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花盆栽
1. 赤芍根生長緩慢,發根細,怎麼辦
芍葯由於花艷麗、味清雅而備受人們的喜愛,有“花中宰相”的美稱。赤芍是芍葯中的一種,由於其根系具有較好的葯用價值,近年來在我國多地被廣泛種植,也給葯農帶來不錯的經濟收入。但種植赤芍由於年限長,一般需要種植4~5年才能採收,在種植過程中更是馬虎不得,稍出問題,便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這不,前幾天就接到我們甘肅隴南種植戶的求助,已經種植三年的赤芍,根系生長緩慢、發根細,對產量和品質都造成影響。接到求助電話後我們在種植田,經過仔細的查找原因,發現之所以根系生長緩慢、根系細,和打頂不當、雜草過多、土壤板結、蟲害都有關系,而這也是大多數種植戶在種植赤芍中容易發生的共性問題。因此,將這些問題總結如下,希望能夠對種植赤芍的葯農朋友在提高產量和品質方面有所幫助。
總結:當前大多葯農種植赤芍仍然採用傳統種植粗放式管理的模式,導致種植成本升高,也造成不小的經濟壓力。對種植模式適當加以改進,不但能改善赤芍根生長緩慢、發根細等問題,還能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效益,何樂而不為呢?
2. 芍葯花怎麼養,盆栽芍葯花的養殖方法和注意
一、芍葯花盆栽的養殖方法
1.土壤:芍葯為肉質根,栽植時要選擇疏鬆、肥沃而又略帶酸性的砂質土壤。不宜在鹼性土壤中生長。如果土壤鹼性過大,會引起葉片黃化,甚至萎縮枯死。
2.澆水:芍葯除自然降水外,一般不需要經常澆水,通常只在需水量最多的開花前後並遇春旱時才適當澆幾次水,以補充土壤水分的不足,每次澆水量不宜過多。
3.施肥:芍葯施肥要控制,每年施肥三次,第一次在新梢迅速抽出。葉及花蕾正伸展時,以施速效肥為主,稱之為促花肥。
4.整形:芍葯整形主要包括定干、修枝、除芽、疏蕾、剪除殘花等工作,栽植2~3年即可進行定干。對生長勢特強,生長旺盛的品種,可以修剪成獨乾的芍葯。對生長勢弱,發枝數量少的品種,一般剪除細弱枝,保留強枝。
5.病蟲:芍葯常見病蟲害有褐斑病、炭疽病、銹病、根部腐爛病及根瘤線蟲病、天牛、紅蜘蛛、金龜子、螻蛄等,其中竭斑病、炭疽病、銹病為真菌病害。病蟲害防治要以早期預防為主,一旦有病蟲害發生,要根據發生程度按上述用葯劑量,適當縮短噴葯間隔期,增加用葯次數。
二、芍葯花盆栽養殖的注意事項
1.芍葯定植後不能經常移栽,否則會損傷根部,影響生長和開花,為使芍葯良好生長,每年需進行合理施肥。每次施肥後,都要澆足水,並應立即鬆土,以減少水分蒸發。
2.盆栽芍葯霜降後剪去枯萎枝葉,以防孳生病蟲。越冬期間無需移入室內,放置在陽台上或房檐下陽光充足處,盆土不要過干即可。
3.芍葯開花前,側蕾出現後,可及時摘除,以便養分集中,促使頂蕾花大花美。花謝後,如不打算播種繁殖,應隨時剪去花梗,以免結籽,消耗養分。
3. 赤芍種植技術
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赤芍以壤土及沙壤土最適宜,沙土次之,黏重的土壤側較差。秋後作物收獲後,進行秋翻,以利驅除病蟲害。翌年春整地,犁後用耙耙平,然後做畦,畦的大小長短,可根據地的形勢具體決定。
2、育種栽培:秋後收獲時即可分選種根,種根必須是具有芽苞,完整無疵、健壯的宿根。栽種時,先於畦間打穴,行間及株間距離40~50厘米,然後將種根分植於穴中,芽向上,每穴栽1株,平均每667平方米可栽種3000株左右。赤芍分栽後,第1~第2年,可於畦邊間作包穀、黃豆,但在第3年則不能再問種其他作物。赤芍忌連作,種過赤芍的土地,最好能換土或改種其他作物,以免發生病蟲害。
栽培管理
1、施肥及除草:肥料一般用廄肥及豆餅,在分栽的同時隨即施用。第1次施肥可於春初出苗後,在株間用鋤掘穴施用,然後培土覆蓋,每年春、秋施肥1~2次,施肥時再鋤1次草,以防雜草蔓延。
2、摘蕾:芍葯種植後,每年結蕾開花,為了保證赤芍的根部養分充足,在其結花蕾時,即行摘除。
3、病蟲害防治:
(1)病害:
①芍葯灰霉病:病菌引起的病害,葉、莖、花等部位均會被害。一般在開花以後發病,陰雨連綿時最嚴重。防治方法:發病後清除被害枝葉,集中燒毀或深埋。採取輪作或選用無病種芽,平時應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排水,保持通風、透光。易發病期或發病初期用1:1:100波爾多液噴灑植株,每隔10~14天1次,連續進行3~4次。
②芍葯銹病:危害葉片,7~8月病情較重。防治方法:芍葯收獲時將殘枝病葉集中燒毀,減少越冬菌源。發病初期噴波美0.3~0.4度石硫合劑或70%敵銹鈉400倍液,效果良好。
(2)蟲害:有蠐螬、地老虎、螻蛄等為害根部。可用鋅硫磷2千克/667平方米,製成毒土,結合整地撒入土中毒殺。
收獲與加工
一般3年收獲,也可延至4~5年。但過5年以後根部變黑而導致品質低劣。採收期以秋季為宜。將挖得的塊根,除去須根,洗凈泥沙,曬干或炕干即得。
(3)赤芍花盆栽擴展閱讀:
