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營房
㈠ 臨沂火車站到蘭花營房打車多少錢
南站還是北站是個問題,北站到哪裡有25公里左右
㈡ 簡述南昌起義的過程。
1927年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戰計劃,第20軍第1、第2師向舊藩台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起進攻;第11軍第24師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百花洲等處守軍發起進攻。
激戰至拂曉,全殲守軍3000餘人,繳獲各種槍5000餘支(挺),子彈70餘萬發,大炮數門。當日下午,駐馬回嶺的第25師第73團全部、第75團3個營和第74團機槍連,在聶榮臻、周士第率領下起義,1927年8月2日到達南昌集中。1927年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眾數萬人集會,慶祝南昌起義的偉大勝利和革命委員會的成立。
至此,南昌起義宣告成功。雖然最終起義部隊23000多人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下只剩下800多人,但作為革命軍隊的火種,他們在朱德的帶領下上井岡山與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從此開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奠定了一步步走向革命勝利的基礎。
1928年4月,朱、陳率部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1933年7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作出決議,規定8月1日為人民軍隊的建軍節。
㈢ 烙印塔東的青龍塔的具體位置
古城大同與我國北方各大古城的街巷布局基本相同,都是保存了唐、宋時期「里坊式」的城市布局,街道總平面都按棋盤式格局,這種格局沿革到明代已成定型。自從洪武五年,徐達「增築」大同城後,以四牌樓為中心,東稱和陽街,西稱清遠街,南稱永泰街,北稱武定街,於是這四條大街將大同城分為四隅,然後又有「三經三緯」的縱橫街道將四隅分成若干街坊,街坊中又各以街道分成若干小街道,初步形成了「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個綿綿巷」。從城內街巷布局來看,西北隅和東北隅為官府衙署區,西南隅為寺廟區,東南隅為文化區。清朝順治八年,「大同還治」以後,仍然沿用明朝城坊建置。後來,經過歷史滄桑變遷,街道增添很多,何止是72個街巷?如今,經過初步調查,四個街道辦事處總共轄有208個街巷。
每一條街道建成之後,住在此處的主人為了通訊、交往、探訪方便,就自發地給它起個名字,以作標志。這些街道名稱,具體地標出了它在大同城內的地理位置,不僅是大同城的交通脈絡,而且還記載了歷史的變遷,蘊含著濃郁的文化生活氣息,體現著人們的思想和期望。它猶如一座民俗風情博物館,通過這個窗口,能夠看到當年大同人的生活狀況,顯示著它的社會烙印。大同人比較直爽淳樸,給街道起名字也是直截了當。明朝初期,大同城內房屋建置不多,最顯眼的標志是代王府、大小官署衙門、寺觀庵堂、佛塔、樓閣、城門和水井等建置,於是產生了以這些建置命名的街道。遂後,城市居民因為生活需要,興起了羊市、馬市、綢緞市、柴市、缸坊、油坊、糧坊和手工業作坊,則產生了以集市貿易命名的街道。接著,名門大戶和達官貴人炫耀榮華富貴,逐漸起房蓋屋,則產生了以名門大戶命名的街道。隨著社會向前發展,又產生了以歷史事件、民間傳說和街道形狀命名的街道等等。根據初步調查,明清之際,街道起名之後,只是口耳相傳,眾所周知,約定俗成而已,直到民國二十年以後,大同才開始用文字將街道名稱製成標牌,掛在街口要沖,以便行人查詢。因此,凡是通俗、好記、容易口傳的街道名稱都保留下來,並沿革至今;凡是抽象、深奧、別扭的街道名稱,則叫不響,也不容易被群眾接受,最後只能更改。
