、有機植料
①腐葉土:可選用市場上出售的君子蘭土,也可自行收集落羽杉或櫸樹葉堆漚發酵,用時消毒。
②泥炭:為埋藏在地下上千年的湖沼植物,現以吉林、黑龍江出產的較好。優質泥炭色褐,有機質含量高,纖維度好,質地疏鬆,手感不粘,吸附力強,PH值呈微酸性。
③木屑:透水、保水性強,但因本身含碳量高,含氮量低,一般不單獨使用,可混入一些含氮化合物如豆餅等堆制發酵。
④礱糠灰:富含鉀肥,PH值微鹼性。要選擇深黑色的,不能發白,且要結構均勻,不能太細。
⑤蛇木屑:經過處理後的一種蕨類植物(桫欏)莖干。質硬色褐,不易腐爛。排水佳且具一定肥力,是近幾年流行的栽培基質。
⑥山泥:黃山泥:有機質含量低,排水一般;紅山泥:有機質含量高,澆水後土壤粘重,干後易板結;黑山泥:有機質含量高,排水良好且澆水後不易板結。一般採用黑山泥。
⑦仙土:常用的蘭花栽培基質。但實踐證明用於多肉類也相當不錯。其特點是:養分全,排水良好,無污染,無雜草種子。盆栽一年後團粒結構還是很好。

2、無機植料

①蛭石:一種形似蜂窩狀結構的金色輕質材料,保水保溫性強,透氣佳且無病菌。作扦插基質成活率高,但本身無肥力,宜混合其他基質使用。長期栽培後容易破壞其結構。用過的蛭石要篩選後再使用。
②珍珠岩:一種含鋁硅酸鹽的火山石,經高溫加熱膨脹而成輕質材料。透水佳,通氣性好。但有效含水量低,常作添加補充材料。
③椰糠:棕櫚纖維,質地疏鬆,保水力尤強。常用來扦插。市場上多見的是經壓縮處理後呈小塊狀的椰糠,也叫「膨脹土」。用時先用水浸開。
④塘基石:高溫燒制而成,常放盆底或與其他基質混合。如與其他植料混合,顆粒不能過大,0.2cm左右即可。
⑤植金石:是植蘭基質,比塘基石更有優勢,富含各種礦物質,用於栽培多肉類效果顯著,可代替上者,但價格稍貴。
⑥:應選不含鹽分的,顆粒不宜過細。用前先要淘洗、篩選,並和其他基質混合使用。透水性好,含氧量高,早晚溫差大,適合多肉類的要求。 其他無機植料有火山石、煤餅等。此外,配製培養土時還常用到一些輔助材料,如含鈣材料貝殼粉、鈣寶等。還有一些基肥如雞糞、牛糞等。配製時要注意有機植料和無機植料的合理搭配,避免過細、過小的粉塵。

【土壤配製】 無論選擇哪種植料、如何配製,都要滿足植物的基本要求,並要考慮各方面情況,靈活把握。

①根據栽培場地來配製:如地栽和盆栽的土壤就有所不同。地栽的要更多地考慮排水環節,應增加排水性強的材料,如沙礫。而盆栽要在保證疏鬆透氣的原則上適當補充有機質。如是在南陽台上栽植,還要考慮比較乾燥、光照充足的特點,適當加些保水性強的基質,如蛭石、椰糠等。

②根據不同種類來配製:不同種類在土壤配製上可能「大相徑庭」。比如附生種類需要一定的腐殖質,而一些原產地土壤貧瘠、根系不發達的陸生種類,對腐殖質的要求就沒前者高。不光是不同科的種類所需土壤不同,就連同科不同屬的種類對土壤要求也不一樣。拿百合科的中國蘆薈和卧牛來說,前者系蘆薈屬,習性強健,生長快,可在盆底加上充足的基肥。而後者為沙魚掌屬植物,生長緩慢,基本上不需要基肥。

③根據不同栽培地區來配製:北方氣候於燥,對土壤的保濕能力有一定要求;南方雨水充沛,空氣濕度高,對土壤的排水性和通氣性要求更高。

④根據不同生長階段來配製:幼苗期根系不發達,有機質含量要稍少,土壤以輕質材料配合一些細沙為主,以後再慢慢增加有機質含量。

其實,土壤配製並不是簡單的幾條大道理就能說清楚的。下面幾個配方可供參考:

1) 植金石8份+仙土2份+少許貝殼粉(適合栽培生石花)。
2) 粗沙10份+木屑2份+基肥1份+園土1份(適宜地栽使用)。
3) 腐葉土1份+泥炭1份+粗沙2份+輕質材料1份+少許基肥(適合栽培附生類)。
4) 塘基石3份+仙土2份+輕質材料1份+泥炭1份(適合栽培十二卷硬葉系品種)。
5) 園土2份+腐葉土1份+粗沙4份+輕質材料1份+礱糠灰半份(適合栽培普通陸生類)。

景天類配土,覺得泥炭土或草炭土的比例可以稍大些,附註以腐植土、河沙、珍珠岩、蛭石等,為了有利於生根和健壯生長,土中加適量稻殼炭,骨粉、滅菌靈等;澆水要據天氣和植物生長情況決定,見干見濕。重點關心那些長勢好的去管理。那些長勢不好的大多數其實是在休眠期,當然以少管為妙。

配土:蜂窩煤渣過篩後+園土+仙土+沙+骨粉+貝殼粉+蛋殼+陶粒+蘭石+活性炭,篩去微塵種植。全光照養護,澆水見干見濕。盆底加腐熟雞糞。盆要小,土要少要疏鬆。土干透後幾天再澆,多曬。盛夏少澆,景天科多肉,多半夏季要休眠或半休眠。
金琥這類強刺球,普通花泥+煤球灰+骨粉即可,澆水嘛,一個月澆一次就可以了。
球類:普通花泥+煤球灰(經篩選後成顆粒狀的)+蛭石+適量骨粉
有粗大肉質根的多肉類(如玉扇):蘭石+仙土+適量骨粉
其餘多肉類:普通花泥+腐葉土+蛇木+蛭石+適量骨粉

