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送綠植
A. 立夏節的習俗有哪些
立夏節的習俗:
立夏節時,大人用絲線編成蛋套,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掛在小孩子脖子上。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小孩子相互比試,稱為斗蛋。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系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秤人活動主要流行於南方,類似於春節期間「人日」的活動。秤人據說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說蜀漢先主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修書向諸葛亮匯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另種說法是,魏國司馬昭發兵消滅蜀漢,又恐原屬漢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虜的後主阿斗,封他為安樂公。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馬昭當著一批跟到洛陽的蜀漢降臣之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以後每年立夏再秤一次,布告天下,表示他沒有虧待安樂公,使他年年增加體重。後民間仿效,由此形成風俗。
立夏秤人有兩種,有的懸秤於大樹,多是給老人小孩秤量。有的懸秤於屋樑,是女子互相秤量,品肥論瘦,嘻哈打趣,儼然一種閨中游戲。蔡雲《吳覦》詩雲:「風開綉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
立夏日為漢族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流行於全國各地,農歷四月間(陽歷5月6日)進行。立夏與立春立秋立冬一樣,是標志四季開始的日子。立夏之時太陽到達黃經45度,這便是夏天開始的時刻。與立春時的東郊迎春一樣,立夏時也有迎夏儀式。古時天子率百官迎夏於南郊,並祭祀炎帝和祝融。立夏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民間以立夏日的陰睛測一年的豐歉,認為立夏時下場雨最好,民諺雲,「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
B. 立夏習俗
浙江農村地區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
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同時,蘇州立夏還要吃海螄、麵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饋節」。
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
杭州在立夏日有吃「野夏飯」之俗。是日,小孩子們成群結隊,向鄰里各家乞取米、肉。然後到野地里採掘野菜、竹筍,用石頭支起鍋灶,自燒白吃,稱為吃「野夏飯」或「立夏飯」。這種風俗就是自比乞丐,以為可以避災禍。吃完立夏飯,大人拿來籮筐、大秤。給孩子們秤體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上海立夏日吃蛋。立夏當日,孩子們的脖子上總要掛上一個用紅色網套套著的蛋。上海也有「節交立夏記分明,吃罷攤菜試寶稱。」的習俗,立夏之日要吃芋頭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餅,中午時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稱一下體重。