大同街道如此之多,若論當初如何命名,追根溯源,可以分為十大類型:
一、皇家封藩禁地。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將遼代西京國子監改建代王府,崇禎末年毀於兵火。今官邸雖無,但建築遺跡尚可辨認。東街九龍壁原為代王府端禮門前之照壁,北街辦事處的皇城街、皇城頭道巷、皇城二道巷、正殿街、後宰門、宰門後街、宰門東南巷、宰門西南巷和東華門一帶就是當年代王府之范圍;三王府巷、正府巷、廣府角、東十府巷、西十府巷、南十府巷、北十府巷是代王朱桂另建的豪華府第,專供招待全國各地皇族王兄游訪聚首;翠花宮為代王朱桂寵姬崔翠花之宮室,後幃角為崔翠花之姐崔翠屏居住之地,因翠花常來此處,故稱後幃角。稍竹巷為代王府之後花園,園內竹林梢頭高出牆頭,後來建街,故名。
二、官府署衙駐地。明朝洪武九年建置府署和縣署,永樂七年建置總鎮署,洪武二十九年改雲中驛為府學,又建黌門館,專為延納四方賢俊和游學之士。遂後又分別建置糧儲戶部署、各大糧倉、都司衙門、同知衙門、駐軍營坊和操練教場等,於是產生總鎮署衙、帥府衙、司令部衙(1913年晉北鎮守使張漢傑駐總鎮署,司令部設於此處,故名)、都司衙、府尹道(因民國初年府署改為山西省第三師范學校,故改名師校街)、戶部角、二府巷、縣角西街、府學門、黌門南東巷、黌門南西巷、倉巷、倉門街、大有倉東巷、南倉、頭道營坊、二道營坊、三道營坊、教場街等。清朝中期,開始訓練新軍,為區別於舊「綠營兵」,又建置新營前街、新營後街。民國初期,為了儲存槍炮彈葯,又建炸彈營。
三、寺廟古跡所在地。明清時期,大同城內寺廟古跡建築甚多,隨之所在街道以此命名。如:下寺坡、上寺東巷、上寺南巷、上寺北巷、南寺街、三元宮、太寧觀南街、太寧觀街、圓通寺街、財神廟街、賜福庵街、娘娘廟前街、娘娘廟後街、朝陽寺前街、朝陽寺後街、城隍廟前街、城隍廟後街、大廟角、帝君廟街、李王廟街、馬王廟街、海會殿、七佛寺街、九仙廟街、觀音街、宏濟寺街、縣隍廟街、武廟街、佛殿廟街、後廟街、魯班廟街、一萬貫廟街、清泉寺街、雁塔前街、雁塔後街、塔寺街、鼓樓東街、鼓樓西街、縣樓南街、縣樓北街、青龍閣前街、青龍閣後街、朱衣閣、雲路街、太平街(明朝建太平樓)、九樓巷、樓房巷等。
四、集市貿易所在地。因為附近有羊市、馬市、柴市、綢緞市等集市貿易場所,故而街道以此命名。如:東羊市巷、西羊市巷、東馬市角、西馬市角、南馬市角、北馬市角、東柴市角、西柴市角、南柴市角、北柴市角、段市角、廣盛店、稻米店等。
五、手工作坊所在地。因為附近有酒坊、油坊、磨坊、皮坊、編織坊、小吃作坊,故而街道也隨之以此命名。如:缸角、東油坊巷、西油坊巷、東油店巷、西油店巷、南油店巷、北油店巷、南米籽巷、北米籽巷、大皮巷、小皮巷、草帽巷、趙大豆巷等。
六、名門大戶所在地。名門大戶為了炫赫家族富豪,有權有勢,競相起房蓋屋大興土木,因而街道也依此命名。如:柴家園、蔡家巷、蔡名譽巷、崔家巷、羅家巷、楊家巷、曹家巷、溫家巷、焦家巷、昝家巷、胡家巷、田家巷、蘇家大門、邱家角東街、邱家角西街、邱家角南街、邱家角北街、姚家角東街、姚家角西街、姚家角南街、姚家角北街、李懷角等。
