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圓稿

荷花圓稿

發布時間: 2025-09-28 19:18:42

荷花的古詩

描寫荷花的古詩:
1、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2、《東林寺白蓮》唐·白居易
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白日發光彩,清爽散芳馨。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

❷ 關於蓮的名字的知識,與佛教的關系,古詩詞,成語,俗語

1.蓮花與佛教的不解之緣 蓮花,又稱荷花。它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因為它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系在一起。據說,釋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薩,下凡降生到迦毗羅衛國凈飯王處。凈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長得像天仙一樣美麗,性情溫和賢淑,與國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憶新婚之夜,她朦朧中看到遠處有一個人騎著一頭白象向她走來並且逐漸變小,從她的右肋處鑽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預感到菩薩化作一頭白象入胎。日後,身懷有孕的摩耶夫人臉上,微微泛著紅暈,那色彩鮮艷的綠色領口花邊像一片蓮葉,她的臉兒像一朵綻開的蓮花。後來摩耶夫人在娑羅樹下降生佛祖時,百鳥群集歌唱,天樂鳴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開,尤其是沼澤內突然開放出大得像車蓋一樣的蓮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並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後就成了佛教的「浴佛節」。釋迦牟尼覺悟成道後,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行」,當時就是一步一蓮花,共18蓮花。每當他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坐姿也成「蓮花坐姿」,就是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世上,梅花貞潔,傲霜鬥雪;蘭花幽香,清麗典雅;竹高有節,青翠碧綠;菊花孤傲,千姿百態,而我佛祖卻獨自鍾情於蓮花。這是由於古印度很早就有愛蓮的風氣。人們苦於國土氣候炎熱,對春夏之際開放的蓮花,尤其感覺愜意,清新喜人。所以佛教從初創時起,就注意順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蓮花就常在佛經之中屢屢引喻。如佛經上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而凈土的蓮花千瓣以上。《楞嚴經》雲:「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蓮上……」。《維摩經·佛國品》曰:「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寂行」。《諸經要解》說:「故十方諸佛,同生於淤泥之濁,三身證覺,俱坐於蓮台之上」。可見,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凈。說明它生於淤泥,綻開於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層內涵。同時蓮花在炎熱夏季的水中盛開,炎熱表示煩惱,水表示清涼,也就是說,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所以蓮花是從煩惱中解脫而生於佛國凈土的聖人化身。佛祖就是出於淤泥間挺然而出,證得正覺,得大自在。雖然超脫凡俗卻不離世間法。蓮與佛教所主張的出世人格,有著天衣無縫般的契合。佛教認為,人間煩惱多於恆河沙數,迷失自我如同陳淤積垢。有志者應該努力修行,凈化自我,不受污染,超凡脫俗,追求到達清凈無礙的境界。蓮花的自然美完全可用來象徵佛教的這種理想。況且,蓮花本身也確實有吸引人的地方即蓮貴善美。它昂首挺展,日艷且鮮;潔身自處,傲然獨立;其根如玉,不著諸色;其莖虛空,不見五蘊;其葉如碧,清自中生;其絲如縷,綿延不斷;其花莊重,香馥長遠;不枝不蔓,無掛無礙;更喜蓮子,苦心如佛;諄諄教人,往生凈土。

唐朝詩人李商隱贊譽荷花曾寫下著名的詩句: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長相映,翠減紅衰愁煞人!

另外,按照佛教的說法:三界的眾生,以淫慾而托生;凈土的聖人,以蓮花而化身,並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現。既然蓮花代表佛祖清凈的法身,庄嚴的報身,於是便成了佛教藝術的重要題材,也是佛寺中經常見到的吉祥物。如古印度阿旃陀壁畫畫有蓮花。中國敦煌、雲崗、龍門石窟,都有很多以蓮花為內容的藝術構想。象龍門石窟的賓陽洞雕有蓮花裝飾圖案以及蓮花洞窟頂上的蓮花獨具特色。就是在一般的大小寺廟里,佛、菩薩的雕塑也離不開蓮花,不是高踞蓮花座上,就是手持蓮花,注目凝思。就連世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以蓮為伴,觀音的許多形象都將蓮花作為陪襯:白衣觀音,左手持蓮花,右手作與願印;卧蓮觀音,卧於池中蓮花之上;施樂觀音,右手支頰,左手在膝頭捻蓮花;一葉觀音,乘蓮花漂行於水面;威德觀音,坐於岩畔,左手持蓮花;多羅尊觀音,手持青蓮花;不二觀音,坐於蓮葉之上;持蓮觀音,坐在蓮葉上,雙手持蓮花……所以我們所見的佛像和佛經中,介紹凈土佛國的聖賢都以蓮花為座,或坐、或站,都在蓮花台之上,以代表其清凈庄嚴。可見,蓮是佛國凈土的象徵。

