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穿石樹
❶ 樹石盆景有哪些特點
樹石盆景是將樹樁盆景與山石盆景巧妙結合為一體的盆景形式,特點是樹木栽種在山專石上,根或抱石而生,屬或扎於石洞、石縫中。樹身嵌入石壁,繞石洞,樹干有依託,奇石有險勢,樹姿蒼萃,根裸露抱石,穿石有形,氣勢連貫,渾然一體,神態多姿,風韻瀟灑。
❷ 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
童第周小時候的好奇心十分強,看到不懂的問題往往要向父親問個為什麼。父親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耐心給他講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階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一行小坑坑,他覺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便去問父親:"父親,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誰敲出來的?是做什麼用的呀?"父親看到兒子這么好奇,高興地說:"這不是人鑿的,這是檐頭水滴下來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還能把堅硬的石頭敲出坑?父親耐心地解釋說:"一滴水當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長日久,點點滴滴不斷地敲,不但能敲出坑,還能敲出一個洞呢!古人不是常說'滴水穿石'嘛!就是這個道理。"父親的一席話,在小童第周的心裡激起了一陣陣漣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階上,望著父親,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由於農活比較多,童第周對學習有些失去興趣,不想讀書了。父親耐心地開導童第周說:"你還記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嗎?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堅持不懈,能把堅硬的石頭敲穿。難道一個人的恆心不如檐水嗎?學知識也要靠一點一滴積累,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成功。"為了更好地鼓勵童第周,父親書寫了"滴水穿石"四個大字贈給他,並充滿期望地說:"你要把它作為座右銘,永誌不忘。"
❸ 有關「滴水穿石」的議論文
從滴水穿石說起
(議論文)
在我們的生活中,在廣闊的自然界里常常有這樣的事情,連續不斷的水滴,點點滴滴的落下來,最後竟把岩石滴穿。
初看上去,這真是奇妙的很,一滴水能有多大的能耐,又輕又柔,實在太渺小了;而岩石,堅硬,沉重,人
們要鑿穿它,都要藉助鐵錘等工具,費一番工夫才行呢?
那麼渺小的水滴是怎樣穿透岩石的呢?這就得從時間說起了。古人曾說:"滴水穿石,非力使然,恆也。"滴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為它在漫長的時間里從未停過,始終有著一股堅忍不拔的精神。
不禁我們聯想到人。一個人不管做多麼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那麽不論他的能力大小,當他努力到一定程度時,他就會獲得成功。
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我國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的畫獨樹一幟,詩也寫得清新文雅,可是字原來寫的軟弱無力。於是他下決心練字。他天天練。月月練,幾年後他終於練就了一手好字。他的畫、詩、字被人們譽為"三絕"。可見人們做事的時候是要有滴水石穿的精神,否則難以取得成功。
滴水石穿還在於落下的水滴是朝著一個方向,落在一個定點上。目標明確,精神專一。如果不如此是不可能有穿石之功的。
同樣,我們在為遠大理想奮斗的過程中也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而不能三心二意。我國晉朝有個文學家左思,在幼時曾專攻書法,但無所成,後又致力於彈琴,成績依然平平。他的父親就對他失去了信心,對朋友說?quot;左思的智力和才能還趕不上我呢?"左思聽了這話,受到極大的觸動,從此發奮苦讀,立志在文學上做出一番成就。經過十年,終於寫成了使"洛陽紙貴"的《三都賦》。而我們現在有一些青年們,看到一本好的小說,又想當作家;看到陳景潤摘取數學王冠,就幻想當數學家;參加一次演唱會,又想當歌星。像這樣沒有明確目標,不朝一個方向努力,怎麼能夠有穿透岩石的精神呢?
滴水穿石,關鍵在於持之以恆的"恆"字"恆"能出力量,能出智慧,能出奇跡。
今天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貧窮和落後仍然面臨著我們。但是如果我們中華民族的每個同胞,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那麽十幾億人口就十幾億水,都朝著繁榮和富強的方向沖去,那麼貧窮落後的大石還不被我們穿透嗎?
和我同齡的青年朋友們,讓我們都來做一個改變自己和改變祖國面貌的小水滴吧!
