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來派盆景園

來派盆景園

發布時間: 2022-05-15 18:45:33

❶ 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盆景

在西安世園會園區的小終南山上,精心建造了面積為16660平方米的大型盆景園,向人們展示源自中國的精妙盆景藝術,以及盆景藝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發展。
關中園
步入關中園,別具陝西民俗特色的各類石器,如磨盤、飲馬槽、拴馬樁、石羊、石俑、石鼓、石碾等被巧妙利用起來。園中擺放盆景的「架」由磨盤堆疊而成,道路由大大小小的磨盤鋪就,行走其間,彷彿在數著歲月的年輪;造型各異的拴馬樁,真實記錄了關中農民的文化、生活、宗教、民族關系和審美情趣;更有意思的是那一個個飲馬槽,被用來當做花盆,粗笨的馬槽和優美的花草形成鮮明對比,妙趣橫生。西安的市花也是石榴花,市樹為國槐,為彰顯地域特色,園中盆景造型素材多取用這兩種樹木。
五大流派園
中國盆景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其中以嶺南派、川派、揚派、蘇派、海派這五大流派為代表。
在盆景園中的特色盆景牆上,將展示各個流派的精品盆景,讓人們一飽眼福,享受中國經典盆景藝術;同時還有一組仿古式建築,作為整個盆景園中休息、室內賞景、科普等之用;園中看似隨意,其實卻匠心獨具散置的景石上,鑿刻有古人詩句,一邊賞盆景,一邊品詩句,樂趣無窮。
木園
園中以日本枯山水庭院為主,主要布置矮樹、黑石、黑松、石燈籠、小屋等日本特色庭院小品;其間苔蘚點點,散置不規則的石板供人踏腳,再現此類庭院追求「幽遠意境、順其自然、簡朴幽靜」。
穿過如水墨畫一般的日式庭院,便來到歐美展區。與特別強調「意境」的東方園林、園藝不一樣的是,歐美展區重點展示規則式修剪的各種植物造型和歐美特色小品。
天趣園
盆景的創意、取材、造景,均來於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可以說整個大地就是一個大自然盆景園。
天趣園中,通過種植大量槐樹等樹種,塑造一個自然森林般的微地形;眾多大型樹木、山水盆景擺放於園中各處,每一棵樹都各具姿形,每一塊石都奇趣可玩。行走園中,可盡情感受「天然去雕飾」的自然與純凈,實現與大自然的最真實、最親密的接觸。

❷ 盆景園主人用啥詞代替

盆景園主人用最美的私人盆景代替。
盆景園按照不同的形式可分為獨立的盆景園、園中園和盆景博物館,獨立盆園有如大部分私有盆景園,園中園的有上海植物園盆景園,盆景博物館有如揚派盆景博物館。
盆景園的主人,滿院子的精美盆景千姿百態,都是藝術品。

