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荷花圖片卡通
⑴ 為什麼寺院中蓮花特別多
佛家做法事用「蓮燈」。佛龕可稱為「蓮龕」僧衣袈裟稱為「蓮花服」,法帽邊沿配置版「蓮瓣」。和尚和權信徒跪拜用的蒲團也用「綉蓮蒲團」;供養和裝飾佛像和菩薩像的幢幡有用「蓮幡」,和尚念經唱贊時敲打用的法器上裝飾有蓮花圖案。佛教徒修行的坐姿稱為「蓮花坐姿」,坐的座位稱為「蓮花座」,行法手印稱為「蓮華合掌」,甚至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蓮子串成。佛經說,用蓮子做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樣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供佛的供物中有花,多為蓮花。據六朝時代(420—589年)的(南史記)載:「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千百年來,無論廟宇、宮廷、住家的佛案上,有盤盛青蓮一朵,頗顯庄嚴靜謚。宗教插花以蓮花為主,以素雅為上,以肅穆莊重為佳。日本「花道」,最早也是起源於佛教的供花,隨著中國古代佛教的東傳而傳入日本國。寺院內的放生池中大多種蓮花,有的還
在寺院園林中另闢蓮花池。
⑵ 唐伯虎出一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清朝才子對出的下聯
正史上的唐伯虎,沒有影視劇中的那般英俊瀟灑,更沒能迎娶才貌雙絕的秋香,雖有一肚子的才華,卻因為被取消了科舉考試的資格,仕途之路就被堵死。既然仕途無望,唐伯虎就把時間和精力,轉移到詩詞書畫的創作當中,經常以酒為伴,過著瀟灑不羈的生活,從而寫出了「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千古佳句。
世人無法猜測,唐伯虎是否真的看透一切,那種灑脫是不是發自內心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的晚年生活不太如意,甚至可以說貧困潦倒,只能靠著賣字畫度日。盡管有人因欣賞他的才華,想給他安排一份工作,也就是變相地施以援手,但都被唐伯虎給婉拒了,古代文人骨子裡的驕傲,決定了他絕不會接受他人的施捨,哪怕是餓死街頭。
妻子離他而去後,唐伯虎就成了孤家寡人,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他,沒有多少壓力,無需考慮房子、車子等問題。一旦賣出幾張字畫,手中有些余錢,便離開家鄉,到各地的名山大川遊玩,順便散散心、找找靈感,除了祝枝山等好友理解並支持他的做法,其他親朋好友都表示很費解,甚至指責他不務正業,但他並不在乎這些人的眼光。
有一年的夏天,唐伯虎獨自一人來到山中遊玩,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他發現山上有座寺廟,就決定到裡面借宿一晚,說不定還能遇到得道高僧,聊聊佛學方面的知識。寺廟看起來有些破舊,估計至少有幾十年了,但內外打掃的都比較干凈,顯然裡面有僧人居住,並不是一座荒廟。
正當他准備進去的時候,出來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和尚,就問道:「小師父,天色已晚,我想在此借宿一晚,不知是否方便呢?」小和尚撓了撓頭說:「應該可以的,此廟只有我和師父兩人,你去裡面問一下師父,我要去采一些野菜。」唐伯虎表示感謝後,緩緩地走進寺廟,在院子里看到一位高僧正在專心致志地畫畫,他並沒有打擾,而是默默地站在一旁觀看。
高僧畫的是一幅荷花圖,一看就是繪畫功底相當了得之人。過了一會,高僧完成了這幅畫,然後才發現唐伯虎站在他的身後。經過短暫的交談後,唐伯虎介紹了自己,在高僧得知其身份後大喜不已,兩人探討了一番繪畫技巧以及詩詞歌賦,頓時產生了相見恨晚的感覺。
第二天一大早,唐伯虎就向高僧告別,盡管高僧有萬般的不舍,但他深知「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的道理,希望唐伯虎能為他昨天畫的那副畫題字。唐伯虎想了一會,提筆寫了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但他並沒有接著寫出下聯,不知道是沒想出來,還是故意而為之,然後就離開了。
高僧把這幅畫視作珍寶,畢竟上面有唐大才子的題字,去世前把它傳給小和尚,並囑托小和尚一定要好好保存。就這樣,這幅畫一直保存了下來,期間寺廟中也來過不少文人,卻無人能對出唐伯虎的那個上聯。清朝乾隆年間,出身翰林的詩人李調元,偶然間來到寺廟中,看到了畫上的上聯,想了一個晚上,終於想到了堪稱經典的下聯:「書臨漢帖翰林書。」你覺得李調元對出的下聯怎麼樣呢?