❹ 榕樹盆景用什麼土
最佳生長土壤:採用疏鬆、通水性好的腐葉土,通常的比例為園土:腐質土:沙為2:
2:1。盆景上方最好放置與盆大小一致的苔蘚,這樣既美觀,又對排水透氣起到很好的作用。
水份的不當對榕樹盆景傷害很大。用手感覺盆土的情況,應該採取「見
干見濕」的原則。不要經常澆水,澆必澆透。澆水過多,會引起根系的腐爛,使其落葉。在北方養護難度較大,家庭要多噴葉面水,增加其空氣周圍的濕度。
榕樹的適宜生長溫度晝夜不宜過大,(相差10度)極易落葉死亡。平時要注意放置在通光透光的地方,在夏季時要注意適當的遮陰。
(4)盆景穿石樹擴展閱讀:
榕樹養殖的盆景造型方法
榕樹因氣根多,宜作懇根露爪式、多千葉盆景。做這兩種盆景時,第一年先培其根基,養其精氣,生長旺盛後,再提根換成淺盆。
榕樹因生長快、根部發達,可做附石式盆景。栽培前將樹用金屬絲蟠紮成大小不等的彎曲形狀,斜栽在土盆里,培養2—3個月以後,氣根增多,樹冠定型,然後把樹苗取出來,將培養土除凈,把樹苗攀附在選好的石塊上。
這要注意榕樹與蟠扎樹石取勢一致,根盡量嵌入石隙縫里。用棉布條或金屬絲將根纏牢,放在高的大盆里培養。附石盆景可根據樹勢盡量掌握可創製成抱石式、穿石式、貼石式等形式。
❺ 附石盆景依據根系包附石縫的意境有哪些分類
附石盆景依據根系包附石縫或穿入石穴所表現的意境,分為根包石型和根穿石型兩種。內
根包石型:容再現大自然樹木根系包附石縫,樹木、山石兼而有之自然景觀。
根穿石型:再現大自然樹木根系穿入石穴,樹木、山石兼而有之自然景觀。
❻ 哪些人擁有滴水穿石的故事
1、張乖崖
北宋太宗、真宗兩朝名臣張乖崖在崇陽縣擔任縣令時,崇陽社會風氣很差,盜竊成風,甚至連縣衙的錢庫也經常發生錢物失竊的事。張乖崖決心好好剎一剎這股歪風。
有一天,他看到一個管理錢庫的小吏慌慌張張地從錢庫中走出來,判斷庫吏可能監守自盜,於是就讓隨從對庫吏進行搜查。
結果,在庫吏的頭巾中里搜到一枚銅錢。庫吏辯解說:「偷了一枚銅錢有什麼了不起。」張乖崖於是拿起朱筆寫下:「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意思是說,一天偷盜一枚銅錢,一千天就偷了一千枚銅錢。用繩子不停地鋸木頭,木頭就會被鋸斷;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頭滴穿。
2、羅傑羅爾斯
羅傑羅爾斯出生於美國紐約聲名狼藉的大沙頭貧民窟,這里環境骯臟、充滿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因此,羅傑羅爾斯從小就受到了不良影響,讀小學時經常逃學、打架、偷竊。
一天,當他從窗檯上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台時,校長皮爾保羅將他逮個正著。出乎意料的是校長沒有批評他,反而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一定會是紐約州的州長。 」
當時的羅爾斯大吃一經驚,因為在他不長的人生經歷中只有奶奶讓他振奮過一次,說他可以成為五噸重的小船的船長。他記下了校長的話並堅信這是真實的。
從那天起,「紐約州州長」就象一面旗幟在他心裡高高飄揚。羅爾斯的衣服不再粘滿泥土、羅爾斯的語言不再骯臟難聽、羅爾斯的行動不再拖沓和謾無目的。在此後的 40多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51歲那年,他終於成了紐約州的州長。
3、尼克
尼克向人們介紹自己不屈服於命運的經歷,他人生的點點滴滴、他的自信、他的幽默、他的溝通能力,讓他深受聽眾們的喜歡。尼克與聽眾們分享遠見與夢想,鼓勵他們樂觀堅強,跳出現有的人生,去思索未來。
他用自己頑強不屈的人生經歷告訴聽眾,完成夢想最關鍵的就是堅持不懈與勇敢地面對失敗,把失敗看作是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被它所打倒。
講台上的尼克總是神采奕奕,他在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做過大大小小的演講上千次,但每次他都一如既往地充滿激情。他說:「人生最好的導師是自己的經驗,要向自己學習,總結失敗的經驗,為每天發生的事情感恩。」
聆聽過尼克演講或看到過他演講視頻的人,也都無不為他的頑強、坦率、樂觀、堅韌和永不放棄的精神所感染。身高不足一米、沒有手沒有腳的尼克,賦予了這個世界一筆巨大的財富。演講時,一張小小的書桌便是他的講台,確切地說,是舞台。
殘缺的身體在上面移動、跳躍,而臉上始終帶著自信的笑容。在向孩子演講時,他總能找到孩子們喜歡的語言和方式,他的幽默風趣讓會場上孩子們的笑聲、掌聲始終不斷。尼克從不掩飾自己的殘疾,經常拿自己的「小雞腳」開玩笑,逗得孩子們鬨堂大笑。
4、桑德斯
桑德斯上校退休後擁有的所有財產只是一家靠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飯店。飯店雖小,但頗具特色,與眾不同。可最受歡迎的、也是客人最愛吃的一道菜就是他發明烹制的香酥可口的炸雞,僅此就給他帶來了一筆可觀的財富。多年來,他的客人一直對他烹制的炸雞贊賞有加。
可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由於高速公路改道別處,飯店的生意突然間也一落千丈,最後只好關門歇業。被逼無奈,桑德斯上校決定向其他飯店出售他製作炸雞的配方,以換取微薄的回報。
在推銷的過程中,沒有一家飯店願意購買他的配方,並且還不時地嘲笑他。一個人在任何年齡被人嘲笑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更何況到了退休的年齡還被人嘲笑,這就更令人難以接受了。
而這恰恰發生在了桑德斯上校身上。他不但被人嘲笑並且接連不斷地被人拒絕,可見這些經歷對他的影響有多麼巨大。
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在沒有找到買主之前,他開著車走遍了全國,吃住都在車上,就在被別人拒絕了1009次後,才有人終於同意採納他的想法,購買他的配方。從此後他的連鎖店遍布全世界;也被載入了商業史冊。這就是肯德基的由來。
5、李白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趁老師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
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 「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憤讀書,終於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並被稱為「詩仙」。