混合好的植料放入一不銹鋼容器中,倒入雨水使土濕潤,然後將容器封口後在火上加熱一段時間,確保殺死昆蟲,幼蟲,蟲卵,但一些有易的土壤微生物會存活下來,特別是那些靠孢子繁殖的。

【選盆】 陶盆吸水性很好,水澆多了問題也不大,可以緩解澆水過多引起的負作用,但陶盆吸水後重,要求花架結實。 紫砂盆透氣性介於瓦盆和瓷盆之間,一般養仙肉多用紫砂盆。紫砂盆需要特別注意盆壁的薄厚程度,越是薄壁的紫砂盆透氣性越強,盆壁老厚那種的透氣性和瓷盆差不多。

一般而言,仙肉植物的根系不是十分發達,很多仙肉都只有須根,將一個根系很淺的品種種在一個較深的盆中只會對其生長不利,因為下部根系達不到的盆土會將水分保留很長時間,使盆土粘滯。土壤過多水分一時揮發蒸騰不了,容易導致腐爛。所以要本著「寧小勿大,寧淺勿深」的原則選盆,最好用半高比例或扁平盆。 只有那些有塊莖或有主根的仙肉品種需要較深的盆土,在標准盆或深盆中會生長地很好。 大中型球選盆要求球徑和盆徑基本相當,或者盆徑略大於球徑一兩公分,小球最好多株混栽。栽培土壤深度最多是球徑兩倍,就是說球徑5cm,土壤深度10cm就行,對於大球而言則可以更淺一些。越是大球,所消耗的水分和養分則越少,盆土過多不但沒用而且容易導致腐爛。花盆過深就要在底部多加非土壤填充物做排水層,可安排水物顆粒大小放幾層,最大的放最底層。排水物放好後先放粗粒配料再放細粒配料,放上植株後一邊加土一邊把植株略往上提使根舒展,土不要一次加得太滿,沿盆邊將土均勻搗實,最後把盆輕墩幾下使盆土平整。

【換盆】
由於多肉植物多是在人工栽培的條件下成長,根系被局限在花盆中,很難自由伸展,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根系充滿整個花盆,不利於排水、透氣。而且花盆中的土壤有限,在經過根系的不斷吸收和一次次澆水後,養分流失殆盡,培養土也由原來的團粒狀變成粉末狀。另外,根系在吸收養分的過程中,也不斷排泄酸性代謝物,使土壤酸化,這些很不利於植物的生長,因此當植物生長到一定階段後就必須翻盆換土。根據品種的不同和植株的大小每1~2年或3年換一次(有些品種的小苗甚至可1年移栽數次,即所謂的動一動,大一大)。對於大多數品種而言,一般在3月中下旬進行換盆,並結合換盆進行分株養殖。了解更多:多肉植物換盆指南

二、澆水
多肉植物必須適時補充水分以供生長發育之需,而決不是像某些人認為的「寧干勿濕」。當然對地栽植株,澆水次數可以少一些。大多數多肉植物和自根栽培的仙人球類,澆水很難掌握,主要表現在澆水的適時性上。

要掌握多肉植物在澆水技術,首先要了解各個種類的休眠習性。休眠期多澆水易致植株腐爛,如夏季休眠的生石花等夏季澆水,則植株即刻腐爛:冬季休眠的仙人球類,若冬季澆水,會造成根系腐爛或易受凍,雖然它在冬季不一定腐爛,但一到春天就會腐爛。

其次要仔細觀察各植株的生長情況,有的人一看到有些植株葉色發紅、葉尖和老葉乾枯就認為缺水。其實光線太強,盆土長期缺水,根系被破壞,根頸處腐爛,根頸處被蟲咬後又自動修復結疤而造成水分輸送不暢等都可能出現這種現象。因此,熟悉植株的生長情況對掌握澆水技術很有幫助,一般生長特別旺盛的植株和開花孕蕾期的植株,對水分的要求較高,對它們的澆水盡量應適時:而一些生長基本停滯的老齡大球,則澆水次數要少。

最後澆水要考慮氣溫、空氣濕度、溫室通風情況、盆的大小與材質、根有沒有下伸到砂床上等情況,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判斷盆內是否缺水。在其他盆花栽培時一般可根據表面盆土是否發白來決定澆水與否,但在多肉植物中據此判斷會造成差錯,因為多肉植物的培養土中一般混有砂、蛭石、輕石、貝殼粉等物質,容易造成盆土表面發白。特別在這些物質比例較大的情況下,往往澆過水後第二天盆土表面已發白,而這時下面盆土根本不缺水。有的專家指出當盆土表面1厘米處已乾燥而下部盆土仍濕潤的狀態下,多肉植物根的吸收達到最大值,如果按常規,一見盆土發白就澆水,那就會造成澆水過量,影響植株的生長。

澆水的時間夏天以清晨為好,冬天應在晴朗天氣的午前進行,春秋則早晚均可。一般情況下不要從頂部淋水,否則時間一長球體上會有難看的斑點,毛柱類種類的毛易污染粘結,翠花掌等生長點處積水會造成腐爛。池塘水淋在植株上易孽生藻類,好似長了青苔一樣很難看。一般情況下,澆水都必須澆足,為此必須經常鬆土,使盆土易均勻地吸足水。對於正在生長的冬型種和中間型植株,應保持盆土濕潤而不積水,澆水做到干透澆透,既不能積水,也不能過於乾燥。夏型種可適當澆些水,但不要過量。如果遇到陰雨天或溫度突然降低,則停止澆水。