生長環境:野生芍葯多集中生長於北方海拔500~1 500m的山地和草原。土壤為棕色或暗棕色森林土,常見於山坡、溝旁、闊葉雜木林下,林緣和灌木叢。川赤芍集中生長在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的山原和峽谷地,土壤多為高原棕壤和暗棕壤。具有喜光、抗旱及耐寒的特性。
赤芍表面呈淡紫紅色或肉白色,有縱皺紋,體堅實,斷面多粉質,呈白色,外圍淡黃色,內有淡黃色的菊花紋理,以老根更為明顯,幼根內心紫色,味苦,微甜,香氣濃厚。原皮赤芍的形狀大致與刮皮赤芍相似。多為單條,或有分叉的雙支。外皮粗皮呈棕紅色或深褐色,有縱紋理。斷面內色較暗淡,或呈黃白色,亦顯菊花紋理,並有粉質。氣味與刮皮赤芍相似。
4. 盆栽赤芍間隔多長時間澆水
盆栽赤芍平時澆水不宜過濕,過濕的盆土容易引起赤芍爛根,通常保持干後澆水,盆土有潮濕感滴水不澆,做到不幹不澆,干後澆透才不會出現爛根死亡的現象,有利盆栽赤芍的正常生長繁殖。
5. 「芍葯」怎麼弄在盆栽
栽芍葯牡丹最佳季節是在秋天10月份左右!從老根上分株後要塗上醋或草木灰版(防止根部感染入土會權腐爛)再曬上一倆天,就可以栽種了,選擇盆栽的盆的直徑最好大一些!冬季的要加一些有機肥料!
去弄株牡丹一起養,這樣容易開花.街上賣芍葯幼苗的就是這樣搭配著賣的
應放置在室外向陽又通風處,盆土要疏鬆肥沃忌積水.
6. 芍葯的栽培周期是多少
芍葯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栽植一次年年五月開花的,栽植季節最好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芍葯的栽培
2004-9-14 10:41:48 中國農業網
芍葯為毛茛科、芍葯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有肉質的粗大主根,莖叢生,莖和葉梗有紫紅和綠色兩種。葉互生,二回三出復葉,小葉三裂。花蕾單生於分枝頂端,立夏前後開花。芍葯原產於我國,在大別山、秦嶺及京西百花山等地均有野生種,栽培歷史悠久。芍葯花色鮮艷,形似牡丹,花大略香,花色有純白、微紅、深紅、紫紅、淡紅、金黃等色,有單瓣和重瓣之分,通常栽培供觀賞的為重瓣品種。芍葯根可入葯,味微苦,有鎮痛等功效。現就栽培芍葯的有關知識介紹如下。
一、習性:芍葯性耐寒,喜肥怕澇,喜土壤濕潤,但也耐旱,喜陽光,夏季喜涼爽氣候。盆栽芍葯盛夏烈日下易焦葉,應注意遮陰。芍葯為肉質根,根系較長,故應栽植在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中,栽於黏土和低窪積水的地方易爛根。
二、繁殖:芍葯繁殖有分株法和播種法兩種。
1.分株繁殖法:分株時間最好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這時芍葯地上部分已停止生長,根莖養分最充足,分株栽植後,根系尚有一段恢復生長的時間,對來年全株生長有利。先將母株的根掘出,振落附土,晾一天,再順著芍葯的自然分離處將根分開,用利刀切分,每叢根帶有4個至5個芽。根部切口最好塗以硫磺粉,以防病菌侵入,再晾1天至2天即可分別栽植。露地栽植的芍葯,株距50厘米,行距70厘米,盆栽芍葯,花盆口徑與深度均為40厘米較適宜。以觀花為主的芍葯,應5年至6年分株一次,以采葯為主的芍葯,應3年至5年分株一次。
2.播種繁殖法:8月份芍葯種子成熟時,果實開裂,應隨采隨播種。播前要整地做畦,澆透水,然後播種。播後覆細沙土,厚度為種子直徑的1倍至2倍,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必要時上面可蓋上一層玉米秸或稻草,以達遮陰、通風、保濕的目的。秋季播種的當年即可生根,但幼芽在翌年春暖後始能出土。播種的幼苗生長緩慢,發育良好的需3年至4年始能開花。一般播種芍葯,多為了培育新品種。
三、栽培管理:芍葯定植後不能經常移栽,否則會損傷根部,影響生長和開花,為使芍葯良好生長,每年需進行合理施肥。第一次在3月份出芽時施用;第二次在4月份現花蕾時施用;第三次在5月下旬花謝後施用;第四次在8月下旬處暑以後,植株孕育翌年花芽時施用;第五次在11月份,在植株周圍開溝施冬肥。每次施肥後,都要澆足水,並應立即鬆土,以減少水分蒸發。雨季應經常中耕除草。
盆栽芍葯,霜降後剪去枯萎枝葉,以防孳生病蟲。越冬期間無需移入室內,放置在陽台上或房檐下陽光充足處,盆土不要過干即可。
芍葯開花前,側蕾出現後,可及時摘除,以便養分集中,促使頂蕾花大花美。花謝後,如不打算播種繁殖,應隨時剪去花梗,以免結籽,消耗養分。
四、防治病蟲害:為害芍葯的害蟲有蠐螬、紅蜘蛛和蚜蟲。為防蠐螬咬食芍葯根,每年初春可用1000倍50%辛硫磷稀釋液灌根防治。對紅蜘蛛和蚜蟲可用樂果噴殺。芍葯的病害主要有褐斑病,其症狀是,夏季芍葯葉片上出現褐色斑點,到秋後,葉片逐漸枯萎,甚至全株死亡。防治方法是,從4月份起至秋後止,每月噴波爾多液1次至2次。
7. 芍葯怎麼盆栽
栽芍葯牡丹最佳季節是在秋天10月份左右!從老根上分株後要塗上醋或草木灰(防止根部感染入土會腐爛)再曬上一倆天,就可以栽種了,選擇盆栽的盆的直徑最好大一些!冬季的要加一些有機肥料!
