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盆景園
㈠ 急!需要一篇關於徽州文化的論文!論文題目隨便什麼都可以
徽州,古稱新安,自秦置郡縣以來,已有2200餘年的歷史,溯源追本,這里曾先後設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歷元、明、清三代,統「一府六縣」(徽州府、太平縣、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除婺源今屬江西省外,其餘今皆屬安徽省)行政版屬相對穩定。1987年11月,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1988年7月,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轄三區(屯溪區、徽州區、黃山區)四縣(歙縣、休寧、黟縣、祁門縣)和黃山風景區,總面積9807平方公里,總人口147萬。
徽州地區是歷史上中國經濟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來。
古徽州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3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以徽商、徽劇、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築、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構成的徽學,更是博大精深。它與敦煌學、藏學有同樣影響。
徽州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密度極大,品位極高,除擁有兩處世界遺產外,還有一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三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處世界地質公園,二處國家地質公園,三處國家森林公園和10處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一處國家級歷史保護街區。 雄踞域中的國之瑰寶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於世,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黃山具備「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觀」的全方位立體之美。西遞、宏村世界文化遺產是徽州物質文明的歷史遺存,矗立的牌坊代表著徽州人的精神家園,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築體現了徽州遠古的繁華和富榮,牯牛降的原始自然傳遞出徽州大地的久遠、淳樸和原生態的珍藏,橫亘黃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黃山水之靈秀。
主要名人:
朱熹(1130—1200),中國南宋思想家。字元晦,號晦庵。婺源人。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
胡雪岩(1823—1885),著名徽商,人稱「紅頂商人」。名光墉,字雪岩,績溪人。
胡錦濤(194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績溪人。
胡適(1891—1962),著名學者。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績溪上庄村人。
戴震(1724—1777),清代考據學家,思想家。字東原,休寧隆阜人。
方臘(?-1121年),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又名方十三,歙縣人,一說睦州青溪人。
程大位(1533—1606),明代數學家。字汝思,號賓渠,休寧率口人。
汪機(1463—1539),新安醫學奠基人。字省之,別號石山居士,祁門城內朴墅人。
吳承仕(1884—1939),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教育家。字檢齋,歙縣人。
弘仁(漸江)(1610—1664),新安畫派創始人。俗姓江氏,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出家後取法名弘仁,號漸江學人、漸江僧。歙縣人。
汪士慎(?-1759),揚州八怪之一。字近人,號巢林,又號溪東外史,休寧人(一說浙江人,或歙縣人),流寓揚州。與金農相友善。筆墨習染,逐臻妙境。
相關鏈接
徽墨
歙硯
徽州古道關隘
【徽安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慶府城。從歙縣沿徽浮古道至祁門縣城,由祁門縣城北上,經臂嶺、大但、大洪嶺至雷湖;轉向西北,經琅田、古樓墩至金漢培,入石埭縣境;再經橫渡、七里、礬灘,沿鴻陵溪北行,過唐家渡,經塔坑、九里沖入貴池縣境;經十字路、牌樓、吳田、黃溢至安慶。全程210公里。這條古道,以祁門縣境內大洪嶺段最為難行。明萬曆年間,祁門縣有儒婦鄭氏,曾捐銀修辟。其後之年久失修,洪水沖刷,山崩道塞,石瞪剝蝕,幾至斷絕交通。清道光年間,地方人士捐款整修,鑿山平路,改善彎道,加鋪石板,路況遂有改觀。整段嶺路上七里下八里,嶺頭有石碑二塊,一刻修路經過及捐款、開支情況;一刻養護道路規定。現屯溪至安慶已通公路,古道荒廢。
【徽昌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古城至浙江昌化縣。出歙縣南門,東北行,經漁梁、鮑家莊、呈村降、大阜、霞坑、蘇村、粑樟里、三陽、星嶺關至浙江昌化縣,通杭州。歙城至星嶺關62公里。三陽之東,從竹鋪至星嶺關為高山地帶,嶺峻路險。其餘路段,依山傍河,為走廊地帶。星嶺關路段相傳為1131年岳飛提兵討楊么過此而建,元代曾整修。這條古道1932年改建為公路。
【徽池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慶府城。沿徽州至安慶古道,行至石添唐家渡分路,轉向正北,經溝汀、鷦鷯入貴池縣境;至虎子渡,沿秋浦河,指北偏西,順流直下,經高但、殷家匯轉。向東北行至貴池城。全程200公里。
【徽浮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江西浮梁縣。從歙縣城西行,經棠樾、唐模至潛口,轉向西南,經塘貝,跨豐樂水,過塘塢,至休寧徽光,經萬安至休寧縣城;出休寧縣西門西行,經夾溪橋、川湖街、藍渡、岩腳至界首,過界首至至黟縣漁亭;由漁亭西行,經楠木嶺至祁門縣的橫路頭、再西行,經金字牌、洪村至祁門縣城;由祁門縣城再西行,經新嶺、小路口、石坑、大北埠、羅村鋪至閃里;由閃里南下直趨浮梁縣城,全程200公里。潛口至塘塢10公里,路寬之至3尺,石板路面;徽光至休寧縣城10公里,路寬7尺,其路中為石板路面,寬1.5尺;休寧縣城至漁亭28公里,藍渡橋南沿橫江至岩腳段古道尚存,路寬7.5尺,路中石板路面寬1.2尺;漁亭至祁門縣城27公里;祁門縣城至浮梁縣城125公里。徽浮古道橫貫徽州西部,是古代驛道。現在這條路的大部分路段為慈張公路所利用。
【徽涇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涇縣。出歙縣城向東北行;經吳山鋪、牌頭、新管、上新入績溪縣境;經臨溪、雄路至績溪縣城;從績溪縣城向西北行,經高村、翠嶺、鎮頭、浩寨至分界山(績溪、旌德縣界);過分界山,經七里鋪至旌德縣城;由旌德縣城再向西北行,經新橋、柳山鋪、高口鋪、三溪鋪至浙溪入涇縣境;再北上,經榔橋至涇縣城。全程94公里。歙績段30公里,道路平坦,路寬6至9尺,修建慈張公路時被利用。績溪縣城至旌德縣城段古代設有驛鋪,自唐至清,為官員往來宣州、徽州的官道之一。其間,翠嶺段陡峻難行。宋代在翠嶺設立關寨,名"翠嶺關",1555年在關頭重建城蝶,為軍事要塞。清康熙年間,耿精忠響應吳三桂反清,攻績溪,翠嶺一帶是兩軍爭奪的戰場。宋王安石為江東提刑時,由江西經徽州赴寧國府,經過此道,有"夜過翠嶺月明中"詩句。清人施潤章亦有《過暈嶺》詩:"崇岡郁峻脂,鳥道繞山腹。仰探白日短,俯瞰陰霞伏。魚貫渡行人,馬瘦艱踝囹。春晴多好風,吹我岩壑綠。農耕嶺上雲,婦飯溪中犢。羈心曠登陳,瘠土見風俗。華陽靈跡閃,杖策尋石屋。 50年代,鎮頭以北,沿古道走向建成績溪至旌德公路,翬嶺古道已少行人。