立夏習俗:南方地區吃筍、槐豆、「五色飯」
四川、岩坦山區家家要吃筍、槐豆。說吃了竹筍腳骨硬,好爬山。還吃青梅,燒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習俗,說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軟菜(君踏菜)的習俗,說吃後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光滑。
在廣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稱作立夏飯。
立夏習俗:吃烏米飯
烏米飯,烏黑油亮,清香可口,由糯米浸入烏樹葉內數小時後燒煮而成。立夏這一天,江南農村人人愛吃。據說,這個風俗源於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
孫臏和龐涓本是同窗學友,都是鬼穀子的學生。兩人學業、智謀都不相上下,但孫臏為人誠實厚道,龐涓卻富有心計。兩人跟隨師父苦學三年,龐涓見學業已就,就要下山立功揚名,就拜別了師父,來到了魏國。孫臏認為自己尚未學成,繼續隨師傅學習。鬼穀子早就看中了這位老實忠厚的學生,就教他兵書陣法,期望他能拯救亂世,一展宏圖。
兩年過去了,一天,孫臏收到了龐涓的一封信,說是自己已當上了大將軍,邀請他到魏國,共同輔佐魏王。孫臏很高興,就找老師商量。老師看了信沉默不語,但還是同意孫臏下山。
孫臏一到魏國,龐涓就把他推薦給魏王,很得魏王賞識。從此,二人經常在一起共商國家大事,談論富國強兵之道,並研討陣法和用兵之策。龐涓見孫臏高出自己許多,才知道先生已把兵書傳授給了孫臏。他想借兵書來讀,孫臏只好以實相告,先生不讓帶下山來。龐涓悶悶不樂。
突然有一天,孫臏被一群刀斧手綁架,用了一頓大刑,還被挖去了兩只膝蓋骨,然後拋進監獄。孫臏痛得死去活來,不僅大聲責問士卒,士卒並不答話,只說是魏王的命令。孫臏感到自己冤枉,自己沒有任何過錯,卻不知為何受此大刑,他多麼盼望龐涓能替自己說句公道話啊!龐涓果然來了,他抱住孫臏的廢腿哭得涕淚橫流:「魏王怎麼干出這種事來呀!」孫臏也泣不成聲,請龐涓搭救。龐涓絕望地說:「若是旁人還成,可對魏王,我能有什麼辦法呀!」
龐涓每天都到獄中來看望,還讓人送來好茶好飯供孫臏食用。孫臏非常感動,心想患難識知己,還是老同學好啊。孫臏自從兩腿殘廢以後,萬念俱灰,心想自己飽讀兵書,而今卻成廢人,不能建功立業,活著還有什麼用呢?幾次想自尋短見,卻被龐涓勸阻,並說願意伺候他一輩子。孫臏聽後,感動得熱淚盈眶。
有一天,龐涓又來看孫臏,閑聊起來。龐涓說:「師弟啊,你要振作起來,你雖然殘廢了,不能統兵打仗,建功立業。但是,你還可以把自己的用兵之道寫下來,著書立說,傳之後世,同樣可以流芳百世啊!」聽著龐涓語重心長的話,孫臏感到很有道理,不禁點頭稱是。
自那天以後,孫臏起早貪黑,廢寢忘食,每天寫兵書不停。龐涓來得更勤了,噓寒問暖,察看寫兵書的進度,還勸他當心身體。孫臏感謝龐涓深厚的友情,更加勤奮,心想寫成後送給龐涓,以答謝他的照顧之恩。
幾個月過去了,兵書很快就要寫成了。一天,看守孫臏的老獄卒熱心地對孫臏說:「先生的兵書寫成之後,我一定設法給你送回家去。」孫臏微微一笑,說:「老人家,不必了,兵書寫成之後我就送給龐大將軍。我們是同窗好友,交給他,我就放心了。」
獄卒一聽,驚訝得張大了嘴,半天說不出話來。孫臏驚奇地問:「你這是怎麼了?」老獄卒長嘆一聲,悲涼地說:「先生,你太仁厚了,害你的正是龐將軍啊!是他嫉恨你的才學,才設計陷害你的啊!」的確如此,龐涓雖然足智多謀,可是心胸狹窄,妒賢嫉能。他見孫臏熟讀兵法,惟恐影響自己的前程,就設計陷害,並用了刖刑,使他不能統兵上陣,並想法騙取兵書。
