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筍頭盆栽
① 萵筍種植技術是怎樣的
1、整地
種植秋萵筍的地塊要求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強,精細耕作。結合耕地每畝施入農家肥3-5方,高氮低磷中鉀配比的復合肥30-50公斤,生物菌肥20-30公斤,微量元素費200-400克,耕地刮背兒後做平畦。然後用鎬頭刨穴。
常用葯百菌清、殺毒礬、乙膦錳鋅、瑞毒霉等也有作用。兌水噴霧,隔7-10天1次,連續3-4次。噴葯以葉背為主。葯劑應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延緩抗性產生。
(1)萵筍頭盆栽擴展閱讀:
萵筍(學名:Lactuca sativa L.var. angustanaIrish.)又稱萵苣,菊科萵苣屬萵苣種能形成肉質嫩莖的變種,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別名莖用萵苣、萵苣筍、青筍、萵菜。產期:1-4月。萵苣原產地在地中海沿岸,大約在五世紀傳入中國。 地上莖可供食用,莖皮白綠色,莖肉質脆嫩,幼嫩莖翠綠,成熟後轉變白綠色。主要食用肉質嫩莖,可生食、涼拌、炒食、干制或腌漬,嫩葉也可食用。莖、葉中含萵苣素,內含萵苣素(C11H14O4或C22H36O7)。味苦,有鎮痛的作用。萵筍的適應性強,可春秋兩季或越冬栽培,以春季栽培為主,夏季收獲。
參考資料:網路-萵筍
② 萵筍頭是不是豆製品
萵筍頭不是豆製品,它是萵筍的一頭部吧,其實我覺得萵筍這種植物還是挺好吃的,作為蔬菜來說它經常炒肉去吃的話還是比較好吃的。
③ 萵筍頭怎麼做好吃
萵筍頭的吃法很多,可以切成薄片,用於炒瘦肉,也可以切成小塊燒雞,還可以切成細絲用於涼拌。
④ 萵筍處理方法
1、切段去皮:
(1)摘去萵筍表面的葉子,去除根部不新鮮的地方。
(2)將萵筍切分成幾段,根據自己想要的長度切。
(3)將萵筍豎直放在砧板上,用菜單豎著向下切,去除萵筍的皮。
(4)切的時候注意不要不要切得太厚,一隻手按著萵筍,另一隻手負責向下去除萵筍的皮,然後在換一個地方切。
2、小刀去皮法:
萵筍可以用小刀去掉外皮,不過在去皮以前,需要先用大刀把它的根部的硬皮去掉,然後再用小刀沿著萵筍的紋路,一層一層的向上撕,能在不去掉萵筍肉質的情況下,很快把萵筍的外皮去除干凈,去掉外皮以後洗凈,然後再按自己喜歡的方法食用就可以了。
3、用去皮刀削皮:
去皮刀是現在家庭中最常見的一種餐飲工具,它既可以去除菜品的皮,也能去蘋果皮,操作十分簡單,大家也可以用它來去除萵筍的外皮,在使用以前要先把萵筍的外層的老皮削掉一部分,然後再用去皮刀從一頭開始去除,兩三分鍾就能把一個萵筍的外皮全部去掉。
4、刀削法:
將萵苣根部太老的部分先切掉,從根部附近往葉子方向用刀往上削,不要太用力一下子切掉一大塊兒萵筍肉,可以用小刀先削開外皮厚實的部分,然後沿著萵筍的紋路,一層一層的向上撕,一邊撕一邊削,這樣就能既快捷又不浪費的去除萵筍的皮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一手拿萵筍一手拿刀削萵筍,這樣很容易削到手,需要注意分寸。
⑤ 萵苣和萵筍怎麼區分
一、萵苣和萵筍的區別
1、萵筍,是一年生地上莖蔬菜,成熟之後的莖皮是白綠色,莖肉是綠色,一般需要削掉皮之後才能作為蔬菜炒食,多用來炒肉吃。
2、萵苣,可以分為莖用萵苣和葉用萵苣兩種,葉用萵苣就是我吃火鍋或者麻辣燙必點的生菜,然而莖用萵苣就是我們炒食用的萵筍。
萵筍和萵苣雖然兩個只有一個字的差別,但是區別還是很大的,萵筍是萵苣的一個品種。如果你去購買種子的時候別人問你是買莖用萵苣還是葉用萵苣的時候,你立馬要想到莖用萵苣萵筍,葉用萵苣是生菜,不要搞混了。
二、吃萵苣的好處
1、清腸通便
新鮮萵筍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和水分,它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加快食物消化,幫助大便排泄,預防便秘發生。
