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荷花秀
❶ 榆次的風景好么
榆次歷史悠久,民性剛直,文化繁富,蘊籍深厚。
境內舊石器時代遺址,表明一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棲
留生息。新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紀錄了距今6000多
年前仰韶文化在這里的發展、演變。榆罔後裔在此建國、榆石能言的傳說、三家分晉的史海鉤沉,都給榆次以悠遠、神秘的遐想。貓兒嶺古墓群一處,發掘的部分墓葬,出土文物多達4000餘件,上起戰國,下迄明清,文物之富,價值之高,聞名海內。此外,唐代「三李碑」、宋代大成殿、元代城隍廟、明代清虛閣均彌足珍貴。境北的烏金山為著名的清涼勝境,東南的「八縛嶺」被譽為「華北井岡山」,既可登臨游覽,又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榆次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榆次的工業、農業、城建、交通、文化教育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謂油然作雲,沛然為雨,特別是晉中撤地建市後,榆次政治、經濟、文化、旅遊的各項建設更是雄關再越,虎虎生威。
在榆次的這塊沃土上可謂才俊輩出,人才薈萃。戰國時,邑人蓋聶以劍術名世,刺客荊軻千里慕名而來。三國時,魏將郝昭以守御著稱,敗蜀帥諸葛亮於陳倉。此後,孫楚、孫綽名著文壇;孔盛、王溥尤具史才。直吏良臣如寇侍郎、周御史、褚尚書、桑布政使,其政績均名垂青史。至於巾幗行列,皇後李三娘有興邦問政之才,烈女趙二姑有喋血抗暴之為。
❷ 在榆次帶女朋友踏春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榆次旅遊資源豐富。榆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自然、人文資源,人文古跡眾多,貓兒嶺有
的古墓群,坐落在榆次老城的明代清虛閣全部為木製結構,堪稱一奇;榆次城隍廟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並受到聯合國的捐款修繕。榆次境內國家級、省級、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30多處,古代城池、衙署、寺觀、廟壇、堡寨等遍布全區。形成了「庄園、老城、古村、森林公園」四位一體的格局。
享有「中國儒商第一家」的美譽,榆次老城是「中國封建城池文化的大觀園」,烏金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堪稱「天然氧吧」。於2005年9月竣工開放的東趙後溝古村,被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調查保護示範基地。古曾有「榆次八景」之說,即「罕山時雨 、塗水洪濤、龍門晚照、源池荷花 、榆城煙柳、井峪寒泉、 神林積雪 、藺郊無霜 」 罕山時雨 褚鈇 (位於烏金山) 靈山角立勢崔嵬,疊嶂層巒次第開。 峻極北聯恆岳峙,岧嶤東向太行來。 油雲若得從龍岫,靈雨應知遍草荄。 四海蒼生仰膏澤,好為霢霂洗塵埃。 塗水洪濤 桑芸 邑名塗水肪春秋,盪漾城南帶郭流。 派引眾山歸澗壑,腴分數港灌勝疇。 驚濤倒影雲偕涌,激浪奔騰岸亦浮。 我欲濟川須有待,釣磯高處且盟鷗。 龍門晚照 褚鈇 龍門何在古城西,薄暮登臨返照迷。 霞散晉山開錦綉,雲凝塗水映虹霓。 天垂落日煙光暝,地卷斜暉草色萋。 荀令去來無鳳鳴,空餘舊堞晚鴉樓。 源池荷花 褚鈇 閑來訪勝出城東,爭道源池景不窮。 十里芙蓉香馥馥,一灣湯沐暖融融。 葉浮圓蓋琉璃碧,華豎長籍錦綉紅。 他日致君堯舜攜,月月此地吸荷筒。 榆城煙柳 孫昌 卧龍崗下古榆城,千樹依依柳色新。 玉絮天晴飄作雪,金絲日暖照成菌。 浮煙遠訝隋堤景,翠靄遙連漢苑春。 莫厭長亭歧路側,兒多攀折送離人。 井峪寒泉 桑芸 每從茗戰覓佳泉,井峪清流觱沸鮮。 幾勺寒涓澄見底,一泓甘溜碧涵天。 淙淙玉韻喧晨瀑,湜湜雲根浸曉煙。 見說明王堪用汲,豈令終賦樂飢篇。 神林積雪 神木森森倚翠嶺,幾年余雪聚深林。 世情冷暖隨冬夏,山色凄涼無古今。 幽澗凝冰欺碧玉,寒岩積素擬南琛。 高山絕頂人來少,獨對長松學浪吟。 藺交無霜 王介石 村隈盤繞勢逶迤,傳道遺庥蔭次陂。 忠義回天榮蔓草,陽和布地獲棠枝。 為丘為里參疑信,說藺說唐互轉移。 往往莫須且未辨,但存好景永留垂。 主要旅遊景點 榆次老城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榆次老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旅遊資源獨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牆、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同時,晉中古樸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榆次老城佔地100萬平方米,古建築群和園林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老城內有城隍廟、縣衙、文廟、鳳鳴書院、南北大街、市樓、思鳳樓、清虛閣、大乘寺、西花園、遺址公園、褚尚書書院、桑芸故居等眾多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建築斗拱交錯、重檐飛翹組成了廟、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風格及宏偉景觀。2003年9月29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博物館」在榆次老城揭幕,100萬平方米的老城與老城景區「館園合一」。整個景區分為6個區域:民間文化博展區、民間傳統文化演示區、民居文化區、市井商貿文化區、宗教文化區、文物古玩區。展品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地介紹了中國民間習俗和民間文化。國內各大劇組在老城內成功的拍攝了