⑶ 畫上荷花和尚畫,下聯是什麼
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由明代畫家、書法家、詩人唐伯虎在一座寺廟所留版,下聯清代李調元所作為:書臨權漢貼翰林書。
上聯是唐伯虎在一座寺廟所留,整個上聯採用了迴文兼諧音的巧妙,它的正讀和反讀都是一樣的讀音,整體十分精妙,並且和當時的場景十分貼切的結合在一起。
至於下聯同樣十分精妙,同樣是由古人李調元所留,「書臨漢貼翰林書」同樣運用了迴文兼諧音且不管平仄還是已經是十分對稱。
(3)小和尚荷花圖片卡通擴展閱讀:
「畫上荷花和尚畫」的典故
一年夏天,唐伯虎獨自一人來到山中遊玩,發現山上有座寺廟,決定到裡面借宿一晚。他來到寺廟,詢問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和尚是否可以借宿一晚,小和尚說需要問師父。唐伯虎走進寺廟,在院子里看到一位高僧正專心致志地畫畫,他並沒有打擾,而是默默站在一旁觀看。
高僧畫的是一幅荷花圖,完成了這幅畫,才發現唐伯虎站在他的身後。經過短暫的交談後,兩人探討了一番繪畫技巧以及詩詞歌賦,頓時產生了相見恨晚的感覺。
第二天一大早,唐伯虎就向高僧告別,高僧有萬般的不舍,望唐伯虎能為他昨天畫的那副畫題字。唐伯虎想了一會,提筆寫了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但他並沒有接著寫出下聯,就離開了。
⑷ 蓮子已成荷長老,梨花未放葉先生這對聯其中的妙趣是什麼
主要是諧音 荷——何
從前,某寺院里有一個小和尚,聰明伶俐,很有文才,善於吟詩對對子,深得長老的信賴,因此,每逢寺院來人,長老都讓小和尚作陪。 一天,有一個姓葉的秀才來到寺里,照例又是小和尚陪同遊玩。二人興致勃勃,邊走邊談,在距寺院不遠的田裡,人們穿梭似的忙著挑擔運禾,這時,葉秀才指著擔禾的人群對小和尚說:「你看,那群人中好像還有幾個尼姑,尼姑也忙著擔禾,這可是件新鮮事兒。」 小和尚順著葉秀才手指的方向看去,確實是這樣。這時,葉秀才突然針對此情此景,說出一句上聯: 師姑田裡擔禾上 秀才並要小和尚續出下聯。 小和尚一聽,秀才話中有話,分明是在取笑他,臉唰地一下直紅到耳根,低著頭,半晌說不出話來。 就在低頭的當兒,小和尚也在思考以什麼樣的話作為回復,不多一會,小和尚開腔了: 美女堂前抱綉裁 葉秀才聽了,暗暗佩服小和尚的文才。 二人行至一池塘邊,放眼望去,滿池荷花的花托已發育成蓮蓬,結出蓮子,葉秀才又脫口說出一句上聯: 蓮子已成荷長老; 小和尚望著池塘邊上的幾棵梨樹,對道: 梨花未放葉先生。 寺廟里竟有這樣多才的僧人,真了不起。葉秀才聽了小和尚兩次對句,連連稱奇。
⑸ 山東濟南大明湖傳說
大明湖,以其「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吸引著無數遊人。漫步湖畔,垂柳輕拂,紅荷點綴,如詩如畫。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與柳荷有關的美麗傳說。
很久以前,湖邊一對青年男女相戀。男的叫楊柳,女的名荷花。楊柳英俊,荷花美麗,兩人青梅竹馬,情深意篤。兩家家長認為他們是天生一對,准備完婚。然而,惡少垂涎荷花,趁家中無人搶走她。楊柳聞訊趕來,卻慘遭殺害。荷花悲痛欲絕,跳湖殉情。
楊柳被害處長出柳林,荷花自盡處生出紅荷。湖民說,這是他們化身,死後也要廝守相聚。湖畔柳枝拂水,紅荷挺立,彷彿在傳情。
另一個傳說發生在大明國寺。寺內和尚不守教規,欺壓百姓。一個官人妹妹為母親祈福,卻被寺內小和尚誘騙。官人得知後怒不可遏,抄刀追至大明國寺。突然烏雲密布,大雨傾盆,大明國寺沉入地下,形成大明湖。
官人救出妹妹,治好了母親的病,大明國寺的和尚遭天譴。百姓拍手稱快。官人從此在湖中種藕捕魚,周濟窮人,日子過得快活。惡和尚則變成了魚蝦、蛤蟆,只能生氣鼓肚。
⑹ 和尚荷花什麼意思
和尚代表修行的僧人。
蓮花即荷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凈解脫。
太陽表示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的無限智慧光明照耀。整體的意思思,修行者通過沐浴佛的智慧光明,從煩惱淤泥中生出覺悟的蓮花得到解脫。
