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斗笠花盆景

斗笠花盆景

發布時間: 2022-02-16 09:05:53

❶ 斗笠這首詩的內容。

斗笠
作者:王宜振
[語文A版第九冊課文]
12 斗 笠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
你便把故鄉戴在頭頂,
走到哪裡,你都是故鄉的一朵蘑菇,
娘在夢里也能看見你挺直的身影。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
斗笠里有我編進的鳥鳴,
走到哪裡,你都能聽到故鄉的聲音,
靜靜的夜晚,鳥鳴會滑進你的夢境。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
讓故鄉的熱土靠近你的心胸,
走到哪裡,你都能感到故鄉的溫暖,
寒流侵襲的冬夜也會有春意融融。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
讓這朵故鄉的花兒伴你在鬧市漫步,
走到哪裡,你都能聞到故鄉的芬芳,
讓這泥土的芳香飛進城市的每扇窗戶。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
你便把故鄉的明月戴在頭頂,
孩子,它可是娘心頭的亮光啊,
讓它照在你的頭頂,成為一盞不熄的燈。
〖老百曉已完成校對〗
[人教版課標本第九冊選讀課文]
2 斗 笠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
你便把故鄉戴在頭頂。
走到哪裡,你都是故鄉的一朵蘑菇,
娘在夢里也能看見你不斜的身影。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
斗笠里有我編進的鳥鳴。
走到哪裡,你都能聽到來自故鄉的聲音,
靜靜的夜晚,鳥鳴會滑進你的夢境。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
讓這片故鄉的熱土靠近你的心胸。
走到哪裡,你都能採到來自故鄉的溫暖,
即使寒流侵襲的冬夜,你也會感到春意融融。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
讓這朵故鄉的花兒伴你在鬧市穿行。
走到哪裡,你都能聞到故鄉的芬芳,
讓這泥土的芳香拍打城裡的每扇窗欞。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
你便把一輪月亮戴在頭頂。
孩子,它可是娘心尖的一點亮呀,
讓它亮在你的頭頂,成為一盞不息的燈。

❷ 問一下!斗笠盞如何使用!現在是不是很少有人使用它,它的意義!想知道更多它的信息。

歷代陶瓷茶具概況

現在人們直接用來飲茶的用具,主要是茶盞(飲杯)和茶壺。而在唐、宋時流行的煎茶、鬥茶飲法中,只有盞沒有壺,有之,則是用來煎水的煎水壺,不能叫做茶壺。到了明代,流行淪茶飲法,茶壺才躋身飲茶用具之中。

唐以前的飲茶用具和食器還沒有完全分化開來,如我們現在進食時的碗,古代叫做盂,飲茶時有
用盂。晉盧琳的《四五起事》記載晉代惠帝遇難逃亡,後又從許昌返回洛陽,當時有待以「持正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飲的為佳。」這種瓦盂,是陶或瓷的。兩晉南北朝時,食器、酒器等,一般都是陶或表面施淡青色的瓷器。從唐代開始,飲茶用器從酒、食器中逐漸分離出來,自成一個系統。

陸羽《茶經)中還沿襲過去的舊稱把茶盞叫做「盞」,但在當時人的詩文中,更多的稱「甌」。陸羽列出當時製作茶盞的地方,有浙江的越州、婺州、湖南的岳州、鼎州,安徽的壽州,江西的洪州,河北的邢州等。這些地方瓷窯所出的茶盞,由於各地質地、燒造技術、工藝流程以及傳統風俗的不同,包括白、黃、淡青、褐等色。陸羽認為,能夠與茶色相煥發的以越州窯所出茶盞釉色似玉而又微泛淡青色的為最好,其次是岳州所出也呈淡青色。

陸羽譯越州窯「類玉」、 「類冰」,綠色的茶湯注入其中, 「半甌青泛綠」,與本身的淡青色互相輝映,從而達到「益茶」的效果,使人銜盞愛玩不忍釋手。在外觀造型設計上,越瓷茶盞也特別適宜於飲茶用。陸羽記越州所產, 「口唇不卷,底卷而淺」, 「口唇不卷」,即盞沿不外翻,稍有內斂,這樣能約來茶湯,不致外溢, 「底卷而淺」,是底稍外翻,這樣容易端持,而「淺」則指盞的深度。唐時飲末茶,連茶盞中的茶末、茶湯一塊喝掉,底淺的茶盞就容易吸盡茶湯和茶末。茶聖(神)陸羽對茶盞提出了以實用角度和以欣賞角度譯論的兩個標准,以後歷代人的對茶具的設計製作的要求,基本上不出這兩個標准。