究竟如何控制澆水的量

這個問題的來源,我覺得主要是沒有定量的經驗。很多書上的描述,不外乎「要嚴格控制澆水」、「可以多澆水」、「保持乾燥」、「宜干不宜濕」等等,這樣的描述,每個人的理解都肯定不一樣,有的朋友理解的「干」和另一位朋友理解的不一樣,所以一個澆水了,一個沒有澆水,於是結果自然就不一樣了。雖然定量分析會犯教條主義的錯誤,但是對大家在成為養花高手的過程中,減少損失應該是有幫助的。下面是我覺得比較實用的兩種經驗,以前也說過,這里再集中說一下:

一、竹簽判斷法:即將竹簽(或牙簽)插入盆土三分之二的深度,要澆水的時候,拔出竹簽,看看土壤部分的干濕度情況。這種方法對休眠和半休眠或者要進入休眠和半休眠期的植物澆水,很有幫助;

二、表層土干濕判斷法:一般地說,表層土發白,就可以澆水了,這就是「不幹不澆、干透澆透」的原則。所謂的干透,就是指表層土發白,但是撥開表層土,依然可以看見濕氣。對於生長期的仙肉,這樣的判斷方法就可以了。習性強健的,可以馬上澆水,對相對怕水的,等兩天再澆水。

其他的還有端盆法,即手感好的朋友,可以端一下盆,覺得盆輕了,就可以澆水,用塑料盆種的仙肉,用土也以泥碳等輕質材料為主的,澆水後和乾燥的份量還是比較明顯的。敲盆法,即用手指輕敲盆壁,發出空心的聲音,就說明土幹了。

判斷了土壤的濕度,就要澆水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用坐盆法是最好的。一般情況下,盆浸入水中二分之一的深度,只要15秒鍾就夠了,千萬不要看到表層土出現濕氣再拿出來。越是疏鬆透氣的土,時間可以越少,因為虹吸作用強。這種澆水方法的好處在於,可以保證土壤的上部比下部相對干,不容易爛根。因為植物的根尖分為根冠區、生長區、生長娶和根毛區,只有根毛是吸收水份的主要部位,抗濕能力最強,而根毛區之上的老根已經失去吸水的功能,主要起傳輸水份養料和固定的作用,抗濕能力差,爛根往往都是從這里開始的。

三、空氣濕度

有些仙肉迷常常會發現這樣的問題:自己剛從花市淘來的仙肉寶貝沒過幾天就已經看不見剛「入駐」時的神氣勁了。雖然自己愛護有佳,但這些小東西非常不給面子。這可急壞了他的主人了。孰不知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每個仙肉迷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也常常難倒一部分愛好者。但稍有一些經驗的栽培者都知道這其實是一個空氣濕度的問題。

如果你是在北方乾燥地區的仙友;如果你的栽培場所是自家的露天陽台,或窗檯。這一點就尤為重要。那麼為啥會出現上述的問題呢?空氣濕度又為啥這么重要呢?這里我們可以一起分析一下:花市的多肉植物都是花圃里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植物都在大棚里長大,而大棚多數時間都是封閉栽培因而裡面的空氣濕度相對較高,這樣栽培的植物個體飽滿,且極富生氣。然而在它被購買後,由於多數地區的家庭栽培場所常常達不到這樣的條件,所以就會出現上述的問題了。那麼也有些仙友會問:這些多肉植物大多的原產地環境較惡劣,年降水量極少且乾燥,那麼它們又是怎麼利用空氣濕度的呢?我們首先排除雨季時較高的空氣濕度。這些原產地在太陽落山前的幾個小時溫度較高(尤其是中午)。但到了晚上溫度又會急劇下降。這樣一冷一熱空氣就會凝結成霧氣。在黎明時尤為顯著。這也是它們吸收水分的一種途徑,此時正是它們最開心的時候。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大多數的栽培場所的條件還不夠。這里還不包括一些要求更高的附生類品種和一部分鳳梨科的植物。

正是因為栽培場所的條件限制,許多植株出現了褪色,葉尖枯焦、干癟、植株提前老化等現象。而這一點在大棚種植中是看不到的。雖不致死但觀賞性卻會大打折扣。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很簡單即:用細嘴噴壺噴霧。也有多數愛好者會用一次性的塑料杯倒扣在盆上(多在春冬兩季)。或者選擇在玻璃缸內栽培,在底部鋪上一層粗紗,可以不時在上面撒水這樣即可增加濕度,又不會使盆內常常「水滿金山」。總之空氣濕度的調節要從多方面考慮包括種類、季節、生長階段等,絕對不能一概而論。濕度過高植株易腐爛且易引發介殼蟲;濕度過低植株觀賞性會打折扣且易引發紅蜘蛛。

1 各個季節的空氣濕度的要求:生長期保持一定的空氣濕度是相當重要的。當植株進入生長期時此時空氣濕度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原產在熱帶雨林的種類要求更是嚴格。一些富有顏色變化的園藝品種如能保持相當的空氣濕度,則顏色更艷麗。可以說基本上大多數品種在此時都需要一定的濕度。而在休眠期空氣濕度的把握則要相當謹慎,首當其沖的就是一些夏眠的肉質程度較高的品種。舉個例子在上海的夏天就屬於典型的「濕熱」天氣。番杏科的高度肉質的品鍾就相當容易腐爛。生石花、帝玉這些老品種在夏天如何渡夏往往是愛好者最頭痛的問題。同樣冬季休眠的品種也要保持一定的乾燥度。這一點在溫度低於5度後要引起相當的重視。當溫度繼續下降之0度或更低。此時若是濕度偏高往往是致命的而且可以在一夜之間就能致死。不過北方的大多數城市冬天多較乾燥。這種「濕冷」的氣候在我國的一些南方城市較常見。