蓮花與佛教的淵源極深,可以說有佛教的地方就會有蓮花。我們常看到,佛菩薩或坐或站於蓮花台之上,有的掌托蓮花,有的手執蓮花,神態如蓮花般安祥慈悲,供佛用的燈和蠟燭也常作成蓮花造型。那麼佛教為什麼會選擇蓮花呢?主要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與佛教的宗旨很相應。蓮花,又稱荷花。它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因為它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系在一起。蓮花代表聖潔、美好。在佛教故事中,釋迦牟尼的母親,長著一雙蓮花般美麗清亮的大眼睛。悉達多太子降生時,皇宮御苑中出現了八種瑞相,其中之一,便是池中長出大如車輪的白蓮花。在佛經中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凈土的蓮花千瓣以上。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凈,因為它生長於污泥,綻開於水面,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一層含義。而蓮花除了蓮瓣,還有蓮蓬、蓮子,蓮瓣、蓮蓬可觀賞,蓮子可食用;蓮子又可生長,栽培更多的蓮花。蓮花開放於炎熱夏季的水中,炎熱表示煩惱,水表示清涼,也就是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這都是蓮花所表徵的美德。蓮花,也代表一種智慧的境界,即所謂「開悟」。《無量壽軌》說:「是菩薩作是思維,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覺悟蓮花,清凈世界不染煩惱。」佛教說「花開見佛性」。這花即指蓮花,花開即指修者達到一定智慧的境界。比喻人有了蓮的心境,就會顯現佛性。這是佛教用蓮花來象徵修佛和比喻修佛人的根本原因。
⑺ 畫上荷花和尚畫下聯是什麼
下聯是「書臨漢帖翰林書」。
其中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由明代畫家、書法家、詩人唐伯虎在一座寺廟所留,下聯「書臨漢貼翰林書」為清代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所作。
上聯是唐伯虎在一座寺廟所留,整個上聯採用了迴文兼諧音的巧妙,它的正讀和反讀都是一樣的讀音,整體十分精妙,並且和當時的場景十分貼切的結合在一起。
至於下聯同樣十分精妙,同樣是由古人李調元所留,「書臨漢貼翰林書」同樣運用了迴文兼諧音且不管平仄還是已經是十分對稱。
(7)小和尚荷花圖片卡通擴展閱讀:
李調元相關軼事
李調元第一次到省城成都會舉,路夜投宿。店主以客房住滿謝絕,李調元以「余有偏房」問之,店主對曰:「從前有一秀才,投宿此店,見店內有一妙齡女,才貌雙全,借斟酒之時,欲納為妾。
女雲:君若才敏過人,奴當從也,吾有一聯,請君對之:冰冷酒,一點二點三點。秀才苦思冥想,整夜不眠,也未對出下聯,遂氣死於房中。由此陰魂不散,久久於夜內長吟:冰冷酒,一點二點三點……且反復吟之,直至雞鳴。於是此房無人敢宿。」
李調元曰:「這有何懼,吾今夜宿之,為汝除其怨魂矣!」是夜三更,果有悲聲長吟:「冰冷酒……」李調元當即對曰:「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從此,吟魂消失,其房照常宿客矣!故使李調元名揚川中。
李調元中舉後,暢游岷江,誰知江中已有一「武舉」乘舟在前。依古時規矩,文武同道,應讓文者在前,可此武將,不依「舊規」,卻要出一上聯,若能當場對出,方可按「規矩」游江。其上聯是:「兩艇並進,魯肅不及樊噲。」
李調元細思此聯絕矣:其一、魯肅是文人,樊噲是武夫,但講功勞,「武」在「文」之上;其二、魯肅、樊噲乃是「雙關」,意為「櫓搖得再快,也趕不上帆船迅速」。
李被逼得十分納悶,突聽得隔岸大道上,有婚嫁之簫聲管樂,他靈機一動,對出下聯:「八音諧奏,狄青哪有蕭何!」此乃上乘絕對,含義亦有二:其一、狄青是武將,蕭何是文人,但宋朝的狄將軍,哪趕得上漢高祖的蕭丞相之功呢!
其二、「笛聲」再清脆,也趕不上「簫音和諧」,總之,你這個武人是趕不上我這個文人的。武將聞之,佩服得五體投地,打拱高贊:「李舉人之舟,自然應游江在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