唐人不僅逐漸普及了飲茶末用的盞,而且發明了盞托,並一直沿襲下來,明代以後,又在盞上加蓋,由此成為我們今天還常常使用的一盞、一蓋、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盞——蓋碗。這和當時廣泛流行的淪飲法分不開,加蓋作用,一是增加茶盞的保溫性能,更好地浸泡出茶葉的茶汁;二是增加茶盞的保潔性能,防止塵埃侵入。人們在品飲時,一手托盞、一手持蓋,並用茶蓋來拂動漂在茶湯面上的茶葉,更添情趣。 「技」高一籌者,則托盞、持蓋只用一隻手操作,頗有風度。

宋代的茶盞,以「鬥茶」時所用的通體施黑釉的「建盞」最具特色。

我國傳統瓷器,主要有兩個瓷系,一為青花瓷系,一為黑釉瓷系。後者在日本叫做「天日」瓷,「天目」是指我國浙江省的天目山,宋代的黑釉瓷最早由在天目山佛學寺留學的日本僧人帶進日本。

建盞的造型,底經和盞面口徑的比例相差較大,盞壁外撇的角度大,有人把它比喻為翻轉過來的斗笠形。盞口面積大,可以容納更多的「鬥茶」時出現的湯花,而盞壁斜直,容易吸盡茶湯和茶末,.這一點,吸收了唐代越窯盞的優點。 同時盞壁四周的離沿口1.5—2公分外,稍向內折,稱為「倒鉤型圈痕」,這和陸羽所說越窯盞「口唇不卷」的優點也有相似之處。盞沿下內折的折線,還能起到「鬥茶」注湯時的標准線的作用,因為「鬥茶」注湯,只注到盞容量的十分之六,實測證明這一折線,正好是盞容易四比六時的臨界線。

宋代「鬥茶」的黑釉建盞為主,但也還有其他釉色的茶具,如杭州龍泉哥窯所制的茶盞,外觀造型和建盞相似,也呈翻轉斗笠形,但通體卻施淡青色釉,色澤鮮明、幽雅潔凈、亭亭玉立,同樣是上等的茶具。其他各地名窯,如官、定、汝、鈞等地燒造的大量青花、白瓷茶盞,造型各異,刻花印花,均體現出飲茶藝術對陶瓷茶具的設計製作窮極工巧的要求。

元代的茶具和宋朝基本相同,只是茶壺的外觀有了些許變化,釉色以景德鎮青花瓷而著稱,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期。

明代出現了茶壺,從此茶盞和茶壺成為最基本的茶具,飲茶方式發生了變化,一些茶具被淘汰了,一些茶具則異軍突起,更加豐富了人們品茶藝術的內容。

明、清的茶盞,主要仍是瓷質。由於人們不再「鬥茶」,黑釉茶盞已很少使用,所用茶盞多為白瓷或青花釉。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胎白而緻密,釉色光潤,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馨、明如鏡」等特色,這種茶盞造型穩重、比例均勻,當時又稱「壇盞」。

明、清茶具,最為後人稱道的是江蘇宜興紫砂陶制茶壺的設計和普及。從品茶藝術的角度出發,明代及後人評價這種紫砂陶制茶壺,歷來贊不絕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說: 「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清人記載,做工精細的紫砂壺,壺蓋蓋上之後,手提壺蓋上的蒂, 「能吸起全壺者,則尤佳矣。」瓷盞,紫砂壺的高度藝術化設計,使人們品茶時的趣味性、審美感更加濃厚了,人們在口啜清茗、細咂慢咽的同時,又可以把壺或盞作為藝術品來欣賞、玩味,從而得到更高的藝術享受。

❸ 《斗笠》

鄉愁

❹ 電視劇裡面,那個用來遮面的斗笠一樣的東西叫什麼名字就是帽檐上有一圈紗布的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蘺,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帷帽的演變:

