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海棠杯
A. 唐代越窯瓷器的特點
1978年,浙江寧波遵義路出土的越窯執壺,叭口,腹作瓜棱形,肩部一側貼多角形短流,另一側在頸與肩之間連一曲柄,圈足寬矮,廓線柔和,稜角挺拔,各部分的比例適度,配以勻凈滋潤的青釉,顯得十分優雅秀致。嵊縣升高工村出土的唐元和十四年(819)龍紋罌,大叭口、長頸、橢圓腹、平底,頸與肩連四系,外口沿雕貼盤龍紋飾,這種罌雖然與前期的「盤口壺」有較大區別,然而不難看出它是從「盤口壺」發展而來。1958年,浙江慈溪縣上林湖出土的蟠龍四罌,形制上也與此大體相同。這時的盞托,盞底較小,圈足向外撇出,口張開。口沿及腹壁五處凹進,托邊翻卷,胎質細薄,釉色青綠,全器猶如一朵出水的荷葉托著怒放的荷花,設計巧妙,製作精緻,表現出匠師們的高度藝術造詣。水盂式樣很多,有斂口、短直口和蓋,腹部扁圓形,或圓球形,或方形圓角,細巧幽雅。
唐代越窯瓷器以美麗的釉色著稱,採用了劃花、印花、刻花和鏤雕等裝飾技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線條洗練,寥寥幾筆便展現出一朵盛開的荷花,一枚風吹葉卷的荷葉,或花朵舒展、枝葉對稱的海棠花和四瓣花。印花多用於碗底、盤底等處,花紋有雲龍、壽鶴和花卉,一般拘謹呆板,不像劃花那樣奔放有力。晚唐時期已經出現了釉下褐彩裝飾,如1980年浙江省臨安縣兩市街明堂山唐天復元年 (901)水邱氏墓出土的釉下褐雲紋鏤孔爐就是一例。這種裝飾一直延續到五代。1970年,臨安縣板橋五代墓出土的褐彩雲紋四罌與水邱氏墓出土的裝飾具有同樣風格但這種釉下彩裝飾並沒有發展起來,很快就消失了。刻劃花裝飾則仍佔主導地位,並一直延續發展下來。
B. 越窯青瓷的來歷是
越窯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窯場之一。「越窯」一詞,出現於唐代。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的詩句贊美越窯瓷器的釉色精美。「茶聖」陸羽也在其論茶專著《茶經》中稱:「碗,越州上……或以邢州處越州上,殊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當然,這只是陸羽的一己之愛,邢、越之爭,自古就有,在這里我們不作評論。
唐代文人對當時的越窯非常推崇,「越窯」之名由此而流傳開來。
越窯燒造的青瓷有釉呈青色或泛淡黃色,呈玻璃質感,瑩潤碧翠,勻凈柔和;胎質細膩堅硬,胎色灰白稍帶淡黃;器物造型多生活用具如碗、盞、壺、碟、盂、盤、罐等;多素麵而很少紋飾,質朴無華等特點。另外燒造方法,多用松柴燒制,由於火力軟而火焰長,燒制中窯內充滿火焰,因此釉在熔融呈青色時,受到還原作用。
由於越窯青瓷民間流傳極少,故現今如能收藏到一件真正的秘色青瓷,可說是鳳毛麟角,價值連城。
越窯的歷史可分為起源、發展和鼎盛三個時期,這里有份最新的考古資料,不妨共享。
東漢時期是越窯的起源階段。越窯瓷器出現於東漢。從東漢起,在浙江北部杭州灣內寧紹平原上的紹興、上虞、慈溪、餘姚、寧波等地出現一種器表施青釉的瓷器,這就是東漢青瓷。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浙江省上虞縣上浦鄉小仙壇東漢晚期瓷窯遺址出土的青釉標本進行過多項物理和化學測試,表明這些瓷器具有瓷質光澤,透光性較好,吸水率低,在1260℃—1310℃的高溫下燒成,器表通體施釉等瓷器特性。
青釉葫蘆瓶東漢越窯瓷器在上虞出現並不是偶然的。首先,這里蘊藏著大量的優質瓷土資源;其次,這里山巒起伏、森林密布,有豐富的燒瓷燃料;再次,上虞地處杭州灣南岸,曹娥江縱貫全境,水運交通十分便利。正是基於這三點,上虞越窯成為中國瓷器的發祥地。
六朝時期是越窯的發展階段。越窯青瓷自東漢創燒以後,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紹興、上虞、餘姚、寧波、奉化、臨海、蕭山、餘杭、湖州等市縣都發現了瓷窯遺址。六朝時期的越窯是我國最早形成窯場眾多、分布地區很廣、產品風格一致的瓷窯體系,而中心窯場仍然集中於上虞縣。六朝晚期從南朝起,越窯的制瓷中心逐漸轉移到餘姚縣的上林湖地區(今屬慈溪縣)。
唐宋時期是越窯的鼎盛階段。唐代有許多著名的青瓷窯,例如浙江的越瓷、甌窯、婺州窯。湖南的岳州窯、長沙窯、江西的洪州窯、四川的邛崍(qióng1ái)窯等。然而唯越窯青瓷因其釉色,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成就而躍居眾窯之首,成為當時青瓷的佼佼者。
越窯青瓷所呈現的那種細潤如玉、光潔無疵的釉面。確實在我國青瓷燒造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越窯青瓷不僅釉面精緻無比,其造型也生動優美,各式缽、盆、燈、罐、瓶、執壺、唾壺以及瓷塑等應有盡有,許多器物還能逼真地模擬自然生物的形態,如仿照瓜形製作的壺,仿海棠花式的碗、盤等皆惟妙惟肖,其中模仿荷葉形狀的洗子,則更充分發揮青釉瑩潤欲滴的特色。唐代青瓷因為追求一種「冰肌玉骨」的藝術效果。所以早期器物極少裝飾,僅以「捩(liè)翠融青」的釉面取勝。晚唐五代時期出現的刻畫花紋,則受當時絲綢、金銀器、銅鏡的影響。它以各種龍鳳、游魚、雲鶴、鸚鵡、峽蝶、花卉等作主題,線條纖細流暢,紋飾生動活潑,使單調的釉面平添幾分誘人的魅力,難怪清代自命風雅的乾隆皇帝也有「李唐越器世間無」的感嘆了。北宋初年,越窯仍有一段輝煌的時期,當時全國窯場因各地戰事平息,處於相繼興起之中,越窯青瓷便成了大家競相模仿的對象。如北方的耀州青瓷,定窯白瓷,南方景德鎮窯影青瓷等,都曾盛行越窯青瓷那種刻畫文飾的裝飾方法,直到北宋中期,這些窯場才逐步擺脫了越窯的影響,而形成各自的風格。
