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古代蘭花草

古代蘭花草

發布時間: 2021-02-08 07:39:38

蘭花草在古代叫什麼

蘭花草,在古代也叫做蘭花草、馬蓮、馬蘭,一般作詩的時候,願意美稱為「惠蘭」「瘦蘭」,如果要學術點的,也叫做「馬藺」(出自《本草綱目》),它有個俗名,叫鴨跖草,這種草的別名比較多:馬蘭花、旱蒲、蠡實、荔草、劇草、豕首、三堅、馬韭等。這種草比較常見,全國幾乎到處都是,一般長在潮濕的地方。它能實用,有清熱解毒之功效。

⑵ 關於蘭草的古詩

1、氣如蘭兮長不改抄,心如蘭兮終不移

出自:《孔子家語》

譯文:我的承諾和蘭花的芳香一樣長存不變,我的心和蘭花一樣忠貞不移。這是我心裡的想法,將一輩子都不會改變。

2、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採而佩,於蘭何傷。

出自:《幽蘭操》

作者:韓愈

譯文:蘭花開時,在遠處仍能聞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人們不去採摘蘭花佩戴在身上,對蘭花本身有什麼損傷呢?

3、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

出自:《題楊次公春蘭》

作者:蘇軾

譯文:春蘭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採摘,那嬌羞的神色就主動展現在人們面前。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蓋的春蘭,但是隨著清風陣陣,依然時不時可以聞到那沁人的馨香。


