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和綠植
㈠ 臨海市重大植物疫情是怎麼做到群眾性防控工作
做好重大植物疫情防範抄與防控,上下聯動、群防群治是關鍵。為普及提高植物疫情識別和防控技術能力,提高群眾性防範意識,採取了多種方式,強力開展宣傳培訓工作。全市組織重大植物疫情防控會議、技術培訓、現場咨詢等42期次,直接宣傳培訓對象6400多人次,黑板報40多期次,張貼、發放技術資料12000多份,在農業信息網上發布防控技術和信息18篇,媒體報道10次。通過強化宣傳,進一步增強了對黃龍病、加拿大一枝黃花、紅火蟻、葡萄根瘤蚜、橘小實蠅等重大檢疫性有害生物普查和防控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推進重大植物疫情群眾性防控,為保障植物檢疫防疫工作到位、促進普查和防控技術措施落實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㈡ 重大農業植物疫情採取了哪些措施
政府推動
進入21世紀以來,重大農業植物疫情防控工作已從單純的技術措施上升為政府行為,建立了市、縣兩級重大農業植物疫情防控指揮部。市、縣兩級政府領導多次批示要求加強重大農業植物疫情防控工作,農業部門領導親自部署和督導,黃岩、溫嶺、臨海等地將重大農業植物疫情防控工作納入當地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市、縣、鄉(鎮、街道)都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2003—2008年三級政府共投入了1895.7萬元,確保了疫情防控各項措施的落實。
建立制度
各地逐步建立了一套良好的疫情防控運行機制,設立了系統監測點,實行疫情監測統計、定期報告制度。市、縣、鄉(鎮、街道)政府逐級簽訂疫情防控工作責任書,落實目標責任,實行獎懲制度和工作督察制度。
科學防控
近年來,各級植物檢疫機構認真開展研究攻關,針對不同的檢疫性有害生物分別制訂防控工作和技術方案,組織開展疫情監測與防控的技術培訓與交流,實行統一行動、統一時間、統一技術的系列科學防控,並開展了綠色防控示範區建設,既為科學有效防控重大農業植物疫情提供了技術支撐,又為今後持續有效防控儲備了技術。依法檢疫
根據《植物檢疫條例》,各地切實加強了植物及其植物產品的產地與調運檢疫,並在新發生疫情區交通要道設立臨時植物檢疫檢查站,嚴格檢疫檢查,有效防止了疫情的傳播和蔓延。
發動群眾
各地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印發宣傳資料、懸掛宣傳掛圖、張貼通告、製作CD片、送防控知識入戶活動。舉辦培訓班、召開現場會等多形式、多渠道進行宣傳培訓,使廣大幹部群眾認識到疫情的嚴重性,掌握了疫情發生特點和防控技術,增強了檢疫意識,為及時發現疫情、及早控制疫情奠定了基礎。
㈢ 植物疫情怎樣做到聯防聯控
區域聯動是植物檢疫工作的內在要求,也是開展公共植保的具體表現。通過區域聯動,版開展聯合監測、權聯合檢疫,共同防範有害生物傳入。
成立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協作組
根據有害生物的發生特點,結合自然生態區域與行政區劃,由農業部牽頭組織成立協作組,組織開展跨區域的統一監測和防控。
建設植物檢疫信息網路平台
植物檢疫機構通過網路管理平台,及時溝通信息,通報疫情發生情況,實現疫情監測數據的傳輸和共享,共同促進防控工作。
加強科技的研發合作
植物檢疫機構要聯合科研、教學單位開展潛在重大有害生物傳播規律、監測技術及新發生重大疫情的傳播與防控技術的攻關研究,加強綜合技術的組裝集成和使用開發,提高我國對外來重大有害生物的監測預警和阻截能力,為國內植物檢疫工作提供科技支撐。
㈣ 動物生病叫疫情,植物生病叫什麼
動物生病叫疫情,植物生病叫什麼
我們家鄉把植物生病
叫做發瘟。
㈤ 農業部對植物疫情是怎樣封鎖
管制目標自
對於發生疫情的地區,應根據有害生物的發生傳播特點,確定需封鎖管制的重點植物、植物產品及應檢物品,並將檢疫管制要求告知相關生產、經營、運輸單位(或個人)。
管制區域
