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叉路口綠植設計
① 城市道路的植物景觀主要有哪些表現形式
城市道路綠化植物的選擇,主要考慮藝術效果和功能效果。
1.喬木的選擇。喬木在街道綠化中,主要作為行道樹,作用主要是夏季為行人遮蔭、美化街景,因此選擇品種時主要從下面幾方面著手:
(1)株形整齊,觀賞價值較高(或花型、葉型、果實奇特,或花色鮮艷,或花期長),最好葉秋季變色,冬季可觀樹形、賞枝幹;
(2)生命力強健,病蟲害少,便於管理,管理費用低,花、果、枝葉無不良氣味;
(3)樹木發芽早、落葉晚,適合本地區正常生長,晚秋落葉期在短時間內樹葉即能落光,便於集中清掃;(4)行道樹樹冠整齊,分枝點足夠高,主枝伸張、角度與地面不小於30度,葉片緊密,有濃蔭;(5)繁殖容易,移植後易於成活和恢復生長,適宜大樹移植;(6)有一定耐污染、抗煙塵的能力;(7)樹木壽命較長,生長速度不太緩慢。目前應用較多的有雪松、國槐、合歡、欒樹、垂柳、饅頭柳、杜仲、白蠟等。
2.灌木的選擇。灌木多應用於分車帶或人行道綠帶(車行道的邊緣與建築紅線之間的綠化帶),可遮擋視線、減弱雜訊等,選擇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枝葉豐滿、株形完美,花期長,花多而顯露,防止過多萌孽枝過長妨礙交通;
(2)植株無刺或少刺,葉色有變,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內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樹形和高矮;
(3)繁殖容易,易於管理,能耐灰塵和路面輻射。應用較多的有大葉黃楊、紫葉小櫱、月季、紫蔽、丁香、紫荊、連翹等。
3.地被植物的選擇。目前,大多數城市主要選擇冷季型草坪作為地被植物,根據氣候、溫度、濕度、土壤等條件選擇適宜的草坪草種是至關重要的;另外多種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應用,如棣棠等。
4.草本花卉的選擇。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為主,與喬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點部位點綴,不宜多用。
道路綠化中行道樹種植設計形式
(1)樹帶式。交通、人流不大的路段,在人行道和車行道之間,留出一條不加鋪裝的種植帶,一般寬不小於1.5米,植一行大喬木和樹籬,如寬度適宜,則可分別植兩行或多行喬木與樹籬;樹下鋪設草皮,留出鋪裝過道,以便人流或汽車停站。
(2)樹池式。在交通量較大,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窄的路段,設計正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空地,種植花草樹木,形成池式綠地。正方形以邊長1.5米較合適,長方形長、寬分別以2米、1.5米為宜,圓形樹池以直徑不小於1.5米為好;行道樹的栽植點位於幾何形的中心,池邊緣高出人行道8厘米--10厘米,避免行人踐踏,如果樹池略低於路面,應加與路面同高的池牆,這樣可增加人行道的寬度,又避免踐踏,同時還可使雨水滲入池內;池牆可用鑄鐵或鋼筋混凝土做成,設計時應當簡單大方。
行道樹種植時,應充分考慮株距與定干高度。一般株行距要根據樹冠大小決定,有4米、5米、6米、8米不等,若種植干徑為5厘米以上的樹苗,株距應定為6米--8米為宜;從車行道邊緣至建築紅線之間的綠化地段,統稱為人行道綠化帶,為了保證車輛在車行道上行駛時,車中人能夠看到人行道上的行人和建築,在人行道綠化帶上種植樹木,必須保持一定的株距,一般來說,株距不應小於樹冠的2倍。
城市幹道的植物配置
城市幹道具有實現交通、組織街景、改善小氣候的三大功能,並以豐富的景觀效果、多樣的綠地形式和多變的季相色彩影響著城市景觀空間和景觀視線。城市幹道分為一般城市幹道、景觀遊憩型幹道、防護型幹道、高速公路、高架道路等類型。各種類型城市幹道的綠化設計都應該在遵循生態學原理的基礎上,根據美學特徵和人的行為遊憩學原理來進行植物配置,體現各自的特色。植物配置應視地點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點。