4、懊恨幽蘭強主張,花開不與我商量。鼻端觸著成消受,著意尋香又不香。

出自:《蘭花二首》

作者:李日華

譯文:蘭花始終靜靜地獨自綻放在幽谷中、山林間,淡淡地飄散著一縷縷怡人的清香,而山中樵夫夜歸時,恰好發現如草般開在山中無人欣賞的空谷幽蘭。

5、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出自:《古風·孤蘭生幽園》

作者:李白

譯文:孤獨的蘭生長在幽深的園子里,各種雜草一起把它掩沒。

⑶ 蘭花草有故事么。

蘭草是一種很美麗,帶有奇異香味的花,一般只長在深山野林里。關於蘭花草,這里有一個很感人的故事。 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叫阿蘭的女子嫁給了李姓夫君。在阿蘭過門的第三天,夫君就上京趕考去了。從此家中只剩阿蘭與婆婆相依為命。 前半年,婆婆對阿蘭還算知冷知熱,然而半年之後婆婆突然變得惡毒無比,每天虐待阿蘭。刻度到了什麼程度呢?阿蘭每天清晨跪在河邊的石頭上給婆婆洗衣服,搓重了,婆婆一棍子上來,說:「你搓那麼重是想把我衣服洗破了沒得穿是吧?」;搓輕了,婆婆又是一腳踹過去,說:「你十年沒吃牢飯了?洗那麼輕能洗干凈嗎?」 好不容易阿蘭洗完了衣服,想把衣服曬在繩子上,婆婆一巴掌扇過來,罵道:「繩子上面有灰,衣服又臟了那還洗幹嘛?」 惡毒的婆婆讓阿蘭跪在烈日下,迎風舉著衣服,直到把衣服晾乾為止。如此等等例子舉不勝數,連街坊鄰里都看不下去了。而阿蘭只是一味忍讓,沒有絲毫埋怨。 到了來年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一大早,婆婆對阿蘭說:「今天我要去廟里拜菩薩,傍晚才回來,鍋里有兩個饅頭,你看著點別讓狗吃了,留著我晚上回來吃。」 阿蘭送走婆婆,實在忍不住饅頭的香味,偷偷揭開鍋蓋聞了一下。她已經三天沒吃飯了,實在太餓了。 饅頭就在眼前,只要吃一口,一口就好了……這么想著,阿蘭情不自禁伸手拿起饅頭吃了一口,趕緊把饅頭放進鍋里,蓋上鍋蓋……回味著饅頭的香味,阿蘭忍不住又揭開鍋蓋吃了第二口,一口,一口……直到阿蘭把兩個饅頭都吃了。 婆婆晌午就回來了,一開鍋蓋,臉色都變綠了。 阿蘭是個老實的人,不會撒謊,立即跪下來,坦稱自己吃掉了饅頭。 「我讓你吃,讓你吃……你這個好吃懶做的毒婦……你是想餓死我呀……」婆婆不由得發出哀嚎一般的聲音,邊說邊找出縫衣服的針,掰開阿蘭的嘴,拉出阿蘭的舌頭,將針眼不斷地戳在阿蘭舌頭上,直到戳穿了滴出血,再換一個位置戳……一針又一針紮下去,婆婆看到阿蘭鮮紅的血,漸漸露出笑容。 就這樣,婆婆一直戳呀戳,阿蘭痛得連哭的力氣都沒有了。等到婆婆終於解氣走了,阿蘭也昏死了過去。 傍晚,阿蘭找了一瓶老鼠葯,抹脖子自盡了。 惡毒的婆婆將這一切看在眼裡,開心地笑了。 原來,只因為阿蘭的相公考取了狀元,公主看上了他,讓皇帝下了一道聖旨,要嫁給他。 豈料這李公子卻對阿蘭一往情深,拒絕了公主的好意。待公主知道李狀元只因為家有糟糠才拒絕自己,不禁又惱又怒,難道自己堂堂一國之公主,竟比不上一個村野姑婦? 公主讓李狀元寫休書,李狀元以阿蘭未犯七出之條為由拒絕。 公主何等人也,當即心生一計。一面讓父皇扣留狀元,一面派人快馬加鞭趕到狀元家鄉,對阿蘭的婆婆如此這般一番交待。 婆婆想,只要阿蘭你犯了七出之條,我的兒子就能寫休書,在京城娶公主,住大房子,有傭人伺候呀。於是婆婆一直虐待阿蘭,不料無論她怎樣毒打喝罵,阿蘭始終打不還口罵不還手,還對她孝順有加。無奈,她只好餓著阿蘭,再借口自己拜菩薩之名出門,讓她偷吃,這樣一來,阿蘭就犯了大不敬之罪。 果然不出婆婆所料,阿蘭不僅吃了饅頭,還對罪行供認不諱。喜出望外的婆婆立刻將消息告訴一直等待迴音的公主幕僚。 公主以為,這回,李狀元總沒有再拒絕自己的理由了吧。 李狀元得知妻子的因病而亡的死訊之後,只好同意和公主結婚。但他對公主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在新婚之前讓自己先回老家,拜祭妻子一番。 公主想,你即將是我的人了,還怕你耍什麼花招不成,一欣喜便恩准了。 李狀元回到家鄉,去到阿蘭的墳墓上祭拜。秋風掃落葉,一轉眼自己已離家兩年,阿蘭受了怎樣的罪才病故? 想到阿蘭,李狀元不由得撫墳痛哭。就連風也似乎跟著悲傷起來,越刮越凌厲。 李狀元哭累了,坐在墳前,抱著阿蘭的墓碑,獃獃地看著前方。忽然,他發現在阿蘭的墓地上,開滿了漫山遍野的小黃花!這些小黃花,是從未見過的野花,隨著微風的飄盪,還有一股隱隱約約的香味,像極了阿蘭身上的香味。 李狀元眼前一亮,抓住一朵野花,看見野花開得燦爛奪目,又柔美嬌嫩。然而這花卻在長長的花朵上有著點點殷虹,像血一般。 李狀元看著看著,突然豁然開朗。這是阿蘭在借這些花兒向自己表達冤屈啊!原來阿蘭不是病故,而是……李狀元悲憤不已,大呼一聲阿蘭,遂吐血而忘。 故事的神奇之處還沒有結束。公主知道李狀元死訊後,氣急敗壞地下令,只要有人能毀掉這些野花,賞銀一萬兩。 說也奇怪,這些野花竟像通靈一般,一夜之間全都不見蹤跡。 此後,這些野花就只生長在深山野林不見人影的地方。每當公主派出去的人馬找到她們,眼看著野花就在面前,然而一伸手,野花轉瞬間消失得不見蹤影。妄圖採摘野花的人反而常常因此送命。公主不信傳聞,非要親自目睹。當她見到一株野花「嗖」地消失在自己眼前時,自此變得瘋瘋癲癲,孤獨終老。 後人為了紀念阿蘭和李狀元的愛情,把這些野花稱為「蘭花」。因其不開花時與野草無異,又稱為「蘭花草」。 蘭花,在我眼裡是一種高貴的花,一種不俗的花。她幽香的氣味,只為有緣人而綻放;她美麗的身姿只奉獻給欣賞她的人。世間多花,有熱鬧的寂寥的繁華的美麗的,獨有蘭花,只願開在那荒無人煙之處,與青山白雲做伴。 即使偶然得一枝,若不小心呵護,也將很快枯萎。這脆弱的花,又多麼像愛情。無論再怎麼光彩奪目的愛情,也需要兩個人的小心呵護。若不然,很容易就走到盡頭。

