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的作家
Ⅰ 求海棠作者遠上白雲間的合集以及海棠17 18年的合集
海棠文學城?加我,我有,但是18年的只有一月份合集
Ⅱ 海棠花色似去年作者是誰
作者是劉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學家。
Ⅲ 蘇軾海棠詩卷的作者
鮮於樞(1254-1322),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一說漁陽(今北京薊縣)人,先後寓居揚州、杭州,曾任浙東都省史掾。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早歲學書,未能如古人,偶於野中見二人挽車淖泥中,頓有所悟。他與趙孟頫齊名,同被譽為元代書壇「巨擘」,並稱「二妙」,但其影響略遜於趙孟頫。鮮於樞兼長楷書、行、草書,尤以草書為最。其書多用中鋒回腕,筆墨淋淳酣暢,氣勢雄偉跌宕,酒酣作字奇態橫生。他的功力很扎實,懸腕作字,筆力遒健,同時代的袁褒說:「困學老人善回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然與伯機相識凡十五,六年間,見其書日異,勝人間俗書也。」(《書林藻鑒》)
趙孟頫對他的書法十分推崇,曾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同時代的袁褒說:「困學老人善回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然與伯機相識凡十五,六年間,見其書日異,勝人間俗書也。」(《書林藻鑒》)而書法家陳繹曾也說:「今代惟鮮於郎中善懸腕書,余問之,嗔目伸臂曰:膽!膽!膽!」鮮於樞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經卷上》、《蘇軾海棠詩卷》、《韓愈進學解卷》、《論草書帖》等。
Ⅳ 唐伯虎海棠詩詞
《海棠美人圖》
年代: 明 作者: 唐寅
褪盡東風滿面妝,可憐蝶粉與蜂狂。版
自今意思和誰說,一片春心權付海棠。
《妒花》
年代: 明 作者: 唐寅
昨夜海棠初著雨,數點輕盈嬌欲語。
佳人曉起出蘭房,折來對鏡化紅妝。
問郎花好奴顏好?郎道不如花窈窕。
佳人聞語發嬌嗔,不信死花勝活人。
將花揉碎擲郎前:請郎今日伴花眠!
《堂上雙白頭圖》
年代: 明 作者: 唐寅
海棠枝上白頭公,頭映花枝轉覺紅。
恰似老夫高興在,醉欹紗帽頷春風。
《惜花春起早》
年代: 明 作者: 唐寅
海棠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陰萬兩金。
拂曙起來人不解,只緣難放惜花心。
Ⅳ 求海棠作者:愛吃草莓的文
https://..com/question/750583511728136692.html
Ⅵ 古詩海棠作者蘇軾帶拼音
海棠抄
作者: 蘇軾
東風裊裊泛襲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按】這是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一作「東風…,香霧霏霏月轉廊。只…,高燒銀燭照紅妝」
【海棠】昔明皇召貴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詩戲之。
【裊裊】風細貌
【崇光】月光或花光
【霏霏】迷濛狀
【紅妝】用美女比海棠
寫出了海棠昏昏欲睡的特點。
使用了擬人的手法。
表達了詩人愛花,惜花。
Ⅶ 秋海棠的作者簡介
原名秦浩復,上海嘉定人。制青年時代就讀於上海商科大學攻讀經濟學。畢業後曾在工礦、鐵道部門任職。亦擔任過報刊編輯,上海持志學院、大夏大學古典文學講師等職。業余從事通俗文學作品的創作和翻譯。代表作長篇小說《秋海棠》,通過描寫舊社會京劇藝人遭受的摧殘與迫害,揭露了反動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和殘暴。發表後曾改編為多種劇本在各地上演,改拍成電影,電視劇後在國內外公映,長期不衰。
全國解放後,先後任香港《文匯報》副刊組組長、集文出版社總編輯、上海文化出版社及辭書出版社編審,並創作反映勞動人民新生活的文藝作品,如中篇小和《劉瞎子開眼》,電影劇本《患難夫妻》、《婚姻大事》等。60年代開始在香港報刊連載讀書札記《小說新話》、《晨讀雜識》等,均已結集出版。
1982年出版長片新作《劫收日記》,揭露了抗戰勝利後政府接受大員勾心鬥角、敲詐勒索等種種劣跡,是一部真實反映現實的作品 。
現自上海出版社編審職務上退休。
Ⅷ 求海棠作者遠上白雲間作品集
遠。上。白。雲。間,所有文,我都是有的。
Ⅸ 現代詩《海棠女人》的作者是誰
海棠女人是描寫出女人的一種情感,這是非常不錯的一首現代詩它的作者是比較出名的。
Ⅹ 老海棠樹的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了《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等多篇小說。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分別獲得1983年和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的《病隙碎筆》作為二OO二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