2.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0754
"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功名利祿全撇下,讓百世傳頌神的逍遙,我輩只須獨占世間瀟灑……"這是大陸電視劇《對神榜廠插曲中的歌詞。《封神榜》不是表現佛家思想的作品,但此一插曲的歌詞卻深得佛家精神的意趣。佛家看穿世間一切,絕少流連,但佛家對世間之物亦有所摯愛,而最愛莫過於蓮花。佛祖坐的是蓮花,手持的是蓮花,口頭常講的是蓮花,佛經中更有以蓮花命名者,如《妙法蓮花經》。佛門中有人道破了佛家對蓮花情有獨鍾的天機,此妙真知性,本然清凈,豈容外物之所污染?故佛以蓮花為喻。蓮花生於淤泥中,而不被淤泥之所污染;此真如妙性,在眾生煩惱心中,而不被煩惱之所濁亂。(道衍《道余錄》)
佛家之所以獨鍾蓮花,是因為視蓮花為真如的象徵。真如亦稱如來,指佛性。蓮花生於污泥之中,但光艷燦爛,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真如在人心中,卻不被人心的煩惱所濁亂。這裡面所包含的佛門意旨,是佛教大乘派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
"小乘佛教以無余涅磐召喚眾生,竭力宣揚永絕生死輪回之樂,但迷戀生命畢竟是人之常情,因此要人相信灰身滅跡,生命永絕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死後境界有無上妙樂,實在是戛戛乎難哉。任何一種人生的覺悟,任何一種生命的超越,都不能背離人性傾向和現實要求太遠,否則境界再高也難免被世人遺棄而成為絕響。追求生命的超越,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為了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安身立命,並從中獲得心靈的撫慰,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因此,當佛家意識到了小乘佛教的生命超越取向太過出世離俗,難以喚醒廣大眾生的覺悟和追隨熱情之後,便有了大乘佛教將涅磐境界從死後世界向現實世界的轉移。大乘佛教認為,涅磐的種子或基因佛性就存在於世人的心性中:"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來即在眾生縣內";"泥洹不火,佛有真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的佛性被無明所遮蔽,只要能在認識上法除無明,排除各種駁雜污染的思慮和煩惱,就能使真如顯現,成就涅磐。這里,大乘佛教肯定了涅磐的此岸性,並且把涅磐基因種植在大眾心性中,從而使佛家的超越取向更具群眾基礎。
那麼,現實地成就涅磐有何妙處呢?這就是擁有常、樂、我、凈四種勝境。如《大方等無想經》所說:"--切眾生皆有佛性,其性無盡。……今諸眾生明見佛性,得見如來常樂我凈。"大乘佛教反對小乘佛教否定常樂我凈為人生基本要求的看法,強調涅磐境界具有常樂我凈四種美好屬性,主張追求和找到人生真正的常樂我凈。獲得了常樂我凈,就是獲得了涅磐:而獲得了涅磐,就能在任何一種人生環境中,在任何形式變化內,始終保持常樂我凈。佛家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大千世界,苦海無邊,經塵滾滾等基本社會和人生價值判斷之內,轉而肯定人生有常樂我凈存在,肯定涅磐境界的此岸性,是在社會發展大趨勢下對人心人性需要的一大順應,是在否定中見肯定,因而蘊含著常樂我凈品格的此岸涅磐對人有著現實的吸引力,對於開啟人心的覺悟和幫助人安身立命有著更實際的影響與指導意義。試想,在充滿逼迫性和喧囂翻騰的現實世界和人生中,我們如果能領略常樂我凈之旨趣,從痛苦煩惱中超脫出來,即使做不成阿羅漢,成不了佛,呂不也是人生一大難得的幸福?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一下常樂我凈的意旨,以領略其對我們的人生意義。