(1)景觀遊憩型幹道的植物配置
景觀遊憩型幹道的植物配置應兼顧其觀賞和遊憩功能,從人的需求出發,兼顧植物群落的自然性和系統性來設計可供游與游賞的道路。有「城市林蔭道」之稱的肇嘉浜路中間有寬21米的綠化帶,種植了大量的香樟、水杉、女貞等高大的喬木,林下配置了各種灌木和花草,同時綠地內設置了遊憩步道,其間點綴各種雕塑和園林小品,發揮其觀賞和休閑功能。
(2)防護型幹道的植物配置
道路與街道兩側的高層建築形成了城市大氣下墊面內的狹長低谷,不利於汽車尾氣的排放,直接危害兩側的行人和建築內的居民,對人的危害相當嚴重。基於隔離防護主導功能的道路綠化主要發揮其隔離有害有毒氣體、噪音的功能,兼顧觀賞功能。綠化設計選擇具有耐污染、抗污染、滯塵、吸收噪音的植物,如雪松、圓柏、桂花、珊瑚樹、夾竹桃等,採用由喬木群落向小喬木群落、灌木群落、草坪過渡的形式,形成立體層次感,起到良好的防護作用和景觀效果。
(3)高速公路的植物配置
良好的高速公路植物配置可以減輕駕駛員的疲勞,豐富的植物景觀也為旅客帶來了輕松愉快的旅途。高速公路的綠化由中央隔離帶綠化、邊坡綠化和互通綠化組成。中央隔離帶內一般不成行種植喬木,避免投影到車道上的樹影干擾司機的視線,樹冠太大的樹種也不宜選用。隔離帶內可種植修剪整齊、具有豐富視覺韻律感的大色塊模紋綠帶,綠帶中選擇的植物品種不宜過多,色彩搭配不宜過艷,重復頻率不宜太高,節奏感也不宜太強烈,一般可以根據分隔帶寬度每隔30~70米距離重復一段,色塊灌木品種選用3~6種,中間可以間植多種形態的開花或常綠植物使景觀富於變化。
邊坡綠化的主要目的是固土護坡、防止沖刷,其植物配置應盡量不破壞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選擇根系發達、易於成活、便於管理、兼顧景觀效果的樹種。
互通綠化位於高速公路的交叉口,最容易成為人們視覺上的焦點,其綠化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大型的模紋圖案,花灌木根據不同的線條造型種植,形成大氣簡潔的植物景觀。另一種是苗圃景觀模式,人工植物群落按喬、灌、草的種植形式種植,密度相對較高,在發揮其生態和景觀功能的同時,還兼顧了經濟功能,為城市綠化發展所需的苗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園林綠地內道路的植物配置
園林道路是全園的骨架,具有發揮組織游覽路線、連接景觀區等重要功能。道路植物配置無論從植物品種的選擇上還是搭配形式(包括色彩、層次高低、大小面積比例等)都要比城市道路配置更加豐富多樣,更加自由生動。
園林道路分為主路、次路和小路。主路綠化常常代表綠地的形象和風格,植物配置應該引人入勝,形成與其定位一致的氣勢和氛圍。如在入口的主路上定距種植較大規格的高大喬木如懸鈴木、香樟、杜英、櫸樹等,其下種植杜鵑、紅花木、龍柏等灌木,節奏明快富有韻律,形成壯美的主路景觀。次路是園中各區內的主要道路,一般寬2~3米;小路則是供遊人在寧靜的休息區中漫步,一般寬僅1~1.5米。綠地的次幹道常常蜿蜒曲折,植物配置也應以自然式為宜。沿路在視覺上應有疏有密,有高有低,有遮有敞。形式上有草坪、花叢、灌叢、樹叢、孤植樹等,遊人沿路散步可經過大草坪,也可在林下小憩或穿行在花叢中賞花。竹徑通幽是中國傳統園林中經常應用的造景手法,竹生長迅速,適應性強,常綠,清秀挺拔,具有文化內涵,至今仍可在現代綠地見到。
城市道路綠化的布置形式
城市道路綠化的布置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斷面布置形式是規劃設計所用的主要模式,常用的城市道路綠化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一板二帶式。這是道路綠化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即在車行道兩側人行道分隔線上種植行道樹。此法操作簡單、用地經濟、管理方便。但當車行道過寬時行道樹的遮蔭效果較差,不利於機動車輛與非機動車輛混合行駛時的交通管理。
