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木蘭花劉郎
A. 有蘇軾的《減字木蘭花》這首詩嗎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請大家幫我解答一下吧
《減字木蘭花》是詞牌名。蘇軾寫了好幾首。不知你說的是那首。
●減字木蘭花
已卯儋耳春詞
蘇軾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
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蘇軾 減字木蘭花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減字木蘭花(贈潤守許仲塗,且以「鄭容落籍、高瑩從良」為句首)
鄭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墮幘。落筆生風。籍籍聲名不負公。
高山白早。瑩骨冰膚那解老。從此南徐。良夜清風月滿湖。
減字木蘭花(寓意)
雲鬟傾倒。醉倚闌干風月好。憑仗相扶。誤入仙家碧玉壺。
連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一舸姑蘇。便逐鴟夷去得無。
減字木蘭花(荔支)
閩溪珍獻。過海雲帆來似箭。玉座金盤。不貢奇葩四百年。
輕紅釀白。雅稱佳人纖手擘。骨細肌香。恰是當年十八娘。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
賢哉令尹。三仕已之無喜慍。我獨何人。猶把虛名玷縉紳。
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
減字木蘭花(送別)
玉觴無味。中有佳人千點淚。學道忘憂。一念還成不自由。
如今未見。歸去東園花似霰。一語相開。匹似當初本不來。
減字木蘭花(送趙令)
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歲月如梭。白首相看擬奈何。
故人重見。世事年來千萬變。官況闌珊。慚愧青松守歲寒。
減字木蘭花
曰:「臣無功受賞。」帝曰:「此事豈容卿有功乎?」同舍每以為笑。余過吳興,而李公擇生子,三日會客,求歌辭,乃作此詞戲之,舉座皆絕倒。
惟熊佳夢。釋氏老君親抱送。壯氣橫秋。未滿三朝已食牛。
犀錢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坐。多謝無功。此事如何到得儂。
減字木蘭花(得書)
曉來風細。不會鵲聲來報喜。卻羨寒梅。先覺春風一夜來。
香箋一紙。寫盡迴文機上意。欲卷重開。讀遍千回與萬回。
減字木蘭花(送別)
天台舊路。應恨劉郎來又去。別酒頻傾。忍聽陽關第四聲。
劉郎未老。懷戀仙鄉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見如今勸酒人。
還有呢。
B. 減字木蘭花 nal
基本介紹:
《減字木蘭花》,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簡稱《減蘭》。減字木蘭花《張子野詞》入「林鍾商」,《樂章集》入「仙呂調」。
雙調四十四字,與《木蘭花》相比,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
又有《偷聲木蘭花》,入「仙呂調」。五十字,只兩片並於第三句各減三字,平仄韻互換,與《減字木蘭花》相同。
詞牌格律:
格律對照詞:蘇軾《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
中平中仄(韻),
空床響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花上春禽冰上雹。
中仄平平(韻),
醉夢尊前,
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驚起湖風入坐寒。
中平中仄(韻),
轉關濩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春水流弦霜入撥。
中仄平平(韻),
月墮更闌,
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更請宮高奏獨彈。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對照詞使用粗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
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逗號「,」和句號「。」:表示句;頓號「、」:表示逗。粗體字:表示平聲或仄聲韻腳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韻腳。下劃線:領格字。『』:例作對偶;〖〗:例作疊韻)?