【徽開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開化縣。出歙縣城西門,過太平橋西南行,沿豐樂水直上,繞過聖僧庵,經七里頭、冷水鋪、梅村至岩寺;自岩寺向南行,經於村至莫墩,轉向西南行,進入屯溪;由屯溪再甫行,經陽湖、臨溪、漢口至珍源(古為休寧、開化縣界),再前行,越馬金嶺,直趨浙江開化縣城)歙縣至屯溪段路寬3至4.5尺,現絕大部分為興建蕪屯公路所利用。屯溪至開化段為石板路面,現在大部分路段為屯開公路所利用。
【徽寧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寧國縣。沿徽徑古道至績溪縣城,由績溪縣城向東北行14公里至叢山關,出關入寧國縣境再向東北行,經金沙、三十八號橋至寧國縣城。此道古代設有驛鋪,是官員往來徽州的官道之一。明程敏政由京城返鄉,經此道過叢山關,曾賦詩:"江南江北路迢迢,馬上朱顏覺漸調。今日故鄉初入眼,叢山關下巧溪橋。"此道現為慈張公路所利用。
【徽青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青陽縣。出歙縣北門,西北行,過萬年橋,經富惕至許村;由許村北上,經五猖廟、茅舍、茶但至窘嶺關;過菩嶺,入太平縣境,至上嶺腳,經譚家橋、感樣里、迄溪、馬蘭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轉向西北,經秧溪河至廣陽,廣陽北上直通青陽縣城。此路多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寬3至6尺。
【徽婺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婺源縣。自歙縣至屯溪,從屯溪起,向西南行,經黎陽、高梘、瑤溪、新村、霞阜、龍灣至五城;轉向南,經山斗、於金擔、官鋪街、黃土嶺、下但,出休寧縣界,前行通婺源縣。瑤溪至五城段古道仍存,石板路面。其餘路段多為公路利用。古時,此道為婺源和徽州的聯系孔道,婺源茶葉由人力通過此道挑運至休寧龍灣,然後由水路或陸路運屯溪;由屯溪運去食鹽、布匹、糧食和其它日用品。休寧西南部的茶葉及其它土產,也大部分由此道運至屯溪交流。 "
【徽饒古道】 徽饒古道始建於唐代,均用長約4尺青石板條鋪砌而成的,由長江以北通往徽州、饒州等地的客商必經之道,故被稱「古徽道」,「徽饒道」即屬舊時的「國道」。 徽饒古道穿越是徽道的其中一段,全程15公里左右,由於年久失修,現在尚未完全開發,沿途斷崖峭壁林立,崇山峻林,自然風光秀麗,適合初級戶外愛好者的穿越體驗。
【江南第一關】關隘名。又名逍遙岩。位於績溪縣伏嶺鄉東部。海拔424米。乃徽州至杭州古道要隘。危岩陡絕,南北夾峙,上多怪石,下臨深淵。1257年績溪縣人胡旦,隨山勢開鑿瞪道,以便行旅。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間曾重修。從關腳至隘口瞪道約1400餘階,部分絕壁嵌入2米長花崗岩石條,築成瞪道。關門由四根巨大石條橫架在天然石住上構成。東西兩媚分別鐫有"徽杭鎖鑰"和"江南第一關"字樣。關東施茶亭旁岩石上,刻有記古道小史碑文。關名為明胡宗憲所取。
徽州塔橋
【下尖塔】塔名。位於徽州區潛口村南。建於1544年。塔七層八角,底層直徑約10米,層層縮小,外觀如錐,俗稱"潛口錐"。塔空心僅兩層,第一層:四面砌須彌座,牆上繪有佛像,第二層壁間嵌磚雕楣匾,內鐫"翼峰"二大字,旁署"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歲,竹溪翁汪道植謹立"。其餘五層為實心。現塔檐及頂部已毀,為徽州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岩寺塔】塔名。位於徽州區岩寺鎮北,西臨豐樂河;又名水口塔。始建於1544年,清康熙、道光年間曾作修葺。七層八面,高約66米,底徑約8米,逐層略內收。塔楷底層外伸1.5米,向上逐層加碼,至第七層檐出3米,使上層檐水直滴至地,為古塔奇構。塔內有磚階自復壁中盤旋而上,每層皆有佛龕、金匾。清末塔檐被焚,1914年塔頂又被雷擊倒坍,現僅存珠墩以下磚砌塔身。塔東有鳳山台,與塔同時建造。傳說初建時,以塔為筆,以台作硯,以塔西余公橋(已毀)當墨,預示岩寺鎮文運昌盛。現為戳州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園林水口
【徽州園林】區域園林名稱。作為供遊憩、文化娛樂、起居要求而興建的徽州園林,有文獻可稽者,從北宋開始。宋政和年間績溪許潤構樂山書院,建有天月亭、南樓等小築,常登覽其上。婆源朱氏園有池,有亭,朱韋齋寫有"方塘蔭瓦影,凈見鯨鯉行"的詩句。宋至元代,徽州私家園林營築較多,其中著名的有:宋績溪樂山書院,婆源朱氏園,歙縣醉園、先月樓,休寧竹洲吳氏園亭、首村朱氏園亭、東野山房、璜原吳氏園亭、龍源趙氏園亭,黔縣培筠園;元代休寧有林泉風月亭、醉經堂、月潭朱氏園亭、秋江釣月樓等。除黔縣培筠園尚存部分水石遺構,其餘已不存,只能從有關文獻中了解當初的面貌。明清時期,徽商將大量的金錢投入園林建設,使徽州園林達到極盛。徽州區西溪南村老屋閣右側的私家花園,面積僅400多平方米,營構極精,花園內遍植花木。左側為一方池塘,稱"漁翁塘",養荷放魚,供人觀賞垂釣。池畔建綠繞亭,老屋閣住宅拱立池、園之中,意境清新恬適。岩寺鎮有八大名園:娑羅園、菜園、檀山苑、西墅、會心園、茂林修竹、香雪窩、方氏園。村落水口原為風水而建,通過人們的經營,樓、台、亭、閣、塔、橋隱現於古樹綠蔭叢中,成為普通村民休憩娛樂的場所,是中國最早的公園形式。歙縣鄭村經鄭氏族屬的經營規劃,全村景緻呈現園林化意境,族人鄭九夏曾作《十二景圖》,每圖題詩一首,是人工造園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較早範例。徽州園林崇尚自然,就形造景,寓情於景(參見[竹洲吳氏園亭])。尤其"新安大好山水",處處是景,借景入園,全無人工雕飾的痕跡,為徽州園林的最大特色。
【果園】庭園名。位於徽州區西溪南村。始建於明,盛於清。當年園內有亭台樓閣,假山湖池,曲橋石堤,名花修竹。四周花牆圍築,園內景緻迷人,花香鳥語,四季如春。此園相傳為江南才子祝枝山所設計,今大部分毀於兵災,僅存假山、仙人洞、湖池及部分圍牆遺址。
【潛口水口】水口名。位於徽州區潛口村。紫霞峰為黃山山脈南側起點,有"黃山第一峰"之稱,此峰位於潛口村南側,山下溪水婉蜒而過,石板大道直通村中心,水口即設於此。紫霞峰高不到50米,呈環抱狀。山頂古樹茂密,以甜丘樹和楓樹為主。石板道兩旁遍植紫荊花。山拗處原建有觀音大殿,觀音塑像後有泉水流出,甘甜清涼。寺院除大殿外,二廂有附房供僧人住宿。院內地面全用石板鋪築。順溪水,過小橋,迎面築有靈官殿。石級迂迴而上,有覽勝亭。每逢節日或休閑時節,村人常到此游覽或祈禱。
㈡ 河南有正學堂方氏祖先嗎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歷史, 出自方雷氏。神農炎帝十一世孫即八代帝榆版罔長子曰雷,黃帝伐蚩尤權時,雷因功被封於方山(今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於方山後,稱方雷氏,子孫以地為氏,分為雷姓和方姓, 到了西周宣王時,方雷子孫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將軍,智勇過人。奉命南征,平定過荊蠻的叛亂,為周室的中興立下了大功。因此,後世不少方姓宗譜採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後」之說。 方氏在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時就承詔定譜,《方氏血脈譜》早在東晉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為「名家盛典」,並敕諭方氏子孫,「世代藏傳,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應廟會宗統譜》中記載:「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無別出也。江南、閩廣之方,俱自歙之東鄉,無別出也。歙之東鄉,則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譜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難序耳,世祖黟侯之墓與廟在淳者,子孫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廟,郡志載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鄺姓. 廣東及海外許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鄺" 溯源堂組織. 方、雷、鄺三姓「源同一脈,衍以三宗」.