(1)常:常是與無常相對立的概念。一方面,佛家以世界萬物為變化不居的無常存在,勸導人們不可執著於對身外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佛家又認為作為宇宙萬物本體和實相的真如是真實恆常的存在,是唯一值得人去領悟和追求的人生價值。如《唯識論》在解釋莫如之意時說:"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不難理解,佛家大力貶低現實世界中所有令人意動欲躁的事物,根本的目的是為了要人回過頭來追尋佛家所開辟的涅磐境界,因而涅磐境界就必須是恆常的存在,只有常才能真,才值得人犧牲一切去追求。而從證得了涅磐境界後的實際效果看,且不說杜絕了生死輪回那種虛玄的常,就是在實際生活中,涅磐之人洗凈了內心的一切雜念污染,心定神靜,意念寂然,自能篤定莫如本性,不為外界變化和誘huo所動,不為思慮煩惱所擾,恆守一種生命和人生的本然常態。所以,涅磐之常、人生之常的求取關鍵還是在於超越生命意志,讓躁動的意欲止息,達於內心的空靈澄明,消除身心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雖時時刻刻有萬幹事件撞擊於心而皆能虛懷納之而不系於心,使佛性真心如出水蓮花不為俗念和煩惱所蔽,如此則心境的恆常自能握定行為的安然。反之,如果俗念仍存,心未空靈,則絕不可能獲得涅磐之常。這里講一則蘇東坡的故事。蘇東坡是中國宋代著名的大文學家,他從小受的是儒家那套濟世立業的教育,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由於遭受政敵排擠,官場失意,因而對佛門三寶頗感興趣,並自我感覺在看輕俗務和政治人事的紛爭上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佛門境界。一天,他自以為在研讀佛書上又有心得,便作了一首贊佛偈:"聖者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在佛家語言中是借指利衰、譏贊、毀譽、苦樂這八者,八風吹不動的意思就是說面對現實人生不為環境變遷所動心,不為種種物質和精神的刺激而改變本色。蘇東坡作這首偈表面上是贊佛,但實際上是在自我表白因而偈作好後,感覺很得意,便派書僮過江送給佛印禪師欣賞。不料,禪師閱後,在其偈尾批上。狗屁!狗屁!。將原稿退還。蘇東坡一見之下,怒氣沖天,馬上帶著書僮過江,要找佛印禪師論理。當他走到禪房門前時,門早已關閉,但見門上貼著一張紙條,上寫"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見後,啼笑皆非,深感慚愧,知道自己心態距空靈寂靜、篤常難動的佛門境界還差得很遠。
在變化無常的現實世界中,以涅磐之常召引芸芸眾生,不能不說佛家通過自己的人生覺悟替渴望安身立命的芸芸眾生找到了一處人生勝境。生活在當代社會中的人們,常常為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而不知所措",為時代價值的此興彼衰而感到茫然,並由此而心性失常,行為失常,增添了不少煩惱和痛苦。因此,在紛亂多變的社會生活中,人們雖不一定要將生命超越的目標直指涅磐,但如果能從佛家智慧的啟迪中開悟心靈,陶冶性情;以求得一份處變不驚的平常心,則也是大有裨益的。就拿當代文化人來說,許多文化人之所以在商品化大潮的轟鳴中倍覺焦慮,就是因為在社會的無常變遷過程中缺少對世界和人生真象的把握;企圖驅策自己的心去追趕變動無常的現實,甚至不惜丟棄固有的志向和愛好,舍長知短地撲通下海,從而使自己滑失在起落不定的無常人生中,丟掉了文化人本來應有的價值。所以,如果文化人領悟了佛門真諦,使內心保持澹然平和,則自能做到"八風吹不動",以淡然的心性來對待社會的變化和各種誘huo,反而能夠堅守文化人的人生使命,篤定自己真正的價值、人格和事業。