典範作品:
1.【宋】張先《減字木蘭花·垂螺近額》
2.【宋】蘇軾《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
3.【宋】蘇軾《減字木蘭花·維熊佳夢》
4.【宋】蘇軾《減字木蘭花·雙龍對起》
5.【宋】蘇軾《減字木蘭花·鶯初解語》
6.【宋】蘇軾《減字木蘭花.琴》
6.【宋】王安國《減字木蘭花·春》
7.【宋】秦觀《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
8.【宋】黃裳《減字木蘭花·競渡》
9.【宋】朱敦儒《減字木蘭花·劉郎已老》
10.【宋】李清照《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
11.【宋】淮上女《減字木蘭花·淮山隱隱》
12.【清】納蘭性德《減字木蘭花·新月》
13.毛澤東《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14.【南宋】 向子諲 《減字木蘭花》
15.【宋】李清照《減字木蘭花》
C. 減字木蘭花·劉郎已老的作品原文
減字木蘭花①
劉郎②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③。要聽琵琶,重院④鶯啼覓謝家⑤。
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⑥。萬里東風,國破山河⑦落照紅⑧。
D. 有蘇軾的《減字木蘭花》這首詩嗎
【宋】蘇軾《減字木蘭花·維熊佳夢》
作者題註:
秘閣古《笑林》雲:晉元帝版生子,宴百權官,賜束帛。殷羨謝曰:「臣等無功受賞。」帝曰:「此事豈容卿有功乎?」同舍每以為笑。余過吳興,而李公擇適生子,三日會客。求歌辭,乃為作此戲之。舉坐皆絕倒。
正文:
維熊佳夢,釋氏老君親抱送。壯氣橫秋,未滿三朝已食牛。
犀錢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多謝無功,此事如何著得儂。
E. 減字木蘭花·劉郎已老的作者簡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靖康、建炎間,屢召不起。1133年(回紹興三年)以薦補右答迪功郎,1135年(紹興五年)賜進士出身守秘書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鴻臚少卿,秦檜死,依舊致仕。1159年(紹興二十九年)卒。有詞三卷,名《樵歌》。
F. 減字木蘭花這首詞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減字木蘭花是詞牌名,不知道你說的是哪首,下面是比較有名的幾首的賞析。
《減字木蘭花》 作者:朱敦儒
劉郎已老1,不管桃花依舊笑2。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覓謝家3。 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4。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5。 注釋: 1.劉郎:劉禹錫《元和十一年自郎州至京城戲贈看花諸君子》:"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載。"又,《重遊玄都觀》:"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後常代指一般男子。 2."不管"句:崔護《題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3.重院:深院。謝家:泛指秦樓歌館。 4."多似"句: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5."國破"句: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鑒賞:宋人作詩有多用故實、點化成句的風氣,在詞的創作中亦有所體現,此詞短短四十多字中有四處化用了唐人詩句,且渾然天成。首句連用二典,自言年事已高,桃李春風、兒女情長都已與己無干,表達的是"人老萬事休"的滄桑之感。後言自己身邊無人識弄管弦,想要聽一聽琵琶便得去尋訪歌妓。下片寫琵琶曲終勾起詞人滿腹愁思,以致如潯陽江上的江州司馬一般淚濕衣襟了。那到底是何種愁緒讓詞人感觸如此之深呢?末句即將原因和盤托出,原來是國破之痛、山河零落之悲!"落照紅"三字,即是夕陽西下的眼前之景,亦隱喻宋季國運的衰微氣象。
《減字木蘭花》 作者:李清照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注釋:一枝春欲放:此指買得一枝將要開放梅花。 淚染:眼淚濡濕,這里指露水浸染之意。 彤霞:紅色彩霞。這里指梅花之色彩。 簪:名詞作動詞,即插於發中。 徒:只。 比並:放在一起比較。 賞析:此詞,當是李清照年輕時所作,表現女主人對春花的喜愛,對容貌美及愛情的追求。遠用心理描寫、擬人等手法。語言活潑、清新。
減字木蘭花 作者:淮上女
淮山隱隱,千里雲峰千里恨。淮水悠悠,萬頃煙波萬頃愁。 山長水遠,遮斷行人東望眼。恨舊愁新,有淚無言對晚春。 鑒賞:這是一首遭擄掠的女子題於客舍上的詞。它表現了南宋末年遭金人擄掠的女子那種欲哭無淚的悲憤心情。 南宋寧宗嘉定末,金遣四都尉南犯,擄大批淮上良家女北歸。有女題此詞於泗州(治所在臨淮,今江蘇泗洪東南,盱眙對岸,原城池已沒入洪澤湖)。 詞的上片,寫她被擄北去,不得不離別故鄉山河時的沉痛心情,遠望淮山高聳,綿延千里;淮水浩渺,煙靄迷芒。「雲峰」、「煙波」,既寫山高水闊,又寫出春天雨多雲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傷情苦,淚眼朦朧,因此山河呈現出一片迷茫的景象。「雲峰」前冠以「千里」,「煙波」前冠以「萬頃」,寫出了祖國的河山壯麗,暗示作者對它的深情。 但如今卻滿目瘡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擄北去,不能安居故土,這萬千愁恨怎能不一齊迸發!「千里恨」、「萬頃愁」極好地表現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時,她移情於物,移情於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滿了愁恨,因為它們是這場患難的最好見證。千里,從縱的角度形容愁恨;萬頃,從橫的方面予以誇張,這樣的表現手法就將愁緒這種無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體化了,它與以往的某些表現手法有所差異: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歐陽修:「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踏莎行》)胡楚:「若將此恨同芳草,猶恐青青有盡時。」(《寄人》)他們著重表現的是愁恨之無窮。應該說這些寫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藝術的獨創性。但這個淮上良家女的這兩句詞卻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一種泰山壓頂、窒息心胸之感。 上片,取眼前景,喻胸中情,隨意貼切,不假雕飾。一、三兩句摹山范水較為一般,二、四兩句傾注作者沸騰的感情,使山河為之變色,極具感人力量。 過片兩句既是對上片的總結,又是作者眷戀山河的進一步具體描寫:「山長水遠,遮斷行人東望眼。」她離開家鄉越來越遠,眷戀的感情也越來越重。她一步一回頭地看著自己的家鄉,直至山水完全遮斷了她的視線。天涯淪落,何時能回到故鄉的懷抱?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這一去,也許是永無歸日了,這怎不令她回首東望,直至「遮斷」為止呢?「東望眼」三字,真實地寫出了被擄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進而不斷回望故鄉的情景,極形象地表現了她不忍離去的痛苦。 面對著這一切,「恨舊愁新,有淚無言對晚春。」這恨,是指對金人南犯之恨,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無恥南逃之恨;這愁,是為鄉土遭受蹂躪而愁,為被擄後的屈辱生活和顛沛流離而愁。舊恨加新愁,讓一個弱女子如何經受得了!末句刻畫了一個哀怨至極而又沉默無語的形象。「有淚無言」,是她的一腔悲憤無處、也無人可以傾訴,只有和著淚水忍聲吞下這時代加給她的深重災難,這實際上也是對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種無聲的譴責。下片著重通過人物細節的描寫:「東望眼」、「有淚無言」來表現被擄女子的深沉悲憤,極富感染力。
G. 蘇軾《減字木蘭花》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一、這首詞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休辭」、「人易老」、「莫待」,表達了作者一種珍惜光陰和時間,不要虛度人生,錯過大好時光的感慨!