㈢ 祖籍是湖北黃陂的,方氏家譜只知道爺爺福字輩,爸爸長字輩,到後面都
你爸爸是兆字派吧,湖北黃陂方氏字輩:「永樂山河定,端福兆泰祥
㈣ 桔子樹(盆景)怎麼養
金橘在春節期間,以盆栽觀賞為主,果實甜酸,皮肉可食。苗期每年翻盆換土1次,下墊雞鴨羽毛做基肥。結果以後可每2年翻盆換土。金橘的隔年結果(大小年)現象不明顯,如養護得法,可年年碩果掛滿枝頭。除水肥管理適度外,從春季萌發到掛果之前需適時適度進行三次修剪。第一次在早春果實採收後,應對所有枝梢進行重剪,每枝僅留側芽2枚。50天後,約在4月上旬抽生新梢的葉片已經生長健壯,應及時進行第二次短剪,促發二次枝。至6月上旬再對二次枝適時摘心,促發三次枝擴大株冠,增加著果部位。這3次修剪的做法是廣東花農促使金橘掛果迎春的傳統經驗。不同地區可根據自然氣候和環境條件,調節金橘生長發育,總為適時開花坐果,達到春節觀賞的目的。第三次摘心後長出的新梢,經40天至50天的生長,形成壯實枝條,葉片渾厚,葉色正常,表明金橘的主芽和預備芽都積累了孕育花芽的豐富營養物質。此時開始進行「扣水」,促發花芽。在8月中旬(處暑前10多天),逐日減少澆水量,使枝梢生長逐漸停止。到8月下旬(處暑前4 天至5天)停止澆水,經3天至4天日曬,葉片發蔫下垂,進而因缺水葉緣向內翻卷。盆土處於相對乾旱狀態時,可在早晚向葉片灑些水,中午稍向盆中點些水,以防止葉片萎蔫到不可逆轉的程度。當植株的主芽及預備芽都已膨脹,從綠轉白時,即為花芽分化完成。此時逐步恢復澆水量,並追薄肥,從8月末到9月初就陸續開花。
金橘容易形成花芽,但開花量多時,坐果率低,因而保果很重要。開花時,應適當疏花,每枝留花蕾2個至3個,同一葉腋內,如抽生2個至3個花芽,可選留1個。花期和坐果初期,澆水要比平時偏少。水大、水小或施大肥都會引起落花、落果。花期不可淋水,可在午前、傍晚在周圍環境灑水防塵,保持空氣清新濕潤。待幼果長到黃豆粒大坐穩後,才可增加澆水量和適度追肥,以磷鉀肥為主。發現抽生新梢,要及時摘除。除華南地區外,在入冬前應及時移入低溫或中溫溫室養護。觀果期室溫不宜偏高,盆土不可太干或太濕,保持空氣清新濕潤,可延長觀賞時日。
同屬的四季橘是金橘與橘的雜交種,果實扁球形,果徑約3厘米,成熟時橙黃色,果味酸,不能食用。四季橘從果熟到自然脫落,可達半年之久,如當年秋掛的果可觀賞到來年5月間。而金橘果熟後,只能持續觀賞1個至2個月,但以玲瓏清秀見長,尤耐觀賞。(中國花卉報)
㈤ 家譜丟了,尋找自己的輩分。
方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二,在台灣排名第五十三位。方姓的起源有兩種。一是炎帝的後代,炎帝的第九世孫方雷,因為幫助黃帝討伐蠻尤有功,被封於方山,後代就以方為姓。方姓的另外一個起源是出自姬姓。周宣王時期,大臣方叔領兵平定南蠻,被封於方,因為方叔姓姬,名寰,字方叔,後代就以他的字作為姓氏,也姓方。 發展和演變:方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泉州人翁乾度有六個兒子,分別姓洪,江,翁,方,龔,汪,這就是『六桂堂』之由來。方姓人早期主要在發源地河南發展,後來逐漸向四周擴展。唐代,河南方姓開始有人進入福建,廣東,並在清朝初期移居台灣。方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河南,泉州,固始,九江,莆田,漳州,青州,河東等。
方姓 源流編輯本段回目錄
方(Fā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黃帝神農氏裔孫雷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及《世本》等所載,相傳上古黃帝神農氏之裔孫雷,封於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陽龍門,東至密縣東境,綿延於伊川、偃師、鞏義、登封、滎陽、密縣境內的嵩山),後人以封邑為姓,稱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黃帝時「以功封方山」,黃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應該說方氏起源於河南嵩山一帶。
2、出自姬姓,為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姬方叔之後,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西周後期宣王時,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獫狁,特別是平息南方荊蠻的叛亂中居功至偉,周宣王封方叔於洛(今河南省洛陽市),其子孫以祖字為姓,稱為方氏,史稱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為神農氏第8代孫帝榆罔子雷之後,以地名為氏。傳說神農有後裔開始得雷姓。傳至8代孫帝榆罔之子雷,黃帝伐蚩尤時,因功被封於方山(大致為今河南省葉縣南),其後子孫有以地名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黃帝時嫫母之後。亦為河南省方氏(疑與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後所分。據《元和姓纂》所載,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後裔),生有六子,皆進士。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孫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數民族有方姓。如現今的滿、蒙、傣、回、土家、朝鮮、台灣土著、壯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姬方雷。炎帝神農氏第九代孫。黃帝伐蚩尤時,雙方激戰於涿鹿,雷奮勇殺敵,將生死置之度外,佐黃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戰爭勝利後,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於方山(今陝西省隴縣)。夏代時,其部落遷至今河南葉縣南、方城縣東北一帶,其後子孫有以封邑為氏者,稱方姓,他們尊姬方雷為方姓的得姓始祖。
方姓 概述編輯本段回目錄
