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木蘭花的分辨

木蘭花的分辨

發布時間: 2021-02-05 14:04:19

『壹』 辛夷花與白玉蘭的區別

辛夷與玉蘭同屬木蘭科,但不是同一種植物。從外觀上,玉蘭花與辛夷花的區回別是:

1、辛夷是小答喬木或灌木,而玉蘭則為高大喬木;

2、各自別名不同:辛夷別名木蘭、林蘭、桂蘭、杜蘭、木蓮、木筆、紫玉蘭(不同於全身紫紅的紫玉蘭)等。而玉蘭別名則為望春、玉樹、應春、玉堂春、白玉蘭、紫玉蘭等;

3、辛夷的花朵稍小,葉子也是更小些;而玉蘭的花朵和葉子較大;

4、辛夷的花萼(花瓣柄部的托片)與花瓣分別明顯,有面積很大的3片萼片,這些萼片常呈綠色披針狀。而玉蘭的萼片很小,幾乎不被人注意到;

5、辛夷的花瓣常「外紫而內白」,既不像白玉蘭的幾乎都是白,也不像紫玉蘭的都是紫紅。

『貳』 木蘭花和玉蘭花的詳細區別是什麼是木蘭花包含玉蘭花還是玉蘭花包含木蘭花木蘭花除了紫色有白色的嗎

木蘭科里主要有復四個屬,其中木製蘭屬里有紫玉蘭,白玉蘭,二喬玉蘭,白蘭花,廣玉蘭,厚朴等等,白玉蘭又叫玉蘭,花被片極相似,純白色,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先端寬圓具突尖,紫玉蘭又叫辛夷,木蘭,花被片不相似,外輪短小呈萼片狀,花紫色。後面兩個都沒有。

『叄』 《花木蘭》這首詩的解釋

《木蘭詩》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克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拆,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弛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第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拖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詞句注釋

唧(jī )唧:紡織機的聲音。一說為嘆息聲,意思是木蘭無心織布,停機嘆息。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當(dāng)戶:對著門或在門旁,泛指在家中。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的梭子。

惟:只。

何:什麼。

憶:思念,惦記

軍帖(tiě):徵兵的文書。

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大點兵:大規模徵兵。

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當時北方呼父為「阿爺」。

願為市鞍(ān)馬:為,為此(指代父從軍)。市,買。鞍馬:馬匹和乘馬用具。《新唐書·兵志》載:起自西魏的府兵制規定從軍的人要自備武器、糧食和衣服。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辭:離開,辭行。

濺(jiān)濺:水流激射的聲音。

旦:早晨。

但聞:只聽見。胡騎(jì):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啾(jiū)啾:馬叫的聲音。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軍機,指戰爭。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一說金為刁斗,柝為木柝。李善註:「金,謂刁斗也。衛宏《漢舊儀》曰:晝漏盡,夜漏起,城門擊刁斗,周廬擊木柝。」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寒光:指清冷的月光。鐵衣:古代戰士穿的帶有鐵片的戰衣。

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明堂:皇帝用來祭祀、接見諸侯、選拔等所用的殿堂。

策勛十二轉(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餘。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麼。

不用:不為,不做。尚書郎:官名,魏晉以後在尚書台(省)下分設若干曹(部),主持各曹事務的官通稱尚書郎。

千里足:可馳千里的腳力,指好馬。一作「願借明駝千里足」,均指願得良騎速回故鄉。

郭:外城。扶:扶持。將:助詞,不譯。以上二句是說父母互相攙扶著到城外來迎接木蘭。

姊(zǐ):姐姐。

理:梳理。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霍(huò)霍:磨刀迅速時發出的聲音。一說,刀光閃動疾速貌。

著(zhuó):通假字 通「著」,穿。

雲鬢(bìn):像雲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

帖(tiē)花黃:當時流行的一種化妝款飾,把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或在額上塗一點黃的顏色。帖,同「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火伴:古時兵制,十人為一火,火伴即同火的人。