❸ 全國三大核心植物園分別是

武漢植物園、華南植物園和西雙版納植物園。

❹ 蘇派盆景的淵源

有2500年建城歷史的蘇州,地處長江下游,太湖之濱,丘陵連綿,河漢密布,氣候濕潤,雨量充沛,適宜於植物的繁殖與生長,為樹樁盆景的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地域環境和自然條件。
蘇州既是一座獨特的水城,又是一座集東方園林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園林城市,自古以來就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聲譽。蘇州城區水道縱橫,橋梁交錯,過去有水道近百公里,也有40公里;過去有橋梁325座,仍保存一百多座。唐朝詩人杜苟鶴的送友人游吳一詩寫道:「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左宮閑地少,小巷水橋多。夜市賞菱藕,春船載績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從中可以窺見當時蘇州的風貌。由此地域環境孕育的蘇州方言,發音綿軟,一語三轉,因而被稱作「吳依軟語」。(與朱文長《琴史》中所指出的「蜀百躁急,若激浪奔雷」迎然不同。)
蘇州曾有園林(和庭園)220多處,歷經戰火,至今尚保存60多處,開放的也有二、三十處。蘇州的園林與其他城市豪紳富賈的園林有所不同,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大多出自當時文壇名士之手,因而體現了高度的藝術素養和強烈的人文精神。如拙政園,原為明朝御史王獻臣棄官還鄉後所建,其園址曾是唐朝詩人陸魯望的故宅,環境清幽,淡泊自然。以在建築布局上出類拔萃的留園,初為明朝太僕徐泰的私家花園,後歸清朝布政使劉蓉峰修尊改建為「寒碧山莊」,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唐末吳越廣陵王錢元燎的池館「滄浪亭」,到北來為詩人蘇舜卿購得,後又成為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宅第,故稱韓園,溪水瀠回,清幽古樸。如此等等,可以說每一座園林都與文壇名士有「緣」。園林藝術與盆景藝術本來就是一對「孿生姊妹」,蘇州園林建築的高度成就,必然對蘇派盆景的形成與發展產生直接的重大影響,尤其是這些園林的創建者,有不少就是盆景藝術的愛好者、製作者。
蘇州不但是一座商業城市,更重要的還在於是一座文化城市,文物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名聲之大,在全國也不多見。從唐朝初年起,蘇州就是江南地區的文化活動中心,詩文書畫蜚聲全國。三國時期有陸遜,晉代有陸機、陸雲,盛唐的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都做過蘇州刺史,晚唐有陸龜蒙、皮日休,宋、元以後出自蘇州的文壇名士更多,尤其是明朝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主將的「吳門畫派」,對蘇州盆景的藝術風格影響更為深遠。從蘇州人文震亨的《長物志》中可以看出,當時蘇州的樹樁盆景已仿照著名畫家的畫意、著名詩人的詩情進行創作,追求諸如「雲林山樹畫意」之類的藝術境界《姑蘇志》:「虎邱人善於貧中植奇花異卉,盤松古梅,置之幾案,清雅可愛,謂之盆景。」蘇州近代著名作家、園藝家周瘦鵑就曾指出.「我的盆栽.一方面出自心裁的創作,一方面是取法乎上,依照古人的名畫來做。先後做成的有唐寅的《蕉石圖》、沈石田的《鶴聽琴圖》、夏仲昭的《竹趣圖》和《半窗晴翠圖》、清王煙容的《新蒲壽石圖》等。」(沈石田即沈周,王煙容即王原祁,清初畫壇「六大家」之一。)
蘇派樹樁盆景分為規則(即川派之規律)、自然兩大類。專統的規則類的主要形式叫「六台三托一頂」,將樹干蟠成6個彎,在每個彎的部位留一側枝,左、右、背三個方向各3枝,紮成9個圓形枝片,左右對稱的6片即「六台」,背面的3片即「三托」,然後在樹頂紮成一個大枝片,即「一頂」,參差有趣,層欠分明。陳放時一般都兩盆對稱,意為「十全十美」,所以很受達官顯貴、富商豪紳的喜愛;普通百姓也十分歡迎,圖個吉利,做到了雅俗共賞。
與規則類相互共存的自然類,隨著時代的前進,到了本世紀40年代,在以朱子安為代表的盆景藝術家們的大膽革新下,擺脫了傳統形式的束縛,採用 「粗扎細剪」的技法,快速成型,賦予蘇派盆景以新的時代精神。所謂「粗扎細剪」,就是以剪為主,以扎為輔,對樹樁枝幹用棕絲蟠紮成平整而略為傾斜的兩彎半S形片子,以後用剪刀修成橢圓形,中間略為隆起,盡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態,狀若雲朵,並按照樹木的生長習性,為每根樹樁結「頂」,從此不再向上,而是向側枝伸展,使之更加豐滿、美觀。「頂」的位置因樁而異,因勢而變,以期達到整個造型構圖簡潔,意境深遠的藝術效果,從而成為當代蘇派盆景藝術風格的主要特徵。被譽為江蘇盆景之王:有500年樹齡的《秦漢遺韻》(圓柏)及《雲蒸霞蔚》(大皈松)、《盛世銘》(雀梅)等都堪稱該派的典型代表作品,在全國盆壇藝苑也屬傳世珍品。
樹樁盆景常用的樹種有松、柏、雀梅、榔榆、黃楊、三角楓、石榴、鳥不宿等。
蘇派盆景的山水盆景也頗多古人畫意,富有濃郁的詩情,布局簡練,章法嚴謹,生動地再現了江南風光。常用的石材有斧劈石、崑山白石、太湖石、英石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派之間的交流日多,也引進其他石材品種。