2 小苗階段的空氣濕度:小苗期的空氣濕度尤為重要,它的意義要超過土壤的濕度。因為在苗期會有一個「蹲苗」的過程。這樣控制土壤中的水分目的是促生新根,這時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可以使其不會因蹲苗而缺水。一般苗期對空氣濕度的要求較其他生長階段要高,但此時的空氣濕度也是最難掌握的。實踐證明種子越小,苗相對也較小,其抗性較差,往往不能耐高濕。典型有番杏科的多數品種,景天科的一部分品種(四季海棠最為突出)為代表。等成型後這樣的現象就會大大好轉,空氣濕度的問題也不會那麼突出。

3 無性繁殖對空氣濕度的要求:家庭常用的無性繁殖有兩種扦插、嫁接。扦插:植物器官在剛從母體上分離的幾天里均要保持乾燥。這樣的時間段要根據品種而定。少則4、5天多則一個月,待傷口完全乾燥後可插在基質上。此時可以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在這一點上主要分成兩派:一派主張創造高燥的環境,這樣能在較短時間內生根,但消耗較大。另一派主張創造潮濕的環境,這樣的方法對扦插的個體消耗較小。而在嫁接方面的觀點則較為統一,在剛完成嫁接的頭兩個星期都要保持乾燥、通風,過高的濕度對嫁接的成活率是有影響的。

4 對於某些塊根類品種如:龜甲龍、苦瓜類、笑布袋等。在原產地它們的表面 往往呈不規則開裂,多凹凸不平。但在人工栽培環境下,尤其是從實生苗開始馴養時它們凹凸不平的表面卻變的很不明顯。但原因不僅僅是濕度的問題,它是一個全方位的問題。這點也是一些有經驗的愛好者用來判斷野生與人工栽培的輔助依據。

三、施肥

冬型種和中間型植株每2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復合肥。施肥時間可在天氣晴朗的上午,並注意肥液不要濺到植株上。夏型種則不必施肥。

四、溫度
溫度在15~28最適宜,溫度在 5~35是植株忍受極限。

Ⅵ 多肉植物夏天養護及澆水技巧經驗

隨著近年來「養肉」風靡全國,無論是家庭陽台還是上班族的電腦桌上,都出現了「多肉」的身影。所謂「多肉」,就是指多肉植物,它們大多數肥厚多汁、形態嬌小,憨態可掬。但是隨著立夏的來臨,不少朋友養的多肉植物隨著周圍環境的改變越發精神萎靡不振,出現各種不適症狀。為此作者總結出夏季多肉植物的一些養護經驗,希望對新手朋友有所幫助。

Ⅶ 多肉植物更普通植物有什麼區別

多肉植物質地脆嫩易折斷,普通植物質地緊密硬韌性強。
1,多肉植物是指植物營養器官肥大的高等植物,通常具根、莖、葉三種營養器官和花(Flower ['flauə])、果實、種子三種繁殖器官。在園藝上,又稱肉質植物或多肉花卉,但以多肉植物這個名稱最為常用。
2,很多具粗壯肉質莖的種類通常不具葉,有的在幼嫩部分有細小的葉但常落。馬齒莧科的馬齒莧樹和景天科的燕子掌既有粗壯的肉質莖又有肉質化的葉,而且這種葉始終存在。
3,植株的肉質部分主要在莖基部或僅主莖肉質,形成極其膨大的形狀不一的塊狀體、球狀體或瓶狀體。無節、無棱,而有疣狀突起。有葉或葉早落,多數葉直接從根頸處或從突然變細的幾乎不肉質的細長枝條上長出。在極端乾旱的季節,這種枝條和葉一起脫落,如薯蕷科著名的多肉種類龜甲龍和墨西哥龜甲龍就是這種類型。

Ⅷ 龜甲龍怎麼養

龜甲龍

觀賞型植物,因成株後表皮龜裂,類似龜甲而得名。分為南非夏眠型和墨西哥冬眠型兩種。

因為原生地夏季相當乾燥,故於冬季生長,夏季休眠,為「冬型種」。但是,有一種原產於墨西哥的龜甲龍,其莖乾性狀幾乎和龜甲龍相同,卻於夏季生長,冬季休眠,為「夏型種」。兩者的生長習性剛好相反,故栽培前需仔細區別。兩者最大的不同就在葉片的差異,墨西哥龜甲龍的葉片呈腎型,長8~10厘米,葉尖明顯較南非龜甲龍長。

龜甲龍是「冬型種」植物,具有冬季冷涼季節生長,夏季高溫休眠的習性。宜溫暖、乾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

夏季的休眠期莖幹上通常只有枯乾的蔓生莖,有時也會抽出細而長的蔓生莖,但不長葉,應避免烈日曝曬,將植株放在通風涼爽處養護,在土壤過於乾燥時,可偶爾澆點水,但要防止土壤過濕。

當秋季天氣轉涼時,葉片會逐漸長大,蔓生莖也隨著伸長,並可能出現分枝,此時可多澆些水,以保持土壤濕潤,並適當施些稀薄液肥,平時放在陽光處養護。

冬季如果能保持15℃以上,並有充足的光照,植株繼續生長,應正常澆水、施肥。10℃左右時植株生長停滯,但不落葉,水分、養分消耗減少,要停止施肥,澆水也要謹慎,並選擇溫度相對較高的晴天中午澆水,用水也不能過於冷涼,以手伸進去不感到過於冰冷為宜,白天多見陽光,夜晚注意保溫,盡量不讓其落葉,這樣莖干會越長越大,並更加充實堅硬。