「雄兔」二句: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形容雄兔腳上的毛蓬鬆的樣子。迷離: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鬆的毛遮蔽的樣子。

「雙兔」二句:當兩只兔子一起在地上跑時便區別不出它們的雌雄。傍(bàng)地走,指在地上跑。以上四句通過雄兔雌兔在跑動時不能區別的比喻,對木蘭的才能和智慧加以贊揚和肯定,傳達了一種「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觀念。

二、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麼?問木蘭在惦記什麼?(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麼,也沒有在惦記什麼。昨天晚上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徵兵,那麼多卷徵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餘。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說不願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三、相關資料: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肆』 木蘭詞全文

木蘭詩 / 木蘭辭

南北朝:佚名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惟聞 通: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麼?問木蘭在惦記什麼?

(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麼,也沒有在惦記什麼。昨天晚上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徵兵,那麼多卷徵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

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餘。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說不願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

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出自:《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

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4)木蘭花的分辨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後魏,這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學者們大都認為,《木蘭詩》產生於北朝後期。

歷史背景: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

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

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

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

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

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人物介紹: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伍』 辛夷花與白玉蘭的區別是什麼

玉蘭花包括辛夷花,但辛夷花特指紫玉蘭,區別如下:

1、辛夷是小喬木或灌木,而玉蘭則為高大喬木;

2、辛夷花朵稍小,葉子也是更小些;而玉蘭的花朵和葉子較大;

3、辛夷的花萼(花瓣柄部的托片)與花瓣分別明顯,有面積很大的3片萼片,這些萼片常呈綠色披針狀。而玉蘭的萼片很小,幾乎不被人注意到;

4、辛夷的花瓣常「外紫而內白」,既不像白玉蘭的幾乎都是白,也不像紫玉蘭的都是紫紅。

辛夷花:

拓展資料:

玉蘭(Magnolia denudata Desr.),為木蘭目、木蘭科、木蘭屬落葉喬木,別名白玉蘭、望春、玉蘭花。 原產於中國中部各省,現北京及黃河流域以南均有栽培。木蘭科玉蘭亞屬,落葉喬木。花白色到淡紫紅色,大型、芳香,花冠杯狀,花先開放,葉子後長,花期10天左右。

中國著名的花木,南方早春重要的觀花樹木。上海市市花。玉蘭花外形極像蓮花,盛開時,花瓣展向四方,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為美化庭院之理想花型。

辛夷花又名望春花,木蘭、紫玉蘭。現在野生較少,在山東、四川、江西、湖北、雲南、陝西南部、河南等地廣泛栽培。落葉灌木,高三到四米。辛夷花色澤鮮艷,花蕾緊湊,鱗毛整齊,芳香濃郁。辛夷有散風寒的功效,可用於治鼻炎、降血壓;辛夷還是一種名貴的香料和化工原料,亦是一種觀賞綠化植物。