❼ 有滴水穿石精神的名人故事
1、王羲之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舍地刻苦練習,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 "書聖"。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
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
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
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 "墨池"。
2、愛迪生
1878年9月,愛迪生開始研究電燈,但由於愛迪生經濟問題不得不尋找經濟資助,於是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以便為實驗提供經濟資助,不久洛雷找到了幾個股東。
他們願意出錢資助愛迪生研究電燈。但愛迪生屢屢失敗,很快用完了五萬美元,一部分股東的信念開始搖動,愛迪生苦苦勸誘,股東們決定再拿五萬美元資助愛迪生。
1879年10月21日,電燈研製成功,他為此試用了接近1600種材料進行試驗,連續用了45個小時之後這盞電燈的燈絲才被燒斷。
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廣泛實用價值的電燈,這種電燈有「高阻力白熾燈」、「碳化棉絲燈」多種名稱,用碳化棉絲製成。
3、居里夫人
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煉出了十分之一克極純凈的氯化鐳,並准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從此鐳的存在得到了證實。鐳是一種極難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質。
它的形體是有光澤的、像細鹽一樣的白色結晶,鐳具有略帶藍色的熒光,而就是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在光譜分析中,它與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譜線都不相同。鐳雖然不是人類第一個發現的放射性元素,但卻是放射性最強的元素。利用它的強大放射性,能進一步查明放射線的許多新性質。
以使許多元素得到進一步的實際應用。醫學研究發現,鐳射線對於各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細胞,一經鐳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壞了。
這個發現使鐳成為治療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異常迅速的細胞組成的,鐳射線對於它的破壞遠比周圍健康組織的破壞作用大的多。這種新的治療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國發展起來。
在法蘭西共和國,鐳療術被稱為居里療法。鐳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對於促進科學理論的發展和在實際中的應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李時珍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時珍著手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了800多部書籍,其間,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
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葯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葯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
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葯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葯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象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葯,有的說它象萆薢。
有的說它象拔葜,有的又說它象貫眾,說法很不一致。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
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
以後又經過10年三次修改,前後共計40年。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去世。萬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5、齊白石
齊白石從小生活在水塘邊,常釣蝦玩;青年時開始畫蝦;40歲後臨摹過徐渭、李復堂等明清畫家畫的蝦;63歲時齊白石畫蝦已很相似,但還不夠「活」。
便在碗里養了幾只長臂蝦,置於畫案,每日觀察,畫蝦之法也因此而變,蝦成為齊白石代表性的藝術符號之一。齊白石畫蝦已入化境,在簡括的筆墨中表現了游弋水中的群蝦。
粗壯、濃厚的茨菇,與群蝦的透明、輕靈纖細形成對比,體現出晚年的齊白石畫藝的成熟。齊白石畫蝦表現出了蝦的形態,活潑、靈敏、機警,有生命力。
是因為齊白石掌握了蝦的特徵,所以畫起來得心應手。寥寥幾筆,用墨色的深淺濃淡,表現出一種動感。一對濃墨眼睛,腦袋中間用一點焦墨,左右二筆淡墨,於是使蝦的頭部變化多端。
硬殼透明,由深到淺。而蝦的腰部,一筆一節,連續數筆,形成了蝦腰節奏的由粗漸細。齊白石用筆的變化,使蝦的腰部呈現各種異態,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盪的。
也有彎腰爬行的。蝦的尾部也是寥寥幾筆,既有彈力,又有透明感。蝦的一對前爪,由細而粗,數節之間直到兩螯,形似鉗子,有開有合。蝦的觸須用數條淡墨線畫出。
❽ 關於,積少成多,滴水穿石,這一類的諺語或者俗語有哪些
