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減字木蘭花.競渡》黃裳的賞析 分析此詞藝術手法的表達效果
首先我把原詞給你打下來:
減字木蘭花·競渡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版柳渚。鼓擊春雷,直權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賞析綜述如下:
《減字木蘭花·競渡》是一首詞,作者是北宋黃裳。這首詞以龍舟競渡為題材,上片寫競渡,下片寫奪標,採取白描手法,注意通過色彩、聲音來刻畫競渡奪標的熱烈緊張氣氛。
這首詞採用的藝術手法是白描,起作用和好處是:
此詞採取白描手法,注意通過色彩、聲音來刻畫競渡奪標的熱烈緊張氣氛。同時,詞還反映了人們熱烈緊張的精神狀態。龍舟飛駛,鼓擊春雷,這是寫參與競渡者的緊張行動和英雄氣概。歡聲震地,是寫群眾的熱烈情緒。銜標而歸,是寫勝利健兒充滿喜悅的形象與心情。如此以來真實地再現了當日龍舟競渡、觀者如雲的情景。詞寫得這樣生動,如果作者沒有親臨現場的實感,是寫不出來的;如果作者雖有實感,但在藝術上,缺乏剪裁的匠心、捕捉印象的功夫和渲染氣氛的筆力,那麼也是難以寫得這樣有聲色、有層次、有氣勢,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的。
如還有疑問,請您追問!
Ⅱ 減字木蘭花.黃裳
LZ在此提出的是北宋黃裳所作《減字木蘭花·競渡》的有關問題,他的全首詞內容如下: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
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
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黃裳這首詞描繪的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盛況。
上篇寫的是競渡。比賽開始,「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一群紅旗高舉的龍舟,從柳陰深處的小洲邊飛駛而出。「飛出」二字用得生動形象,令人彷彿可以看到群舟競發的實況,這時各條船上的鼓手都奮力擊鼓,鼓聲猶如春雷轟鳴。龍舟沖破浩渺煙波,向前飛駛,再從遠處轉回。「直破煙波遠遠回」句中的「直破」兩字寫出了船的凌厲前進的氣勢。
下篇寫的是奪標。一條龍舟首先到達終點,「歡聲震地」,岸上發出了一片震地的歡呼聲,健兒們爭戰奪標的英雄氣概,簡直使千萬人為之驚駭退避。「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錦標,是高竿上懸掛的給予競渡優勝者的賞物。「銜」是龍舟的龍形生發出來的字眼,寫得饒有情趣。
龍舟競渡在我國古代雖很流行,但詩詞中反映不多,因此,黃裳這首《減字木蘭花》詞,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Ⅲ 減字木蘭花 競渡 宋 黃裳 運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請賞析其修辭效果
對偶,
Ⅳ 黃裳《減字木蘭花 競渡》翻譯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賞析
黃裳的這首詞以龍舟競渡為題材,頗具歷史價值。龍舟競渡,即賽龍船。相傳偉大詩人屈原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人民為了紀念他,每逢端午節,常舉行競渡,象徵搶救屈原生命,以表達對愛國詩人的尊敬和懷念。這一活動,後來成為民間的一種風俗。當地居民准備輕便快船,選拔優秀船員,到節日,在附近江河舉行競賽活動。男女老幼,官員百姓,紛紛集聚賽區觀賞助興。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已有關於競渡的記載。宋耐得翁《都城紀勝》一書,專門記載南宋京城杭州的各種情況,其「舟船」條有雲:「西湖春中,浙江秋中,皆有龍舟爭標,輕捷可觀。」龍舟競渡時,船上有人高舉紅旗,還有人擂鼓,鼓舞劃船人的士氣,以增加競渡的熱烈氣氛。這種萬眾歡騰的場面吸引了歷代的詩詞作者。黃裳很喜歡寫自然景色,賽龍舟的場面也吸引了他,他的這首《競渡》,就是描寫龍舟競渡奪標的實況。