1、冪籬

本是胡羌民族的裝束,用於男子,起源於魏晉時代,北朝時,傳入中國北方。 冪籬多用藤席或氈笠,做成高頂寬檐式的笠帽,四周寬檐骨架糊裱繒帛,有的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後用皂紗(黑紗)全幅綴於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 和全身。

2、帷帽

唐高宗時,帷帽出現,逐漸取代冪籬。這是一種在帽檐周圍,垂掛一圈紗網的帽子,顯然「帷帽」之稱,即是因「護帷回繞」 而來。實際上屬於男女通用的一種帽具,不過女用帷帽的垂絡上,會裝點珠翠。

(4)斗笠花盆景擴展閱讀

唐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帶的就是帷帽。唐彩繪釉陶戴笠帽(帷帽)騎馬女騎俑圓臉、闊眉、朱唇,頭戴緊裹髻發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頂時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帶花邊的黃色半袖,下著淡黃色條紋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紋黃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文雅。

窄袖袍服和間裙都是受胡風影響產生的裝束,尤其便於騎馬出行等活動,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裝備。可以說這尊戴笠帽騎馬女俑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

❺ 什麼樣的斗笠形容詞

可愛的斗笠、漂亮的斗笠、金黃的斗笠、干凈的斗笠、黑色的斗笠。

1,她的頭頂帶著一頂黑色的斗笠,垂下的黑紗將她的臉全數蓋住。

2,灰磚砌就的矮牆,牆脊上爬滿的絲瓜秧,絲瓜秧上盛開的黃花,花蕊中盤桓的蜜蜂,還有那牆壁上掛著的斗笠黃玉米紅辣椒,和在如此背景襯托下的羅圈椅,椅子上端坐的閉。

3,宇初頭戴著一頂不知道哪裡坑騙過來的斗笠,遮住了面貌,腳下運轉萬里獨行,開始一路狂奔。

4,那人從沙塵中走出,顯得風塵僕僕,他身穿著一身黑色深衣,頭戴著金黃的的斗笠,斗笠外沿垂下一圈黑紗,將他的面容完全遮住。

5,這個時候,田野里刮來一陣風,掀亂我們的衣角,掀走我們那漂亮的斗笠。

(5)斗笠花盆景擴展閱讀:

詞語搭配時,要注意兩個概念是不是同類事物,注意這種事物是不是具有這樣的性質和狀態,注意動作和行為與它所涉及的事物是不是聯系得上。

詞語搭配的形式是很多的,一般有以下幾種:

1、名詞和動詞或形容詞搭配(通常也叫主謂搭配)。

例如:風景(優美) 內容(豐富)思想(進步) 感情(激動)

2、動詞和名詞搭配(通常也叫動賓搭配)

例如:(身體) 保衛(祖國)(作品) 完成(任務)

3、形容詞和名詞搭配(通常也叫修飾語和被修飾語搭配)

例如:(高大)的樹木 (嫩綠)的葉芽(美麗)的花紋 (晴朗)的天氣

4、形容詞和動詞搭配(修飾語和被修飾語搭配)

例如:(熱烈)地稱贊 (熱情)地幫助(慢慢)地轉動 (仔細)地觀察

5、動詞和形容詞搭配(通常也叫動補搭配)

例如:書寫得(工整) 打扮得(漂亮)開得(飛快) 跳得(高)

❻ 小蘑菇鑽出泥土戴一頂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樹下開放中的一朵朵可不可以換成一朵呢為什麼