❺ 被列入世界遺產的蘇州古典園林有哪些

●中文名稱:蘇州古典園林

●英文名稱: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批准時間:1997年12月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准:蘇州園林中的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和網師園,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IV)(V)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1年滄浪亭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四大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想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思想的典範。這些建造於16~18世紀的園林,以其精雕細琢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概況:

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根據記載,蘇州城內有大小園林將近200處。蘇州園林是文化意蘊深厚的「文人寫意山水園」。古代的造園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能詩善畫,造園時多以畫為本,以詩為題,通過鑿池堆山、栽花種樹,創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被稱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園林中游賞,猶如在品詩,又如在賞畫。為了表達園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園林建築與景觀又有匾額、楹聯之類的詩文題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園「遠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潔(拙政園「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盪怡然自得的(怡園「畫舫齋」),還有表現園主企慕恬淡的四園生活的(網師園「真意」、留園「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充滿著書卷氣的詩文題刻與園內的建築、山水、花木自然和諧地揉和在一起,使園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產生出深遠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靈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公元960~1278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網師園也頗負盛名。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始建於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紀初)曾為名將韓世忠的住宅。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設一池綠水繞於園外。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滄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築,此外還有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翠玲瓏館、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築與之襯映。

獅子林位於蘇州城內東北部,始建於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獅子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5畝,林內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築分布錯落有致,主要建築有燕譽堂、見山樓、飛瀑亭、問梅閣等。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具,一草一木別有風韻。

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始建於明代。清代時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後改為「留園」。留園佔地約50畝,中部以山水為主,是全園的精華所在。主要建築有涵碧山房、明瑟樓、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處。留園內建築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

拙政園位於蘇州婁門內,是蘇州最大的一處園林,也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場失意還鄉的朝廷御史王獻臣建造此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四百多年來,拙政園幾度分合,或為「私人」宅園,或做「金屋」藏嬌,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許多誘人探尋的遺跡和典故。 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分。中部山水明秀,廳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園的精華所在。西部水廊逶迤,樓台倒影,清幽恬靜。東部平崗草地,竹塢曲水,空間開闊。

盆景園與雅石齋是鑲嵌在拙政園中的二顆璀璨的明珠。拙政園西部一片清影搖曳的竹籬牆內,集萃著蘇派盆景的精品,它被稱為「名園瑰寶」,擁有50餘個品種,近萬盆盆景。雅石齋位於中部,一個池水、游廊縈繞的幽靜的小院,裡面陳列著室內清供佳品「奇石」,千姿百態的多種奇石配以紅木座架供奉於案桌、條幾,越顯鍾靈毓秀。

網師園位於蘇州城東南部。始建於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當時稱為「漁隱」。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漁隱」舊意,改名為「網師園」。網師園佔地約半公頃,是蘇州園林中最小的一座。園內主要建築有叢桂軒、濯纓水閣、看松讀畫軒、殿春簃等。網師園的亭台樓榭無不臨水,全園處處有水可依,各種建築配合得當,布局緊湊,以精巧見長,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

蘇州園林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獨特的造園藝術,將湖光山色與亭台樓閣融為一體,把生意盎然的自然美和創造性的藝術美融為一體,令人不出城市便可感受到山林的自然之美。此外,蘇州園林還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底蘊,它所反映出的造園藝術,建築特色以及文人騷客門留下的詩畫墨跡,無不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和內涵。

●文化遺產價值:

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並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產生於蘇州私家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以其意境深遠、構築精緻、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而成為蘇州眾多古典園林的典範和代表。

寫意的山水藝術思想

中國的造園藝術與中國的文學和繪畫藝術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特別受到唐宋文人寫意山水畫的影響,是文人寫意山水模擬的典範。中國園林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在內的兩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帶,後者則以蘇州為代表。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兩者在規模、布局、體量、風格、色彩等方面有明顯差別,皇家園林以宏大、嚴整、堂皇、濃麗稱勝,而蘇州園林則以小巧、自由、精緻、淡雅、寫意見長。由於後者更注意文化和藝術的和諧統一,因而發展到晚期的皇家園林,在意境、創作思想、建築技巧、人文內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園的「寫意」手法。

完美的居住條件與生活環境

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游,可居,這種建築形態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人類依戀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這四座古典園林,建築類型齊全,保存完整,系統而全面地展示了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的布局、結構、造型、風格、色彩以及裝修、傢具、陳設等各個方面內容,是明清時期(14--20世紀初)江南民間建築的代表作品,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江南地區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響到整個江南城市的建築格調,帶動民間建築的設計、構思、布局、審美以及施工技術向其靠攏,體現了當時城市建設科學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

