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棠南京
A. 金陵十三釵里的老四是誰
老四是:賈探春
賈探春,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人物,金陵十二釵之一,榮國府賈政與妾趙姨娘所生的女兒,賈寶玉同父異母的妹妹,賈府通稱三姑娘。她精明能幹,富有心機,能決斷,有「玫瑰花」之諢名,連王夫人與鳳姐都忌憚她幾分,抄檢大觀園時她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她工詩善書,趣味高雅,曾發起建立海棠詩社,是大觀園中的一位大才女;她關心家國大事,有經世致用之才,曾奉王夫人之命代鳳姐理家,並主持大觀園改革,是一位雄才偉略的政治家、改革家。
中文名 賈探春
其他名稱 三姑娘,玫瑰花,蕉下客
飾演 東方聞櫻(87版紅樓夢)
登場作品 《紅樓夢》
生日 三月初三
性別 女
排名 金陵十二釵正冊第四位
身份 賈府三小姐(庶出)
園內居所 秋爽齋
花名簽 杏花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於:
B. 滁州市漢唐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南京漢唐教育是南京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位於古都南京.南京漢唐主要經營自學考專試,成人屬高考,遠程教育。技能考證。
法定代表人:王福庚
成立時間:2014-11-21
注冊資本: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10200028625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
公司地址:南京市玄武區玄武大道88號陽光聚寶山莊海棠街區4幢-5號
C. 金陵十二釵中,最有才華的女子是
林黛玉
與薛寶來釵並列金陵十二源釵之首,前世為三生石邊的一株絳珠草,受赤霞宮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願跟其下凡還盡眼淚。今世林如海與賈敏的獨女。因少時父母便先後去世,外祖母憐其孤獨,接來榮國府撫養。林黛玉之於曹雪芹,意味著女性的最高價值。雖然她是寄人籬下的孤兒,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說話率直有時卻也刻薄,和寶玉同為封建的叛逆者,從不勸寶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當賈寶玉把北靜王所贈的聖上所賜的名貴念珠一串送給她時,她卻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這東西!」她從不鼓勵寶玉走仕途經濟,深得寶玉之心。因為她懂得寶玉的精神內核。寶玉反抗宗法社會,她始終是支持者,同盟者,不幸她也是受害者。她和寶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愛,她愛得純粹,因而愛得高貴。江南貴族小姐,又經詩詞陶冶過,林黛玉愛起人來就像李清照。而愛在古代,是個受壓迫的字眼,社會不允許。林黛玉是禮教背景下的情愛至上主義者,她愛賈寶玉,不含世俗成分。
D. 南京市公司網路推廣,南京市公司網路推廣公司哪家好
你可以在網上搜索,排名靠前的都是不錯的。我們也可以處理,希望可以幫到你。純手打,望採納。
E. 鄭和與南京到底有什麼關系
鄭和是我國明代傑出的航海家,他在南京生活、任職近30年,一生與南京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南京有不少有關鄭和的遺存,綜述如下:
龍江寶船廠遺址
南京是鄭和七下西洋的決策地和啟航地,鄭和受命出使西洋後,就將大部分海船特別是大型寶船交南京龍江造船廠建造。龍江造船廠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是當時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官辦造船廠。