去弄株牡丹一起養,這樣容易開花.街上賣芍葯幼苗的就是這樣搭配著賣的
應放置在室外向陽又通風處,盆土要疏鬆肥沃忌積水.
8. 怎樣種植芍葯
人工栽培
繁殖方法
芍葯傳統的繁殖方法是用:分株、播種、扦插、壓條等方法繁殖,其中以分株法最為易行,被廣泛採用。播種法僅用於培育斷品種、生產嫁接牡丹的砧木和葯材生產。觀賞品種的快速繁殖,是一項急待解決的課題,一直寄希望於組織培養,國內外都進行了許多工作,至今雖有進展,但距實際應用尚有相當距離。 分株法 分株法是芍葯最常用的繁殖方法,芍葯產區的苗木生產,基本採用此法繁殖。其優點有三:一是比播種法提早開花,播種苗4-5年開花,而分株苗隔年即可開花;二是分株操作簡便易行,管理省工,利於廣泛應用;三是可以保持原品種的優良性狀。缺點是繁殖系數低,三年生的母株,只能分3-5個子株,很難適應和滿足現代化大生產及不斷飛速增長的國內外花卉市場的需要。這一直是困擾芍葯苗木生產的一大難題。 1.分株時間 芍葯的分株,理論上講,從越冬芽充實時到土地封凍前均可進行。但適時分株栽植,地溫尚高,有利於根系傷口的癒合,並可萌發新根,增強耐寒和耐旱的能力,為次年的萌芽生長奠定基礎。不可過早分株,以免發生秋發現象,影響翌年的生長發育;亦不宜過遲分株,其時地溫已不能滿足芍葯發根的需要,以致次年新株生長不良;若遲至春天分株栽植,芽萌發出土,因春季氣溫漸高、空氣溫度小,蒸騰量大,分株後根系受傷,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造成斷株生長十分衰弱,甚至死亡,所以我國農諺有「春分分芍葯,到老不開花」之說。芍葯分株適期一般較牡丹為早,荷澤的農諺「七月芍葯,八月牡丹(指農歷月份)」,是說在菏澤,從8月底芍葯就可以分株了,直至9月下旬(處暑至秋分)。而揚州在9月下旬到11月上旬分株。分株苗經三四年生長又可再次分株。年久不分,會因根系老朽,植株生長衰弱,開花不良。 2.分株方法 分株時細心挖起肉質根,盡量減少傷根,挖起後,去除宿土,削去老硬腐朽處,用手或利刀順自然縫隙處劈分一般每株可分3-5個子株,每子株帶3-5個或2-3個芽;母株少而栽植任務大時,每子株也可帶1-2芽,不過恢復生長要慢些,分株時粗根要予以保留。若土壤潮濕,芍葯根脆易折,可先晾一天再分,分後稍加陰干,蘸以含有養分的泥漿即可栽植。 在園林綠地中,芍葯栽植多年,長勢漸弱急待分栽,又不能因繁殖影響花期時遊人觀賞,可用就地分株的方法,用鍬在芍葯株旁挖一深穴,露出部分芍葯根,然後,用利鏟將芍葯株切分,盡量減少對原株的震動,取出切分下來的部分,進行分株栽植,方法同上一般以切下原株的一半為宜。挖出的深穴,可加人適量肥料摻土壓實。也可以用隔行分栽或隔株分栽的方法,這樣,可在不影響景觀的前提下,分株復壯,只是要連續分株2-3年而已。但是,因為芍葯忌連作,隔行或隔株分栽的方法,不可連續應用,否則病蟲害發生嚴重,生長不良,甚至死亡率大為增加。 芍葯作葯用栽培時,芍葯產區多用芍頭分株繁殖,秋天挖出母株,將粗根全部切下葯用,而將帶芽的芍頭作為繁殖材料。首先去除無芽和病腳的芍頭,將芍頭切分成塊狀,每塊帶壯芽2-3個,芍頭厚2厘米,過厚主根不壯,多分叉,過薄則養分不足。最好隨切分,隨栽植,若不能及時栽植,不要切分,芍頭可沙藏備用。宜於8月上旬到9月下旬栽植。 3.分株後管理 栽植深度以芽入土2厘米左右為宜,過深不利於發芽,且容易引起爛根,葉片發黃,生長也不良,過淺則不利於開花,且易受凍害,甚至根莖頭露出地面,夏季烈日暴曬,導致死亡。如果分株根叢較大(具3~5芽),第二年可能有花,但形小,不如摘除使植株生長良好。根從小的(2~3芽),第二年生長不良或不開花,一般要培養2~5年。 播種法 芍葯的果實為蓇葖,每個蓇葖含種子1-7粒。待種子成熟,蓇葖開裂,散出種子。各地果實成熟期不一, 芍葯的種子
如黑龍江省牡丹江在9月上旬、山東荷澤在8月下旬、河南洛陽在8月上中旬、江蘇揚州在8月下旬前後。種子宜采後即播,隨播種時間延遲,種子含水量降低,發芽率下降。種子有上、下胚軸雙重休眠特性,播種後秋天的土壤溫度使種子的下胚軸解除休眠狀態,胚根發育生根。當年生根情況愈好,則來年生長愈旺盛;若播種過遲,地溫不能解除下胚軸休眠,不能生很,則第二年春天發芽率大大降低。秋天播種生根後,經過冬天長時間的低溫,可解除上胚軸的休眠。翌年春天氣溫上升,濕度適宜時,胚芽出土。 因為芍葯園藝品種播種產生的後代性狀要發生分離,不能保持原品種的優良性狀,所以播種法不能用於品種苗株的繁殖。 1.種子採收 當蓇葖果變黃時即可採收,過早種子不成熱,過晚種皮變黑、變硬不易出苗。