不可以。一朵朵表示蘑菇的數量眾多,一朵接著一朵,形成一片,而不是表示只有一朵蘑菇。

❼ 斗笠花盆種什麼肉肉好看

斗笠花盆種奧利維亞比較好看。

奧利維亞多肉比較適合種在斗笠花盆裡。

❽ 《斗笠》這首詩的意思

《斗笠》是王宜振的一首情感之作,被收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選讀課文。《斗笠》這首詩並不長,只有五節二十行。它的內容也並不復雜,寫了兒子在離開家鄉的時刻,母親沒有什麼好禮物相送,只吩咐兒子戴上一頂斗笠。然後,由斗笠生發開去,把故土情思和母愛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一位母親崇高而偉大的胸懷,展現了一位母親崇高的思想境界。
第一節,寫戴上斗笠的孩子就是故鄉的一朵蘑菇。這一節,以「孩子」這一親切的字眼開頭,打開了作者情感的閘門,再以一個祈使句「戴上這頂斗笠吧」,把母親那份真摯的愛流瀉了出來。為什麼要送給孩子一頂斗笠呢?這得從斗笠這一意象談起,斗笠是農村一種遮陽避雨的工具,具有濃郁的故鄉氣息,是寄託故鄉情感的最好載體。戴上斗笠,就是戴上了家鄉。由斗笠這一意象,作者又衍生了一個意象,那就是蘑菇。把孩子比作蘑菇,這不僅有形體上的喻意,更有情感上的喻意。試想,戴上斗笠的孩子遠望卻也像蘑菇,但作者用意更深的並非如此。「蘑菇」是家鄉之物,是母親極為親切的食物,也是母親情感的載體。母親只要看到蘑菇就會想到自己的孩子,或者,思念自己的孩子也可以用蘑菇來消解。從這兩層意義上來說沒有比「蘑菇」更好的載體了。另外,這一節中的「不斜的身影」是母親對孩子殷切的期望,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因為,孩子只要戴上斗笠,就不會忘了故鄉,不會忘了故鄉人那淳樸、正直的品性。
第二小節,寫斗笠里編進了鳥鳴,是來自故鄉的聲音。「鳥鳴」這意象值得玩味。「鳥鳴」實際上是指母親對孩子的囑咐、叮嚀。那麼作者為什麼選取「鳥鳴」這個載體呢?因為鳥是可以自由飛翔的,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無論隨時隨地,孩子都會聽到,而且,鳥的鳴叫本身就是美的,所以母親說那是故鄉的聲音。這種聲音在靜靜的夜晚,會「滑」進孩子的夢境。詩中的一個「滑」字,把母親那份輕輕的囑咐與叮嚀所包蘊的愛意寫得靈動而圓潤。
第三小節,寫了斗笠是一片故鄉的熱土。這一小節作者把斗笠比作故鄉的熱土,是因為斗笠由竹編制而成,而竹植根於家鄉的熱土,戴上斗笠就等於把故鄉的熱土靠近心胸。值得玩味的是這一節中的一個「采」字。「溫暖」是一種感覺,它無形無體,而「采」是一個實體的動作,它的對象也應該是實體。「採到來自故鄉的溫暖」的句式看起來有悖常理,但細一想卻入情入理。試想,故鄉的「溫暖」因為無形無體,所以才會彌漫天地,你可以隨手抓一把,抓到的就是故鄉的一片溫暖。你必定要「采」,因為溫暖是看不見的,只有當你心中有故鄉,你有思鄉的行動時,你才能「採到」。這是王宜振最擅長的「抽象化的具象」手法。
第四小節,寫斗笠是一朵花。「花兒」這意象的出現,是故鄉的代名詞。花兒帶著故鄉的泥土芳香,是一種鄉村芬芳而醇厚的美。母親以花來喻故鄉,是想告訴自己的孩子:家鄉是最美的,無論你穿過怎樣的鬧市區,看到怎樣讓你眼花繚亂的東西,都沒有家鄉美。那芳香的泥土氣息,永遠拍打著孩子的窗欞,拍打著遊子的心。詩至這一節,情感已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因為母親的愛已直達遊子的心。