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

蘇州古典園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表現在園林廳堂的命名、匾額、楹取、書條石、雕刻、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不僅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同時儲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都極其深廣。其中有反映和傳播儒、釋、道等各家哲學觀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揚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還有藉助古典詩詞文學,對園景進行點綴、生發、渲染,使人於棲息游賞中,化景物為情思,產生意境美,獲得精神滿足的。而園中匯集保存完好的中國歷代書法名家手跡,又是珍貴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另外,蘇州古典園林作為宅園合一的第宅園林,其建築規制又反映了中國古代江南民間起居休親的生活方式和禮儀習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國江南民俗的實物資料。

滄浪亭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三元坊內,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為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詩人蘇舜欽(字子美)所築,南宋初年曾為名將韓世忠宅。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見一泓綠水繞於園外,漫步過橋,始得入內。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聳。山上幽竹纖纖、古木森森,山頂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滄浪石亭。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廊中砌有花窗漏閣,穿行廊上,可見山水隱隱迢迢。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築,與明道堂東西相對的是五百名賢祠。園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樓,看山樓北面是「翠玲瓏館」,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滄浪亭清幽古樸,適意自然,如清水芙蓉,洗盡鉛華,無一絲脂粉氣息。

獅子林 獅子林位於蘇州潘儒巷內,東靠園林路,元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和尚而建。因中峰原住在浙江天目山獅子岩,而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

獅子林平面成長方形,面積約15畝,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牆峻宇,氣象森嚴。獅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洞穴岩壑,奇巧盤旋、迂迴反復。園內建築,以燕譽堂為主,堂後為小方廳,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軒」,為二層閣樓,四周有廡,高爽玲瓏。指柏軒之西是古五松園。西南角為見山樓。由見山樓往西,可到荷花廳。廳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內藻飾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兩層石舫。石舫備岸為「暗香疏影樓」,由此循走廊轉彎向南可達飛瀑亭,是為全園最高處。園西景物中心是「問梅閣」,閣前為「雙仙香館」。雙香仙館南行折東,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後辟有小院,清新雅緻。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運,一草一木別具神韻。

留園 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原為明代徐時泰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留園佔地約50畝,全園大致分為中、東、西、北四部分,中部以山水為主,為原留園所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西、北部為清光緒年間增修。入園後經兩重小院,即可達中部。中部又分東、西兩區,西區以山水見長,東區以建築為主。西區南北為山,中央為池,東南為建築。主廳為涵碧山房,由此往東是明瑟樓,向南為綠蔭軒。遠翠閣位於中部東北角,聞木樨香處在中部西北隅。另外還有可亭、小蓬萊、濠濮亭、曲溪樓、清風池館等處。東部的中心是五峰仙館,因樑柱為楠木,也稱楠木廳。五峰仙館四周環繞著還我讀書處、揖峰軒、汲古得綆處。揖峰軒以東的林泉耆碩之館設計精妙、陳設富麗。北面是冠雲沼、冠雲亭、冠雲樓以及著名的冠雲、岫雲和端雲。三峰為明代舊物,冠雲峰高約9米,玲瓏剔透,有「江南園林峰石之冠」的美譽。周圍有貯雲庵,佳晴喜雨快雪之亭。留園建築數量較多,其空間處理之突出,居蘇州諸園之冠,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

拙政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婁門內的東北街,佔地62畝,是蘇州最大的一處園林,也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間(1506-1521),御史王獻臣所建。後屢易其主,多次改建。現存園貌多為清末時所形成。