唐代越窯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餘姚、寧波等地。隨著瓷器質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場迅速擴展,胎質更加細膩,釉色更加清純,並具有玉質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的越窯還首次進入宮廷,開始成為「貢品」。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代塔基地宮中曾經出土了十四件唐代越窯青瓷。據同時出土的《監送真身……並新恩賜金銀寶器衣物帳》記載,唐懿宗所賜物品有:唐秘色碗「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疊(碟)子共六枚」。
這十三件碗、盤、碗是唐懿宗(860—873)時期的產品,也是中國最早的官窯瓷器。另一件青釉八棱瓶雖未見文字記載,但上林湖窯遺址中也有此類瓷片出土,可知唐代的上林湖地區曾經燒造過官窯貢品。
五代越窯瓷器的生產被錢越國壟斷,且繼續生產秘色瓷。五代秘色瓷在浙江錢越國貴族墓中有大量出土,如1966年杭州市玉皇山發掘的五代天福七年錢元瑾(錢越國第二代國君)墓;1980年臨安縣明堂山發掘的唐天復元年水邱氏(錢越國開國國君錢鑼的母親)墓和1996年臨安縣玲瓏鎮發掘的五代天復四年馬氏(錢元瓘之妃)墓等,曾出土過精美的晚唐、五代越窯秘色瓷,其中還有當時僅限於皇室使用的龍紋瓷器。
北宋時期越窯繼續燒造青瓷。據文獻記載,宋朝立國初期,從開寶到太平興國十餘年間(968—984),錢越國控制下的越窯曾為北宋朝廷燒制青瓷貢品達十七萬件之多,說明北宋初年越窯生產的青瓷不僅質精而且量大,許多珍品還作為禮品被宋廷贈與遼國,所以在北方遼代貴族墓葬中也常有越窯瓷器出土。
當青瓷出落得楚楚動人的時候,它終於藉海上貿易興起之利,從海路大量出口,行銷世界各國。日本陶瓷學者三上次男把這條運輸瓷器的海上航路譽為「陶瓷之路」。1976年和1977年,在朝鮮新安海域打撈出的一艘中國元代沉船,內有陶瓷器計6463件,青瓷佔一半以上。遠在埃及的開羅郊外福斯塔遺址,發掘出從唐代到清代的中國陶瓷片,達2.2萬多片,最多的是越窯青瓷。著名的土耳其托普卡珀宮博物館,收藏有8000多件中國陶瓷,最顯眼的就是越窯青瓷。
C. 玉璧的鑒定!(朝代,紋飾)
瓷器鑒定是一門新的學科,文物考古工作者四十年來做了很多工作,發掘了很多古遺址、古墓葬,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尤其是紀年墓出土的瓷器為我們鑒定提供了典型的標本和樣板。陶瓷鑒定本身也是一門科學——器物學。國內一些大學目前教授這方面的課程,為陶瓷鑒定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我根據自己四十年研究陶瓷的親身體會與經驗,摸索出從以下五個方面鑒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紋飾、胎釉彩、款識、支燒方法。這五方面互為補充,不可偏廢,偏重一方面而忽視其它方面鑒定便有誤差。五方面聯系起來看,對瓷器的年代、產地的判斷,其可靠系數就比較大。下面談談五個方面的具體問題。 造型及紋飾造型與紋飾二者密不可分,是鑒定瓷器的關鍵問題,抓住這兩方面鑒定的可靠系數即可達85%,一般來講,胎、釉、彩、款識、支燒方法只佔很小的比重,但在某個時期有些器物則例外。(一)魏晉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徵
從墓葬出土情況可以看出,自漢代出現瓷器以來,發展到六朝時期,青瓷逐漸代替了青銅器、漆器。大陸很多省份的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銅器、漆器佔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時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絕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經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這一時期的瓷器,其造型、紋飾與漢代陶瓷、青銅器有很密切的繼承關系。西晉青釉洗,腹部有一條印紋飾,兩面帖鋪首銜環,具有明顯的漢代特徵。這類青釉洗出土數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飾有印紋飾,下為三個熊足,兩面貼奔獸紋,另兩面貼鋪首,造型、紋飾也具有漢代特徵。槅,漢墓出土有青銅槅、陶槅,器形特點為平底。西晉青釉槅胎體厚重,為拿取方便,底邊鏤空。西晉谷倉,上部中心為主罐,周圍有四個小罐,是繼承東漢五聯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變化,上面浮雕佛像、鳥雀、動物,下部為罐。谷倉是墓主生前庄園情況的真實寫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後能過如生前一樣倉滿糧食的富有生活。谷倉在江南地區稍大一點是吳、西晉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銘文謂之「廩」者,是裝稻穀的,北方裝谷的叫倉;虎子,漢代多有提梁,西晉保留了這一傳統,採用立燒,口向上,臂部觸地。