2、增進食慾
萵筍的莖葉中含有的萵苣素,其味苦,但是可以刺激胃液分泌、促進消化、增進食慾。
3、鎮靜安眠
萵筍莖葉乳狀汁液中有一種味甘微苦的成分—菊糖類物質,它具有鎮靜、安眠的作用。
⑥ 土裡的萵筍頭為什麼會腐爛
真菌感染
⑦ 種萵筍適合撒什麼肥料
氮肥。
拓展:
1、萵筍(學名:Lactuca sativa L.var. angustanaIrish.)又稱萵苣,菊科萵苣屬萵苣種能形成肉質嫩莖的變種,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別名莖用萵苣、萵苣筍、青筍、萵菜。產期:1-4月。萵苣原產地在地中海沿岸,大約在五世紀傳入中國。 地上莖可供食用,莖皮白綠色,莖肉質脆嫩,幼嫩莖翠綠,成熟後轉變白綠色。主要食用肉質嫩莖,可生食、涼拌、炒食、干制或腌漬,嫩葉也可食用。莖、葉中含萵苣素,內含萵苣素(C11H14O4或C22H36O7)。味苦,有鎮痛的作用。萵筍的適應性強,可春秋兩季或越冬栽培,以春季栽培為主,夏季收獲。
2、形態特徵
萵筍是一年生或二年草本,高25-100厘米。根垂直直伸。莖直立,單生,上部圓錐狀花序分枝,全部莖枝白色。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大,不分裂,倒披針形、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長6-15厘米,寬1.5-6.5厘米,頂端急尖、短漸尖或圓形,無柄,基部心形或箭頭狀半抱莖,邊緣波狀或有細鋸齒,向上的漸小,與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同形或披針形,圓錐花序分枝下部的葉及圓錐花序分枝上的葉極小,卵狀心形,無柄,基部心形或箭頭狀抱莖,邊緣全緣,全部葉兩面無毛。頭狀花序多數或極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圓錐花序。
總苞果期卵球形,長1.1厘米,寬6毫米;總苞片5層,最外層寬三角形,長約1毫米,寬約2毫米,外層三角形或披針形,長5-7毫米,寬約2毫米,中層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約9毫米,寬2-3毫米,內層線狀長橢圓形,長1厘米,寬約2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急尖,外面無毛。舌狀小花約15枚。瘦果倒披針形,長4毫米,寬1.3毫米,壓扁,淺褐色,每面有6-7條細脈紋,頂端急尖成細喙,喙細絲狀,長約4毫米,與瘦果幾等長。冠毛2層,纖細,微糙毛狀。花果期2-9月。
⑧ 萵筍的種植技術
播種時間
春萵筍,12-3月大棚育苗,2月中旬至3月下旬露地育苗。夏萵筍,4-5月上中旬露地栽培,5月下旬至7月利用遮陽網覆蓋,直播或高密度栽植。秋萵筍,7-9月利用遮陽網覆蓋播種,育苗移栽。越冬萵筍,10-11月露地育苗。
種植技術
一、種子處理:
在5-9月播種的,由於炎熱高溫,種子發芽困難,播種前需低溫催芽。即將種子在涼水中浸泡6-7小時 後用濕布包好在20-25℃處催芽至80%種子露白。或用涼水將種子浸泡1-2小時,用濕布包好,置於井下離水面30厘米處,每天淋水1-2次,3-4天即可發芽,也可將種子浸泡24小時後,用濕布包好,放在冰箱或冷藏櫃內,在-3~-5℃下冷凍24小時,然後放在涼爽處,2-3天即可發芽。
二、整土
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作苗床,播前5-7天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千克或復合肥500千克作基肥。在整地前施入後深翻,整平整細,蓋上塑料薄膜等待播種。
三、播種:
1.春萵筍,大棚育苗播種時,先揭開苗畦上薄膜,澆足底水,待水滲下後,將種子摻在少量的細沙或細土中拌勻後撒播。10平方米苗床播種子25-30克。播後覆土0.30-0.50厘米,蓋嚴薄膜,夜間加蓋遮陽網或草苫保溫。露地育苗加蓋小拱棚。
