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陶缸盆景
A. 黃正興陶器是哪個時期的黃正興何許人也我有銘刻著「黃正興」的陶缸,有收藏價值嗎
黃正興師傅正在木房矯正龍舟的龍頭。
龍喜文化館里擺放著刻有俯字的石雕。
百里長廊萬頃花,九灣瀏水繞東霞。說的是九曲瀏陽河流經長沙縣黃興鎮呈現出的壯美景觀,30多公里瀏河水,日夜奔流,在黃興鎮劃出一道大灣。在《瀏陽河九道灣》一書中,瀏陽河流至長沙縣黃興鎮早禾村後,往西南彎回至瀏陽市柏加鎮渡頭村,再折返西北至長沙縣黃興鎮仙人市境,為第四道灣(古稱「螽斯港」)。12日,本報「美麗鄉愁——瀏陽河九道灣」大型探訪活動走進長沙縣黃興鎮,感受昔日瀏陽河灣端午龍舟賽的擂擂鼓聲,還原傳頌百年的龍舟精神,品讀河灣歲月滄桑的滋味。
灣之奇
造龍舟沒有圖紙
形狀尺寸全裝在腦袋裡
冬日的黃興鎮東山碼頭,草木凋零,瀏陽河水靜靜地流淌而過,不時傳來潺潺的流水聲。在河堤百米外的光達村塘灣子組,一處石棉瓦作坊簡陋卻格外引人注目:就在這不起眼的作坊里,手工做出的龍舟不僅遍布瀏陽河,更是走向全國,劃進了2010年廣州亞運會賽場。
微風抖落歲月的塵埃,寒風中的作坊里,61歲的主人黃正興正在整理著成型的龍舟。「咯一帶古來就做龍舟,我13歲就跟著二哥學做龍舟,邊做邊學。」說起光達村造龍舟的歷史,黃正興也說不出究竟來,只曉得二哥的手藝是從附近仙人市學來的。3年前,二哥黃樹華去世,他成為瀏陽河手工做龍舟的傳人。
「杉木輕巧,樟樹韌性好,口條木要硬度大。」黃正興說製作龍舟用材很講究,龍舟的外殼選材一般用杉木,船艙的橫梁選樟木,兩側船舷的木材選用的是進口杉柏利木料。選好木材,備好船槳和龍頭,龍舟的製作才開始。作坊內並沒有什麼高精尖的工具和設備,能看到的是墨線盒、拉鋸、鉛筆、角尺、錘頭以及木刨等傳統工具。黃正興告訴記者,傳統龍舟的建造沒有圖紙,所有的形狀、尺寸全都裝在一代又一代龍舟師傅的腦袋裡。
造龍舟是個繁雜的精細活,不算最初的選料、開料以及最後的拋光和進水,單是造船工序就有龍骨、龍底、船舷、坐板和龍頭等1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講究。「造龍舟就好像建房子一樣,由底造起,用木頭一層一層往上蓋。每條龍舟都先經過師傅精心設計,各個部位的尺寸都經過精密計算,絲毫偏差都會影響到龍舟的性能。」黃正興快言快語,過去純手工製作,一條龍舟要60多個工日。如今實現了半機械化,還得要30多個工日。
每年3月份開始,黃正興便忙不過來,忙得沒時間吃飯。那時,他從村裡請來伙計幫忙,一直忙到下半年。如今,在他的作坊里,兩條半成品龍舟已基本成型,這一批龍舟是別人早已定製好的,他必須按時交貨。在他的記憶里,做過的龍舟多為17.8米長,供22人劃。22.6米的也做過,36米長的龍舟最長,需要60個人一起劃。
時過境遷。如今,龍舟的工藝日趨實用化,龍舟製作實現半機械化後,工人數量大大減少。黃正興介紹,過去做龍舟,將每顆鐵釘錘進船身,用螺絲將木料鉚緊,再用桐油給船防腐。如今通過凹凸槽木料咬合,塗上一層樹脂膠,船體就會變得質量更可靠,防水性更強,整條龍舟也更輕,浮力更大;而平底構造的船底,後來成了括弧形,現在的龍舟底部演變成了內凹流線型,劃起來更快。
俏龍舟
客戶遍訪國內各地
硬是找到了瀏陽河邊
黃興鎮的手工龍舟,憑借著傳統「腦袋」技藝走俏四方。
「如今瀏陽河裡劃的龍舟都是出自我的手,湘江、溈水河、撈刀河裡也有,遠的銷到了廣州。」言語間,黃正興一臉興奮。一條龍舟做完後,客戶要用大卡車拖走,而在瀏陽河、溈水、撈刀河等地,客戶可直接從東山碼頭把船劃回去。黃正興說,龍舟按米計價,做一條龍舟的利潤並不高。今年他已做了8條龍舟,算少的,一年做40多條的也有,40多年下來,已經做了千條龍舟。
