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植與農業
1. 植物生長物質在農業上有什麼作用
疏花疏葉:走進果園,當你看到滿樹盛開著稠密的花朵,技術人員會告訴你需要採取一項農業技術措施——疏花。即用剪刀去掉一部分花朵,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花太多了,雖然結果多,但是每個果卻長不大。通過疏花措施,減少果實,使有限的養料集中在保留的果實上,自然它就長大了,品質也更好了,有利於增產增收。但人工疏花是一項細致的農活,現在已普遍被植物生長調節劑代替。目前,普遍採用的是在果樹上噴灑2-萘乙酸等物質,一些長勢弱的小花,便會自行脫落。
此外,植物生長調節劑還可以幫助疏葉,在棉花收獲前十幾天,噴灑氯酸鎂等制劑,棉葉則大部分脫落,便於機械採收。
防止脫落:「瓜熟蒂落」,然而如果還沒等採收便落果滿地則也是問題。特別是遇到大風天氣,果實紛紛脫落、墜地、損傷、腐爛,難免會造成減產減收。這是因為當果實成熟時,果柄細胞開始衰老,新陳代謝減慢,在果柄的基部形成了一層「離層」,這「離層」好像把果柄齊根切斷,一旦遇風襲擊,近「離層」處的細胞很容易斷裂,造成墜果。
如果利用與植物和平共處的調節劑如a-萘乙酸或2,4~D在果園葉面噴施,便可使落果至少減少一半,在荔枝、柑橘、梨等果樹上的應用效果最為顯著。
防止發芽:對於一些適於貯藏的作物如馬鈴薯、洋蔥等,在冬眠過程中往往會悄悄地發芽。馬鈴薯一旦發芽就會產生劇毒物質——龍葵鹼,人食用後會中毒。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因為像a-萘乙酸和β-吲哚乙酸等物質,對於果實的發芽有強烈的抑製作用,每噸馬鈴薯只需要用40~100克的a-萘乙酸甲酯處理,效果就非常明顯,無毒而安全,同樣,用0.25%的順丁烯酸醯肼在洋蔥收獲前20天噴灑,蔥頭在貯藏期間都會老老實實地冬眠,不再發芽。
催熟果實:並不是所有的西紅柿均能按期成熟,恰恰是成熟期很不一致,而且在採摘以前,成熟度很慢,人們不得不將一些還發青的西紅柿一並摘下,這就大大降低了商品價值。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這個問題的解決輕而易舉。人們發現,當果實開始成熟時,果肉中會產生一種氣體——乙烯,如果把果實放在充滿乙烯的環境中,果實便能很快地成熟。由於乙烯是氣體,使用起來不便,而採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乙烯利就非常簡單,按配比濃度將乙烯利用水稀釋後噴施在水果上即可,它被果實吸收後,能促使果實釋放出乙烯,達到催熟作用。
關閉氣孔:在乾旱狀態下植物出現萎蔫,這時脫落酸含量升高,最高可以增加40~50倍,實際上脫落酸的含量只要加倍,就會引起氣孔關閉,保存能量和水分,從而減少蒸騰作用並降低光合效率。而20世紀70年代末期發現的防腐酸效果更好,它對氣孔有明顯的反應,減小氣孔開張度可達50%左右,而且有效期可達20天左右,從而確保了進行光合作用的CO2的含量,使光合作用加強,從而使抗旱節水增產效果更佳。
選擇除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雜草的頑強使人們不得不但負繁重的體力勞動,不過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今天人們只要運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就可以進行選擇性的除草。如在禾本科類作物的農田中噴施2,4-D,寬葉雜草吸收後,其生長很快受到抑制而死亡,而稻、麥作物卻安然無恙。那麼如果用甲醯苯胺異丙脂,它的作用和2,4-D恰恰相反,可選擇性地殺滅寬葉作物里的禾本科雜草。
插枝插條:甘薯、花木、果樹大多數依靠插枝的方法進行繁殖,被稱之為無性繁殖。如松樹、橡樹、樅樹、樺樹、楓樹等用扦插的枝條長出新根新芽繁衍。然而在移植苗木時,常常遇到一個令人傷腦筋的問題,那就是成活率低。為了使枝條盡快發根生長,採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會又一次大顯威力。100萬根插枝,僅用B-吲哚乙酸類的植物生長調節劑1千克,配製成十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的β-吲哚乙酸溶液,經該液浸根24小時的松樹苗木,移栽成活率為84%,而對照組僅為65%。
果實無籽:對一些綻開的花朵,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後,不用授粉也會結果,而且結出又大又甜的無籽果實,如無籽西瓜、無籽黃瓜、無籽南瓜、無籽西紅柿和無核葡萄等。
2. 植物育種的在農業中重要性有哪些
培育出高產、抗病、耐旱等等性狀優良的新品種唄!
就像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產量增長那麼多!不就相當於解決了廣大人民的溫飽問題嘛!呵呵…回答的不好,多包含!