(2)二板三帶式。在分隔單向行駛的兩條車行道中間綠化,並在道路兩側布置行道樹。這種形式適於寬闊道路,綠帶數量較大、生態效益較顯著,多用於高速公路和人城道路綠化。
(3)三板四帶式。利用兩條分隔帶把車行道分成三塊,中間為機動車道,兩側為非機動車道,連同車道兩側的行道樹共為四條綠帶。此法雖然佔地面積較大,但其綠化量大,夏季蔽蔭效果好,組織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解決了各種車輛混合互相干擾的矛盾。
(4)四板五帶式。利用三條分隔帶將車道分為四條而規劃為五條綠化帶,以便各種車輛上行、下行互不幹擾,利於限定車速和交通安全;如果道路面積不宜布置五帶,則可用欄桿分隔,以節約用地。
(5)其它形式。按道路所處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特點,因地制宜地設置綠帶,如山坡、水道的綠化設計。
道路綠化作為城市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道路綠化也直接關繫到一個城市的精神內涵,因此,城市的道路綠化是應作為城市建設的一個重點問題,相信只要我們能在這個問題上多努力,我國的城市道路建設將出現新的面貌,城市景觀得以發展,城市內涵也會得到提升。
② 求市政公路效果圖製作流程,特別是關於路邊綠化帶植物的處理手法!
一. 在ps中打開文件!從cad中導入的是點陣圖文件,但是一般情況下這只是一幅彩色稿。無論是bmp還是tif文件,我一般習慣用轉換格式的方式改變為黑白格式, 這樣轉換可以保持精度,其他的轉換方式多多少少都會有點損失。:)1.先轉換為gray模式。2.在gray模式中調整對比度,調到最大。3.再轉換回RGB模式。好了,一幅黑白稿出現二. 分離圖線。有些人可能喜歡不分。我習慣分離圖線層,因為這樣好處有如下:1.所有的物體可以在圖線下面來做,一些沒有必要做的物體可以少做或不做。節省了很多時間。2.物體之間的互相遮檔可以產生一些獨特的效果!3.圖線可以遮擋一些物體因選取不準而產生的錯位和模糊,使邊緣看起來很整齊,使圖看起來很美。具體步驟是以colour range 選取方式選中白色,刪除。現在圖線是單獨的一層了。把這層命名為圖線三. 分離成功。為了觀察方便可以在圖線後增加一層填充為白色,當然也可直接填充綠色變草地層,白色的好處是畫超級大平面圖的時候會比較容易了解自己的進度從現在開始,我每個新增加的圖層都會命名。原因:1.個人習慣。2. 可以有效防止產生大量無用的廢層和無物體層(即空層)。3. 方便別人,將來別人修改你的圖能夠很輕松地找到每個物四. 種樹。現在開始栽樹。需要說明的是,通常我都習慣最後種樹,因為樹木通常是點陣圖導入,大量的復制會佔用機器的內存。這幅圖例外,先種樹,是因為這張圖既要表現建築又要表現綠化和景觀。先種樹可以定下整個圖的整體顏色傾向,基調。先種樹,大小植物,再調他們的色彩傾向,你認為應該調什麼色調完全憑個人的感覺啦。 這張圖定的基調是偏黃綠色調的暖灰。
③ 公路路邊綠化都有什麼植物
公路兩邊的綠化植物品種就比較多了,你比如說有椴樹、七葉樹、楓樹、銀杏、女貞、楊樹、柳樹、月季花等等,是現在我們國內的綠化做的還是非常不錯的,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綠化面積都是比較的大,甚至很多小區裡面的綠化率也是非常的高。
當然公路兩邊的綠化在做完了之後,其實還是要依靠所有的人來共同維護綠化環境。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甚至看到會有一些人偷偷的去綠化帶挖掘一些樹木帶回家種植這種行為,我個人覺得是非常無恥的一種行為,所以日常生活當中,大家一定要去抵制這些行為才行。
④ 城市道路上的植物景觀歸哪個部門設計管理
綠化市容管理局負責
⑤ 道路綠化景觀哪種設計好
國內有著很多道路綠化景觀公司,為此問問我平台總結了道路綠化設計的重點:
道路綠化設計的重點