⑷ 送:蘭花草"有什麼含義嗎

聖賢和貞烈的女性

天目山的妻子與山間的蘭花草

妻子上車的那天下午,我已昨晚與整天沒吃飯了,然而,妻子沒吃一頓,吐一次,在臨別的時候妻子說:"我怕別人為我擔心,所以強吃下,現在我說暈車再吐出來"從此我才明白暈車的人是內心很善良的好人.
如果在妻子的眼中,哪怕只有一絲一毫的恐怖在內,那麼我孟路君就是孟家祖墳上的罪人,因為只有她來乘傳著孟家這一枝血脈,她要給兒子無憂的永世和干凈的口糧,這叫言傳心授,她要在我勇敢的庇護之中歡樂的地活著,因為我們是眷屬,她註定要做我的妻子,我當丈夫,在佛教中,佛統稱偉丈夫,大丈夫,丈夫要當君子,憐惜妻子;當英雄,保護妻子;當勞工,為妻子服務,當禪者,給家庭歡樂幽默;當個養活家庭的責任者.
如果在妻子的眼裡,哪怕掠過一絲一毫的恐懼或轉眼即失,我當為之捨身相護,穿過千人,萬人的頭顱,來到她的眼前,哪怕得到的是兒子再一次微笑,或兒子的母親在疲憊之中淀開的又一次平靜與安寧.
事情就是這樣簡單,從我記憶坐火車以來,候車大廳就有我們兩個人的影子,也是我們兩人走遍天涯的緣故,候車室留給我們刻骨銘心的酸痛,這一次是妻子和兒子,而不是我,我們在即將離開候車室的時候,我穿過了很多人晃動的頭顱,我看到妻子朦朧的眼裡,淚水流下,它包含著一萬種不可言語的思緒,我真感嘆人類的目光,傳說中的心有靈犀,眉目傳情,它能在一瞬間包涵如此之多內心世界裡的離別,掛念,無奈與依依不捨.我看到那滴淚,我告訴自己,我要回來,便轉身急劇來到售票處,買了票,我要送她一程,我明白了,英雄離別離開家鄉為何任憑岸上的妻子拚命的奔跑呼喚,而船上的背影頭顱一動不動.她再一次看到我說:"只送上火車就可以了",她讓我退票,我說留做紀念,她讓我看著行李,自己退票去了.
她就是這樣一個屬羊的女人,干凈,美麗而賦有超常的智慧和毅力,她只有一個想法,也就是所有女人的心願:不要浪費,有一個自己的孩子與丈夫,實實在在過一輩子,這一個想法充實在她的一舉一動之中,流露出來對我身兼母婦,臣婦,婢婦,夫婦,妹婦之職,伴著我,為我走完這一生的成就要走的路,在我的耳邊留下囑咐,笑聲,和震耳欲聾的落淚聲.在別人都將忘記我的時候,惟有她在大山裡的班車上等著我的到來,滿含著淚眼訴說著她對一個病人的擔心,這一切我看在眼裡,留在心裡,明天驚蟄,今夜大雪紛飛,且下了一個白天,天地如此之大,除了妻子之外,我為何找不到一塊息身的處所.
其實,情感和懷念就是這樣產生的,從古到今女人就是縫縫補補給男人溫暖,就是圍著灶台傳給兒子以糧食,就是精打細算將帶血的銀兩變成可以傳下來能呼喚著的名字,各盡所能而不可替代,所以當妻子留下她領域中如此熟悉安定的傑作---她那料理的整齊干凈,平等,庄嚴的生活環境,我都能感到有所不及,看到這種神聖,聽到"聞哥"的呼喚在我的呼吸間縈繞,所以當某一天恰如其分,這家中的東西,早已經過妻子的雙手為我准備好的時候,我仍然從物品身上感到它透出的女人的愛,那樣不能片刻地離開和遠離.
然而我要離開小家為大家;我要離開妻子走向眾生;我要離開時斷時續的眼淚走向滄海.但當我手中脫下衣服,當我飢餓了想吃東西,當考勤員遞給我一個月的獎金的時候,空曠的世界之上我卻找不到一塊熟悉的角落,來放置它們,看不到一塊可以寄託的家園,此時此刻我明白了,這個殘害著我心靈的"我",這個折磨著我肉體的"我的"和這個"我所有"的"家"的枷鎖之下,仍然時隱時現著妻子與兒子的身影.
在我帶妻子走完了大半個中國之後,在妻子離開我的日子裡,至於今天,每次在公交站牌下獨自等車,那種凄涼可以形容,這應當是兩個人的身影,現在將我留在這里,彷彿四周是可以看的見的寒風,在悄然來臨,不約而至在包圍著我,那個伴隨著我十七年的女人,是觀世音,是潔白,平靜和溫暖的化身,在點點滴滴改變我,在我家一塵不染的環境里,我要變動任何一點物品都很困難,讓我感受到干凈的力量,看到有序的鋒芒.
妻子有早睡早起的習慣,我時常觀察妻子熟睡的樣子,那麼自在,身心放的那麼干凈,與醒著判若兩人,有那麼一天,我看著她的雙眼,對她說:"你這雙鳳眼我光停留在她上面的時間一動一動可能有100個小時了,她問我:"有那麼多?"我說:"有"她算了一下,我們都嚇了一跳,她忙說:"快,快起來去學習,別耽誤時間了".
家父送妻子去杭州臨安東天目山,下山的路上山體滑坡,亂草之中有棵蘭花,他帶了回來,我才認識了蘭草.
蘭草被稱為花中七君子之一,是花中之王.俗稱"鄉間也有蘭花草",來寓意隱居民間的聖賢和貞烈的女性,我原家妻這些年,深受這淡淡清香的熏染和祝福,忘卻我帶來的濁惡,丟掉我所污染的習氣,重新回到潔白的盛典之中來,來弘法,來利生.

