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老藝人
潮汕女子林女士用毛線勾出荷花盆景,向日葵、玫瑰、荷花等等花蕊在這一盆景當中栩栩如生,讓人看了都不禁驚嘆,這真是一項神乎其技的技術!實話實說,像林女士這種老手藝人應該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持和保護,畢竟一門技術沒有相關部門出台政策保護的話,那麼技藝也是走不長時間的,老手藝人就算為了傳承,那麼也是得吃飯的。
現如今很多傳統手工藝其實傳承得並沒有那麼好,我們有很多政策支持手工藝人傳承傳統手工藝,但是許多手工藝人並沒有適應政策帶來的好處。作為消費者個人而言,其實更多的人是希望看到更多廉價一點的手工藝品,這也需要這些傳統手工藝人改善傳統手工藝,畢竟越來越高的價格讓人高攀不起,那麼只會讓傳統手工藝式微。
綜合以上種種,我覺得林女士的這一鉤花技術真的是出神入化,能夠讓人看到就像真的一樣很緊,這是相當不易的一件事情。
㈡ 昔日清朝皇後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剩兩八旬老翁會做,會失傳嗎
昔日清朝皇後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剩兩八旬老翁會做,很有可能會失傳。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文化博大精深,藝術百花齊放,特別是一些民間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工藝更是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在揚州旅遊期間,我們在當地一個叫486的非遺文化聚集園區就看到很多豐富多彩、爭奇斗艷的民間藝術僅我們印象深刻,比如說本文要向大家介紹的通草花便是其中之一。
古代揚州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城鄉仕女均喜裝飾,以戴花為美。宋人王觀《芍葯譜》雲:“揚人無貴賤皆戴花。”民間節日和寺廟里也常以各種工藝花為裝飾。因此,揚州制花業在民間植根尤深,發展迅猛,成為全國工藝花的製作中心和集散地之一。
即使是看似普通的通草花的葉子,製作起來也並不容易。在操作的過程中,手勁力度大小非常關鍵,也十分難以把握,需要非常耐心和細心,太小的力,花瓣不容易成形,力度太大,通草片就會輾碎。為了讓花葉具有天然葉子脈絡分明的特點,傳統的揚州通草花葉子都是在磚頭上雕出片片樹葉,再用通草進行壓制,按照道理說,每一種花都要配套不同的葉子專用磚頭。為了這些葉子,他們可沒少下功夫,在路上走著就把葉子和花都記在心上,回去再用刻刀一筆筆刻印在磚頭上,如刻印章一樣。最多的時候,家裡積攢了上百個磚頭葉子樣子,無一重復。
如今,全國通草花技藝的傳承人僅剩下戴春富和錢宏仁兩位八旬老翁,他們也曾嘗試過各種方法免費收徒,到老年大學授課,來找他學習的人也是絡繹不絕。然而走了來,來了走,根本沒有人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前幾年有一位90後的小姑娘跟著學了四年,去年還是離開了。
㈢ 盆景有哪些造型
樹樁盆景造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直乾式分為單干、雙干、多乾等形式。單乾式主幹只有一個,樹干挺拔直立而不彎曲,枝葉層次分明;雙乾式主幹有兩個,一樹雙干或把同種兩樹植於一盆。一左一右,一高一低,相互呼應,長短不等,配合自然;多乾式主幹有三個以上,一木多乾式或同一種樹多株植於一盆,姿態高低參差不齊,前後錯開,顯示出古老莊重或形似林海。
(2)懸崖式俗稱「倒掛式」,主幹下垂如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倒掛樹木。
(3)合栽式數株同種或異種樹木(或草本)同栽一盆,謂之合栽式。其數量以單數為宜。如將「松、竹、梅」同栽一盆而表現「歲寒三友」。
(4)斜乾式主幹向一側斜彎曲,力求自然,枝條分布均勻,具有詩情畫意。
(5)卧乾式樹干橫卧並布滿盆面,但枝葉向上生長。
(6)曲乾式主幹左右盤曲,先向右扭,再向左扭,層次分明,形似蟠龍;或是主幹雖然上升,而將主枝蟠曲層疊如雲。此種造型應用較廣。
(7)提根式自然界有些樹木常生於石隙岩旁,天長日久,表土流失,根群裸露,將其移栽盆中,保持此狀。
(8)附石式先用多孔的石頭,經過加工後,把松柏類的根引入石頭的洞孔中,盤根錯節,年久融合為一體,好像峭壁中的千年古樹。也可把老根抱附在石上,根尖扎入盆土中,好似樹木屹立於山石之上。
㈣ 手藝人真辛苦,玩盆景也是體力活嗎
盆景的確是一個體力活,同時也是一個十分考驗人耐力的活,總的來說我國的手藝人在高資本的運作之下,大部分都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境況。
行業發展趨勢對手藝人是一個考驗