(2)樂:佛家的涅磐之樂是與涅磐之常緊密聯系的,人生無常,故而痛苦,進入不常的境界:則定然苦去樂至。但涅磐之樂不同於人生中通常意義上講的樂,不是慾望滿足或願望實現後所產生的心理歡快或愉悅,而是人在領悟了生命真諦,經歷了人生覺悟後,內心所達到的一種無念慮、無差異、無執著、無絆累、清凈自如,圓融無礙的精神境界。如唐朝斷際禪師在《傳心法要》中所說:"本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很靜,明妙安樂而已。深自語入,直入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
對於此種涅磐之樂,其實不難體會,這是一種心理的圓滿自足,無紛無擾的快樂。我們這些凡俗之人之所以時常感到煩惱和痛苦,不能留住間或擁有的歡樂,關鍵在於我們內心有慾火焚燒,有思慮躁動,有欲此欲彼的沖突,有患得患失的障礙。而一旦有人心靈臻於湛然,超越於一般的是非恩怨,功過成敗之外,不為慾念所漬染,不為迷亂變幻的世俗事物所誘huo和煩心,則自然能夠享受到安然自足,無露無慮,通達祥和,篤常無礙的精神妙樂。筆者有一位研究理論經濟的張姓朋友,此君雖不是佛門中人,但心性寂靜。是筆者所僅見的能夠在商品化、世俗化大潮中篤定心性,專注於本行,以學術研究為樂的學者。筆者單位的閱覽室,這幾年可謂門口羅雀,無論研究何種領域的人,都到外面的世界中與市場經濟結合去了。張君雖研究的是經濟,卻不去湊那份熱鬧,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守在閱覽室,人稱其為閱覽室的"常委"。在物慾世界的誘huo下,筆者的許多同事紛紛耐不住寂寞,心性動搖,看輕看淡了本行事業的價值,以學術研究為苦,相互閑聊起來,皆是心躁氣浮,或發財心切,或對時下學子的不良處境滿腹牢騷。而張君則不然,他自認學術生涯是他的最佳人生選擇和價值所在,閱讀和寫作有一種無可比擬的快感與樂趣,平時唯恐時間不足,不能讀更多的書,寫更多的文章,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追逐社會中的熱鬧。因此,無論同事中下海的呼聲是多麼的高漲,無論社會上的其他事業和行道是如何的時髦如何的被捧入雲霄,他皆能獨坐自足,不為所動,並由此而享受到一份彌足珍貴的不受外界干擾,在學海中靜心邀游,潛心體悟,無礙思索的學者之樂。為此筆者常自嘆心性太躁,雜念太多,難與此君同樂。但筆者在此還是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夠學張君風范,熱愛本職工作,不輕易動搖自己的人生志向和事業選擇,也許這樣在充滿障礙的人生中方更能自由通達,身心圓融。
(3)我:涅磐境界中的我不是諸法無我意義上的人我、法我,而是指佛性我。所謂"泥恆不火,佛有真我",就是指佛性我的真實恆在。佛家認為,人身上存在佛性,佛性是世界的本質,也是人性的真如。佛性是真實的恆常存在,因此,人一旦了悟了佛理,真如顯現,就能由人我升入佛性我的境界,常葆自我的本真。其實,佛家的涅磐之我有點類似於西方宗教中的靈魂,肉體死了,靈魂仍在,思慮滅寂,人我消失,佛我呈現。但佛性我比人的靈魂自我更具普遍性,是宇宙靈魂的縮影。