當溫度繼續下降時,植株就會落葉,此時要嚴格控制澆水,只要莖干不軟腐,等天氣轉暖後仍會萌發新的枝葉。5℃以下就很容易受凍害,若長期低溫潮濕則會導致植株死亡。

盆栽植株可用鐵絲設立支架,供蔓生莖攀援。每2~3年換盆一次,盆土宜用中等肥力、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如果摻些草木灰效果更好。


Ⅸ 多肉植物怎麼養,多肉植物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多肉植物怎麼養,多肉植物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一、土壤

多肉植物對土壤的基本要求:
疏鬆透氣,排水、保水性好,含一定量的腐殖質,顆粒度適中,沒有過細的塵土,呈弱酸性或中性(少數種類可以為微鹼性)。

【配土】煤渣是普遍用的一種配料,但幾乎所有的爐渣都含硫,多肉植物對硫不過敏,硫有殺菌和滅蟲的效果。從多年的種植對比來看,用煤渣的植物要比不用的抗性更強,不容易產生根腐病和根粉蚧。用的煤渣以充分燃燒後的顆粒原煤渣為上(是否含有未充分燃燒的煤無關緊要),蜂窩煤渣為次。蜂窩煤渣中有大量的土,如果要用應該要粉碎後過篩。煤渣用前過水,以去掉粉灰和鹼性。 使用雞蛋殼,蛋殼比例在1/4,效果很好。蛋殼是一種很好的透氣利水植料,對增加土壤透氣性很有用,當然也能增加鈣含量。蛋殼要碾碎成2-3mm。 植料里一般是園土約佔1/4,沙子約佔1/3。但園土和沙子都有微塵,還有磚粒、蛭石、珍珠岩、蘭石、爐渣這些在使用前定要篩掉微塵,反復清洗。 植料成份並不是非要按專家所列的那些東西不可,也並不是要單一的成份,而是成份越多越雜越好。如磚粒、蛭石、珍珠岩、蘭石、爐渣這些手上都有的話,那就各種都用,總量控制在1/3左右就行。再比如雞蛋殼、蚌殼、骨粉、舊石灰、碳化稻殼等一些含鈣質的東西也都有,那就各種都用一些,總量控制在10-20%左右就行。不同的植料有不同的物理功能和不同的營養成分,用的雜一些比單一成份肯定要好。 無論哪種配料,使用前最起碼都要在陽光下爆曬幾日才可使用。

【配土基質】

對多肉植物來說,市場上出售的培養土大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有經驗的愛好者多自行配製。什麼樣的培養土算優質呢?簡單說,應是疏鬆透氣、排水良好、具一定團粒結構、能提供植物生長期所需養分的砂質壤土。配製時要注意有機植料和無機植料的合理搭配,避免過細、過小的粉塵。下面是一些多肉植物的常用基質:

1、有機植料

①腐葉土:可選用市場上出售的君子蘭土,也可自行收集落羽杉或櫸樹葉堆漚發酵,用時消毒。

②泥炭:為埋藏在地下上千年的湖沼植物,現以吉林、黑龍江出產的較好。優質泥炭色褐,有機質含量高,纖維度好,質地疏鬆,手感不粘,吸附力強,PH值呈微酸性。

③木屑:透水、保水性強,但因本身含碳量高,含氮量低,一般不單獨使用,可混入一些含氮化合物如豆餅等堆制發酵。

④礱糠灰:富含鉀肥,PH值微鹼性。要選擇深黑色的,不能發白,且要結構均勻,不能太細。

⑤蛇木屑:經過處理後的一種蕨類植物(桫欏)莖干。質硬色褐,不易腐爛。排水佳且具一定肥力,是近幾年流行的栽培基質。

⑥山泥:黃山泥:有機質含量低,排水一般;紅山泥:有機質含量高,澆水後土壤粘重,干後易板結;黑山泥:有機質含量高,排水良好且澆水後不易板結。一般採用黑山泥。

⑦仙土:常用的蘭花栽培基質。但實踐證明用於多肉類也相當不錯。其特點是:養分全,排水良好,無污染,無雜草種子。盆栽一年後團粒結構還是很好。

2、無機植料

①蛭石:一種形似蜂窩狀結構的金色輕質材料,保水保溫性強,透氣佳且無病菌。作扦插基質成活率高,但本身無肥力,宜混合其他基質使用。長期栽培後容易破壞其結構。用過的蛭石要篩選後再使用。

②珍珠岩:一種含鋁硅酸鹽的火山石,經高溫加熱膨脹而成輕質材料。透水佳,通氣性好。但有效含水量低,常作添加補充材料。

③椰糠:棕櫚纖維,質地疏鬆,保水力尤強。常用來扦插。市場上多見的是經壓縮處理後呈小塊狀的椰糠,也叫「膨脹土」。用時先用水浸開。

④塘基石:高溫燒制而成,常放盆底或與其他基質混合。如與其他植料混合,顆粒不能過大,0.2cm左右即可。

⑤植金石:是植蘭基質,比塘基石更有優勢,富含各種礦物質,用於栽培多肉類效果顯著,可代替上者,但價格稍貴。

⑥:應選不含鹽分的,顆粒不宜過細。用前先要淘洗、篩選,並和其他基質混合使用。透水性好,含氧量高,早晚溫差大,適合多肉類的要求。 其他無機植料有火山石、煤餅等。此外,配製培養土時還常用到一些輔助材料,如含鈣材料貝殼粉、鈣寶等。還有一些基肥如雞糞、牛糞等。配製時要注意有機植料和無機植料的合理搭配,避免過細、過小的粉塵。

【土壤配製】無論選擇哪種植料、如何配製,都要滿足植物的基本要求,並要考慮各方面情況,靈活把握。

①根據栽培場地來配製:如地栽和盆栽的土壤就有所不同。地栽的要更多地考慮排水環節,應增加排水性強的材料,如沙礫。而盆栽要在保證疏鬆透氣的原則上適當補充有機質。如是在南陽台上栽植,還要考慮比較乾燥、光照充足的特點,適當加些保水性強的基質,如蛭石、椰糠等。