中國的山水盆景水平是領先國際水平的,畢竟中國是發源地,但是沒有經濟效益,所以被大老闆們忽視了,同時也會很累的人用消極的態度對待著在這個行業裡面首先要混得上飯才能活下去,才能講發展,否則就只能像其他的手藝一樣,慢慢的就瀕臨失傳。而目前有絕大部分入行者,只是學著怎麼修剪一棵樹。
但是整個行業的人或多或少都被主動或被動的跟著盆景的價格方向發展,以價高為准,導致行業變得越來越混亂。目前我國在盆景的養護和傳承方面是落後於日本的,日本盆景的價格高於國產盆景的情況在短期之內是無法扭轉的。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都在追求價格和效益,因此對於大部分手藝人來說,這是一個既考驗身體又考驗心理的活。
㈤ 盆景八大派指那八大派
蘇州、揚州、嶺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嶺南盆景:蒼勁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蘇州盆景:清秀古雅
揚州盆景:嚴整莊重
安徽盆景:古樸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暢
浙江盆景:雄偉挺秀
蘇派盆景
造型特點:圓片式
傳統造型:「六台三托一頂」,屏風式、垂風式、垂枝式、劈乾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粗扎細剪
常用樹種:松、柏、雀梅、榔榆、黃楊、三角楓、石榴、鳥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鵑,
流傳地域:蘇州
特點:嬌媚。缺點:樹形變 化不大,形態嬌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龍盤(雀梅,樹齡400餘年)
醉卧(雀梅)
揚派盆景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游龍彎」 ,雲片式(一至三層的稱「台式」,三層以上的稱「巧雲式」 ),疙瘩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藝術特點:嚴整而富有變化,清秀而不失壯觀。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萬覲棠
流傳地域:以揚州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興化、高郵。
揚州盆景製作歷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為宮苑裝飾、觀賞的珍品,作為東南第一大都會的揚州,也受到京都影響流傳盆景;宋代蘇軾任揚州太守時,曾親自製作盆景;明代,揚州盆景形成地方風格;清代,揚州鹽商為迎合帝王南遊,廣築園林,大興盆景,有「家家有花園,戶戶養盆景」之說,明代形成的盆景風格,經不斷提高,形成了流派。
黃楊盆景《巧雲》、《騰雲》、《行雲》、《凌雲》、《碧雲》等榮獲一等獎,實現五連冠
通派盆景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以「兩彎半」(或「三彎半」)為主要特色。兩彎半」又稱「獅式」盆景,相傳為明代畫家所創,造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必須構成三彎九片一頂(三彎半),意態如獅。但「三彎半」的造型難度太大,很不容易達到標准,以後逐漸簡化為「兩彎半」。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傳地域:南通、如皋
海派盆景
造型特點: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強調主題性、層次性和多變性,在製作過程中力求體現山林野趣,重視自然界古樹的形態和樹種的個性。講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數量較多,沒有固定規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點:鐵絲蟠扎,扎剪並重
常用樹種:松柏類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榮慶、汪蠡鼎、胡運驊
流傳地域:上海
浙派盆景
造型特點:薄片結扎,層次分明。擅長直干或三五株栽於一盆,以表現莽莽叢林的特殊藝術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技法特點:金棕並用,扎剪並重(針葉樹以扎為主,闊葉樹以剪為主)
常用樹種:松柏類(五針松)為主
代表人物:潘仲連,胡樂國
流傳地域:杭州、溫州兩地為中心
徽派盆景
造型特點:徽派盆景風格獨特,形式多種多樣,造型技法受揚、蘇、滬諸派影響,以古傲蒼勁、奇峭多姿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傳統造型:規則類主要有「游龍式」(多見於梅樁)、「扭旋式」、「三台式」、「屏風式」、「疙瘩式」
