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秋海棠
『壹』 吃月餅是從明朝開始的,那麼有什麼具體事件和具體時間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和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英語拼寫為:mooncake(月亮蛋糕)。
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後滿清佔領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月餅」一詞,在南宋《武林舊事》一書中就早有發現。由該書中可知,當時的月餅是蒸制而成的。這種籠蒸的面餅作為中秋必食之品,直到現在仍是山東、河南等地的流行風俗。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明清時代,月餅已成為我國各地的中秋美食。《明宮史》中載「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如有剩餘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沈榜的《宛署雜記》在記述明朝萬曆年間北京風俗時說:「八月饋月餅,士庶傢俱以月餅相饋,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貳』 蘇東坡寫海棠花的詩
海棠
宋代: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內燒高燭照紅妝。
譯文
裊裊的東風吹動了容淡淡的雲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
由於只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著高高的蠟燭,不肯錯過欣賞這海棠盛開的時機。
希望能幫助到你
『叄』 誰能告訴我明朝時候皇宮的糕點是什麼啊
我手頭的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明代宮廷生活主要是指帝後及其家族的生活,明代帝後的飲食文化活動
是極盡豪華奢侈的,按照明初統治者的規定,它是「禮」的典型體現。明代
帝後的飲食文化活動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帝後及其家族的節令飲食
文化活動;二是統治階級為了特殊的政治需要和目的而舉行的筵宴活動。二
者既互有聯系,又互有區別,前者是帝後家族本身為滿足生理需求、文化需
求而進行的飲食文化活動;而後者則主要是為了滿足其政治需求,並以此為
主要目的而進行的飲食文化活動,其參加者不但是帝後及其家族成員,而且
還包括統治階級內的諸多官員,其筵宴的規模大小、參加的成員均有嚴格的
等級限定。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宮廷的筵宴與帝後的年節飲膳,既因宮中政
治、經濟條件無比優越,皇權的至高無上、皇家的富貴顯赫,從而使得這些
宮中筵宴華貴、典雅、莊重、等級森嚴,且禮儀繁縟;更因其政治色彩濃烈,
故宮筵參加者們的政治「食慾」,遠遠大於其生理食慾的需求。
宮廷帝後及其家族的節令飲膳活動首先,由於帝後及其家族是統治階級
中的最高層,享有各種封建特權,因此,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合理」與「合
法」佔有者、支配著,可以竭盡享用,奢侈浪費亦在所不惜。其次,自明成
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後,北京便成為明朝的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統治
中心,每年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各種時鮮飲食食品匯萃京都,進貢皇宮,從
而使得統治階級得以賃薄他們手中所擁有的權力,來滿足他們奢侈靡爛的生
活需要,可以隨時將各地的名特時鮮食品調解皇宮內院,供他們享用揮霍。
再次,正由於明代帝後家族具備以上特權,所以他們可以利用宮中從全國各
地徵召來的名廚高手,將各種時鮮節令物品加工成美味佳餚,隨意盡情享用。