拙政園布局主題以水為中心,池水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各種亭台軒榭多臨水而築。全園分東、中、西三個部分,中園是其主體和精華所在。遠香堂是中園的主體建築,其他一切景點均圍繞遠香堂而建。堂南築有黃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堂北臨水,水池中以土石壘成東西兩山,兩山之間,連以溪橋。西山上有「雪香雲蔚亭」,東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對景。由「雪香雲蔚亭」下山,可到園西南部的「荷風四面亭」,由此亭經柳蔭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見山樓,往南可至倚玉軒,向西則入別有洞天。遠香堂東有綠漪堂、梧竹幽居、綉綺亭、枇杷園、海棠春塢、玲瓏館等處。堂西則有小飛虹、小滄浪等處。小滄浪北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蘭堂。進入「別有洞天門」即可到達西園。西園的主體建築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卅六鴛鴦館。兩館共一廳,內部一分為二,北廳原是園主宴會、聽戲、顧曲之處,在笙蕭管弦之中觀鴛鴦戲水,是以「鴛鴦館」名之,南廳植有觀寶朱山茶花,即曼陀羅花,故稱之以「曼陀羅花館」。館之東有六角形「宜兩亭」、南有八角形塔影亭。塔影亭往北可到留聽閣。西園北半部還有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倒影樓等景點。拙政園東部原為「歸去來堂」,後廢棄。拙政園布局以水為主,忽而疏闊、忽而幽曲,山徑水廊起伏曲折,處處流通順暢。風格明朗清雅、樸素自然。

網師園 網師園位於蘇州城東南十全街。佔地約半公頃,是蘇州最小的園林。原為南宋史正志萬卷堂所在,稱「漁隱」。清乾隆年間宋宗元重建,取「漁隱」舊意,改名「網師園」。此後幾經易主,乾隆十六年歸瞿遠村,加以改建,遂成今日規模。

西樓小山叢桂軒為網師園主廳,軒的南、西為兩個小院,幽曲深閉,桂香滿庭。軒北有用黃石疊成的「雲崗」。從軒西向北,可至蹈和館和濯纓水閣。水閣懸於池上,倚欄照水,但見波光瀲灧,柳暗花明。中部為主園,有池水一泓,清澈如鏡。環池建廊、軒、亭、榭,夾岸有疊石曲橋,疏密有致,配合得當。池角為園內最小的石拱橋――引靜橋。橋面長僅212厘米,寬29.5厘米。西部為內園,佔地一畝,自成庭園。園中有屋宇、亭廊、泉石、花草,體現了蘇州庭園布置的精萃。濯纓水閣和看松讀畫軒隔池相望,是讀書作畫的所在;月到風來亭和射鴨廊遙遙相對,是觀魚和欣賞水中倒影的佳處。殿春簃自成院落,是主人讀書修身之處,環境幽靜,具有典型的明朝風格。網師園的亭台樓榭無不面水,全園處處有水可倚,布局緊湊,以精巧見長。

環秀山莊 環秀山莊位於景德路262號,原為五代錢氏金谷園故址,幾經易手,多次擴建,清道光始稱環秀山莊,又名頤園。環秀山莊面積不大,佔地僅一畝許,且又無外景可借,造園家移天縮地,疊石造山,成就這一方名園。

環秀山莊園景以山為主,池水輔之,建築不多。園雖小,卻極有氣勢。特別是乾隆年間疊石名家戈裕良所疊假山,堪稱一絕,佔地不過半畝,然咫尺之間,千岩萬壑,環山而視,步移景易。主峰突兀於東南,次峰拱揖於西北,池水繚繞,綠樹掩映。山有危徑、洞穴、幽谷、石崖、飛梁、絕壁,境界多變,一如天然。主峰高7.2米,澗谷長12米,山徑長60餘米,盤旋上下,如高路入雲,氣象萬千。戈氏疊山運用「大斧劈法」,簡練遒勁,結構嚴謹,錯落有致,渾若天成,有「獨步江南」之譽。

環秀山莊大廳四周都種植有青松、翠柏、紫薇、玉蘭。萬樹城碧,花氣襲人,為山池、建築平添幾分生機意趣。

退思園 退思園位於吳江同里鎮東溪街,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由落職官員任蘭生出資白銀十萬兩建造。因寓有「退則思過」之意,故名「退思園」。全園簡朴淡雅,水面過半,建築皆緊貼水面修築,園如浮於水上,是全國唯一一處貼水園建築,體現了晚清江南園林建築的風格。

退思園總面積為九畝八分。此園一改以往園林的縱向結構,而變為橫向建造,左為宅,中為庭,右為園。全園格局緊湊自然,結合植物點綴,呈現出四時景色,給人以清朗、幽靜之感。