龍江造船廠所造寶船形體最大的,長約126米,寬約52米,可載千人以上。後來龍江造船廠規模不斷擴大,向南延伸至今三汊河、中保村一帶。目前南京已在寶船廠遺址上重建一座寶船遺址公園,佔地約280畝。在遺址上由南向北並排列著船塢,每個船塢長約500米,寬約30米至70米不等,東端連接大道,西端通向長江,寶船造好後可自造船廠開船,從龍江關進入長江
在船塢的淤泥中,先後挖掘出不少造船廠的遺物,有殘存的絞關木、鐵錨、石臼等物。龍江寶船廠遺址公園將於近期建成,並於7月初開門迎客
馬府街與鄭和府邸
馬府街位於今太平南路中段東側和白下路東段北側,鄭和的府邸就在此,由於鄭和原姓馬,故名馬府街。鄭和府邸原來規模很大,到清代咸豐年間尚有房屋72間,後毀於太平天國的戰火。
馬府街北側有一鄭和私家花園,舊稱馬家花園,清末一度成為直奉會館、新安會館。南京解放後,該園荒蕪,雜草叢生,遊人罕至。南京市白下區政府於1953年對它進行整修,並起名為太平公園。
1985年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全國籌委會決定在該園東南角新建鄭和紀念館,同時將此公園改名為鄭和公園。鄭和公園佔地2.24公頃,內建有鄭和全身雕像、雙錨亭、朱雀樓和刻有《明史•鄭和傳》的石碑,園內還有鄭和下西洋帶回的珍貴植物五穀樹和西府海棠。
當年鄭和遠航歸來和任南京守備期間,曾在此居住過。1983年曾在花園內挖掘出一批與鄭和有關的文物,其中有「洪武通寶」銅錢和明初的陶瓷殘片,有一件青花碗底殘片中間有楷書「馬」字的落款,可能是馬府使用的標志。
天妃宮與靜海寺
天妃在閩粵港澳台和東南亞一帶又稱「媽祖」,被尊為保佑航海安全的和平女神,傳說天妃確有其人,本名林默娘(公元960-987),祖籍福建莆田湄州嶼。鄭和首次率船隊出海,據說得到天妃神助,化險為夷平安歸來,於是奏請皇帝,建宮封號立碑以示紀念。
南京天妃宮有三處,通常所講的南京天妃宮是指「弘仁普濟天妃之宮」,在今建寧路北側,下關儀鳳門外獅子山下。該宮始建於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初八,由明成祖賜名,以紀念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平安歸來。那時天妃宮殿宇宏麗,廊檐繪有海中靈異的巨幅壁畫。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歸來後,天妃宮內立起「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碑文是明成祖於水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四月初六親撰,記載鄭和事跡和航海經歷。此石碑是國內現存最大的鄭和下西洋石刻,清咸豐年間天妃宮毀於戰火,建築無存碑尚完好,由於年久風化的關系,碑上文字較模糊,前幾年已將此石碑移至重建的靜海寺安放。為迎接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天妃宮已在原址重建,第一期工程已於近期完工,並復制了天妃宮石碑。重建的天妃宮已於5月4日正式對外開放。
靜海寺位於現下關獅子山西南麓,建造之初佔地約30畝,有金剛殿、鍾鼓樓、天王殿、祖師殿等80餘間,鄭和晚年一度在該寺居住,並將下西洋帶回的一些奇珍異物供養於寺內。1842年8月29日,中國近代更上喪權辱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就是在此簽訂的。
南京市政府1987年在舊址上重建靜海寺,1990年被辟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1996年為迎接香港回歸,對靜海寺進行了擴建,並鑄造「警世鍾」。今年為迎接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對靜海寺進一步擴建,6月28日國家郵政局將在靜海寺舉行「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郵票首發式。
現靜海寺內石碑上刻有靜海寺簡介:「靜海寺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系朱棣為嘉獎鄭和航海功勛而敕建並賜額『靜海』,取四海平靜之意。」