『陸』 木蘭花 李煜 賞析

1.關於李煜和他的創作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稱李後主。工書善畫,洞曉音律。前期與大、小周後感情甚篤,生活奢靡,常形之於吟詠。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煜繼父位為南唐國主,奉宋正朔,開寶八年 (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違命侯。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 (978)七夕,賜牽機葯,中毒而死。李煜入宋後,多以詞抒寫傷離惜別懷抱,寓寄故國之思、失國之痛、語言明凈,音韻流暢,能以對比、白描等手法表現人生感慨。王國維《人間詞話》評曰:「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了。」
後主前期詞作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後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後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
李後主的詞有這樣幾個特點:
A.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如果不是喪權辱國後成為囚徒,李煜可能永遠淪落為一個花前月下的風流文士,其詞也必然會失之淺薄少蘊,成為續寫「花間」詞的俗人。正是階下囚的生活,才使他後期詞褪去了宮廷生活的脂粉氣,抒發出一個亡國之君的悲傷。由於國亡家敗,不得不從政治的角度品嘗苦果,因此詠史抒懷的成分必然要熔鑄於詞作中。李煜在詞中毫不掩飾地描繪了被俘後的生活,傾訴了憤世之愁,亡國之恨,直到招來殺身之禍。他在詞中描寫了真實生活,真情實感,並對此加以形象化的藝術概括,使詞的影響力極大,感染力極強。可見,「真」是境界的基礎,也是藝術生命之所在。祛除矯情偽態,抒發胸中的真情,詩詞方能動人。李煜詞便是由於其「真情實性」而格外動人心魄的。
B.內情與外美的完美融合:只有內心的情與意的表達同外物的境與景相互融合,才能創造出「意與境渾」、情與景合的藝術形象,從而達到美的境界。李煜的詞「寓情於景而情愈深」,「語語明白如畫,而言外有無窮之意」。他擅長用白描、對比等手法,選擇特殊的審美意象,採用敘述、描寫、抒情等多種方式相結合,將眼前實景與心中虛景巧妙連結,一吐為快。
C.鮮明獨特的藝術形象:形象是意境構建的基本要素,形象要想鮮明生動,就必須是作者心中獨有、充滿著作者的情感與心血的。李煜在他的詞作中塑造了一個個真實而感人的「自我」形象,展現了他的內心世界。
2.關於《虞美人》的鑒賞
前人吊李後主詩雲:「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亡國之君,沒有什麼好說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後代留下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不衰。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篇。相傳後主於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葯,將他毒死。所以,這首《虞美人》,可說是後主的絕命詞了。
這首詞通篇採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詞人悲恨相續的心理活動。「春花秋月」,人多以為美好,可是,過著囚徒般生活的李煜,見了反而心煩,他劈頭怨問蒼天:春花秋月,年年花開,歲歲月圓,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完了呢?奇語劈空而下,然而,從後主處境設身處地去想,他對人生已經絕望,遂不覺厭春花秋月之無盡無休,其感情之極端悲苦可見。後主面對春花秋月之無盡時,不由感嘆人的生命卻隨著每一度花謝月缺而長逝不返。於是轉而向人發問:「往事知多少?」一下轉到社會現實中來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國當皇帝的時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沒有了,都消逝了,都化為虛幻了。他深深嘆惋人生之短暫無常。「小樓昨夜又東風」,縮筆吞咽。「又東風」點明他歸末後又過一年。時光在不斷消逝,引起他無限感慨。感慨什麼呢?「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筆呼號,是一聲深沉的浩嘆。