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盆景
⑴ 蘇州園林虎丘著名景點是那些
蘇州園林虎丘有遠近聞名的望江亭,令人流連忘返的醉月樓,還有虎丘塔,內虎丘劍池等等等,數容不勝數 很多,值得一去。蘇州園林虎丘著名景點是哪些,有劍池,虎丘塔,憨憨泉,試劍石,二仙亭,千人石,萬景山莊,擁翠上庄,斷梁店等,這些都是蘇州園林虎丘著名景點的
⑵ 虎丘有什麼特點
你指的是蘇州的那個虎丘嗎?我去過。哈哈,有個斜塔的那個。
虎丘位於蘇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就葬其父於此,葬後3日,便有白虎踞於其上,故名虎丘山,簡稱虎丘。此山高僅36米,但古樹參天,周圍有不少名勝。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來就是著名游覽勝地,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早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說過「到蘇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千年以來,虎丘山依託著秀美的景色,悠久的歷史文化景觀,享有著「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
冬日的虎丘
虎丘,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風景名勝區,距市中心5公里,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素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時吳王闔閭在此修城建都,死後墓地即在虎丘。而後秦始皇曾登丘覽勝;西楚霸王項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並修七里堤,使虎丘景緻更為秀美。宋代詩人蘇軾曾經說過:「到蘇州而不游虎丘,誠為憾事。」因此虎丘成為旅遊者的神往之地。此山高僅36米,但古樹參天,周圍有不少名勝。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來就是著名游覽勝地。景區現有面積100公頃,保護區面積475.9公頃,作為蘇州的一個重要旅遊窗口,虎丘屢獲殊榮,先後評為全國首批十佳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全國AAAA級風景區,並於2001年12月份通過了ISO9001—14001雙體系認證。虎丘還是蘇州民間集會的重要場所,根據吳地「三市三節」的歷史,虎丘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每年春季都舉辦藝術花會,展出牡丹、鬱金香、比利時杜鵑、百合等大批名貴花卉十七餘萬盆,數百個品種;秋季舉辦民俗風情濃郁的民俗廟會,展演南北交融的民俗節目,深受遊客喜愛,一年兩會已成為蘇州特色旅遊項目中的熱點節目。景區還在2004年春節推出了春節特色花展,主展催花牡丹,隨著景區燈光亮化工程的順利竣工,景區還將推出中秋賞月燈會等特色游覽活動。
⑶ 蘇派盆景的簡介
在中國的盆景中,蘇州又是起源較早、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根據記載,蘇州的盆景成於唐宋,興於明清,盛於當代。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隱石湖時,就曾以英石、靈璧石、 太湖石製成盆景,放在幾案上,還冠以「天柱峰」、「小峨眉」等名稱,供親朋好友觀賞。明清時期,蘇州的盆景藝術已較為普及,富戶疊山造園、平民設盆置景,成為一種時尚。明代黃省曾《吳風錄》載:「閭閻下戶亦飾小山盆島為玩」。清代,虎丘山塘一帶盆景製作十分興盛,較大的盆景園圃就有10多家。當時的詩人沈朝初在《憶江南》里說:「蘇州好,小樹種山塘。半寸青松虯干古,一拳文石蘚苔蒼。盆里畫瀟湘。」清代末期,由於社會動盪,民不聊生,蘇州的盆景逐漸衰落。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文學家周瘦鵑參與盆景技藝的復興後,蘇州的盆景才再度引起人們關注。周瘦鵑有思想,有點子,他和朱子安亦師亦友,周向朱學盆景技法,朱向周學盆景文化,使作品擺脫匠俗。到五六十年代,蘇州的盆景在技藝上逐步形成「蘇派」風格,影響遠播海內外。
蘇派盆景有樹樁盆景和水石盆景之分,前者於盆內栽植高不盈尺的古老樹樁,經精心剪扎和培養,千姿百態,生機盎然;後者以拳石片岩,藝術加工後巧妙綴於盆內,「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蘇派盆景還特別講究盆與架的選擇,若配置得宜,有相得益彰、錦上添花之妙。
近40多年來,盆景藝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虎丘新辟的萬景山莊,陳列盆景數以千計,集蘇派盆景藝術之大成。
⑷ 虎丘風景區在蘇州哪條路上