浡泥國王墓
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首次率龐大船隊,從南京出發開始了下西洋的偉大歷程。既宣揚了明朝的威德,也促進了有關國家和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浡泥(今汶萊)國王麻那惹加那乃率領王室成員150多人訪問中國,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浡泥國王在南京游覽月余,不幸染病,逝於南京。
1958年5月南京市開展文物普查工作,經東向花村農民提供線索,在烏龜山發現了匍匐在山陽的龜跌,在旁邊草叢中有一段殘碑,碑文已大部分模糊,但經過仔細揣摩,依稀可辨認出「葬王於安德門外之石子崗」、「器皿及金銀錦綺錢幣甚厚賜王妻」、「浡泥王去中國」等字跡。後經查閱有關資料,終於查清了一百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渺不可尋」的浡泥國王墓。隨後又在墓前的水溝里,發現了另一段殘碑,是神道碑的上半段。
凈覺寺
凈覺寺位於今升州路28號,始建於元代,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敕建,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擴建,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被焚毀。由於鄭和信奉伊斯蘭教,在第七次下西洋(公元1431年)前奏請重建。明弘治和嘉靖年間重修,清咸豐年間遭太平天國戰火又毀,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又重建。195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撥巨款,將凈覺寺修繕一新。
凈覺寺初建時佔地40畝,規模宏偉,僅大殿就有81間,從目前大殿周圍留存的近十個石礎來看,一般直徑均在50至60公分。凈覺寺經過歷代的戰亂和馬路的拓寬,面積已大大縮小,現佔地約為6畝。凈覺寺有院落四進,禮拜堂一座,禮拜堂後有一面南京寺廟中最高的牆,系明代所遺。寺前存有一磚雕牌坊,上刻「敕建」二字,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所與鄭和有關的建築。
鄭和墓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鄭和於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第七次下西洋返回途中,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享年62歲。明宣宗特賜葬在南京南郊牛首山南麓,此墓實為「衣冠冢」(當時條件可能無法保存遺體)。
鄭和墓於1982年文物普查時被發現,墓為圓形土丘,高8米,有墓塘,呈馬蹄形,南北長300米,東西寬60米。在1985年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時,按穆斯林葬儀,選用優質青石料,將墓砌成長方形。墓下有28級台階,象徵鄭和七下西洋的28年,台階中又分為4層平台,寓意鄭和七下西洋訪問過近40個國家和地區,每層平台有7級台階,代表鄭和七次下西洋。甬道兩旁植有青松翠柏,立有重修的鄭和墓碑,旁邊建有碑亭和陳列室。
在鄭和墓西邊有一鄭家村,相傳此村落是600年前歲鄭和下西洋的一支官兵,自願為鄭和守墓而形成的。他們原來並不姓鄭,後來相約改姓鄭,是沒有鄭和血緣的特殊「鄭和後裔」。
鄭和家譜
由於鄭和身為太監,便以其兄馬文銘之子立嫡,得以延續。南京是鄭和後裔最多的地方,目前已有500多人,他們非常重視家庭倫理觀念,修繕鄭和家譜成為延續家族傳統的重要方式。
南京的鄭和家譜叫《咸陽世家宗譜》,原來有四部家譜傳世,可惜歷經滄桑,目前都下落不明。不久前在鄭和第十八世孫沈鄭氏家,發現了一塊家譜木刻封面的殘存,木版長56厘米,寬10厘米,厚1.2厘米,上部刻有一個「咸」字,估計殘存為原物的1/4,它成為南京的《咸陽世家宗譜》現存的唯一實物,極具文物價值.