佛家在涅磐境界中引進佛性我,目的自然是在於使人蛻去變化無常的為因緣和合所決定的偶然的我、貪欲的我,提升為本然的我、善的我,從而獲得生命的超越。沒有我的涅磐畢竟不易讓人激起嚮往的熱情。誠然,當代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必刻意去追求一個形而上的我,但佛家以涅磐寂滅來保存我,則無疑對大眾的現實人生是有啟發和指導意義的。人們在現代社會中所產生的價值失落感、自我失落感、異化感等等,實質上都是人的生命意志受到阻礙所產生的心理危機體驗。在生命意志驅使下,人們渴望實現自我、表現自我、維護自我,但在眾多慾念的雜擾下,人們往往弄不清自我的真正價值、真正含意和真正需要,從而將自我丟失在忽此忽彼的人生奔忙中。同時,人們也常常企圖以有限的身心去涵容、去征服整個世界和整個人生中誘人的事物,卻總是因為力不從心而感到自我的渺小和沉落。因此,如果我們在這里把追求涅磐境界俗解為不要念念不忘自我、自我價值、自我實現之類意欲勃騰的想法,穩定自己的心性,以淡泊的態度,平常的心性來面對社會和人生,以有常應無常,則或許能夠在復雜紛壇,變化繁復,充滿異化的世界中維持一種真實的自我。
(4)凈:凈指無欲染,無煩惱,是佛家涅磐境界最顯著的特徵。佛家既然以大幹世界為紅塵滾滾的污濁丑惡之域,則懸為理想目標的涅磐自然應是清凈湛然的明澈美善之境。所以佛家在向世人描繪涅磐境界時說它"皆永滅盡,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是一種"清凈無戲論體",潔凈得無"法言說。佛家認為,"世俗之人雖然也有佛性,但為生欲雜念所蒙蔽,所以心靈是不清凈的,布滿了塵垢,也充滿了煩惱。而一,旦趨於涅磐,清凈佛性顯現,內心澄明,周遍無雜,則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遭遇何種事件,皆能坦然置之,無牽無掛,不留斑點。佛門中有一個故事講:一天,坦山和尚與一位同門僧人一道外出,在過一條河時,見一年輕女子躊躇於河邊,不敢下水。坦山和尚便過去抱著那女子過河。過河後女子遠去,同門僧人譴責坦山和尚說,佛門戒色,你怎麼能去摟抱那女子呢?坦山回答說,你還抱著那女子呀?我可是早把她放下了。這個故事表明,坦山和尚與那位同門僧人相比,在對佛家意旨的領悟和修為上,實在是高出許多。那僧人雖心中念念不忘格守佛門清規戒律,但內心其實仍有障礙,並未臻於清凈無礙之境,因此心中老是存著坦山抱女子的鏡頭,這無異於他自己的心在抱著那女子。而坦山和尚內心則已達到湛然澄明,空靈寂靜的增界,所以雖然有抱女子的行為;卻末入於心,與沒抱一般。可見,涅磐的清凈其實是體現人思慮寂滅的一種品質,也是體現人對外界刺激抗拒能力的一種品質。
佛家的涅磐清凈對人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在社會生活中,清凈本身就是人們所看重的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目標。以我們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為例,外出上下班,莫不飽受大街小巷車水馬龍、人流擁擠、五音雜燴、喧囂鬧騰之苦。龜縮家中,宿舍樓,大雜院也不清凈,電視聲、收錄機聲、卡拉OK聲終日不斷,到處都在打樁蓋樓,敲牆釘窗,裝修房屋,噪音刺耳,令人無可逃避。但這還只是生理刺激意義上的不凈。生意場上的競爭,官場上的角逐,情場上的較量,更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使人忙碌心煩。有一位朋友曾告訴筆者,與他在辦公室對面而坐的某處長,天天對他耳提面命,諄諄教誨,聒噪不休,讓他煩得要命,躲又躲不開。確實,大千世界,紅塵滾滾,到處都充滿喧囂,到處都遭受污染,人們欲求清凈安寧,卻哪裡是容人躲藏憩息的清凈之地?唯有像佛家要求的那樣平息意念騷亂,做到內心清凈,氣定神閑,泊然無想,方能將外界的侵擾拒之心外,處鬧騰之市而不為所煩,居污淖之地而不為所染,使生命挺立如同蓮花,潔凈安然,層層開出,瓣瓣綻放。