七、以民間傳說和歷史事件命名街道。明朝洪武六年,大將徐達正在督工修築大同城,突遭元軍進犯。徐達將儲備的石條、石塊運至城內西北角,構築工事以備巷戰,後來軍民奮力擊退敵軍。為慶祝作戰大捷,便將此處稱為石頭巷;後唐晉王李克用與北方胡人作戰兵敗,部將史敬思為救李克用身負重傷,不顧腸肚露出體外,仍忍痛救主脫險。事後,李克用感激不盡,賜史敬思住宅兩座,後來此處形成東史宅、西史宅兩個街巷;清朝順治五年,大同總兵姜(王襄)舉起反清旗幟,攝政王多爾袞率兵征剿,姜(王襄)在大同城牆西北角之乾樓設中軍帳,在附近十字大街處集合軍隊,布置「十字陣」奮力抗清,為了紀念這一事件,遂將此處命名為大十字街,後來又分為大十字東街、大十字西街、大十字南街、大十字北街;清朝順治五年,英王阿濟格率清軍攻入大同城後,把明朝的游擊衙門徹底搗毀,挖地一丈,直到看見油沙為止。從此,雨季積為水坑,旱季則見油沙泊洞,此處便稱為油沙泊洞;清朝順治五年,清王朝派英王阿濟格率兵,攝政王多爾袞督戰,圍攻大同城九個多月,因城內糧盡,大同總兵姜(王襄)被叛將楊震威殺死,開城投降。清軍入城後,英王阿濟格惱羞成怒,憤然下令屠城,又將姜(王襄)住宅府第深挖一丈,灌入臭水,企圖使其遺臭萬年。過往行人望見汪洋水坑無不感嘆。公元1913年,晉北鎮守使張漢傑將此處改建成花園,廣種芝蘭花草,後來逐漸建成街道,起名蘭池街;清朝末年,綠營兵精簡人員,部分駐軍營房拍賣,有位施姓財主購買一處宅院。後來因官庫被盜,施財主株連問罪,為把地尋贓,遂將此處挖成深坑形成臭水圪洞,該街道遂起名為施家圪洞;明朝正德年間,大同富豪王龍擁有嬌妻美妾多人,民間稱為十二錦屏。王府日日歡宴,夜夜笙歌,十二錦屏個個濃妝艷抹,排列樓上,以示榮華富貴。鄉間譽為花磊街,後來改稱為歡樂街。
八、以街道形狀命名。清朝初年,財神廟以南,邱家角以北之地為菜園,地形整齊,猶如棋盤一般,後來建成街道,起名棋盤街;明朝初期,二府巷至西門大巷一帶街道形狀如同褲襠,遂起名褲襠巷。後來,清朝乾隆年間張進士居住巷內,嫌街道名稱不雅,平日張進土崇尚仁義道德,遂改名為仁義巷;清朝初年,圓通寺街至財神廟街一帶街道形狀如同牛角,遂起名為牛角巷;明朝初期,北馬市角至歡樂街一帶地區,街道形狀如同城內四合院里民宅暖炕牆圍花邊的萬字腿一般,故而起名萬字街。
九、以水井建置命名。明朝初期,大同城建成之後,軍民人等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水井,城內著名水井甚多,因而街道也隨之命名。北柴市角北端至九仙廟街一帶地區有一水井,井內有四個水眼,水量很大,水味甜潤,附近居民多來此井汲水,取名四眼井,後來街道也以此命名;清朝康熙三年,在圓通寺西側鑿井一眼,滿語譯音為八烏圖井,以後居民住宅增多,形成街道,以此得名;武廟街東側有一水井,水眼流水旺盛,猶如湧泉一般,而且清澈味甜,起名清泉井。當地居民為了感激井內金龍,特地建造一座寺廟,名曰清泉寺,後來居民住宅增多,形成街道,便以清泉寺命名。此外還有北門井巷、雲路井巷、大井巷,恕不一一贅述。
十、以飼養動物命名。明清之際,官宦之家紈絝子弟飽食終日游手好閑,在太平街至回回巷一帶大量飼養鵪鶉,開設斗鵪鶉賭場,後來此處居民住宅形成街道,便以鵪鶉巷命名;在安東營至北柴市角一帶原為一片空地,昝姓財主購買後,四面築起圍牆,飼養牛、羊家畜,故而名曰昝家(音窟略)。後來,昝家轉做別業,此處又改稱為昝家巷;清朝快馬班在縣隍廟街至東羊市巷一帶空地築牆養豬,此地稱為豬圈巷。民國八年,大同知縣馮延鑄嫌巷名不雅觀,取萬事通順之意,改名為通順巷。
古城大同,街巷縱橫,格局整齊,里坊暢通。但在解放以前,街道異常狹窄,商肆盡皆凋零,馬路不平,電燈不明,泥濘道路,車馬難行。解放以後,街巷開闊,遍鋪瀝青,四通八達,綠樹成蔭,高樓林立,市井繁榮,城外紅旗廣場輝煌燦爛,恰與城內華嚴古寺交相輝映,使得古城大同,更加絢麗多姿,分外年輕。
㈣ 臨沂蘭花營房物流直招來到簽上合同先交60元衛生費,三天以後才給錢
這些都是騙人的,不要上當!