F. 1955年南京軍事學院授予少將有幾人
1955年授予的少將名單
解 方 陳 沂 童陸生 詹化雨 劉其人 張 瑞 彭富九 李 信 曹廣化 魏傳統
孫儀之 傅家選 喻縵雲 姜齊賢 錢信忠 賈若喻 王光華 王永浚 曹丹輝 李鍾奇
葉楚屏 王文軒 葉運高 李兆炳 黃遠 吳 濤 馬文波 陳外歐 劉顯宜 張松平
范子瑜 嚴 俊 戴正華 官乃泉 黃曹龍 閻捷三 殷希彭 曾育生 陳遠波 黃新友
張平凱 吉合 胡備文 錢 江 陳福初 陳鐵君 王蘭麟 洪 水 劉少卿 周維
劉紹文 安東 黃有鳳 李 基 況玉純 游勝華 王兆相 賀盛桂 王興綱 車敏瞧
張遜之 何濟林 潘世徵 羅亦經 徐光華 黎東漢 幸元林 汪東興 周子禎 張文舟
何克希 徐文烈 戴潤生 陶漢章 謝振華 謝立全 林浩 劉居英 劉有龍 謝良
雷紹康 羅若遐 方升普 劉永源 王紹南 袁淵 譚知耕 余克勤 仲曦東 譚佑銘
張駕伍 周志剛 劉子雲 沈啟賢 吳嘉民 李汛山 吳華奪 李開湘 李治 張書祥
高存信 周世忠 陳海涵 劉清明 方正 劉昂 李光輝 鍾明彪 唐凱 唐鐸
胡正平 陳金鈺 鄭大林 張崇文 胡定千 曹光琳 李真 李毅 郭奇 張日清
李良漢 鍾發宗 徐其孝 林遵 胡華居 金忠藩 賀振新 段蘇權 谷文善 薛少卿
漆遠渥 王集成 李中權 張廷發 何廷一 石忠漢 朱虛之 沙克 黃煒華 楊煥民
吳林煥 何振亞 傅傳作 王德貴 楊尚儒 劉錦平 李世安 粟在山 韋祖珍 裴志耕
劉放 王平水 李平 梁達三 陳欽 謝斌 高厚良 關盛志 李豐 鄧東哲
蔡永 肖前 方子翼 李長韋 朱雲謙 吳宗先 劉懋功 王雲霖 周彬 李慶柳
余非 趙正洪 黃連秋 黃玉昆 張百春 李勃 陳浩 羅維道 劉福勝 餘明
李振聲 羅野崗 陳熙 安志敏 朱火華 劉鶴孔 王學清 曾征 黃仁庭 黃玉庭
袁學凱 興中 方槐 張雍耿 喬信明 謝錫玉 曾克林 易耀彩 鄭國仲 張學思
王政柱 袁也烈 彭德清 趙一萍 張漢丞 馬龍 曾生 段德彰 盧仁燦 桂紹彬
雷永通 張雄 高志榮 馬忠全 蔡長風 肖學林 黃忠誠 劉華清 蘇啟勝 朱軍
劉中華 梅嘉生 何輝 謝甫生 吳西 魏天錄 劉義 黃忠學 丁世芳 王效明
傅繼澤 張元培 齊勇 鄧龍翔 邱子明 宋景華 江勇為 胥治中 闕中一 鄧兆祥
羅斌 蘇進 陳銳霆 賈陶 封永順 張貽祥 塗錫道 管松濤 廖成美 王文介
朱光 廖運周 顏東山 王振祥 羅通 程世清 林彬 鄧家泰 宋慶生 王勝
孫三 李迎希 徐德操 趙東寰 唐哲明 唐健伯 廖述雲 陳華堂 王智濤 谷景生
張西三 孫超群 林接彪 李赤然 潘壽才 劉秉彥 樊哲祥 蔡愛卿 黃徑琛 張希才
曹傳贊 李貞 龍福才 劉鵬 黎化南 孔令甫 何輝燕 閔學勝 張吉厚 朱紹田
袁光 郭維城 徐斌 陳力 鄧少東 查國楨 羅華生 吳烈 李逸民 熊伯濤
方國華 鄒國厚 盛治華 羅文坊 王明貴 杜國平 陳波 梁玉振 劉輝山 張廷楨
蔡炳臣 陳伯祿 白壽康 郭炳坤 張希欽 曾滌 蘇鰲 楊嘉瑞 程悅長 夏耀堂
王再興 左齊 李銓 郭寶珊 史可全 閔鴻友 孫光 馬爾果甫·伊斯卡果夫
買買提伊敏·伊敏諾夫 吳習智 徐國珍 朱聲達 高朗亭 甘祖昌 羅 章 侯世奎
顏金生 張開基 祖農·太也甫夫 曹達諾夫·扎依爾 高維嵩 李建良 牛書申
鍾生溢 孫潤華 李書茂 熊晃 李書全 曾光明 黃正清 慕生忠 李夫克 黃立清
魯瑞林 金如柏 李文清 王啟明 陳明義 查玉升 何維忠 郭林祥 楊尚高 胡榮貴
王貴德 石新安 范明 王其梅 陳鶴橋 黎錫福 汪乃貴 熊奎 何光宇 胥光義
張和 吳榮正 肖新春 余述生 劉振國 盧南樵 孔駿彪 周長庚 周學義 塗則生
金紹山 張忠 何德慶 崔建功 吳忠 汪家道 李覺 張培榮 金世柏 丁榮昌
魯加漢 馬琮璜 何以祥 段煥競 邱蔚 朱紹清 廖海光 劉涌 曾如清 廖政國
黎有章 劉永生 李繼開 陳美藻 張震東 常玉清 胡大榮 趙俊 肖永銀 張秀龍
熊應堂 張至秀 詹大南 陳宏 姚運良 李水清 周純麟 謝勝坤 龍潛 歐陽平
