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開花的綠植
Ⅰ 重陽節插茱萸是什麼植物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雙子葉植物綱、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屬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葯。佩茱萸,我國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
Ⅱ 重陽節插茱萸是什麼植物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
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葯。佩茱萸,中國歲時風俗之一。
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
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
茱萸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呈微酸性的腐殖質土或壤土種植為佳。育苗場地的整地,要求深翻細耙,每畝施有機肥3 000千克,整平後作1.5米寬的畦。
2.繁殖方法。以種子繁殖為主,也可嫁接繁殖、壓條繁殖。扦插繁殖難以生根。
3.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苗株定植成活後至封行前,每年於春、 夏、秋各鬆土除草1次,以促進根系生長,迅速擴大樹冠。
(2)追肥。定植成活後,每年春、秋各施基肥1次,視樹齡大小,每株施入腐熟的廄肥或堆肥10~50千克和過磷酸鈣1~3千克,於樹旁開環狀溝施入。成年結果樹還應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的生理落果期,每株追施0.2千克的尿素1次。另外,盛花期噴赤黴素水溶液2次,盛花期和幼果期葉面噴施0. 2%翠姆硼肥3—4次,0.3%尿素和0.2%翠姆磷酸二氫鉀交替噴施3—4次,可提高坐果率,防止落花、落果。
(3)灌溉。定植後的當年或成年樹在花期、幼果期以及夏季遇乾旱時,要及時進行灌水保苗和防止乾旱引起的落花、落果現象。
(4)修剪。較適宜的樹形是自然圓頭形,如密植,應採用自由紡錘形。修剪除了拉枝、環剝、摘心外,主要做好串花枝的回縮,促長枝的重截和疏除。樹冠交接後,還應注意對交接主枝的回縮和換頭改向,以保持強健的樹勢,培養更多的結果枝為主,調節好生長與結果的平衡關系,保持樹冠內通風透光,促發短而壯的新梢。進入盛果期後,還要搞好過密大枝的疏除及徒長枝的摘心。
Ⅲ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描寫的是哪一種植物。
菊花。
《不第後賦菊》
唐末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翻譯:
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後別的花就凋零了。盛開的菊花璀璨奪目,陣陣香氣彌漫長安,滿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3)重陽節開花的綠植擴展閱讀
賞析
黃巢流傳下來的三首詩中,有兩首是以菊花為題材的詠物詩。其中,《題菊花》寫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表現了他頑強的斗爭精神和必勝信念。這首《不第後賦菊》的境界比《題菊花》更雄偉、豪邁。
在這首詩中,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農民起義軍的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菊花,歷來被視為華夏的國花,詠菊花而寫不出國魂者,皆下品。黃巢的這首詩托物言志,借詠菊以抒抱負,境界瑰麗,氣魄恢宏,筆勢剛勁,格調雄邁;
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長劍,氣沖霄漢的英雄形象,諸如「我花開後百花殺」、「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句,語調斬截,氣勢凌厲,對後世許多有志之士的思想產生了積極影響。
Ⅳ 待到秋來九月八的植物是什麼
待到秋來九月八的植物是菊花。
出自唐代黃巢的《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重陽佳節未到,而詩人即賦詩遙慶之。「待到」二字迸發突兀,「驟響如爆竹」,具有凌厲、激越的韻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從詩情奔騰的湍流來考察,詩人不寫「九月九」而寫「九月八」,並不僅僅是為了押韻,而且還透露出一種迫不及待,呼喚革命暴風雨早日來到的情緒。「我花開後百花殺」,一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一種不可抗禦的自然規律,用金菊傲霜盛開與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顯示出菊花生機盎然的頑強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農民革命風暴一旦來臨,腐敗的唐王朝立刻就會像「百花」遇霜一樣,變成枯枝敗葉。
不第後賦菊
唐代: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時候便可對詩,但成年後卻屢試不第。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關東發生了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黃巢周圍,與唐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沖突。十二月十三日,兵進長安,於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黃巢敗死狼虎谷。昭宗天復初年,黃巢侄子黃皓率殘部流竄,在湖南為湘陰土豪鄧進思伏殺,唐末農民起義結束。