技法特點:粗扎粗剪(棕皮樹筋纏繞)
常用樹種:以梅樁最為著名,稱為「徽梅」。黃山松,檜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鍾鈴
流傳地域:以歙縣賣花漁村(雄興鄉洪嶺村)為代表,包括績溪、休寧、黟縣等廣大地區。
川派盆景
造型特點:樹樁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多懸根處理。山石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懸、陡、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傳統造型:規則類為主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講究身法
常用樹種: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鵑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傳地域:四川成都重慶等地。
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前一個「簡」是簡單,後一個「簡」是簡練。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樣,根據「樹姿近畫」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類,後來經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不斷總結出了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法規律,通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造和完善,最後歸納為10種身法和3式、5型。盆景藝術大師陳思甫在他的專著《盆景樁頭幡扎技藝》一書中寫道:「若以規律類平技式樁頭論,成都和川西地區的主幹彎曲、校視下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長期被積雪壓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態,雪融化後,樹梢直立,枝椏由垂轉手或略帶傾斜狀。故爾平枝式規律類型樁頭,枝盤漸至盤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盤基部下傾、盤略下斜而平整。「在藝術形式上,它以嚴謹的格律作為基本的結構原則,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詩』。」(唐春來:《規律類樹樁美的探索》,載《成都盆景研究》)
嶺南派
風格特點
1)雄偉蒼勁,古樸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幹截斷,長側枝,當側枝長到主幹小一點又截去,這樣不斷去致下部粗壯);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傳統造型:大樹型,高幹型
常用樹種:九里香、福建茶、朴樹、榆、雀梅、榕、黃楊、羅漢松、五針松、杜鵑、水梔子、梅、銀杏等
流傳地域:廣州
傳統的廣東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龍彎」式,樹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橫出,作五托或七托,樹頂扁平,稱「古樹」,又叫「將軍樹」,這種盆景很費功夫、時間,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嶺南派盆景藝術風格的真正形成,則是本世紀30年代以後的事。 這時的廣東盆景分作三個流派:一是以盆景藝術家孔泰初為首的一派,樹形蒼勁渾厚,樹冠秀茂稠密,構圖嚴謹,表現曠野古木的風姿;二是以廣州三元宮道士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將要枯死的樹樁作材料,經過精心培育,從某一部分長出新芽,以瀟灑流暢為貴;三是以廣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雲霄,技托雖少而不覺空虛,含蓄簡括,高雅自然,很有點鄭板橋「冗繁削盡留清瘦」,「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詩意[1] 。
其它風格
編輯
中州風格:以果樹盆景為特色
北京風格:以小菊盆景為特色
湖北風格:以「風吹式」盆景為特色
湖南風格:以大懸崖式為特色
八桂風格:大樹型
福建風格:榕樹盆景和配石懸崖式
㈥ 誰知道樹木盆景怎麼製作!