李世炎 劉文學 李耀文 湯光恢 謝雲暉 王六生 何志遠 張闖初 符確堅 何柱成
劉毓標 李景瑞 萬振西 劉健挺 程業棠 謝銳 宋文 曾旭清 李元 郭金林
王文模 李輝高 宋獻章 嚴光 童炎生 唐健如 賀光華 熊兆仁 周文在 李德生
黃朝天 王健青 陳士法 孫端夫 徐體山 鄧仕俊 王誠漢 馬輝 陳奇 傅紹甫
李發 阮賢榜 匡斌 尤太忠 王直 秦化龍 楊漢林 資鳳 羅湘濤 喻新華
張文碧 李曼村 陳德先 汪少川 彭勝標 羅應懷 熊飛 彭顯倫 張潮夫 王若傑
王義勛 郭卓辛 邱相田 龍飛虎 朱耀華 陳忠梅 李國厚 餘光茂 譚友夫 張新華
張宗勝 熊挺 張春森 曹思明 周明國 何敬之 姚 醒 劉賢權 龍書金 韓東山
袁克服 潘振武 賀東生 張廣才 鍾偉 吳自立 肖元禮 鄧克明 盧紹武 葉長庚
劉子奇 李福澤 雷震 馬白山 黃一平 余成斌 覃士冕 張國傳 周發田 江燮元
李化民 歐致富 魏鎮 劉新權 方國安 王全國 葉明 謝鏜忠 廖冠賢 李丙令
陳德 陳發洪 王振乾 李儉珠 孫克驥 胡繼成 楊樹根 郭成柱 吳誠忠 王遠芬
田厚儀 羅仁全 祝世鳳 葉健民 李道之 姜茂生 向守志 覃國翰 趙蘭田 王東保
陳文彪 彭龍飛 劉玉堂 張汝光 陳挽瀾 黃榮海 李士才 胡登高 譚文幫 林忠照
鍾文法 陳志彬 張太生 宋維軾 彭清雲 方國南 蘭橋 魏洪亮 董洪國 傅春早
肖遠久 何能彬 任昌輝 顏德明 楊大易 余品軒 陳宗坤 邱國光 湯池 高體乾
齊丁根 曾敬煩 丁武選 程儒珍 鄭效峰 鄒善芳 汪洪清 劉興隆 倪南山 卜萬科
羅雲 黃勝明 江騰蛟 黃德魁 甘思河 潘峰 傅崇碧 肖思明 葉青山 王奇才
龍道權 帥榮 裴周玉 黃振棠 李人林 曾美 石志東 孟慶山 杜文達 索立波
張世珍 成少甫 康健民 張正光 黃作珍 王之平 徐紹華 王耀南 於權伸 鍾元輝
白志文 劉華香 趙文進 彭壽生 劉德海 林偉 曾威 劉彬 方之中 馬衛華
曾保堂 黃光霞 楊植亭 廷懋 陳宜貴 鍾炳昌 廖鼎琳 劉昌 翁祥初 肖永正
王英高 范忠祥 蔡長元 鍾輝琨 張英輝 鄭三生 楊根生 曹玉清 曾憲池 盧克
馬澤迎 楊永松 蘇魯 陶國清 韓衛民 楊世明 王才貴 孔飛 李佐玉 王謙
賀晉年 羅成德 唐子安 江擁輝 張開荊 賀健 賀慶積 譚友林 吳岱 邱先通
鍾人仿 劉何 鄒衍 張竭誠 鄧岳 謝正榮 徐國夫 江文 劉 雲 宋承志
趙傑 王良太 王力生 趙承金 伍瑞卿 龍開富 李資平 張濟民 曾祥煌 袁佩爵
李伯秋 曹文彬 李少元 陳美福 張海棠 陳信忠 羅坤山 孫文采 蘇煥清 黃思沛
葉蔭庭 邱會魁 唐青山 羅桂華 王屏 姚國民 黃惠良 李荊璞 王蘊瑞 黃文明
張明遠 胡炳雲 肖應棠 肖文玖 潘焱 丁盛 鍾國楚 陳仿仁 陳雲開 謝明
李呈瑞 梁仁芥 趙冠英 趙章成 譚善和 徐國賢 楊俊生 吳泳湘 周長勝 肖全福
曾雍雅 宋玉琳 賀大增 李震 吳保山 何運洪 李致遠 謝福林 丁萊夫 丁先國
董永清 況開田 劉祿長 汪克明 王明坤 張樹芝 張雲龍 陳仁洪 李家益 趙國泰
吳瑞山 歐陽家祥 張萬春 熊作坊 賴春風 蔣克誠 舒行 廖鼎祥 范陽春 謝家祥
楊中行 張梓楨 彭盛 嚴慶堤 吳融峰 李彬山 劉春 余積德 官宗禮 嚴政
陳茂輝 張秀川 任榮 唐金龍 吳子傑 游好揚 賴光勛 李木生 徐其海 黎光 賀吉祥 張步峰 樊學文 汪易 李布德
G. 金陵十二釵是哪幾個以及其簡介。
金陵十二釵正冊——惜春
金陵十二釵正冊——王熙鳳
金陵十內二釵容正冊——史湘雲
金陵十二釵正冊——秦可卿
金陵十二釵正冊——巧姐
金陵十二釵正冊——妙玉
金陵十二釵正冊——李紈
金陵十二釵正冊——賈元春
金陵十二釵正冊——賈迎春
金陵十二釵正冊——賈探春
金陵十二釵正冊——釵、黛
金陵十二釵副冊:香菱、薛寶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煙、李紋、李綺、夏金桂、秋桐、小紅、齡官、嬌杏;