而許許多多的節令應時食品大都具有延年益壽、補氣養精的食療功能,因此,
他們也特別注意對節令時鮮食品的攝入,以補養身體。雖然伴隨各種節令時
鮮食品的享用,宮中也舉行節日的慶祝娛樂活動並且節慶的許多內容與民間
年節時民人的活動有諸多雷同;但由於這是宮中處於統治階級的最高層次的
成員的活動,故有其特定的文化氛圍,也有其特殊的用意與目的,因而對民
間節慶的飲食文化活動有著直接、間接的影響。
農歷正月有元旦、立春、上元、填倉等4個年節。元旦是歲時節日中一
個重要的年節活動。節令食品有椒柏酒、扁食(水點心)等。當時宮中所吃
的食品,如叫「右事大吉盒兒」的,主要由柿餅、圓眼、栗子、熟棗等組成。
還要吃驢頭肉,它是用小盒盛裝的,名曰:「嚼鬼」,這是由於俗稱驢為鬼
的緣故。立春的前一日,順天府東直門外舉行「迎春」儀式,屆時勛戚、內
臣、達官、武士,都前赴春場進行跑馬活動,比賽優劣。立春日,宮廷內無
論貴賤都嚼吃蘿卜,名曰「咬春」,彼此互相宴請,並吃春餅和菜。初七日
是「人日」,宮內也吃春餅和菜。自初九日以後,則有耍燈市買燈、吃元宵
的習俗。正月十五日,為明代元宵節,宮內通過賞燈、吃元宵等活動,使元
宵節的慶祝活動達到高潮。至於明代宮內帝後勛貴吃的元宵,其製法是用糯
米細面,再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作餡,然後用酒水滾成,如核桃大。十六
日,宮廷賞燈活動達到高潮,所以《明宮史》載,燈市至十六日更盛,「天
下繁華,咸萃於此。」這一季節,宮內帝後眷屬所品嘗的珍饈與節令時鮮食
品,品種豐富多樣,它們來自全國各地,且都是地方名特產品和滋養食品,
花樣不勝枚舉,主要有冬筍、銀魚、鴿蛋、麻辣活兔;來自塞外的黃鼠、半
翅鶡雞;江南的蜜柑、鳳尾橘、漳州橘、橄欖、小金橘、鳳菱、脆藕;西山
的蘋果、軟子石榴等;冰下的活蝦之類,真是不可勝數。同時市俗的燒鵝雞
鴨、燒豬肉、冷片羊尾、爆炒羊肚、豬灌腸、大小套腸、帶油腰子、羊雙腸、
豬膂肉、黃顙管耳、脆團了、燒筍鵝雞、■腌鵝雞、煠魚、柳蒸煎■魚、煠
鐵腳雀、鹵煮鵪鶉、雞醢湯、米爛湯、八寶攢湯、羊肉豬肉包、棗泥卷、糊
油蒸餅、乳餅、奶皮、燴羊頭、糟腌豬蹄尾耳舌、鵝肫掌等民間風味小吃,
也都匯集在宮中的御宴上,成為明代帝後的節令美食與佳餚。這時節,供帝
後享用的菜蔬則有滇南的雞■,五台山的天花羊肚菜、雞腿銀盤等蔴姑,東
海的石花海白菜、龍須、海帶、鹿角、紫菜,江南的蒿筍、糟筍、香菌,遼
東的松子,薊北的黃花、金針,都中的山葯、土豆,南都的苔菜,武當的鶯
嘴筍、黃精、黑精,北山的榛子、栗子、梨、棗、核桃、黃連茶、木蘭菜、
蕨菜、蔓青等各種菜蔬和干鮮果品、土特產等,真是不勝枚舉。宮廷飲用的
茶葉主要有六安松蘿、天池,紹興■茶,徑山茶,虎丘茶等品種,此時節,
凡遇天降大雪,帝後則在暖室里賞梅,由於天氣寒冷,所以帝後這時要享用
炙羊肉、羊肉包,喝渾酒、牛乳、乳皮,吃蒸熟的乳油窩卷。此外,在元宵
節期間,明代皇帝最喜歡吃餚饌是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筍雞脯以及名
叫「三事」的菜餚。其中,「三事」是由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
筋燴成的。正月十九日是「燕九」節,屆時,勛戚內臣,凡好黃白之本者,
也都要到白雲觀游覽,企求訪得「丹訣」。到了正月十七日或十九日,御前
安設的各種彩燈,要收撤,表示喧闐熱吭的元宵節日活動接近尾聲。到了正
月二十五日,為「填倉節」,明代宮中也有相應的祭祀和飲食文化活動,據
《明宮史》稱,它是一個「醉飽酒肉之期」的節日。
宮廷中的飲食,月月有新鮮,節節有變化。諸如二月吃河豚,三月吃涼
糕,糍巴和燒筍鵝。四月份,則更有許多時令飲食與花卉上市,供人們食用
與觀賞。每年此月時,不僅家家戶戶爭嘗新菜瓜果,烹調時令菜點;而且新
鮮蘆筍、櫻桃與玫瑰花、芍葯花等食品果品花卉的應時上市,更加豐富了京
都的時令飲食文化活動的內容,而宮中則更形豐富多采。每年四月初四日,
宮眷內臣要換衣紗衣。牡丹花盛開後,宮中要設席品嘗芍葯花。初八日,帝
後及其家族成員,要專門進食一種名叫「不落夾」的時令食品。這種食品,
是用葦葉方包糯米製作的,長有三四寸,闊有一寸,其味道與粽子相同。還
要品嘗櫻桃,「以為此歲諸果新味之始」。至於此時帝後食用的其它美味佳
餚,更是品類花樣繁多,營養豐富,遠非一般民人所能企及。如有品吃筍鴨,
吃白煮豬肉,以為「冬不白煮,夏不熝」的烹飪信條與養生之道的驗證。還
用各種精細肥肉,把姜、蔥、蒜銼如豆粒大小,拌飯,再用萵苣大葉裹食之,
名曰「包兒飯」;同時,還要釀造辭醬豆豉,以備食用。此月初旬至下旬時,