樹木盆景是選用觀賞樹木的幼樹或老樹樁,經過培養、藝術加工和栽植布置在精緻的盆缽中製成的。它的製作藝術,最要緊的是掌握各種樹木的生物學特性,充分發揮它們的自然姿態美、風韻美和色彩美。如松柏的蔥郁蒼勁,梅樁的古雅幽芳,榆楓的質朴蒼古,綠竹的瀟灑秀麗,雀梅、黃楊的枝朗葉等。樹木盆景的栽培、製作與管理,是一項既富有藝術性,又富有科學性的細致工作。一盆造型優美、耐人欣賞的好盆景,是經過藝師巧匠美學的構思和精湛的藝術手法而構成的,還要通過精心的養護管理,才能保證它生長茂盛和姿態優美。樹木盆景的製作管理技術,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樹種選擇、樹胚培養、加工造型、上盆配景和養護管理等。養護管理又包括:放置場所、澆水、施肥、修剪整姿、翻盆換土、病蟲害防治等。
1.樹種的選擇
適宜製作樹木盆景的材料很多。一般以盤根錯節、枝密葉細、姿態優美、花果艷麗者為佳。同時,要求具有萌芽性強、耐修剪、壽命長等生物學特性。
我國樹木盆景的取材,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年)五溪蘇靈著《盆景偶錄》中記載樹木盆景甚多,把盆景植物分為四大家、七賢、八學士和花草四雅。
四大家:金雀、黃楊、迎春、絨針柏。
七賢:黃山松、瓔珞柏、榆、楓、冬青、銀杏、雀梅。
十八學士:梅、桃、虎刺、吉慶、枸杞、杜鵑、翠柏、木瓜、蠟梅、南天竹、山茶、羅漢松、西府海棠、鳳尾竹、紫薇、石榴、六月雪、梔子花。
花草四雅:蘭、菊、水仙、菖蒲。
上述古代樹木盆景選用的樹種,有許多還是我們現在製作盆景的常用材料。但目前不斷引種發掘,適宜作樹木盆景的材料已有一二百種之多,通常可分為以下幾類:
松柏類:日本五針松、黃山松、黑松、錦松、柳杉、水杉、水松、檜柏、偃柏、金葉檜、翠柏、鋪地柏、絨柏、線柏、瓔珞柏、刺柏、羅漢松、紫杉等。
雜木類:榔榆、黃楊、雀梅、赤楠、檵木、九里香、朴樹、福建茶、檉柳、小葉女貞等。葉木類:三角楓、紅楓、銀杏、構骨冬青、鳳尾竹、羅漢竹、佛肚竹、棕竹、蘇鐵等。
花木類:山茶、茶梅、金雀、貼梗海棠、梅花、碧桃、紫薇、垂絲海棠、西府海棠、迎春、桂花、杜鵑、六月雪、探春等。
果木類:果石榴、火棘、南天竹、金桔、佛手、山楂、枸骨、金彈子、胡頹子、紫金牛、老鴉柿、柿、枸杞、珊瑚櫻等。藤本類:凌霄、常春藤、絡石、扶芳藤、紫藤、忍冬等。
2.樹樁的採掘與培育
樹木盆景的素材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繁殖育苗和採掘樹樁。前者採用播種、扦插、壓條、嫁接、分株等繁殖方法取得樹苗,進行自幼培養,造型比較自由,樹木枝乾的粗細比較勻稱,但費時較長;後者從山野挖取多年的樹樁,因材處理,進行培育加工,可以大為縮短時間,常常還可選到形態自然優美、古雅樸拙的老樁,製作成盆景佳品。缺點是受到樹樁固有形態的限制,主幹與側枝之間的粗細比例不易勻稱。此外,有些珍貴樹種如五針松、枷欏木、紅楓等,在山野採挖不到,只好靠人工繁殖取得樹苗。
關於繁殖育苗技術,在許多園藝書籍中均有介紹,本書不再贅述。這里將樹樁採挖與培育方法作一介紹。
採挖樹樁必須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否則難於成活,更難於成品,既浪費時間、人力,又浪費了自然資源。
選擇採掘的樹樁,要從樹種、樹齡、形態以及發展前途等方面綜合考慮。關於樹種的選擇,前面已有介紹。至於樹齡,以年久樁老者為貴,但也須長勢旺盛。樹樁的形態,不要一味追求怪異、象形(象形並不是盆景藝術的選擇標准),而以具有蒼古奇特、遒勁曲折的特點為佳,特別應注意根部和主幹的形態。樹樁一般不宜太高太大,以利於成活和便於加工,又適於上盆和陳設。有些樹樁雖存在某些缺陷,但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只要可以加工彌補,仍然可以取用。