後記:我偶然在搜索引擎中打入"孟路軍"時,搜到了我的"老子的呼喚",那時幾年前寫下的一些東西,列印復制與刻錄的讀經的碟片一起寄往祖國各地,不知是哪為善良的好友重新列印好並介紹到"慈善網"發表在主頁上保存著,我猛然產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將這四年隨手寫下的東西重新找回來,放到網上,以使更多的網路上遠方的友人看到文化的崛起的信心和希望,但是這一切是很難的,因為這四年交往的朋友並不愛好文字,是教兒童讀經的孩子的家長,或者有的都丟失了,欣喜看到<天目山上的船><一如既往><堅持下來>等一系列的作品從邊振勇那裡讀到,並呈現給落漠文化的邊緣,是我的痛,因為在古代讀書人都在讀<四書五經>,而我們今天在說邊緣,但能讀到我的作品也是大家的幸,也看出收藏這些作品的"真正朋友的見證".在今後的日子裡,凡是有作品的朋友都希望將餘下的下落不明的文章放到網上,以利國風,以育後人孟路君致上.

⑸ 蘭花草 的故事

??「我從山中來,來帶著蘭花草。源
??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
??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開,能將夙願償。
??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
??《蘭花草》的詞,是北大胡適校長寫的,是新文化運動旗手之一的胡適晚年所作的一首題名為《希望》的詩。
淺面理解:從采蘭、種蘭、養護的過程中,看出作者對蘭花的摯愛、對蘭花開放時的嚮往。蘭草花」的歌詞,溢表著胡適先生銘心刻骨的鄉土之情。可以看出那是胡校長是第一次種蘭。
深入理解:來到北大讀書的學生都是胡校長采來的蘭花。胡校長想用自己的無微不至將學生培養成才(夙願),釋放學生的才華(滿庭花簇簇),為學校為祖國增光(添得許多香)。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表達他的急切心情,但是其中更深層次的意思,由於不是很了解當時的歷史狀況,所以不好表述。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搖籃,也是一座革命的搖籃,「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可能是表達當時形勢緊張(秋天),「蘭花」還須好好保護。
很多寫的不對的對方,還請給位老師多多指點

⑹ 求古代民歌

【江南】漢 樂府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專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屬。

【長歌行】漢 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⑺ 蘭花草的有關資料

蘭花的種類很多,在自然界分布很廣,從熱帶、溫帶到高山寒冷地帶都有原生蘭科植物生K;從沼澤地到不毛的岩石地,從陰暗的深山老林到陽光明媚的草原地也都有蘭科植物分布。盡管蘭花的生長環境不同,習性有別,種類繁多,但是,作為蘭科植物卻有其共同的特徵。這些共同特徵是:國蘭文化 第一,蘭花種子出芽時都只有1片子葉。
第二,因為蘭花是單子葉植物,所以它的花被大都數以3成對,花辦3片,萼片3片,中間1個蕊柱。一般我們常見的其它花朵,都有雄蕊和雌蕊同存在1朵花內,而且雄蕊和雌蕊明顯分開獨立,而蘭花則雌雄蕊合體成蕊柱。絕大部分的蘭花沒有粉狀的花粉,只有花粉相結合而成的花粉塊。此外,蘭花都有1片特別艷麗、形狀多樣、富於變化的花辦,即舌辦或稱唇辦。
第三,蘭花的根粗大(0.5一l厘米),根端顯著,呈灰白色,少有分叉,具有極強的吸水和貯水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又起貯藏養份、支持植株的作用。蘭花的根最外層是海綿狀表皮,其下有2—15層細胞的根被組織,俗稱肉質根。根的內層為中心柱,呈線狀,相當強韌。蘭花的根內常有蘭菌共生,稱為內菌根。
第四,蘭花沒有真正的莖,只有假球莖。有的種類假球莖十分明顯,如嘉德麗蘭、墨蘭等,有的種類幾乎沒有假球莖,如九華蘭、拖鞋蘭等。假球莖是附著葉片、花朵和根的重要器官,又是貯藏水份和養份的「倉庫」。假球莖亦可以說是蘭花的重要特徵之一。
第五,蘭花的葉的形狀依種類不同而各不相同。有的葉片呈棒狀,如萬代蘭中的某些種類;有的葉片肥厚硬革質,如文心蘭;有的則薄軟而寬大,如銀鈴蟲蘭;有的葉片似乎似莧萊葉,如血葉蘭。中國蘭的葉片又都是披針形帶狀。國蘭文化有的蘭花僅只有1—2片葉,甚至無葉片,如天麻。有的蘭花則每一植株有十數片葉。盡管蘭花葉的形態千姿百態,但蘭花的葉片都由上表皮和表皮之間的葉肉組織構成。其葉肉組織不象一般高等植物那樣有明顯的柵狀和海綿狀組織。蘭花葉片的葉肉組織是由含有葉綠素的細胞組成,排接十分緊密,細胞之間很少有間隙。表皮不含葉綠素,並有角質層起保護作用,下表皮顏色淺,分布有氣孔以調節水份蒸散,又可以交換氧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蘭花葉片的脈紋又均是平行脈紋。