帝後與家人還要游覽西山、香山以及碧雲等寺,更要玩游西直門外的高梁橋;
到涿州的娘娘廟、西頂山的娘娘廟等處去進香拜佛。二十八日,到葯王廟去
進香祭獻。屆時,帝後及其家族成員,亦隨進時鮮風味小吃,吃白酒,吃水
酪,取新麥穗煮熟,剝去芒殼,然後磨成細條食之,名曰:「稔轉」,它是
宮中品嘗本年五穀新味的開始。
農歷五月的端午節時,明代宮中帝後除有斗龍舟、劃船,駕幸萬壽山前
插柳、看御馬監勇士跑馬走解等節日活動外,還要飲用硃砂、雄黃、菖蒲酒,
吃粽子和加蒜過水的溫闊面;觀賞石榴花,佩戴艾葉;合聚諸葯草,畫治病
符等。此外,每逢夏至伏日時,宮中尚有吃「長命菜」,即馬齒莧的習俗。
農歷六月,正值盛夏,烈日酷暑,這時的飲食主要以製作嘗新解暑避熱
的食品為主。如六月初六日,「天貺節」時,帝後家族成員要吃過水面。初
伏、中伏與末伏日時,則帝後與家人要吃過水面和「銀苗菜」,而所謂「銀
苗菜」則是藉的新嫩秧子,其味鮮嫩可口。此外,初伏日時,宮中還要造麯,
其法是用白面加綠豆黃和其它的調料攪拌曬制而成。立夏日,帝後則有戴楸
葉,吃蓮蓬、耦等時鮮菜品和喝蓮子湯的習尚,並還要進行諸如曬伏姜,觀
賞茉莉、梔子蘭、芙蓉等花卉的活動。
農歷七月的中元節時,宮中除有做法事、放河燈、賞荷花等祭拜祖先和
有關活動外;甜食房要進供佛的波羅蜜,「祭食」先人等。此外,這月宮中
的時鮮食品是吃鰣魚,還有觀賞荷花的盛會。
農歷八月中秋節時,宮中也要進行賞月、拜月活動,並要聚吃月餅、瓜
果等節日飲食。同時,還有觀賞秋海棠、玉簪花的風尚。由於每年農歷八月
時,中秋月圓、桂子飄香,正值北京的「金色之秋」的大好季節,各類應時
食品很多;所以屆時宮中在此月的飲食活動頗為繁多。例如宮眷吃肥蟹。將
活蟹洗凈,用蒲葉包上蒸熟,然後五六成群,圍坐共食。吃完後飲用蘇葉湯,
並用蘇葉等來洗手,且以此為時尚,以為難得的盛會。在鮮果應時品類方面,
以享用石榴和葡萄為美品。此時,宮中享用的石榴有紅白軟子大石榴等;而
甘甜的大瑪瑙葡萄也在這月成熟,以供帝後及家族成員專門品嘗食用。為了
能保證對此類鮮美果品的長期享用,明代宮中的保存與儲藏葡萄的方法既獨
特又科學:先將這種大瑪瑙葡萄在磁缸內先著少許水,然後再將葡萄枝懸封
之。這樣,一直可保留到正月。
農歷九月時,宮中御前要進獻安菊花。且自初一日起,宮中帝後開始吃
花糕。宮眷內臣則自初四日起換穿羅重陽景菊花補子蟒衣。九日「重陽節」
時,帝後要駕幸萬歲山或兔兒山、旋磨台等處,進行登高活動,並品嘗迎霜
麻辣兔、喝菊花酒。這月宮中也要「糟瓜茄」,儲備過冬的菜蔬,以供食享
之用。
十月,宮中帝後享用的時令性美食饌品,主要有羊肉、爆炒羊肚、麻辣
兔,以及虎眼等各樣細糖;而牛乳、乳餅、奶皮、奶窩、酥糕、鮑螺等,也
是宮中的常用食品,且這些食物一直要食用至來年春天二月為止。帝後屆時
還有吃「羊白腰」及白牡馬之卵的特殊飲食習尚。所謂「半白腰」者,就是
羊的外腎卵。至於白牡馬的卵,「尤為珍奇貴重」,且有「不易得之味」,
所以又稱它為「龍卵」,是供帝後食用的專享之品,非一般人所能享用。而
帝後之所以如此珍視它,並非此物有奇特的美味,而在於他(她)們深信它
的營養價值及其養身補虛的食療效應。十一月「冬至節」以後,則進入一年
之中最為寒冷的「數九」寒天。這時,明代宮中帝後的應時飲饌美餚,除講
求美味之外,還要能發揮營養豐富、強身健壯和禦寒養生的雙重作用。此外,
還要吃糟腌豬蹄尾、鵝肫掌、炙羊肉、羊肉包和扁食餛鄔,以為「陽生之義」
等等。冬筍是此時平日宮中食用的主要菜蔬。同時,每日清晨,帝後的家常
便飯是吃■湯,吃生炒肉、渾酒以禦寒。
十二月,已屆年終歲尾之時,更有豐富多採的、形式多樣的年節飲食。
其中,既有吃「臘八粥」的食習,也有「祭灶」的習尚。由於臨近元旦,所
以宮中充滿節日的喜慶氣氛。自十二月初一日起,宮中要吃灌腸,吃油渣鹵
煮豬頭、燴羊頭、爆炒羊肚、煠鐵腳小雀加雞子、清蒸牛乳白、酒糟蚶、糟
蟹、煠銀魚等魚和醋溜鮮鯽魚鯉魚等各種風味食品和保健食物。初八日為「臘
八節」,屆時,帝王除要賞賜臘八雜果粥米外;宮中則要吃「臘八粥」,並
將用紅棗槌破泡湯,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成的粥,供獻在
聖佛前。同時,在戶牖、園樹、井灶之上,也分別供祭少許。二十四日時。
「祭灶」,要蒸點心正辦年貨,三十日歲暮要「守歲」。在乾清宮丹墀內,
自二十四日起至來年正月十七日止,每日白天時要放花粉,遇大風日則暫時
中止半天或整天。還要安放鰲山燈或扎煙火。凡逢皇帝起座,均要伺候花炮
回宮時,也要放大花炮。凡宮眷所用的飲食,皆由本人「所關賞賜置買」,