採掘樹樁的時間,一般宜在樹木進入休眠期後,以初春化凍,樹木尚未萌發之前為宜。深秋、初冬採掘也可,但冬季養護較麻煩,尤其在北方,須進溫室養護。至於寒冬臘月,由於土層凍結,採掘困難,且易傷根,故不太適宜。採掘樹樁的時間還要因地制宜,根據樹種的習性來決定,對於不耐寒的樹種,宜在3~4月份間採掘,以免遭受凍害。
在採掘時,一般可將主根截斷,但要多留側根和須根。對於松柏類和某些直根樹種,則宜適當多留些主根,否則不易成活。樹樁挖起後即可進行一次重修剪,修剪要根據樹樁的形態,並初步考慮到日後的造型。一般保留一部分主要枝幹並短截,其餘全部剪去。萌發力弱的常綠樹種,如松柏類等,不可將枝葉剪光。採掘的樹樁,根部不必帶土,最好放進泥漿里蘸一下,裝入筐簍,並填塞苔蘚,以保護須根不致因失水而枯萎。帶回後須盡快栽種。
山野採掘的樹樁,無論其自然形態如何優美,要製成盆景,還必須經過一定時期的培育,稱做"養胚"。有些盆景愛好者,急於求成,將剛採掘的樹樁栽進較淺的釉盆或紫砂盆中,甚至懸根露爪,試圖一氣呵成盆景,結果多難於成活,更不易成型,所謂欲速則不達。
養胚最好選擇土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陽光充分的地方進行地植,或採取泥盆栽植,以便於結合造型加工。栽植要適當深埋,最好僅留芽眼於土外,主幹較高的樹樁,可用苔蘚包在主幹上。栽後要澆一次透水,並用少許稻草蓋在樹樁上,以保持濕度。夏季高溫時,要搭棚遮蔭,並經常噴水。冬季要圍以草簾,防止寒凍。平時要注意水分補充,樹木生長旺盛期更不可缺水,但也要注意澆水不可過多,以防止造成爛根現象。在天氣乾燥時,最好常往葉面上噴水。要使樹胚盡快成型,施肥很重要,新栽的樹樁,根較幼嫩,宜薄肥勤施。肥料可用腐熟的餅肥或糞肥,稀釋後再用。養胚期間還要做好修剪、摘芽、防治病蟲害等工作。
修剪主要指剪去日後造型時不需要的枝幹,以免消耗養分。還要剪去枯枝、病枝等,否則會影響新芽的抽生或導致病蟲害的蔓延。
摘芽主要指摘掉多餘的芽。一般保留日後造型所需要的芽(包括備用芽),其餘的芽全部摘掉,以免長出無用的枝幹。待保留的芽長成枝幹時,可作進一步選擇,剪去不用的枝幹,並摘去留下枝乾的頂芽,促使腋芽萌發側枝,增加枝葉的層次與密度。
3.樹胚的加工造型
自幼培養的樹苗,一般在3~5年後開始加工造型;山野採掘的樹樁,大多在養胚一年後即可進行加工造型。
加工前可將地栽的樹胚挖起來,臨時栽進大小基本適合的盆中,以便操作和造型。大型樹胚也可就地加工造型。
加工製作要遵循一系列盆景創作的藝術手法,對樹胚材料先進行仔細觀察和推敲,根據材料特點來決定表現什麼樣的題材和如何造型,也就是"因材處理"。將樹胚根、干、枝的骨架按盆景藝術的規律安排,使之成為具有協調勻稱、線條優美、意境深遠的有生命的盆景藝術作品。如選用松樹為材料,就宜於表現其主根的蒼勁與挺拔,枝葉平整展開呈雲片狀;柏樹就宜於表現其主幹古拙奇特,枝葉呈團簇狀;梅花造型則宜疏枝橫斜;迎春則宜垂枝拱曲;……這是從樹種的自然特性來考慮的。此外,還要從樹樁的固有形狀來考慮,如有些樹樁的主幹挺直,可順其自然,作成直乾式;有些樹樁主幹自然彎曲,適於作成曲乾式或懸崖式;有些樹樁主幹枯禿,則宜於作成枯峰式的……因材處理可以使盆景製作既節省人工,又有天然野趣。如完全任其自然,就談不上盆景藝術了,但是人工的痕跡過甚,卻又失去自然美。因此,對於樹樁的造型,切不可墨守成規,套用模式。
