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芝盆栽
A. 我想問一下什麼樣的樹生的靈芝是最好的
不是樹而是灌草,芒箕碎料盆栽靈芝。如果非要用樹木栽培,就選楓樹木或銀杏木試試吧!具有葯用功能的硬木樹種栽培出來的靈芝,葯用價值才比較好。
B. 葯用真菌的培育歷史和研究現狀是什麼
(岳德超)
葯用真菌,是指能作為葯物治療疾病以及具有滋補作用的一類真菌。我國利用真菌作為葯物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2550年前,就有用「神曲」治療飲食停滯、胸膈滿悶、消化不良,用豆腐上生長的霉治療瘡癰等記載。我國最早的葯物書《神農本草經》(公元100—200年)及歷代其它本草書中就記載有茯苓、豬苓、雷丸、馬勃、靈芝、香菇、蟬花、冬蟲夏草、木耳等真菌葯物。這些葯用真菌經歷了上千年的醫療臨床實踐的考驗,至今仍在廣泛應用。據初步統計,全世界約有真菌25萬種左右,已知有葯效的約300餘種。而人工培育作為葯物使用的,只有其中很少部分。
近30年來,我國葯用真菌事業在不斷發展,尤其是1980年首屆全國葯用真菌學術會議以來,葯用真菌事業的發展更為迅速。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真菌類中草葯,已從真菌中發掘和開發出約30餘種真菌葯物制劑應用於臨床。真菌類葯物安全有效。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
一、葯用真菌培育的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培育葯用真菌最早的國家。如早在800多年前,王禎(元)《農書》中就記載有香菇(蕈)的簡易栽培方法。主要是人工在樹桿上砍出花口,隨野生香菇孢子自然飄落接種感染長出香菇。這種方法曾傳至日本,約在300多年前,日本又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大約60多年前,被改用孢子水接種方法所代替。現今已發展到採用純菌種全人工栽培方法。浙江省的龍泉、景寧、慶元是我國香菇栽培技術的發源地。
1957年陳梅朋等,為了節約木材和克服產區的局限性,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開始採用木屑栽培香菇的研究,並於1960年初步獲得成功。
近年來,全國各地區因地制宜,利用各種農副產品作為栽培香菇及其它多種葯用真菌的原料,其栽培方法也多種多樣,如野(室)外有坑道、蔭棚、溪溝等段木栽培,室內有瓶栽、袋栽、菌磚栽、盆栽等栽培方法,不僅大大提高了產量,質量也遠比老法栽培的要好。目前,江蘇已建成我國最大的香菇栽培基地,福建古田已建成香菇生產半自動化車間。栽培生產量較大,我國香菇產量達世界產量的40%,已跨入世界香菇生產大國的行列。
茯苓在我國也已有數百年的栽培歷史。如在《癸辛雜志》內就記載有「茯苓生於大松之根上矣。近世村民乃擇其小者,以大松根破而系於其中,而緊束之,使脂液滲入於內。然後擇地之沃者,坎而瘞之,三年乃取,則成大苓矣」。這種掘根後用原苓引種方法,現今在某些山區還常採用。在蘇頌(宋)《圖經本草》(公元1062年)上就記載有茯苓的採收方法:「以鐵頭錐刺地,如有茯苓,則錐固不拔,於是掘土取之」。這與現今採挖茯苓的「鑽場法」是一致的。
1970年以來,湖北、福建等地改革了用茯苓作種(肉引)培育的老方法,而採用純菌種菌絲(菌引)接種的新方法,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在正大力推廣人工接種(菌引)栽培法。
現今,全國已有許多省區進行茯苓的人工栽培,其中以安徽、河南、湖北、雲南、四川、福建等省產量較大。
我國栽培銀耳也是世界最早的國家。據記載,銀耳的栽培於1894年始於四川省通江縣,其後傳至貴州、湖北、陝西、福建等省。後來日本也仿效栽培。過去也是採用自然接種的老法栽培,產量低。現今不僅分離出優良的銀耳純菌種,而且還掌握了栽培銀耳的新技術。如在接種銀耳純菌種以後,還需接種適當比例的銀耳伴生菌——香灰菌絲,一般比例為1000∶1較好。其栽培方法除段木栽培外,還研究成功並大量推廣瓶栽、菌床栽、塑料袋栽等方法,產量得到很大的提高。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銀耳栽培。不僅滿足了臨床的需要,亦為葯理、化學等研究創造了條件。
靈芝的栽培,首載於清《花鏡》(公元1688年)一書內。目前,國內不少地區從事靈芝的瓶栽和段木栽培,並已發展至固體和液體發酵培養。