虎丘風景區 虎丘,原名海涌山,據《史記》載吳王闔閭[1]葬於此,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佔地雖僅三百餘畝,山高僅三十多米,但卻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風范,絕岩聳壑,氣象萬千,並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最為著名的是雲岩寺塔和劍池。高聳入雲的雲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樸雄奇,早已成為古老蘇州的象徵。劍池幽奇神秘,埋有吳王闔閭墓葬的千古之謎以及神鵝易字的美麗傳說,風壑雲泉,令人流連忘返。 位於虎丘東麓的萬景山莊匯集蘇派盆景之精華,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畫。虎丘後山植被茂密,林相豐富,形成了宜人的綠島小氣候,成為鳥類爭相棲息的樂園,每至秋日,有萬千蒼鷺繞塔盤旋,蔚為壯觀,成為一絕。 虎丘還是蘇州民間重要的集會場所,根據「三市三節」的歷史,景區創新推出了春季的藝術花會,展現了牡丹、鬱金香,比利時杜鵑、百合等一大批名貴花卉的迷人風姿,具有較高的藝術品味;與花會相映成趣的是民俗風情濃郁的金秋廟會,再現了山塘出會的盛況,展演了南北交融的民間藝術節目,深得遊客喜愛,如今,一年兩會已成為著名的特色旅遊項目,是蘇州的旅遊熱點。 門票: 淡季(10月31日-次年4月15日)40元 旺季(4月16日-次年10月30日)60元 開放時間:7:30-17:30 建議遊玩時間:2-3小時 學校: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山門內8號 中國:0512-65323488 最佳旅遊時節:夏季適宜游覽。夏季竹竿粗壯,能遮陽避暑。 交通---公交 1.到達景區南大門的公交線路:游1路、游2路、游3路、949路、146路、316路; 2.到達景區北大門的公交線路:32路、36路; 3.景區距蘇州火車站約3公里,下火車後可直接乘游1、游2線、32路、146路、949路到達。 小貼士: 在景區南大門入口處設有遊客中心,提供景點宣傳頁、旅遊雜志、電子觸摸屏供遊客免費閱覽,並提供免費無線上中國、手機充電、擦鞋機、童車和輪椅租用等便民服務; 南大門檢票口東北側設有免費導游講解接待處,提供中文導游服務 住宿 距離景區約3.5公里的石路商圈步行街各類賓館、飯店、商場齊全。 山塘街上有經濟實惠的小飯店。
⑸ 虎丘有哪些景點
旅遊景點簡介:
拙政園:位於婁門內東北街178號,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座。拙政園始建於明代,王獻臣是該園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間官居監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罷官而歸,買地造園,借《閑居賦》「拙者之為政」句意,取名為拙政園。園內主要景點有:蘭雪堂、芙蓉榭、秫香館、放眼亭、遠香堂、小滄浪、留聽閣、浮翠閣等。
交通:游1、2、5線,2、3路拙政園站下,往東步行100米即到。
門票:旺季(3.1-5.31;9.1-11.30)70元;淡季(6.1-8.31;12.1-2.29)50元。兩個旺季分別舉辦免費杜鵑花節、荷花節。
開放時間:8:15-17:30
獅子林:位於城東北的園林路23號,是元代僧人天如禪師為紀念他的教師中峰神僧而創建的。獅子林擁有國內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湖石假山玲瓏眾多、出神入化,形似獅子起舞,被譽為「假山王國」,有「桃源十八景」之美譽。園中最高峰為「獅子峰」,另有「含暉」、「吐月」等名峰,建築有「立雪堂」、「卧雲室」、「指柏軒」、「問梅閣」等。
提醒:可與蘇州民俗博物館、錢幣博物館同游。沿園林路向北百米即是拙政園。
交通:游1、2、5線,2、3、4、40、701路可達。
門票:旺季(3.1-5.31;9.1-11.30)30元;淡季(6.1-8.31;12.1-2.29)20元。
虎丘:是蘇州城的標志性景觀,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蘇州在春秋時是吳國的首都,吳王闔閭死後就葬於虎丘。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緻更加秀美。宋代詩人蘇軾曾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古人在評價虎丘的特色時,曾提出:「九宜」之說,稱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
現園內主要景觀有:世界著名斜塔——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斷梁殿、憨憨泉、試劍石、劍池、擁翠山莊、萬景山莊等。
交通:游1、2路,公交8、49路車可達。
門票:旺季(3.1-5.31;9.1-11.30)60元;淡季(6.1-8.31;12.1-2.29)40元。兩個旺季分別舉辦花會、廟會。
留園: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末年被劉恕所得,擴建後改名寒碧山莊,時稱「劉園」。光緒初年,官紳盛康買下此園,吸取蘇州各園之長,重新擴建修葺,改名為留園。
留園共分中、東、西、北4個景區,景區間由700多米長的曲廊連接,長廊兩壁上嵌有歷代名家書法石刻300多方,人稱「留園法帖」。廊檐下有粉白花牆漏窗,圖案精美。從花牆望去,山池亭台在花樹中若隱若現,有如丹青畫卷,別有情趣。
交通:游1、2線,11路可達。
門票:旺季(3.1-5.31;9.1-11.30)40元;淡季(6.1-8.31;12.1-2.29)30元。旺季免費提供「吳歈蘭薰」表演。