金陵十二釵又副冊:晴雯、襲人、平兒、鴛鴦、紫鵑、鶯兒、玉釧、金釧、彩雲、司棋、芳官、麝月;
H. 南京有哪些歷史名人
1、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祖籍遼寧鐵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 ,曹顒之子。
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
曹雪芹最偉大的貢獻在於文學創作。他創作的《紅樓夢》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情節復雜、描寫生動,塑造了眾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堪稱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為中華民族、為世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不僅對後世作家的創作影響深遠,而且在繪畫、影視、動漫、網游等領域產生了大量優秀衍生作品,學術界、社會上圍繞《紅樓夢》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與談論甚至形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紅學。
2、祖沖之(429-500),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歷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祖沖之算出圓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簡化成3.1415926,祖沖之因此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位將圓周率值計算到小數第7位的科學家。
祖沖之還給出圓周率(π)的兩個分數形式:22/7(約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確到小數第7位。祖沖之對圓周率數值的精確推算值,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是一個重大貢獻,後人將「約率」用他的名字命名為「祖沖之圓周率」,簡稱「祖率」。
3、鄧廷楨(1776-1846),字維周,又字嶰筠,晚號妙吉祥室老人、剛木老人。漢族,南京人,民族英雄。
祖籍蘇州洞庭西山明月灣,清代官吏,鴉片戰爭名將之一,嘉慶六年進士,工書法、擅詩文、授編修,官至雲貴、閩浙、兩廣總督,與林則徐協力查禁鴉片,擊退英艦挑釁。後調閩浙,坐在粵辦理不善事戍伊犁。釋還,遷至陝西巡撫。有《石硯齋詩抄》等多部著作傳世。
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到達廣州,開始禁煙。鄧廷楨予以積極支持,和林則徐進行了密切配合,成為林則徐在廣東推動禁煙的親密合作者。
他們在短期內緝拿了內地鴉片煙販,查抄了窯口,打擊和驅逐了武裝鴉片躉船,在虎門親自監督繳收了二萬余箱、袋,二百多萬斤重的鴉片。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五日(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進行銷毀,向全世界宣布中國禁煙的正義性。在虎門海防的建設中,鄧廷楨經常陪同林則徐往各海口視察、研究,提出建設性意見,相互配合得很好。