方氏始祖—方雷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歷史。神農炎帝十一世孫即八代帝榆罔長子曰雷,黃帝伐蚩尤時,雷因功被封於方山(今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於方山後,稱方雷氏,子孫以地為氏,分為雷姓和方姓,到了西周宣王時,方雷子孫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將軍,智勇過人。奉命南征,平定過荊蠻的叛亂,為周室的中興立下了大功。因此,後世不少方姓宗譜採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後」之說。方氏在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時就承詔定譜,《方氏血脈譜》早在東晉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為「名家盛典」,並敕諭方氏子孫,「世代藏傳,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應廟會宗統譜》中記載:「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無別出也。江南、閩廣之方,俱自歙之東鄉,無別出也。歙之東鄉,則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譜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難序耳,世祖黟侯之墓與廟在淳者,子孫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廟,郡志載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鄺姓.廣東及海外許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鄺」溯源堂組織,方、雷、鄺三姓「源同一脈,衍以三宗」。
方姓 遷徙編輯本段回目錄
西漢末,丹陽縣令方紘因王莽篡權,為避亂,從河南遷居安徽歙縣東鄉(今為浙江淳安),成為徽嚴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紘二傳為儲, 其後代繁衍於嚴、婺、越、九江、滁陽、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儲有三子,其長子儀之後,遷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興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覿、季子洪之後流布亦廣。 漢唐間居住於歙東鄉及浙江省交通便利處的方氏,主要是覿與洪的後代。方氏為名門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縣為第3大姓, 淳安為第1大姓.漢唐間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
方姓
最早遷福建莆田的方姓為唐時方叔達官泉州,後居莆田方山,後裔稱「方山方」。晚唐另一支遷莆方姓為古歙人方廷范官長樂,被封金紫光祿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時稱「六桂聯芳」,尊方廷范為「六桂之父」。後裔「金紫六桂方氏」。該支方氏的一些外遷支派以「六桂堂」為堂號。
宋明時期, 莆田方氏科舉盛況空前,科甲人物競達360(進士和舉人)多人,兩宋方氏有28對父子、26對兄弟中進士,進士多達132人.居莆田諸姓之冠。
桐城(今為桐城和樅陽)方氏為第一大姓,主要有三大支, 曰「桂林方」,「魯谷共方」即「獵戶方」 和「會宮方」。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風衍長,幾百年不衰,為我國明代中葉以來,學術文化與道德上,歷史貢獻最著之家族。桐城方氏把方氏詩禮文化傳統發揚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為方氏揚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貢獻, 直到當代。
1、人口數據
歷史上,方姓以河南為發源地,以古徽洲為中心向四周擴展,是典型的南方大姓,人口重心在東南省份,其中安徽、 浙江、 江西、江蘇、河南最多,次為福建、兩湖、兩廣、雲南、 四川、台灣、海南、上海、北京、天津、陝西、 東北、山東等等。人口最多的縣市為廣東惠來縣,人口達17萬多(17%),其它人口較多的聚居縣市為福建雲霄縣,莆田縣,浙江淳安縣,桐廬縣,安徽桐城市,樅陽縣,歙縣,湖南平江市,廣東普寧市等等。
韓國溫陽方氏為唐代從中原河南遷過去的,人口10多萬,.始遷租方智.明代方孝孺拒絕為篡位的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暴君誅殺10族,被害人數達八百多人。株連流放的族人也高達萬人.這是方氏歷史上最大的災難.許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國各地。也有不少逃離魔掌的族人改為他姓, 如六,何,才,張,施, 旋, 余,汪等等。方姓在宋代列為第35位大姓,人口約45萬;佔全國0.59。 元朝列為第28位大姓;明代為49位,人口約44萬。佔全國0.47。最新統計當代方姓人口排全國第63位。 佔全國0.36。
2、名人數據
方姓歷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輩出。宋狀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譜中贊曰:「方氏之顯於周,漢以達我朝,聲光顯赫,流澤及後者,何其盛哉!」 到了明清二朝,以桐城方氏為代表的方氏詩禮世家更是使方氏的聲譽達到了鼎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方姓歷代名人242名,占名人總數的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8,排二十五位;著名醫學家佔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達147.22.(依次:錢顧陸崔汪沈史蕭杜孔方孟鄭范姚)。
方姓 郡望堂號編輯本段回目錄
1、郡望
河南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後移治安徽歙縣。
2、堂號
方姓堂號有:「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倫敘堂」、「榴耕堂」、「聚樂堂」、「敦義堂」、「永思堂」、「大訓堂」、「友慶堂」 「永錫堂」、「白雲堂」、「發祥堂」、「世恩堂」、「壯猷堂」、 「觀禮堂」、「陽牧亭」、「光遠堂」、「光啟堂」、「正學堂」、「朔源堂」。
方姓 字輩編輯本段回目錄
江蘇溧陽潘氏字輩:忠武賁威,峻卿輔乾,程皓策楚。
浙江新昌潘氏字輩:炳其宣慈,承先繼澤。
某支潘氏字輩:舊序:添萬汝和鸞,循女志思心,廷仕金□承,之起永長大。派行:忠厚傳家人,存心啟裔昌,經營多秀實,績治載元黃,博學詩書富,宗儒月桂香,乾坤敦孝蔚,仲伯篤恭芳,燕翼貽謀遠,周基德澤良,季孫分衍派,世代與天長。
滎陽堂潘氏字輩:力昭詒訓,芳遠澤深,美彥振起,宣述儒林,際逢景連,為國家琛。
湖南寧鄉潘氏字輩:德力昭先訓,培植在心誠,美彥筩振起,宣述定儒林。
江西潘氏排輩:庭芳應朝向,仕國文啟昌,仁明依勇綉,道德正榮光。
廣西平南國安鄉潘氏字輩:運善敬永誦,澤文潤國紅,維華田業永,興發有餘年,道真傳萬世,勤儉富千秋。