開放時間:7:30-17:00
西園寺:位於蘇州金門外下塘街,留園西側不遠處,西園寺是戒幢律寺和西花園放生池的總稱。
該寺始建於元至元年間(1264-1294年),本名歸源寺,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觀音殿和藏經樓等建築。其中羅漢堂特點突出,堂中央有一尊用整根香樟木雕成的13米高的千手千眼觀音,在它不遠處,還有一尊特殊的佛像,四面有四個不同面相的臉,據說代表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及主供神,即:五台山文殊菩薩、九華山地藏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普陀山觀音菩薩。堂內還塑有大肚彌勒像,寒山、拾得像,關公、韋馱像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瘋僧」、「濟公」兩像,其傳神與妙趣橫生令人驚嘆不已,堪稱傑作。
西花園的放生池同樣引人入勝,池內有很多魚和鱉,大都是佛教徒所放生。其中五色鯉魚可與杭州玉泉媲美。池中還有一隻三百多歲的大黿,只有在炎熱天氣才出水一現。
交通:游1、2、3線,6、10、11、17路可達。
門票:25元
寒山寺:位於姑蘇城外楓橋邊,始建於六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唐貞觀年間改名為寒山寺。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廡殿(偏殿)、藏經樓、碑廊、鍾樓、楓江樓等。大雄寶殿右側有一口日本友人送來的銅鍾,它是1906年由小林誠義等一批工匠鑄成的。此鍾一式共鑄兩口,一口在日本館山寺,另一口就在寒山寺,至今保存完好。
提醒:可順路游附近的楓橋、鐵鈴關等景點。
交通:乘游3線、3、6、9、17、21、31、301路車楓橋站下。
門票:15元/人,陳列館門票5元/人,聯票價格為20元/人,登鍾樓敲鍾5元(3下)。
網師園:位於帶城橋路闊家頭巷11號,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宅園。最初是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吏部侍郎史正志罷官後建的一座宅院,自譽藏萬卷書,取園名「萬卷堂」,自號「漁隱」。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在萬卷堂故址,營造別墅,為奉母養親之所,始名網師園,「網師」是漁夫、漁翁的意思。全園面積5400平方米,由東部的宅第、中部的主園和西部的內園三部分組成。園內主要景觀有:轎廳、大廳、梯雲室、月到風來亭、殿春庭院等。1981年建成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的中國庭院「明軒」,就是以該園的「殿春」庭院為藍本設計建造的。
網師園最特別的是夜花園部分,崑曲、評彈、江南絲竹、古箏、笛子等曲藝節目輪流在花園中不同的廳堂演出。由於表演有中國江南特色,環境又是著名的蘇州園林夜景,對遊客了解吳地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因此極受海內外遊客的喜愛。
滄浪亭:蘇州最古老的園林,原為五代吳越廣陵王的池館。滄浪亭以清幽古樸見長,融園內的假山與園外的池水於一體,在假山與池水之間,隔著一條復廊,廊壁開有花窗,透過漏景,溝通內山外水。據說全園有108種花窗樣式,圖案花紋變化多端,構作精巧,是蘇州園林花窗的典型。
滄浪亭在假山東首最高處,上刻清代朴學大師俞樾手書「滄浪亭」3字。建築風格古樸,結構形式與整個園林氣氛非常協調。兩旁石柱上有石刻對聯一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
怡園:位於市中心人民路中段,是清光緒年間富紳顧文彬所建的私人花園。東部原為明朝尚書吳寬的舊宅,西部為顧氏擴建。東西兩部間用一道復廊相隔,復廊牆壁飾有花窗,從花窗中看東、西兩面的園景,格外幽深曲折。
交通:游1、4線,1、8、9、20、21、38、46、68、101、102、103路可達。
門票:15元,軍人持證免費。
盤門:位於蘇州古城牆的西南角,有著名的「盤門三景」瑞光塔、吳門橋和盤門城樓。
現存的瑞光塔為北宋磚塔,塔高43.2米,7級8面,由外壁、迴廊、塔心組成。瑞光塔中曾多次發現珍貴文物。1963年,在第一層塔壁內發現木佛兩尊,第三層塔心內取出石佛一尊以及大中祥符年間磚刻題等文物。1978年,又在第三層塔心磚龕內發現舍利寶幢、觀音、如來銅造像、木刻印刷和碧紙金書的經卷共100多卷,為五代至北宋時文物。
交通:游2、5線,7、30、701路到盤門景區站下。從人民路上的泰華商廈向西200米亦可到達盤門景區。
門票:25元,免費提供評彈表演。
開放時間:8:00-16:45
旅遊行程推薦:
周六:早上在上海火車站乘城際列車去蘇州,抵達後乘2路去拙政園、獅子林、蘇州民俗博物館,轉游1路依次游覽虎丘、留園、西園,再乘6路去寒山寺,夜遊觀前街,宿酒店。
周日:上午乘游2依次游網師園、滄浪亭、怡園,下午游盤門景區,游畢後乘游2路回火車站,搭過路火車返滬。
旅遊行家指南:
娛樂:
蘇州樂園被譽為「東方迪斯尼」,它具有國際現代游樂高科技與深刻的文化內涵兼備的特點。置身其中,既能領略繽紛絢麗的歐美風采,又能感受自然渾厚的東方情調,中西文化精粹如清風襲面,讓人耳目一新。
蘇州的觀前街、十全街歷經數年修葺完善,業已成為集娛樂、餐飲、觀光、購物於一體的現代化商業街,如今是海內外遊客蘇州之行的必游之地。
餐飲:
著名的蘇式招牌菜有:松鼠桂魚、清湯魚翅、響油鱔糊、西瓜雞、母油整雞、太湖蒓菜湯、翡翠蝦斗、荷花集錦燉等。蘇州小吃亦聞名天下,蜜汁豆腐乾,松子糖,玫瑰瓜子,蝦子醬油,棗泥麻餅,豬油年糕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美食,不可不嘗。
「得月樓」和「松鶴樓」是老字型大小的蘇式餐館;「老蘇州茶酒樓」以傳統蘇幫菜而聞名;「朱鴻興面館」和「綠揚餛飩」等物美價廉,比較適合大眾消費。蘇州的主要美食街有:太監弄、十全街、學士街、嘉餘坊、鳳凰街、干將路和石路金門商市美食街等。
交通:
上海到蘇州的城際列車,每天上午在上海新客站發車,40分鍾即可直達。
蘇州南、北、西幾個汽車站每天日間都有高速大巴開往上海,北站最多,平均20分鍾一班,票價26-30元,車程1小時20分左右。上海下客站有恆豐路、滬太路、徐家匯虹橋路、浦東白蓮涇等地,建議在購票時詢問清楚,選擇離自己目的地近的車站。
計程車:起步價10元(3公里)。3公里後,每公里單價1.8元,5公里後,加收50%空駛費。等候時間5分鍾免費,超過5分鍾,每5分鍾摺合1公里。23:00後,車費(起步價)含增加30%。蘇州部分景點分布在小巷中,汽車不能直接到達門前,此時三輪車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了。三輪車起步價2元,每公里加收2元,包車時,每人每小時5元。
蘇州的景點比較集中,騎著一輛自行車走街串巷、訪古探幽,您一定能沉醉於「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之中。在火車站東側的平門橋一帶有許多租車店,大致價格為:4小時內2元,5-6小時3元,一天5元,需要身份證及押金。
住宿:
如果你是自駕車旅遊,天平山附近以及太湖沿岸有不少豪華別墅,價格也便宜,一般一幢雙層別墅每日租金大約在400—600元之間。
當然對那些希望省錢的旅遊者來說,要找一家干凈、便宜的招待所也相當容易,在市區的大街上隨處都能找到100元左右的「標間」。例如地處五卅路的體育局招待所就比較舒服。
購物:
到蘇州購物,旅遊紀念品首推蘇綉,蘇州的刺綉工藝與湖南的湘綉、四川的蜀綉、廣東的粵綉並稱中國的四大名綉。蘇州的碧螺春茶是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一,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還有蘇州的宋錦、桃花塢木刻年畫、蘇扇等,都是當地的特產。此外蘇州豆腐乾也是小有名氣的地方特色小吃,不妨買些回去與家人分享。
蘇州的觀前街是一條聞名中外的集娛樂、餐飲、觀光於一體的商業步行街,並有觀光游覽車(每位1元)行駛街頭。閶門外的石路和新區內的淮海街也是有名的商業街區,此外,十全街是旅遊紀念品一條街,皮市街是花鳥市場,虎丘路和火車站前是婚紗和攝影器材一條街,都是購物好去處。
渭塘鎮何家灣的「中國珍珠城」是個很大的珍珠交易集散地,可在蘇州火車站乘83路公交車直達,也可乘12、84路公交車到達。
出遊提示:
特色菜:䰾肺湯 白汁黿菜 碧螺蝦仁 松鼠桂魚 西瓜雞
特產:碧螺春茶 采芝齋糖果 宋錦 蘇式糕點 蘇式蜜餞 蘇式糖果 蘇綉 太倉肉鬆 太湖銀魚 桃花塢木刻年畫
提醒:蘇州的景點大都在17:30以前就關門了,節假日也不例外,如果是自助游就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合理安排時間。
如有疑問請追問!滿意請採納!謝謝!
⑹ 虎丘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距閶門3.5公里的郊外。虎丘海拔34.3米,佔地約20公頃,山體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侏羅紀時代噴發的岩漿凝結而成的流紋岩。
遠古時代,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湧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涌山。「何年海涌來?霹靂破地脈,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蒼壁。「宋人鄭思肖的詩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來。如今虎丘雖已遠離大海,人們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蹤影,海的信息。人們來到虎丘,未踏進頭山門,就看到隔河照牆上嵌有「海涌流輝」四個大字;進山門後,一座石橋跨過環山河,橋被稱作「海涌橋」;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圓滑的石體是因為海浪沖刷而致;憨憨泉因為潛通大海,又被稱作「海湧泉」;擁翠山莊月駕軒內立有清代學者錢大昕書寫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過望海樓、海泉亭、海宴亭等勝景。在歷代文人筆下,更可見虎丘與海的淵源,「海當亭兩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寶剎近城郭,峰從海涌來。」(顧瑛)「嘗疑海上峰,湧起自天外。」(王鏊)虎丘的人文歷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和蘇州古城一樣歷史悠久。相傳,春秋時期,這里就是吳王闔閭的離宮所在。