❸ 進門玄關牆掛畫,數這些吉利!

玄關一直是家居裝飾的重點,很多家庭都會選擇在進門玄關牆上懸掛一幅精美吉祥的字畫,這樣不僅能夠起到較好的裝飾效果,另外一方面,也能夠在寓意上帶給人好運。

那進門玄關牆上掛什麼畫好?當代名家創作的國畫花鳥畫,高雅脫俗、寓意吉祥、又養眼,自然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尤其是豎版的畫作,還能起到延伸玄關空間的作用。下面我就為大家推薦介紹幾款豎版花鳥畫,助你打造一個高顏值又好風水的玄關。

1. 荷花鯉魚,連年有餘

張洪山四尺豎幅荷花鯉魚圖《連年有餘》作品來源:易從網

在國畫花鳥藝術里,荷花鯉魚常相伴,美好又吉祥,這是大自然的饋贈,自從被人們賦予了荷花鯉魚圖連年有餘的美好寓意之後,就更受歡迎了。當代工筆花鳥畫名家張洪山的豎版荷花鯉魚圖,每一筆都精雕細琢,如此優秀之作,當然非常適合進門玄關裝飾。

張洪山四尺豎幅荷花九魚圖《連年有餘》作品來源:易從網

更讓人贊不絕口的是,張洪山老師在生機勃勃荷塘里,繪出九條自由嬉戲的鯉魚,雖不畫水,但猶如魚游於水之感。且九與久諧音,取其長長久久之意,表示對長久如意吉祥的一種祝福。這樣一幅生機靈動、吉利吉祥的九魚圖,自然是家居掛畫的上佳選擇。

2. 錦上添花,生活美滿

張洪山四尺豎幅花鳥畫新作《錦上添花》作品來源:易從網

錦雞,中國花鳥畫里常見的吉祥鳥,它們一般都不是孤苦伶仃地立於紙上,而是成雙成對的在花下(上)、樹下(上)等等,取其諧音,有著「錦上添花」、「前程似錦」等吉祥寓意,寄託著人們祈盼家庭富裕,生活安康的理想境界。

張洪山四尺豎幅牡丹錦雞圖《錦上添花》作品來源:易從網

張洪山老師的這幅工筆牡丹錦雞圖,作品用筆細膩,蘊藉深遠,溢滿詩情畫意,令人賞心悅目,體現出灑脫自然之美。作者注重表現牡丹花的雍容富貴之氣,栩栩如生的錦雞佇立在俏石上深情凝望,並稱「錦上添花」,寓意極佳。一筆一畫,極具功力,是不可多得的藝術佳品。

3. 鵲登梅枝,喜事臨門

石開鵲登梅枝報喜圖《喜上梅梢》作品來源:易從網

紅梅怒放,繽紛爛漫,花朵豐腴飽滿,明亮奪目,一進門就見到紅色的掛畫,會給人喜慶和振奮,心情上也比較舒服。石開老師的這幅《喜上梅梢》,畫中還有一對喜鵲登上梅花枝頭嘰嘰喳喳,喜鵲叫,好事要來到,形容喜事臨門,幸運吉祥。打開家門,要讓人眼前一亮,也要有好的寓意加持,這幅畫實至名歸!

總之,玄關牆上掛幅名家手繪豎版花鳥畫,不僅可以提升整個家的顏值,烘托出整個房間的氣氛,凸顯主人品味,自身有著較好的吉祥寓意的畫作,還起到擋煞、納福的作用哦。想了解更多適合玄關掛的豎版花鳥畫名家名作,歡迎登陸【易從網】咨詢選購!

▲易從網,從源頭上解決了當下國內名人字畫收藏的核心問題——真偽問題,徹底的了廣大愛好者的最根本利益。

▲易從網全部作品均出自名家本人,保證真品,手繪原稿,而且按藝術家的知名度,滿足各個消費群體的需求,不僅在業內樹立了很好的口碑,擁有特定的書畫名家與其簽約,而且還有著一大批的忠實藏家,並多次被多家新聞媒體報道宣揚。

▲易從網商城願以質量與信譽廣結翰墨緣,做到服務大眾,藏畫與民,成為藝術家的發展園地,收藏家的良朋益友,企業家的投資渠道,廣大群眾的書畫藝術顧問。所售的所有國畫作品均為名家手繪原稿,保值更升值,七天無條件退換,支持貨到付款,歡迎登錄易從網商城鑒賞。

此外,易從網結合每個客戶需求,還推出了作品定製服務:1、來圖即可定製。2、作品落款定製。3、規格尺寸定製。讓您尊享與眾不同!!!