㈤ 建軍過程
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國共產黨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和黃麻起義。
這些地區起義後保留下來的部隊,當時叫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以後,陸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1937年7月7日爆發抗日戰爭,8月25日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1937年9月11日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
活動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集中起來,1937年10月2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編成了五大野戰軍。
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軍委於1948年11月1日作出《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指出:人民解放軍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游擊部隊三類。
野戰部隊的「野戰軍現時分為四個,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
各步兵兵團、軍、師、團,各騎兵師、團,各炮兵師、團等,一律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
隨後,全軍進行了統一整編。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5)蘭花營房擴展閱讀:
1927年8月底,南昌起義部隊在朱德、賀龍等指揮下,經過徹夜強攻,一舉佔領了瑞金,取得了南昌起義後第一次攻城戰役的勝利。瑞金,這座贛南山區小城,從此與中國革命結下了不解之緣。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震驚了蔣介石、汪精衛。他們立即從江蘇、安徽、湖北調集數十萬大軍向南昌反撲。鑒於敵我實力懸殊,從8月3日起,起義軍開始撤出南昌,向南挺進。
但是,起義軍撤出南昌後的20多天,一路居然沒有遇到任何阻攔,順利通過臨川、宜黃、廣昌、寧都等地。
南昌起義爆發後,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召開緊急會議,時任二方面軍第四軍參謀長的中共地下黨員葉劍英利用反動陣營的內部矛盾,建議張發奎不要追擊起義部隊,讓他們南下與廣東軍閥陳濟棠火並。
此計正中張發奎下懷。於是,起義部隊在撤離南昌後沒有遭到追擊,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時機,一路平安地來到瑞金城下。
1927年8月25日下午,在朱德、賀龍等的指揮下,起義軍在瑞金北部的壬田鎮,展開了起義部隊第一次攻城戰。
陳上海告訴記者,進攻瑞金的主力是賀龍率領的第一、二師,周逸群率領的第三師作預備隊。經過徹夜激戰,敵「討共第八路軍」右路總指揮錢大鈞所部5個團被擊潰,向會昌方向逃竄。
26日上午,起義軍佔領瑞金城。這是南昌起義部隊首次攻佔城市。不過,這一勝利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起義部隊第九軍參謀處長冉國平、二十軍一師三團團長余願學光榮犧牲,官兵傷亡數百人。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之後,已是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的賀龍,毅然放棄國民黨的高官厚祿,不顧反動陣營的威逼利誘,率部參加南昌起義。
起義前後,他多次向20軍政治部主任、共產黨員周逸群表達要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願望。周逸群將這一要求轉達給了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