第五節,寫斗笠是一輪明月。作者在這一節中以「月亮」取喻,無疑是向讀者展示主題。因為「月亮」有著濃郁的文化氣息,是中國人思鄉的載體。這從「路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等詩詞中可以窺見。月亮作為斗笠的喻體,是孩子思念母親,思念家鄉的解渴之物,亦是母親對孩子的希望。「娘心尖的一點亮」這個句子就是母親把斗笠比喻成月亮的原因。而就是這點亮成為「燈」,成為「一盞不息燈」。由「斗笠」衍生出的「月亮」這個載體,再由「月亮」衍生出「燈」這個載體,詩句至此戛然。「一盞不息的燈」到底有著怎樣的情感寄託呢?是母親對孩子的思念之燈,希望之燈,還是孩子對母親、對家鄉的思念之燈,抑或是孩子人生之路上的指引之燈,無論是什麼,這盞燈都是「不息」的。詩在這一節,情感已達極致,主題也清晰可見,而且成為永恆。
縱觀王宜振的《斗笠》這首詩,我認為有如下特點:
1.結構整飭,韻律和諧。全詩五小節,每節都是四行兩句,而且每節的第一句都相同。前四節,從結構上來說更是相似,只是最後一節略有不同,這或許是為了突出主題而特意設置。另外,這首詩韻律和諧,每節都是偶句押韻,讀來朗朗上口。
2.構思奇特,取喻新穎。全詩為了表達故鄉情節以及母愛這個主題,借斗笠這個載體,繼而衍生了一系列的小載體,如,蘑菇、鳥鳴、熱土、花兒、月亮、燈等,這些新穎而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喻體對於主題的表現起到了很好的彰顯作用。
3.語言朴實,情感真摯。這首詩歌的語言朴實,但在朴實中卻孕蘊著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愛,以及對母親那偉大的愛的歌頌。整首詩真情在流淌,讀者彷彿置身於一位母親對即將遠行的孩子的叮嚀與囑咐中,亦置身於遠行的孩子在夢里囈語著母親臨別的叮嚀與囑咐中。
總之,這首詩是用真情寫成,是情到深處的自然流露,這對於初學寫詩者無疑是一個指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附:王宜振的《斗笠》一詩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你便把故鄉戴在頭頂/走到哪裡,你都是故鄉的一朵蘑菇/娘在夢里也能看見你不斜的身影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斗笠里有我編進的鳥鳴/走到哪裡,你都能聽到來自故鄉的聲音/靜靜的夜晚,鳥鳴會滑進你的夢境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讓這片故鄉的熱土靠近你的心胸/走到哪裡,你都能採到來自故鄉的溫暖/即使寒流侵襲的冬夜,你也會感到春意融融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讓這朵故鄉的花兒伴你在鬧市穿行/走到哪裡,你都能聞到故鄉的芬芳/讓這泥土的芳香拍打著城裡的每扇窗欞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你便把一輪月亮戴在頭頂/孩子,它可是娘心尖上的一點亮呀/讓它亮在你的頭頂,成為一盞不息的燈