江西上饒清水鄉常阜村潘氏排輩:時之大成,肇修人紀,德必希賢,行惟求是,自天篤生,思皇多士,卜世其昌,永昭國史。
四川綿陽鹽亭海門村潘氏排輩:家朝萬事興,文章政國廳,宗之成永手,國泰祖先登。
贛鄂湘三省潘美潘騫公裔下子孫老譜聯派詩:淳道崇元運,文明際世隆,熙朝恆清泰,善裔裕亨豐。雍正壬子年派系詩:盛德承先業,鴻猶啟後雄,本支相繼祖,福祿定攸同。
廣東四會江谷潘氏字輩:玉宗文仕,維世廷宏。定成元緒,允啟歧光。英才昌濟,學智名馨。明德純雅,憲錫勲華。
山東濟南滎陽堂潘氏輩序:永文玉榮尚,傳家齊道昌,善述能繼志,以謀世運長。
方姓 武林流派編輯本段回目錄
桐城派—方苞桐城派:創始祖師為古文大師方苞。桐城散文派雄霸清朝文壇兩百多年。桐城派大家還有方東樹,方宗誠,方孝岳等。
桐城方氏學派:創始人方學漸,集大成者方以智。方氏家族七代人的研究,形成博大精深的易學體系,是近代科學易的先聲 。
洪門(又名洪幫) 創始人「洪門前五祖」(少林五祖):方大洪,「洪門中五祖」:方惠成。幾百年影響的反清復明組織。
少林白鶴拳:創始祖師方七娘,為南少林五祖拳之一,也稱永春拳,在閩粵海外影響巨大。
少林縱鶴拳:創始祖師方微石,一代武林宗師.縱鶴拳為白鶴拳的支派,流行於閩台海外各地。
少林方門拳:創始祖師方順懿, 根據少林剛拳和""肖門""的特點創造的。流行於成都市、重慶市、德陽市、樂山市等等
㈥ 誰知道許昌的歷史
概 況位於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北靠經濟繁榮的省會鄭州市和歷史文化名城開封市,西靠煤城平頂山市,南接新發展的漯河市,東連農業資源豐富的周口地區。面積5002平方公里,人口425萬,轄1區2市3縣,83個鄉鎮,2326個行政村。
許昌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相傳遠古時期以許由為首的游牧部落曾在此活動,故稱許地。自大禹帝之子啟在這里建立華夏史上第一個國都夏都開始,盡管朝代更替,世事滄桑,許昌一直是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特別在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劉協都許,許昌又成為東漢王朝的統治中心和曹操的軍事大本營,兵家注目,名士雲集,創造了燦爛的建安文學,彪炳於中華文學史冊。唐、宋、元、明、清時,許昌均為郡、府、州治所在地。解放前許昌為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1949年2月成立許昌專員公署,轄14個縣市。1986年實行以市帶縣,許昌市為地級市。1997年8月襄城縣整建制劃歸許昌市。
自然環境地處伏牛山余脈向東平原過渡地帶,地勢大體由西向東南傾斜,東西長117公里,南北寬75公里,呈東西狹長地帶。最高點大洪寨海拔1150.6米,最低點海拔50.4米。西部和西北部為低山丘陵地帶,中部和東部是黃淮沖積平原。年平均氣溫14.3一14.6C,年平均降水量671一736毫米,無霜期為217.5天。全市總土地面積4996平方公里。截止1997年底,全市轄禹州市、長葛市、許昌縣、鄢陵縣、襄城縣、魏都區6個縣(市、區),82個鄉(鎮)。
經濟現狀國內生產總值為145.1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7.98億元,第二產業67.94億元,第三產業39.2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4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l8元。現有耕地面積384.93萬畝。現已建成以煤炭、電力、冶金、建材、機械、食品等為主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紅薯、穀子為主。經濟作物有煙草、棉花、油菜、芝麻、花生等品種。森林覆蓋率為13.9%。礦產資源以煤為主,還有耐火粘土、水泥灰岩、鐵、銅、水晶等22個品種。禹州市是全國著名的中葯材集散地之一,中葯材品種有847種,大宗珍貴葯材有白芷、何首烏、五味子、白附、天南星、紅花、全蟲、鹿茸等35種。土特產有鄢陵花卉,歷史達一千年,素有「花縣」之稱,其中臘梅常做貢品,有"鄢陵臘梅冠天下"之譽。鈞瓷出於神生鎮,有1000多年生產歷史。神生鈞瓷"窯變"成色,絢麗燦爛,因同一窯燒出的產品顏色各一,形成了鈞瓷無雙的獨特風格。
交通狀況境內公路總里程1620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2.3公里。有國道107、311線穿過,全長138公里;省道6條共長281公里,縣鄉公路全長1163公里,專用公路全長38公里,其中二級公路313公里;晴雨暢通里程1249公里,橋梁268座7967延米,其中大中橋68座4829延米。鄉鎮公路晴雨暢通,1876個行政村通公路。有46公里京廣鐵路經過,市轄內有官亭、長葛、蘇橋、許昌等4個火車站,南部有孟寶鐵路29公里,轄區內有前聶、丁營、姜庄3火個車站。地方鐵路神鄲線經境內110公里,平禹線44公里。年客運量1529萬人,貨運量741萬噸,旅客周轉量74305萬人公里,貨物周轉量75765萬噸公里。民用汽車保有量21089輛,轄內有郵電局和所103處,電報電路70路,長話電路1562路,年郵電業務總量9432萬元。
交通規劃到2010年建成國家道主幹線京珠高速公路45.15公里,完成國道311線62公里及省道31線23公里的改建工程。到2000年全市2162個行政村通汽車,全市晴雨通車里程達1700公里,公路密度達每百平方公里36公里。到2010年全市公路總里程達2154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3.1公里。
名勝古跡許昌是省級歷史文化古城,旅遊資源以文物古跡為主。全市現有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近百處。劃分為中心旅遊區、禹州旅遊區、長葛旅遊區、襄城縣旅遊區和鄢陵旅遊區。已推出的專項旅遊線路有:關羽之路(春秋樓、灞陵橋、關帝廟),三國旅遊線(三國真跡與名勝、漢魏名人故里、遺跡與墓冢),尋根朝敬旅遊(陳氏、方氏、許氏、鍾氏),民俗民風旅遊(禹州鈞瓷),風景游覽線(西湖公園、灞陵公園、鄢陵臘梅盆景園、白沙水庫、禹州橡膠壩、紫雲山風景區)。 現有古遺址56處,古墓葬37座,古碑刻27通,古建築20餘所,歷史名人故里17處,出土文物萬余件,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7處。宋代鈞台窯遺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㈦ 關於普寧洪陽方氏的歷史
說到普寧就不得不說整個潮汕地區!~
據廣東省地圖冊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普寧縣,取名"普遍寧謐"之意.1993年撤縣建市(縣級市).全市面積1519平方千米,人口185.6萬人,轄19個鎮,1個鄉,5個街辦,市政府駐流沙鎮.是廣東省著名僑鄉.