公元前496年,闔閭在吳越之戰中負傷後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遺體葬在這里。據《史記》等書記載,當時征調十萬軍民施工,並使用大象運輸,穿土鑿池,積壤為丘;靈柩外套銅槨三重,池中灌注水銀,以金鳧玉雁隨葬,並將闔閭生前喜愛的「扁諸」、「魚腸」等三千柄寶劍一同秘藏於幽宮深處。據說葬經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宋代蘇州州學教授朱長文則認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並說:」然觀其岩壑之勢,出於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闔閭因之以葬也。「清乾隆帝弘歷也表示贊同:」本來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稱金氣精。」相傳,吳國滅亡後的數百年間,越王勾踐、秦始皇、東吳孫權,曾先後來次探寶求劍,結果都一無所獲,徒勞而返。
虎丘由帝王陵寢成為佛教名山和游覽勝地始於六朝。東晉時,司徒王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營建別墅,咸和二年(327年),雙雙舍宅為虎丘山寺,仍分兩處,稱東寺、西寺,劉宋高僧竺道生從北方來此講經弘法,留下了「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佳話和生公講台、千人坐、點頭石、白蓮池等膾炙人口的古跡。六朝時的虎丘即已建有佛塔,陳代張正見、江整二人詠虎丘詩有」遠看銀台竦,洞塔耀山莊。「和」寶塔據高壟,經台鎮嶺頭。」之句,可為佐證。這是虎丘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塔,廢毀已久。
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使中國復歸一統的隋文帝楊堅,篤信佛教,於仁壽年間(601年-604年)下詔各州郡建造舍利塔,並由「有司造樣送往當州」,也就是附發了塔的樣式,以便統一規制。於是,虎丘歷史上便有了第二座塔,位於山頂東晉王琴台故址,不過,據古建築專家劉敦楨考證,它只是一座方形的木塔,早已無有,決非保存至今的以磚結構為主的八角形塔。這一結論已是毋庸置疑的了。
到了唐代,為避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名諱,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為武丘報恩寺,仍分東西兩寺。顏真卿詩有「不到東西寺,於今五十春。」之句。那時虎丘離城雖近,但無大路和河流可通,遊人需從田間阡陌穿行,如遇雨天還要涉水方能抵達,交通極為不便。寶歷元年(825年),五十四歲的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吏。這位熱愛蘇州風物、對虎丘情有獨鍾的大詩人有感於此,便領導蘇州百姓自閶門至虎丘開挖河道與運河貫通,沿河修築塘路直達山前,又栽種桃李數千株,加以美化,並繞山開渠引水,形成環山溪。事後,詩人寫有一首五律《武丘寺路》:「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銀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種仍新,好住河堤上,長留一道春。」虎丘山下溪流映帶,碧波潺緩,遠遠望去恍若海上仙島;從此水陸稱便,遊人絡繹不絕。為紀念白居易功績,後人稱塘路為白公堤,即今山塘街,河為山塘河,皆長七里,號稱」七里山塘「。此後一千一白多年間,山塘成為連結閶門與虎丘的唯一紐帶,是從蘇州城去虎丘的必經之路;既是閶門商市的延伸,又是虎丘風景名勝的前奏,歷史上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明清兩代虎丘的多部山志無不將山塘包括在內,一並加以記述。
然而,當初白居易開河築堤不到二十年,唐武宗李炎在位時,崇道闢佛,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於會昌五年(845年)詔令沒收寺院土地財產,毀壞佛寺佛像,強迫僧尼還俗,史稱「會昌滅佛」。遠離長安的蘇州也未能倖免於難,建寺已五百餘年的虎丘東西二寺當即被拆得片瓦無存。但過了不久,佛教又得到恢復。重建的虎丘山寺合二寺為一寺,並從山下遷移到山上,逐步形成保留至今的依山而築的格局。山下則另建東山廟和西山廟,以紀念舍宅為寺的王、王珉兄弟。五代時期,中原分爭,江南一隅比較太平。當時蘇州是吳越國錢氏政權統治下,僅次於都城杭州的重鎮,國主錢第四子錢元、錢文奉父子治理蘇州數十年,大事修建佛寺、構築圓林。據記載錢元「每游虎丘山寺,前路引望已欣動顏色。比至,必規畫修繕。」虎丘的寺院和勝跡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維修和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現代修塔施工中,發現文物的文字紀年和塔的形制判斷,虎丘現有的佛塔,就是五代最後一年後周顯德六年(959年),亦即吳越國王錢弘在位的第十三年,至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的建築。建成後十七年,吳越國「納土歸宋」,蘇州正式歸入宋王朝的版圖。