國蘭文化-蘭花與藝術編輯本段 蘭界常把蘭與藝聯系在一起,稱養蘭為藝蘭,即把蘭養得更富於藝術感之意;稱蘭的美感為蘭藝,即蘭之藝術感之意;稱蘭株、蘭葉、蘭花向更具美感的方向演變為蘭的藝變,國蘭文化即變得更具藝術感之意。蘭界是這么說,藝術界承不承認這種說法呢?0藝術界給藝術下的定義是:藝術,是人類按照美的規律創造世界,同時也按照美的規律創造自身的實踐活動;藝術,又是人類能動地、創造性地實踐力生產出來的精神產品;藝術創造的目的,主要是實現它的審美價值,它要滿足的是人們心靈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喚醒的是人們超越美學貧困的自創力。根據這一定義,藝術界把按照美的規律所進行的文學、戲劇、音樂、美術、雕塑、建築等等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稱為藝術實踐活動;把進行藝術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文學、戲劇、音樂、美術、雕塑、建築等等產品,稱為藝術品。他們沒有把種花這種活動歸入藝術實踐活動,而是把種花歸入農業生產勞動。他們沒有把花卉歸入作為精神產品的藝術品,而是把花卉歸入作為物質產品的農產品。看來,養蘭是否是藝術實踐活動,蘭花是否是藝術品還需要進行一些闡釋。 國蘭文化-國蘭的香氣編輯本段 國蘭的芳香統稱為幽香。不同種類的蘭花各自的芳香也不同。如四季蘭的芳香較濃,墨蘭的香味好似桂花香,春蘭的香味最純正,是幽香的典型,不過有些春蘭僅有淡淡的清香國蘭文化,有的春蘭則無香氣。蕙蘭數朵齊放,也有香氣。蘭花的芳香到底有幾種類型? 1、幽香:是一種聞而清神爽氣,使人十分舒適的芳香。幽香,當門迎客來,入室更芳香。著意聞時不肯香,隨風飄逸香無心處。香來沁肺腑,久之不聞香,香與人具化,十分特別,幽香為中國蘭獨有。 2、清香:也是蘭香,然而無法隨風傳送,這種稱為清香。俗稱:有香而無氣。這種香用手輕拍蘭盆或用手掌扇動靠近花朵的空氣,其香味仍飄散不出來。只有靠近蘭花的花朵時方可聞到芳香。 3、草香:國蘭中也有些品種僅僅只有淡淡的清草香,或是一種怪怪的氣味,俗稱:有氣無香。 香是國蘭的靈魂。因為王者之香的蘭花沒有了香是不可思議的。有國香之稱的蘭花,沒有了香味,不能稱中國蘭。因此,蘭花有香固然好,具幽香更好。 國蘭文化-起源與歷史編輯本段 當今所稱的中國蘭花——國蘭,古代稱之為蘭蕙。正如北宋黃庭堅(1045一1105年)在《幽芳亭》中對蘭花所作的描述:「一干一華而香有餘者蘭,一干五七華而香不足者蕙」。 我們中國人觀賞與培植蘭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蘭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時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國文化先師孔夫子曾說:「芝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他還將蘭稱之為「王者之香」這句話流傳至今,足以證明中國蘭花在歷史文化上所佔的地位。 但有關孔子時代對蘭之描述,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春秋時代的衛國在河南北部(今滑縣一帶),魯國在山東,孔子在河南北部到山東途中是不可能看到繁茂的野生蘭花。因此他所說的芝蘭實指菊科的草本植物澤蘭。但也有人持有另一看法,認為孔子說的芝蘭生幽谷是對當時蘭花生態環境十分貼切的描述,而且當時的氣候比今天溫暖,河南一帶還生長竹子,有竹子的山地必有蘭花分布。因此,孔子當時路經深林幽谷時見到蘭花獨茂並不稀奇,他所說的芝蘭實為當今所稱的蘭花。 國蘭文化 古代人們起初是以採集野生蘭花為主,至於人工栽培蘭花,則從宮廷開始。魏晉以後,蘭花從宮廷栽培擴大到士大夫階層的私家園林,並用來點綴庭園,美化環境,正如曹植《秋蘭被長坡》一詩中的描寫。直至唐代,蘭蕙的栽培才發展到一般庭園和花農培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幽蘭香風遠,蕙草流芳根」等詩句。 宋代是中國藝蘭史的鼎盛時期,有關蘭藝的書籍及描述眾多。如宋代羅願的《爾雅翼》有「蘭之葉如莎,首春則發。花甚芳香,大抵生於森林之中,微風過之,其香藹然達於外,故曰芝蘭。江南蘭只在春勞,荊楚及閩中者秋夏再芳」之說。南宋的趙時庚於1233年寫成的《金漳蘭譜》可以說是我國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蘭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蘭花專著。全書分三卷五部分,對紫蘭(主要是墨蘭)和白蘭(即素心建蘭)的30多個品種的形態特徵作了簡述,並論及了蘭花的品位。繼《金漳蘭譜》之後,王貴學又於1247年寫成了《王氏蘭譜》一書,書中對30餘個蘭蕙品種作了詳細的描述。此外,宋代還有《蘭譜奧法》一書,該書以栽培法描述為主,分為分種法、栽花法、安頓澆灌法、澆水法、種花肥泥法、去除蟻虱法和雜法等七個部分。至於吳攢所著的《種藝必用》一書,也對蘭花的栽培作了介紹。1256年,陳景沂所著的《全芳備祖》對蘭花的記述較為詳細,此書全刻本被收藏於日本皇宮廳庫,1979年日本將影印本送還我國。在宋代,以蘭花為題材進入國畫的有如趙孟堅所繪之《春蘭圖》,已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蘭花名畫,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明、清兩代,蘭藝又進入了昌盛時期。隨著蘭花品種的不斷增加,栽培經驗的日益豐富,蘭花栽培已成為大眾觀賞之物。此時有關描寫蘭花的書籍、畫冊、詩句及印於瓷器及某些工藝品的蘭花圖案數目較多,如明代張應文之《羅籬齋蘭譜》,高濂的《遵生八箋》一書中有關蘭的記述。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也對蘭花的釋名、品類及其用途都有比較完整的論述。清代也涌現了不少藝蘭專著,如1865年的《蘭蕙同心錄》,由浙江嘉興人許氏所寫,他嗜蘭成癖,又善畫蘭,具有豐富的藝蘭經驗。該書分二卷,卷一講述栽蘭知識,卷二描述了蘭花品種的識別和分類方法。全書記載品種57個,並附上由他畫的白描圖。其它如袁世俊的《蘭言述略》,杜文瀾的《藝蘭四說》,冒襄的《蘭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筆記》,屠用寧的《蘭蕙鏡》,張光照的《興蘭譜略》,岳梁的《養蘭說》,汪灝的《廣群芳譜》,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晚清區金策的《嶺海蘭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藝蘭發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蘭蕙小史》,為浙江杭縣人吳恩元所寫。他以《蘭蕙同心錄》為藍本,分三卷對當時的蘭花品種和栽培方法作了較全面的介紹,全書共記述浙江蘭蕙名品161種,並配有照片和插圖多幅,圖文並茂,引人入勝。此外,1930年由夏詒彬所著的《種蘭法》;1959年杭州姚毓謬、諸友仁合編的《蘭花》一書;1963年由成都園林局編寫的《四川的蘭蕙》;1964年由福建嚴楚江編著的《廈門蘭譜》;1980年由吳應樣所著的《蘭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國蘭花》兩本書,以及香港、台灣所出版介紹國蘭的書籍和雜志等等,可以說是近代中國藝蘭研究的一大成就。 藝蘭發源於中國,外傳至日本及朝鮮。現今日本對中國蘭花的興趣甚濃,其歷史淵源也是由中國開始。現今日本栽蘭已自成體系,發展為號稱「東洋蘭」的基地。至於朝鮮方面,藝蘭也必不可少地成為朝鮮人民崇尚之物,並使蘭花成為當今朝鮮人民作為高雅的花卉,陳設於居室、寓所、大堂之中。更為令人稱頌的是,他們將蘭花作為一種高級的禮品來饋贈。 人為萬物之靈.蘭為百花之英,願蘭蕙自然進入人們心靈的世界,共同將蘭藝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的國粹發揚光大,以蘭會友,共同進步。