果實成熟有早有晚,要分批採收,果皮開裂散出種子,即可播種,切勿曝曬種子,使種皮變硬,影響出苗。如果不能及時播種,可行沙藏保濕處理,但必須於種子發根前取出播種。 2.播種時間 芍葯須當年采種即及時播種,如荷澤地區於8月下旬至9月下旬播種,若遲於9月下旬,則當年不能生根,次年春天發芽率會大大降低;而且,即使出苗,因幼苗根系不發達,難於抵抗春季的乾旱,容易死亡。所以,荷澤幾次進行春播試驗,均告失敗。 3.播種方法 種子處理:播種前,要將待播的種子除去癟粒和雜質,再用水選法去掉不充實的種子。芍葯種子種皮雖較牡丹薄,較易吸水萌芽,但播種前若行種子處理,則發芽更加整齊,發芽率大為提高,常達80%以上。方法是用50℃溫水浸種24小時,取出後即播。 整畦播種:播種育苗用地要施足底肥,深翻整平若土壤較為濕潤適於播種,可直接做畦播種;若墒情較差,應充分灌水,然後再做畦播種。畦寬約50厘米,畦間距離30厘米,種子按行距6厘米、粒距3厘米點播;若種子充足,可行撤播,粒距不小於3厘米;播後用濕土覆蓋,厚度約2厘米。每666.7平方米用種約50千克,撒播約100千克。播種後蓋上地膜,於次年春天萌芽出土後撤去。也可行條播,條距40厘米,粒距3厘米,覆土5-6厘米;或行穴播,穴距20-30厘米,每穴放種子4-5粒,播後堆土10-20厘米,以利防寒保墒。於次年春天萌芽前耙平。 其它繁殖方法 1.扦插法 芍葯花瓣
選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圃地做扦插床,床土翻鬆後,鋪15厘米厚的河沙,河沙要用0.5%的高錳酸鉀消毒。扦插基質也可用蛭石或珍珠岩。在床上搭高1.5米的遮陽棚,據長春等地的經臉,以7月中旬截取插穗扦插效果最好。插穗長10-15厘米。帶兩個節,上一個復葉,留少許葉片;下一個復葉,連葉柄剪去,用濃度為500X10一1000X10萘乙酸或吲哚乙酸溶液速蘸處理後扦插,插深約5厘米,間距以葉片不互相重疊為准。插後澆透水,再蓋上塑料棚。據觀察,基質溫度28-30℃,濕度50%時生根效果最好。扦插棚內保持溫度20℃-25℃,濕度80%-90%,則插後20-30天即可生根,並形成休眠芽。生根後,應減少噴水和澆水量,逐步揭去塑料棚和遮陽棚。扦插苗生長較慢,需在床上覆土越冬,翌年春天移至露地栽植。 2.根插法利用芍葯秋季分株時斷根,截成5-10厘米的根段,插於深翻並平整好的溝中,溝深10-15厘米,上覆5-10厘米厚的細土,澆透水即可。 3.壓條法春天將萌芽出土不久的嫩芽,穿過花盆的盆孔,引入口徑15-20厘米的花盆內,隨生長逐漸填士,保持盆土濕潤,到夏天即可生根,入冬前剪斷盆下的莖,就形成一棵盆栽的芍葯。 4.現代組織培養方法植物組織培養即植物無菌培養技術,是根據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論,利用芍葯離體的器官、組織或細胞(如根、莖、葉等),在無菌和適宜的人工培養基及光照、溫度等條件下,誘導出愈傷組織、不定芽、不定根,最後形成與母體遺傳性相同的完整的植株。這種技術又被稱為克隆技術,達到快速繁殖的目的,具有廣泛應用的價值。
田間管理
芍葯栽培有觀賞栽培、葯用栽培、無土栽培、促成和抑制栽培、切花栽培等,分述於下。 觀賞栽培 1.用地要求 栽植地選用地勢高燥、排水良好處,要求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砂質城土。在鹽鹼較重的地段種植,需要換土;在地勢較低處種植,要築高台,應有充足的清潔的灌概水源。芍葯忌連作。大田栽培一般每3-4年輪作一次,否則長勢減弱,病蟲危害嚴重。因土地局限不能按時輪作時,要於栽植前1-2個月進行保深翻。深度60-100厘米,每666.7平方米可施腐熟糞干1500-2000千克或200-250千克的餅肥,切記不可施用沒有腐熟的生肥。 2.栽植適期 不論播種苗還是分株苗的定植,在菏澤均為8月下旬(處暑)至9月下旬(秋分),在揚州為9月下旬(秋分)至11月上旬(立冬)。一般都結合分株進行。 3.栽植規格 庭園觀賞栽培株行距可用1米×1米,栽植點可呈「品字形」排列,這樣栽植可以均勻合理地利用土地,利於植株的勻稱生長,但田間操作有時不便為便於田間管理和觀察記載,常用橫豎成行的「方塊形」排列方式。栽植穴的規格,深度約35cm,上口直徑18cm,挖坑要上窄下寬,觀賞栽培繁殖時不去粗根,葯用栽培使用去根後的催根苗(浙江東陽作法),穴裸25厘米左右。若直接用去根後的芍頭栽位,深度還可淺些。 4、栽植方法 穴底施以腐熟的糞干或餅肥。與底土摻勻。栽前芍葯苗用甲基托布津700倍液加甲基異柳磷1000倍液的混合液處理,以防病蟲危害。手持芍葯苗,使根疏展地放於穴中,當填土至半坑時,抖動並上提苗株,使根系與土壤結合緊密。苗株上提高度,以芽與地面相平為准,經澆水土坑下沉,正好為適宜的栽植深度。栽植過深,芽不易萌發出土,即使出苗,生長發育也不旺盛;栽植過淺,根莖露出地面,夏季受日光曝曬,易導致死亡。最後填土至穴滿,搗實,上堆10厘米左右的土堆,以防寒保墒,也起標志和保護作用。視土壤墒情,若土壤濕潤,栽後可不澆水,一般應栽後即灌水。 5.田間管理 ( 粉色芍葯盛開