北宋至道年間(995-997年)蘇州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山寺為雲岩禪寺,由律宗改奉禪宗。景元年(1034年)詔以宋真宗趙恆御書三百卷副本藏於寺中,為此四年(1037年)特建御書閣。皇初(約1044年),又改禪寺為十方住持。此後常為禪僧掛錫之所。南宋紹興初(約1131年),高僧紹隆到虎丘講經,一時眾僧雲集,聲名大振,遂形成禪宗臨濟宗的一個派別「虎丘派」。紹隆法師名重宇內,聲聞海外,「法席鼎盛。東南大叢林號為』五山十剎『者,虎丘遂居其一。」紹隆於紹興六年(1136年)圓寂坐化於虎丘。虎丘舊有隆祖塔院,在東山廟畔,昔時日本使者來華至蘇,必定要朝拜隆祖塔,可見影響之大。宋代在山上創建的還有應夢幻觀音殿(石觀音殿)、轉輪大藏殿、水陸堂、陳公樓(雙井橋)、千頃雲閣、和靖書院等。
元代至元四年(1338年)到至正四年(1344年)年間,雲岩寺有過一次較大規模的修建,塔的維修也第一次見於記載,現存的二山門(斷梁殿)即當時所建。同時修繕和改建的還有大佛殿、千佛閣、三大士殿、平遠堂、小吳軒、花雨亭等建築,並鑄造巨鍾一口,疏浚環山溪六千餘尺。元末群雄並起,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佔領平江(蘇州)割據稱王。為保衛城池,選中水陸要沖的虎丘駐軍布防,在疏浚環山溪的同時,沿溪修築了一座環山城,將登臨之人歲無虛日的名勝之區變成了介戒備森嚴的軍事要害。一時「山上樓台山下城,朱旗夾道少人行。」(呂志學句)但虎丘土城在軍事上並未發揮作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征討張士誠,圍攻孤城平江(蘇州)達十個月之久。相傳徐達的攻城指揮部就設在虎丘,而常遇春亦屯兵於虎丘,與張士誠軍激戰於山塘至閶門南北濠一帶。
明代是虎丘歷史上的多事之秋,曾三次發生火災,毀而復建。第一次,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僧舍不戒於火,寺焚,延及浮圖」。至永樂初(約403年)修塔,建大佛殿、文殊閣,十七年(1419年)至十九年建妙庄嚴閣、千佛閣、大悲閣、轉輪大藏殿、天王殿、旃林選佛場等。第二次,宣德八年(1433年)「火復作於僧舍,浮圖又及於災,而加甚於昔焉。」距第一次災後修復竣工僅十二年。巡撫侍郎周忱、知府況鍾聞知雲岩寺住持南邱立志復興,率先以俸祿捐助,蘇州官民紛紛施以財物。自正統二年(1437年)至景泰四年(1453年)約十五年間,先修復寶塔、重建大佛殿,而後構建敕賜藏經閣庋藏敕賜《藏經》、三大士殿、伽藍殿、香積堂、海泉亭等。嘉靖萬曆和天啟年間。在知府胡瓚宗等倡議和贊助下,又陸續修建了萬佛閣(妙庄嚴閣)、西方殿、伽藍殿,天王殿。千手觀音殿、大悲閣、轉輪大藏殿、千佛閣、悟石軒、和靖祠、五賢祠、申公祠,仰蘇樓等,並再次修塔。但時隔不久,崇禎二年(1629年)第三次失火,大雄寶殿、萬佛閣、方丈樓觀,一夕而毀。十一年(1638年)至十三年(1640年),巡撫張國維捐俸重建大雄寶殿、千佛閣,並修塔。據劉敦禎教授考證,塔的第七層即當時改建。
清代,虎丘經歷了一個盛極而衰的過程。虎丘最興盛之時,為康熙至乾隆期間。康熙帝玄燁和乾隆帝弘歷都曾六次南巡,每次下江南都要光臨虎丘,並曾駐蹕山上,有幾次從浙江回京途經蘇州還要重遊虎丘。祖孫二人先後在虎丘題寫匾額楹聯數十處,吟詩不下二十餘首。現今頭山門所懸「虎阜禪寺」豎匾,就是玄燁的手筆。為此虎丘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四十五年(1706年)先後建起了萬歲樓、御碑亭、文昌閣,以及宏偉的行宮「含暉山館」,接著又重修了大雄寶殿、千佛閣。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全面修整,十九年(1754年)建千手觀音殿、地藏殿,三十八年(1773年)修塔。當時山前山後軒榭亭台逶邐參差,多達五千零八十餘間,共有勝景二百多處;白堤春泛、蓮池清馥、可中玩月、海峰雪霽、風壑雲泉、平林遠野、石澗養鶴、書台松影、西溪環翠、小吳晚眺,號稱「虎丘十景」。虎丘衰落之時,為咸豐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的兵火摧殘。1860年,太平天國忠王李修成自天京(南京)揮軍東征,一路勢如破竹,迅速逼近蘇州,潰敗的清軍在城外楓橋、虎丘、山塘、上塘、下塘和南濠、北濠一帶縱火,大火延燒三晝夜。「山塘七里繁華夢,贏得姑蘇一炬紅」(俞平伯詩)被譽為」紅塵中一二等風流之地(紅樓夢第一回)的蘇州閶門,繁華商市及虎丘、寒山寺等勝跡,旦夕之間化為廢墟。1863年虎丘又成為太平軍蘇城保衛戰的西北前哨陣地,曾在附近修築防禦工事。戰後的虎丘,殿閣樓台僅存斷壁頹垣,唯有破敗的雲岩寺塔、二山門。二仙亭和石幢兀立於荒煙蔓草中;危塔暮鴉,西風殘照,人跡罕至,荒涼不堪。同治十年(1871年)起山寺殿宇才略有恢復,但因陋就簡,規模已大不如前。光緒十年(1884年),狀元洪鈞、詞人鄭文焯等集資於憨憨泉坡地依山勢創建擁翠山莊。辛亥革命後,1918年吳中名士金松岑、費仲深、汪鼎丞等募建冷香閣於擁翠山莊北,並於閣旁植紅綠梅數百株,成為品茗賞梅勝地。此後十餘年,又陸續修建了頭山門、石觀音殿、申公祠、三泉亭、致爽閣、可中亭諸勝。但八年抗戰期間,勝跡失修,樹木被砍,又出現了荒涼景象。