東晉虎子也採用這種立燒法。圓虎子多為正燒。虎身一般刻劃飛翅紋。西晉牛頭罐,肩上有兩個鼠形系,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從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晉瓷器的器形種類及裝飾特徵。造型上多取自漢代銅器、陶器,壺、罐一類器物造型比較矮胖。裝飾上也借鑒銅器,多於壺、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飾一條帶狀印紋裝飾,間飾鋪首銜環、獸紋等。東晉瓷器種類與西晉相近,造型上的顯著變化是器形向瘦高發展,肩部的系多為橋形,故稱橋形系。裝飾上以光素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動物眼睛等部位點以褐色斑點,形成了這一時期器物的裝飾特點。從最具有代表性的雞頭壺(罐)的演變,可以看出各時期瓷器造型與紋飾的特徵。西晉雞頭罐,肩有雙系,雙系間飾雞頭、雞尾。西晉早期罐的最大腹徑在中間,以後重心上移,最大徑在肩部,腹徑與罐的高度大體相近,所以給人以矮胖的感覺,肩部有印紋飾,東晉雞頭壺盤口,壺頸較長,橋形系,有的壺口沿飾褐斑,雞頭有頸約一寸左右,雞尾則演變為壺柄,壺的高度明顯大於腹徑,故給人以瘦長感覺。除青釉以外,還有黑釉雞頭壺。黑釉在漢代已經出現,東晉繼續燒造,目前發現燒黑釉的僅有浙江的餘杭、德清兩窯,兩窯同時也燒青釉。到南朝時期,雞頭壺壺身更長,柄向上發展,裝飾上出現復線蓮瓣紋。蓮瓣紋的出現與東漢佛教傳入有關。這一時期其它器物如盤、碗、罐等也有飾有蓮瓣紋,形成了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東晉除雞頭壺以外,還有羊頭壺,其數量少於雞頭壺,但目前出土數量逐漸增多。香薰,兩晉墓出土不少,西晉造型繼承漢代特徵,球體上鏤孔,球體與承盤之間有三足。東晉改為以支柱連接球體與承盤。南朝仰覆蓮雙系壺,短流、柄上翹,出土數量不多。北方青瓷以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蓮花尊為代表。蓮花尊北魏墓出土兩件,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各收藏一件。通體飾上覆下仰的蓮花,洞窟藝術中的飛天也出現在蓮花尊上,還有團花、獸面紋、葉紋等,裝飾極為豐富。蓮花尊南方亦有出土,卻沒有北方的氣魄雄偉。北方蓮花尊胎體厚重,釉厚的地方近於黑色。可以肯定,南北朝時期,南北方都燒造這種器物,但窯址在南北方都未發現。河北只發現有類似蓮花尊特徵的標本,在山東淄博窯發現了浮雕蓮花瓣,這只是一點線索,還有待進一步調查。北朝青釉蓮花罐,上有浮雕蓮瓣,蓮花瓣是印好後貼上去的,肩部有六個橋形系,是沿用東晉時的樣式,但較東晉時的粗壯。這類器物出土日益增多,北朝晚期釉中含鐵量較低,故釉色為淺青色,與隋代的較為接近。北朝貼花罐,含鐵量高,釉為黑褐色並有窯變。河南北朝北齊墓出土的黃釉綠彩罐,是唐三彩的前身,唐三彩一般為黃、綠、白(藍)。其發展過程是:從漢代單色釉到北朝的黃釉綠色再到唐三彩。北朝褐釉印花扁瓶,高7厘米,兩面印舞蹈人物紋,其人物形態、串珠紋具有西亞地區風格。此種扁瓶北朝晚期出現,隋唐都有燒造。南北朝時期瓷器繼兩晉繼續發展,可喜的是北方瓷發展起來,而且有一些質量很好的器物。它改變了以往僅靠南方燒造瓷器的局面,同時為北方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徵隋青釉印花四系壺,高35厘米,盤口、長頸、長圓腹、平底。肩部四個雙條形系,頸、肩、系、腹部作四層印花裝飾,印花為扇形花瓣組成的團花和葉紋。這是隋代瓷器的裝飾特點。釉施至腹部,下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一般規律。湘陰窯、淮南窯、安陽窯產品多採用印花裝飾。常見的有朵花、草葉、蓮瓣、幾何紋等,多為獨立的花、葉,連續的花紋不多見。隋青釉高足盤,南北方瓷窯皆大量燒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個雙條形系,系高於罐口,是隋代器物的造型特點。隋白釉龍柄雙聯瓶,可謂北方白瓷的代表。雙瓶相聯,以龍為柄,龍張口,雙雙銜住瓶口,造型生動。此瓶胎色較白,質地堅硬,施釉不到底,釉層薄而微微泛黃。自北朝北齊出現長頸瓶以來,至隋代瓶式更為豐富,以後歷代均有燒造,造型各不相同。唐代青釉黑斑壺,壺身畫圓圈紋,系唐代特徵。黑褐斑裝飾西晉晚期出現,東晉盛行,唐代沿用,但數量不多。吳越王錢氏墓出土薰爐等兩件大器,頂、蓋鏤空,周身用褐彩繪雲頭紋,是晚唐時出現的。浙江青釉壺,短流,平底,雙帶形柄。青釉玉璧底碗,碗壁45度斜出,點褐斑。窯址未發現,只能定為浙江產品,日本出光美術館有收藏。唐代北方盛行白瓷,白瓷器物腹部豐滿,平底。平底無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徵,青、白、黑釉都如此。到唐代晚期,出現少量圈足器物。定窯壺,短流,雙條形柄,腹部豐滿,平底,河南、西安的大型墓葬出土較多,河北唐墓亦有出土。唐代定窯白釉碗,玉璧形底,有的為唇口,這種碗出土於公元763~840年間的墓葬,說明盛行於這80年間。除白釉外,還有青釉玉璧底碗。邢窯白釉盞托,五齣口,卷荷葉邊。五齣口器物還有盤、碗等,是唐後期開始出現的,直至五代。唐中期以前碗為四齣口,器里凸起四條線。北宋器物為六齣口。