第一,合理的選擇綠化植物在對城市進行設計的時候要注意考慮到樹種以及綠化植物,要合理的選擇基調的樹種,此外,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往往是很多樹種被人們損壞,土質比較差,所以,要進一步的改良土壤,實施一種客體性栽培,要堅持一種適地適樹的原則,適當的選擇一些生長比較健壯、耐瘠薄、抗病蟲害、抗污染、管理粗放的一些植物。比如說柳樹、楊樹、丁香、雲杉、玫瑰等等,進一步發揮出植物的生態性功能。此外,要充分的發揮出地被的作用,在植物中,地被是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的,降溫、防沙防塵、提高綠地率等等,在對地被進行選擇時,可以選擇一些常綠地以及落葉喬灌木,將兩者進行結合,這樣就能夠形成一種在冬季里比較特有的景觀。另外一些開花的地被比如說白三葉、二月蘭等等。在植物的色彩以及層次上要合理的進行搭配,對於城市的道路中,要以闊葉植物作為基礎,考慮到觀花植物,用這種觀花植物來對道路進行點綴,進一步的活躍氣氛,避免沉悶與單一。可以選擇一些比較低矮的觀色植物,比如說,綠色的雲杉,黃色的金葉榆等,來購置成為一種模紋圖案,這樣來增加葉子顏色的變化。此外,還可以採用一些觀花植物,根據其季相的變化來達到一種色彩的變化的目的。比如說,丁香、玫瑰、佛頭花、榆葉梅、李子、京桃等等。
第二,確定綠化的形式在整個的道路綠化的設計中,其一個關鍵就是考慮好綠化的形式,具體可以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對於兩側的用地性質要了解;其次,對於建築風格與特色要把握;再次,要設計好綠地的寬度;最後,要掌握好了地下管道的位置以及深埋。對於這四點進行充分的考慮之後,還要對季相色彩以及高低層次的色彩進行分析,這樣設計的方案才基本上能夠定型。以哈爾濱城市的某一個設計作為實例。在設計中,道路的兩側是商業性用地,中間的分車寬為12米,所以,設計人員就採用了低矮剪狀植物以及高大的喬木相結合,間隔出現的一種形式,這樣來滿足了兩側的商業建築的相關要求。而市政的管線一般是集中於綠地的兩側中,所以,在這個設計中,決定在綠地的中心地位設置喬木以及低矮的灌木。在形式被確定之後,再來對季相以及層次進行分析。
⑥ 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的綠帶設計
4.1 分車綠帶設計
4.1.1 分車綠帶的植物配置應形式簡潔,樹形整齊,排列一致。喬木樹干中心至機動車道路緣石外側距離不宜小於0.75m。
4.1.2 中間分車綠帶應阻擋相向行駛車輛的眩光,在距相鄰機動車道路面高度0.6m至1.5m之間的范圍內,配置植物的樹冠應常年枝葉茂密,其株距不得大於冠幅的5倍。
4.1.3 兩側分車綠帶寬度大於或等於1.5m的,應以種植喬木為主,並宜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其兩側喬木樹冠不宜在機動車道上方搭接。分車綠帶寬度小於l.5m的,應以種植灌木為主,並應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
4.1.4 被人行橫道或道路出入口斷開的分車綠帶,其端部應採取通透式配置。
4.2行道樹綠帶設計
4.2.1 行道樹綠帶種植應以行道樹為主,並宜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形成連續的綠帶。在行人多的路段,行道樹綠帶不能連續種植時,行道樹之間宜採用透氣性路面鋪裝。樹池上宜覆蓋池箅子。
4.2.2 行道樹定植株距,應以其樹種壯年期冠幅為准,最小種植株距應為4m。行道樹樹干中心至路緣石外側最小距離宜為0.75m。
4.2.3 種植行道樹其苗木的胸徑:快長樹不得小於5cm,慢長樹不宜小於8cm。
4.2.4 在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行道樹綠帶應採用通透式配置。
4.3路側綠帶設計
4.3.1 路側綠帶應根據相鄰用地性質、防護和景觀要求進行設計,並應保持在路段內的連續與完整的景觀效果。
4.3.2 路側綠帶寬度大於8m時,可設計成開放式綠地。開放式綠地中,綠化用地面積不得小於該段綠帶總面積的70%。路側綠帶與毗鄰的其他綠地一起辟為街旁游園時,其設計應符合現行行業標准《公園設計規范》(CJJ48)的規定。
4.3.3 瀕臨江、河、湖、海等水體的路側綠地,應結合水面與岸線地形設計成濱水綠帶。濱水綠帶的綠化應在道路和水面之間留出透景線。