孫臏一聽老獄卒的話,猶如青天霹靂,驚的他目瞪口呆。他思前想後,終於恍然大悟,識破了龐涓的險惡用心。他憤怒已極,沒想到自己敬重的同窗好友,竟是一個奸詐小人。他把寫好的兵書全部燒毀,並想好了對策。
第二天,龐涓來到獄中,見孫臏蓬頭垢面,又哭又笑,瘋瘋癲癲,寫好的兵書也已燒毀,氣得他立刻命人把孫臏關進豬圈裡,監視起來,看他是真瘋還是假瘋。誰知,不一會兒,孫臏便枕著豬槽呼呼大睡了。
從此,孫臏不吃不喝,瘋瘋傻傻,整日與豬廝混在一起。老獄卒非常同情孫臏的遭遇,見他一天天消瘦下去,整天悶悶不樂。這事被老獄卒的老伴知道了,獻計道:「用烏樹葉子浸拌糯米,煮成飯後捏成小團子,跟豬糞的顏色、形狀差不多,既可瞞過龐涓,又可救孫臏的性命。」老獄卒聽後大喜,忙讓老伴快做。這天正好是立夏,老獄卒在值班時,就把烏米團子塞給了孫臏。
聰明的孫臏不點自明,等龐涓來看他時,就笑嘻嘻地順手抓起身邊的豬糞,「噼里啪啦」地朝龐涓扔去。龐涓左躲右閃,還是扔了一身豬糞。孫臏拍手笑道:「這豬糞這么好,你不吃,我可要吃了。」說著,他摸起一個個「豬糞」吃起來。龐涓看到孫臏吃豬糞,這才相信他是真瘋了,就這樣放鬆了對他的看管。
齊國早就聽說孫臏的才名。田忌就派人同老獄卒一起設計救出了孫臏。孫臏來到齊國,被拜為軍師,坐在輪椅上指揮打仗。後來,齊國和魏國交兵,在馬陵道這個地方,孫臏打敗魏軍,射殺了龐涓,終於報仇雪恨。
孫臏十分感激那位老獄卒,每到立夏,他就要吃一頓烏樹葉糯米團。人們欽佩孫臏的氣節才華,也在立夏時做烏米飯吃。立夏吃烏米飯的風俗便形成了。據說,吃烏米飯還能祛風敗毒,連蚊蟲也不會叮咬了。
立夏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食用麵食
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製作與食用麵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面餅和春卷三種。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餅,有甜、咸兩種,咸面餅的用料有肉絲、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餅則多加砂糖;春卷,用精製的薄面餅,包著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絲等餡料,封口處用麵粉拌蛋清粘住,然後放在熱油鍋里炸到微黃時撈起食用。
立夏習俗:厭祟避蛇
立夏日雲南民俗關注的是厭祟避蛇。清乾隆元年《雲南通志》載,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莢枝、紅花於戶,以厭祟;圍灰牆腳以避蛇」。值四月而言避蛇,與十二生肖已屬蛇有關聯,地支紀月,三月為辰,四月為已。立夏厭祟,門上插皂莢樹枝,和紅花,含有黑(水)、紅(火)既濟之義。按照古代五行說,黑為水,紅為火。這是希望通過兩者相互制約,達到一種平衡。同時,古人不僅日常用皂莢去污,還以皂莢人葯,認為它具有殺蟲功能。將它當做厭祟之物,也著眼於除穢驅邪。舊時五月有門懸皂莢風俗,皂莢狀若刀形,稱為「懸刀」,相傳可以嚇跑鬼怪。清光緒年間雲南《騰越州志》也說:「立夏日,插皂角枝、紅花於戶以厭勝,圍灰牆腳以避蛇。」清代《浪穹縣略志》記雲南大理一帶風俗:「立夏,插白楊於門,以灰灑房屋周圍,名日『灰城』,以避虺毒。」與其它地區有所不同的是,門前插白楊。
C. 立夏到了,家裡養了植物了嗎
養了,我家裡也有好幾盆綠蘿,發財樹,幸福樹,綠蘿都是我自己扦插出來的,很好養,干透及時澆水就可以
D. 立夏養什麼樣的植物好
夏天來了,高溫炎熱隨之而來,立夏給花友們介紹7種超適合夏天養的植物吧,不僅不怕熱,容易養活死不了,而且因為夏天的高溫和光照,瘋狂生長、開花不斷。
1、太陽花
太陽花絕對的不怕曬的花卉,越曬越長,開花越美,而且還非常的好養,想要夏天有花看,太陽花少不了哦!