造型加工方法也有一定程序性,通常是先主幹後枝條,由下而上的攀扎、修剪或雕鑿,可根據樹種和造型的需要來確定。不同地區由於習慣的不同,其加工方法也有所差異。一般對於松柏類及萌發力弱的樹種,以攀扎為主。對於榔榆、雀梅、福建茶、三角楓等萌發力強的樹種,可以修剪為主。用攀扎法工的樹樁,造型自如,曲折多變,且成型較快;用修剪法加工的樹樁,則蒼勁自然,但成型較慢。在南方地區,氣候溫暖,樹木生長快,適於攀扎造型;北方地區,氣候寒冷,樹木生長較慢,適於攀扎造型。當然這些都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各地盆景的風格與流派不同,造型方法迥然有別,如嶺南派採用"蓄枝截干"的修剪造型法;揚派採用"一寸三彎"的攀扎造型法;蘇派則用"粗扎細剪"造型法;徽派則採用"之形彎曲"造型法;川派則採用"方拐"或"掉拐"法造型等等。我們掌握修剪與攀扎的最基本方法,並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常常可以產生理想的效果。
(1)攀扎法:即通過棕絲、麻皮或金屬絲等攀扎材料,將樹木枝幹彎曲成各種形狀。
金屬絲扎法:該法簡便易行,屈伸自如,但拆除時稍有麻煩。最好是用經過火燒的鐵絲,但通常用的是較經濟的鉛絲,根據所攀扎枝乾的粗度來選用適度粗細的鐵絲。金屬絲一般選用12~24型號,對號使用。鐵絲粗度選用表
鐵 絲 12號 12號 16號 18號 20號 22號 24號
枝幹直徑 15毫米 10毫米 6毫米 4毫米 3毫米 2毫米 1 A5毫米
攀扎時,先將金屬絲一端固定於枝乾的基部或交叉處,然後緊貼樹皮徐徐纏繞,使金屬絲與枝幹約成45°角。如要將枝幹向右扭旋下彎,金屬絲則按順時針方向纏繞;反之,則按逆時針方向纏繞。注意邊扭旋邊彎曲,才能使金屬絲緊貼樹皮,同時枝幹也不易斷裂。用力不可過猛,以防損傷樹皮或扭斷枝幹。對石榴、紅楓等一些皮薄易受損傷的樹種,可先用麻皮包卷枝幹,然後再攀扎金屬絲。在一根枝上如有重復的金屬絲纏繞時,須注意纏繞方向的一致,盡量避免交叉。
棕絲攀扎法:是我國盆景傳統造型方法。它的優點是:棕絲與枝幹顏色調和,加工後即可供欣賞,並且不易損傷樹皮,拆除方便,但攀扎難度較大。一般先將棕絲捻成不同粗細的棕繩,將棕繩的中段縛住需彎曲的樹干下端(或打個套結),將兩頭相互絞幾下,放在需要彎曲的枝幹上端,打一活結,再將枝幹徐徐彎曲至所需弧度,再收緊棕繩打成死結,即完成一個彎曲。一般彎曲不宜過分,否則易失卻自然形態。棕絲攀扎的關鍵在於掌握好力點,要根據造型的需要,選擇下棕與打結的位置。
棕絲攀扎的順序:開始時,先扎主幹,後扎枝葉;扎枝葉時,先扎頂部,後紮下部;每扎一個部分時,先扎大枝,後扎小枝;在扎主幹時,應從基部到頂部。
各地盆景老藝人在長期實踐中,總結了許多種棕絲攀扎方法,稱作棕法。這種棕法因地區或流派不同而略有區別,但基本原則是相同的,目的都是為了利用棕絲將樹木枝幹紮成所需要的形態。棕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掌握基本原則後,可根據造型需要靈活處理。
彎曲較粗的枝幹,可先用麻皮包紮,並在需彎曲處的外側襯一條麻筋,以增強樹乾的韌性。如枝幹過粗,彎曲困難,還可用"開刀法",即用鋒利小刀在樹干彎曲處切開一條3~5厘米長的深口,切面再按上法用麻皮包紮,這樣既便於彎曲,又不易折斷。為利於切口癒合,最好使切面與彎曲所在的平面垂直。
㈦ 盆景小知識:關於川派盆景的風格特點,你了解多少
獨特的巴山蜀水,經過漫長的歷史流程,孕育出了獨特的巴蜀文化。據《蜀王本紀》、《華陽國志》記載:「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蜀之為國,肇於人皇。」廣漢的三星堆,也足以證明巴蜀文化的悠久歷史。
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前一個「簡」是簡單,後一個「簡」是簡練。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樣,根據「樹姿近畫」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類,後來經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不斷總結出了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法規律,通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造和完善,最後歸納為10種身法和3式、5型。