⑻ 古代喜愛蘭花的詩人大多都在哪個朝代

唐宋吧
蘭花是中國的傳統名花,以其獨特的花姿葉藝而飲譽古今中外。人們喜愛素淡、雅緻、清幽、潔凈的風格,推崇忠貞、廉潔、質朴、堅韌的情操,而蘭花正是這種風格和情操的完美結合。我國最早在《詩經》中就有「濤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的蘭花贊美詩,使蘭花成為「吉祥友善」的象徵。古往今來孔子、屈原、李世民、李白、蘇軾、李清照、鄭板橋、魯迅、朱德、陳毅、張學良等眾多的文人墨客詠蘭、畫蘭、寫蘭、詩蘭,蘭花已成為人們用來修身養性、寄情寓志、標明心跡、鑄塑人格的象徵,升華為意蘊深遠的蘭文化。《孔子家語》中「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夫蘭當為王者香草。」贊譽了蘭花高貴品質。張學良將軍曾有「花中真君子,風姿奇高雅」的贊美詩句。朱德元帥早就有殷切寄語「如果蘭花進入尋常百姓家,這時的文明就更可觀了。」蘭花風姿素雅,葉片剛勁,花朵似蝶舞、賽飛燕,花形活潑瀟灑,幽香四溢,素有"天下第一香","花中君子"美稱,成了歷代文人墨客題吟描繪對象。他們愛蘭養蘭,或吟之以詩,或繪之以畫,為我們留下了不少趣聞軼事。名人總為蘭花狂,歷來被文人墨客所稱頌。孔子是最早喜愛蘭花的名人,《樂府詩集》載:「孔於自衛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日:'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乃止車援琴,作《漪蘭婦》一曲」。《孔於家語》贊美了蘭的品格:「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並進一步移用到處世之道上來,孔子說:「與善人處,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懼化」。
愛國詩人屈原不僅種蘭,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就多次寫到蘭花:「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並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採菊養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喜愛蘭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觀賞蘭花,並寫有《芳蘭》詩:「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詩人王維養蘭成癖,並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了瓷盆養蘭先例。
唐代詩人杜牧喜愛蘭花,相傳他花不少銀兩養植蘭花,建有相當規模的蘭圃,在當時寫了不少詠蘭佳作,蘇轍《次韻答人幽蘭》詩雲:「蘭花耿耿意羞春,紉佩何人香滿身。一寸芳心須自保,長松百尺有為新」,詠蘭詩中寄託自己的理想。而蘇軾的詠蘭詩則構思新穎:「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時聞風露香,篷艾深不見」,把春蘭比喻成一位清高的美人,在山谷不斷散發清香,流露詩人追求高潔的心態。
宋代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擅於盆栽蘭花,發明沙石養蘭法,他說:「蘭蕙叢出,蒔以沙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他的《幽芳亭》首先對蘭蕙作了分類:「一干一花,香有餘者;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他所稱的"蕙"也為當代植物界所採用。
宋代哲學家、詩人朱熹酷愛蘭花,他寫過不少詠蘭詩,其《秋蘭》詩去:「秋蘭遞初馥,芳意滿沖襟。想子空齋里,凄涼楚客心」,又在《蘭》詩中詠道:「漫種秋蘭四五莖,疏簾底事太關情。可能不作涼風計,護得幽香到晚清」。他長期養蘭對蘭花很有研究,他在《楚辭辨證》中說:「大抵古之所謂香草,必其花葉皆香而燥濕不變,故可刈而為佩。若今之所謂蘭蕙,則其花香,而葉乃無氣;其氣雖美,而質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並作詩日:「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作為不諳植物的文人,能得出這樣結論,的確難能可貴。