因此,從器物口部花口四齣、五齣、六齣就可以判斷出它們是唐中期以前、晚唐、五代或宋代的器物。花口碗是在胎半干時用工具按出幾條線,外為陰線,里為陽線。邢窯五齣口碗是晚唐、五代之間的產品。唐青釉鳳頭壺,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造型、紋飾受波斯文化影響,又有所區別。柄、流用中國傳統的龍、鳳裝飾;紋飾中人物形像為西亞人,花葉與南北方青瓷亦不相同。北方青瓷中有40年代出土的鳳頭壺。除青釉以外,三彩鳳頭壺比較多,以洛陽、西安兩地出土得為大宗,很多已流傳到日本等國家。宋代仍有鳳頭壺,福州宋墓出土的白釉鳳頭壺,沒有貼花裝飾,亦無柄,只保留唐代鳳頭壺造型的遺風。青釉魚形瓶,唐代後期開始出現,越窯、廣東梅縣窯、湖南、長沙窯都有這種器形,三彩亦有這種器形。瓶以雙魚為身,背部有脊,並刻劃魚眼、魚鱗,有的脊呈水槽形,可以穿帶提起。到五代,定窯還燒制白釉雙魚瓶。海棠式杯,是唐代常見的器形,口部為四瓣花口,杯外刻線,里有凸線。越窯、長沙窯、邛窯都燒制這類杯。上海博物館收藏一件越窯青釉海棠式杯,口徑30厘米,是國內最大的一件。傳世品中小海棠式杯較多。長沙窯貼花壺,貼棕櫚樹及兩只飛鳥,貼花裝飾最早見於唐三彩,在瓶、罐等器物上先貼花,後上釉。貼花一般採用局部帖花,內容有奔獸、獅子、團花、寶相花等,與絲綢印染有關。唐乾封三年(668年)白釉帖花缽,比長沙窯早,紋飾風格亦有西亞遺風。長沙窯的貼花有棕櫚樹、欄干、舞蹈俑和葡萄等紋,並有貼花的陶范出土。長沙窯白釉綠彩器產量多,用綠彩繪花草、菱形、幾何、山形紋。白釉綠彩是北方河南、河北地區經常採用的裝飾,但多點彩或條彩,以綠彩畫紋飾的還沒發現。長沙窯釉下彩繪裝飾是其首創,它的出現對以後的磁州窯、吉州窯有很大影響。長沙窯釉下彩繪以氧化銅、氧化鐵做呈色劑,綠色是氧化銅,紅色、褐色是氧化鐵。氧化鐵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紅色。呈紅色的器物長沙窯出土有十幾件,紋飾有花奔、禽鳥、動物、龍紋。長沙窯以詩詞作裝飾的也很多。嬰戲紋注壺,繪一孩童持荷奔跑。僅發現一件,嬰戲紋在唐代尚屬少見。長沙窯壺,短流,流一般呈八方形。北方邢窯、定窯的壺,流為圓形。越窯壺,流有八角、圓形。長沙窯壺,壺身為六瓣瓜棱形,雙帶形柄,流比唐代其它瓷窯產品略長,造型上仍具唐代遺風,實際上是北宋早期的產品。花瓷拍鼓,在河南魯山窯發現大量腰鼓殘片。除魯山窯外,河南禹縣唐代也燒拍鼓,與魯山窯產品有共同特徵,都是黑地月白色斑紋,鼓身飾有七條弦紋。此外,陝西耀州、山西交城也燒拍鼓。除以上四個窯以外,估計還有窯燒這種拍鼓。傳世的陶俑中,有作拍鼓動作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音樂發達,宮廷樂隊多,樂器需用量大,拍鼓正是應這種需求而生產的。花瓷除拍鼓以外,還有黑地白斑罐,月白地黑斑罐,茶葉末釉地月白斑壺、罐,是利用釉中含鐵量的不同,而產生出的不同的色調效果。禹縣、內鄉(鄧窯)、魯山都燒花瓷器物,但產量最大、質量最好的還是魯山窯。唐代絞胎枕,是利用二三種不同顏色的泥組成花紋裝飾。這類枕底部有銘文「杜家花枕」或「裴家花枕」。由此得知,這種枕唐代稱之為「花枕」,杜、裴為作坊姓氏。上面的小圓圈圖案是模仿金銀器、漆器的。在陶瓷發展史上,瓷器受其他工藝品影響的例子是比較常見的。(三)宋、遼、金、元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徵越窯六瓣棱形壺,周身分六等分,通體刻劃雙復線蓮花瓣,與其它窯不一樣,是越窯宋代早期常見的形制。五管瓶,最早見於越窯,以後龍泉窯、景德鎮窯,河北、河南的磁州窯系諸窯都燒制五管瓶。最早的五管瓶五管較短,以後逐漸向長演變。北宋早期越窯盛行刻劃蓮瓣紋,此裝飾在浙江其他瓷窯如寧波、鄞縣窯亦採用。有些器物上有北宋紀年銘文,證明它是北宋比較流行的紋飾。越窯青釉執壺,上刻有蓮瓣紋,過去定為五代,從近十年墓葬出土情況看,五代墓沒有出土過這類器物,卻出在北宋早期墓中,由此證明是北宋早期的,過去一些圖錄中把細線劃花的器物定為五代,從墓葬出土情況看,也屬北宋早期的產品。注子、注碗,原來是金屬器,用於溫酒。北宋時期,青白瓷注子、注碗出現。據出土資料統計,國內南北各地出土了幾十套,出土范圍北至遼寧,南到浙江、江西,浙江海寧縣就出土了幾十套,都是景德鎮的產品。注子多配以坐獅形蓋,壺身有圓形、瓜棱形,多花口,碗里心一般刮釉,使注子放上不致於滑動,穩定性好。除青白瓷以外,陝西耀州窯亦發現青釉圓形注碗。南宋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白瓷,釉中含鐵量高一些,故大多數青白瓷釉發青。日本、韓國出土的這類青白瓷數量很多。青白瓷梅瓶,口向外折,短頸。與北方河南、河北、山西的梅瓶相比,景德鎮瓶口部外折部分較薄,而北方瓶口外折部分較厚,形成了南北方梅瓶不同的造型風格,青白瓷經常採用的裝飾是刻花篦劃或篦點紋。湖田窯青白瓷釉色好,底足露胎中心呈黑、褐色,具有湖田窯的特色。北方磁州窯系的剔花,是在剔花之前先上白色陶衣,然後剔掉花紋以外的地子,露出胎色,有的為深灰色,有的是土黃色或褐色。剔花執壺,河南登封窯出土過局部標本,可能是登封窯的產品。這類剔花壺、瓶北方河南、河北出土很多,完整器物大多流落到日本,國內反而少見。磁州窯系剔花枕,為不規則的八方形,中間菱形開光,兩邊花葉紋,通氣孔在右側。傳世這類風格的器物見到有30多件,是一個窯的產品,窯址還未發現,估計是山西燒造的。30多件枕,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幾件。黑釉剔花罐,過去定為磁州窯,現在證實是山西窯燒造的。