普寧位於廣東省東部,潮汕平原西境,地理位置為東經115°43'--116°1',北 緯 23°05'--23°31',北回歸線橫貫境內北部,與北京同一時區。
揭陽是潮汕地區最早載入史籍的古縣之一,和海陽、潮陽並稱「三陽」。早在義安郡及後來的潮州郡之前,就有揭陽地和揭陽縣的存在。習慣叫法稱「古揭陽」,以別於設置獨立行政區劃後的揭陽縣。夾義的揭陽縣是設置於漢武帝元鼎六年(121),不過當時的揭陽縣轄境比現在的揭陽大得多。19叨年潮汕地區分拆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市。揭陽市統轄普寧、揭西、惠來,及增設的揭東縣。揭陽榕城為揭陽市駐地。
普寧市
普寧轄境原屬潮陽縣的一部分。明嘉靖四十二年,朝廷下詔,從潮陽縣分出洋烏、黃坑、戎水三個都置普寧縣。萬曆十五年又割洋烏、戎水歸潮陽縣管轄,清初上述兩都又重歸普寧縣管。因此,在不少舊存族譜中,談到遷移地時,常把潮陽與普寧混為一談。其實普寧黃氏是潮汕黃氏中重要的一支,全市有黃姓人口約15萬多人,約占普寧全市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人口居第二位,僅次於陳姓。黃姓宗親分布於全市。17個鎮、2個農場。全市計有黃姓人聚族而居村落102個。有一村一姓者,也有與其他姓氏和睦共居的。據調查,居住於流砂鎮的有馬柵等12個村落;,居住於占隴鎮的有西社的西南等8個村落,居住於大南山鎮的有灰寨等6個村落,居住於梅塘鎮的有泗坑等4個村落,居住於池尾鎮的有高明等4個村落,居住於大壩鎮的有半徑等3個村落,居住於燎原鎮的有埔上寮等3個村落,居住於洪陽鎮的有雨堂等9個村落,居住於南溪鎮的有籃兜等2個村落,居住於廣泰鎮的有山後等6個村落,居住於赤崗鎮的有五福嶼等3個村落,居住於麒麟鎮的有南坡等8個村落,居住於南徑鎮的有磨石坑等7個村落,居住於下架山鎮的有坡烏等5個村落,居住於石碑鎮的有古嶺等5個村落,居住於雲落鎮的有中央寨等5個村落,居住於里湖鎮的有竹頭等4個村落,居住於大池農場的有新星等3個村落,還有馬鞍山場的里仁村等。其中人口5000以上者有流沙鎮的東埔村等8個村,3000-5000人者有流沙鎮的馬柵村等11個村,1000-3000人者有雲落鎮的下新埔村等 25個村,500-1000人者有南徑鎮的磨石村等30個村,100-500的有洪陽鎮的新安村等26個村,100人以下者有雲落鎮的神前坑等2個村。其中聚族而居人口最多的自然村是梅塘鎮的泗坑村,近8千人,人口最少的是雲落鎮的上洞,僅60多人。
根據資料,普寧黃氏絕大部分屬禾坪派,但因分布村落較廣,世系較難理順。現僅對幾個主要世系進行闡述:
化公分派僚公世系:就已知材料,普寧屬於化公分派僚公世系的黃姓村落有:普寧占隴鎮西社黃氏、黃坑五福嶼黃氏、興仁鄉班湖(今普寧市裡湖)黃氏、坤頭山黃氏、山後村黃氏、東堆黃氏、桂嶺新鄉黃氏等地。譜雲:黃僚為峭山公10世,九傳至黃侗叟,創潮陽直浦。後代子孫分居潮陽各地(普寧時屬潮陽)。其分創普寧各鄉簡述如下:
占隴鎮西社黃氏:
1世峭山公。
2世寧化公。
3世道公。
4世文公。
5世省察公。
6世春公。
7世仁公。
8世潛善公。
9世久養公。
10世寮公,創居梅州。
11世吉慶公。
12世日新公。
13世文煥公。
14世淑敬公。
15世德彝公。
16世伯九公。
17世禮卿公。
18世侗叟公,子二:皇甫、經德;黃經德曾被朝廷任為潮陽縣知縣,黃侗叟隨子人潮,創居潮陽直埔都。
19世皇甫公,黃侗叟長子,曾以翰林學士致政,故其後代子孫尊稱為「致政公」。宋末自閩人潮,卜居潮陽奉恩鄉麻田麓之霞霖;有四子:松岩、松霍、松山、松澗。
㈧ 文竹的栽培技術
1、盆土:栽培文竹的盆土,宜用肥沃的沙壤土,要求溫暖濕潤、富含腐枝、排水須好,一般可採用園土4份、腐葉土2份、堆肥土2份和沙1份的比例配製,並要做到定期換土加肥。如果如施肥過濃引起「澆根」,需要倒盆除去肥料,並用清水沖澆土坨,再換進新土養殖。
2、澆水:澆水是文竹栽培養殖的關健點,澆水過多,盆土過濕,容易引起根部腐爛,澆水過少,則會導致葉尖枯焦發黃。因而澆水過程中,要視天氣、長勢和盆土干濕情況而定,做到不幹不澆,澆則澆透。在天熱乾燥時,可用水噴灑葉面的方式增濕降溫,冬天則要少澆水。
3、施肥:文竹不好肥,但也不能缺肥,受盆栽的盆土限制,文竹養殖必須及時補充養分,以滿足生長要求。文竹施肥過程中,要次多量少,不可施濃肥,否則引發葉黃。一般可選擇每月施一次腐熟的薄液肥即可,植株長大定型後,可適當控制減少施肥。生長期每月要追施1~2次含有氨、磷的薄肥,促使枝繁葉茂,其他液肥亦可。需要注意的是,開花期施肥不要太多,在5~6月和9~10月分別追施液肥2次即可。
4、光照:文竹養殖不能拿到烈日下暴曬,炎熱季節,應放置於陰涼通風之處。同時,文竹開花期既怕風,又怕雨,要注意通風的良好,好天氣時可適當置於室外接受陽光照射。冬季盆栽文竹溫度應保持5℃以上,以免受凍。
5、擺放:文竹喜愛清潔和空氣流通的環境,如果受煙塵、煤氣、農葯等有害氣體的刺激,葉子便會發黃、卷縮以至枯死。所以,應將文竹擺放在干凈清潔,通風良好的環境中,遠離大理石類釋放汞氣體的裝飾材料。
6、植株修剪:
葉狀枝缺失修剪:當主枝上小葉狀枝生長位置不理想或某種原因缺失時,可在主枝適當位置進行短截修剪,迫使該處的隱芽萌發。一般剪截的高度就是葉狀枝萌生的高度,枝上便剌所在的位置就是葉狀枝萌生的位置,而枝的粗度愈大,隱芽的萌芽率越高。
全株的更新修剪:若全株枝葉因受強烈日光灼傷或盆土過干,缺肥及某種未知原因而生長不良時,便可進行全株更新。更新修剪時,可全部將葉狀枝剪除,但要注意枝上倒刺看生的部位,因為它們決定了所留枝條的分布是否均樣。生長季度修剪一般高易萌生新枝,修剪後還應適當減少澆水量,絕對不可使盆土過濕,否則會導致修剪失敗。 文竹姿態優美,枝幹細柔,層次分明,高低有序,經過立意構圖製成盆景陳設陽台或室內,更顯秀麗寧靜。其製作方法如下:
材料先擇:高20cm左右文竹一棵,選10cm余高的文竹二棵;不規則形漢白玉淺盆和其配套的幾架;高10cm左右的山石若干;適量培養土和青苔。
盆景造形:把漢白玉淺盆面鋪一薄層培養土,把最高的一棵文竹、彎曲的枝葉向左植盆的右端,把第二高度文竹栽植第一株文竹左側不遠適當靠盆後沿的位置上,然後把最矮一棵文竹栽植盆長1/3與2/3交界處,文竹彎曲的枝葉也要向左,以達到三棵文竹朝向的協調統一。然後調整文竹在盆中的位置,達到自然優美為止。
點石鋪苔:在盆面適當靠右後的位置上擺放山石若干,並在盆面培養土上鋪蓋青苔,達到綠化的藝術效果。最後用清水向文竹和青苔上噴灑,使培養土濕潤即可。 1、盆控法:花盆與植株的大小比例應為1:3,這樣可限制根系的生長,保持株型大小不變。