夜闌人靜,幽囚在小樓中的人,倚闌遠望,對著那一片沉浸在銀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國之思,凄楚之情,湧上了心頭,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個失國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國之恨,表現出後主任情縱性,無所顧忌的個性,和他那種純真而深摯的感情。「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他遙望南國慨嘆,「雕欄」「玉砌」也許還在吧;只是當年曾在欄邊砌下流連歡樂的有情之人,已不復當年的神韻風采了。「只是」二字的嘆惋口氣,傳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亡國之音哀以思」,由於亡國,李煜由一國之主,跌落為階下之囚,他失去了歡樂,失去了尊嚴,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對家國和自己一生變化的痛苦的嘗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對比,隔句相承,反復對比宇宙之永恆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恆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將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曲曲傳出。
最後,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發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么?這個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並茂。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顯然,這首詞是經過精心結構的,通篇一氣盤旋,波濤起伏,又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結合成諧和協調的藝術整體。在李煜之前,還沒有任何詞人能在結構藝術方面達到這樣高的成就。所以王國維說:「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惟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刪稿》)可見李煜的藝術成就有超越時代的意義。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感之深,故能發之深,是感情本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以致使李煜為此付出了生命。
3.關於《浪淘沙》的鑒賞
據蔡候《西清詩話》謂本詞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寫:「南唐李後主歸朝後,每懷江國,且念嬪妾散落,鬱郁不自聊,嘗作長短句雲:『簾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幾下世。」從本詞低沉悲愴的基調中,透露出這個亡國之君綿綿不盡的故土之思,可以說這是一支宛轉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敘,先寫夢醒再寫夢中。起首說五更夢回,薄薄的羅衾擋不住晨寒的侵襲。簾外,是潺潺不斷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殘春;這種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夢里」兩句,回過來追憶夢中情事,睡夢里好像忘記自己身為俘虜,似乎還在故國華美的宮殿里,貪戀著片刻的歡娛,可是夢醒以後,「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卻加倍地感到痛苦。
過片三句自為呼應。為什麼要說「獨自莫憑欄」呢?這是因為「憑欄」而不見「無限江山」,又將引起「無限傷感」。「別時容易見時難」,是當時常用的語言。《顏氏家訓·風操》有「別易會難」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說「別日何易會日難」。然而作者所說的「別」,並不僅僅指親友之間,而主要是與故國「無限江山」分別;至於「見時難」,即指亡國以後,不可能見到故土的悲哀之感,這也就是他不敢憑欄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詞中,他說:「憑欄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眼前綠竹眉月,還一似當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復見,「憑欄」只能引起內心無限痛楚,這和「獨自莫憑欄」意思相仿。