新中國建立以後,虎丘勝跡才真正開始全面修整。1953年到1963年短短十年中,維修加固了瘡痍滿目、開裂欲傾的雲岩寺塔,重修了二山門、大殿、千手觀音殿、小武當、小武軒、百步趨、十八折、擁翠山莊、申公祠、五十三參、御碑亭、上山路、陳去病墓,重建了悟石軒、平遠堂、花雨亭、通幽軒、玉蘭山房,新建了東丘亭、放鶴亭、孫武子亭、湧泉亭、海涌橋,疏浚了劍池、第三泉、環山溪,在元末張士誠土城殘基上修築了環山路,並在保護古樹的同時,大規模綠化,植樹二萬二千多株,山前山後滿目蒼翠,盡改往昔荒蕪面貌。1961年,雲岩寺塔以及二山門,有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是,從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革」中,虎丘不但整修和建設陷於停頓,而且受到了人為的破壞,石刻、佛像、匾額、楹聯、書畫損失嚴重。七十年代後期起,虎丘又進入了一個加快步伐恢復發展的新時期。到1989年建國四十周年時,失修、破損、無存的建築、石刻、匾聯逐步得到維修保護和復原,重建了千頃雲閣、五賢堂,新建了分翠亭、攬月榭、雲在茶香、萬家煙火等景點;1980年至1982年,新建「萬景山莊」盆景園於東山廟、隆祖塔院遺址一帶,薈萃蘇派樹樁盆景和水石盆景數千盆;1981年至1986年,對雲岩寺塔的塔基和基礎進行了加固,使這座傾斜已達2、34米的千年古塔轉危為安;年以後,重修了二山門,重建了巢雲廊、平遠堂、養鶴澗、頭山門兩廊,疏通了第三泉經劍池、千人石、白蓮池到養鶴澗的古水系,並將崎嶇不平的環山石子路和山坡小徑全部改鋪成平坦的石板路。與此同時,大力載種竹、茶、樟、杉、松、柏、梅、桂、櫻、楓、玉蘭、銀杏、石榴、枇杷、柿、棗、桔、栗、杜鵑等。如今,西麓的紅梅、綠梅,東麓的櫻花,後山的毛竹、杜鵑、白雲茶,都已蔚然成林;人工培植的書帶草、麥冬草和長春藤等也取代了以往山坡、路旁野生的雜草。春花、夏蔭、秋果,冬翠,四時佳景清麗可人,千古名山生機盎然。
年,虎丘以其整潔優美的環境井然有序的管理和優良的服務,被評為十處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之一。
年,蘇州山市虎丘山風景區日前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國際認證。此前,風山景區已獲「全國十大文明示範風景區」和國家旅遊局確認的高等級「AAAA」景區等評定,此番通過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國際認證,標志著該景區百尺竿頭再上層樓,將從科學化過細管理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優化質量刷新形象。
⑺ 虎丘山風景名勝區怎麼樣
虎丘山風景名勝區蘇州虎丘山風景名勝區,已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是歷專史文化名城蘇屬州的標志、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國家重點公園。
虎丘有2500多年的歷史,早在晉代,虎丘是司徒王洵和司空王珉的別墅,到了咸和二年他倆舍宅為寺,以山上劍池為界分東、西虎丘寺。唐時,因避太祖李虎諱,改稱「武丘報恩寺」,唐會昌年間武宗避佛報恩寺被毀,後人建寺於山上,兩寺合二為一。唐朝以後又復名虎丘,北宋知州魏庠奏改此寺為「雲岩禪寺」。
⑻ 虎丘山風景名勝區的歷史沿革
遠古時代
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湧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 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涌山。「何年海涌來?霹靂破地脈,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蒼壁。」宋人鄭思肖的詩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來。如今虎丘雖已遠離大海,人們依 然能感受到海的蹤影,海的信息。人們來到虎丘,未踏進頭山門,就看到隔河照牆上嵌有「海涌流輝」四個大字;進山門後,一座石橋跨過環山河,橋被稱作「海涌 橋」;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圓滑的石體是因為海浪沖刷而致;憨憨泉因為潛通大海,又被稱作「海湧泉」;擁翠山莊月駕軒內立有清代學者錢大昕書寫的「海涌 峰」石刻。虎丘曾有過望海樓、海泉亭、海宴亭等勝景。在歷代文人筆下,更可見虎丘與海的淵源,「海當亭兩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寶剎近城郭,峰從 海涌來。」(顧瑛)「嘗疑海上峰,湧起自天外。」(王鏊) 為避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名諱,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為武丘報恩寺,仍分東西兩寺。顏真卿詩有「不到東西寺,於今五十春。」之句。那時虎丘 離城雖近,但無大路和河流可通,遊人需從田間阡陌穿行,如遇雨天還要涉水方能抵達,交通極為不便。寶歷元年( 825 年),五十四歲的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吏。這位熱愛蘇州風物、對虎丘情有獨鍾的大詩人有感於此,便領導蘇州百姓自閶門至虎丘開挖河道與運河貫通,沿河修築塘路 直達山前,又栽種桃李數千株,加以美化,並繞山開渠引水,形成環山溪。事後,詩人寫有一首五律《武丘寺路》:「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銀勒牽驕馬,花船 載麗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種仍新,好住河堤上,長留一道春。」虎丘山下溪流映帶,碧波潺緩,遠遠望去恍若海上仙島;從此水陸稱便,遊人絡繹不絕。為紀念白居 易功績,後人稱塘路為白公堤,即今山塘街,河為山塘河,皆長七里,號稱「七里山塘」。此後一千一白多年間,山塘成為連結閶門與虎丘的唯一紐帶,是從蘇州城 去虎丘的必經之路;既是閶門商市的延伸,又是虎丘風景名勝的前奏,歷史上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明清兩代虎丘的多部山志無不將山塘包括在內,一並加 以記述。