4、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號華陽隱居(自號華陽隱居)。著名的醫葯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華陽陶隱居集》等。
陶弘景在醫葯、煉丹、天文歷算、地理、兵學、鑄劍、經學、文學藝術、道教儀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對於葯物學的貢獻為最大,這道家又與煉丹有關。
陶弘景對化學的貢獻之一是記載了硝酸鉀的火焰分析法:「先時有人得一種物,其色理與朴硝大同小異,朏朏如握雪不冰。強燒之,紫青煙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雲是真消石也。」所謂「紫青煙起」是鉀鹽所特有的性質。陶弘景這一記載,是世界化學史上鉀鹽鑒定的最早記錄。
5、徐熙,五代南唐傑出畫家,金陵(今南京)人,一說鍾陵(今江西進賢)人。出身於「江南名族」。生於唐僖宗光啟年間,後在開寶末年(公元975)隨李後主歸宋,不久病故。一生未官,郭若虛稱他為「江南處士」。沈括說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曠達,志節高邁,善畫花竹林木,蟬蝶草蟲,其妙與自然無異。
徐熙畫在南唐甚受重視,為後主李煜所欣賞。在宋代也享有很高聲譽,宋太宗見徐熙所畫安石榴,以為「花果之妙,吾獨知有熙矣,其餘不足觀也」。他與黃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鳥畫的新水平,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然宋人評論又說,黃筌神而不妙,趙昌妙而不神,神妙俱完,舍熙無矣,被譽為「江南絕筆」。
徐熙作品早已不存,現傳為徐熙的《雪竹圖》、《玉堂富貴圖》、《雛鴿葯苗圖》皆非真跡,只能從中領略其風格和畫法。 《玉堂富貴圖》 此畫繪玉蘭、海棠及牡丹,花蕊繁雜,畫下端有一野雞。題款為"金陵徐熙"下鈐半印二,不可辨。
6、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台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
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庄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李煜多才多藝,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尤以詞的成就為最大。
李煜的詞,存世共有三十餘首,在內容上,可以亡國降宋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風格綺麗柔靡,雖不脫花間派習氣,但在人物、場景的描寫上較花間詞人有較大的藝術概括力量,在部分詞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如《清平樂·別來春半》)。
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哀婉凄涼,意境深遠,極富藝術感染力。
李煜不僅擅長詩詞,在書畫方面也頗有造詣。李煜曾考證過撥鐙法的淵源,並總結為「擫押、鉤、揭、抵、拒、導、送」八種技藝。李煜擅長行書,多以顫筆行文,線條遒勁,有如寒松霜竹,世稱「金錯刀」;又喜寫大字,以卷帛為筆,揮灑如意,世稱「撮襟書」。李煜曾出示南唐秘府所藏的書法作品,命徐鉉刻成《升元帖》,周密評為「法帖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