幼苗出土前,晚揭早蓋覆蓋物,不通風,提高床溫。幼苗出土後,適當通風,白天保持床溫12-20℃,夜間5-8℃。遮陽網早揭晚蓋,2-3片真葉時間苗1次,苗距4-5厘米。移栽前5-6天,加大通風煉苗。
2.夏萵筍選陰天播種。4-5月上中旬播濕籽蓋薄膜,出苗後撤去。5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用小拱棚或平棚覆蓋遮陽網至出苗或2片真葉。大雨天用遮陽網覆蓋防雨水沖刷。10平方米播種5-10克。2片真葉前間苗1次,4-5片真葉時間苗1次,苗距10厘米。
健壯苗還可按株行距10厘米左右高密度栽植。每次間苗、定苗和移栽緩苗後,結合澆水施腐熟稀糞水。雨天清溝排漬,定植前15天左右澆1次0.50%尿素水。定苗或移栽後25天左右,可陸續採收嫩株上市。
3.秋萵筍播前先將床澆濕澆透,播後澆蓋1層3-4成濃度的腐熟豬糞渣及覆蓋1層薄稻草,或覆蓋黑色遮陽網,播發芽籽或濕籽。出苗前雙層浮面覆蓋在苗床土上,出苗後蓋銀灰色遮陽網。早晚澆水肥,保持床土濕潤,及時除草間苗。
(8)萵筍頭盆栽擴展閱讀:
夏季萵筍高產技術
夏萵筍根淺、吸收能力弱,加之夏季植株生長迅速、需肥水較多,故田間管理應重施肥水,以利植株長勢繁茂。在幼苗活棵後,間隔3-5天結合澆水追施一次稀糞水,並連噴3次蔬菜壯莖靈,以提高植株吸水吸肥能力、促使萵筍桿莖粗壯、葉色鮮嫩、高產優產。
萵筍是喜陰冷作物、不耐高溫,夏季種植需選擇耐熱、不易抽苔、抗病、高產的品種,並在下種前浸種催芽處理,可將種子用冷水浸泡8-12小時,待種子吸水率達70%至80%時用濕紗布包好,保持4-5℃低溫、處理24-28小時後,置於15-20℃適溫條件保濕催芽,經2-3天大部分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播後適時噴灑新高脂膜可保墒、活化表層板結密度,提高出苗率。
夏季萵筍的收獲期也是抽苔最迅速的時期,若不及時採收會造成植株抽苔後品質變硬、甚至中空的情況,極大影響萵筍的產量與品質;故採收萵筍需做到及時採收,當萵筍主莖頂端與最高葉片的葉尖相平時,為收獲適期,採收前10天禁止使用農葯。
定植與管理
定植時,選擇排水條件好的壤土,每畝施腐熟的有機肥4000-5000千克。深翻整平,做成1.20-1.50米寬的高畦。起苗前,先將苗床澆水。
春萵筍,苗齡25-30天,5-6片葉時定植,株行距20厘米×27厘米,深度以埋到第一片葉柄基部為宜,栽後澆壓蔸水。以葉上市,株行距15厘米×20厘米。地膜覆蓋栽培的,底肥一次施足,並蓋好地膜,雨天排水防漬。大棚和露地栽培,選晴暖天氣中耕1-2次,適時澆水追肥,前期淡糞勤澆,保持畦面濕潤,植株基本封壟時,可嫩株上市。以莖為產品的,每畝澆施尿素15千克1-2次。
秋萵筍,苗齡25天定植,株行距25厘米×(30-35)厘米,以嫩株上市,株行距15厘米×20厘米。選陰天或下午定植後,及時澆壓蔸水,並利用大棚、小拱棚或平棚覆蓋遮陽網,緩苗後撤去。少中耕、淺中耕,淡糞勤澆,保持土壤濕潤,在植株封壟期前後,每畝施3-4成腐熟人畜糞3000-4000千克或15千克尿素2-3次。
越冬萵筍,苗床底肥不宜過足。苗齡40天左右採用地膜覆蓋定植,株行距(30-35)厘米×(30-40)厘米。成活後追施1-2次淡糞水,如翌年以成株上市,越冬前應注意煉苗,不宜肥水過勤,防止苗期生長過旺,冰凍前重施1次防凍肥水。翌春及時清除雜草,淺中耕1次,追肥濃度由小到大。莖基開始膨大後,追肥次數減少,濃度降低。採用地膜和大棚栽培的,要施足底肥,注意通風管理。
採收、采種
在莖充分肥大之前可隨時採收嫩株上市。當萵筍頂端與最高葉片的尖端相平時為收獲萵筍莖的適期。秋萵筍為了延長上市期,延遲採收,可採用在晴天用手掐去生長點和花蕾,或蓮座期開始,每隔5-7天噴350-500毫克/千克矮壯素2-3次,或在基部肥大時每隔5天噴2500毫克/千克青鮮素2次。
萵筍采種以越冬的春萵筍留種為好,留種株品種間隔離1000米左右。選留生長健壯,具有本品種特徵特性的植株,間拔以後,保持株行距33厘米以上見方,去掉老葉,增施肥水、培土,促側枝生長。開花時適當摘除部分枝,插支柱防倒伏,花期不能缺水,花謝後減少灌水,開花後20-25天,種株葉片正常發黃,種子呈褐色或銀灰色,生白色冠毛時,及時採收。