宋末元初詩聖人鄭思肖,也是一位畫蘭名家,他自號所南翁,畫蘭以無根無土抗議元朝入侵,南宋滅亡時他年僅38歲,不仕於元朝,隱居蘇州。他的一幅傳世畫《春蘭圖》(1306年,目前藏於日本大阪巾立美術館)上有一首詩:「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這一切使他深受後人敬仰。元代則大畫家之一的倪瓚,寫有《題鄭所南》極有影響,有詩為證:「密蕙媚幽圃」。
唐末八大家中的「二蘇」也是蘭花愛好者,兄弟詩:「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借詠蘭贊頌鄭思肖堅貞不屈精神。近代大畫家吳昌碩在一幅蘭花畫中也題有一首贊揚鄭思肖的詩:「怪石與叢棘,留之伴香祖。可嘆所南翁,畫蘭不畫土」。
清代詩人,書畫家鄭板橋是歷史上有名的蘭痴,「自謂平生惟蘭與竹為吾友也」。他在《種蘭》一文說:「余種蘭數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歸之色。因移植於太湖石、黃石之間,山水之陰,石之縫,既已避日,又就燥,對吾堂亦各有本性。贈以詩日:『蘭草本是山中草,還向山中種此花。塵世紛紛植盆盎,不如留與伴煙霞』。又雲:『山中蘭草亂如蓬,葉暖花酣氣候濃。出谷送香非不遠,哪能送到俗塵中?此假山耳,尚如此,況真山乎!余畫此幅,花皆出葉上,極肥而勁,蓋山中之蘭,非盆中之蘭也「,鄭板橋:」七十三歲人,五十年畫蘭,任他雷雨風,終久不凋殘「,他的題蘭花詩有七八首,蘭畫也應有這么多,完全可以出一本《板橋蘭集》。他畫蘭瀟灑清勁,名噪一時。他的詠蘭詩也膾炙人口,如」深山絕壁見幽蘭,竹影蕭蕭幾片寒。一頂烏紗早須脫,好來高枕卧其間「。鄭板橋晚年辭官回鄉,還養了幾盆蘭花。有天夜裡上床未入眠,卻來了一個小偷人,他想了一計退小偷,便吟詩道:「細雨蒙蒙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文」。小偷聽見,知道暗示自己,趕緊出門想越牆溜走,這時屋裡的鄭板橋又說:「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於是小心避開逃走。
現代愛蘭首推朱德元帥,1929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朱德軍長率領部隊進駐福建漳平市永福時,雖然軍務繁忙,仍然觀賞當地名花建蘭,並十分欣賞。1961年3月,朱德到廣州越秀公園游覽時,觀賞了盛開的蘭花,賦《蘭花》詩一首:「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唯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他不但自己愛蘭,還十分關心祖國蘭藝事業,積極提倡建立蘭圃,並為各地蘭圃題寫匾額,杭州花圃里的「國香室」、「同賞清芬」、南昌「人民公園」、「蘭室」、上海植物園里的「蘭室」、福州鼓山的「蘭花圃」、廣州越秀公園的「蘭圃」等,都出自朱德之手。「幽蘭葉秀喬木下,仍自盤根眾草傍。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朱德這首《詠蘭》詩,更道出了他對蘭花情有獨鍾。
老一輩**家董必武喜愛蘭花,主要也是愛蘭花孤高芳潔的美好品德,曾寫過這樣的頌詞:「蘭有四清:氣清、色清、神清、韻清」,所謂清,即指蘭之高潔而言。現代文化名人*適喜歡蘭花。安徽績溪*適故居內有12扇落地隔門扇,上有同邑黑模雕刻大師*國賓手刻的陰刻蘭花圖,圖上還有題詩:「珍重韶華惜寸陰,入山仔細為君尋。蘭花豈肯依人媚,何幸今朝遇賞音」,這些使幼小的*適耳儒目染了蘭花木刻之美。*適第一次種蘭花,是1921年夏天種在北京後門里鍾鼓寺的四合院住所里,不久,他寫下有名的《希望》小詩:「找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花苞無一個。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如今,這首詩被譜成《蘭花草》歌曲,廣為傳唱。
張學良將軍酷愛蘭花,從1947年到台灣後,(在失去自由的情況下)隱居養蘭,他曾自嘲地說,我是過著「美人名花兩相歡」的生活,美人應指趙四小姐,名花就是蘭花。他曾說:「寫詩可以言志,難道養花就不能寄情?」每當蘭花開放時節,他都要到台北市郊蘭園賞蘭。有一次,他看中一盆名蘭,問價,園主瞧不起他,隨口將價值四萬的名蘭說成兩千元,張學良當即買下蘭花,園主自知吃虧也無話可說,不過,園主後來知道買蘭人是張學良,卻又感到名花得名主,十分高興。張學良晚年以養蘭花、讀《聖經》度日,他還寫有一首富含哲理的詠蘭詩:「芳名譽四海,落戶到萬家。葉立含正氣,花妍不浮華。常綠斗嚴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風姿寄高雅。」

