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技藝圖
『壹』 請教製作竹子盆景方法
可以。用長方形或橢圓形的盆景盆,把竹子導出盆來,用同樣的土栽到新盆專里,位置離一邊約三屬分之一,另一邊三分之二(黃金分割),以便為以後生長留出空間。表面可以根據你的愛好,鋪一層白色小石子,也可以在另一邊的寬敞處立一塊細長的石頭遙相呼應。養護你自己會了,就不多說了。
『貳』 唐代的盆景是怎樣的
我國盆景發展到唐代,樹木盆景的製作技藝已十分成熟,山水盆景也基本成回熟,並出現了樹石答盆景的形式,因此,唐代是我國盆景發展的一個成熟和昌盛的階段。
(1)唐代樹木盆景的記載:唐代雖尚未出現「盆景」一詞,但樹木盆景製作技藝已十分成熟。如李賀《五粒小頌歌》詩,便表明盆景已具備了意境美,達到了使欣賞者情景交融、浮想聯翩的藝術境界。
(2)唐代樹石盆景的發現:1972年在陝西出土的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墓甬道壁畫上兩盆盆栽,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關於盆景的圖畫。
(3)唐代山水盆景的成熟:唐代閻立本繪制的《職貢圖》,畫中有以山水盆景為貢品進貢的形象,盆內山石玲瓏剔透、奇形怪狀,其造型非常符合「瘦、漏、透、皺」的賞石標准。唐代文獻中還有許多關於假山、山池、盆池、小灘、小潭、廳池、疊石、累土山等方面的描述和記載。
『叄』 盆景藝術的歷史及現狀
盆景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源於中國的農耕文化,汲取了中國人文文化的營養,迎合了大眾的審美情趣。在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滋養下,它既登大雅之堂,也入百姓庭院;能擺案頭賞心,可置屋角悅目。室外、街頭,廣場、公園,人們喜聞樂見,給人以溫馨的心情,優雅的心境。盆景製作凝結著人類追求自然,追求藝術的創作觀念,獨具特色。
盆景是由栽培觀賞植物,以及模仿自然山林堆砌假山造園發展演變逐漸形成的。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距今7000餘年)遺址中發現繪有盆栽植物的陶片,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盆景起源最早的證據。在河北望都東漢墓壁畫中(距今1700餘年)有盆栽花卉的畫面,畫面是一個圓盆,盆中栽著6支紅花,盆下配有方板幾架,形成植物盆缽幾架三位一體的藝術造型,與現代的盆景極為相似,有人認為這就是盆景的前身。至於盆景起源的確切時間,有待今後更多的出土文物加以證實。
對盆景形成的朝代,一致認為形成在唐代初期。其證據就是在陝西省乾陵發掘的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武則天之子)墓的甬道東壁上,有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畫。所繪這一盆景和現代盆景非常近似。可見當時盆景已成為觀賞珍品,作宮苑御用。同時受到魏、晉、南北朝山水畫興起的影響,應用寫意山水畫理的「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手法,使用山石與植物相互組「景」,則簡單的「盆栽」而發展成具有意境的「盆景」。另外,在故宮博物館內保存一幅唐代畫家閻立本繪的《職貢》圖,圖中有這樣一個畫面:在進貢的行列中,有一個手托淺盆,盆中立著造型優美的山石,這和現代山水盆景十分相似;在進貢的行列中,還有人手托山石和肩扛山石的。這些畫面足以證實在唐代盆景已經形成了。
今天,盆景藝術又重綻光彩,恢復了昔日的輝煌,且風格各異,流派紛呈。
中國古代的盆景與各地的氣候、文化、資源相結合,形成了揚派、蘇派、嶺南派、川派、海派這五大門派。每一個門派都有自己獨具的特色和相應的藝術與自然和諧的氣息。揚派即揚州、泰州一帶盆景風格,以層次分明、平穩嚴整見長;蘇派即蘇州、常熟為代表,以老乾蟠枝、清秀古雅見長;嶺南派即廣州、佛山為代表,以剛勁挺拔、飄逸豪放見長;川派即四川盆景,以傳統不露「做手」的蟠扎技藝見長;海派即上海風格,以明快、流暢、新奇為特色,歷史雖短,卻能博採眾家之長,自成一體。五大流派只是擇其要而述之,不免掛一而漏萬,故後來又續有增補,如加上徽派,稱之為盆景六大流派;如再加廣西、福建、浙江、北京,稱之為十大流派。這一切都表明了今天我國的盆景藝術日新月異,蓬勃發展。
『肆』 樹樁盆景技藝圖說的作者簡介
曹明君,男,生於1953年,塔山守備英雄團退伍軍人,中共黨員,原重慶康明斯汽車發動機有限公司員工。 資深盆景愛好者,在生活中接觸盆景,在盆景活動中理論聯系實際,實踐豐富理論。著有《樹樁盆景實用技藝手冊》一書。探究盆景的系統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完整的樹樁盆景理論體系。實踐上用兩條腿走路,既做老樁又用小苗育樁,深入探尋樹樁盆景的深層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