8月26日,起義軍佔領瑞金後,周恩來主持召開前委會議,一致通過了賀龍的入黨申請。隨後,在瑞金綿江中學,舉行了賀龍、郭沫若和彭澤民三人的入黨宣誓儀式。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將8月1日作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每年8月1日就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當年8月1日,在瑞金葉坪紅軍廣場舉行了歷史上第一個「八一」紀念活動並且當日傍晚在瑞金城南竹馬崗舉行了紅軍閱兵式和分列式。
從此,8月1日正式成為人民軍隊的建軍節。因此,可以說南昌是軍旗升起的地方,而瑞金是八一建軍節誕生的地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民解放軍
㈥ 怎麼才能找到臨沂到甘肅的物流
臨西八路(工業大道)與雙嶺路交匯處南 金蘭物流
㈦ 新加坡的環境
新加坡
國名:新加坡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別稱:星洲、星島
首都:新加坡(Singapore)
獨立日:8月9日(1965年)
國旗:由上紅下白兩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長與寬之比為3∶2。左上角有一彎白色新月和五顆白色五角星。紅色代表人類的平等,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新月象徵國家,五顆星代表國家建立民主、和平、進步、正義和平等的思想。新月和五顆星的組合緊密而有序,象徵著新加坡人民的團結和互助的精神。
國徽:由盾徽、獅子、老虎等圖案組成。紅色的盾面上鑲有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其寓意與國旗相同。紅盾左側是一頭獅子,這是新加坡的象徵,新加坡在馬來語中是「獅子城」的意思;右側是一隻老虎,象徵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歷史上的聯系。紅盾下方為金色的棕櫚枝葉,底部的藍色飾帶上用馬來文寫著「前進吧,新加坡!」
國歌:《前進吧,新加坡》
國花:以一種名為卓錦·萬代蘭的胡姬花為國花。東南亞通稱蘭花為胡姬花。卓錦·萬代蘭是由卓錦女士培植而成,花朵清麗端莊、生命力特強,它象徵新加坡人的氣質和刻苦耐勞、果敢奮斗的精神。
國家政要:內閣資政李光耀,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長期擔任總理,1990年11月辭去總理職務,改任內閣資政;總理吳作棟(goh chok tong),1990年11月任總理;現任總理李顯龍,2004年8月12日宣誓就職,成為新加坡第三任總理,12月當選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新一任秘書長,2006年5月再次當選新加坡總理,5月30日宣誓就職。總統納丹,於1999年8月18日當選為新加坡共和國總統,9月1日正式宣誓就職,2005年9月連任。
自然地理:位於東南亞,是馬來半島最南端的一個熱帶城市島國。面積為647.5平方公里,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有長堤與馬來西亞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由50多個海島組成,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91.6%。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4-27℃。