、
、
、
、
、
、
、
等10餘部影片。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山西榆次常家,中國對俄貿易之第一世家。常家事業長盛不衰之原委,就在於該族深謀遠慮,居富思危、課子苦讀、家學淵源,代代恪守「學而優則賈」的家訓,源源將優秀的文化人才輸送到商界,經商集團保證了持久精英,縱橫捭闔,將儒家思想與倫理道德完美地體現在經濟意識與經營活動中,實現了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的合一,遂咸清代馳名中外之儒商望族。經之後近二百年的完善,建成百餘處房屋四千餘間,樓房五十餘幢,佔地六十萬平方米。院內樓廳台閣,雕梁畫棟,精緻恢宏,蔚為壯觀。另有七處園林,名花古木,高閣低亭,曲廊齋坊,水溪池潭,在千里堡牆八道堡門的環圍下,實現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讀、可修身、可遐想、可觀賞、可瀏覽、可悅心、可詠嘆等」八可」追求的理想精神庄園。現已修復的四萬平米宅第,八萬平米園林,雖只佔原規模的四分之一,但基本上保持了庄園風格,再現了昔日風采。 後溝古樹後溝古村 榆次後溝古村位於榆次區東趙鄉,與壽陽縣相鄰,全村有75戶人家、280多口人,是榆次區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村落,可考歷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莊建築接近陝北窯居,沿河岸依山勢而建,保留了磚窯三合院、四合院、獨立式窯洞等大量古建築和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別致的古戲台、觀音堂、菩薩殿,堪稱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03年1月,榆次後溝古村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古村落農耕文化遺產保護采樣地。 2004年3月,榆次投資8000萬元對後溝古村進行修復,工程按照整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原則,再次呈現了千年古村的田園風光,使它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處原汁原味的、較為完整的古村風貌建築。 烏金山森林公園烏金山森林公園 國家級森林公園烏金山風景區,群峰聳峙,草木滴翠,靈泉淙淙,珍禽異獸無數。其主峰上建水晶院,有龍池,冬不冰,夏不涸。紅沙山在烏金山東南,峭壁嶙峋,沙石多紅,有正壽寺,四圍翠柏,其旁清泉溢出。陰山,在罕山西南,形勢險峻,上有深洞,土塞羅列,為先年屯兵之所。大方山、中林山中揖群峰、松柏郁茂,四時浮青攢翠。五太山在河口村西北二里,下有五龍河。小五台山,在榆次城東北二十里,上建蘆山寺,有九躍龍地。紫嚴山,接壽陽境,俗稱長者頭,相傳為唐代華嚴經大師李通玄隱居處,中有華嚴寺,其山松柏叢生,蒜峪、芹峪二水俱出其下。
❸ 榆次有哪些地方好玩
榆次旅遊資源豐富。榆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自然、人文資源,人文古跡眾多,貓兒嶺有戰國時期的古墓群,坐落在榆次老城的明代清虛閣全部為木製結構,堪稱一奇;榆次城隍廟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並受到聯合國的捐款修繕。榆次境內國家級、省級、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30多處,古代城池、衙署、寺觀、廟壇、堡寨等遍布全區。形成了「庄園、老城、古村、森林公園」四位一體的格局。常家莊園享有「中國儒商第一家」的美譽,榆次老城是「中國封建城池文化的大觀園」,烏金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堪稱「天然氧吧」。於2005年9月竣工開放的東趙後溝古村,被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調查保護示範基地。古曾有「榆次八景」之說,即「罕山時雨 、塗水洪濤、龍門晚照、源池荷花 、榆城煙柳、井峪寒泉、 神林積雪 、藺郊無霜 」 罕山時雨 褚鈇 (位於烏金山) 靈山角立勢崔嵬,疊嶂層巒次第開。 峻極北聯恆岳峙,岧嶤東向太行來。 油雲若得從龍岫,靈雨應知遍草荄。 四海蒼生仰膏澤,好為霢霂洗塵埃。 塗水洪濤 桑芸 邑名塗水肪春秋,盪漾城南帶郭流。 派引眾山歸澗壑,腴分數港灌勝疇。 驚濤倒影雲偕涌,激浪奔騰岸亦浮。 我欲濟川須有待,釣磯高處且盟鷗。 龍門晚照 褚鈇 龍門何在古城西,薄暮登臨返照迷。 霞散晉山開錦綉,雲凝塗水映虹霓。 天垂落日煙光暝,地卷斜暉草色萋。 荀令去來無鳳鳴,空餘舊堞晚鴉樓。 源池荷花 褚鈇 閑來訪勝出城東,爭道源池景不窮。 