4.3.4 道路護坡綠化應結合工程措施栽植地被植物或攀緣植物。
⑦ 道路街道景觀設計常用植物有哪五十種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常用植物有哪五十種?
1.羅漢柏
生態習性:喜生長於冷涼濕潤土地(年平均氣溫℃左右處)。生態習性:喜光樹,幼苗生長極慢,10年生實生苗高僅60cm左右,此後漸速,而已20年左右生長最速,至老年期則又緩慢。在適宜環境下,在大樹下部的枝條與地面接觸部分能發出新根,可與母株分離成新植株。
2.紫荊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光,耐陰耐寒耐旱,萌櫱力強,耐修剪。
3.紫薇
生態習性:喜光、耐寒、耐乾旱,生長速度慢。喜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耐旱,怕澇。萌菜性強,生長較慢,壽命長。
4.石榴
生態習性: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抗有害氣體。
5.紅瑞木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光,耐寒,稍耐陰。
6.金葉女貞
生長習性:金葉女貞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性喜光,稍耐陰,耐寒力較強。
7.夾竹桃
生長習性:原產伊朗,現廣植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各省區均有栽培。
賞植物。花似桃,葉像竹,一年四季,常青不改。從春到夏到秋,花開花落,此起彼伏。迎著春風、冒著暴雨、頂著烈日,吐艷爭芳。
8.月季
生長習性:喜陽光,耐旱,耐澇,也能耐寒冷,適宜生長在較肥沃的沙質土壤中。在秋季落葉後至春季萌芽前均可栽植,應選地勢較高、向陽、不積水的地方栽植。
9.大葉黃楊
生態習性:
大葉黃楊為溫帶及亞熱帶樹種,產我國中部及北部各省,栽培甚普遍。日本亦有分布。喜光,亦較耐蔭。喜溫暖濕潤氣候亦較耐寒。肥沃疏鬆的土壤,極耐修剪整形
10.小葉黃楊
生態習性:中性,耐寒性弱,抗污染,地喜半蔭,喜溫暖濕潤氣候,稍耐寒,在上海栽培冬天葉易受凍變紅,華北地區南部尚可栽種。喜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土壤,耐旱,稍耐濕,忌積水。耐修剪,抗煙塵及有害氣體。淺根性樹種,生長慢,壽命長。
11.火棘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光不耐寒,抗旱耐瘠,山坡、路邊、灌叢、田埂均可生長。黃河以南露地種植,華北需盆栽,塑料棚或低溫溫室(0~5℃)越冬。萌芽力強,耐修剪。
12.紅花繼木
生態習性:喜光,稍耐陰,但陰時葉色容易變綠。適應性強,耐旱。喜溫暖,耐寒冷。萌芽力和發枝力強,耐修剪。耐瘠薄,但適宜在肥沃、濕潤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長。
13.八角金盤
生態習性:八角金盤原產於日本暖地近海的山中林間。我國早年引種,現廣泛栽培於長江以南地區,作城市綠化和庭園觀賞,台灣尤多。為亞熱帶樹種,喜陰濕溫暖的氣候。不耐乾旱,不耐嚴寒。寧滬一帶宜選小氣候良好處種植,以排水良好而肥沃的微酸性土壤為宜,中性土壤亦能適應。萌櫱力尚強。
14.法國冬青
生態習性: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栽培歷史悠久,喜溫暖濕潤氣候。在潮濕肥沃的中性壤土中生長旺盛,酸性和微酸性土均能適應,喜光亦耐陰。根系發達,萌芽力強,特耐修剪,極易整形。
15.紅葉石楠:
生態習性:喜光,稍耐陰,稍耐寒,喜溫暖、濕潤氣候,耐乾旱瘠薄,不耐水濕,耐修剪,耐整形,生長速度慢,對部分有害氣體有一定抗性。
16.海桐
生態習性:對氣候的適應性較強,能耐寒冷,亦頗耐暑熱。黃河流生態習性:域以南,可在露地安全越冬。華南可在全光照下安全越夏。以長江流域至南嶺以北生長最佳。黃河以北,多作盆栽,置室內防寒越冬。對光照的適應能力亦較強,較耐蔭蔽,亦頗耐烈日,但以半陰地生長最佳。喜肥沃濕潤土壤,乾旱貧瘠地生長不良,稍耐乾旱,頗耐水濕。盆栽或地植,可用一般表土,施鈣鎂磷肥及腐熟餅肥或禽畜糞作基肥,以後一般管理。萌芽力強,頗耐修剪,一般4~5年生以後,可根據觀賞要求,修剪成平台狀、圓球狀、圓柱狀等多種形態,經過修枝整形的植株,價值頗高。