病害防治
一、灰霉病
該菌為害葉片和莖,葉片病斑初呈水浸狀,擴大後呈不規則形灰褐色斑,濕度大時病部產生一層灰霉。莖部染病先在基部產生水浸狀小斑,擴大後莖基部腐爛並生灰褐色或灰綠色霉層。高溫乾燥,病株逐漸乾枯死亡; 潮濕條件下,病株從基部向上潰爛。
病原菌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萌發產出菌絲體,其上著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蔓延。病菌喜溫暖高濕環境,最適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為94%左右。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噴灑50%溶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28%灰霉立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滅霉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40%灰黴菌核凈懸浮劑1200倍液,或65%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撲海因等。各葯劑交替使用。視病情7-10天噴施1次,連續防治3-4次。
二、霜霉病
是萵筍的主要病害。春萵筍、秋萵筍均有發生,尤以春季萵筍受害較重,在春萵筍封行時最易發生。此病主要危害葉片,先在近地面葉片上出現近圓形或多角形的淡黃色病斑,葉背面長出白黴。隨後,病斑變褐色,連成一片,全葉變黃枯死,並迅速蔓延至全株。數天以後,全田植株受害,一片枯黃,嚴重時可絕收。
病菌在土壤中或秋播萵筍上越冬,種子上也可帶菌。一般在春季和秋季陰天氣溫較低、多雨、多露、多霧、光照少,品種單一、抗病性差、底肥不足、密度過大、通風和排水不良的地塊,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1、農業措施防治:選用抗病品種;輪作;適當控制栽植密度: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加強苗期水肥管理,開溝排水,灌水施肥採用溝灌等以降低田間濕度。蓮座期及時預防,收獲後清除病殘體等。
2、用種子重量的0.3%葯劑拌種。也可用25%瑞毒霉(25%甲霜靈)或50%的福美雙、甲霜靈錳鋅等葯劑拌種。
3、葯劑防治:應該在發病初期就噴葯,選用葯劑和兌水比例:安泰生70%可濕性粉劑1斤兌水1700斤,霉克多66.8%可濕性粉劑1斤兌水700斤,25%甲霜靈1斤兌水500斤、40%乙磷鋁1斤兌水250斤、64%殺毒礬1斤兌水400斤、48%瑞毒錳鋅1斤兌水500斤、72.2%普力克水劑1斤兌水600-800斤、雙露1斤兌水600斤、菌可得1斤兌水1000斤。
常用葯百菌清、殺毒礬、乙膦錳鋅、瑞毒霉等也有作用。兌水噴霧,隔7-10天1次,連續3-4次。噴葯以葉背為主。葯劑應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延緩抗性產生。
三、病毒病
萵筍染病後一般表現為花葉,嚴重的矮縮並黃化。汁液和桃蚜等進行非持久性傳毒。
防治方法:
注意防治蚜蟲,選用艾美樂、辟蚜霧等進行防治。或用金毒冠1000倍液防治、或50%多菌靈10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⑨ 萵筍頭怎麼炒好吃
用料
主料
烹飪技巧
清口小菜,先抄萵筍片,再炒葉子。
⑩ 萵苣發芽要幾天,最近種了盆栽萵苣,大概一個星期了,沒有看到發芽。萵苣發芽要幾天啊
一般7天左右,再等幾天看看,具體的可以登錄我愛菜菜網,或者下載 掌上菜園 這個app,加入全國最大的菜友圈交流下(從各大應用市場搜索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