十里芙蓉香馥馥,一灣湯沐暖融融。 葉浮圓蓋琉璃碧,華豎長籍錦綉紅。 他日致君堯舜攜,月月此地吸荷筒。 榆城煙柳 孫昌 卧龍崗下古榆城,千樹依依柳色新。 玉絮天晴飄作雪,金絲日暖照成菌。 浮煙遠訝隋堤景,翠靄遙連漢苑春。 莫厭長亭歧路側,兒多攀折送離人。 井峪寒泉 桑芸 每從茗戰覓佳泉,井峪清流觱沸鮮。 幾勺寒涓澄見底,一泓甘溜碧涵天。 淙淙玉韻喧晨瀑,湜湜雲根浸曉煙。 見說明王堪用汲,豈令終賦樂飢篇。 神林積雪 神木森森倚翠嶺,幾年余雪聚深林。 世情冷暖隨冬夏,山色凄涼無古今。 幽澗凝冰欺碧玉,寒岩積素擬南琛。 高山絕頂人來少,獨對長松學浪吟。 藺交無霜 王介石 村隈盤繞勢逶迤,傳道遺庥蔭次陂。 忠義回天榮蔓草,陽和布地獲棠枝。 為丘為里參疑信,說藺說唐互轉移。 往往莫須且未辨,但存好景永留垂。 主要旅遊景點 榆次老城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 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榆次老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旅遊資源獨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牆、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同時,晉中古樸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榆次老城佔地100萬平方米,古建築群和園林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老城內有城隍廟、縣衙、文廟、鳳鳴書院、南北大街、市樓、思鳳樓、清虛閣、大乘寺、西花園、遺址公園、褚尚書書院、桑芸故居等眾多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建築斗拱交錯、重檐飛翹組成了廟、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風格及宏偉景觀。2003年9月29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博物館」在榆次老城揭幕,100萬平方米的老城與老城景區「館園合一」。整個景區分為6個區域:民間文化博展區、民間傳統文化演示區、民居文化區、市井商貿文化區、宗教文化區、文物古玩區。展品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地介紹了中國民間習俗和民間文化。國內各大劇組在老城內成功的拍攝了《喬家大院》、《龍票》、《走西口》、《晉商》、《立秋》、《白銀谷》、《幻影神針》、《李衛辭官》等10餘部影片。 常家莊園 常家莊園 山西榆次常家,中國對俄貿易之第一世家。常家事業長盛不衰之原委,就在於該族深謀遠慮,居富思危、課子苦讀、家學淵源,代代恪守「學而優則賈」的家訓,源源將優秀的文化人才輸送到商界,經商集團保證了持久精英,縱橫捭闔,將儒家思想與倫理道德完美地體現在經濟意識與經營活動中,實現了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的合一,遂咸清代馳名中外之儒商望族。經之後近二百年的完善,建成百餘處房屋四千餘間,樓房五十餘幢,佔地六十萬平方米。院內樓廳台閣,雕梁畫棟,精緻恢宏,蔚為壯觀。另有七處園林,名花古木,高閣低亭,曲廊齋坊,水溪池潭,在千里堡牆八道堡門的環圍下,實現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讀、可修身、可遐想、可觀賞、可瀏覽、可悅心、可詠嘆等」八可」追求的理想精神庄園。現已修復的四萬平米宅第,八萬平米園林,雖只佔原規模的四分之一,但基本上保持了庄園風格,再現了昔日風采。 後溝古樹 後溝古村 榆次後溝古村位於榆次區東趙鄉,與壽陽縣相鄰,全村有75戶人家、280多口人,是榆次區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村落,可考歷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莊建築接近陝北窯居,沿河岸依山勢而建,保留了磚窯三合院、四合院、獨立式窯洞等大量古建築和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別致的古戲台、觀音堂、菩薩殿,堪稱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03年1月,榆次後溝古村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古村落農耕文化遺產保護采樣地。 2004年3月,榆次投資8000萬元對後溝古村進行修復,工程按照整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原則,再次呈現了千年古村的田園風光,使它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處原汁原味的、較為完整的古村風貌建築。 烏金山森林公園 烏金山森林公園 國家級森林公園烏金山風景區,群峰聳峙,草木滴翠,靈泉淙淙,珍禽異獸無數。其主峰上建水晶院,有龍池,冬不冰,夏不涸。紅沙山在烏金山東南,峭壁嶙峋,沙石多紅,有正壽寺,四圍翠柏,其旁清泉溢出。陰山,在罕山西南,形勢險峻,上有深洞,土塞羅列,為先年屯兵之所。大方山、中林山中揖群峰、松柏郁茂,四時浮青攢翠。五太山在河口村西北二里,下有五龍河。小五台山,在榆次城東北二十里,上建蘆山寺,有九躍龍地。