⑼ 蘭花是不是蘭花草啊,都搞糊塗了

叫法不同,不同地域,不同的時代,對蘭的稱謂也都不一樣,比如古代對一莖一花的叫蘭,一莖數花的叫芷,一莖十數花的叫蕙.有些地方把鳶尾也叫蘭花草.但是其實並不屬於蘭科植物.

⑽ 求蘇軾 蘭花草 解釋 謝謝的。

中國蘭,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中國蘭花主要為 春蘭、蕙蘭、建蘭、寒蘭、墨內蘭五大類,有上千種品種容。蘭,自古為著名的香草,佩在身上可避邪氣,而且只有品德高尚者才有資格佩帶,此即「德芬芳者佩蘭」。古代天子常將蘭類植物賜與諸侯,朝野視之為國香。植株煮後可浸泡入浴,古稱「蘭湯沐浴」。

中國古詩詞《詩經》、《楚辭》、《唐詩》中多有寫蘭的詩。周天侯《蘭花詠》:「綠葉淡花自芬芳,深山庭院抱幽香。惠質不堪逐流水,露華何妨潤愁腸。何人輕步踏小徑,幾杯殘酒傾三江。憐花還需解花語,花魂詩魄傳瀟湘。」把蘭的特徵、地理分布、以及隱喻,抒發的淋漓盡致。

蘭,意志堅貞,神韻感人;幽情萬種,靈韻動人。不與桃李爭艷,不畏霜雪酷暑。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將顏色媚春陽。蘭,高雅、聖潔、暗香、神秘,文化內涵豐富 。寫蘭、畫蘭,寄託了中國文人雅士的情懷。中國文化先師孔子曾寫到:「芷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大文豪蘇東坡在《蘭花草》中開篇寫到「春蘭如美人」蘭,如美人靜而處之。蘭,超越世俗繁華,一抹幽香可以逾越一切堅硬的障礙。古詩詞中的詠蘭篇章是我國傳統文化之精華,也是我國傳統美德之厚積

熱點內容
綠植婚紗草 發布:2025-05-12 16:09:14 瀏覽:964
生宣工筆牡丹 發布:2025-05-12 16:04:06 瀏覽:636
上譯茶花女 發布:2025-05-12 15:01:24 瀏覽:121
國家級茶花 發布:2025-05-12 14:55:08 瀏覽:250
卉苑鮮花 發布:2025-05-12 14:05:48 瀏覽:610
對一朵花的微笑 發布:2025-05-12 13:53:36 瀏覽:318
芬迪櫻花香水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845
童真與花藝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942
玫瑰能放多久 發布:2025-05-12 13:20:13 瀏覽:464
炫舞七夕抽獎 發布:2025-05-12 12:57:30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