2010年廣州亞運會,中國女子龍舟隊需定製29條龍舟。當時,該采購業務由一個浙江商家落實。浙江商家遍訪國內各地選購龍舟。那個老闆來湖南後,看過汨羅江一帶龍舟,最後硬是找到了黃正興,一口氣定製了29條龍舟。
日夜趕工,29條龍舟完工後,一排大卡車開到黃正興的作坊,把「瀏陽河造」龍舟運到了廣州的國際賽場。在亞運會的比賽中,中國女子龍舟隊在500米賽制中,憑借1分41秒的成績,打破該項目世界紀錄。
賽後,黃正興還被特邀赴廣州,參加中國女子龍舟隊慶功會。「咯一世人,就那一次最出風頭啦!」黃正興至今引以為豪。
賽龍舟
同舟共濟成黃興人骨子裡的龍舟精神
龍獅隊、秧歌隊、腰鼓隊……每年端午前後,黃興鎮東山碼頭、鹿芝嶺一帶鑼鼓喧天,獅舞雲霞。在東山碼頭,兩岸觀看龍舟賽的村民更是成千上萬。在這里,各龍舟隊與外鄉隊,或村與村、組與組比試一番。聽得號令一聲,瀏陽河上擂鼓震天,龍舟射浪,楫棹吞波,河面翻騰著競相追逐的浪花,托起勁頭十足的龍舟勇往直前。「同舟共濟、在船言船、不畏強悍、拼爭一流」已是黃興人骨子裡的龍舟精神。
而在光達村,最有名的是「老鳳」、「二鳳」、「三鳳」等6支龍舟隊。60歲的李大華原是二鳳龍舟隊隊員。他和隊員每次沒過節就下瀏陽河劃船,「就是圖個好玩,也健身。」李大華回憶,村民端午節期間就聚集在瀏陽河邊,河邊頭人山人海,草都被踩死一大片。李大華打趣地說,他劃過最遠的地方足足有10多里路,直到「手起泡、屁股痛、晚上回來睡不著」。李大華16歲就下河劃龍舟,他清楚地記得,村民每年自發以村或組為單位,湊份子錢買龍舟比賽,每年都不間斷。
「今後,光達村將在瀏陽河上籌建一個用來存放龍舟的龍王廟,以提高村民保護龍舟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光達村委會組織委員謝虎軍說,同時對村民自發組建的龍舟隊進行訓練,舉辦村民運動會,引導村民開展健康高雅的文體活動。
灣之憶
百年前黃興賣田舍籌革命活動經費
瀏陽河三面環抱黃興鎮,從南向北形成一個30公里長的巨型河灣,將整個鄉鎮擁抱在懷里。使得黃興鎮這個以革命先賢命名的地方,天然形成了剛柔相濟、通達開放的性格。100多年前,長沙城東約15公里的長沙縣楊托鄉(今黃興鎮)涼塘,一所泥磚青瓦平房的民居里,走出一位文武兼修的青年,他跨出瀏陽河灣,出入湖廣,游歷東瀛,打破了一個舊世界,成為一代革命先賢,並讓他的家鄉以他的名字命名——黃興鎮。
如今,風雲際會的
歷史已經遠去,而故鄉的那邊白牆青瓦依然俊朗,濃鬱江南風格的農家大院里彌漫著濃厚的書卷氣,迎來送往著四面八方前來懷古的客人。黃興故居右濱瀏陽河,前朝鹿芝嶺,四望平疇,阡陌縱橫。1903年後,為籌集革命活動經費,黃興先後將故居連田產賣掉,隨後幾易其主。新中國成立後,故居房屋收歸政府,分配給7戶農民居住。1980年,成立黃興故居紀念館。而在故居右側,一座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的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紀念館已經竣工,正在向海內外徵集文物藏品。
黃興鎮自古留下了眾多濃墨重彩的歷史文化印記,這里不僅流傳著仙人市仙人弈棋,而且鎮政府所在地接駕嶺的地名也印證著大明正德皇帝、清朝乾隆皇帝游龍喜古縣城的壯觀場景,連接江西的古驛道印證著千年古鎮的歷史滄桑。4600年前的鹿芝嶺月亮山一帶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曾出土了石斧、石矛、石鏟、石錛、紅陶、灰陶等70餘件石器陶器,緊鄰該遺址的龍喜古縣城遺址系古龍喜縣治所在地,1050年前的唐末宋初,龍喜縣城即建造於此,曾由護城河、老街、驛道等形成古城格局。據清光緒《湖南通志》湖南古城考註:「按府城東四十里六子嶺有古城址,中有城隍廟,城隍坪諸遺跡。相傳有古城址,亦在府城東,疑即漢龍喜,宋常豐二縣故城。」而今,古城已經只留下一個兩米高、刻有「佳城」的石柱和若干殘破石碑斷面,和月亮山博物館里的石器和陶器一道構成千年的文化碎片。