豬苓過去全靠野生資源提供葯用,山西古縣、陝西秦嶺有關單位,經過幾年努力取得了野生變家栽的初步經驗,雲南省近幾年在開展室內人工分離培養菌核方面進行了探討研究,並研製出豬苓的水培法,1980年初步獲得成功。
1956—1959年間,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物研究所,在麥角菌的人工接種栽培方面開展了研究工作並獲得成功。在此基礎上,又曾先後研究成功固體及液體培養麥角菌的方法,同時也曾對茯苓菌進行發酵培養的探索性研究,在瓶內培養形成菌核。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對蟲草的人工培養技術、工藝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980年日本矢秋信夫報道了蟲草屬中80個種的人工培養,對含蟲草菌素成分的蛹蟲草的人工培養已獲成功。但對我國的蟲草(含蟲草酸),日本研究很少。近年來我國對蟲草蝙蝠蛾幼蟲的飼養與蟲草菌的分離培養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1983年沈南英曾報道,於1981年曾在固體培養基上培養出1根冬蟲夏草的子座,隨後青海畜牧獸醫研究所利用野生的子囊孢子,培育出菌株已在試管中長出了不成熟的子座。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福建清流縣醫院、海軍醫學研究所等單位,都相繼從野生蟲草菌上分離出不同菌株,並進行了發酵葯理化學及臨床療效等的研究已通過成果鑒定,投入生產。而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物研究所和江西國葯廠於1987年第一個獲得衛生部新葯評審委員會的准產證書。但目前尚不能在人工培養條件下完成其全部生活史。
除培養上述幾種葯用真菌外,近30年來,還成功地培養出紫芝、薄蓋靈芝、雷丸、猴頭、構菌、雲芝、樹舌、蜜環菌等多種葯用真菌的子實體或菌核,並應用發酵工程技術大量培養出上述各種真菌以及亮菌、安絡小皮傘、木耳、層卧孔菌、竹黃菌、白僵菌(或僵蠶蛹)等多種真菌的菌絲體供醫葯用。
二、葯用真菌培育的意義
自古以來,我國就將多種真菌作為葯物,並載入歷代醫葯書籍中,它們是中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千年以上的醫療實踐的考驗。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培育葯用真菌最早和生產真菌類葯物制劑較多的國家。尤其是近30年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葯用真菌,使葯用真菌事業發展迅速。一些葯用真菌經現代醫葯學研究證明,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且療效安全可靠。
我國真菌資源極為豐富,而被發掘作為葯用真菌開發利用的僅是其中極少部分。由於野生資源遠遠滿足不了臨床用葯的需要,因此,進行葯用真菌培育的意義,不僅在於解決葯源,亦可發掘和開發利用祖國醫葯學寶庫,尋找新葯以獲得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三、葯用真菌培育的研究現狀
我國近30年來,葯用真菌培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對一些傳統培育的真菌如麥角、香菇、銀耳、茯苓等進行了方法改革,採用純菌種全人工接種培育的新方法,代替了過去自然接種的半人工培育的老方法,獲得很大成功。現在所有葯用真菌的培育,都採用純菌種人工培育的新方法,並已普及推廣,發展迅速。在江蘇江陰縣夏港鄉,於1985年已建成我國最大的香菇栽培基地——長江香菇場投入生產。1986年在福建古田縣已建成香菇生產半自動化車間。目前,葯用真菌培育的研究,正為實現工廠化、自動化而努力。而更多的葯用真菌培育的研究,則是應用現代生物技術深層發酵方法進行培育。此種方法不僅可大大縮短生產周期(4—15天),並可在工廠內有計劃地、大規模培育生產,或應用此方法生物合成具有醫療價值的葯物,如麥角新鹼、銀耳孢糖、香菇多糖、雲芝多糖等等,其質量易於控制,成本低,可獲得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建成發酵生產真菌類葯物的工廠或車間,全國約有30多個,而從事葯用真菌研究的單位則更多,生產出的真菌類葯物制劑約有30餘種。
四、葯用真菌的培育方法
利用發酵法培育葯用真菌,可以大大縮短生長周期,適合工廠化生產,培養條件容易控制,生產潛力大,為廣泛地研究、開發和利用葯用真菌開辟了新途徑。