1)扒土平畦:在前一年秋天,栽植時堆的土堆,必級在芍葯嫩芽出土前及時扒平,平整畦面,以利澆水和田間管理。若操作晚了,扒土會傷及嫩芽;若不扒土,會造成嫩芽基部衰弱,影響生長。 (2)中耕除草:在整個生長季節,要經常中耕除草,在葉幕完全覆蓋地面前和花期前後要深耕;開花後要淺耕,一般情況下,每年應中耕除草10次左右。 (3)施肥:芍葯喜肥,少有過肥之害。特別是花蕾透色及孕芽時,對肥分要求更為迫切,除栽植時施用基肥外,根據芍葯不同發育時期對肥分的要求,每年可追肥3次。春天幼苗出土展葉後,可施「花肥」,目的是促使植株茁壯生長,為花蕾發育和開花補充大量肥分。為及時補肥多用速效肥,注意要適當加大磷鉀肥的成分。開花後,大量消耗體內的養分,又要進行花芽分化和芽體發育,可施「芽肥」,此時是否有充足的肥分及時補給,直接關繫到來年開花和生長的質量,仍施以速效肥,入冬前結合越冬封士,可施「冬肥」,以長效肥為主,多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廄肥,或用腐熟的餅肥及復合肥料。 追肥施用方法有穴施、溝施和普施3種。一二年生幼苗,因根系不發達,常採用株間穴施或行間溝施的方法,穴與溝的深度約15厘米,將肥料施於其中,用土蓋上,三年生以上的植株,多採用普施法,將肥料撒勻後,結合中耕除草,深鋤鬆土,使之與土壤混勻。一二年生幼苗,每666.7平方米可追施餅肥或麻醬渣(製取麻醬後的醬液)150-200千克,或糞肥1500千克,三年生以上的植株,每666.7平方米可用餅肥或麻醬渣200-250千克,或用糞肥2000-2500千克。 (4)澆水:芍葯根系發達,入土很深,能從土壤深層吸收水分;根肉質不耐水濕,所以不需像露地草花那樣經常澆水,但過分乾燥,也對生長不利,開花小而稀疏,花色不艷。可見,適度濕潤是芍葯正常生長所必需的生態條件,因此在干早時仍需適時澆水,尤以開花前後和越冬封土前,要保證充分的灌水。降大雨時要特別注意及時排水,以免根系受害。 (5)摘側蕾:芍葯除莖頂著生主蕾外,莖上部葉腋有3—4個側蕾,為使養分集中,頂蕾花大,在花蕾顯現後不久,摘除側蕾。為防止頂蕾受損,可先留1個側蕾,待頂蕾膨大,正常發育不成問題時,再將預留的側蕾摘去。所以花農有「芍葯打頭(去側蕾),牡丹修腳(去腳芽)」的診語。巧妙地應用主、側蕾花期的差異,可適當延長芍葯的觀賞期,可在同一品種(側蕾可正常開花的品種)中選一部分植株,去除主蕾,留1個側蕾開花,則花期可延後數日。 (6)立支柱:芍葯花梗較軟,除少數株型矮壯,除單瓣型、荷花型和金蕊型等花瓣數較少的品種外,多數品種開花時花頭側垂,甚至整個植株側伏,為保持良好的觀賞效果,在花蕾透色後,要設立支柱往,使花梗直伸,花頭挺立,花姿優美,常用兩種支柱形式:其一,單柱式,多用於花朵特大而莖較軟的品種,綁扎時,用細竹插人花莖背部土內,然後用塑料繩或麻繩呈「8」字形,將花莖上部距花頭6-8厘米處綁扎於支柱上,不可緊綁於花莖頂部,以免花頭僵硬,有失美觀。其二,竹圈式,用於一般品種,將鬆散的株叢用竹圈圍攏起來,這時圍攏起來的花莖間互相依扶而挺立,可根據株叢的大小,調節竹圈的大小,一般用兩層竹圈,下層小、上層大,每個竹圈用3或4根插在土中的小竹桿綁扎固定。以上兩種形式可根據情況配合使用。 (7)設置遮陽防雨棚:芍葯花期適逢炎熱多雨季節,在花期可設置遮陽防雨棚,遮去強、降低濕度、免受雨水侵襲,以提高觀賞效果和延長觀賞期。棚高2.5米,上覆遮陽網和塑料薄膜。設棚可延長花期8--10天。 (8)剪除殘花:花後,除留種植株外,及時剪除殘花,以免徒耗營養。 (9)剪除地上部分、澆凍水、封土越冬:10月下旬以後,地上莖葉逐漸變黃枯乾。此時應剪除枯葉、掃除枯葉,集中深埋,避免病蟲害的再次傳播危害。然後,冬天土壤封凍前澆透水,施肥,堆土保墒、防寒越冬。 葯用栽培