❹ 關於蓮的散文,自己寫的700字,最好是網上沒有的

蓮在江南,猶如菊開東籬,是一種遙遠的嫵媚。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人生最幸采蓮人。乘一葉扁舟,載一船清香,攜一帆柔風,低眉抬眼之間,望不盡白雲碧水、綠葉紅蓮。此花端合在瑤池,人間能得幾回現?惟有江南,惟有水光瀲灧的江南煙雨空濛的江南,才能滋養出這般絕世的紅顏。有花堪折直須折,莫留殘荷聽秋聲。站在北方的池塘邊遙望江南,那該是十分荷葉五分花的清麗意境吧。葉是粉牆黛瓦,花是款步而行明明朗朗的江南女子。所有的江南女子都叫蓮花。蓮花在青山上採茶,蓮花在碧水邊浣衣,蓮花在園林里撲蝶。她們的清眸如水她們的黛眉如煙。她們有的叫小荷,有的叫芙蓉,有的叫菡萏,腰肢輕擺,裊裊娜娜娉娉婷婷在水鄉江南,她們都是朵朵含笑出水的蓮。徜徉在詩詞歌賦的古典里,很古色古香地觸摸蓮花,我閱讀的手指如呼吸梳過美女的雲鬢,是一種麻酥酥綿軟軟微顫顫的感覺,眼睛被一些些嫩藕鮮荷潤澤著,不由得濕潤潤亮閃閃清澈澈了。此刻,蓮花就在我的掌心。楚腰纖細,鶯歌宛轉,吳娃雙舞醉芙蓉。古典的蓮花,簡直就是一個美麗溫柔嬌艷的代名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古典的蓮花,象徵著端莊靜美優雅高貴的東方神韻。少年會老,歲歲年年,蓮花依然是最初的容顏,如初戀清純依舊顏色不改。既然今生註定不是蛟龍,何不做游魚一尾,去嬉戲蓮葉間,搖落滿天的星星成晨露,一開口就是一些瑩澈的話語。池面風來波艷艷,波間露下葉田田。在水的透明中輕攬蓮花的腰肢,再也不讓多愁善感的姑娘撐著碧羅傘,獨自在雨季里哀怨又彷徨,魚是幸福的。在詩詞的長河中,撐一支長篙,向蓮花更花處漫溯,眼睛是快樂的。北方杯水難以邀蓮。江南多水,多以蓮為芳名的女子,羞答答嬌滴滴水靈靈在江南的夏天開放,默默又脈脈、幽幽又悠悠地飄著清香。選擇夏天,去江南采蓮,這於信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北方,是不是一種行為的背叛?我覺得在柔婉可人芳香醉人色彩迷人的蓮花面前,勇敢地吐露真誠,是一種忠實生活回歸自我從心靈出發抵達心靈的率真表現。愛寫在詩箋上,卻埋在面具里,到了中年,再去做個采蓮人,卻要跨過一座長長的廊橋。那是橫亘在紅塵與理想之間的一座奈何橋啊,等在季節里的容顏也只能如蓮花般的開落,紅衰翠減。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就在夏天,就在今年,打點心情,架起小船,去江南采蓮。 問問團隊千萬事通共1人編輯答案 2010-10-22 12:38 我愛蓮花 文 / 紫色向晚 蓮花又叫荷花,是一種水生植物。根系生於污泥之中,綠葉浮於水面。夏日,蓮就搖曳於清水、綠葉之間,似九天仙姝,或玉潔冰清,或高貴艷麗。美、妙,清香,使人愛慕之心油然而生,尊敬之情從心而發,自然而成。 蓮花還是佛教的象徵物。它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系在一起。據說:「釋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薩,下凡降生到迦毗羅衛國凈飯王處。凈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長得象天仙一樣美麗,性情溫和賢淑,與國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憶新婚之夜,她朦朧中看到遠處有一個人騎著一頭白象向她走來並且逐漸變小,從她右肋處鑽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預感到菩薩化作一頭白象入胎。日後,身壞有孕的摩耶夫人臉上微微泛著紅暈,那色彩鮮艷的綠色領口花邊向一片蓮葉,臉兒象一朵綻開的蓮花。後來摩耶夫人在婆羅樹下降生佛主時,白鳥群集歌唱,天樂鳴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開,尤其是沼澤內突然開放出大得象車蓋一樣的蓮花。佛主一出世便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並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後就成了佛教的『浴佛節』。釋迦牟尼成道後,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行』,當時是一步一蓮花,共18蓮花。每當他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坐姿也成『蓮花坐姿』,就是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如果我們走進寺廟,就會看見佛祖釋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說法印,結跏趺坐在蓮花台上;阿彌陀佛也結跏趺坐在蓮台上,雙手仰掌足上,掌中托著一個蓮台;還會看見以大慈大悲聞名的觀音菩薩,身穿白衣,也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著一隻凈瓶,一手執著一朵白蓮,彷彿在表露觀音懷著的一顆純潔的菩薩心,全力導引信徒脫離塵世,到達荷花盛開的佛國凈土。 可見蓮花與佛家的關系極深,可以說有佛家的地方就會有蓮花,那麼為什麼佛家會選擇蓮花呢?我理解為「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與佛家的宗旨很符合。 我贊美梅花,那是它堅貞;我贊美蘭花,那是它典雅;我贊美碧竹,那是它青翠;我贊美菊花,那是它高雅;梅花因傲霜鬥雪而堅貞;蘭花因幽香清麗而典雅;碧竹因幽純而青翠;菊花因放金秋而高雅;而我更愛的是蓮花,蓮花高貴而美麗。它昂首綻放,既艷且鮮;潔身自處,傲然挺立。 蓮花盛開在炎熱夏季的水中。葉綠花紅,亭亭玉立,清爽宜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出於污濁而不污濁,長於淤泥而無污垢,在人慾橫流的社會,蓮給了人們多少信心、勇氣,使人們勇於堅守真、善、美,抗擊假丑惡。有多少人象蓮一樣在污濁中,在黑暗中,放出清香、美麗,放出光明,放出心香一縷,心光一片,照亮一片世界,造就一片清涼。 我愛蓮花,蓮花,是我的精神,是我的嚮往,也是我的方向!我想我們首先應該使自己成為花,只有當你能夠成為花並散發出花香時,你才可以為你身邊的人和事帶來幸福寧靜和安詳,讓大家享受你的你的花香。也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象蓮花一樣給世界放出一縷清香,裝點一分美麗。