然而,當初白居易開河築堤不到二十年,唐武宗李炎在位時,崇道闢佛,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於會昌五年( 845 年)詔令沒收寺院土地財產,毀壞佛寺佛像,強迫僧尼還俗,史稱「會昌滅佛」。遠離長安的蘇州也未能倖免於難,建寺已五百餘年的虎丘東西二寺當即被拆得片瓦 無存。但過了不久,佛教又得到恢復。重建的虎丘山寺合二寺為一寺,並從山下遷移到山上,逐步形成保留至今的依山而築的格局。山下則另建東山廟和西山廟,以 紀念舍宅為寺的王珣 、王瑉兄弟。五代時期,中原分爭,江南一隅比較太平。當時蘇州是吳越國錢氏政權統治下,僅次於都城杭州的重鎮,國主錢 第四子錢元 、錢文奉父子治理蘇州數十年,大事修建佛寺、構築圓林。據記載錢元 「每游虎丘山寺,前路引望已欣動顏色。比至,必規畫修繕。」虎丘的寺院和勝跡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維修和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現代修塔施工中,發現 文物的文字紀年和塔的形制判斷,虎丘現有的佛塔,就是五代最後一年後周顯德六年( 959 年),亦即吳越國王錢弘在位的第十三年,至北宋建隆二年( 961 年)的建築。建成後十七年,吳越國「納土歸宋」,蘇州正式歸入宋王朝的版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6月蘇州市設立園林管理處,並組成「園林古跡整修委員會」,接管虎丘及其他園林名勝,進行管理和維修,逐步對虎丘全 面修葺。1955年疏浚劍池。戽干水後,於池北最狹處發現一丈多長的隧道。盡頭豎有石板,形似墓門。為恐影響上方雲岩寺塔的安全,未深入發掘,隨即封沒。 1956~1957年對虎丘塔進行了搶修,從塔中發現珍貴文物。經專家論證,確定此塔為周顯德六年(959)至宋建隆二年(961)所建。1961年該塔 (包括二山門等建築)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至1986年對該塔進行「加固塔基」的第二次大修,使傾斜已達2.34米的千年古塔轉 危為安。
1955年虎丘陸續新建了放鶴亭、湧泉亭、孫武亭,開通了環山河。1956年建造海涌橋,疏通第三泉,修整百步趨,重建花雨亭。1959年重建通幽軒、玉蘭山房,整修了小武當、十八折和環山路。
從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革」中,虎丘整修和建設陷於停頓,受到了人為的破壞,石刻、佛像、匾額、楹聯、書畫損失嚴重。70年代後期起,虎丘又進入加快步伐恢復發展的新時期。
1980年重修小吳軒,整修冷香閣。1981年重修照牆及頭山門。1980年至1982年在東山廟遺址、隆祖塔院遺址一帶,新建了萬景山莊。園內陳列著數百盆樹樁和水石盆景。1982年在後山新建分翠亭、攬月榭。
1989年,開始大規模對失修、破損的建築、石刻、匾聯逐步進行維修、保護和復原,重建了千頃雲閣、五賢堂,以及周圍種植享有「茶中王種」之譽白雲茶 樹的「雲在茶香」等景點。2003年起,又相繼恢復了西溪環翠、書台松影,對宋代石觀音殿遺址進行了保護。同時注重自然景觀建設,廣植花木,植樹 22000多株,春花、夏蔭、秋果,冬翠,四時佳景清麗可人,千古名山生機盎然。
1996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虎丘被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8年,虎丘以其整潔優美的環境,井然有序的管理和優良的服務,被評為首批「全 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2年,虎丘山風景區通過了ISO9001—14001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國際認證,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首批國 家AAAA級景區。
⑼ 十大盆景名貴樹種排名是怎樣的
十大盆景名貴樹種排名有柏類盆景、松類盆景、羅漢松盆景、黃楊盆景、榕樹盆景、古梅專盆景、銀屬杏盆景、五針松盆景、六月雪盆景、九里香盆景。舉例介紹如下:
1、柏類盆景
柏是中國的一種長壽樹種;柏,品種居多,作為園藝栽培的主要有檜柏、龍柏、翠柏、偃柏、瓔珞柏、真柏、球柏等。雖然柏沒有美麗的花,但它姿態蒼勁,四季常青,在中國花苑裡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用它製作盆景,古樸高雅、發人幽思。
4、黃楊盆景
黃楊盆景一般採取的素材都是小葉黃楊。它是黃楊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性喜溫暖、半陰、濕潤氣候,耐旱、耐寒、耐修剪,屬淺根性樹種,生長慢,壽命長,是製作盆景的優良樹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