芍葯郵票(3張)芍葯常用於葯用栽培,其根是傳統中葯材.將根皮刮掉.名為「白芍」;一些野生的芍葯組植物,如川赤芍(P. vitchii)、草芍葯(P. obovata)等,一般葯用時不颳去根皮,稱為「赤芍」。兩者皆入葯但葯效不同。 葯用栽培與觀賞栽培相近,但也有其不同之處。其栽植株行距50厘米X 40厘米或50厘米X35厘米,即每666.7平方米栽植3000-3500株。可穴栽或溝栽。栽植苗為分株苗或三年生的播種苗,若為分株苗,新株帶芽不宜過多,可用帶1-3個芽有2條根的;若用帶1個芽有1條根的,每穴可栽2株。帶芽過多,會使地上部分枝葉徒長,影響根系生長。葯用栽培目的是養好根,使根發育快而生長充實。植株顯蕾即將之全部摘除,不令發育開花,使養分集中於根的生長。摘蕾最好在晴天無露水時進行,摘蕾後噴等量式波爾多液1次,可減少病菌感染。 從芍葯植株上取下芍根後,去掉須很,按粗細不同分級,經煮沸攪拌,取出根觀察,不到1分鍾水跡即全部風干為適期(一說取出根,根表皮不附水珠時為適期),立即取出浸於冷水中,約浸半小時以上,用玻璃片、小刀等颳去根皮,洗凈,晾乾。最好不要在烈日下曝曬,以免外皮變成紅褐色,要經半個月左右的晾曬,粗根需時多些,細用則短些。在晾根過程中,晾曬幾天,收攏一起悶一二天,使之返潮,然後再晾曬,直至根斷開呈粉白色,敲之有聲,即可分級包裝,待售。通常按根徑大小分為3級:一級品,根徑4厘米以上,二級品,2-4厘米,三級品,2厘米以下。都要求外皮光滑,白帶粉色,粗細均勻。一般1千克鮮很可得0.5千克干白芍。經3年續培,每666.7平方米約產鮮根900千克,製得白芍450千克(菏澤)。浙江東陽製取白芍是先去根皮,再行煮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方法,但葯效是相同的。 無土栽培 無土栽培,又稱水培,就是根據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配製成營養液,用之進行植物栽培的技術。盆花的出口,在國際花卉市場上必須採用無土栽培的形式,以防病蟲害的傳播。因為它節水節肥、清潔衛生、病蟲害少、產品質量好、管理省工,應用日益廣泛。 1.品種選擇 大多數芍葯品種對營養液栽培均表現良好,都優於一般土壤栽培。適於無土裁培的品種有:「紫蝶獻金」、「烏龍捧盛」、「硃砂盤」、「楊妃出浴」,和「硯池漾波」等。 2.基質配製 芍葯為肉質根系,對基質的要求是透氣性、保肥、保水性好。可用蛭石、珍珠岩、陶粒和樹皮等為基質,使用混合基質,效果更好。其配合的比例如蛭石、珍珠岩、樹皮按1:1:1的比例配合;蛭石、珍珠岩、陶粒按1:1:1配合;或蛭石、珍珠岩按1:1配製等。在我國南方,可加用一些地方性的基質,如炭化稻殼等。 3.栽培形式 有盆栽和槽栽兩種形式,盆栽視芍葯植株大小,選用相應口徑的花盆,可用瓦盆,通氣性能好,利於植株生長,但重量大,管理使用不便;常用塑料盆,外形美觀,重量輕,使用管理方便;但通氣性差。栽植時,盆底鋪一層陶粒,以利排水,然後栽入芍葯苗株,填進混合基質,表面可加一層陶粒,避免澆水時基質濺出。槽栽,可用水泥或磚砌成長方形的栽培槽面長軸有一定的排水坡度,寬約80-120厘米,長200-300厘米,深度為42厘米,槽內鋪塑料薄膜,填入40厘米厚的栽培基質,以40厘米×40厘米的株行距栽入苗株,可栽2--3行。栽植時間與大田栽植時間相同。 4.營養液配製 北京林業大學王越英等通過對牡丹栽培土壤營養狀況的分析和對牡丹在不同生長時期營養含量的側定,配製了適應3個不同生長時期的營養液配方:其一,在夏季到入冬前使用,作用是促芽保根;其二,是開花前使用,含磷較高,促使開花美、大;其三,在花後使用,起到全面補肥的作用。這對芍葯無土栽培營養液的配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營養液的礦物質元素含量應在0.1%-0.4%之間。 5.灌溉系統 有以下幾種灌溉方法: (1)重力灌溉設施:常用於一般的生產栽培,設置較為簡單,投資少,管理方便,使用效果好。栽培槽寬度為200厘米,可安裝4條滴灌帶。營養液貯液罐的大小由栽培槽面積大小而定,一般貯液罐高於栽培槽抽表面150-200厘米即可。借液休的高差產生的重力作用通過滴灌管將營養液軸送到植株根部。 (2)動力灌溉設施:多用於大面積的無土栽培。將上述設施中營養液的輸送,由重力輸送改為動力輸送。加人電泵為輸送動力。 (3)微管噴灌設施:採用敷設打有很多微孔的塑料管在床面上,將營養液噴灌於栽培床上。 (4)滲管灌溉設施:將特製的滲管埋人2-10厘米的基質中,使營養液不斷向外滲透,既可節水,又灌溉均勻,操作也十分方便。 6.栽培管理 紅芍葯