二、附原文如下:
減字木蘭花
宋.蘇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等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解析】
全詞上片描寫早春的景色:小黃鶯剛剛學會啼叫,細雨如酥,小草開始發芽。「最是一年春好處」直接抒發對早春的喜愛之情,是上片的點睛之筆古詩詞閱讀答案 減字木蘭花 蘇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文章古詩詞閱讀答案 減字木蘭花 蘇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草色遙看近卻無」借用韓愈的詩句嵌入詞中,讀來卻覺得天衣無縫。詞的下片在上片寫景的基礎上抒發珍惜春光、不能虛度年華的感慨。即使「醉倒」也要趁花開時多看看,不要等到春天過去了,等到年華老去再去後悔。詞人由珍惜春光聯想到珍惜年華,主題得到進一步拓展。
上片通過「鶯初解語」「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表達了詞人對早春的喜愛之情。
下片通過「休辭」「人易老」「莫待」表達了詞人對光陰的珍惜之情。勸導人們不要虛度人生,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時光。
三、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H.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後面的題目。 減字木蘭花 朱敦儒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要聽琵琶,重
答案復:本首詞上闋抒發了製作者感慨年華已老、萬事已休的心緒,下闋抒發了作者對國家敗亡的痛惜心情。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一連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地化用前人的詩句)來抒情:借劉禹錫《重遊玄都觀》詩「前度劉郎今又來」的「劉郎」自謂,感嘆自己漂泊的處境;借崔護《題都城南庄》詩「桃花依舊笑春風」感嘆「世事無常」,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潯陽江上聽琵琶因有感於天涯淪落而掉淚來寫自己因國破家亡而流離失所,自己的淚要多於白居易。(意對即可) |
I. 減字木蘭花 【宋】朱敦儒 宿漁家 【唐】郭震
減字木蘭花·劉郎已老 【宋】朱敦儒
劉郎已老,不管桃花依舊笑。要聽琵琶,重回院鶯啼覓答謝家。 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
翻譯:(用典很多)
「桃花」沒有變,依舊開的燦爛;而「我」的心境卻變了,變老了。
在這種凄苦潦倒心緒支配下,百無聊賴,我也想聽聽琵琶。但我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樣,家蓄歌兒舞女,我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聽了。
一曲終了,我的情緒沉醉曲種久久不能自拔,讓我理解了白居易當年潯陽江上那份自傷淪落,卻逢知己的激動心情
眼前東風萬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淪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籠罩在一片落日餘暉中,盡管還有一線淡淡的紅色,但畢竟已是日薄西山,黃昏將近了。
宿漁家
朝代:宋 作者:郭震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
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世代在海邊生活,幾間小屋上面覆蓋著雪白的蘆花。
白天在海上捕魚雖然辛苦,但晚上歸來,有青天明月、大海濤聲伴送到家,真是開心愜意。
J. 減字木蘭花隱含了怎樣的傷感之情
《減字木蘭花》 作者:朱敦儒 劉郎已老1,不管桃花依舊笑2。要聽琵琶,重院鶯啼覓謝家3。 曲終人醉,多似潯陽江上淚4。萬里東風,國破山河落照紅5。 注釋 : 1.劉郎:劉禹錫《元和十一年自郎州至京城戲贈看花諸君子》:"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載。"又,《重遊玄都觀》:"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後常代指一般男子。 2."不管"句:崔護《題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3.重院:深院。謝家:泛指秦樓歌館。 4."多似"句: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5."