國家簡史:傳說在遠古時代,亞歷山大大帝的後裔烏塔馬王子在海上航行時,船被暴風雨刮到現在的新加坡島上,在島上,王子看到一頭怪獸,渾身赤紅色,頭部的毛黑亮,胸前還有一撮白毛。隨行人員告訴王子這是獅子,王子便把這個不知名的小島稱為「新加普拉」,也就是獅子的意思,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新加坡古稱「單馬錫」,18到19世紀是馬來西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19世紀時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成為英國在亞洲的重要貿易港口和軍事要塞。1942到1945年,被日本統治,並淪為日本的直轄殖民地。1956年6月成立自治邦,實行內部自治。1963年9月並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在李光耀的帶領下,脫離馬來西亞正式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木)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
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
政治經濟
新加坡是英聯邦成員國,總統為國家元首,總統和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實行總理內閣制。 新加坡的經濟傳統上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是東南亞最大的海港、重要商業城市和轉口貿易中心,也是國際金融中心和重要的航空中心。獨立後的新加坡經濟發展引人矚目,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旅遊業是新加坡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民族與宗族:新加坡人口為310萬,其中76%是華人,馬來人約佔15%,其他則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斯里蘭卡的泰米爾族人和西方人。每平方公里達400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
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馬來語為國語,政府機關使用英語,英語為行政用語,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使用英語和華語。馬來人和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華人及斯里蘭卡人多信奉佛教;此外,還有人信奉基督教。
交通: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聯系歐洲、美洲、大洋洲的航空中心,航線通達54個國家(地區)、127個城市。從中國的北京、廣州、廈門、深圳等城市都可直航新加坡。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港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機場之一。 新加坡交通發達,設施先進,有火車及巴士來往馬來西亞、泰國各主要城市。長途巴士總站設在新橋路,每天有數班車通往馬來西亞的吉隆坡、關丹、馬六甲等。
地鐵:地鐵是新加坡最為便捷的交通工具。地鐵全長67公里,設有42站,分為兩線:即從海濱灣通往義順為南北線,從巴西立通到文禮為東西線。在每個地鐵車站里都有標示非常清楚的路線圖及使用說明,搭乘地鐵前最好先確定車費及地點。南北線以「N」表示,黃色表示北行線,紅色表示南行線;東西線以「W」表示,綠色表示東行線,藍色表示西行線;市中心區以「C」表示。要查看站名只要記住顏色及號碼即可。
地鐵車站的運作完全自動化,由電腦控制自動售票機、乘客出入閘口等。到自動售票機前投入硬幣,同時按下應付車費的按鈕,如有餘額,機器會自動找錢,並付給車票。地鐵車票有時間限制,扣掉搭地鐵所需時間外,若在閘門內逗留超過半小時,車票便自動作廢,乘客無法再通過電腦閘門,若想出來,須另外補票。地鐵運行時間是早6點至晚12點。
節慶活動:新加坡日歷上印有公歷、中國農歷、印歷和馬來歷4種歷法,依各種歷法有許多節日。在保留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新加坡政府鼓勵人們向新加坡統一民族文化習俗演變。
主要節慶有新年、印度族豐收節、新加坡河木筏大賽、印度族大寶森節、伊斯蘭教齋月及開齋節、耶酥受難日、哈芝節、衛塞節、端午節、新加坡美食節、國慶節、中秋節、齊天大聖誕辰、中秋賞燈會、印度族屠妖節、印度族九宵節、九皇爺慶典、印度族盜火節、印度族萬燈節、聖誕節等。