灣之變
未來將成高鐵新城核心區域
鹿芝嶺村,這座位於瀏陽河畔的小村落,「九曲」瀏陽河在這里彎了「一曲」,不僅讓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還留下一個「滿山跑麋鹿,遍地長靈芝」的傳說,小村因此得名鹿芝嶺。
上世紀90年代初,黃興鎮成為亞洲最大的硫酸生產基地,化工廠也進駐到鹿芝嶺村。人們忙於賺錢時,這些化工企業也給鄉村的空氣、水源、土壤帶來了嚴重破壞。隨後長沙縣提出把黃興鎮建成「省會城市後花園、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生態農業樣板點」的新發展思路,黃興鎮13家化工廠被全部關停。
10年多過去,瀏陽河不但恢復了生態,倚靠在河灣旁的鹿芝嶺、仙人市等鄉村也已經成為長沙百里花木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鹿芝嶺村,富起來的村民回報鄉親的方式就是建公園。 如今,步入村莊,路在林中穿,人打林蔭過,散落的農舍,外表不顯富麗,到處都是開放式花園與苗圃,與柏油路和太陽能路燈一起構成新農村建設的理想畫卷。
48歲的村民黃春茂有了自己的苗木工程公司,投入2000多萬元,在村裡建起面積近600畝的楊梅湖公園。黃春茂在自家門前建的小公園完全開放,數十棵古樁紫薇、原生紅楓、「桂花之王」丹桂等樹木和廣場磚鋪就的道路,與防腐木構成的露台一起組成精緻的農家公園。「為了四季不衰,我們在公園一年要換三次鮮花。」黃春茂80歲的老父親黃培其驕傲地告訴記者。
黃興鎮依託靠近長沙城區的優勢開辟會展經濟區,發展會展、物流等服務業。光達村的龍舟造船人周正興的家距離瀏陽河岸只有三百米遠。走上他家屋後的小坡向西看去,瀏陽河對岸的京廣高鐵長沙南站里,白色的列車不停穿梭;向東望,長沙國際會展中心巨大的工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設;地鐵2號線在地下穿行到達光達站。周圍新建築不斷拔起,天際線一天天長高,不久的將來,瀏陽河畔的這塊土地將成為高鐵新城的核心區域,和城市融為一體。
B. 盆栽棗樹如何「上盆」
上盆是指把棗苗移入盆中的過程,用於培養的棗苗,多用經過種植槽培養的棗苗。內上盆時間宜容在早春苗木尚未發芽時期,如有溫室、大棚或遮蔭設施也可在生長季上盆。上盆程序包括以下工作內容:
(1)選苗與選盆
苗和盆的規格要求一致,小苗進小號盆,大苗入大號盆,特別植株如用百年老樹,培養古樁盆景等可用陶缸、釉缸、木桶、木箱等大容器。
(2)墊盆底
用碎瓦片,也可用貝殼、碎石等在盆底墊起排水孔,瓦片凹面向下,留有空隙,使盆內與盆底孔洞外能氣體交流。使盆內排水容易。
(3)栽植澆水和管理
在已墊盆底的花盆中裝半盆土,做成饅頭形把棗苗植株植於盆中,用培養土埋好。而後澆水2~3遍。以後則進入與常規棗樹管理相仿的水、肥、氣、熱、修剪造形等管理階段。
C. 盆栽棗樹怎麼種 棗樹的上盆種植方法
春季棗樹發芽前半個月左右(3月中下旬),移栽棗樹成活率最高。一般情況下,樹干剪留高度不超過50厘米左右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