人工栽培,是一種傳統的生產方法,我國自古有寶貴的經驗,盡管它有一定的缺點和局限性,但對一些野生葯用真菌,還應試行人工栽培。
(一)人工栽培
1.段木栽培
是模仿野生葯用真菌生長的一種方法。即利用人工栽培,在段木上生長出子實體或菌核。此法適合於山林栽培。山林栽培要根據葯用真菌的生長特性因地制宜選擇場地和樹種,採用適當的栽培工序,其過程為:准備段木,選擇栽培場所,接種,管理,採收與加工。如在選地方面,木耳要選高山的半山腰,有適當的樹木遮蔭,背風而濕度大的地方。茯苓喜溫暖,故選通風乾燥的地方。對樹種的要求,木耳以闊葉樹為主,茯苓則選針葉樹松木。木耳和銀耳雖然生長環境及栽培工序相近,但也各有其特性。銀耳生產要求砍「發漿樹」,也就是抽出新樹枝,樹液流動時砍,而木耳卻要求砍「收漿樹」,即樹葉枯黃,樹干養料積累時砍。段木栽培,除木耳、銀耳和茯苓廣泛應用外,在香菇、靈芝上也在大力推廣。
2.木屑瓶栽
主要原料為鋸木屑,麥麩或糠皮。因為鋸木屑是木材加工廠的副產品,所以發展葯用真菌的瓶栽生產,是木材副產品綜合利用的一個途徑。木材種類繁多,質地不同,成分不同,如果不了解樹種,盲目使用,會直接影響葯用真菌的培養效果。一般闊葉樹的木屑,特別是殼斗科的樹種,最適於葯用真菌的生長,它不僅質地較硬耐腐,而且配製的培養基營養充足,在接種後菌絲生長過程中營養消耗慢。含有殺菌物質的樟木和含油脂的松柏樹種不適作瓶栽的原料(茯苓的培養除外)。一般木屑瓶栽,多應用於平原地區的室內,而殼斗科樹材在平原地區來源困難,故也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要通過試驗,選擇來源方便的其它闊葉樹鋸木屑進行栽培。如果不知鋸木的種類,應先晾曬,待油脂類物質及揮發性物質分解散失後再用。在培養料中摻入一些麥麩或糠皮增加氮源成分更利於菌絲生長。目前河南南陽應用棉籽殼代木屑作培養基,經過試驗效果也較好。
(二)發酵培養
經化學分析及臨床實踐證明,以子實體入葯的真菌,在它們的菌絲體中也含有與子實體相同的有效成分,同樣具有療效。凡屬這類的葯用真菌,均可採用發酵的培養方法。發酵培養可分固體發酵培養及液體深層發酵培養。
1.固體發酵培養
是以固體物質做培養料來培養菌絲體,再經提取加工進行制葯的一種方法。不需要復雜的設備及高超的操作技術,投資也較少,更適合基層單位使用。凡適合栽培用的培養料皆可用於固體發酵,固體發酵生產是把長滿菌絲體的培養料與菌絲體一並入葯,因此要求培養料絕不能含有對人有毒及有害的成分。適合作固體發酵的材料有玉米粉、米糠、黃豆粉、麥麩等。用於生產的容器有淺盤(曲盤)扁瓶(柯氏瓶或茄瓶)、蘑菇瓶等。目前用此法生產的有猴頭菌、蜜環菌、雲芝、麥角菌及白僵菌等。
2.液體深層培養
其特點是將菌絲體接種於培養基中,給以適當的通氣攪拌,使菌體大量繁殖的同時,產生和積累有效物質。培養過程一般在發酵罐中進行。因此需要發酵罐和壓縮空氣的設備以及過濾、濃縮、提取等設備。先在搖瓶中培養種子,再擴大到罐中培養。具體生產工藝為:斜面菌種→小搖瓶種子(一級)培養→大搖瓶種子(二級)培養→繁殖罐(種子罐)(三級)培養→發酵罐培養。培養基成分一般比較簡單,可用豆餅粉,芝麻餅粉、蠶蛹粉、魚粉等動植物性原料作有機氮源,適當加些糖類補充碳源再給少量無機鹽類即可。深層培養的優點是培養量大,易於人工控制,培養周期短,不受氣候、季節限制,常年可以生產。如培養靈芝子實體在栽培條件下需一個半月時間,而菌絲體深層培養下5—7天即可完成發酵生產周期。適於工業化生產,前途廣闊。
C. 菌類的經濟價值
食用菌的經濟價值主要是從營養價值/葯有價值/市場價值來衡量的;
食用菌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自古以來被人們列為菜中佳品。食用菌細胞中最主要的有機物是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類。特別是含有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干菇蛋白質的含量15%~45%,脂肪僅2%,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1公斤蘑菇所含蛋白質,相當於2公斤瘦肉。 3公斤雞蛋或12公斤牛奶的蛋白質含量。食用菌中還含有某些稀有或特有氨基酸以及含氮化合物,對菇類風味形成有重要作用,還能刺激人們的食慾。食用菌還含有多種維生素,每百克鮮菇中含維生素C為206.27毫克,而每百克番茄中含有維生素C才12毫克。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尖頭辣椒其含量也只有76~185毫克。