國破"句: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鑒賞 :宋人作詩有多用故實、點化成句的風氣,在詞的創作中亦有所體現,此詞短短四十多字中有四處化用了唐人詩句,且渾然天成。首句連用二典,自言年事已高,桃李春風、兒女情長都已與己無干,表達的是"人老萬事休"的滄桑之感。後言自己身邊無人識弄管弦,想要聽一聽琵琶便得去尋訪歌妓。下片寫琵琶曲終勾起詞人滿腹愁思,以致如潯陽江上的江州司馬一般淚濕衣襟了。那到底是何種愁緒讓詞人感觸如此之深呢?末句即將原因和盤托出,原來是國破之痛、山河零落之悲!"落照紅"三字,即是夕陽西下的眼前之景,亦隱喻宋季國運的衰微氣象。 《減字木蘭花》 作者:李清照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注釋 :一枝春欲放:此指買得一枝將要開放梅花。 淚染:眼淚濡濕,這里指露水浸染之意。 彤霞:紅色彩霞。這里指梅花之色彩。 簪:名詞作動詞,即插於發中。 徒:只。 比並:放在一起比較。 賞析 :此詞,當是李清照年輕時所作,表現女主人對春花的喜愛,對容貌美及愛情的追求。遠用心理描寫、擬人等手法。語言活潑、清新。 減字木蘭花 作者:淮上女 淮山隱隱,千里雲峰千里恨。淮水悠悠,萬頃煙波萬頃愁。 山長水遠,遮斷行人東望眼。恨舊愁新,有淚無言對晚春。 鑒賞 :這是一首遭擄掠的女子題於客舍上的詞。它表現了南宋末年遭金人擄掠的女子那種欲哭無淚的悲憤心情。 南宋寧宗嘉定末,金遣四都尉南犯,擄大批淮上良家女北歸。有女題此詞於泗州(治所在臨淮,今江蘇泗洪東南,盱眙對岸,原城池已沒入洪澤湖)。 詞的上片,寫她被擄北去,不得不離別故鄉山河時的沉痛心情,遠望淮山高聳,綿延千里;淮水浩渺,煙靄迷芒。「雲峰」、「煙波」,既寫山高水闊,又寫出春天雨多雲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傷情苦,淚眼朦朧,因此山河呈現出一片迷茫的景象。「雲峰」前冠以「千里」,「煙波」前冠以「萬頃」,寫出了祖國的河山壯麗,暗示作者對它的深情。 但如今卻滿目瘡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擄北去,不能安居故土,這萬千愁恨怎能不一齊迸發!「千里恨」、「萬頃愁」極好地表現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時,她移情於物,移情於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滿了愁恨,因為它們是這場患難的最好見證。千里,從縱的角度形容愁恨;萬頃,從橫的方面予以誇張,這樣的表現手法就將愁緒這種無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體化了,它與以往的某些表現手法有所差異: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歐陽修:「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踏莎行》)胡楚:「若將此恨同芳草,猶恐青青有盡時。」(《寄人》)他們著重表現的是愁恨之無窮。應該說這些寫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藝術的獨創性。但這個淮上良家女的這兩句詞卻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一種泰山壓頂、窒息心胸之感。 上片,取眼前景,喻胸中情,隨意貼切,不假雕飾。一、三兩句摹山范水較為一般,二、四兩句傾注作者沸騰的感情,使山河為之變色,極具感人力量。 過片兩句既是對上片的總結,又是作者眷戀山河的進一步具體描寫:「山長水遠,遮斷行人東望眼。」她離開家鄉越來越遠,眷戀的感情也越來越重。她一步一回頭地看著自己的家鄉,直至山水完全遮斷了她的視線。天涯淪落,何時能回到故鄉的懷抱?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這一去,也許是永無歸日了,這怎不令她回首東望,直至「遮斷」為止呢?「東望眼」三字,真實地寫出了被擄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進而不斷回望故鄉的情景,極形象地表現了她不忍離去的痛苦。 面對著這一切,「恨舊愁新,有淚無言對晚春。」這恨,是指對金人南犯之恨,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無恥南逃之恨;這愁,是為鄉土遭受蹂躪而愁,為被擄後的屈辱生活和顛沛流離而愁。舊恨加新愁,讓一個弱女子如何經受得了!末句刻畫了一個哀怨至極而又沉默無語的形象。「有淚無言」,是她的一腔悲憤無處、也無人可以傾訴,只有和著淚水忍聲吞下這時代加給她的深重災難,這實際上也是對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種無聲的譴責。下片著重通過人物細節的描寫:「東望眼」、「有淚無言」來表現被擄女子的深沉悲憤,極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