雇請貧窮官人,在內庖炊暴烹飪。凡是煮飯的大米,則務必要「揀簸整潔」
而香油、甜醬、豆豉、醬油、醋等一應調料味品,都不惜重金由外邊置辦入
宮內。此時宮眷內臣所用的年節飲食,「皆炙煿煎煠厚味」;即使遇有疾病
服葯者,他(她)們也多自己任意胡亂調治,不肯忌口。所以,他們對善於
烹調的內官高廚則倍加愛護(引文均見《明宮吏·火集》)。
總之,皇帝中如此繁盛多樣的飲食品種,真是竭盡山珍海饈,既反映出
明代食物的豐富多采,是當時農牧漁生產水平的呈現,又說明了宮廷生活的
奢侈豪華。
『肆』 關於「秋海棠」的古詩詞有哪些
1、宋蘇軾《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2、唐唐寅《題海棠美人》
褪盡東風滿面妝,可憐蝶粉與蜂狂。
自今意思誰能說,一片春心付海棠。
3、宋代王淇《春暮游小園》
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
開到荼縻花事了,絲絲夭棘出莓牆。
4、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滿山總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
5、清袁枚《秋海棠》
小朵嬌紅窈窕姿,獨含秋氣發花遲。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6、宋吳潛《海棠春·已未清明對海棠有賦》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
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盪、狐嗥兔舞。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
7、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枝間新綠一重重, 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 且教桃李鬧春風。
8、清曹雪芹《詠白海棠》
秋容淺淡映重門,七節攢成雪滿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
曉風不散愁千點,宿雨還添淚一痕。
獨倚畫欄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黃昏。
9、清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萬點猩紅將吐萼,嫣然迥出凡塵。移來古寺種朱門。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細干柔條才數尺,千尋起自微因。綠雲蔽日樹輪囷。成陰結子後,記取種花人。
10、清曹雪芹《薛寶釵詠白海棠》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宜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伍』 李清照的哪首詞里有「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一句
出自《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詞作。
此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
原文如下: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如下: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風卻颳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
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裏海棠花現在怎麼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詞句注釋
⑴如夢令,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後唐庄宗(李存勗)創作。
⑵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疏:指稀疏。