2、茉莉
茉莉花期長,盛花期在最炎熱的6到8月份,也就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高溫,長日照環境有利於枝條形成花芽,因此,茉莉在盛夏,很容易出現大量開花的現象。
3、三角梅
三角梅屬喜光性植物,每天要有4~6小時充足的陽光,光線不足或過於蔭蔽,新枝生長細弱,葉片暗淡。在充足陽光下可開花不斷,花色鮮艷。盆栽宜擺放在朝西或朝南的窗檯和陽台。
4、美女櫻
美女櫻又叫四晃綉球是一年生草本花卉,其姿態優美,花色豐富,色彩艷麗,盛開時如花海一樣,令人流連忘返。株叢矮密,花繁色艷,開花部分呈傘房狀,花色有白、紅、藍、雪青、粉紅等,適合盆栽觀賞或布置花台花境。
5、長春花
長春花花多,花期長,用於花壇、花境和林緣布置,也可盆栽觀賞。葯用,但此植物有毒,不可誤食,入葯需控制用量。
6、滿天星
蓬鬆輕盈的小花,是適合搭配其他植物的好配角。在混植花壇里種植,可以增加柔和印象。花後把花莖剪至剩下數節,會萌發側芽而再次開花,秋季也可開花。
7、常夏石竹
常夏石竹,常綠,葉形優美,花色艷麗,且花具芳香,花期長,被廣泛用於點綴城市的廣場、公園以及也深受家庭盆栽的喜愛。為稱為「冬不枯,夏不伏」的地被植物。
E. 立夏後植物還能嫁接嗎
可以的,一般露地植物嫁接可以選擇在春夏秋三季,大棚,溫室里一年四季都可以
F. 立夏的節氣習俗是什麼
我國自古以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皇帝要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外的南郊迎夏,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農耕。《禮記。月令》中說:「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還返,行賞、封諸侯,慶賜遂行,無不歡悅。」古時,迎夏的隊伍穿的禮服、佩的玉、坐的馬車和馬、甚至於車上的旗幟都是紅色的,這預示著熾熱的夏天就要到來了。
直到現在,遺留下來的傳統習俗依然不少。
1.掛蛋、斗蛋立夏當天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泡上數分鍾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脖子上。孩子們便三三兩兩圍在一起玩斗蛋了。蛋有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後決出勝負。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
立夏日有忌坐門檻的習俗。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志》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
2.稱人稱人的習俗在立夏吃罷中飯後進行。人們在村口或台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個凳子,大家依次坐到凳子上面稱一下。司秤人一邊打秤花,一邊講著吉利話。稱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稱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稱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
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里。
至於立夏「稱人」習俗的來歷,民間傳說與孟獲和劉阿斗的故事有關。據說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以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咐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托之日,恰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立刻去拜阿斗。從此以後,每到夏日,孟獲都依諾前來拜望。過了許多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斗。而孟獲不忘丞相重託,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拜望阿斗,每次去則都要稱阿斗的體重,以驗證阿斗是不是被晉武帝虧待了。他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攻晉。晉武帝為了蒙蔽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斗吃。阿斗見了又糯又香的豌豆糯米飯,飯量大增。孟獲進城稱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幾斤。阿斗雖然沒有什麼本領,但有孟獲立夏稱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虧待他,日子也過得太平,福壽雙全。這一傳說,雖與史實有出入,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稱人能給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禱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3.立夏飯立夏當天,許多地方的人們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後發展為倭豆肉煮糯米飯,菜有莧菜黃魚羹,稱吃「立夏飯」。
南方很多地區的立夏飯是摻雜豌豆的糯米飯。桌上擺有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餚。鄉俗蛋吃雙,筍成對,豌豆多少不計。民間相傳立夏吃蛋主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得到補充。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日,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耗,立夏應該進補。嵊諺有旺生,寓人雙腿也似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走遠路,寓意主腿。帶殼豌豆狀如眼睛。古人眼疾很多,人們為了去除眼疾,以吃豌豆來祈禱一年眼睛似新鮮豌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
寧波的立夏習俗要吃「腳骨筍」,用烏筍燒煮,每根三四寸長,不剖開,吃時要揀兩根一樣粗細的筍一口吃下,說吃了能「腳骨健」
(身體康健)。再是吃軟菜,說吃後夏天不會長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細膩。
湖南長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
民諺雲「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音為『坨』),一腳跨過河」,意喻力大無窮,身輕如燕。
上海郊縣農民立夏日用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
湖北省通山縣民間把立夏作為一個隆重節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蝦、竹筍,謂之「吃泡亮眼,吃蝦大力氣,吃竹筍壯腳骨」。
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面,即購買海蝦摻人面條中煮食,海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表達對夏季之祝願。
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為主。
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人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