上片寫競渡。「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競賽開始了。一群紅旗高舉的龍舟,從柳陰深處的小洲邊飛駛而出。「飛出」二字用得生動形象,令人彷彿可以看到群舟競發的實況,賽船上迎風招展的紅旗,耀眼奪目,首先映入眼簾。由於沙洲上濃密的柳蔭遮蔽視線,賽船就象從柳蔭中飛駛而出。「渚」,水中間的小洲。點出楊柳渚,既是以景色相襯托,也為了表明節候。作者這里用「飛出」來形容那急劃而來的賽船,真實地反映了參觀者的感受。
「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競渡時,每艘船上不僅有人高舉紅旗,還有鼓手擊鼓以統一劃船的節奏。一艘賽船里有好多名劃槳手。他們之間,全靠鼓點來協同動作。所以作者說,賽船上的擊鼓聲,像春雷一樣震響,它們沖破籠罩著江面的水氣,遠遠地傳向四面八方,在空中回盪。「直破」二字寫出了船的凌厲前進的氣勢。這樣,就渲染了競賽的緊張氣氛。
下片寫奪標。競賽,以先到達目的地的獲得錦標。競渡的高潮出現在賽船駛近錦標,勝負將見分曉的時刻:「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人山人海的觀眾為優勝者發出了驚天動地的喝彩聲。在這種震耳欲聾的助興聲中,一馬當先的龍舟上的競渡者,正在拚命地劃動船槳,向終點猛沖,表現出不顧一切、勇往直前的決勝精神。健兒們爭戰奪標的英雄氣概(爭戰氣),簡直使千萬人為之驚駭退避。看來,有成千上萬的觀眾看得驚心動魄。這里,作者只用了十一個字,就把競渡中最壯觀的場面連同它的緊張激烈的氣氛和驚心動魄的聲勢和盤托出來了。
「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古時的錦標,也就是一面彩緞的獎旗,一般都懸掛在終點岸邊的一根竹竿上,是給予競渡優勝者的賞物,從龍舟上就可以摘取到。在作者描繪的這場競渡中,「金碧樓西」的岸邊,就是掛錦標的位置。如金似碧(碧玉),形容這座樓閣的富麗。優勝者終於搶先到達終點,從那裡「銜得錦標第一歸」,勝利返航。為什麼用一個「銜」字呢?「銜」,用嘴含住的意思。古時的龍舟,船頭上雕有象徵性的龍頭裝飾。看來,優勝者奪得錦標以後,就將它懸掛在船頭的「龍頭」上,活像一條真龍將錦標上端含在嘴裡似的。「銜」是龍舟的龍形生發出來的字眼。用這個「銜」字,饒有情趣,是傳神之筆。
此詞採取白描手法,注意通過色彩、聲音來刻畫競渡奪標的熱烈緊張氣氛。同時,詞還反映了人們熱烈緊張的精神狀態。龍舟飛駛,鼓擊春雷,這是寫參與競渡者的緊張行動和英雄氣概。歡聲震地,是寫群眾的熱烈情緒。銜標而歸,是寫勝利健兒充滿喜悅的形象與心情。如此以來真實地再現了當日龍舟競渡、觀者如雲的情景。詞寫得這樣生動,如果作者沒有親臨現場的實感,是寫不出來的;如果作者雖有實感,但在藝術上,缺乏剪裁的匠心、捕捉印象的功夫和渲染氣氛的筆力,那麼也是難以寫得這樣有聲色、有層次、有氣勢,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的。
Ⅳ 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減字木蘭花· 競渡黃裳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
小題1:「飛」字形容賽船急劃而來的速度,令人彷彿可以看專到群舟競發的實況;「破」字寫出了船的凌厲前屬進的氣勢。兩個字渲染出競賽的緊張氣氛。 小題2:此詞採取白描手法,通過色彩、聲音來刻畫競渡奪標的熱烈緊張氣氛。同時反映了人們熱烈緊張的精神狀態。龍舟飛駛,鼓擊春雷,寫出了參與競渡者的緊張行動和英雄氣概。
Ⅵ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 減字木蘭花競渡 黃 裳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
(1)「飛」字寫出諸多競渡的船隻在比賽開始的瞬間從柳陰深處飛駛而出,沖破浩渺煙波,內向前競發的實況。容 (2)此詞主要通過描繪色彩、聲音來刻畫競渡奪標的熱烈緊張氣氛。
Ⅶ 為什麼在黃裳之前就有九陰真經