3. 植物生長相關性在農業、林業生長方面的應用
植物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器官及各部分之間的生長有著相互促進或相互抑制的密切關系,這種現象叫做植物生長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包括根和地上部分生長的相關性、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相關性以及主莖和分枝的相關性等。當我們認識和掌握了這些生長的相關性,就可以創造條件人為地調節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其向著有利於作物高產的方向發展。 根對地上部生長的促進 首先談談根對地上部的作用。雖然植物的莖葉可以吸收雨水和露水;葉面噴肥時,葉片也可以吸收礦質營養,但植物體所需要的水分和礦質營養絕大部分是由根吸收供給地上部的。
4. 古人對動植物的分類對農業生產發展有什麼意義
對動植物加以分類,是人類認識利用生物的重要手段,它對農牧業的生產和醫葯事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春秋戰國以後,我國古代生物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它的主要標志,就是出現了一些有關動植物方面的著作。《禹貢》和《山海經》中都有文字記述各地的物產,其中主要是動植物。《山海經》不僅著錄各地動植物的名稱,而且描述它們的形態特徵,並記錄它們的用途。
用草、木、蟲、魚、鳥、獸來概括整個動植物界的種類,這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分類認識。這一分類認識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詞典《爾雅》中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出來。
《爾雅》大概從戰國時期起就已經開始匯集,到西漢才告完成,是一部專門解釋古代詞語的著作。書中有《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等篇,專門解釋動植物的名稱。
前6篇主要包括野生的植物和動物,最末一篇主要講家養動物。從它的篇目排列次序來看,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動植物的分類認識,就是分植物為草、木兩類,分動物為蟲、魚、鳥、獸4類。
《爾雅》各分篇比較細的動植物分類認識,基本上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觀實際。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動植物分類的樸素、自然的認識。這一樸素的分類方式,起源由來已久,流傳也比較廣。
根據殷墟甲骨卜辭中有關動植物名稱的文字來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4000多年前,人們在長期的農牧業生產實踐中,就已經把某些外部形態相似的動物或植物聯系起來,以表示這類動物或植物的共同性;把某些外部形態相異的動物或植物相比較,以表示它們之間的相異性。如:繁體字的雉、雞、雀、鳳文字,都從「佳」形,有羽翼,表示它們同屬鳥類。
甲骨文中關於蟲類名稱的字形不多,但仍然可以反映出當時人們對蟲類的分類認識。例如,蟲、蠶都從「蟲」形,表明它們同屬蟲類。谷類植物都是草本,生長期短,適宜於農業栽培,是人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之一。甲骨文中有關谷類名稱的有禾形,表明它們同屬一類,都是草本植物。
也許當時人們對各種魚類還沒有嚴格區分,因此,在甲骨文中沒有反映各種魚類名稱的文字。各種魚類都用形來表示,以示它們同屬一類。所以,可以說,在甲骨文中,已經有了蟲、魚、鳥、獸的分類認識的雛形。
5. 植物生長物質是怎樣在農業上應用的
疏花疏葉:走進果園,當你看到滿樹盛開著稠密的花朵,技術人員會告訴你需要採取一項農業技術措施——疏花。即用剪刀去掉一部分花朵,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花太多了,雖然結果多,但是每個果卻長不大。通過疏花措施,減少果實,使有限的養料集中在保留的果實上,自然它就長大了,品質也更好了,有利於增產增收。但人工疏花是一項細致的農活,現在已普遍被植物生長調節劑代替。目前,普遍採用的是在果樹上噴灑2-萘乙酸等物質,一些長勢弱的小花,便會自行脫落。
此外,植物生長調節劑還可以幫助疏葉,在棉花收獲前十幾天,噴灑氯酸鎂等制劑,棉葉則大部分脫落,便於機械採收。
防止脫落:「瓜熟蒂落」,然而如果還沒等採收便落果滿地則也是問題。特別是遇到大風天氣,果實紛紛脫落、墜地、損傷、腐爛,難免會造成減產減收。這是因為當果實成熟時,果柄細胞開始衰老,新陳代謝減慢,在果柄的基部形成了一層「離層」,這「離層」好像把果柄齊根切斷,一旦遇風襲擊,近「離層」處的細胞很容易斷裂,造成墜果。
如果利用與植物和平共處的調節劑如α-萘乙酸或2,4-D在果園葉面噴施,便可使落果至少減少一半,在荔枝、柑橘、梨等果樹上的應用效果最為顯著。
防止發芽:對於一些適於貯藏的作物如馬鈴薯、洋蔥等,在冬眠過程中往往會悄悄地發芽。馬鈴薯一旦發芽就會產生劇毒物質——龍葵鹼,人食用後會中毒。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因為像α-萘乙酸和β-吲哚乙酸等物質,對於果實的發芽有強烈的抑製作用,每噸馬鈴薯只需要用40~100克的α-萘乙酸甲酯處理,效果就非常明顯,無毒而安全,同樣,用0.25%的順丁烯酸醯肼在洋蔥收獲前20天噴灑,蔥頭在貯藏期間都會老老實實地冬眠,不再發芽。
催熟果實:並不是所有的西紅柿均能按期成熟,恰恰是成熟期很不一致,而且在採摘以前,成熟度很慢,人們不得不將一些還發青的西紅柿一並摘下,這就大大降低了商品價值。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這個問題的解決輕而易舉。人們發現,當果實開始成熟時,果肉中會產生一種氣體——乙烯,如果把果實放在充滿乙烯的環境中,果實便能很快地成熟。由於乙烯是氣體,使用起來不便,而採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乙烯利就非常簡單,按配比濃度將乙烯利用水稀釋後噴施在水果上即可,它被果實吸收後,能促使果實釋放出乙烯,達到催熟作用。