紫嚴山,接壽陽境,俗稱長者頭,相傳為唐代華嚴經大師李通玄隱居處,中有華嚴寺,其山松柏叢生,蒜峪、芹峪二水俱出其下。 九龍國際滑雪場 九龍國際滑雪場 九龍國際滑雪場(International skiing spaces of nine dragons)是山西省內規模最大、滑雪條件及專業技術力量最強的旅遊滑雪場,目前已躋身於全國主要滑雪場的前列。其位於榆次烏金山鎮,滑雪場選址在黃河文化影視基地的中心,地處太原市與晉中市的交匯處,海拔高度900米,地貌地形開闊,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得天獨厚。滑雪場從選址到滑雪道的開發以及設備的購置,都是在中國滑雪協會的專業指導下完成,滑雪場佔地面積達2000平方米,建有多條初、中、高級滑雪道,總長度達2000米,雪場擁有滑雪器材1000餘套,加之雪地摩托車、雪上飛碟等先進的滑雪設備,同時可容納1500人滑雪,成為目前華北地區滑雪面積最開闊、規模最宏大、設備最安全、專業技術最強的滑雪場。 九龍國際滑雪場開辟多條適於初、中、高級不同滑雪水平的滑雪道,總長度2000多米,另外還建有兒童滑雪區、燈光滑雪區、跳台滑雪區、大場面滑雪區域以及滑雪圈道、狗拉雪橇道、越野滑雪道等,可容納1000人同時滑雪、嬉戲。部分滑雪道可作為優秀運動員競賽線路及冬夏訓練場地。各種滑雪道經嚴格修整,平坦安全。
❹ 我的家 山西榆次
很多年前我看過一套古籍線裝的《榆次縣志》,約七八本的樣子,現今,我對其中的很多內容已淡忘了,但有一句話卻總是記憶猶新:榆次的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於是,春天的榆次城更是令人心曠神怡的。
我的童年,是在榆次老城裡度過的。那時,榆次老城方圓二里許,城周有長長的高高的殘敗的土城牆,城內有十幾條縱橫的街巷。北大街和南大街是榆次老城最主要的街道,比其它街巷寬,五六米的樣子,路面鋪著一條一條光滑的青石板,從北門口徑直到南關的清虛閣。下雨天時,條條青石板就猶如一面面水汪汪的鏡子。
我家住在龍王廟街。龍王廟街在十幾條街巷裡很特殊,與眾不同,街北是一道完整的磚牆,街南是二十多個規規矩矩的四合院。那道磚牆是龍王廟的圍牆。龍王廟在很久以前就改做學校了,最早稱鳴鳳書院,後叫榆次二中,大門設在街東口,是一個構造復雜飛檐斗拱的排樓,進了門里,有一座小巧的麻石橋,橋兩側有水池,池中長過浮萍,開過荷花,游戲過金魚。過了橋,就通向一間又一間的大殿,殿與殿之間的院子里有古老的柏樹和槐樹,每年初夏時節,柏樹碧綠,白色的穗狀小花就在巨大的槐樹冠上盛開了,花香四溢,伴著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溢出那道磚牆,與傍晚在四合院上空裊裊飄浮的炊煙糅在一起,籠罩了老城很大的區域。
從2001年起,榆次老城開始了它的修復工程,那是一次大手筆的修復工程,至2004年一期工程完成。竣工後的第一時間,我曾走進老城。在北門入口處,我看見一塊鑲嵌於地面上的石碑,始知這座老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成王**就已存在了。而今,榆次老城彷彿是一個起死回生的人一樣出現在我的視野里,它莊重中蘊含著生動,靜謐中透露著靈動。從北門口到南關的清虛閣,路面上重鋪了的石條,街兩邊是修葺一新的鱗次櫛比的店鋪,有的門兩側佇立著石獅石鼓,有的門外有立柱林立的雨廊,有的木質街門包著圓帽狀的鐵釘。若站在北門口向南遠眺,可以隱約地看到清虛閣巍峨地聳立在老城一邊的盡頭……有很多的人在老城中款款而行,這一切 是我童年時就親切的景象。
若站在北門口轉身向北,我又看到一個有些陌生的現代化都市,它有寬闊的音樂噴泉廣場,有筆直的馬路,路邊是裝飾豪華的文化中心、商場、銀行、超市、書店、肯德基、永和豆漿、發廊、酒吧……它們統統光鮮閃亮,融在永不知疲倦吟唱的流行歌曲的背景音樂中。若再往北行,人會誤以為步入了某個歐洲小城,整條榆太路兩邊均是二三層歐式建築風格的小洋樓……
如今,我每每站在寬闊的北門廣場,就會明晰地感到自己置身於一個南北地域有明顯對比的城市中,會發現,北邊新城區的擴展和南邊老城區的保護竟在榆次這座城市以和諧的狀態共存,南邊老城的古樸會讓我心情平和,北邊的現代化都市又會讓我心潮澎湃,不相悖,南北相映成趣,這就是我今日認識的榆次。
對於榆次,有一種說不清的情感,熟悉卻又陌生,似曾相識卻又不能深入肌里,記憶里總能觸摸到她的骨架,現實里卻因為她的不斷美麗不斷城市化而日漸疏離。
年齡漸長,關於榆次的地理名字越來越多地被記憶記取,文化宮、北山路、鐵華大廈、安寧橋、迎賓橋、華鉅,它們牽引著我一次次走進榆次的街巷和民情中。
現在的榆次越來越城市化了,一次和朋友開著車繞來繞去竟然迷了路,這是一個新開發的工業園區,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簇新,那麼陌生;還有一次從太原下去直奔八一飯店,可是當車停到那個寬敞的十字路口時,我恍惚了,八一飯店呢?那個從未進去過卻熟悉於心的八一飯店呢?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充滿現代氣息的高樓。
兩個很好的朋友把家安在了榆次,一個在北山路,一個在老城附近。隔三差五,她們就會坐著901公交車來太原逛一圈。她倆的工作不是太緊張,工資也不是很高,但定時做美容,皮膚保養得很好,年初流行陶瓷燙,她倆都花了200塊錢燙了頭發。去年國慶節回榆次,她們倆做東。吃什麼呢?她倆說就吃有地方特色的吧,平遙人在榆次開了家連鎖飯店,挺晉中味的。玩什麼呢?她倆說,除了常家莊園和老城,榆次還新建了個大的文化中心,裡面有音樂廳、酒吧,逛累了就去裡面聽聽音樂去。她們說,太原是適合逛的,榆次是適合住的。