❾ 古代女子戴在頭上的斗笠還有一塊紗巾叫什麼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蘺,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唐代永徽年間婦女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對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唐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帶的就是帷帽。唐彩繪釉陶戴笠帽(帷帽)騎馬女騎俑圓臉、闊眉、朱唇,頭戴緊裹髻發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頂時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帶花邊的黃色半袖,下著淡黃色條紋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紋黃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文雅。

窄袖袍服和間裙都是受胡風影響產生的裝束,尤其便於騎馬出行等活動,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裝備。可以說這尊戴笠帽騎馬女俑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

唐朝時一個寬容、開放、自由的時代,婦女擺脫了立交的羈絆,可以經常外出,拋頭露面,到郊外踏青遊玩。聽戲、看球、逛廟會,盡情玩耍,而且穿著、婚姻、表達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後,婦女出門已經不再坐在轎子里,而是很神氣地騎在馬上,揚鞭策馬,在街市賓士穿行,享受自由的快樂。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眾多騎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實寫照。

❿ 《斗笠》這首詩的節意

《斗笠》這首詩並不長,只有五節二十行。它的內容也並不復雜,寫了兒子在離開家鄉的時刻,母親沒有什麼好禮物相送,只吩咐兒子戴上一頂斗笠。然後,由斗笠生發開去,把故土情思和母愛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一位母親崇高而偉大的胸懷,展現了一位母親崇高的思想境界。
第一節,寫戴上斗笠的孩子就是故鄉的一朵蘑菇。這一節,以「孩子」這一親切的字眼開頭,打開了作者情感的閘門,再以一個祈使句「戴上這頂斗笠吧」,把母親那份真摯的愛流瀉了出來。為什麼要送給孩子一頂斗笠呢?這得從斗笠這一意象談起,斗笠是農村一種遮陽避雨的工具,具有濃郁的故鄉氣息,是寄託故鄉情感的最好載體。戴上斗笠,就是戴上了家鄉。由斗笠這一意象,作者又衍生了一個意象,那就是蘑菇。把孩子比作蘑菇,這不僅有形體上的喻意,更有情感上的喻意。試想,戴上斗笠的孩子遠望卻也像蘑菇,但作者用意更深的並非如此。「蘑菇」是家鄉之物,是母親極為親切的食物,也是母親情感的載體。母親只要看到蘑菇就會想到自己的孩子,或者,思念自己的孩子也可以用蘑菇來消解。從這兩層意義上來說沒有比「蘑菇」更好的載體了。另外,這一節中的「不斜的身影」是母親對孩子殷切的期望,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因為,孩子只要戴上斗笠,就不會忘了故鄉,不會忘了故鄉人那淳樸、正直的品性。
第二小節,寫斗笠里編進了鳥鳴,是來自故鄉的聲音。「鳥鳴」這意象值得玩味。「鳥鳴」實際上是指母親對孩子的囑咐、叮嚀。那麼作者為什麼選取「鳥鳴」這個載體呢?因為鳥是可以自由飛翔的,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無論隨時隨地,孩子都會聽到,而且,鳥的鳴叫本身就是美的,所以母親說那是故鄉的聲音。這種聲音在靜靜的夜晚,會「滑」進孩子的夢境。詩中的一個「滑」字,把母親那份輕輕的囑咐與叮嚀所包蘊的愛意寫得靈動而圓潤。
第三小節,寫了斗笠是一片故鄉的熱土。這一小節作者把斗笠比作故鄉的熱土,是因為斗笠由竹編制而成,而竹植根於家鄉的熱土,戴上斗笠就等於把故鄉的熱土靠近心胸。值得玩味的是這一節中的一個「采」字。「溫暖」是一種感覺,它無形無體,而「采」是一個實體的動作,它的對象也應該是實體。「採到來自故鄉的溫暖」的句式看起來有悖常理,但細一想卻入情入理。試想,故鄉的「溫暖」因為無形無體,所以才會彌漫天地,你可以隨手抓一把,抓到的就是故鄉的一片溫暖。你必定要「采」,因為溫暖是看不見的,只有當你心中有故鄉,你有思鄉的行動時,你才能「採到」。這是王宜振最擅長的「抽象化的具象」手法。
第四小節,寫斗笠是一朵花。「花兒」這意象的出現,是故鄉的代名詞。花兒帶著故鄉的泥土芳香,是一種鄉村芬芳而醇厚的美。母親以花來喻故鄉,是想告訴自己的孩子:家鄉是最美的,無論你穿過怎樣的鬧市區,看到怎樣讓你眼花繚亂的東西,都沒有家鄉美。那芳香的泥土氣息,永遠拍打著孩子的窗欞,拍打著遊子的心。詩至這一節,情感已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因為母親的愛已直達遊子的心。
第五節,寫斗笠是一輪明月。作者在這一節中以「月亮」取喻,無疑是向讀者展示主題。因為「月亮」有著濃郁 的文化氣息,是中國人思鄉的載體。這從「路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等詩詞中可以窺見。月亮作為斗笠的喻體,是孩子思念母親,思念家鄉的解渴之物,亦是母親對孩子的希望。「娘心尖的一點亮」這個句子就是母親把斗笠比喻成月亮的原因。而就是這點亮成為「燈」,成為「一盞不息燈」。由「斗笠」衍生出的「月亮」這個載體,再由「月亮」衍生出「燈」這個載體,詩句至此戛然。「一盞不息的燈」到底有著怎樣的情感寄託呢?是母親對孩子的思念之燈,希望之燈,還是孩子對母親、對家鄉的思念之燈,抑或是孩子人生之路上的指引之燈,無論是什麼,這盞燈都是「不息」的。詩在這一節,情感已達極致,主題也清晰可見,而且成為永恆。

熱點內容
玫瑰銹連衣裙 發布:2025-09-11 02:45:46 瀏覽:212
丁香種子圖片 發布:2025-09-11 02:28:35 瀏覽:397
芊顏花藝 發布:2025-09-11 02:24:22 瀏覽:101
房山花卉市場 發布:2025-09-11 02:16:22 瀏覽:558
花藝美容館 發布:2025-09-11 02:12:03 瀏覽:345
花卉網頁製作 發布:2025-09-11 02:04:55 瀏覽:263
沙子適合種什麼盆栽 發布:2025-09-11 01:54:20 瀏覽:687
梅花香自苦寒來上一句 發布:2025-09-11 01:42:56 瀏覽:475
箱根櫻花季 發布:2025-09-11 01:37:58 瀏覽:768
盆栽花卉綠鑽養護方法 發布:2025-09-11 01:22:50 瀏覽: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