Ⅳ 山茱萸是什麼植物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葯。按中國古人的習慣,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以示對親朋好友的懷念。此外,茱萸也是江西贛州一位當代青年詩人的筆名。
Ⅵ 與重陽節有關的植物
重陽節有關的植物:菊花、茱萸。
中國人有重陽節賞菊和飲菊花酒的習俗。唐·孟浩然《過故人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在古神話傳說中菊花還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
佩茱萸,中國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
(6)重陽節開花的綠植擴展閱讀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陽節
Ⅶ 每年秋天開花,又稱為「重陽花」的是什麼花
原料:
甘菊花2000克,生地黃1000克,當歸500克,枸杞500克,大米3000克,酒麴適量。
做法:
1、將甘菊花、當歸、生地黃、枸杞入鍋中,加水煎汁,用紗布過濾待用。
2、將大米煮半熟瀝干,和葯汁混勻蒸熟,再拌適量酒麴,裝入瓦壇中,四周用棉花或稻草保溫發酵,直到味甜即成。
功效:
養肝腎,利頭目,抗早衰。適用於肝腎不足的頭痛、頭暈、耳鳴目眩,手足震顫等症。
服法:
每日2次,每次3湯匙,用開水沖服。
重陽糕稱「花糕」漢族重陽節食品。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南朝時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製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並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現在仍流行。
原料配方
糯米粉1000克 粳米粉500克 赤豆250克 白糖1000克 紅綠果脯100克 紅糖50克 豆油25克
製作方法 1.先將紅綠果脯切成絲,待用。
2.將赤豆、白糖(250克)、豆油製成干豆沙,備用。
3.將糯米粉、粳米粉摻和,取150克拌入紅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狀粉漿。
4.將其餘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後,拌和拌透。取糕屜,鋪上清潔濕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將豆沙均勻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鋪在豆沙上面刮平,隨即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麵粉時,把糊狀粉漿均勻地鋪在上面,灑上紅、綠果脯絲,再繼續蒸至糕熟,即可離火。將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狀,另用彩紙製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今年的重陽節,我們不妨自己來親手做重陽糕,增添節日的樂趣。方法如下:
原料:主科:上白麵粉:千克。
配料:紅、綠絲各50克,糯米酒汁200克。
調料:洗沙300克,白糖500克,熟豬油200克。
製法:
(1)麵粉入盆,加溫水,兌入甜酒汁,抄勻拌和,使其發酵,至出現蜂窩狀時,加白糖(200克),用筷子攪勻。
(2)洗沙用熱水攪稀。白糖(300克)用熱水化開。紅綠絲切成粒。
(3)在蒸籠底部抹油,用1/3麵糊攤開籠底刷上一層糖水、洗沙泥;再將V3的麵糊攤上,再刷一層糖水、洗沙泥;再將剩餘的面攤上加蓋,上火蒸熟後,面上刷上糖水,撒上紅、綠絲,稍晾涼切成棱形塊即成。
Ⅷ 什麼植物代表重陽節
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
Ⅸ 秋天開花的植物。
常見的秋天開花的觀花植物主要有:桂花、菊花、蝴蝶蘭、海棠花、美女櫻、木槿、迷迭香、金花茶、含羞草和月季。
春華秋實,秋天並不是只有凋零的黃色,也可以是五顏六色的,紅的,黃的綠的……一起來看一下秋天的五顏六色吧!
1、桂花
海棠的種植比較容易,普通的扦插可可以成活,想必很多愛花者的家中,都有這樣的一盆海棠花。幾盆海棠並排擺放,花朵開成一大片的樣子是很壯觀和美麗的。海棠中的四季海棠和秋海棠在秋天都會開得很艷,傳達出喜慶的氣氛。
5、美女櫻
美女櫻有著矮壯的直徑,植株長呈現匍匐狀,是很好的城市綠化植物。美女櫻顏色多樣,成片的種植在花壇、坡地、綠化帶,各種顏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形似鋪地彩虹,好看極了!出門時,不要忽略路邊的美景哦!
6、木槿
木槿是夏秋季節重要的花卉,7月花朵陸續綻放,花期長達4個月,南方多作花籬、綠籬,北方常栽種於庭院,或者室內盆栽觀賞。因為木槿對二氧化硫和氯化物有很強的抵抗性,有具有一定的滯塵功能,是污染工廠的主要綠化樹種。大家在車水馬龍的街道旁邊,就可以看見木槿的身影哦~
養護過程中,注意追施養分哦,像沃葉氨基酸葉面肥,可以稀釋後選擇噴施。
Ⅹ 重陽節插茱萸是什麼綠植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葯。按中國古人的習慣,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以示對親朋好友的懷念。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曾寫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茱萸酸澀微溫而質潤,走肝腎二經。溫能助陽,酸澀主收,故能補益肝腎,澀精縮尿,收斂元氣,斂汗固脫,固經止血,強壯身體,是常用的滋補強壯葯。中醫認為,腎主閉藏,宜秘而不宜泄。腎氣虛,閉藏之職失權,則易出現陽痿遺精、尿頻、汗出以及婦女月經過多、崩漏下血等症狀。腎主骨,肝主筋,肝腎不足,筋骨失榮,是以腰膝酸軟,肢體乏力。五臟之精氣,皆上奉於目,特別是肝血、腎水更為重要,所謂「眼非血不精,非水不明」。若肝腎不足,精血不能上奉於目,是以視物昏花、頭暈目眩。山茱萸既能補肝益腎,又有酸斂之性,故上述諸症,皆常應用。如著名的補腎良方六味地黃丸等系列方劑,與左歸丸、右歸丸以及有固經止血作用的固沖湯、斂汗固脫的來復湯等,山茱萸皆為方中要葯。由於山茱萸溫陽收斂,故凡腎陽偏亢、下焦濕熱較重者則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