每克干菇中的維生素D原含量為128—400個國際單位(1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原=0.05微克的麥角留醇),這個含量是大豆的21倍,紫菜的8倍,甘薯的7倍。一般正常人每天需要的維生素D原是400個國際單位,3~4克香菇就足夠了。而維生素D是鈣質成骨的必要因素,多吃菇類,可防軟骨病。最近研究報道,菇類還含有具生理活性的礦質元素,以磷、鈉、鉀含量最高,其次為鈣和鐵。我國膳食構成一般缺鐵,多食含鐵量高的香菇、木耳,對老齡人特別有益。銀耳含有的磷有助於恢復和提高大腦功能。香菇里含有的鉀可中和進食肉類產生的酸。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和食用菌栽培業的發展,菇類的可口風味及營養必將普惠於廣大勞動人民,而成為人類新的糧食來源之一。
食用菌葯用價值也很高。許多菌類既是美味佳餚,又是珍貴良葯。我國利用大型真菌作為葯物歷史悠久,如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及以後的本草學著作均有記載。香菇能"益氣不飢,治風破血",木耳有潤肺和消化纖維素的作用。銀耳有提神生津、滋補強身的作用。馬勃菌在新鮮時可炒食, 老熟時可止血、治療胃出血等症。青頭菌能"瀉肝經之火,主治眼目不明"。香菇的葯效也鮮為人知,能降低血中膽固醇,能增強機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力。近年來我國醫葯工作者更是傾注於認真菌資源中挖掘新葯物。如上海研製的"猴頭菌片"、"蜜環片"、亮菌糖漿"、"健肝片"等,都在臨床上發揮了很好療效。現代發現靈芝對慢性氣管炎、高山病。急慢性肝炎,以及被認為不治之症的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均有一定療效。在許多方劑中,茯苓是著名滋補性食品。雷丸含有溶蛋白酶,可作為驅蟲劑。從雲芝中提取的蛋白多糖體(PSK),能增強機體免疫能力,臨床上已作為抗癌葯物應用。用蘑菇預煮液製成葯物,對醫治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腫、早期肝硬變均有顯著療效。在蘑菇、香菇的提取液內,還發現了一種干擾素誘導劑,具有很強抗病毒能力, 類似這些菌類約200種之多,是很有希望的葯物。有百餘種大型真菌具有抗腫瘤活性,主要成分是真菌多糖。這些化合 物雖不能直接殺傷腫瘤細胞,但能刺激抗體形成,從而調整和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食用菌作為系列產品開發,其前途廣闊。有些地方用金針菇作成了"金菇飲料";有人把菌類添加於各類糕點,如 "茯苓夾餅"。用靈芝等菌製成的盆景,更是栩栩如生,如涇陽真菌研究所採用生物學技術造型與傳統盆景工藝相結合,製作的靈芝盆景,已成為一種新開發的創匯產品。用菌類盆栽或插瓶,作為一種家庭觀賞真菌來代替花卉,其市場廣闊。山區有些農民用一種鮮蛤蟆菌子實體能誘殺蒼蠅,因為此菌含有使蒼蠅神經麻痹的毒素。硫磺菌也具有類似作用,把硫磺菌子實體曬干後,放在室內焚燒,可以驅除蚊、蚋、蠓等害蟲。國外用大孢伏草菌製成片劑是一種有特殊用途的生物防治劑,能防止多年層孔菌危害森林。還可使伐木後遺留的樹樁、暗根兩年內清除。許多大型真菌的代謝產物均有重要經濟價值。如雲芝,變色多孔菌產生的漆酶能提高生漆的質量,乳菇屬的一些種類能合成橡膠物質,變色多孔菌能使固態褐煤液化,有些菇類則可用於生產助鮮劑,進行葯物的合成和轉化。作為菌類系列產品開發,我國尚處於探索階段,但已展現出菇類栽培業發展的廣闊天地。
食用菌生產在大農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特別是進入20世紀後,人口惡性膨脹,帶來了糧食、能源危機,這就喚醒人們對廢物利用的重視,大規模地利用各種廉價的基質和廢物來生產食用菌,通過生物的作用,將粗纖維轉化為人類可以食用的優質蛋白。菇類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比穀物更加全面,賴氨酸含量更高。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調查,僅僅因為穀物中賴氨酸含量不足,使蛋白質的合成失去平衡,在亞洲地區,每年造成的營養損失就相當於231萬噸蛋白質,使45億人身患營養不良症,7500萬兒童發育滯緩或不滿10歲而夭亡。所以發展菌類生產,也是大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生態結構,應放在重要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