②根據不同種類來配製:不同種類在土壤配製上可能「大相徑庭」。比如附生種類需要一定的腐殖質,而一些原產地土壤貧瘠、根系不發達的陸生種類,對腐殖質的要求就沒前者高。不光是不同科的種類所需土壤不同,就連同科不同屬的種類對土壤要求也不一樣。拿百合科的中國蘆薈和卧牛來說,前者系蘆薈屬,習性強健,生長快,可在盆底加上充足的基肥。而後者為沙魚掌屬植物,生長緩慢,基本上不需要基肥。

③根據不同栽培地區來配製:北方氣候於燥,對土壤的保濕能力有一定要求;南方雨水充沛,空氣濕度高,對土壤的排水性和通氣性要求更高。

④根據不同生長階段來配製:幼苗期根系不發達,有機質含量要稍少,土壤以輕質材料配合一些細沙為主,以後再慢慢增加有機質含量。

其實,土壤配製並不是簡單的幾條大道理就能說清楚的。下面幾個配方可供參考:

1) 植金石8份+仙土2份+少許貝殼粉(適合栽培生石花)。

2) 粗沙10份+木屑2份+基肥1份+園土1份(適宜地栽使用)。

3) 腐葉土1份+泥炭1份+粗沙2份+輕質材料1份+少許基肥(適合栽培附生類)。

4) 塘基石3份+仙土2份+輕質材料1份+泥炭1份(適合栽培十二卷硬葉系品種)。

5) 園土2份+腐葉土1份+粗沙4份+輕質材料1份+礱糠灰半份(適合栽培普通陸生類)。
景天類配土,覺得泥炭土或草炭土的比例可以稍大些,附註以腐植土、河沙、珍珠岩、蛭石等,為了有利於生根和健壯生長,土中加適量稻殼炭,骨粉、滅菌靈等;澆水要據天氣和植物生長情況決定,見干見濕。重點關心那些長勢好的去管理。那些長勢不好的大多數其實是在休眠期,當然以少管為妙。

配土:蜂窩煤渣過篩後+園土+仙土+沙+骨粉+貝殼粉+蛋殼+陶粒+蘭石+活性炭,篩去微塵種植。全光照養護,澆水見干見濕。盆底加腐熟雞糞。盆要小,土要少要疏鬆。土干透後幾天再澆,多曬。盛夏少澆,景天科多肉,多半夏季要休眠或半休眠。

金琥這類強刺球,普通花泥+煤球灰+骨粉即可,澆水嘛,一個月澆一次就可以了。

球類:普通花泥+煤球灰(經篩選後成顆粒狀的)+蛭石+適量骨粉

有粗大肉質根的多肉類(如玉扇):蘭石+仙土+適量骨粉

其餘多肉類:普通花泥+腐葉土+蛇木+蛭石+適量骨粉

混合好的植料放入一不銹鋼容器中,倒入雨水使土濕潤,然後將容器封口後在火上加熱一段時間,確保殺死昆蟲,幼蟲,蟲卵,但一些有易的土壤微生物會存活下來,特別是那些靠孢子繁殖的。

【選盆】陶盆吸水性很好,水澆多了問題也不大,可以緩解澆水過多引起的負作用,但陶盆吸水後重,要求花架結實。 紫砂盆透氣性介於瓦盆和瓷盆之間,一般養仙肉多用紫砂盆。紫砂盆需要特別注意盆壁的薄厚程度,越是薄壁的紫砂盆透氣性越強,盆壁老厚那種的透氣性和瓷盆差不多。

一般而言,仙肉植物的根系不是十分發達,很多仙肉都只有須根,將一個根系很淺的品種種在一個較深的盆中只會對其生長不利,因為下部根系達不到的盆土會將水分保留很長時間,使盆土粘滯。土壤過多水分一時揮發蒸騰不了,容易導致腐爛。所以要本著「寧小勿大,寧淺勿深」的原則選盆,最好用半高比例或扁平盆。 只有那些有塊莖或有主根的仙肉品種需要較深的盆土,在標准盆或深盆中會生長地很好。 大中型球選盆要求球徑和盆徑基本相當,或者盆徑略大於球徑一兩公分,小球最好多株混栽。栽培土壤深度最多是球徑兩倍,就是說球徑5cm,土壤深度10cm就行,對於大球而言則可以更淺一些。越是大球,所消耗的水分和養分則越少,盆土過多不但沒用而且容易導致腐爛。花盆過深就要在底部多加非土壤填充物做排水層,可安排水物顆粒大小放幾層,最大的放最底層。排水物放好後先放粗粒配料再放細粒配料,放上植株後一邊加土一邊把植株略往上提使根舒展,土不要一次加得太滿,沿盆邊將土均勻搗實,最後把盆輕墩幾下使盆土平整。
【換盆】
由於多肉植物多是在人工栽培的條件下成長,根系被局限在花盆中,很難自由伸展,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根系充滿整個花盆,不利於排水、透氣。而且花盆中的土壤有限,在經過根系的不斷吸收和一次次澆水後,養分流失殆盡,培養土也由原來的團粒狀變成粉末狀。另外,根系在吸收養分的過程中,也不斷排泄酸性代謝物,使土壤酸化,這些很不利於植物的生長,因此當植物生長到一定階段後就必須翻盆換土。根據品種的不同和植株的大小每1~2年或3年換一次(有些品種的小苗甚至可1年移栽數次,即所謂的動一動,大一大)。對於大多數品種而言,一般在3月中下旬進行換盆,並結合換盆進行分株養殖。