山西雁北的大同、懷仁、渾源等窯都有這類標本。白釉剔花再罩綠釉,是磁州窯的特殊裝飾。其他窯未見,磁州窯窯址出土過這類標本。到元代,綠釉下改為畫花,菲律賓出土了很多元代磁州窯的綠釉畫花器物。磁州窯白釉劃花,花紋以外的地子為篦劃紋。篦劃紋是用六或七齒工具劃出的復線。此紋飾北方使用比較普遍,磁州的觀台、彭城,河南禹縣扒村,山東淄博等窯都採用這種紋飾,紋樣內容豐富。磁州窯的白地黑花為此窯的中檔商品,黑花上再劃花紋,屬高檔商品。由於磁州窯屬民間瓷窯,所以紋飾往往一揮而就,線條自由奔放。龍紋瓶,龍體削瘦,龍首像獅子,嘴、眼傳神,三爪有力,藝術水平很高。白地黑花枕,畫冬景寒鴉,有宋人畫意。梅瓶,造型美,紋飾很精。珍珠地六管瓶,珍珠地是仿金銀器紋飾,上面還有綠彩,是磁州窯系產品,估計河南燒造的可能性大。定窯印花龍紋盤,這類標本遺址出土很多,是北宋後期哲宗、徽宗使用的宮廷用瓷。有的底部刻「尚食局」三字,是宋代御膳房使用的。定窯為民間燒制的瓷器數量很大,印花紋飾亦很精美,從紋飾上看不出從草創到發展成熟的過程。就一般瓷窯而言,其產品都有一個從初期簡單草率,到以後逐漸復雜、精美的發展過程。而定窯印花水平一開始就很高,定州不僅出瓷,也出緙絲。緙絲在宋代也很有名,有可能定窯印花是借鑒緙絲完整的圖案紋飾,刻成陶范再印到瓷坯上。唐宋瓷器向同期工藝品種借鑒的例子有很多,如青白瓷。景德鎮五代時期的窯有五處,同時燒青瓷、白瓷,到北宋,青瓷、白瓷突然不見了,出現青白瓷,這也違背一般瓷窯的發展規律。一個窯的瓷器品種有一個繼續發展,逐步衰落的過程。景德鎮宋代一改前朝的青瓷、白瓷品種,而燒青白瓷,究其原因,是借鑒了同期的玉器工藝。宋代流行青白玉,那是上層社會宮廷、達官使用的,平民絕無條件問津。為適應民間需要,景德鎮仿青白玉效果,大量燒制青白瓷。宋代李清照《醉花陰》中記載的「玉枕紗櫥」中的「玉枕」實指青白瓷枕。金代花口瓶,五瓣口向下翻,絕大多數出於瓷窯遺址金代地層和金墓之中。曲陽出土了白釉花口瓶。鈞窯燒月白釉花口瓶,磁州窯燒三彩花口瓶,頸、腹、足各佔三分之一,造型獨特。金代南北方都出現一種黑釉起白或褐色線紋裝飾的器物。線的排列方法有滿線、三線一組,一、二、一間隔排列等形式。河北磁州,河南禹縣、鶴壁,山東淄博,四川廣元等窯都有燒造。目前可以判斷傳世品窯口的只有淄博窯,其特點是黑釉罐上滿線紋,但在雙系下,有交叉的兩條線紋,可以斷定是該窯產品,日本、英國分別收藏一件淄博窯的完整器物。四川廣元窯的黑釉起線紋罐與其它窯的同類器物又有所不同。它是經過兩次燒成的,先素燒坯,再上釉二次燒成,在窯址中採集的標本有素燒坯及二次燒成的器物標本。(四)明清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徵明清兩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實際生活的需要。瓶、罐、壺、盤、碗等器物都有多種形式。青花瓷器為明、清兩代瓷器生產的主流,歷經四百年盛燒不衰。不同時期使用不同的青料並由此產生不同的色調效果與風格,這已成為判斷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據。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在造型、紋飾上受到了西亞銀器、銅器的影響,執壺、花澆、折沿盆、燭台、缽等都具有西亞作風。梅瓶、扁瓶、天球瓶以及各式罐、盤、碗、洗等是這一時期常見的器形。紋飾中以龍鳳紋佔主要比重,並貫穿於整個明、清時代。正德瓷器因明武宗的妃子信奉回教,故瓷器裝飾上的顯著特點是阿拉伯文較多。嘉靖瓷器造型的特點是葫蘆瓶較多,方的、圓的、上圓下方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應有盡有。此外,方形器物較多。由於世宗信奉道教,故紋飾上道教色彩濃厚,典型的紋飾有八仙人、雲鶴八卦。纓絡紋也是這時期長見的紋飾。康熙時期民窯瓷器有很大的發展,外銷數量很大,歐洲收藏有大量康熙民窯的瓷器。雙耳蓋瓶等具有歐洲瓷的造型特點。人物紋、山水紋鳳尾尊、棒棰瓶比較多見。康熙青花由於使用雲南珠明料,藍色明亮,層次較多,具有水墨畫的效果。五彩瓷器始於明代宣德年間,嘉靖、萬曆時期得到了很大發展。而到康熙時期,釉上藍彩取代了釉下青花、黑彩、紫彩、金彩大量使用,另外紅、綠、紫彩還可分化出深淺不同的色調。紋飾題材幾乎無所不包,人物、鳥獸、花草、蟲蝶生動而艷麗,達到了歷史上五彩瓷器的發展高峰。
D. 越窯瓷器的特點
唐代越窯瓷器以美麗的釉色著稱,採用了劃花、印花、刻花和鏤雕等裝飾技法,以回劃花為答主。劃花線條洗練,寥寥幾筆便展現出一朵盛開的荷花,一枚風吹葉卷的荷葉,或花朵舒展、枝葉對稱的海棠花和四瓣花。印花多用於碗底、盤底等處,花紋有雲龍、壽鶴和花卉,一般拘謹呆板,不像劃花那樣奔放有力。晚唐時期已經出現了釉下褐彩裝飾,如1980年浙江省臨安縣兩市街明堂山唐天復元年 (901)水邱氏墓出土的釉下褐雲紋鏤孔爐就是一例。這種裝飾一直延續到五代。1970年,臨安縣板橋五代墓出土的褐彩雲紋四罌與水邱氏墓出土的裝飾具有同樣風格但這種釉下彩裝飾並沒有發展起來,很快就消失了。刻劃花裝飾則仍佔主導地位,並一直延續發展下來。
E. 唐越窯海棠式大碗的藏品信息
(上海博物館)
【名稱】:唐越窯海棠式大碗
【類別】:回瓷器
【年代】:唐代
【文物答原屬】:唐代越窯燒制
【文物現狀】: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簡介】
這件海棠式碗製作考究,釉層均勻,造型規整別致,是唐代越瓷中出類拔萃之作。從浙江慈溪上林湖唐代越窯窯址看,海棠式碗在當時有一定的燒造量。但無論是出土物還是傳世完整器物,大多為體積較小的一種,類似這樣的大碗較為少見。