是的,榆次是適合居住的,節奏舒緩,路寬橋多,但榆次也是快節奏的,每去一次都會給人新的不同。榆次的普通人掙錢不多,花錢也不奢侈,但氣定神閑,不緊不慢地跟著太原的甚至更大都市的節拍。
城市印象:鄉土的都市
農歷三月廿九,榆次,大風。人是在路上搖曳的草,一個個艱難地邁著步子。榆次和太原幾乎是一步之遙,風裡面卻少了很多沙子,盡管大,也僅僅是在天空中拉幾聲號子,增添些許涼的味道而已。從晉中賓館走出來,能看到對面的一排小超市的老闆們在店鋪的外面收著擺出來的東西,忙碌的。風的確大,路上的人有些行色匆匆。
在晉中賓館往出走的路口,我看見兩個街頭攤販,一個修自行車的,一個釘鞋的,分據在岔口的兩旁,像兩尊門神,神態安詳,平靜地鼓搗著手裡的活或者默默地抽著煙看路上的人。
在榆次的兩三天里,我在街上走的時候,隨處可見頭上懸掛的條幅或廣告里有弘揚晉商文化的字樣,晉中市以前有山西最優秀的商人,並且保留了諸多的晉商大院。我對晉商並不了解,所以不便多談,但在我眼中,榆次很多地方有著晉商遺留的東西,絲毫不做作地在民間流傳,比如超市、比如修車釘鞋的人。榆次這座城市裡,幾乎所有的小商店都喜歡把自己稱作超市,盡管它們不具備超市的規模和服務標准,但是從一方面說明了他們主人的美好願望,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這些超市主人們的商業意識,或許哪一天,他們其中的哪個人就因此而崛起,成為新一代的山西商人。我到過許多城市,沒有見過有哪一座城市像榆次這樣,幾乎在每一個路口都分布著釘鞋修車的。我的理解中,晉商文化里有那麼一點,就是節儉,在一個城市裡,有這么多街頭小攤並且能一直存活下來,正折射出了榆次人的節儉。所以在這里,你應該能看到有各種層次的人將自己的鞋子或自行車帶到路邊修理,而這些人中,保不準哪位就是深藏的「陶朱公」。
榆次是一座鄉土而前衛的城。她的鄉土氣息容易讓人喜歡,鄉土的熱情洋溢在人們對話和交談的字里行間!問個路或者買個東西,就有人將熱情淳樸地向你推來,所以是鄉土的。前衛是眼睛中可以看到的,寬闊的路就不說了吧!就是散落在城市中的幾個廣場,也是各有韻味的。其他就是路邊的建築,是整齊的劃一的,完全不是像大同一樣高高矮矮地將各種建築並立在一起。榆次和大同,都比較有一個城市的樣子,然而,大同有一絲承襲昔日繁華懷舊的破敗,榆次的調子卻是明朗歡快和富有想像力的;同樣有鐵路貫穿市區,大同的路也寬闊,但總覺得有些擁擠,榆次的路就讓人覺得舒服,人群從立交橋下穿梭往來,很少有互相干擾的時候。或許離太原近,榆次都市化的腳步要明朗一些,但是那種味道,卻不是單純模仿來的。
原先以為,只要有寬闊的馬路,馬路邊有高大的建築,建築上有寬大的玻璃,玻璃上就只會反射冷漠和生硬的光線,疏遠都市人的距離。走過了榆次,才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這樣,溫暖一樣會在水泥叢林里和諧地延伸。
❺ 榆次8景有那些
榆次八景:晉商文化中心: 晉商(Jin-Merchant ),山西商人,尤其是首創中國回歷史上票號的山西答票號商人,商路遙遠,匯通天下,曾在中國歷史上顯赫一時。直至如今還傳頌著「山西人善於經商、善於理財」的佳話。山西票號有「匯通天下」之稱。
❻ 晉中市榆次區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榆次旅遊資源豐富。榆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自然、人文資源,人文古跡眾多,貓兒嶺有戰國時期的古墓群,坐落在榆次老城的明代清虛閣全部為木製結構,堪稱一奇;榆次城隍廟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並受到聯合國的捐款修繕。榆次境內國家級、省級、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30多處,古代城池、衙署、寺觀、廟壇、堡寨等遍布全區。形成了「庄園、老城、古村、森林公園」四位一體的格局。常家莊園享有「中國儒商第一家」的美譽,榆次老城是「中國封建城池文化的大觀園」,烏金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堪稱「天然氧吧」。於2005年9月竣工開放的東趙後溝古村,被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調查保護示範基地。古曾有「榆次八景」之說,即「罕山時雨 、塗水洪濤、龍門晚照、源池荷花 、榆城煙柳、井峪寒泉、 神林積雪 、藺郊無霜 」 罕山時雨 褚鈇 (位於烏金山) 靈山角立勢崔嵬,疊嶂層巒次第開。 峻極北聯恆岳峙,岧嶤東向太行來。 油雲若得從龍岫,靈雨應知遍草荄。 四海蒼生仰膏澤,好為霢霂洗塵埃。 塗水洪濤 桑芸 邑名塗水肪春秋,盪漾城南帶郭流。 派引眾山歸澗壑,腴分數港灌勝疇。 驚濤倒影雲偕涌,激浪奔騰岸亦浮。 我欲濟川須有待,釣磯高處且盟鷗。 龍門晚照 褚鈇 龍門何在古城西,薄暮登臨返照迷。 霞散晉山開錦綉,雲凝塗水映虹霓。 天垂落日煙光暝,地卷斜暉草色萋。 荀令去來無鳳鳴,空餘舊堞晚鴉樓。 源池荷花 褚鈇 閑來訪勝出城東,爭道源池景不窮。 十里芙蓉香馥馥,一灣湯沐暖融融。 葉浮圓蓋琉璃碧,華豎長籍錦綉紅。 他日致君堯舜攜,月月此地吸荷筒。 榆城煙柳 孫昌 卧龍崗下古榆城,千樹依依柳色新。 玉絮天晴飄作雪,金絲日暖照成菌。 浮煙遠訝隋堤景,翠靄遙連漢苑春。 莫厭長亭歧路側,兒多攀折送離人。 井峪寒泉 桑芸 每從茗戰覓佳泉,井峪清流觱沸鮮。 幾勺寒涓澄見底,一泓甘溜碧涵天。 淙淙玉韻喧晨瀑,湜湜雲根浸曉煙。 見說明王堪用汲,豈令終賦樂飢篇。 神林積雪 神木森森倚翠嶺,幾年余雪聚深林。 世情冷暖隨冬夏,山色凄涼無古今。 幽澗凝冰欺碧玉,寒岩積素擬南琛。 高山絕頂人來少,獨對長松學浪吟。 藺交無霜 王介石 村隈盤繞勢逶迤,傳道遺庥蔭次陂。 