1、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解釋】:冰凍了三尺,並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達到的效果。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醞釀的。
【出處】:東漢王充《論衡》中的句子:「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
【譯文】:河水結成冰,不是一天驟然寒冷的結果;用泥土堆積成高山,也不是短時間所能辦到的。
【例句】:體育健兒的成功來自平時的艱苦訓練,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2、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解釋】:只要堅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屬、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飾。引申為: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難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出處】:戰國荀況《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譯文】:不能堅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斷。只要堅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屬、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飾。
【例句】:旬子講:「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一個人如果有恆心,一些困難的事情便可以做到,沒有恆心,再簡單的事也做不成。
3、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解釋】: 杵:舂米或搗衣的棒。諺語。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出處】: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譯文】:相傳詩人李白小時候從不認真讀書,學業不成,想放棄。一天在溪邊碰到一個老婆婆正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磨,問她做什麼,老婆婆告訴他要磨成綉花針,李白深受感動,從此就用功讀書,終於成為文豪。
【例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經過五年的刻苦努力,他熟練地掌握了英語。
4、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解釋】:意為做事情不一點一點積累,就永遠無法達成目的。
【出處】:戰國荀子《勸學篇》:」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文】:沒有一步半步的累計,就沒有辦法到達千里的地方;不積累小河流,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海。
【例句】:我們學習英語要每天記住幾個單詞,日積月累水平就提高了,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5、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解釋】: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從點滴的小事做起,逐步進行的。再艱難的事情,只要堅持不懈的行動必有所成。
【出處】:戰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譯文】:九層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開始的。
【例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實現理想要從眼前的小事做起,這些事情做不好,理想就只是空談。
❾ 滴水穿石的故事
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張乖崖的人,在崇陽縣擔任縣令。當時,崇陽縣的社會風氣極差,而且盜竊成風,甚至連縣衙里的錢庫也常常發生錢、物品失竊的事件。所以張乖崖決心好好整治這股歪風邪氣。終於有一天,他找到了一個機會。
這天,他在衙門四周巡行,看到一個管理縣行錢庫的小官吏慌慌張張地從錢庫中走出來,張乖崖立即把庫吏喊住:「你這么鬼鬼祟祟干什麼?"「沒什麼。」那庫吏回答說。張乖崖馬上聯想到錢庫經常失竊事件,判斷庫吏有可能監守自盜。於是讓隨從對庫吏進行搜查。結果,在庫吏的頭巾里搜到一枚銅錢。
張乖崖把庫吏押回大堂進行審訊,問他一共從錢庫偷了多少錢,庫吏死不承認另外有偷過錢,張乖崖便下令拷打庫吏。庫吏不服,便怒沖沖地道:「偷了一枚銅錢有什麼了不起,你竟然這樣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罷了,難道你還能殺我不成?」張乖崖看到庫吏竟然敢這樣頂撞自己,十分憤怒,他拿起朱筆,宣判說:「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意思是說,一天偷一枚銅錢,一千天就偷了一千枚銅錢。用繩子不停地鋸木頭,木頭也會被鋸斷;水滴不停地滴,也能把石頭滴穿。宣判完畢,張乖崖吩咐衙役把庫吏押到刑場,斬首示眾。從此以後,崇陽縣的偷盜歪風被止住了,社會風氣也極大地好轉。
(9)盆景穿石樹擴展閱讀
滴水穿石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從中,我們學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數量雖然小,但只要對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再細微的數量,集中起來也會變成巨量。
往往比喻只要堅持不懈努力,集中細微的力量也能獲得成功。
參考鏈接:網路-滴水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