「流水」兩句,嘆息春歸何處。張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間何處去,舊歡新夢覺來時」之句,「天上人間」,是說相隔遙遠,不知其處。這是指春,也兼指人。詞人長嘆水流花落,春去人逝,這不僅是本詞的結束,亦暗示詞人一生的即將結束。
李煜後期詞反映了他亡國以後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確實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訴說內心的極度痛苦,具有撼動讀者心靈的驚人藝術魅力。如本詞,即是以景起,由景到情,將夢境與現實、歡樂與愁恨交織抒敘;結尾深入一層,以自然界花落、水流、春歸比喻自身面臨的厄運。語言生動,純用白描,但卻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
4.談談李煜詞的感傷情調
「讀離騷,愁似湘江日夜潮」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名句,用這句詞來概括李煜詞的情調與風格是非常恰當的。
南唐後主李饅生性柔弱。多愁善感,再加上戲劇性的人生際遭。所以無論是早期還是晚期,他的作品都被染上了憂郁色彩,有的淡如輕煙,有的濃似雲霧.將人引入凄婉美麗的意境中。難怪有人認為;「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李煜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悲劇人物。
李煜流傳下來的作品不多,大概有32首左右,在這些詞中用得最多的字是「恨」與「愁」,再加上用了「哀」、「惆悵」、「斷腸」、「傷」的詞作一共有20多首。可見,李煜三分之二的作品在傾訴「恨」與「愁」,憂郁貫穿了他的一生,但在各個創作階段,其「恨」與「愁」的內涵、程度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將李煜的詞的感傷情調分為三個階段:閑愁——清愁——哀愁。
「自在花飛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句秦觀的詞來形容李煜前期詞風是再恰當不過了,淡淡愁緒閑似飛花,細如雨絲,朦朧寫意,清新雅緻,別有一番美感。王國維將詞人分為主觀與客觀兩種,而李煜作為一個典型的主觀詞人在作品中突出的是個性。他作品中反映的他所熟悉與熱愛的環境與生活,可以說這一時期的作品在文學價值上.水平高出溫、韋花間詞許多。詞風上清新自然,有獨特的魅力。「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這是李煜早期詞中的「閑愁」,有一些花間詞的痕跡,但已漸漸走出花間詞的濃艷華美。多用白描,淡筆勾勒,明凈自然,極有韻致;「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這是李煜中期作品中的「清愁」,這一時期詞作中的憂郁色彩漸濃,少了輕歌曼舞的描繪.少了吟風弄月的閑情,更多了「深秋」、「寂寥」等暗淡詞句,使人感到一派凄清與蒼涼;「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是李煜晚期詞中的「哀愁」。李煜一首《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開始了他充滿屈辱、淚水與無限哀怨的餘生。這首詞從立國寫到失國,從極樂寫到極悲,感情跨度很大,表達了一個歷經滄桑巨變,淪為囚徒的悲哀和悔恨,《破陣子》一詞是李煜詞作品中少數較有氣勢的作品之一,但它所滲透的只是巨大的傷痛,李煜詞中的「哀」也就由此開始。
李煜從亡國到被趙光義所害,作為宋室的階下囚,總是處於被壓迫被侮辱的境地。這一時期的作品充滿孤獨,寂寞,反映了他對屈辱現實的極端不滿與無奈。但作為亡國之君他只有以「哀怨」向殘酷的現實進行無言的抗爭.而《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他對自己悲劇一生寫下的悲歌。雖然故地故苑風貌依舊,三千里錦綉河山如今拱手讓人,物是人非怎不令人觸景生情。正所謂:「滿目河山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李煜的後期作品「真所謂以血書者。」這個時期的作品有著極高的藝術成就,它的魅力就在於這種血淚疑成的哀愁,正是它使後主詞在近千年的歲月中光彩不減.至今為無數文學愛好者所深愛。