飲食:新加坡餐飲匯集了當地的風味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佳餚,有中國菜、馬來菜、泰國菜、印尼菜、印度菜、西餐、快餐等。由於歷史的原因,新加坡在飲食方式和習慣方面融合了馬來族和華人的烹調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是「娘惹食物」。娘惹是指過去居住在新加坡、馬六甲及檳榔嶼一帶的華人女性。就口味而言,娘惹食品是最特別,最精緻的傳統佳餚之一。
旅遊者在餐廳、酒店消費,須付10%的服務費與3%的政府稅及1%的觀光稅,郊區餐廳或小吃店不收服務費和小費,集市小吃攤也不須另付小費。為了大眾健康,所有有空調的餐廳一律森止吸煙。
購物:新加坡商品豐富,來自世界各地的貨品琳琅滿目,從古典精緻的東方手工藝品、款式新穎的歐洲高檔時裝和皮革製品到先進的高新技術電子器材等無所不有。新加坡市場上有特色的商品主要有馬來蠟染花布、珠寶、古玩、陶瓷器、玉器、字畫等。新加坡的物價水平較高。
貨幣:貨幣為新加坡元(S$),1元等於100分。紙幣面值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500元、1000元;硬幣有1分、5分、10分、20分、50分、100分。
時差:比格林威治時間早8個小時,與北京時間相同。
新聞出版:英文報有《海峽時報》《商業時報》《新報》;華文報有《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馬來文報有《每日新聞》;此外還有泰米爾文報《泰米爾日報》。廣播電台於1936年開播,1959年1月起以馬來語、英語、華語、泰米爾語廣播。新加坡廣播電台擁有並經營12個國內電台和3個國際電台。新加坡電視機構擁有並經營2個頻道,一個播送華文節目,另一個播送英文節目,每天播送24小時。12電視私人公司經營2個頻道,一個主要為馬來族和印度族人口服務,另一個主要播送體育及文藝節目。1995年有線電視網開通,用戶可接收30多個頻道、10餘個國家的電視節目。1995年開通衛星電視。
外交:立足東南亞國家聯盟,將維護東盟團結與合作、推動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放在外交工作的重要地位;面向亞洲,注重發展與亞洲國家特別是中、日、韓、印度等國的合作關系;奉行「大國平衡」政策,積極開展經濟外交。
與中國關系:1980年6月14日,中國政府和新加坡新加坡政府關於互設商務代表處協議在北京簽字,次年9月兩國商務代表處正式開館。1990年10月3日,中新兩國建交。
與馬來西亞的水糾紛
自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以來,新加坡的淡水都依靠獨立時的條約由馬來西亞供應,當時商定的淡水出口價是每4540升3仙(約合0.01美元)而到現在,價格都沒有變動過,馬來西亞認為這個價格低到無法接受,要求修改條約,新加坡以條約中並沒有規定在2060年條約到期前馬來西亞可以修改價格。就該問題兩國不斷發生嚴重的摩擦和爭吵。
新加坡的旅遊勝地:
1.聖淘沙位於新加坡本島南部,離市中心半公里。這個田園式的度假島嶼,其馬來文名字是和平與寧靜的意思。它由一個漁村變為英國的軍事基地,後來又於1972年變成一個度假島嶼。
島上青蔥翠綠,有引人入勝的探險樂園、天然幽徑、博物館和歷史遺跡等等,讓人遠離城市城囂。愛海的人,可以沿著沙灘享受輕松的水上活動。而熱愛自然的人,聖淘沙也有天然人行道——龍道、海底世界、胡姬花園、蝴蝶園、世界昆蟲博物館。在歷史景點方面,則有西樂索炮台、海事博物館和新加坡萬象館。
在主題公園方面,計有夢幻島、火焰山和高爾夫樂園。而高37公尺的魚尾獅塔,可讓遊人從聖淘沙遠眺市區的高樓大廈及環繞四周小島的景色。入夜後的音樂噴泉,隨著交響樂的節奏而翩翩起舞。
聖淘沙是由聖淘沙發展機構負責管理和發展,它也管理10個較小的島嶼,包括龜嶼、聖約翰島、姐妹到及鬼島。這些島嶼是熱愛游泳、潛水和釣魚人士的樂園。
島上也有自設的交通設備。遊客可以免費乘搭單軌列車、巴士、沙灘小火車前往不同目的地。此外,島上也有腳踏車出租店。
2.新加坡動物園於1973年開幕,園內以開放概念為設計,利用熱帶森林與湖泊為屏障,使遊客可以不受鐵籠和鐵柱的遮欄而看得一清二楚。
動物園佔地28公頃,收羅了250種哺乳動物類、鳥類和爬蟲類動物,總數接近3000隻。所展示的許多瀕臨絕種的動物之中,包括科摩多龍、睡熊、金絲猴,以及世界最大的群居人猿。