退思園集清代園林建築之長,園內的每一處建築既可獨自成景,又與另一景觀相對應,具有步移景異之妙,堪稱江南古典園林中的經典之作。

藝圃 藝圃位於蘇州市閶門內天庫前文衙弄5號,始建於明代,曾名「醉穎堂」、「葯圃」、「敬亭山房」,清初改稱為「藝圃」。園內景緻宜人、風格質朴,較好地保存了建園初期的格局,具有其很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藝圃的總面積約3800平方米,全園以約佔五分之一的池水為中心。池水東南及西南兩角各有水灣伸出,水口之上各架有形制不同的石板橋一座,使水面顯得開闊流動,而無擁塞局促之感。池水之北修築有以博雅堂為主的廳堂建築。其南端建有小院,設有湖石花台,院南臨池處建有水榭五間,兩側廂房則與池水東、西兩面的廂房相連。池水之南有以土堆成的假山,並以湖石疊成絕壁、危徑,既多變化又較自然,給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堪稱園中的主要對景。池水之東有明代修築的「乳魚亭」,外有小徑與各處相通。池水之西的「芹廬」小院,通過圓洞門與其它景區相隔而又相連。步入院門,即可見到院中小池,似與大池相通,這是蘇州園林中的唯一一處。

藝圃的這種以池水、石徑、絕壁相結合的手法,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是明清時期蘇州一代造園家最為常用的布局技法。

耦園 耦園位於蘇州市內倉街小新巷7號,始建於清代初年,至清末改稱「耦園」。此園因在住宅的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園,故名「耦園」,且「耦」與「偶」相通,寓有夫婦歸田隱居之意。

耦園三面臨河,一面沿街,宅園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該園的布局獨樹一幟,以四進廳堂的宅地為中心,東西兩園與住宅之間以重樓相通。東園較大,佔地面積約4畝,布局突出以山為主,以池為輔的特點。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是一組重檐樓廳建築。其東南角有小院三處,總稱為「城曲草堂」。西園面積較小,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分隔為前後兩個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後院有湖石花壇,園北立有藏書樓,西南角還設有假山、花木、湖石等,意趣盎然。

耦園內最著名的景觀稱「黃石假山」,修築於城曲草堂樓廳之前。假山東半部較大,自廳前石徑可通山上東側的平台及西側的石室。假山西半部較小,自東而西逐級降低,止於小廳右壁。東西兩半部之間有穀道,其東臨一水池。山上不建亭閣,而在山頂、山後種植十餘種花木,平添一番山林趣味。園內池水隨假山向南延伸,水上架有曲橋,池南端有閣跨水而築,稱「山水閣」,隔山與城曲草堂相對,形成了以山為主體的優美景區。