黃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進士第一。歷官端 黃裳 明殿學士、禮部尚書。卒贈少傅。其詞語言明艷,如春水碧玉,讓人心醉,觀賞把玩不已。代表作有《賣花聲》、《永遇樂》([一]、[二])、《宴瓊林》(一)、《喜遷鶯》(二)、《減字木蘭花》、《漁家傲》(三)、《蝶戀花》([五]、[十三])等,其中以《減字木蘭花》為最著名,流傳很廣。該詞寫龍舟競渡奪標的場景,以紅旗、綠柳、煙波、金碧西樓等富有特色的景物和鼓擊、歡聲等震耳欲聾的聲響來渲染熱烈的氣氛和緊張的行動,再現了當時的火暴場面:「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其震動人心的效果可與潘閬那首著名的描寫錢塘江潮的《酒泉子》相媲美。有《演山先生文集》,其詞結為《演山詞》。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風靡全國幾十年,記者從江西崇仁縣文博所獲悉,該縣發現一處宋代古墓,經查古墓墓主竟然是金庸小說中的一位世外高人黃裳,金庸偽托其創作的《九陰真經》,更是被奉為武林絕學。據介紹,在正在進行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崇仁縣考古人員在該縣許坊鄉黃坊村鍋形山發現了北宋文學家、詞人黃裳的墓葬。經過考證,黃裳的墓葬原在撫州宜黃縣,清道光十八年因宜黃遷縣而改葬崇仁縣黃坊村鍋形山。後來,黃裳墓葬被盜,其崇仁縣黃坊村的後裔進行了重修。現在,崇仁縣黃坊村有「黃氏宗祠」,所奉始祖即黃裳,村民還保存有黃裳畫像。 經考古人員考證,黃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北宋神宗五年(1082年)狀元,為官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卒贈少傅。黃裳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和詞人,其詞語言明艷,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詞》,詞作以《減字木蘭花》最為著名,流傳甚廣。
小說人物
黃裳在金庸的《射鵰英雄傳》里是個著成《九陰真經》的絕世武學奇才。 徽宗皇帝於政和年間,遍搜普天下道家之書,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稱為『萬壽道藏』。 黃裳 而委派刻書之人,便叫做黃裳,他是一名文官。因害怕這部大道藏刻錯了字,皇帝發覺之後不免要質其死罪,所以就逐字逐句極為細心的校讀。不料想這么讀得幾年下來,他居然便精通天下道學,更因此而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他無師自通,修習內功外功,竟成為一位武功大高手。此時波斯(今伊朗)的摩尼教(後明教)傳入中土,徽宗皇帝因只信奉道教,便下旨要黃裳派兵去剿滅摩尼教。不料摩尼教的教徒之中,著實有不少武功高手,眾教徒打起仗來更是人人拚命,不似朝廷官兵那般貪生怕死,打了幾仗,一眾官兵接連吃了敗仗。黃裳心下不忿,便親自去向摩尼教的高手挑戰。起初黃裳因武功古里古怪(因為是自創的),對方誰都沒見過,結果當場打死了摩尼教的幾個法王、使者。但雙拳難敵四手最後黃裳也受了重傷,拚命突圍才逃過一劫。摩尼教的人氣不過,便將黃裳的父母妻兒殺了個乾乾凈凈。 後黃裳逃到了一處窮荒絕地,躲了起來。將那數十名敵手的武功招數,一招一式全都記在心裡,苦苦思索破解的方法。也不知過了多少時候,終於所有敵人的武功路數盡皆被他破解。此時的黃裳十分高興,料想這些敵人就算再一擁而上,他也對付得了。於是出得山來,去報仇雪恨。不料此時的仇家均已死去,黃裳心想:『原來我也老了,可也沒幾年好活啦。』後來他又花了這幾十年時間,創出了包含普天下各家各派功夫的武學,過得幾年,黃裳因染上了那誰也逃不過的瘟疫,即將不久於人世。他想這番心血絕不可就此湮沒!遂將畢生所學著成《九陰真經》傳之後世。 《射鵰英雄傳》中所說的黃裳真有其人。近人陳國符先生《道藏源流考》中考證宋徽宗訪求天下道教遺書刻板的經過頗詳。徽宗於政和三年下詔天下訪求道教仙經,所獲甚眾。政和五年設經局,敕道士校定,送福州閩縣,由郡守黃裳役工鏤板。