F. 唐人瓷是古瓷器還是新瓷器
秘色瓷簡介 古代名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製瓷器精品。簡稱「秘瓷」。所謂"秘色",據宋人解釋是:吳越國錢氏割據政權控制了越窯場,命令這些瓷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葯配方、製作工藝保密,故名。如趙麟在《候鯖錄》中說:"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立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謂之秘色"。關於秘色瓷的質地和色澤,清人說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從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質地細膩原料的處理精細,多呈灰或淺灰色。胎壁較薄,表面光滑,器型規整,施釉均勻。從釉色來說,五代早期仍以黃為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但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其後便以青綠為主,黃色則不多見。
越窯青瓷精品之一。「秘色」一名最早見於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中,詩雲:「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可見「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窯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應指稀見的顏色,是當時贊譽越窯瓷器釉色之美而演變成越窯釉色的專有名稱。據文獻記載,相傳五代時吳越國王錢繆命令燒造瓷器專供錢氏宮廷所用,並入貢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稱越窯瓷為「秘色瓷」。周輝《清波雜志》雲:「越上秘色器,錢氏有國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對此,趙麟《候鯖錄》、趙彥衛《雲麓漫鈔》、曾梃的《高齋漫錄》以及嘉泰《會稽志》等書都提出異議,認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於吳越錢氏。關於「秘色」究竟指何種顏色,以前人們對此眾說紛紜。一九八七年四月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掘出13件越窯青瓷器,在記錄法門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帳上,這批瓷器的確記載為「瓷秘色」,從而使人們進一步認識了「秘色瓷」。這批「秘色瓷」除兩件為青黃色外,其餘釉面青碧,晶瑩潤澤,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綠。法門寺「秘色瓷」的出土,解決了陶瓷界長期以來議論不休的問題,同時有力地說明了「秘色瓷」晚唐時開始燒造,五代時達到高峰。 [編輯本段]質地和色澤 關於秘色瓷的質地和色澤,清人說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從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質地細膩原料的處理精細,多呈灰或淺灰色。胎壁較薄,表面光滑,器型規整,施釉均勻。從釉色來說,五代早期仍以黃為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但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其後便以青綠為主,黃色則不多見。
秘色瓷在法門寺地宮未開啟之前的今人眼裡,一直是個謎。人們只是從記載中知道它是皇家專用之物,由「越窯」特別燒制,從配方、制坯、上釉到燒造整個工藝都是秘不外傳的,其色彩只能從唐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等描寫中去想像。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瓷碗、瓷盤、瓷碟,從「地宮寶物帳碑文」中得知,原來它們就是「秘色瓷」!這些秘色瓷色澤綠黃,晶瑩潤澤,尤其是其中兩個銀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徑23.7厘米,碗口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內土黃色釉,外黑色漆皮,貼金雙鳥和銀白團花五朵,非常精美。這才讓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風采。地宮中發現的13件宮廷專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發現有碑文記載證實的最早、最精美的宮廷瓷器。
這些秘色瓷器的發現在我國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義,為鑒定秘色瓷的時代和特點提供了標准器。