二、澆水

多肉植物必須適時補充水分以供生長發育之需,而決不是像某些人認為的「寧干勿濕」。當然對地栽植株,澆水次數可以少一些。大多數多肉植物和自根栽培的仙人球類,澆水很難掌握,主要表現在澆水的適時性上。
要掌握多肉植物在澆水技術,首先要了解各個種類的休眠習性。休眠期多澆水易致植株腐爛,如夏季休眠的生石花等夏季澆水,則植株即刻腐爛:冬季休眠的仙人球類,若冬季澆水,會造成根系腐爛或易受凍,雖然它在冬季不一定腐爛,但一到春天就會腐爛。
其次要仔細觀察各植株的生長情況,有的人一看到有些植株葉色發紅、葉尖和老葉乾枯就認為缺水。其實光線太強,盆土長期缺水,根系被破壞,根頸處腐爛,根頸處被蟲咬後又自動修復結疤而造成水分輸送不暢等都可能出現這種現象。因此,熟悉植株的生長情況對掌握澆水技術很有幫助,一般生長特別旺盛的植株和開花孕蕾期的植株,對水分的要求較高,對它們的澆水盡量應適時:而一些生長基本停滯的老齡大球,則澆水次數要少。
最後澆水要考慮氣溫、空氣濕度、溫室通風情況、盆的大小與材質、根有沒有下伸到砂床上等情況,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判斷盆內是否缺水。在其他盆花栽培時一般可根據表面盆土是否發白來決定澆水與否,但在多肉植物中據此判斷會造成差錯,因為多肉植物的培養土中一般混有砂、蛭石、輕石、貝殼粉等物質,容易造成盆土表面發白。特別在這些物質比例較大的情況下,往往澆過水後第二天盆土表面已發白,而這時下面盆土根本不缺水。有的專家指出當盆土表面1厘米處已乾燥而下部盆土仍濕潤的狀態下,多肉植物根的吸收達到最大值,如果按常規,一見盆土發白就澆水,那就會造成澆水過量,影響植株的生長。
澆水的時間夏天以清晨為好,冬天應在晴朗天氣的午前進行,春秋則早晚均可。一般情況下不要從頂部淋水,否則時間一長球體上會有難看的斑點,毛柱類種類的毛易污染粘結,翠花掌等生長點處積水會造成腐爛。池塘水淋在植株上易孽生藻類,好似長了青苔一樣很難看。一般情況下,澆水都必須澆足,為此必須經常鬆土,使盆土易均勻地吸足水。對於正在生長的冬型種和中間型植株,應保持盆土濕潤而不積水,澆水做到干透澆透,既不能積水,也不能過於乾燥。夏型種可適當澆些水,但不要過量。如果遇到陰雨天或溫度突然降低,則停止澆水。

判斷了土壤的濕度,就要澆水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用坐盆法是最好的。一般情況下,盆浸入水中二分之一的深度,只要15秒鍾就夠了,千萬不要看到表層土出現濕氣再拿出來。越是疏鬆透氣的土,時間可以越少,因為虹吸作用強。這種澆水方法的好處在於,可以保證土壤的上部比下部相對干,不容易爛根。因為植物的根尖分為根冠區、生長區、生長娶和根毛區,只有根毛是吸收水份的主要部位,抗濕能力最強,而根毛區之上的老根已經失去吸水的功能,主要起傳輸水份養料和固定的作用,抗濕能力差,爛根往往都是從這里開始的。

三、空氣濕度

有些仙肉迷常常會發現這樣的問題:自己剛從花市淘來的仙肉寶貝沒過幾天就已經看不見剛「入駐」時的神氣勁了。雖然自己愛護有佳,但這些小東西非常不給面子。這可急壞了他的主人了。孰不知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每個仙肉迷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也常常難倒一部分愛好者。但稍有一些經驗的栽培者都知道這其實是一個空氣濕度的問題。
如果是在北方乾燥地區的仙友;如栽培場所是自家的露天陽台,或窗檯。這一點就尤為重要。那麼為啥會出現上述的問題呢?空氣濕度又為啥這么重要呢?這里我們可以一起分析一下:花市的多肉植物都是花圃里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植物都在大棚里長大,而大棚多數時間都是封閉栽培因而裡面的空氣濕度相對較高,這樣栽培的植物個體飽滿,且極富生氣。然而在它被購買後,由於多數地區的家庭栽培場所常常達不到這樣的條件,所以就會出現上述的問題了。那麼也有些仙友會問:這些多肉植物大多的原產地環境較惡劣,年降水量極少且乾燥,那麼它們又是怎麼利用空氣濕度的呢?我們首先排除雨季時較高的空氣濕度。這些原產地在太陽落山前的幾個小時溫度較高(尤其是中午)。但到了晚上溫度又會急劇下降。這樣一冷一熱空氣就會凝結成霧氣。在黎明時尤為顯著。這也是它們吸收水分的一種途徑,此時正是它們最開心的時候。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大多數的栽培場所的條件還不夠。這里還不包括一些要求更高的附生類品種和一部分鳳梨科的植物。
正是因為栽培場所的條件限制,許多植株出現了褪色,葉尖枯焦、干癟、植株提前老化等現象。而這一點在大棚種植中是看不到的。雖不致死但觀賞性卻會大打折扣。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很簡單即:用細嘴噴壺噴霧。也有多數愛好者會用一次性的塑料杯倒扣在盆上(多在春冬兩季)。或者選擇在玻璃缸內栽培,在底部鋪上一層粗紗,可以不時在上面撒水這樣即可增加濕度,又不會使盆內常常「水滿金山」。總之空氣濕度的調節要從多方面考慮包括種類、季節、生長階段等,絕對不能一概而論。濕度過高植株易腐爛且易引發介殼蟲;濕度過低植株觀賞性會打折扣且易引發紅蜘蛛。