所刊道藏稱為《政和萬壽道藏》,共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 黃裳,字晟仲,人稱演山先生,福建延平人(今福建南平),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八十七。《演山先生神道碑》中說他:「頗從事於延年養生之術。博覽道家之書,往往深解,而參諸日用。」 黃裳刊印道藏的名氣很響,後來明教刊印經書,也借用他的名字。陸游《渭南文集卷五·條對狀》:「明教偽經妖像,至於刻版流布。假借政和中道官程若清為校勘、福州知州黃裳為監雕。」
Ⅷ 賞析黃裳的《減字木蘭花.競度》中的修辭
龍舟競渡,即賽龍船,相傳起源於悼念投汨[mì]羅江自盡的偉大詩人屈原。江南各地每逢陰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都有龍舟競賽的習俗。當地居民准備輕便快船,選拔優秀船員,到節日,在附近江河舉行競賽活動。男女老幼,官員百姓,紛紛集聚賽區觀賞助興。這種萬眾歡騰的場面吸引了歷代的詩詞作者。黃裳很喜歡寫自然景色。賽龍舟的場面也吸引了他,他的這首《競渡》,就是反映這一題材的作品。 競賽,以先到達目的地的獲得錦標。看,「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競賽開始了。賽船上迎風招展的紅旗,耀眼奪目,首先映入眼簾。由於沙洲上濃密的柳蔭遮蔽視線,賽船就象從柳蔭中飛駛而出。「渚[zhǔ]」,水中間的小洲。點出楊柳渚,既是以景色相襯托,也為了表明節候。作者這里用「飛出」來形容那急劃而來的賽船,真實地反映了參觀者的感受。 聽,「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競渡時,每艘船上不僅有人高舉紅旗,還有鼓手擊鼓以統一劃船的節奏。一艘賽船里有好多名劃槳手。他們之間,全靠鼓點來協同動作。所以作者說,賽船上的擊鼓聲,象春雷一樣震響,它們沖破籠罩著江面的水氣,遠遠地傳向四面八方,在空中回盪。這樣,就渲染了競賽的緊張氣氛。 競渡的高潮出現在賽船駛近錦標,勝負將見分曉的時刻:「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人山人海的觀眾為優勝者發出了驚天動地的喝彩聲。在這種震耳欲聾的助興聲中,一馬當先的龍舟上的競渡者,正在拚命地劃動船槳,向終點猛沖,表現出不顧一切、勇住直前的決勝精神和英雄氣概(爭戰氣),看來,有成萬的觀眾看得驚心動魄。這里,作者只用了十一個字,就把競渡中最壯觀的場面連同它的緊張激烈的氣氛和驚心動魄的聲勢和盤托出來了。 古時的錦標,也就是一面彩緞的獎旗,一般都懸掛在終點岸邊的一根竹竿上,從龍舟上就可以摘取到。在作者描繪的這場競渡中,「金碧樓西」的岸邊,就是掛錦標的位置。如金似碧(碧玉),形容這座樓閣的富麗。優勝者終於搶先到達終點,從那裡「銜得錦標第一歸」,勝利返航。為什麼用一個「銜」字呢?「銜[xián]」,用嘴含住的意思。古時的龍舟,船頭上雕有象徵性的龍頭裝飾。看來,優勝者奪得錦標以後,就將它懸掛在船頭的「龍頭」上,活象一條真龍將錦標上端含在嘴裡似的。用這個「銜」字,是傳神之筆。 這首詞寫得這樣生動,如果作者沒有親臨現場的實感,是寫不出來的;如果作者雖有實感,但在藝術上,缺乏剪裁的匠心、捕捉印象的功夫和渲染氣氛的筆力,那麼也是難以寫得這樣有聲色、有層次、有氣勢,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的。
熱點內容
長發卷櫻花
發布:2025-05-18 02:44:56
瀏覽:993
七夕旅程
發布:2025-05-18 02:44:14
瀏覽:344
風動牡丹
發布:2025-05-18 02:14:23
瀏覽:717
意境畫荷花
發布:2025-05-18 02:10:42
瀏覽:909
七夕用的歌
發布:2025-05-18 02:10:41
瀏覽:312
盆栽箬竹
發布:2025-05-18 02:10:06
瀏覽:93
我心目中的七夕
發布:2025-05-18 02:01:53
瀏覽:416
北京碧溪花卉
發布:2025-05-18 01:55:19
瀏覽:6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