發生疫情的地區,應根據檢疫性有害生物的傳播情況、當地的地理環境、交通狀況以及疫情普查結果等,確定疫情發生范圍。疫區的劃定,由當地省級農業主管部門提出,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疫區范圍涉及兩個省(區、市)以上的,由有關省級農業主管部門共同提出,報農業部批准後劃定。因特殊原因,不能劃定疫區的,應根據有害生物發生分布情況及傳播情況,結合地理環境,確定疫情發生區,並報農業部備案。
管制手段
對於疫區或疫情發生區,要實施嚴格的管制措施。實施管制的手段主要有發布疫情公告;在疫區或發生區周邊設立檢查哨卡,嚴禁相關植物、植物產品及可攜帶疫情的物品外運;加強產地檢疫、調運檢疫和市場檢查;加強宣傳,與有關企業簽訂落實檢疫措施的責任狀。為有效封鎖疫情,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在重要交通樞紐及關隘要塞等處,設立植物檢疫檢查站。
封鎖控制設備
疫區或疫情發生區的縣級植保植檢站應配有檢查檢測儀器設備、檢查用交通通訊設備、除害處理設備以及必要的辦公設施等。
㈥ 怎麼用植物來形容疫情一線的醫務人員
如同松樹一般高大挺拔,四季常青。狂風吹不倒它,大雪壓不彎它,烈日曬不垮它,它要求於人的很少,給予人的卻很多。
㈦ 農業部植物疫情是怎樣監測的
疫情監測是發現疫情和掌握疫情動態的有效手段,是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阻截、早撲滅」疫情的重要前提。通過科學設置疫情監測點,規范監測方法,構建嚴密的有害生物疫情監測網路,為及時採取防控行動、進行有效防除提供保障。
監測方法及內容
疫情監測方法:收集周邊國家及主要貿易夥伴的疫情發生信息;定點定期進行田間調查、空中孢子捕捉、燈光誘捕、昆蟲性信息素誘集等。疫情監測內容:對現已發生的重大有害生物,主要是監測其疫情發生動態、危害情況、擴散蔓延范圍及速度等;對潛在重大有害生物,主要是監測高風險區域及周圍主要寄主植物生長區內有無疫情發生。
監測布局
對於潛在危險性有害生物,監測點重點設置在進出機場、港口的道路兩旁,陸路邊境、通商口岸、國外引種隔離場圃,國外引進農產品的集散地、加工廠、集貿市場等處。對於已經定植的檢疫性有害生物,應根據疫情的發生分布范圍,將監測點重點設置在發生中心區、發生區外圍邊界及其主要寄主作物生產基地、繁種基地、鐵路和公路樞紐及沿線、貨場、農產品集貿市場、加工場所等處。
監測預警
根據各有害生物監測技術規范,各監測點統一填寫監測數據,及時整理上報。對於監測中發現的可疑疫情,必須及時查清情況,採取檢疫措施進行封鎖控制,並立即報告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省級農業主管部門要立即上報省級人民政府和農業部。農業部發布疫情信息。
監測設備
為切實搞好阻截區域的疫情監測工作,農業部及相關省要利用植保工程等基建項目,加強阻截帶監測點建設,配備疫情監測儀器設備。根據監測任務主要配置植物有害生物採集、保存、鑒定相關儀器設備、全球衛星定位儀以及監測所需的其他設備,信息系統及網上遠程診斷硬體,監測調查交通工具等。
㈧ 植物疫情狀況是怎樣的
柑橘小實蠅防控面臨重大壓力
柑橘小實蠅是水果蔬菜頭號殺手,是極其重要的植回物檢疫對答象。根據省內外和周邊地區疫情發生情況,以及適生規律分析,傳入為害風險巨大,對果蔬生產和農產品流通銷售具有極大的潛在為害,防控形勢十分嚴峻。
三大重大疫情威逼臨海市
葡萄根瘤蚜、紅火蟻等兩大重要檢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已潛入周邊地區和周邊省份,潛存威脅和風險直逼臨海市。
水稻檢疫性對象和柑橘潰瘍病疫情有所下降
根據2006年防控普查,稻水象甲、柑橘潰瘍病、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等疫情有明顯下降。其中稻水象甲在桃渚鎮連碟片發現118畝早稻有輕微為害,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生面積5800畝,柑橘潰瘍病發生面積300畝,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㈨ 浙江省重大植物疫情做了怎樣的統計說明