2、摘去生長點:在新生芽長到2~3cm時,摘去生長點,可促進莖上再生分枝和葉片,並能控制其不長蔓,使枝葉平出,株形不斷豐滿。
3、利用文竹的趨光性:適時轉動花盆的方向,可以修正枝葉生長形狀,保持株型不變。
4、物遮法:即用硬紙片壓住枝葉或遮住陽光,使枝葉在生長時,碰到物體遮擋便莖轉或彎麴生長,從而達到造型的目的。
5、幾種造型法的綜合運用:
(1)塔式:選2--3枝高而挺拔秀麗的莖干為主峰,摘去莖上各個生長點,定株高為30--35厘米。餘下的枝乾和新生的莖干不要高於主峰。對新生芽,可視其莖的粗細來決定是否摘去生長點。若其莖比主峰的莖粗,應摘去,若比主峰的細,則不必摘,任其生長。與此同時,還需利用物遮法和其本身的趨光性不斷調整株形。
(2)雙叢式:在盆中栽植一高一低兩株文竹,高者30厘米左右,低者18厘米左右,生長期間再象塔式文竹那樣造型即可 。
(3)自然式:以文竹自然生長的株型為主,仍採用摘去生長點,物遮和利用其趨光性等基本方法,使枝葉舒展,給人以自然的美感。
需要注意的是,對文竹的整形必須與控制肥水結合進行。即在室溫15--18℃時,每周澆一次透水,使盆土保持濕潤(以手指可按下為宜)。不施肥或少施肥。
文竹每年應換盆一次,逐年加大,如不換大盆,可翻盆將小塊根剔去一部分,更換新土,原盆栽植,平時注意莖枝更新,隨時剔去衰老病殘莖枝。 功效
潤肺止咳,涼血通淋,利尿解毒.。主治肺結核咳嗽,急性支氣管炎,阿米巴痢疾,陰虛肺燥;咳嗽;咯血;小便淋瀝。
用法用量
1.內服:文竹25~40克,水煎加冰糖服.
2.內服:煎湯,6~30克。
抗菌作用
煎劑體外試驗對炭疽桿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類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殺滅蚊、蠅幼蟲的作用
將切碎的根置水中使成0.5-1%濃度,可使其中的孑孓於72-96小時後全部死亡,2-5%濃度時,經3-4天,可使其中的蛆死亡70-100%。
抗腫瘤作用
體外試驗(美藍法及瓦氏呼吸器測定),天門冬對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細胞型白血病及急性單核細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細胞的脫氫酶有一定的抑製作用,並能抑制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細胞的呼吸。印度產同屬植物Asparagusracemosus中所含皂甙,對動物子宮有抗催產素的作用。
鎮咳去痰作用
經動物試驗有鎮咳和去痰作用。
臨床應用
1、滄療乳房腫瘤對一般良性乳房腫瘤,尤其是乳房小葉增生,不論腫塊大小,奏效迅速,大多數可獲治癒。52例乳腺小葉增生和纖維腺瘤患者,治療後30例臨床痊癒,16例顯效,5例有效,1例無效。對乳腺癌也有一定的短期效果,表現為用葯後腫塊縮小,質地變軟;但長久療效尚不顯著,表現為用葯一段時間後,即呈相持狀態,不再有明顯進展(纖維瘤亦如此),個別病例雖加大劑量,亦未見明顯改善。對開始潰爛出血的乳房腫瘤和廣泛轉移的晚期乳癌,效果不佳。
用法:每日取鮮天門冬2兩,剝去外皮,隔水蒸熟,3次分服。亦可製成片劑內服、或注射劑供肌肉或靜脈注射。
2、用於擴張宮頸於人工流產前12小時,將天門冬插入子宮頸管,能使宮頸自然擴張與軟化。據84例觀察,效果良好者達94%,未發現1例感染。先兆流產病例應用後,可自行發動宮縮,排出宮腔內容物;對人工流產病例則無此現象。用法:選擇大小及彎度適當(長5~7厘米,直徑0.3~0.6厘米)、表面光滑完整的天門冬1條,末端系一紗線,浸泡於95%酒精中,4小時後即可應用。操作時按常規消毒,擴張陰道,暴露宮頸外口,以長鑷子夾住天門冬的系線端,另一端對准宮頸口徐徐插入,達子宮頸管內口。陰道內填塞紗布1塊,以防天門冬脫落。約12小時即可行刮宮術。
炮製方法
1、天門冬
《註解傷寒論》:「去心。」《雷公炮炙論》:「凡使,去上皮一重,劈破去心。」陶弘景:「蒸,剝去皮,雖暴干,猶滋潤難搗,必須薄切,暴於日中或火烘之也。」《千金要方》:「洗凈,去心皮。」《本草圖經》:「根,四破之,去心,先蒸半炊間,暴干。停留久仍濕潤,入葯時,重炕焙令燥。」《濟生方》:「湯浸,去心。」《仁術便覽》:「水潤,略蒸,去心。」《本草原始》:「去心但以水漬漉使周潤,滲入肌候軟緩緩劈取,不可浸出脂液,不知者乃以湯浸多時柔則柔矣,然氣味都盡,用之不效。」《葯品辨義》:「打扁抽去 心。」現行,取原葯材,除去雜質及泛油色黑者,迅速洗凈,或用明礬水洗凈,曬至半干,切薄片,乾燥。
2、炒天門冬
《丹溪心法》:「炒。」現行,取凈天門冬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涼。
3、炙天門冬
《食療本草》:「入蜜煮之。」現行,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後,投入凈天門冬片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深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天門冬片100kg,用煉蜜12kg。
4、朱天門冬
取凈天門冬片用清水微潤濕,撒入硃砂細粉拌勻,曬干或晾乾。每天門冬100kg,用硃砂0.15kg,以清心除煩。貯乾燥容器內,炒天門冬、炙大門冬、朱天門冬密閉,置於陰涼乾燥處,防潮,防霉,防蛀。
葯材性味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甘,大寒,無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葯材歸經
入肺、腎經。
1、《湯液本草》:入手太陰、足少陰經。
2、《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
功用主治
天門冬的功效:滋陰,潤燥,清肺,降火。治陰虛發熱,咳嗽吐血,肺痿,肺癰,咽喉腫痛,消渴,便秘。
1、《本經》: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
2、《別錄》: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
3、《葯性論》: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療肺痿生癰吐膿,治濕疥,止消渴,去熱中風。 宜久服。
4、《千金方》:治虛勞絕傷,老年衰損羸瘦。