忠義回天榮蔓草,陽和布地獲棠枝。 為丘為里參疑信,說藺說唐互轉移。 往往莫須且未辨,但存好景永留垂。 主要旅遊景點 榆次老城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榆次老城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旅遊資源獨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牆、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同時,晉中古樸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榆次老城佔地100萬平方米,古建築群和園林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老城內有城隍廟、縣衙、文廟、鳳鳴書院、南北大街、市樓、思鳳樓、清虛閣、大乘寺、西花園、遺址公園、褚尚書書院、桑芸故居等眾多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建築斗拱交錯、重檐飛翹組成了廟、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風格及宏偉景觀。2003年9月29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博物館」在榆次老城揭幕,100萬平方米的老城與老城景區「館園合一」。整個景區分為6個區域:民間文化博展區、民間傳統文化演示區、民居文化區、市井商貿文化區、宗教文化區、文物古玩區。展品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地介紹了中國民間習俗和民間文化。國內各大劇組在老城內成功的拍攝了《喬家大院》、《龍票》、《走西口》、《晉商》、《立秋》、《白銀谷》、《幻影神針》、《李衛辭官》等10餘部影片。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常家莊園常家莊園 山西榆次常家,中國對俄貿易之第一世家。常家事業長盛不衰之原委,就在於該族深謀遠慮,居富思危、課子苦讀、家學淵源,代代恪守「學而優則賈」的家訓,源源將優秀的文化人才輸送到商界,經商集團保證了持久精英,縱橫捭闔,將儒家思想與倫理道德完美地體現在經濟意識與經營活動中,實現了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的合一,遂咸清代馳名中外之儒商望族。經之後近二百年的完善,建成百餘處房屋四千餘間,樓房五十餘幢,佔地六十萬平方米。院內樓廳台閣,雕梁畫棟,精緻恢宏,蔚為壯觀。另有七處園林,名花古木,高閣低亭,曲廊齋坊,水溪池潭,在千里堡牆八道堡門的環圍下,實現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讀、可修身、可遐想、可觀賞、可瀏覽、可悅心、可詠嘆等」八可」追求的理想精神庄園。現已修復的四萬平米宅第,八萬平米園林,雖只佔原規模的四分之一,但基本上保持了庄園風格,再現了昔日風采。 後溝古樹後溝古村 榆次後溝古村位於榆次區東趙鄉,與壽陽縣相鄰,全村有75戶人家、280多口人,是榆次區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村落,可考歷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莊建築接近陝北窯居,沿河岸依山勢而建,保留了磚窯三合院、四合院、獨立式窯洞等大量古建築和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別致的古戲台、觀音堂、菩薩殿,堪稱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03年1月,榆次後溝古村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古村落農耕文化遺產保護采樣地。 2004年3月,榆次投資8000萬元對後溝古村進行修復,工程按照整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原則,再次呈現了千年古村的田園風光,使它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處原汁原味的、較為完整的古村風貌建築。 烏金山森林公園烏金山森林公園 國家級森林公園烏金山風景區,群峰聳峙,草木滴翠,靈泉淙淙,珍禽異獸無數。其主峰上建水晶院,有龍池,冬不冰,夏不涸。紅沙山在烏金山東南,峭壁嶙峋,沙石多紅,有正壽寺,四圍翠柏,其旁清泉溢出。陰山,在罕山西南,形勢險峻,上有深洞,土塞羅列,為先年屯兵之所。大方山、中林山中揖群峰、松柏郁茂,四時浮青攢翠。五太山在河口村西北二里,下有五龍河。小五台山,在榆次城東北二十里,上建蘆山寺,有九躍龍地。紫嚴山,接壽陽境,俗稱長者頭,相傳為唐代華嚴經大師李通玄隱居處,中有華嚴寺,其山松柏叢生,蒜峪、芹峪二水俱出其下。
❼ 榆次,太原附近哪裡有荷花池塘可以欣賞啊
晉祠南部的湖裡
迎澤公園北面有個院里
汾河二庫也有
常家莊園也有
陽曲縣有個龍池山莊
太谷的梅園山莊
但是現在的季節肯定沒有~等2個月吧~
❽ 榆次,太原附近哪裡有荷花池塘可以欣賞啊
只有晉祠有復
----------------
火車站制坐804、848、308、856都能到.804、308、856票價2.5元,848票價3.5元,所以坐804、308、856好了.
門票旺季70,淡季50.
冬天是8:30--17:00開放.