在藝術形式上,它以嚴謹的格律作為基本的結構原則,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詩」。
正因為規律類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以,自然類隨之慢慢「淡化」,只保留了極少數的懸岩式,現在保存完好的「老齡」樹樁盆景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見證。清朝末期,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成都青羊宮舉辦花會(已延續至今),各地的花農和盆藝者都把自己製作成型的各類樹樁盆景送到花會上展銷,此時的樹樁盆景已完全採用「三式五型」的造型技法。
川派規則式的樁景按其傳統的蟠扎技藝造型,有一定的格律,名目繁多,不勝枚舉。它們的主幹和側枝自幼用棕絲按不同格式作各種角度、各個方向的彎曲,注重立體空間的構圖,難度較大。干形的格式大致有「滾龍抱柱」、「對拐」、「方拐」、「掉拐」、「三彎九倒拐」、「大彎垂枝」、「直身加冕」、「接彎掉拐」、「老婦梳妝」、「綜合法」等十種;蟠枝方法又有平枝、滾枝、半平半滾之別,不同主幹的造型與多種蟠枝方法交互運用,形式多樣,樹形雄偉端莊。有的樁景狀若騎士回首,有「立馬望荊州」之稱。
迄今為止,四川的樹樁皤扎,無論是何種形式,基本上都沒有越出這一時期所形成並廣泛採用的技法和造型規則。清末民初,成都和各縣的著名皤扎藝人約60餘人,其中最著名的有竇禹朋、陳洪順、張彬如、陳玉山、戴開弟、戴崇光。龔音如、李洪泰、紀成久等。到了本世紀40年代,自然類樹樁盆景重新抬頭,但在蟠扎技法上與規律類大致相同,除懸 崖式外,一些自然類樁頭的造型幾乎是一種偶然的「機緣」。陳思甫的父親陳玉山就是常用一些枝條殘缺、不適合製作規律類盆景的樹坯,順勢加工為自然類。其後李忠玉及邱開春、王明文等發展了自然類,逐漸成為今天川派樹樁盆景的兩大主要類型之一。
川派山水盆景,雖然遠在兩宋已見端倪,尤其是安岳縣圓覺洞和大足縣大佛灣摩岩造像中,飛天與傳女手托的山萬盆景,已與今天的淺水山水盆景十分相似,但因明、清盆景向樹樁傾斜,直到 上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才由一批園藝家、畫家。盆景「玩家」親密合作,使之成熟。
四川民間有「盆樹無根如插木」的諺語,故其樁景特別強調根部的處理,盆中樹木多懸根露爪,注意盤根錯節的造型。自然式的盆景常用竹子作素材,與石相配,別有情趣。 總的說來,川派盆景的藝術風格:樹樁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山水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懸、陡 、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社鵑等;山水盆景以砂片石、鍾乳石、雲母石、砂積石、龜紋石,以及新開發的品種為製作石材。
㈧ 盆景藝術五大流派分別是什麼
盆景藝術五大流派分別是:
1、海派
以廣州為代表,代表樹種:九里香、福建茶、雀梅、朴、榕、滿天星。藝術風格:師法自然,或效仿嶺南畫派的筆法,將自然界參天大樹的風姿神韻,用「縮龍成寸」的手法,精心栽培,經過千百次銳意裁剪,把優美的自然景物「濃縮」在咫尺小盆之中,酷似自然,又高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