nbsp;nbsp; nbsp; nbsp; 經過專家多年考證,和有損與無損X光譜測試後,證實了秘色瓷在胎底,胎釉和燒制工藝上與青瓷完全不同。 [編輯本段]秘色瓷的歷史
通常所說的越窯泛指東漢至宋一脈相承的青瓷體系,窯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餘姚、紹興、寧波等地,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信地,東周時為越國政治中心,唐時稱越州,越窯因此得名。
唐代中朝,餘姚縣上林湖窯產品因質地超眾被朝廷錄為貢瓷,並置官監燒。此後,品質愈發日瑩的越窯備受文人雅土推崇,有「類玉」、「類冰」及「千峰翠色」的贊譽。晚唐起,越瓷中的貢品又得了一個千古絕唱的「秘色瓷」稱謂。
越窯品種十分豐富,有碗、壺、瓶、罐、盒、罌和雕塑等。同類器皿又有多種制式。以碗為例,分圓口、花口。圓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淺身敞口多見,據考證,當時主要用於喝茶,所以也叫茶盞。花口碗則有四瓣、六瓣等。上博展廳的晚唐越窯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為器大規整,釉色青黃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顯名貴。壺又是一種特色器,形狀分盤口、直口、喇叭口,壺身有圓腹、瓜楞形腹、橢圓形腹等。唐代執壺最明顯的特點是短直流、小曲柄、體態飽滿。晚唐至五代,流與柄相對加長放大,腹體喜作成瓜果形。宋時則形體輕盈秀長,尤其流和柄,幾乎高於壺口。細辨這一時期的碗、壺、水盂等造型變化,可發現一些小規律:花口或瓜楞體呈四瓣通常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屬宋;直、短流的壺為唐,曲流或長曲流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對較早,玉璧形底足多數屬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現了玉環形淺圈足,宋代圈足相對見高見窄。另外,由於疊燒法世襲沿用,鼎盛時期的部分越窯產品依然在器內可見到支燒痕,比如上博晚唐越窯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內心就有支釘痕16個。這說明,唐末五代的越窯疊燒器皿未必都屬粗瓷,收集時當多一份細心。 [編輯本段]秘色瓷發現過程 晚唐五代的越窯有一種"秘色瓷"。從前人們提到它,都沿用宋代文獻,說這種瓷器是五代十國時位於杭州的錢氏吳越國專為宮廷燒造的,臣庶不得使用。至於它的釉色,也像它的名字一樣,秘而不宣,後人只有從詩文里領略它非同一般的風姿。唐人陸龜蒙吟詠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五代人徐夤贊嘆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詩歌、文獻的描寫越是優美,越引得人們去考證、猜想,以致於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說法。而秘色瓷究竟"秘"在何處,知道的人卻越來越少,也就越發加劇了這種瓷器的神秘感。
1987年,隨著陝西扶風法門寺寶塔的轟然倒塌,塔基下的地宮暴露出來,一批稀世之寶的出土轟動了世界,其中有令佛教徒頂禮膜拜的佛骨舍利,有唐懿宗供奉給法門寺的大量金銀器、瓷器、玻璃器、絲織品,尤其重要的是,同時還出土了記錄所有器物的物帳碑,讓文物考古專家明明白白地知道了出土物的名稱。
物帳碑上"瓷秘色"三個字,叫古陶瓷專家眼前一亮。
這幾件瓷器,有八棱瓶和圓口、花瓣形口的碗、盤等,共同的特點是造型精巧端莊,胎壁薄而均勻,特別是湖水般淡黃綠色的瓷釉,玲瓏得像冰,剔透得如玉,勻凈幽雅得令人陶醉。
秘色瓷神秘的面紗終於被撩開了。專家們恍然大悟:秘色瓷我們並不陌生,它原來就是越窯青瓷中的極品,只是從前相見而不相識罷了。那種八棱瓶,陝西的唐墓里出土過,故宮的學者在越窯的遺址採集到過;杭州的吳越國錢氏墓群,出土的秘色瓷更豐富,更精美,釉色更青幽。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還有一件盤子貼著金銀箔的裝飾,行話叫做金銀平托。在古代,金和玉被看作最高級的材質,把瓷器燒成玉色,又在上面加飾金銀,這種器物的地位可想而知。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個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術上難度極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幾乎全靠窯爐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氣氛,釉色可以相去很遠。要想使釉色青翠、勻凈,而且穩定地燒出同樣的釉色,那種高難技術一定是秘不示人的。秘色瓷在晚唐時期燒製成功,不久之後,五代錢氏吳越國就把燒造秘色瓷的窯口劃歸官辦,命它專燒貢瓷,的確是"臣庶不得使用",它當然遠離百姓,高高在上了。至於它的名稱,偏偏不明說是青瓷,也不像宋代那樣,取些豆青、梅子青一類形象的叫法,卻用了一個"秘"字,著實逗弄得後人傷了一千年的腦筋。而細想想,這個"秘"字又包含了多少實的與虛的內容。這樣極富深意的名稱,恐怕只有浸泡在詩歌的海洋里的聰明的唐代人才琢磨得出吧?