⑶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明朝秋海棠擴展閱讀:
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據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後。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
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
『陸』 秋海棠為什麼變成了小公雞
外西北在被俄羅斯侵佔的時候,早就脫離清朝了。而且漢朝,唐朝,清朝之所以得到外西北,都是通過戰爭的手段。 說難聽點其實就是侵略。外東北則是名義上屬於明朝清朝,並沒有有效管轄。
中國從秦朝開始,北方邊界都是以長城為界。西部包括甘肅和四川。中國人在面積三四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活動。強盛時期,曾經短暫的對外擴張一下,衰落後就退回來。甚至被蒙元和滿清兩次滅國。到了晚清,漢人通過闖關東和走西口移民到東北和內蒙古,成為當地多數民族。
孫中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以後,本來想在長城以南建國。可是為了繼承清朝領土,則喊出了「五族共和」的口號。但是西-藏和外蒙古卻不幹了。外蒙古在1921年被蘇俄佔領,扶持獨立。西-藏則在1951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目前網上有人熱炒領土問題,把很多不是中國領土的地方也說成是中國領土。把強盛時期短暫擴張得來的土地和稱臣納貢的地方都說成是中國領土,其實不是他們多愛國,他們的矛頭是對准tg的。如果tg按照他們的要求去「收復」那些地方的話,那麼就得和周邊所有國家開戰。如果tg不那麼做的話,他們就罵tg是漢奸。
「收復失地」的論調多了起來,讓中國的鄰國對中國很是反感和警惕,他們紛紛尋找強國做靠山抵制中國。這正是某些人希望的!
我不愛聽假話,無論是來自左邊的,還是來自右邊的。
『柒』 海棠哪種最貴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蘇軾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
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
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
雨中有淚亦凄愴,月下無人更清淑。
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
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
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
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銜子飛來定鴻鵠。
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翻譯:黃州城的地面由於過於濕熱,所以使得草木特別茂盛。只有一株海棠花苦苦的孤芳自賞,美好的開在竹子搭成的籬笆之間。桃李漫山遍野未免顯得粗鄙艷俗。也許是大自然造物主的深情厚誼吧,故意派遣佳人一般的海棠在這空寂的山谷。天然的雍容出自它天然的風姿,用不著用金盤捧著,獻上貴族的華屋高堂才能看出來。海棠綠葉扶疏,好似喝醉後臉上泛起的紅暈,又像是佳人翠袖捲起露出的紅肘。由於樹林陰暗,迷霧繚繞,清晨似乎來的遲了。春風遲遲,風和日暖,海棠就像春睡初起的貴婦,通體華貴。雨中的海棠也有幾分凄涼堪憐之意,而月下的海棠又像淑女一般。我此時遭貶謫,每天不過問公事,用手撫摸著肚子逍遙自在的散步,走門串戶,尋花問竹,尋找好風景。忽然遇到這株奇樹鮮艷奪目光彩照人,使老朽我不禁嘆息驚奇拭目端詳。這樣簡陋的地方怎麼能得到這樣艷麗的奇花呢,莫非是好事之徒從蜀中移植過來的。很難從千里之外移植海棠,一定是天鵝叼來了它的種子。我和海棠都是從蜀中流落此地,命運相同,令人感慨不已,為此我們同飲一杯,同唱我寫的這首詩吧。明天酒醒後我再獨自來此,海棠花紛紛如雪一般飄零,我怎麼忍心再相見?