❺ 池塘一夜秋風冷,吹散芰荷紅玉影.什麼意思

意思是:秋天猝不及防地到了,寒冷的秋風吹過池塘,吹落了荷花紅玉一般的花瓣。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紫菱洲歌》

原文:

池塘一夜秋風冷,吹散芰荷紅玉影。

蓼花菱葉不勝愁,重露繁霜壓纖梗。

不聞永晝敲棋聲,燕泥點點污棋枰。

古人惜別憐朋友,況我今當手足情!

譯文:秋天猝不及防地到了,寒冷的秋風吹過池塘,吹落了荷花紅玉一般的花瓣。蓼花的菱葉好像也有著許多愁,細細的枝幹都承受不住這大滴的露珠。

聽不到一天到晚下棋的聲音(迎春已經搬離了紫菱洲),燕子的糞便沾在棋盤上(這里已經很久沒有人住了)。古時候一般的朋友分別還念念不舍,何況今天我們是兄弟分別,更是倍加難舍心痛。

(5)荷花圓稿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賈赦將迎春許嫁了孫紹祖,並將她接出大觀園去。寶玉發惆悵,天天到迎春住過的紫菱洲一帶俳徊,只見」那岸上的蓼花葦葉,池內的翠荇香菱,也都覺搖搖落落,似有追憶故人之態」,情不自禁,吟此一歌。

2、賞析

賈寶玉見紫菱洲一帶寥落景象的文字之後有一條脂硯齋批語說:「先為『對景悼顰兒』作引。」這條批語可注意者有三:一、這里的描寫與後來賈寶玉悼林黛玉所見瀟湘館景象,定有相似之處。

那時,當也是人去樓空,草木搖落,景象凄慘,而且也是秋天。二、此處「作引」尚有歌八句,彼時所作當篇幅更大,內容份量更重,否則,寫林黛玉之死的文字在藝術上就壓不住寫晴雯的文字。

三、從脂硯齋批語的語氣看,「悼顰兒」也不像是八十回之後又隔了很久的事,這樣,很可能原稿從第八十一回起情節發展即開始出現急遽的變化,不幸之事接二連三:賈氏三姐妹離去,香菱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電閃雷鳴之中,一場暴風雨隨之而到來。如果這樣的估計大致不錯的話,那麼原稿下半部開始是不會再用鬆散的筆調去寫「四美釣游魚」之類的無謂情節的。

熱點內容
紙折百合花步驟圖解 發布:2025-09-28 20:42:25 瀏覽:914
S形插花說明 發布:2025-09-28 20:38:57 瀏覽:881
區長寧花卉 發布:2025-09-28 20:38:48 瀏覽:973
扇形芍蘭花 發布:2025-09-28 20:34:20 瀏覽:309
綠植掛在牆 發布:2025-09-28 20:30:28 瀏覽:140
蘭花草頭像 發布:2025-09-28 20:28:43 瀏覽:135
認識花花語 發布:2025-09-28 20:18:04 瀏覽:7
盆栽田七怎麼養 發布:2025-09-28 20:18:02 瀏覽:169
盆景小哥哥 發布:2025-09-28 20:11:36 瀏覽:708
尾葵綠植 發布:2025-09-28 20:10:55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