遊客可以在動物園內一嘗和人猿共用早餐的難忘經驗,或者觀賞每天四場精彩的動物表演。參與表演得動物有靈長類、爬蟲、大象和海獅等。人們可以觀看矮小河馬在水底潛游,以及加勒比海海牛悠遊自在的游姿。在兒童天地里,孩子們可以從「動物之友表演」中獲得無比的快樂,參與演出的動物有德國牧羊犬、大牧羊犬、麝貓、鸚鵡,以及一群綿羊。
除此之外,園內也設有游園列車,帶您暢游動物園。
3.福康寧山俗稱「皇家山」或「升旗山」。這個佔地19公頃,高約50公尺的山丘曾是當年萊佛士的住所。1819年,萊佛士在新加坡河口登陸後,便看上這座俯視新加坡河口的小山,並在山頂建總督府。1823年,他也選擇在此處興建住家。
其實,福康寧山的歷史可追溯到14世紀。據歷史記載,這里是14世紀島國蘇丹皇室的所在地。新加坡最後一位蘇丹依斯干達沙便安葬在靠近山頂的地方。
目前,山上還殘留著許多文物,並且不時有新發現。山上的福康寧文化中心便展示了被挖掘的14世紀至19世紀文物。
在英國殖民地時代的1859至1861年期間,山上也建有一座堡壘。1867年,堡壘上還設印度和歐洲兵士的營房,醫院和彈葯庫,是19世紀防禦新加坡的主要炮兵連。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因為局勢太平,這里的軍械就不派上用場了。
英軍也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這里建造佔地1306.10平方公尺,深約9公尺的地下指揮室。現在的文化中心後面便是隧道入口處。它是英國在馬來亞駐軍的指揮總部,英軍投降後,成為日軍司令官山下奉文少將的指揮總部。
目前,這個指揮室已辟為展覽館。館內的許多物件,如無線電話、桌椅、電燈等都是原有的歷史遺物。展覽館共有22個房間,包括通訊室、兵士休息室、密碼室、統帥指揮室等。展覽館有意重造56年前的歷史,讓遊人有如身歷其境的感覺。
在山上的一處也辟有香料園,是當年19公頃植物園的縮影,種植著丁香、肉桂等香料。此外,殖民地時代遺留下來的墓園,也完好的保留在山的東側。
4.花柏山位於新加坡南部,總面積達56.46公頃。山上的花柏山公園建於60年代,並在1994年開始重新整修。整修後的花柏山增設了更多的基礎設施,對周圍的園景也重新設計一番。
花柏山公園有以下主要景點:
花柏頂:高達105公尺的花柏頂是公園內最高之處,站在花柏頂將能夠鳥瞰新加坡南部全景。這里有一棵雨樹,於1971年11月7日的首屆植樹日種下,沿著這棵樹是一個花木圍繞的多層平台,平台地面上特別設計朝向不同方向的箭頭,以告訴遊客所指的地方與名勝地點。而在瞭望台樓下的16幅壁畫也讓遊客了解新加坡的歷史和發展概況。
海事村:海事村主要的特色是以一艘傳統帆船為藍本。這艘大船由三個部分組成,即餐廳、兒童游樂場及訊號台,周圍環境充滿熱帶花園特色的景緻。「帆船」上共有三個寬敞的「甲板」,適合人們聚會、設宴。此外,這里也是觀賞新加坡海港的最佳地點。
花叢走道:從花柏頂延伸到海事村設有花叢走道。行人可在特別設計的亭子內享受鳥語花香,同時,在花叢走道上辟有一個「棕櫚園林」,供遊人休息聊天。
望東亭:位於花柏山東部的低窪處。遊人可以在此觀賞新加坡東部美景。花園設有健身區、寬廣草場、野餐區以及可供遊人鳥瞰市區景物的亭子。
纜車亭:在纜車亭旁建設兩個觀賞美景的平台,遊人可以在此通過望眼鏡觀賞我國南部風景。
5.肯特崗公園佔地47公頃,舊稱鴉片山,是我國自然保護區之一。
它是一座次森林山丘,也是候鳥的集居地。園內有一條長達800公尺的山徑,是遊人探索自然生態的好地方。 此外,山丘的後側也有兩個一大一小的池塘。前面部分最高處設有瞭望台,可以眺望我國西海岸景色。左邊可看到煉油廠林立的島嶼,右邊又可看到箱運碼頭。
根據國家公園局的資料,肯特崗公園是擁有最多健身設施的國家公園,共有20種不同的健身站供使用者選擇。此外,它的不平地勢也常吸引了許多遠足及大自然愛好者前來考察,或舉辦「尋寶」游戲。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里曾經是馬來軍團和日軍抗戰的地點之一。1942年2月13日,日軍第18師攻打防守這座小山的第一馬來軍團、英國第二效忠軍團和第44印度旅,這場長達48小時的搏鬥有不少日軍與馬來軍人戰死。新加坡陸軍最近「認養」了肯特崗公園,成為「陸軍公園」(Army Green Park),園內永久擺放了兩架M114型榴彈炮和一架AMX-13輕型坦克,突顯公園的歷史和軍事意義。
㈧ 臨沂凱運物流和臨沂蘭花營房物流哪個大
肯定蘭華物流大了,蘭華最少有三個凱運物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