PS:累死。。。一句一句自己翻譯的。。網上沒找著~~
這首詩是元豐三年(1080)蘇軾到黃州不久寓居定惠院時所作。蘇軾在《記游定惠院》一文說:「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本篇即詠這株海棠。詩作的前半部反復刻畫海棠的幽獨、高雅、嬌艷、多情,其中既深深地寓含著詩人自己的影子,又是在多角度地寫花,兩者若即若離,亦花亦人,耐人尋味。「先生」以下筆鋒一轉,寫自己貶中與花相逢,不禁感慨嘆息,後面緊接著把自己和花合在一起,大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嘆。全篇描寫幽艷,興寄深微,使人讀後恍惚迷離,在構思、造語及結構布局上獨具一格,不蹈襲前人故轍,受到後人盛贊。據說蘇軾自己也頗感得意,每每寫以贈人,說:「吾平生最得意詩也」(《王直方詩話》)。
題目的翻譯是:住在定惠院的東院,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繁雜野花,有一株海棠樹,當地人不知道它的價值。
『捌』 清朝和明朝最明顯的區別就在於這里,直接影響到幾百年
1、「有效的抄內閣制度」,明襲朝是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的權利很大,比如海瑞可以公然罵皇帝全家,文臣可以逼迫皇帝不要換太子,正德皇帝下江南被罵成狗!文官可以拒絕皇帝下的中旨!這與大清文臣都是奴才有著本質區別
2、外交方式僵硬!大明從建國到滅國都是不求和,不和親。不服就打,打不過就裝看不見!外交制度及其僵硬,這導致大明的邊患及其嚴重。與蒙古二百多年的戰爭!永不停息的二廣叛亂。還有雲南土司叛亂總是起伏不斷!這與大清靈活的外交方式形成鮮明對比
3、疆域狹小。因為明朝內憂外患一直很嚴重。明朝的國力很大部分都折騰在這里,這就導致明朝領土擴張及其有限!最強盛時期也沒有完全收復西域、內外蒙古!當然因為繼承元朝的遺產,對西藏以及東北、東西伯利亞擁有有限的主權!
4、很不穩定的禁海策略~~明朝總體是採取禁海策略的,但是因為管理不到位,反而導致禁海禁的很糟糕(走私)。比如鄭芝龍靠當海匪年入千萬白銀,養兵數十萬!更是擊敗歐洲第一強國荷蘭!
5、文學發達。。四大名著中有三本都是明朝人寫的,《天工開物》更是代表明朝的科技水平!
『玖』 關於海棠的詩詞,出名的,較詳細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宋·蘇軾《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紅妝,滿意留賓住 宋·葛勝仲《蝶戀花》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宋·陳與義《春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宋·李清照《如夢令》
海棠開後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宋·李彌遜《虞美人》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海棠花姿瀟灑,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花尊貴」之稱,幫在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貴」的意境。另外海棠花又稱斷腸花,思鄉草。有象徵遊子思鄉,表達離愁別緒的意思。又因為其嫵媚動人,雨後清香猶存,花艷難以描繪,又來比喻美人。
南宋陸游詩雲:「雖艷無俗姿,太皇真富貴。」形容海棠艷美高雅。陸游另一首詩中:「猩紅鸚綠極天巧,疊萼重跗眩朝日。」形容海棠花鮮艷的紅花綠葉及花朵繁茂與朝日爭輝的形象。
3: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來。曲故流傳後.蘇東坡據此寫了一首《海棠》∶
《海棠》
作者: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是一首詠海棠的詩。詩的頭兩句,描繪海棠所生長的富麗環境,表明海棠的珍貴。後兩句寫深夜也點燃蠟燭去欣賞海棠花,詩人愛花、愛美之情極為深切,這樣做也夠浪漫了。描寫精緻,用海棠比擬美人,更為生動。
到了明代,「風流才子」唐伯虎根據\'海棠春睡\'典故,豐富了想像,畫了一幅《海棠美人圖.有詩雲∶
《題海棠美人》
作者:唐寅
褪盡東風滿面妝,可憐蝶粉與蜂狂。
自今意思誰能說,一片春心付海棠。
宋代
《春暮游小園》
作者:王淇
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
開到荼縻花事了,絲絲夭棘出莓牆。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作者:蘇軾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滿山總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