1 各個季節的空氣濕度的要求:生長期保持一定的空氣濕度是相當重要的。當植株進入生長期時此時空氣濕度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原產在熱帶雨林的種類要求更是嚴格。一些富有顏色變化的園藝品種如能保持相當的空氣濕度,則顏色更艷麗。可以說基本上大多數品種在此時都需要一定的濕度。而在休眠期空氣濕度的把握則要相當謹慎,首當其沖的就是一些夏眠的肉質程度較高的品種。舉個例子在上海的夏天就屬於典型的「濕熱」天氣。番杏科的高度肉質的品鍾就相當容易腐爛。生石花、帝玉這些老品種在夏天如何渡夏往往是愛好者最頭痛的問題。同樣冬季休眠的品種也要保持一定的乾燥度。這一點在溫度低於5度後要引起相當的重視。當溫度繼續下降之0度或更低。此時若是濕度偏高往往是致命的而且可以在一夜之間就能致死。不過北方的大多數城市冬天多較乾燥。這種「濕冷」的氣候在我國的一些南方城市較常見。
2 小苗階段的空氣濕度:小苗期的空氣濕度尤為重要,它的意義要超過土壤的濕度。因為在苗期會有一個「蹲苗」的過程。這樣控制土壤中的水分目的是促生新根,這時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可以使其不會因蹲苗而缺水。一般苗期對空氣濕度的要求較其他生長階段要高,但此時的空氣濕度也是最難掌握的。實踐證明種子越小,苗相對也較小,其抗性較差,往往不能耐高濕。典型有番杏科的多數品種,景天科的一部分品種(四季海棠最為突出)為代表。等成型後這樣的現象就會大大好轉,空氣濕度的問題也不會那麼突出。
3 無性繁殖對空氣濕度的要求:家庭常用的無性繁殖有兩種扦插、嫁接。扦插:植物器官在剛從母體上分離的幾天里均要保持乾燥。這樣的時間段要根據品種而定。少則4、5天多則一個月,待傷口完全乾燥後可插在基質上。此時可以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在這一點上主要分成兩派:一派主張創造高燥的環境,這樣能在較短時間內生根,但消耗較大。另一派主張創造潮濕的環境,這樣的方法對扦插的個體消耗較小。而在嫁接方面的觀點則較為統一,在剛完成嫁接的頭兩個星期都要保持乾燥、通風,過高的濕度對嫁接的成活率是有影響的。
4 對於某些塊根類品種如:龜甲龍、苦瓜類、笑布袋等。在原產地它們的表面 往往呈不規則開裂,多凹凸不平。但在人工栽培環境下,尤其是從實生苗開始馴養時它們凹凸不平的表面卻變的很不明顯。但原因不僅僅是濕度的問題,它是一個全方位的問題。這點也是一些有經驗的愛好者用來判斷野生與人工栽培的輔助依據。

三、施肥

冬型種和中間型植株每2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復合肥。施肥時間可在天氣晴朗的上午,並注意肥液不要濺到植株上。夏型種則不必施肥。

四、溫度

溫度在15~28最適宜,溫度在 5~35是植株忍受極限。

五、繁殖

葉插生根後得等葉片枯萎後,芽長大後再移。等苗長到兩三cm再說,葉插時要用大盆,不能噴霧,土幹了就澆,不要澆到它們身上。

砍頭適宜在每年的四月份中旬,下面留三到四片葉子就行,然後把砍下來的晾上五天,再扦插。

Ⅹ 臨澧花農種的蓮蓬神似「植物大戰僵屍」,你還見過哪些長相奇怪的植物

近日一花農種出的蓮蓬的樣子,非常像游戲植物大戰僵屍裡面的僵屍引起了熱議,蓮蓬的形狀都是奇形怪怪的,好多人都想知道他種植的方法,但是這只是因為基因變異而導致的。那麼今天在這里就給大家再介紹一些長相比較奇怪的植物吧。

第1種豹皮花。

這淚花也是人工養殖的一種植物,但是養殖的人比較少,他的枝條都是綠色的,在頂端會有一些小尖刺,但是不是很尖硬這種花開出後的花朵很像豹紋的樣子,所以才叫他包皮花花朵是像五角星一樣的,但是中間有一個紅色的圓盤,這種花喜歡溫暖乾燥的環境,並且對於養殖需求比較苛刻,所以養殖它的人是很少的。

第2種月兔耳。

這種植物的葉子長得非常像兔子的耳朵,是一種多肉植物,而且在葉片上會有一些白色的絨毛,看起來非常像兔子身上的毛毛。所以我們稱這種植物為月兔耳。這種植物多用於盆栽可以放置在辦公室或者房間里供我們欣賞,另外它的種植需求也是非常低的,每天只需要澆澆水就可以養殖了。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全部解答了,希望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也希望大家可以培養一些自己喜歡的植物來舒緩心情。

熱點內容
有櫻花的網名 發布:2025-07-29 03:41:14 瀏覽:569
微型果樹盆景 發布:2025-07-29 03:39:06 瀏覽:85
石榴盆栽剪枝視頻教程 發布:2025-07-29 03:34:45 瀏覽:999
京東購茶花 發布:2025-07-29 03:32:31 瀏覽:328
草木時光花藝 發布:2025-07-29 03:26:55 瀏覽:40
蘭花蜂蜜 發布:2025-07-29 03:21:52 瀏覽:680
大前門盆栽 發布:2025-07-29 03:20:25 瀏覽:400
古梅盆栽 發布:2025-07-29 03:17:30 瀏覽:337
康定蘭花 發布:2025-07-29 03:05:55 瀏覽:657
花卉爛葉葯 發布:2025-07-29 02:43:25 瀏覽: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