❻ 揚派盆景的史料記載

揚派盆景的史料雖少,但並不是沒有。例如明人李日華在《味水軒日記》卷一里,記作者與友人經過一家花圃時,看到一種天目小松,松針很短,樹干卻並無偃蹇之勢。本來這種細葉松樹,只要略加捆紮,就可以做成盆景的,但主人沒有這樣做。於是作者聯想到揚州豪門常以歌舞彈唱強行調教貧家女子,這種現象與工匠對花木施行砍削綁扎十分相似:「圃人習燒鑿捆縛之術,欲強松使作奇態,此如揚州豪家收畜稚女盈室,極意剪拂。」明代工匠已習慣於用火燒、斧鑿、捆綁、縛扎等技術,強迫松樹呈現出各種奇異姿態,這與揚州豪門收養幼女、恣意加以調教沒有兩樣。揚州人既然善於對稚女「極意剪拂」,自然也善於對花木「燒鑿捆縛」。作者以為,人和樹一樣,經過特殊剪裁之後,固然也有賞心悅目者,可供達官貴人一時之需,但世間最美的往往藏在深山,要像西施那樣等待范蠡去發現。作者想要表達的實際上是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想,這比龔自珍的《病梅館記》更早。
人工美也許永遠不及自然美,但從盆景發展史的角度看,《味水軒日記》依然不失為揚州盆景的重要史料。又如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卷二里,談到當時揚州已用盆景作為貴重物品送禮,但他十分懷疑揚州商人的審美水平:「在揚州商家,見有虞山遊客,攜送黃楊、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余未見其可也。」作者認為,作為盆栽植物,如若一味追求將枝葉盤如寶塔,把樹干曲如蚯蚓,便成「匠氣」。點綴盆中花石,最好是小景入畫,大景入神,一甌清茗在手,神能趨入其中,方可供幽齋之玩。作者談自己親手製作盆景的經驗尤為可貴:「種水仙無靈壁石,余嘗以炭之有石意者代之。黃芽菜心其白如玉,取大小五七枝,用沙土植長方盆內,以炭代石,黑白分明,頗有意思。以此類推,幽趣無窮,難以枚舉。如石葛蒲結子,用冷米湯同嚼噴炭上,置陰濕地,能長細菖蒲,隨意移養盆碗中,茸茸可愛。以老蓬子磨薄兩頭,入蛋殼使雞翼之,俟雛成取出,用久年燕巢泥加天門冬十分之二,搗爛拌勻,植於小器中,灌以河水,曬以朝陽,花發大如酒杯,葉縮如碗口,亭亭可愛。」沈復來自蘇州,寓居揚州大東門,他的記述對我們了解清代揚州盆景製作實況及文人情趣,極為寶貴。
記述揚州盆景的文字,以《揚州畫舫錄》最為豐富,但很少有人仔細搜羅。李斗談盆景的文字,至少有五處:清代湖上園亭,都有花園,為蒔花之地。「養花人謂之花匠,蒔養盆景,蓄短松、矮楊、杉、柏、梅、柳之屬。海桐、黃楊、虎刺,以小為最。」當時的揚州盆景,以景德盆、宜興土、高資石為上等,取材講究。種類則有以樹根、青苔為主的「花樹點景」,以石頭、水沼為主的「山水點景」。此見卷二。古代的盆景匠人,極少有記載。但揚州有一位張秀才,卻以製作梅樹盆景出名。「秀才名 ,字飲源,精刀式,謂之『張刀』。善蒔花,梅樹盆景與姚志同秀才、耿天保刺史齊名,謂之『三股梅花剪』。」其後又有張其仁、劉式、三鬍子、吳松山等人效其法,這都是非常珍貴的人物史料。此見卷四。現在的荷花池為清代九峰園舊址,園中曾有風漪閣,閣後池沼旁建小亭、門洞、長廊,「中有曲室四五楹,為園中花匠所居,蒔養盆景」。九峰園的花匠,為園主人所蓄,當與張秀才等人身份不同。此見卷七。揚州多徽人,其中也有盆景高手。「吳履黃,徽州人,方伯之戚。善培植花木,能於寸土小盆中養梅,數十年而花繁如錦。」文中的「方伯」,即康山草堂主人江春。江春精鹽務、善交往、愛戲曲、喜園林,吳履黃隨他來揚,則江春也必然好盆景無疑。此見卷十二。蘇揚盆景在清代已有交流。有個蘇州和尚,俗姓張,法號離幻,因唱崑曲得罪御史,憤而出家。他喜歡收藏宣德爐、紫砂壺。「自種花卉盆景,一盆值百金。每來揚州,玩好、盆景,載數艘以隨。」他插瓶花崇尚自然,不用針線和鐵絲之類的輔助材料,與揚派迥異。此見卷十五。

❼ 揚州鎮江二日游線路

你兩天玩根本玩不過來我8月10號才去的

完了三天光個揚州都還有許多景點沒去

你一早上就能玩個鎮江?

揚州一定要要去何園、個園、瘦西湖

雙博館也可以看看

告訴你我是怎麼玩的:(我是單位組織的)

第一天早上出發下午自由活動去商場逛逛推薦去沃爾瑪和大潤發這兩個商場比較有名)(再買些特產例如三把刀之類的)

第二天早上去無錫玩三國城下午黿頭渚

第三天早上瘦西湖下午揚派盆景園個園

第四天早上何園下午雙博館

第五天早上去富春茶社喝早茶(這里包子有名味道好不過特別貴我們3個人一早上吃了70元要吃的話要在8點以前遲了沒空位)

下午返回

我們住在揚州工人療養院再大虹橋路上這里離瘦西湖很近

建議不要去鎮江沒什麼好玩的兩天都游揚州把揚州主要景點玩完比較好

最好請幾天假多玩幾天(無錫的三國城好玩裡面有三英戰呂布表演還可以做戰船黿頭渚也不錯)(兩天確實玩不了)

在揚州的話午餐晚餐可以去共和春,將家橋,淮揚小吃,餃面、鍋貼最好吃.

也推薦福星小餐館一個,味美價廉,臭大元一定要嘗.