❾ 蓮花的文化象徵
除實用價值外,蓮是最常見的用來作為宗教和哲學象徵的植物,曾代表過神聖、女性的美麗純潔、復活、高雅和太陽。蓮作為花中君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更用來象徵一種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身處污泥未染泥,白莖埋地沒人知。生機紅綠清澄里,不待風來香滿池。」(陳志歲《詠荷》)荷,即蓮。在詩人筆下,荷花不僅象徵堅貞、純潔,還是謙遜、恬謐,自處晏清形象的化身。」清廉的象徵:蓋「青蓮」者,諧音「清廉」也。象徵愛情:蓋蓮花別名芙蓉花,或雲水芙蓉。「芙蓉」,「夫容」也。又白居易《長恨歌》雲:「芙蓉如面柳如眉。」因此蓮花常用來象徵愛情,而並蒂蓮尤其如此。二蓮生一藕的圖畫,叫「並蓮同心」。「水芙蓉」之「蓉」諧音「榮」。蓮花和牡丹花在一起,叫「榮華富貴」,蓮花和一鷺鷥,叫「一路榮華」。牡丹、蓮花和白頭翁,稱為「富貴榮華到白頭」。蓮花也能諧音「連」。蓮蓬加上蓮子,叫「連生貴子」。象徵純凈、純潔。在中國,蓮花被崇為君子,《群芳譜》中說 「凡物先華而後實,獨此華實齊生。百節疏通,萬竅玲瓏,亭亭物華,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後有周敦頤的《愛蓮說》,影響深遠。佛教中有蓮花座、蓮花台等。佛教中的不少菩薩,是從蓮花中生出來的。但有的國家、地區的民俗文化不同,也不可忽視,如日本民俗對蓮花並不認為「出淤泥而不染」那麼貞潔,而視蓮花為「不詳」之花。 武漢蓮花節持續時間三個月,從7月到10月,以「蓮花水鄉,醉美蔡甸」為主題,將蓮花節開幕、七夕、中秋、國慶等幾個大的節慶活動作為契機,以金蓮灣、郊野綠道公園、沉湖濕地等幾個重點旅遊景區作為主體,開展如下活動:盛大開幕:森林旅遊暨蓮花節開幕式,情醉七夕:荷花傳情——賞花大型單身派對,月滿中秋:荷塘月色——中秋賞月大會,繽紛國慶:長假休閑賞花游園會。武漢特意還推出了武漢賞花地圖方便遊客。
金蓮灣景區位於蔡甸區索河鎮長河水域,距離武漢市區40千米,交通便利,從武漢乘車僅1.5小時車程。景區佔地面積1600餘畝,其中水域面積1200畝。景區以「蓮花水鄉,田園風情」為主題,以「親水體驗、生態休閑」為特色,遊客可以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湖面上泛舟,近距離與花中仙子接觸採摘蓮蓬。
景區主要挖掘荷花文化,遊客乘坐的每艘小船都以荷花的別稱命名,每個景點都有著關於荷花的典故;景區導游在講解時還會告訴遊客荷花的起源、荷花的品種等多種知識,名貴荷花園里還有美洲黃蓮、帝王蓮等珍貴的品種可以觀賞。 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是表示純凈和斷滅的一個主要佛教象徵。它代表一切活動的鼎盛階段,而進行這些活動是為了完全避免墮入輪回之錯誤。佛菩薩端坐或站立的蓮花寶座象徵著他們的神聖本源。佛菩薩被想像成是潔白無瑕、極盡善美的,其身、語、意是絕對清凈的。佛菩薩顯現在輪回之中,但他們絕沒有受到不潔之物、意障和心障的污染。
從埃及到印度的眾多世界偉大文明都把蓮花視為神聖的象徵,並將其廣泛的融入它們自己的藝術和建築之中。蓮花隨太陽花開花落,在古埃及,人們認為黎明時太陽從東邊的蓮花中升起,日落時,它落入西邊的蓮花之中。同樣,吠陀教太陽神 的每隻手都持有一朵蓮花,象徵著太陽掠過天際的路徑。吠陀教的創生之神梵天誕生在一朵金色蓮花里,而這朵蓮花是從毗濕奴 肚臍里長出來的,宛如從臍狀莖長出的一朵蓮花。密教大師蓮花生 將佛教傳入西藏,他同樣被神化為生於一朵奇異的蓮花上,開放在印度的烏仗那 王國的丹納闊沙湖上。在印度教和佛教經文中,蓮花被性隱喻為神聖子宮或陰道。蓮花是梵文女性「陰道」的同義詞,女性陰道柔軟,呈粉紅色且有開口。同樣,金剛是男性「陰莖」的同義詞。金剛和蓮花的結合是色 與空 或方便與智慧結合的性象徵。在內在的層面上,這種結合象徵著氣滲入人體內主脈並升騰,它會穿透並開啟脈輪中的蓮花或輪 。
蓮花是西方紅色阿彌陀佛,即「蓮花部怙主」的象徵。阿彌陀佛的特質代表著火的紅色、生命體液、黃昏暮光、夏季及將慈愛化作覺識。阿彌陀佛之伴偶般吒羅 的手持器物是一朵紅色蓮花。阿彌陀佛麾下的菩薩是蓮花手觀音 (即大慈菩薩)。
印度教
佛教中的蓮花被描述為四瓣、八瓣、十六瓣、二十四瓣、三十二瓣、六十四瓣、百瓣、千瓣。這些數字既象徵性地符合令人費解的人體內的蓮花數量,也與壇城的各個組成部分相符。作為手持器物,蓮花通常呈粉色和淺紅色,共有八個或十六個蓮瓣。盛開的蓮花也可以是白色、黃色、金黃色、藍色和黑色。白色蓮花 是屍棄佛 的象徵,而白度母手持的是十六瓣白蓮花。黃色蓮花 和金黃色蓮花 一般被稱作「白瑪」(蓮花),而紅色或粉色蓮花更為常見。梵文詞彙「utpala」專指藍色或黑色的「夜蓮花」,但直譯的藏文同義詞「ut-pa-la」可以用於各種顏色的蓮花。
一位印度古代詩人用古梵文描寫他的愛人道:「卿眼如蓮苞,手如蓮花,譬如蓮藕。」在婆羅門教的神話中,創造之神據說是在毗濕奴入定時,從其肚臍中生出的蓮花中鑽出來的。居住在印度次大陸中部的比羅爾族在解釋世界起源時也有相似的說法:「最初,天下皆水,有蓮生出水面。是時巨神居於陰間,經蓮莖出至水上,以蓮花為座。」
佛教
已知的最早與蓮有關的藝術品,也是把蓮與神結合在一起的,是一尊頭上戴著蓮花的裸體女神像,在印度的恆河流域出土,是公元前3000年的遺物。文獻中有關印度蓮花女神的記載,最早見於印度的吠陀文獻,說蓮神生於蓮花,站在蓮花上,戴著蓮花的花環。
在佛教問世後,佛教徒也採取了以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徵。據說後來成為佛祖的悉達多太子出世後,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蓮。所以蓮就成了他誕生的象徵。從公元一世紀左右開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蓮台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為蓮花坐或為吉祥坐,成為佛教僧人打坐時的典型坐法。按照大日經的解釋,「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為蓮花坐;單足著右上,名為吉祥坐。」佛教徒相信蓮能反應修行程度,認為高僧誠心念佛,則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花一朵,若能精進,則其花漸大,倘或退惰,則其花萎落。又相信:「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於七寶池蓮花中化生。」