5.李煜與晏幾道之比較(選自《齊齊哈爾社會科學》,作者馮艷紅,有刪節。)
李煜是南唐末代君主,也是一位著名的詞人,晏幾道是北宋初期的詞人。二者在生活閱歷、識見,性格等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所寫的詞卻風格迥異,意境與成就都相去甚遠。
兩位詞人都可以說是純情詞人,都有名文佳句流傳於世。有的甚至影響了後世詞人的創作風格。如晏幾道的《臨江仙》有「相尋夢里路,飛雨落花中」,「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清詞麗句,深婉沉著。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氣勢豪邁恢宏,流傳至今仍有影響力。
兩位詞人雖都經歷了由盛至衰,由地位顯赫到平民百姓或階下囚的劇變,但因有地位、環境的較大差距,影響了他們的詞作風格與意境。李煜雖是南唐末詞人,卻一洗「花間派」的胭脂氣,大有奔騰豪放深沉廣大之勢;晏幾道雖是宋初詞人,卻仍徘徊在花前月下,雖有發展創新,終未脫卻「花間派」的巢臼。
第一,詞作風格的不同
李煜的詞是純真天然不假雕飾,晏幾道的詞則是清辭麗句俊美風流。
李煜對一切事物的感受與表現全出於直覺,沒有任何逞才或分辨的意念,只是純真如實地寫出自身的感受而巳。無論寫宮廷宴樂、美人幽會,還是寫傷春懷人、悲秋寄慨,幾乎每首詞都演化成一個小故事。有人物,動作,細節的描寫,有具體的環境、實物,多是形象的畫面,具有情節性。同時,他在表達方式上擺脫了五代詞的濃詞麗句,不避口語,慣用白描。無論是亡國前還是亡國後的作品,無論是快樂之詞還是悲苦之語,都是如此。李煜詞作風格的另一特點是在表現手法上不斷創新,即命名是花間詞,也寓意深遠,表達深刻。
晏幾道的詞更多的是著意用力,用意雕飾又不露雕琢之跡,於自然之中,寓鑄煉之工。晏幾道擅於精心挑選字句入詞,通過字句的斟酌,著意使他的詞作表達更顯深沉,寓意深遠,耐人推敲。如「牆頭丹杏雨余花,門外綠楊風後絮」(《木蘭花》)兩句,全用名片語成,表面是寫院落內外景象,實際是寫牆內之人當初艷如丹杏,而今衰殘,已似雨余之花;門外之人生涯飄泊,有如風後不定的綠楊飛絮。對仗工整、精麗,又能盡工巧於矩度,寓流動於排偶,景象鮮明,喻比巧妙。
第二,詞作意境的差異
從意境方面講,二者詞中雖同樣有盛衰無常之感,但李煜詞往往能以極簡短的小令表達出深刻的悲慨,晏幾道的詞則表現的不那麼寬廣深厚。
李煜正是以他的赤子之心體認了人間最大的不幸,以他的閱世極淺的純真性情抒發了人生最深切的悲慨,所以他雖閱世甚淺,不失赤子心,卻能以其純真的感受直透世事蒼桑,以其任縱的性情對一切遭遇都有特別深刻強銳的感受。此外,在用詞造句方面李煜也往往使用一些氣象極為闊大的字眼,使詞的意境深遠宏大。具體說,李煜往往選擇概括性極強,以一當十的泛指意象,如家園、河山、甫國以及無限江山等,從而開闊詞的意境。至於鳳閣龍樓、雕欄玉砌,玉樹瓊枝,春花秋月等也絕非定指一時一地或某一具體的殿堂樓宇、草木節氣,而是泛指整個家園。意象外廷的寬泛性,更把具有通常意義的家仇國恨輸入讀者的感官,引起聯想,激發強烈的共鳴和同情心。
晏幾道的詞多以愛情為主要內容,抒發家庭盛衰之感,表達對個人不幸遭遇的悲慨。但他生活特定的時代,他的詞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時代面貌,只是社會性沒有李煜詞那麼寬廣深厚,沒有那種以己推人而及全人類的概括性。
第三,詞作在詞史上的地位不同
就李煜與晏幾道在詞史中所處的地位、所起的作用言,李煜對五代詞的發展,實有開拓之功;而晏幾道不僅未有開拓,反而使詞的意境轉趨狹隘了。
李煜詞在思想內涵上,以一己之悲哀寫出人生普遍存在的永恆與無常的感慨,直探人生核心,引起不同階層有相同感觸者的共鳴。李澤厚在《美學論集》中說:「作者從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出發,對整個人生的無常,世事的多變,年華的易逝,命運的殘酷……感到不可捉摸和無可奈何……這種相當錯綜復雜的感觸和情緒遠遠超出了狹小的個人身世之感而使許多讀者能從其作品形象中聯想和觸及到一些常有的廣泛性質,在感情上引起深刻同感」,這段話深刻洞悉了李煜詞豐厚的精神實質和哲理內涵。他開拓了博大、雄渾、明朗的境界,使微物小篇的詞作融入了一種極為高遠深摯的意境。
晏幾道的創作就詞的發展演進而言,是一種「迴流之嗣響」。北宋初期,長調盛行,柳永、蘇軾已經對詞做了開疆劈境的發展。晏幾道的詞不僅未曾追隨柳、蘇的開拓創新,甚至連晏殊和歐陽修在詞的潛移默化演進中所達到的引人感發聯想的深遠意境也難得一見。他的詞極少長調,多寫戀情與相思。李煜與晏幾道創作上的不同,是因為經歷的不同。李煜所經受的是國破家亡的急劇變化,而晏幾道經歷的是顯赫家族逐步衰落的漸變。因此,這就註定了晏幾道無法達到詞的思想性、藝術性的更高境界。