秋天將芍葯苗株栽入栽培槽中後,可10天澆灌1次營養液,一般配成1000倍的營養液母液,用時再稀釋。到11月末,芍葯開始落葉,停澆營養液,只澆水。入冬前灌足凍水。早春萌芽後,開始澆營養液,7天1次,到花前和花後,可5天1次,以保證充足的養分供應。花後及時剪除殘花,不令結實。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營養液配方應根據植株營養需要的不同而作相應的調整,其他管理同觀賞栽培。 促成與抑制栽培 採用人為措施,促使芍葯花芽提早萌發,早於自然花期開花的栽培措施,稱為促成栽培。相反,採用人為措施,使花芽延遲萌發,令花期遲於自然花期開放的栽培方式,稱為抑制栽培。兩者又常稱為催延花期,在露地自然花期的基礎上,再合理地運用促成和抑制栽培的手段來調控花期,即可使芍葯周年開花。 芍葯花芽分化始期較牡丹晚;其早花品種在8月底開始花芽分化,晚花品種則遲至9月中下旬。多數品種從11月中旬起形成花瓣原基,並停止發育,以此狀態越冬。待第二年春夭萌芽生長,花芽繼續發育,以至開花。 為使芍葯的切花和盆花做到周年供應,常採用促成和抑制栽培相結合的方法來調控花期。選擇適宜的品種,選排花芽發育充分、品種純正的健壯苗株;採用科學的處理措施和精心的栽培管理是促成和抑制栽培取得成功的保證。 1、促成栽培 (1)品種選擇:進行芍葯的栽培,首先要選定適於促成栽培的品種一般多選擇早花品種,可緒縮短促成開花的時間,如用「巧玲」、「墨紫樓」、「銀荷」、「粉絨蓮」、「大富貴」、「鳳羽落金池」、「美菊」等。 (2)冷藏處理:為使芍葯在自然花期之前開花,要選用三四年生的健壯植株,進行冷藏處理。在冷藏室內,用埋土冷藏法,芽微露即可,冷藏期間每半月檢查1次土鑲濕度,若用砂壤土,以手握剛好成團為宜。過干對催花不利,過濕易發霉爛根。冷藏室濕度,以保持3℃為宜。不同的品種,其處理濕度和處理時間有一定差異。如在9月上旬冷藏植株,然後定植,在15℃條件下,則60-70天開花,即12月可以上市;若需翌年1-2月開花,則10-11月進行冷藏即可。 (3)營養土栽植:經冷藏處理的植株需用營養土栽植,並定期噴施或灌施營養液,輔以激素管理,並特別要注意後期噴肥。營養土可用腐熟的腐葉土、園土和砂土,以2:3:1的比例配製,另加適量餅肥和磷鉀肥,氮肥則在上盆後追施。植株從冷庫取出後要先放陰涼處適應一下室溫。上盆時覆土高出芽1厘米,澆水後芽微露。 (4)溫濕度的調節:催花植株進入濕室後,逐漸加溫,芍葯最適生長溫度為20℃-25℃,高於30℃即對生長不利。可採用以下控溫方法:前期15℃-20℃,約10天;中期15℃-25℃,約15天;後期20℃-25℃,約20-25天。高溫不要超過28℃,低溫不可低於12℃,並避免劇烈的溫度變化。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70%-80%,可通過澆水、噴水、通氣等加以調節。 (5)補充光照:芍葯喜溫好光,在冬春季促成栽培時,正值短日照季節,補充光照尤為重要。光照時數應增加至每天13-15小時,以使花蕾充分發育,開花美、大。 (6)激素的應用:一般使用赤黴素(GA3)處理,在上盆後澆水時,可使用2000毫克/升GA3處理,以進一步打破芽體休眠。當花蕾直徑0.4厘米時和0.8厘米時,用600毫克/升GA3:塗抹花蕾2次;花蕾直徑1.2厘米時,再用1000毫克/升GA3塗1次。 (7)其他管理:當萌芽長到5-10厘米時,陳去無蕾芽,以免徒耗養分。以後注意去除側生花蕾,每株留6-8朵花。當花蕾含苞待放時,應控制澆水,以供出售或租擺。開花後不要往花上澆水,放於15℃-20℃的室內,花期可達20-30天。花謝後,放回通室,待溫度適宜後栽回露地。如用做切花,按常規採收後,繼續精心管理,養根促芽,以備以後再用。 2、抑制栽培 抑制栽培多選用晚花品種,可考慮選用如下品種:如「楊妃出浴」、「玲瓏玉」、「冰青」、「趙園粉」、「硯池漾波」、「紅雁飛箱」、「花紅重樓」、「銀針綉紅袍」等。 為使芍葯開花比自然花期晚,可採用兩種措施 (1)休眠期冷藏在早春挖起尚未萌芽的植株,在0℃的冷庫中冷藏備用,保持植株的濕潤狀態。根據用花的時間,視季節可提前30-45天出庫,進行正常栽培,到時即可開花。 (2)生長期冷藏:可在花蕾將近開放時冷藏,冷藏溫度要高些,為3-5℃,到用花前2-3天,再出庫常規栽培。 後一種方法只能在庫中短時間冷藏,可用於正常觀賞期的延長,長期冷藏會導致徒長,觀賞價值降低。用前一種方法,若4-8月出庫定植30-35天開花;若3月或9月定植,則45天左右開花。盛夏溫度過高時,可進行遮陽處理,並輔以噴水降溫,以免高溫造成花蕾萎縮和葉片灼傷。 切花栽培 芍葯(5張) 目前,世界花卉市場的銷售總額中,切花的銷售額佔60%左右。芍葯的切花,因其花大色艷、梗長、耐水養、便於貯藏運輸,已成為世界花卉市場上深受歡迎的俏貨。每年都有一定批量的芍葯切花出口,發展前景十分看好。