5、《日華子本草》:鎮心,潤五臟,益皮膚,悅顏色,補五勞七傷,治肺氣並嗽,消痰、風痹熱毒、游風、煩悶吐血。
6、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痿蹷嗜卧,足下熱痛。
7、《本草蒙筌》:能除熱淋,止血溢妄行,潤糞燥秘結。
8、《綱目》:潤燥滋陰,清金降火。
9、《植物名實圖考》:拔疔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熬膏或入丸、散。
用法宜忌
虛寒泄瀉及外感風寒致嗽者,皆忌服。
1、《本草經集注》:垣衣、地黃為之使。
2、《日華子本草》:貝母為使。
3、《本草正》:虛寒假熱,脾腎溏泄最忌。
葯方選錄
1、治嗽:人參、天門冬(去心)、熟乾地黃各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含化服之。(《儒門事親》三才丸)
2、治吐血咯血:天門冬一兩(水泡,去心),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熟)、貝母(去心,炒)、白茯苓(去皮)、阿膠僻之,蛤粉炒成珠子)各半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一丸咽津,日夜可十丸。(《本事方》天門冬丸)
3、治婦人喘,手足煩熱,骨蒸寢汗,口乾引飲,面目浮腫:天門冬十兩,麥門冬(去心)八兩,生地黃三斤(取汁為膏)。上二味為末,膏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煎逍遙散送下。逍遙散中去甘草加人參。(《素問病機保命集》天門冬丸)
4、治肺瘙咳嗽,吐涎沫,心中溫溫,咽燥而不渴者:生天冬搗取汁一斗,酒一斗,飴一升,紫菀四合,入銅器煎至可丸,服如杏子大一丸,日可三服。(《補缺肘後方》)
5、治血虛肺燥,皮膚拆裂,及肺痿咳膿血證:天門冬,新掘者不拘多少,凈洗,去心、皮,細搗,絞取汁澄清,以布濾去粗滓,用銀鍋或砂鍋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溫酒調服。(《醫學正傳)天門冬膏)
6、治扁桃體炎、咽喉腫痛:天冬、麥冬、板藍根、桔梗、山豆根各三錢,甘草二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葯手冊》)
7、治老人大腸燥結不通:天門冬八兩,麥門冬、當歸、麻子仁、生地黃各四兩。熬膏,煉蜜收。每早晚白湯調服十茶匙。(《方氏家珍》)
8、治疝氣:鮮天冬五錢至一兩(去皮)。水煎,點酒為引內服。(《雲南中草葯》)
9、催乳:天冬二兩。燉肉服。(《雲南中草葯》)
相關記載
1、《本草衍義》:天門冬,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
2、《本草蒙筌》:天、麥門冬,並入手太陰經,而能祛煩解渴,止咳消痰,功用似同,實亦有偏勝也。麥門冬兼行手少陰心,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於賊邪,故止咳立效;天門冬復走足少陰腎,屢屢滋腎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氣,故消痰殊功。蓋痰系津液凝成,腎司津液者也,燥盛則凝,潤多則化,天門冬潤劑,且復走腎經,津液縱凝,亦能化解。麥門冬雖葯劑滋潤則一,奈經絡兼行相殊,故上而止咳不勝於麥門冬,下而消痰必讓於天門冬爾。先哲亦曰,痰之標在脾,痰之本在腎。又曰,半夏惟能治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以是觀之,則天門冬惟能治痰之本,不能治痰之標,非但與麥門冬殊,亦與半夏異也。
3、《本草匯言》:天門冬,潤燥滋陰,降火清肺之葯也。統理肺腎火燥為病,如肺熱葉焦,發為痿癰,吐血咳嗽,煩渴傳為腎消,骨蒸熱勞諸證,在所必需者也。前人有謂除偏痹、強骨髓者,因肺熱成痿,腎熱髓枯,筋槁不榮而成偏痹者也。天門冬陰潤寒補,使燥者潤,熱者清,則骨髓堅強,偏痹可利矣。然必以元虛熱勝者宜之。
4、《長沙葯解》:天冬清金化水,止渴生津,消咽喉腫痛,除咳吐膿血。《傷寒》麻黃升麻湯用之,治厥陰傷寒,大下之後,咽喉不利,吐膿血、泄瀉不止者,以其清火逆而利咽喉,療肺癰而排膿血也。天冬潤澤寒涼,清金化水之力,十倍麥冬,土燥水枯者甚為相宜。陽明傷寒之家,燥土賊水,腸胃焦涸;瘟疫斑疹之家,營熱內郁,臟腑燔蒸;凡此閉澀不開,必用承氣,方其燥結未甚,以之清金泄熱,滋水滑腸,本元莫損,勝服大黃。又或瘡瘍熱盛,大便秘塞,重劑酒煎,熱飲亦良。其性寒滑濕濡,最敗脾胃而泄大腸,陽虧陰旺,土濕便滑者宜切忌之。其有水虧宜餌者,亦必制以滲利之味,防其助濕。
5、《本草正義》:天門冬肥厚多脂,《本經》雖曰苦平,其實甚甘,氣薄味厚,純以柔潤養液為功,《本經》主暴風,蓋指液枯內動之風而言,滋潤益陰,則風陽自息,此即治風先治血之義。痹亦血不養筋之病,正與風燥相因而至,故治風者亦能治痹,非以祛外來之風痹。惟濕為陰寒之邪,痹病固亦有因於濕者,然必無甘寒陰葯,可治濕痹之理,蓋傳寫者誤衍之,天冬柔潤,豈可以療陰霾之濕邪痹著?《本經》又曰強骨髓,則固益液滋陰之正旨,三蟲伏屍,即血枯液燥之勞瘵,甘寒清潤,原以滋燥澤枯,是以治之。
6、《本經》: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
7、《別錄》: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
8、《葯性論》: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療肺痿生癰吐膿,治濕疥,止消渴,去熱中風,宜久服。
9、《千金方》:治虛勞絕傷,老年衰損贏瘦,偏枯不隨,風濕不仁,冷痹,心腹積聚,惡瘡,癰疽腫癩,亦治陰痿、耳聾、目暗。
10、《日華子本草》
11、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痿蹶嗜卧,足下熱痛。
12、《本草蒙筌》:能除熱淋,止血溢妄行,潤糞燥秘結。
13、《綱目》:潤燥滋陰,清金降火。
14、《植物名實圖考》:拔疔毒。 文竹以盆栽觀葉為主,清新淡雅,布置書房更顯書卷氣息。文竹枝葉纖細,挺拔秀麗,疏密青翠,姿態瀟灑,是良好的切花、花束、花籃的陪襯材料。稍大的盤株可置於窗檯,大型盆株加設支架,使其葉片均勻分布,可陳設在牆角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