關閉氣孔:在乾旱狀態下植物出現萎蔫,這時脫落酸含量升高,最高可以增加40~50倍,實際上脫落酸的含量只要加倍,就會引起氣孔關閉,保存能量和水分,從而減少蒸騰作用並降低光合效率。而20世紀70年代末期發現的防腐酸效果更好,它對氣孔有明顯的反應,減小氣孔開張度可達50%左右,而且有效期可達20天左右,從而確保了進行光合作用的CO2的含量,使光合作用加強,從而使抗旱節水增產效果更佳。
選擇除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雜草的頑強使人們不得不擔負繁重的體力勞動,不過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今天人們只要運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就可以進行選擇性的除草。如在禾本科類作物的農田中噴施2,4-D,寬葉雜草吸收後,其生長很快受到抑制而死亡,而稻、麥作物卻安然無恙。那麼如果用甲醯苯胺異丙脂,它的作用和2,4-D恰恰相反,可選擇性地殺滅寬葉作物里的禾本科雜草。
插枝插條:甘薯、花木、果樹大多數依靠插枝的方法進行繁殖,被稱之為無性繁殖。如松樹、橡樹、樅樹、樺樹、楓樹等用扦插的枝條長出新根新芽繁衍。然而在移植苗木時,常常遇到一個令人傷腦筋的問題,那就是成活率低。為了使枝條盡快發根生長,採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會又一次大顯威力。100萬根插枝,僅用β-吲哚乙酸類的植物生長調節劑1千克,配製成十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的β-吲哚乙酸溶液,經該液浸根24小時的松樹苗木,移栽成活率為84%,而對照組僅為65%。
果實無籽:對一些綻開的花朵,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後,不用授粉也會結果,而且結出又大又甜的無籽果實,如無籽西瓜、無籽黃瓜、無籽南瓜、無籽西紅柿和無核葡萄等。
6. 植物生理學研究的內容及與農業的關系
植物生理學研究的內容及與農業的關系:
1、植物生理學研究的內容可以引起農業的巨大變革。
2、植物生理學研究的內容可以促進現代農業向更科學的方向發展。
3、植物生理學研究的內容是指導農業中科學種田的理論基礎。
植物生理學主要研究植物生命活動規律與細胞環境相互關系,在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研究植物環境刺激的信號轉導、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植物生理學的內容包括生長發育和形態建成,物質與能量的轉化,信息傳遞和信號轉導。
(6)綠植與農業擴展閱讀
一、植物生理學的發展
植物生理學的起源一般都追溯到16世紀荷蘭人范埃爾蒙的實驗,19世紀後期德國的J·von·薩克斯首先開設了植物生理學專門課程。從二十世紀至今,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發展及先進技術應用,從結構、功能、不同層次進行研究,對植物生理學的一些機理問題,有了新認識、新概念、新觀點。
二、植物生理學的作用
植物生理學對植物的礦質營養的知識是合理施肥以及肥料工業的基礎;對植物的水分關系的分析能為灌溉提供方案;激素的發現,使人們得以合成,促進插條生根,疏花疏果,誘導、加強或解除休眠,促進或抑制生長等以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
7. 種植業與林業有什麼差別
種植業
又稱植物栽培業。栽培各種農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產品的農業生產部門,種植業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利用植物的生活機能,通過人工培育以取得糧食、副食品、飼料和工業原料的社會生產部門。包括各種農作物、林木、果樹、葯用和觀賞等植物的栽培。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作物、綠肥作物、飼料作物、牧草、花卉等園藝作物。
在中國通常指糧、棉、油、糖、麻、絲、煙、茶、果、葯、雜等作物的生產。亦指狹義的農業,亦稱農作物栽培業。通常指栽培農作物以取得植物性產品的農業生產部門。
在中國,種植業同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合在一起,為廣義的農業。在國外,種植業一般同畜牧業合在一起,統稱為農業。
林業
林業是指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培育和保護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產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發揮防護作用的生產部門,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林業在人和生物圈中,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從事培育、保護、利用森林資源,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效益,且能持續經營森林資源,促進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協調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和社會公益事業。
8. 植物生長的自然要素和農業生產要素有哪些
植物生長五大要素:1.光線。 2.溫度。 3.濕度。 4.空氣。 5.土壤。
農業生產要素:指的是農業生產與經營必不可少的物質和非物質因素或條件(資源)。如,生物、光、熱、水、空氣、養分、土壤、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等。其他有些因素或條件也與農業有關,有的也很重要,但不屬於農業要素,如工業、商業、城市、港口、鐵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