蓮隨著佛教,流傳到亞洲的每個角落。在爪哇的婆羅浮圖佛壇上,在緬甸的蒲日古城,泰國的素可泰市和高棉的吳哥窟等地的大廟里,在斯里蘭卡的鍾形塔里,巴厘島的葬藍上和西藏的符籙上,都可以看到蓮的圖畫,西藏的喇嘛教佛教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彌吽」中,其中的「叭彌」的意思便是蓮花。
蓮花在中國有深邃的文化淵藪。唐代將佛教立為國教後,蓮花備受人們敬愛。佛祖釋迦牟尼的家鄉盛產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蓮花自喻。《本草綱目》載:「釋氏用為引譬,妙理俱存」。佛國也指蓮花所居之處。也稱「蓮界」。佛經稱「蓮經」,佛座稱「蓮座」或「蓮台」,佛寺稱「蓮宇」,僧舍稱「蓮房」,架裟稱「蓮衣」等等。蓮花圖案也成為佛教的標志。佛教的建築、裝修、器物也都有蓮花圖案。
蓮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寶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徵之一。
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餘的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如天女)。寺院牆壁、藻井、欄桿、神賬、桌圍、香袋、拜墊之上,也到處雕刻、繪制或縫綉各種各色的蓮花圖案。可見蓮花與佛教的關系何等的密切。 蓮與文化關系最深的是中國,在中國,蓮花被崇為君子,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喜愛這種植物,認為它是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徵,因此詩人有「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之贊。在中國文學里,與蓮有關的詩詞歌賦不計其數。蓮花是友誼的象徵和使者。
周敦頤的《愛蓮說》,把蓮和各種類型的人物聯系起來,「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影響深遠。《群芳譜》中說,「凡物先華而後實,獨此華實齊生。百節疏通,萬竅玲瓏,亭亭物華,出於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後有《本草綱目》說:「夫蓮生卑污,而潔白自若;南柔而實堅,居下而有節。孔竅玲瓏,紗綸內隱,生於嫩弱,而發為莖葉花實;又復生芽,以續生生之脈。四時可食,令人心歡,可謂靈根矣!」
北京故宮附近的北海公園本來是御花園,園中有人工湖,湖面大部分為蓮葉所覆,蓮葉有時候高出水面將近兩米,開著千萬朵清雅芳香的花。蓮葉下可以行駛小船。
在民俗中,中國有許多與蓮有關的話語,蓮有一蒂二花者稱並蒂蓮,以象男女好合,夫妻恩愛。喜聯常有「比翼鳥永棲常青樹,並蒂花久開勤儉家」等等。又如藕斷絲連,用於指男女雖然分手,但情意未絕。蓮諧音「廉」(潔)、「連」(生),民俗有「一品清廉」,「連生貴子」等諧音取意。
又如金蓮,據說在公元五世紀,南齊東昏候「鑿金為蓮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也!」因而後人稱美人之步為蓮步,又稱女子之纖足為金蓮。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十分注重倡導和平、和諧。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子的兩句話,一是說"和而不同";一是說"和為貴"。中華文化所說的"和",絕不是不講差異和矛盾的調和。而是指存在著差異性和多樣性後的貫通融合。這種貫通融合才是最為可貴的。我國有56個民族、34個行政區域,其中存在著差異和矛盾。面對這種差異和矛盾,始終堅持民族的團結和祖國的統一,堅持這種"和"的立場,是最為可貴的。而背棄了這種"和"的立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棄。
中國人一直認為"和"是解決國與國之間沖突的原則,主張"協和萬邦"。(《尚書·堯典》)"協和萬邦"表現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貴和"思想在民族、國家、文化層面上的重要體現。"協和萬邦",體現著古代先賢的政治理念、道德准則,是一種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和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繁榮。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最廣泛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的任務。弘揚中華民族的"貴和"思想,對於我們整合社會力量,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減少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一方面,"貴和"思想能生財,"和"能致祥,"和"能聚力。在觀念層面,"和"意味著對不同意見的承認和寬容;在社會結構層面,"和"則是指不同的個體、集團之間建立協調的社會交往關系。所以說,"貴和"就是在承認事物本來矛盾和必要斗爭的前提下,在諸多因素的對立統一、相互依存中,求同存異、化解矛盾,從而在"存異"的基礎上"求同"而不"苟同",達到總體上的平衡、和諧狀態,進而擇優汰劣,促進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另一方面,"貴和"思想不排異,"和"不畏惡。強調"和",並不意味著怯懦和無原則的退讓、妥協。
由於"荷"與"和"、"合"諧音,"蓮"與"聯"、"連"諧音,中華傳統文化中,經常以荷花即蓮花作為和平、和諧、合作、合力、團結、聯合等的象徵;以荷花的高潔象徵和平事業、和諧世界的高潔。因此,某種意義上說,賞荷也是對中華"和"文化的一種弘揚。荷花品種豐富多彩,是"荷(和)而不同",但又共同組成了高潔的荷花世界,是"荷(和)為貴"。真心希望,荷花文化能在弘揚和平文化、和諧文化的進程中,也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弘揚中華"和"文化,對於我們促進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構建和諧社會的事業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