17.紫葉小檗
生態習性:喜光,稍耐陰;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最佳。萌芽力強,耐修剪。
18.金絲桃
生態習性:常野生於濕潤溪邊或半陰的山坡下,愛溫暖濕潤氣候,喜光,略耐陰,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除粘重土境外,在一般的土壤中均能較好地生長。
19.含笑
生態習性:含笑為暖地木本花灌木,性喜溫濕,不甚耐寒,長江以南背風向陽處能露地越冬。夏季炎熱時宜半陰環境,不耐烈日曝曬。其他時間最好置於陽光充足的地方。不耐乾燥瘠薄,但也怕積水,要求排水良好,肥沃的微酸性壤土,中性土壤也能適應。
20.六月雪
生態習性:性喜陽光,也較耐陰,忌狂風烈日,高溫酷暑時節宜疏蔭。耐旱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
生態習性:南方園林中常作露地栽植於林冠下、灌木叢中;北方多盆栽觀賞,在室內越冬。
亦為良好的盆景材料
21.丁香
生態習性:丁香對二氧化硫及氟化氫等多種有毒氣體,都有較強的抗性,故又是工礦區等綠化、美化的良好材料。
22.南天竹
生態習性:喜溫暖多濕及通風良好的半陰環境。較耐寒,能耐微鹼性土壤。適宜在濕潤肥
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生長。
23.棕櫚
生態習性:棕櫚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極耐寒,較耐陰,成品極耐旱,惟不能抵受太大的日夜溫差。栽培土壤要求排水良好、肥沃。棕櫚根系較淺,無主根,種時不宜過深。棕櫚對煙塵、二氧化硫、氟化氫等多種有害氣體具較強的抗性,並具有吸收能力,適於空氣污染區大面積種植。
24.十大功勞
生態習性:喜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極不耐鹼,較耐旱,怕水澇,在乾燥的空氣中生長不良。
25.棣棠
生態習性: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耐寒性較差,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疏鬆的沙壤土生長最好。
花籬,還可栽在牆隅及管道旁,有遮蔽之效。
26.鋪地柏
生態習性:喜光,稍耐陰,適生於濱海濕潤氣候,對土質要求不嚴,耐寒力、萌生力均較強。
林應用:在園林中可配植於岩石園或草坪角隅,又為緩土坡的良好地被植物
27.金銀木
生態習性:金銀木,性強健,喜光,耐半陰,耐旱,耐寒。喜濕潤肥沃及深厚之土壤。管理粗放,病蟲害少。
28.珍珠綉線菊
生態習性:喜光也稍耐蔭,抗寒,抗旱,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和深厚肥沃的土壤。萌櫱力和萌芽力均強,耐修剪。
29.五葉地錦
它對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有較強的抗性,也宜作工礦街坊的綠化材料。
30.麥冬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和濕潤氣候,稍耐寒,宜稍蔭蔽,在強烈陽光下,葉片發黃,對生長發育不利。但過於蔭蔽,易引起地上部分徒長,對生長發育也不利。乾旱和澇窪積水對麥冬生長發育都有顯著的不良影響。宜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上和沙質壤土。
31.吉祥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濕潤、半陰的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以排水良好肥沃壤土為宜。