蟲梢率=蟲梢數來/調查總梢源數×100。
病(蟲)株率=病(蟲)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病情指數=[(1×1級株數+2×2級株數+3×3級株數)/3×總株數]×100。
苗木損失=病苗數×橘苗市場銷售價。
果園損失=病株數×柑橘平均株產(規定50kg)×柑橘產品市場銷售價。
挽回產量=[(對照病株數-防控病株數)]×柑橘平均株產。
疫點指柑橘黃龍病一個或若干個病點發生在一個地理條件相對封閉、獨立的區域(面積按發病苗圃、果園計算)。
疫情鏟除點即經實施幾年防控後再不受柑橘黃龍病危害的原疫點(面積按發病苗圃、果園計算)。
比上年增減率(±%)=[病株率(病指)-上年病株率(病指)]/上年病株率(病指)×100。
木虱各蟲態日累計發育蟲數占總蟲數的16%為始盛期,50%為高峰期,84%為盛末期。
比歷年平均增減率(±%)=(蟲量/梢-歷年平均蟲量/梢)/歷年平均蟲量/梢×100。
㈩ 當前重大植物疫情防控有怎樣的嚴峻形勢
一是國外植物疫情傳入呈顯著上升之勢。近年來,國外重大危險性有害生物入侵呈現出數量劇增、頻率加快之勢。僅在2006年,我國就相繼在海南、遼寧等地發現了三葉斑潛蠅、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等新疫情。據統計,20世紀70年代,我國僅發現1種外來檢疫性有害生物,80年代發現2種,90年代迅速增加到10種,2000—2006年發現近20種。新傳入的疫情對我國農業生產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國外植物、植物產品的大量進口,外來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傳入的風險更大,如不加大檢疫工作力度,新疫情隨時有可能傳入和蔓延危害。
二是國內局部發生植物疫情呈擴散蔓延之勢。稻水象甲1988年在我國河北首次發現,以後陸續在天津、遼寧、北京、吉林、山東、山西、安徽、浙江、福建、陝西和湖南等11個省(直轄市)發生,2007年,又在雲南、黑龍江和江西3個省發現。據專家推測,如果防控不利,疫情極易隨交通工具迅速傳遍我國水稻主產區。馬鈴薯甲蟲從1993年發現以來,已經蔓延到新疆北部9個地(州、市)35個縣(市),為害面積達17萬畝,疫情一旦傳出新疆,將嚴重威脅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蘋果蠹蛾1953年傳入我國新疆庫爾勒地區,1989年進入甘肅河西走廊地區,2006年傳入甘肅省山丹縣,距黃土高原蘋果優勢產區只有600多km,疫情極易隨著果品的運輸傳入蘋果優勢產區,嚴重威脅我國水果生產及貿易安全。
三是邊境地區是植物疫情傳入的高風險區。我國大部分檢疫性有害生物首先是在沿邊和沿海地區被發現。如蘋果蠹蛾、馬鈴薯甲蟲等疫情從歐洲經中亞傳入新疆;稻水象甲從日本、朝鮮傳入河北、遼寧等地;芒果象甲從印度、緬甸傳入雲南;黃瓜綠斑駁病毒從日本、韓國傳入遼寧;紅火蟻、香蕉穿孔線蟲等疫情首先傳入廣東。同時,周邊國家還有許多危險性有害生物正向我國邊境地區逼近。如俄羅斯濱海地區已經普遍發生馬鈴薯甲蟲和蘋果蠹蛾,距黑龍江邊境僅有50km;中西亞的玉米切根葉甲正向新疆邊境逼近;小麥印度腥黑穗病、香蕉穿孔線蟲、馬鈴薯金線蟲、地中海實蠅等危險性有害生物經常在進口貨物中被截獲。
四是沿邊沿海的防疫能力嚴重落後。目前,我國沿邊、沿海的檢疫水平總體不高,難以適應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檢疫機構不健全,人員少;二是工作手段差,絕大多數檢疫站沒有基本交通工具,工作條件非常簡陋,常規檢測工作難以開展;三是經費缺乏,許多檢疫機構基本沒有固定的檢疫經費,無法系統開展疫情調查和監測。近年新傳入的紅火蟻、三葉斑潛蠅等重大植物疫情均是在發生范圍較大、為害較嚴重後才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