G. 海棠碗和海碗區別
海棠碗來:是指唐代越窯海棠式花源口碗,是指碗的花樣形式。吳越國錢氏割據政權控制了越窯場,命令這些瓷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葯配方、製作工藝保密,故名越窯。
海碗:非常非常大的碗!!像大海一樣大(誇張的手法),往往直徑有20公分以上。
H. 如何鑒別唐宋越窯瓷器
唐代越窯瓷器以美麗的釉色著稱,採用了劃花、印花、刻花和鏤雕等裝飾技版法,以劃花權為主。劃花線條洗練,寥寥幾筆便展現出一朵盛開的荷花,一枚風吹葉卷的荷葉,或花朵舒展、枝葉對稱的海棠花和四瓣花。印花多用於碗底、盤底等處,花紋有雲龍、壽鶴和花卉,一般拘謹呆板,不像劃花那樣奔放有力。晚唐時期已經出現了釉下褐彩裝飾,如1980年浙江省臨安縣兩市街明堂山唐天復元年 (901)水邱氏墓出土的釉下褐雲紋鏤孔爐就是一例。這種裝飾一直延續到五代。1970年,臨安縣板橋五代墓出土的褐彩雲紋四罌與水邱氏墓出土的裝飾具有同樣風格但這種釉下彩裝飾並沒有發展起來,很快就消失了。刻劃花裝飾則仍佔主導地位,並一直延續發展下來。
I. 歷史上各朝代陶瓷器有什麼特點
各朝代特點如下:
1、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2、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3、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4、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5、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6、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
7、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9)越窯海棠杯擴展閱讀:
瓷器產地分類:
1、越窯:
該名稱最早見於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一詩,系對杭州灣南岸古越地青瓷窯場的總稱。其形成於漢代,經三國、西晉,至晚唐五代達到全盛期,至北宋中葉衰落。中心產地位於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區,始終以生產青瓷 主,質量上乘。
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評述茶碗的質量時寫道:"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 ;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煮飲綠茶,故極推崇越瓷。
2、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臨城一帶,唐代屬邢州,故名。該窯始於隋代,盛於唐代,主產白瓷,質地細膩,釉色潔白,曾被納為御用瓷器,一時與越窯青瓷齊名,世稱"南青北白"。
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邢不如越,主要因為他飲用蒸青餅茶,若改用紅花比較,或要反映真實的茶湯色澤,則結果正好相反,所以兩者各有所長,關鍵在於與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一帶,因北宋屬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制青瓷,是古代第一個官窯,又稱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4、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禹縣,此地唐宋時為鈞州所轄而得名。始於唐代,盛於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至今仍生產各種藝術瓷器。
5、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北曲陽潤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時屬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燒制白瓷,五代有較大發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稱為"芒口"。
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宋代除燒白瓷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6、南宋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室南遷後設立的專燒宮廷用瓷的窯場。前期設在龍泉(今浙江龍泉大窯、金村、溪口一帶),後期設在臨安郊壇下(今浙江杭州南郊烏龜山麓)。
兩窯燒制的器物胎、釉特徵非常一致,難分彼此,均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鐵足"之稱。
16世紀末,龍泉青瓷在法國 場上出現,轟動整個法蘭西,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稱呼它,只得用歐洲名劇《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長袍來比喻,於是"雪拉同"成為青瓷的代名詞。當今龍泉窯又有新的發展。杭州南宋官窯遺址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7、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
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於宋代龍泉官窯。
8、建窯:
在今福建建陽。始於唐代,早期燒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面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面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藍色光澤。
種茶盞傳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稱之,如"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等,現都成為日本的國寶,非常珍貴。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達10%左右,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
9、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始燒於唐武德年間,產品有青瓷與白瓷兩種,青瓷色發灰,白瓷色純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之譽。它在宋代主要燒制青白瓷。元代為宮廷燒制青白瓷,上有"樞府"字樣,還燒制青花、釉里紅等品種。
至明代它成為全國瓷器燒制中心,設立了專為宮廷茶禮燒制茶具的工場。這時青花瓷有很大發展,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愛。此時,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還燒造了多種名貴藍、紅釉、甜白釉瓷器。
清代時它又創制琺琅彩、粉彩等多種新品種。自宋代開始,景德鎮瓷器就遠銷日本,明清時大量輸入歐洲,同時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興窯:
在今江蘇宜興丁蜀鎮。早在漢晉時期,就始燒青瓷,產品造型的紋飾均受越窯影響,胎質較疏鬆,釉色青中泛黃,常見剝釉現象。於宋代開始改燒陶器,及明代它則以生產紫砂而聞名於世。
11、德化窯:
福省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它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如今德化縣內保存著宋元時代的碗坪和屈斗宮等窯址。
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燒造印紋陶器,唐代已開始燒制青釉器,宋代生產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緻,瓷器產品開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經進貢朝廷,得到帝王的賞識。明、清兩代,德化瓷器大量流傳到歐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對歐洲瓷器的藝術產生很大的影響。
J. 西安海棠職業學院在陝西省第十一屆「奢藝杯」美容美發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了哪些成績
本屆大賽分為美容和美發兩大類。西安海棠學院代表隊參加了美容組的高回級面部護理、身體答護理、眼部護理三個項目的比賽。經過兩天激烈的角逐,最終,我院參賽選手楊葛格榮獲身體護理組冠軍,李文靜榮獲身體護理組亞軍;孫艷麗榮獲眼部護理組亞軍,劉苗苗榮獲眼部護理組季軍;連金玉榮獲面部護理組亞軍,陳佳怡榮獲面部護理組季軍的優異成績。同時,我院榮獲2019年陝西省美容職業技能大賽團體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