32.矮牽牛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不耐寒,乾熱的夏季開花繁茂;喜陽光充足;耐半陰;喜疏鬆。排水量好極微酸性土壤,忌積水雨澇。繁殖栽培播種或扦插。園林應用優良的花壇極種植缽花卉,也和自然式叢植。匍匐性強的可以做垂吊盆栽觀賞。
33.紅花酢漿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向陽、溫暖、濕潤的環境,夏季炎熱地區宜遮半蔭,抗旱能力較強,不耐寒,華北地區冬季需進溫室栽培,長江以南,可露地越立,喜陰濕環境,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一般園土均可生長,但以腐殖質豐富的砂質壤土生長旺盛,夏季有短期的休眠
34.白花三葉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向陽的環境和排水良好的粉砂壤土或粘壤土。
適應性廣,在pH5.5~7的土壤中都能生長。耐寒,耐熱,耐霜,耐旱,耐踐踏。不耐陰,在鹽鹼土中不適應。是一種匍匐生長型的多年生牧草,喜歡溫涼、濕潤的氣候,最適生長溫度為16℃-25℃,較耐蔭,在部分遮蔭條件下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高,耐貧瘠、耐酸,最適排水良好、富含鈣質及腐殖質的粘質土壤,不耐鹽鹼、不耐旱。
35.馬蹄金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生長於半陰濕,土質肥沃的田間或山地。耐陰、耐濕,稍耐旱,只耐輕微的踐踏。溫度降至-6℃~-7℃時會遭凍傷。一旦建植成功便能夠旺盛生長,並且自已結實。適應性強。
36.萱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性強健,耐寒,華北可露地越冬。適應性強,喜濕潤也耐旱,喜陽光又耐半蔭。對土壤選擇性不強,但以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濕潤土壤為宜。具有繁殖容易,管理粗放,植株低矮,株型挺拔,葉色艷麗,花色多,花期長,適應性和抗性強的特點。
尤其適宜做水旁和草地地被植物。
37.蔥蘭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陽光充足,耐半陰和低濕,宜肥沃、帶有黏性而排水好的土壤。較耐寒,在長江流域可保持常綠,0℃以下亦可存活較長時間。在-10℃左右的條件下,短時不會受凍,但時間較長則可能凍死。
38.空心蓮子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莧科,多年生宿根性雜草。外來入侵物種具有葯用價值。
生命力強適應性廣,生長繁殖迅速,水陸均可生長。
39.美女櫻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陽光、不耐陰,較耐寒、耐蔭差、不耐旱,北方多作一年生草花栽培,在炎熱夏季能正常開花。在陽光充足、疏鬆肥沃的土壤中生長,花開繁茂。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不耐乾旱,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在疏鬆肥沃、較濕潤的中性土壤能節節生根,生長健壯,開花繁茂。在上海小氣候較溫暖處能露地越冬
40.瓜葉菊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冬季溫暖、夏季無酷暑的氣候條件,忌乾燥的空氣和烈日曝曬,還要有良好的光照。要求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喜陽光充足和通風良好的環境,但忌烈日直射。喜涼爽濕潤的氣候。涼爽的氣溫和充足的陽光是其良好生長的主要條件。喜富含腐殖質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忌乾旱,怕積水,適宜中性和微酸性土壤。花期為12月至翌年4月,盛花期3--4月。