消夜去萬家福旁邊的巷子里吃烤魷魚,炒涼皮,還有爆米花也不錯.

住宿那附近有莫泰168,格林豪泰等連鎖酒店建議你提前訂好

給你推薦個路線:瘦西湖、大明寺、盆景園(可以不玩)、個園、何園,古運河水上觀光游。

以上至少要三天

最後祝你旅遊愉快

❽ 揚派盆景技藝的主要作品


景名:巧雲,樹種:黃楊,該作品為揚派盆景傳人、中國盆景藝術大師萬覲棠先生的遺作。這是一件典型的揚派「巧雲式」佳作,根據中國畫「枝無寸直」的畫理,運用11種傳統棕法技藝,將枝葉精扎細剪成一層層極薄而平行的「雲片」,層次分明。嚴整平穩,富有工筆細描裝飾美的地方風格。1985年榮獲第一屆中國盆景評比展覽一等獎。 景名:岫雲 ,樹種:黃楊,揚派盆景風格在清代揚州最為盛行,當時的剪扎技藝已達爐火純青。該作品即出自晚清時期,也曾有過一度衰弱和荒疏,以至造成殘缺。但後經盆景藝人悉心養護和精心修整,逐漸恢復昔日風采,達到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的效果。1989年榮獲第二屆中國盆景評比展覽繼承傳統獎。2002年榮獲第三屆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金獎。
明末遺韻
景名:明末遺韻,樹種:園柏,揚派盆景風格開始形成於明代。此作品為明末遺物,至今約400多年。由於歷經戰亂,長期未得到很好的養護,新中國成立後移交園林部門時已經整個「長荒」。經盆景藝人精心照料,認真剪扎,又重現了昔日風采。近十多年來,在造型上有所改進,「片雲」適當加厚,中間稍微凸起,更接近自然界高山松柏之形態。 景名:青雲,樹種:黃楊,在揚派盆景中,主幹在兩干以上並且分離,但懸出盆面的根部連成一體的樹形,通常稱作「過橋式」。這件黃楊盆景即為「過橋式」代表作,兩干一主一次,一立一卧,看似兩株合栽,但懸出盆面的根部相連,如一座小橋。此類樹形由於其培育難度較大,故一般較為鮮見。該作品1997年榮獲第四屆中國盆景評比展覽三等獎。2000年榮獲第三屆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銅獎。

❾ 盆景園怎麼樣

揚州的盆景,自成一派。構思巧妙,美輪美奐。不過很多經典的盆景,已轉至博物館展覽。

❿ 蘇派盆景是怎樣起源的

蘇州既是一座獨特的水城,又是一座集東方園林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園林城市,版自古以來就享有「江權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聲譽。據歷史文獻記載,蘇州盆景造型技藝起源於唐代,而盛於明代,成熟以清代,發展於近現代。南宋詩人范成大歸隱蘇州石湖,曾以英石、靈璧石、太湖石製成盆景列於幾案,冠以天柱峰、小峨眉等雅號,以供觀賞。明清時期,蘇州盆景藝術已十分普及,富戶疊山造園,市民設盆置景,成為一時風尚。清代蘇州盆景製作以虎丘山塘一帶最盛,較大的盆景園圃有10餘家。沈朝初《憶江南》雲:「蘇州好,小樹種山塘。半寸青松虯干古,一拳文石蘚苔蒼。盆里畫瀟湘。」

熱點內容
蘭花強有力 發布:2025-09-13 11:01:50 瀏覽:171
公司會議室桌長的綠植 發布:2025-09-13 10:33:24 瀏覽:285
浪花一朵朵名句 發布:2025-09-13 10:22:41 瀏覽:877
菠蘿種植盆栽圖片 發布:2025-09-13 10:20:07 瀏覽:261
情人節網名 發布:2025-09-13 10:12:50 瀏覽:169
舞蹈大賽可愛的一朵玫瑰花 發布:2025-09-13 10:12:48 瀏覽:567
泰國櫻花盆景 發布:2025-09-13 10:08:14 瀏覽:78
海棠花和梨花的區別 發布:2025-09-13 10:06:40 瀏覽:628
盆景發源處 發布:2025-09-13 10:01:06 瀏覽:96
櫻花詩和散文 發布:2025-09-13 10:00:56 瀏覽: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