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主要有兩類,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非常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鄰里互邀喝糊湯。這與浙東農村立夏吃「七家粥」
的風俗有些類似。「七家粥」與「七家茶」也可當做是立夏嘗新的另一種形式,「七家粥」是收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享。「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自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坐在一起共飲。
這些粥或茶並不見得是多麼美味的食物,但這些儀式,卻可以說是舊時農村社會中重要的聯誼活動。
G. 二十四節氣賞什麼植物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年6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個節氣在大自然中的反饋也是不同的,四季變化,景色迥然。讓我們來欣賞下每個節氣帶給我們的不同風景。
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農歷二十四節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系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穀雨共八氣,每五日為一候,共計二十四候,每候對應一種花信。
二十四節氣的順口溜: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
雨水——獺祭魚、鴻雁來、草木萌動
驚蟄——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春分——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
清明——桐始華、鼠化為鴽、虹始見
穀雨——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
立夏——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
小滿——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種——螳螂生、鵙始鳴、反舌無聲
夏至——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
小暑——溫風至、蟋蟀居辟、鷹乃學習
大暑——腐草化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立秋——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處暑——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
白露——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秋分——雷始收聲、蟄蟲培戶、水始涸
寒露——鴻雁來賓、雀攻大水為蛤、菊有黃花
霜降——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咸俯
立冬——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虹藏不見、天氣上騰、閉塞而成冬
大雪——鴠鳥不鳴、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
小寒——雁北向、鵲始巢、雉始雊
大寒——雞始乳、鷙鳥厲疾、水澤腹堅
H. 立夏的風俗 立夏有哪些風俗
1、吃蛋
在民間,有「立夏吃蛋,石頭踩爛」的說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會勁頭足。孩子們脖子上掛著用絲線編成的蛋套,裡面裝入煮熟的雞蛋、鴨蛋,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相互用力比試,稱為撞蛋。
2、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有秤人的習俗。古詩雲:「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人們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講著吉利話。
秤人這一風俗的由來,民間的傳說雖有不同的版本,但都與劉備的兒子——阿斗有關。
3、喝粥
根據當地史料記載,我國古時每年「立夏」節氣,民間形成了吃粥、掛蛋等習俗。民間傳說立夏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無病無災,雖然只是傳說,但這種習俗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4、吃立夏飯
立夏這一天,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要變著花樣吃各種飯,烏米飯、豌豆糯米飯……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飯,但因為加進了各種時令的料,變換出不同的顏色,也會引得人們食慾大開。
立夏這天,南方人喜歡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俗稱吃「立夏飯」。烏米飯也是立夏一大美食。烏米飯做起來其實也很簡單:先把烏樹葉子搗爛,在冷水中浸泡,然後去渣,再將洗凈的糯米浸入烏樹葉子汁內,把糯米浸透,變成黑色,再放入鐵鍋里蒸熟,最後再撒上些白糖,這就搞定啦。據說,這個風俗源於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
5、嘗新
很多地方有「立夏嘗鮮」之俗。人們品嘗時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諸如吃櫻桃、芽筍、青蠶豆、蒜苗、莧菜、青梅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各種各樣的蔬果都應該多吃點。
6、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
7、食麵食
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製作與食用麵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面餅和春卷三種。
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餅,有甜、咸兩種,咸面餅的用料有肉絲、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餅則多加砂糖;春卷,用精製的薄面餅,包著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絲等餡料,封口處用麵粉拌蛋清粘住,然後放在熱油鍋里炸到微黃時撈起食用。
8、喝茶
我國江西、揚州等地有立夏飲茶的習俗。夏天酷暑炎熱,經常喝茶,尤其是偏涼性的綠茶,可以讓暑氣頓消,起到清熱解暑、利尿排毒的作用。另外,夏季氣溫高,人體丟失的水分多,常喝茶可以及時補充水分。
不過,茶葉中含有的茶鹼是一種中樞神經的興奮劑,夏天喝茶消暑的同時也要注意避免出現「醉茶」的現象,不喝濃茶。不空腹喝茶、不大量喝茶,如果出現「醉茶」,可及時吃點東西,喝點白開水來緩解。
9、迎夏
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據載,立夏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且馬匹、車旗一律朱紅,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還有習俗說立夏日不迎夏,會有病災纏身。
I. 立夏開什麼花 十種常見的立夏植物
在立夏時節開的花還有很多,如海棠、含笑、鳶尾、紅花酢漿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