41.雞冠花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喜陽光充足、濕熱,不耐霜凍。不耐瘠薄,喜疏鬆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花期夏、秋季直至霜降。喜溫暖乾燥氣候,怕乾旱,喜陽光,不耐澇,但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庭院都能種植,是當前發展庭院經濟的一種新途徑,
42.一串紅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和陽光充足環境。不耐寒,耐半陰,忌霜雪和高溫,
怕積水和鹼性土壤。對光周期反應敏感,具短日照習性。要求疏鬆、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
43.金盞菊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陽光充足環境,適應性較強,能耐-9℃低溫,怕炎熱天氣。不擇土壤,以疏鬆、肥沃、微酸性土壤最好,能自播。金盞菊的適應性很強,生長快,較耐寒,不擇土壤。能耐瘠薄乾旱土壤及陰涼環境,在陽光充足及肥沃地帶生長良好。
44.孔雀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陽光,但在半蔭處栽植也能開花。它對土壤要求不嚴。既耐移栽,又生長迅速,栽培管理又很容易。撒落在地上的種子在合適的溫、濕度條件中可自生自長,是一種適應性十分強的花卉。
45.三色堇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較耐寒,喜涼爽,在晝溫15-25℃、夜溫3-5℃的條件下發育良好。晝溫若連續在30℃以上,則花芽消失,或不形成花瓣。日照長短比光照強度對開花的影響大,日照不良,開花不佳。喜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中性壤土或粘壤土。為多年生花卉,常作二年生栽培。
46.萬壽菊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萬壽菊性喜溫暖、陽光,亦稍耐早霜或半陰,較耐乾旱,在多濕、酷暑下生長不良。對土壤要求不嚴,耐移植,生長快。
47.大麗花: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大麗花適應全國不同氣候及土質,病蟲害少,易管理,最好繁殖。植株喜高燥涼爽、陽光充足的環境,既不耐寒,又忌酷熱,低溫期休眠。不耐寒,怕澇,土壤以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質土壤為宜。
48.百日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陽光、不耐寒、怕酷暑、性強健、耐乾旱、耐瘩薄、忌連作。根深莖硬不易倒伏。宜在肥沃深土層土壤中生長。生長期適溫15~30°C,適合北方栽培。
一些中型和矮型品種也常用來栽植花壇或盆栽,但在花壇材料搭配時,應注意高度。
49.金雞菊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金雞菊類耐寒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喜光,但耐半陰,適應性強,對二氧化硫有較強的抗性。
50.狗牙根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狗牙根喜溫熱氣候和潮濕土壤,不耐寒,氣候寒冷時生長差,易遭受霜害;喜光耐熱(可耐受43度高溫),在日平均24度以上時,生長最好;當日均溫下降至6-9度時生長緩慢,開始變黃;當日均溫為2-3度時,其莖葉死亡,以其根狀莖和匍匐莖越冬。翌年則靠越冬部分體眠芽萌發生長。狗牙根最喜PH值6.0-7.0、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在黏土上的生長狀況比在輕沙壤土上要好,在輕鹽鹼地上生長也較快。綠期長。它較耐淹,水淹下生長變慢;耐鹽性也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