9. 盆栽芍葯花怎麼養 芍葯花的種植方法介紹
芍葯的種植方法:
1。種子採收
當蓇葖果變黃時即可採收,過早種子不成熱,過晚種皮變黑、變硬不易出苗。果實成熟有早有晚,要分批採收,果皮開裂散出種子,即可播種,切勿曝曬種子,使種皮變硬,影響出苗。如果不能及時播種,可行沙藏保濕處理,但必須於種子發根前取出播種。
2。播種時間
芍葯須當年采種即及時播種,如荷澤地區於8月下旬至9月下旬播種,若遲於9月下旬,則當年不能生根,次年春天發芽率會大大降低;而且,即使出苗,因幼苗根系不發達,難於抵抗春季的乾旱,容易死亡。所以,荷澤幾次進行春播試驗,均告失敗。
3。播種方法
種子處理:播種前,要將待播的種子除去癟粒和雜質,再用水選法去掉不充實的種子。芍葯種子種皮雖較牡丹薄,較易吸水萌芽,但播種前若行種子處理,則發芽更加整齊,發芽率大為提高,常達80%以上。方法是用50℃溫水浸種24小時,取出後即播。
整畦播種:播種育苗用地要施足底肥,深翻整平若土壤較為濕潤適於播種,可直接做畦播種;若墒情較差,應充分灌水,然後再做畦播種。畦寬約50厘米,畦間距離30厘米,種子按行距6厘米、粒距3厘米點播;若種子充足,可行撤播,粒距不小於3厘米;播後用濕土覆蓋,厚度約2厘米。每666。7平方米用種約50千克,撒播約100千克。播種後蓋上地膜,於次年春天萌芽出土後撤去。也可行條播,條距40厘米,粒距3厘米,覆土5~6厘米;或行穴播,穴距20~30厘米,每穴放種子4~5粒,播後堆土10~20厘米,以利防寒保墒。於次年春天萌芽前耙平。
10. 芍葯可以盆栽嗎 芍葯陽台盆栽種植方法
芍葯花盆栽種植技術
芍葯適宜溫暖濕潤氣候條件,具有喜光、喜溫、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在年均溫14.5℃,7月均溫27.8℃,極端最高溫42.1℃的條件下生長良好。芍葯是宿根植物。每年3月萌發出土,4-6月為生長發育旺盛時期,花期5月,果期6-8月,8月中旬地上部分開始枯萎,這時是芍葯甙含量最高時期。
芍葯花既可地栽,又可盆栽家養布置陽台,或作為切花進行瓶襁水養。芍葯不僅是名貴花卉,而且其根是卓有療效的中葯。古葯方中,本不分赤芍、白芍,人們在長期的醫葯實踐中,對芍葯葯用的認識也逐步深化。將人工栽培的芍葯,選取肥大的根,入沸水煮熟、曬干,如此所得的葯材叫白芍。它有養血平肝,斂陰收汗、緩中止痛作用。而將野生芍葯的根與栽培芍葯細瘦的根直接曬干所得的葯材叫赤芍。它有瀉肝火、散惡血的作用。有入說,開白花的叫白芍,開紅花的叫赤芍,這是不對的。
芍葯喜陽光,耐寒,好肥,夏季喜涼爽氣候。要求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忌鹽鹼土。盆養芍葯宜在秋季10月間進行,需帶泥團或泥塊。如分株的,其塊莖需帶芽眼,否則栽後不長枝葉、不開花。栽後覆土厚於塊莖3~4厘米,並施入基肥,盆土保持濕潤。
盆栽用土可用培養土加入1/10的河沙拌和後上盆種植。
盆栽芍葯宜放置於陽台上陽光充足處,冬季也無須移人室內。盆土除施基肥外,還須在
春季萌芽、孕蕾時及人秋生長芍芽時施追肥。
生長期間特別是現營期和開花期不可缺水。側蕾出現後可予摘去,以便養分集中,促使頂蕾開花美麗大。花凋謝後應及時剪去花梗,以免結籽,消耗養分。花謝後半個月,即6月下旬進行肥,以及時補充芍葯開花期所消耗的養分,為芍葯進入第二個旺盛生長期准備物質條件,保證來年開花艷麗。霜後,平盆剪去枯萎的地上部分,適當澆水覆土。入冬起至早春的整個休眠期,土壤都應保持濕潤,不可太干,但排水要暢通,忌積水,否則地下塊根易腐爛致死。越冬期間盆土不要過干即可。
盆栽芍葯l~2年換盆一次,於10月初進行。換盆時應多保留些宿土。如株叢不大,不要分株。
芍葯一般採用分株繁殖。俗語稱:「春分分芍葯,到老不開花。一故芍葯春季不宜移植,通常於
10月間地上部分枯萎後進行分株。分株時將根株掘出,用利刀順根部裂縫處切開,使每叢帶有
3~5個飽滿充實的芽及下面的根群(切忌傷害芽眼),然後栽於施過基肥的廣口深盆中,覆土至芽頂上3—4厘米,保持盆土濕潤,分株栽植後在第二年即能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