『柒』 《木蘭花》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木蘭花

晏殊

燕鴻過後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
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
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

這首詞借青春和愛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無常,細膩含蓄而婉轉地表達了作者的復雜情感。這是一首優美動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詞作,為晏殊詞的另類作品。

起句「燕鴻過後鶯歸去」寫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來,鴻雁春天往北方飛,黃鶯逢春而鳴,這些禽鳥按季節該來的來了,該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來過又走了。這里寫的是鶯語燕飛的春歸時候,恰逢鶯燕都稀,更覺悵惘。「鶯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繼散去,美好的年華與美好的愛情都不能長保,怎不讓人感慨萬千。「細算浮生千萬緒」一句從客觀轉到主觀,說對著上述現象,千頭萬緒,細細盤算,使人不能不正視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暫起,這兩句前後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兩句:「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這兩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詞句「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但旨意不同。作者此處寫的是對於整個人生問題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華、愛情與春夢的短長相比較,把親愛的人的聚難散易與秋雲的留、逝相對照,內涵廣闊,感慨深沉。

下片「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兩句寫失去美好愛情的舊事,是對上片感慨的具體申述,又是產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這樣使上下片的關系交互鉤連,自然過渡。「聞琴」,指漢代的卓文君,她聞司馬相如彈琴而愛慕他;「解佩」,指傳說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贈給情人。這兩句是說象卓文君、神
女這樣的神仙伴侶要離開,挽斷她們的羅衣也無法留住。隨後作者激動地呼出:「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意思是勸人要趁好花尚開的時候,在
花間痛飲消愁。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應,是對失去美與愛的更大的痛心。聯系晏殊的生平來看,他寫這件事,應該是別有寄託,非真寫男女訣別。宋仁宗慶
歷三年(1043),晏殊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握軍政大權。其時,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韓琦、富弼為樞密副使,歐陽修、蔡襄
為諫官,人才濟濟,盛極一時。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斷明察,又聽信反對派的攻擊之言,則韓琦先被放出為外官,范仲淹、富弼、歐陽修也相繼外放,晏殊則罷
相。對於賢才相繼離開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們的被貶,比作「挽斷羅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侶」。不宜「獨醒」、只宜「爛醉」,當是一種憤慨
之聲。

此詞化用前人的詩句,信手拈來,自然貼切。詞中的復雜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和襟懷。

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對著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麼,又是在想什麼呢?(木蘭回答道)我並沒有想什麼,也沒有思念什麼。
昨夜我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規模地徵兵,徵兵的名冊很多卷,上面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兄長,願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代父親去應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馬鞍下的墊子,南市買駕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北市買駕牲口的鞭子。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的流水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論功行賞)。木蘭被記了很大的功勞,賞賜了很多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麼,木蘭不願做官,只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木蘭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外城來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准備殺豬宰羊。開我東閣的門,坐我西閣的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對著窗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臉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地說:我們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把兔子耳朵拎起時,雄兔的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的兩眼時常眯著。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分辨得出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注釋
1. 唧唧(jī jī):紡車的聲音。
2.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杼:織布梭(suō)子。
3. 惟:同「唯」。只。
4. 軍帖:軍中的文告。
5. 可汗(kè hán):我國古代一些少數民族最高統怡者的稱號。
6. 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7. 爺:和下文的「阿爺」同,都指父親。
8. 願為市鞍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9.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10. 轡(pèi):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
11. 濺濺(jiān jiān):水流聲。
12. 朝、旦:早晨。
13. 胡騎(jì):胡人的戰馬。 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14.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15.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戰爭。
16.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過。
17. 朔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古時軍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18. 策勛十二轉: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十二轉為最高的功勛。
19. 賞賜百千強:賞賜很多的財物。強,有餘。
20.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麼。
21. 不用:不願做。
22. 願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23. 郭:外城。
24. 扶將:扶持。
25.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26. 霍霍(huò huò):磨刀的聲音。
27. 著:穿。
28. 雲鬢(bìn):像雲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
29. 帖花黃:帖同「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30. 火伴:同「夥伴」。同伍的上兵。當時規定若干士兵同一個灶吃飯,所以稱「火伴」。
31.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動彈。迷離,眯著眼。
32.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傍地走,並排跑。

『捌』 《花木蘭》的全文及翻譯

木蘭辭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免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解釋:

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麼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並沒有思念什麼。

昨夜我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王在大量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我木蘭沒有兄長,我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在起替代父親去應征。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嘩嘩聲。

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十年之後才得勝而歸。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郎這樣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好駱駝,藉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

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

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象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

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雄兔的腳喜歡亂搔亂撲騰,雌兔的兩眼老是眯縫著,當它們挨著一起在地上跑的時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誰雄誰雌呢?

(8)木蘭花的分辨擴展閱讀:

花木蘭主要講了一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

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參考資料:網路-木蘭詩

『玖』 請提供給我錢惟演的<木蘭花>的翻譯以及賞析.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覺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注釋] 鸞鏡:賓王有鸞,三年不鳴。夫人說懸鏡照之,鸞見影則鳴。芳尊:酒杯的美稱。
[譯文] 城牆上到處傳來鳥語,春水拍打著岸堤。芳草與綠楊相襯,如此美景年復一年何日終止?景色越美,我心中越愁腸百轉,傷心流淚。我也感覺到自己漸漸意志萎靡,對鏡自照,更加吃驚,眼見自己迅速變老。往年多病而有願意飲酒,如今憂傷,反而不願酒杯空著。
[詞譜]
[簡要評析] 這是錢惟演(977-1034)晚年遣懷之作。當時, 作者政治上失寵, 坐擅議宗廟被罷免平章事職務, 貶崇信軍節 度使,謫居漢東,心中鬱郁寡歡,因此處處流露出垂暮凄愴之感, 雖多「芳草」、「淚眼」、「鸞鏡」「朱顏」等脂粉之詞,但實際上是藉以抒寫官場上失意的傷感,全詞寫景抒情,上片以美景樂境寫愁情哀練,層層推進,直逼出「淚眼愁腸」之哭呼,下片以一「厭」一「恐」的反常心理和行為,深曲抒情,耐人尋味。上片以芳春美景襯托哀情,抒韶光易逝之感。下片發人生易去青春難再之慨。繪景生動逼真,抒情深婉感人。上片開頭兩句寫春景之明媚可人。首句寫高處鶯語,為聽覺形象,次句寫低處水波,為視覺形象。兩句詞便描繪出整體的空間形象,很能顯出作者的功力。三四句寫惜春戀春之痛苦心境,暗寓痛惜自己青春已逝的感慨,為下片的抒情作好鋪墊。下片寫自己漸覺衰老,對鏡自照更吃驚衰老之甚。後兩句寫無可奈何,只好借酒澆愁而已。情調雖低沉,卻頗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作者又用明麗的景色來反襯自己凄涼的心情,以及對於所光飛逝、生命無多的感傷。「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寫以借酒澆愁來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心境,又隱約地顯示了他對生命的留意,尤其傳神。
[作者簡介] 錢惟演(977-1034),字希聖,杭州臨安(今屬浙江)人。隨父歸宋,為右屯衛將軍,累遷翰林學士、樞密使、同中書門下章事。曾參編大型類書《冊府元龜》,是西昆派代表詩人,與楊億、劉筠等唱和,編成《西昆酬唱集》,風靡詩壇。《全宋詞》錄其二首。

『拾』 《戲題木蘭花》的譯文,不要鑒賞

紫房①日照胭脂拆②,素艷風吹膩粉③開。
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
白居易·版《戲題木蘭花》

①紫房:木蘭花如蓮,內白外紫心黃,故曰紫房。 ②拆:其花怒放,如建築物被「拆」開。③膩粉:施了脂粉的細膩的肌膚。

《戲題木蘭花》是一首七絕。這兩句是說,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紫色的花苞綻開了,吐出了美艷的花瓣,其怒放之態,如同一座精巧玲瓏的建築被「拆」開了;柔嫩、潔白的花朵,如同施了脂粉的女郎細膩豐腴的肌膚,在微風吹拂下輕輕地改變著形態。用美妙的比擬手法,寫生機盎然的木蘭花,給人一種動態的、勃發著青春活力的美,可謂匠心獨運,耐人吟味。

木蘭花又稱為女郎花,早春先葉開花,花瓣呈紫色,內近白色或粉紅色。詩人吟頌常因為其形狀,或借其名,多姿多彩。白權居易寫它「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把花和人一起寫的非常巧妙。

熱點內容
惠水花卉群 發布:2025-05-14 23:36:50 瀏覽:27
櫻花淚改 發布:2025-05-14 23:36:12 瀏覽:667
玫瑰花珠寶 發布:2025-05-14 23:33:48 瀏覽:254
佛手綠植意義 發布:2025-05-14 23:25:17 瀏覽:937
客廳里綠植超過1米八 發布:2025-05-14 23:22:55 瀏覽:297
戴梅花表的都是什麼人 發布:2025-05-14 23:22:54 瀏覽:834
七夕坐飛機 發布:2025-05-14 23:05:18 瀏覽:174
辦公綠植養護 發布:2025-05-14 23:05:11 瀏覽:475
梅花彩色畫 發布:2025-05-14 23:04:24 瀏覽:54
非洲牡丹盆景 發布:2025-05-14 23:03:37 瀏覽: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