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海棠碗
⑴ 乾隆年制的青花瓷酒杯什麼樣子的才算是真的
乾隆朝青花瓷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典型乾隆器,一類是乾隆仿古器。典型乾隆器生產量極大,是當時社會大眾生活用瓷、陳設用瓷、外銷出口瓷的主體。其承襲康熙、雍正青花的特點,並在其基礎上繼續發展創新、提高,體現在製作技巧上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從工藝製作上看,其胎體的成型、青料的繪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絲不苟,精工細做,精益求精。乾隆仿古瓷不像雍正仿古瓷要求那麼嚴格,但產量卻遠大於雍正朝。仿古的方法基本沿襲前朝,放的最多的是明宣德青花瓷。 乾隆官窯青花瓷既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民窯青花種類豐富,色彩亮麗,畫面多樣,造型新奇,精瓷與粗瓷的差別很大。 傳統的白地青花外,乾隆朝的青花還是派生出許多新品種,把原有的傳統工藝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如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紅、青花鬥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紅、黃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藍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藍地青花加紫、藍地白花、灑藍地開光青花、仿木紋青花等。其中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紅這三個品種較多。官窯和民窯中高檔瓷器的胎土淘洗精細,在中小器物的胎骨中找不到未粉碎的瓷石顆粒。胎骨潔白緻密,胎釉交界處無火石紅。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 中高檔瓷釉色白中泛青,氣泡細小,釉面光潔瑩潤,也有一些製作不夠成功的作品,釉呈漿白和灰青色。有部分官窯和民窯瓷器圈足上塗抹一層護胎釉,多數呈黑色,也有醬色、褐色等。乾隆以後圈足上塗抹護胎釉的現象就比較少見了。 官窯和民窯中高檔瓷器的圈足有多種,一般而言,盤碗仍採用滾圓的泥鰍背圈足,但不再像雍正朝圈足著地面小,而是略有一個比較寬的著地面;瓶尊類器物圈足有一個明顯的著地面,平面兩邊經打磨,呈一個無稜角的倒梯形;壇罐類器物圈足呈倒梯形,打磨粗糙。
故宮藏清乾隆仿宣德青花松竹梅紋盤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穩定、渾厚、沉著」而著稱,使用國產青料繪制。早期發色與雍正青花差別不大,略見暈散,但比雍正時期穩定;中期呈色穩定明快,為純藍色;後期呈色較為厚重沉悶,無明快清麗之感。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以及漿胎青花,但數量不多。 乾隆仿明代瓷中在青料上與真品有著明顯的區別。明萬曆以前的青花中有有黑褐色斑點,特別是使用「蘇麻離青」料繪畫的青花瓷,黑褐色斑點深入胎骨,大小不等,這是因為青料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鐵而形成的。明萬曆以後發明了火烤法,能夠把氧化鐵從青料中分離出去,故中高檔瓷中不見黑褐色斑點。雍正、乾隆時期仿明永宣青花氛圍較濃,把永宣青花中的黑褐色斑點也認為是美的特徵而予以模仿,其辦法就是在認為該有斑點的地方使用青料重筆點染。永宣青花斑點與雍、乾青花斑點有著不同特徵。永宣青花斑點成黑褐色,大小不一呈不規則狀,而雍、乾青花斑點呈藏青色,大小一致且分布非常有規律。乾隆青花既有繼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樣,也有仿製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式樣,仿古銅器式樣,外銷式樣,還有創新式樣,造型千姿百態,應有盡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陳設觀賞瓷、文房用具等。整體講究上下對稱、規矩。由於創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渾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藝技巧上遠遠超過了康、雍青花。 盤碗類:有圓口、敞口、花口、菱花口、板沿鏤空、腰圓形、高足形,攢盤(9件)、暖盤、蓋碗等。器足一般比雍正青花寬厚,足根有滾圓和矢狀兩種,前者居多,但不如雍正青花的足根圓滑。 文房用具類:筆筒分直口和敞口兩種,尺寸上沒有康熙、雍正兩朝高大,形體要小。筆洗有瓜式、葉式、雙耳三足小洗、竹節式、海棠花式,墨床有書卷式、方形委角、六方委角。盒類一般上下結合緊密。此外,還有筆架、筆舔、水盛。這些文房用具雖然尺寸不大、但製作很精巧。 瓶類:有玉壺春瓶、賞瓶、梅瓶(有帶蓋有不帶蓋兩種),直頸瓶、長頸撇口瓶、棒槌瓶、盤口瓶、洗口瓶、蒜頭瓶、膽瓶、馬蹄瓶、琮式瓶、燈籠式瓶,雙連瓶(創新式樣)、六連瓶、七孔瓶、天球瓶、轉心瓶(腹部多有鏤空)、四方委角瓶、葫蘆瓶、三孔葫蘆瓶、綬帶耳葫蘆扁瓶、天圓地方葫蘆瓶、活環葫蘆瓶(創新式樣,既在瓶的束腰處有一圓環,可左右移動)、壁瓶、葫蘆式壁瓶、雙耳壁瓶、寶月瓶、雙耳寶月瓶、蝠耳扁瓶、折角方瓶、貫耳瓶、貫耳六方瓶、出戟八方瓶、獸耳銜環方瓶、雙耳大扁瓶、鳳耳瓶、象首耳瓶、甘露瓶等。賞瓶和壁瓶在當時大量出現,壁瓶又叫掛瓶、轎瓶,造型多呈扁平狀,背面有孔可穿系。乾隆青花的各式瓷瓶最大特點是往往在頸部加雙耳,它使器形更中勻稱完美。這種造型風格對嘉慶以後各朝的瓷器製作有很大影響。 壺類:有各式茶壺,壺形較雍正時期的壺大,蓋面多數隆起。還有執壺、僧帽壺、葫蘆壺式兩截壺、各種形狀的小鼻煙壺等。 尊類:有雙耳鹿頭尊(因形似鹿頭而得名)、獸耳銜環尊、鳩耳尊、貫耳大尊、敞口尊、燈籠尊、魚簍尊、象耳尊、石榴尊、鏤空交泰尊、三犧尊、包袱尊等等。尊胎體厚重,形體高大,造型古樸。 仿明代永樂青花式樣的有:青花描金纏枝花紋碗。 仿明代宣德青花式樣的有:青花錦紋壯罐、折枝花果紋執壺、人物圖盤,後兩種均六字篆書本朝官款「大清乾隆年制」。 仿古銅器式樣的有:爵杯、盉壺、爐、尊、花觚等。花觚造型普遍比雍正時期的高,較康熙時期的矮。 乾隆青花還有一些常見造型:小酒蠱、高足蠱、杯、雙耳方杯、鏜鑼洗、格碟、盞托、三足盆托、渣斗、盆奩、八方奩、七孔花插、八方花插、書燈、雙半圓幾、缽缸、蓋缸、獸耳圓花盆、蟋蟀罐、綉墩等。 總體上看,乾隆青花造型已達到無物不備的境地,秀巧的壁瓶、高雅的賞瓶、精湛的鏤空轉心瓶,以及成雙成對的大型陳設瓷如瓶、尊等都非常華美壯觀,小件器皿製作上有新意,大件器皿端莊古樸,華貴典雅。乾隆青花紋飾繪畫筆法與雍正相似,有勾勒平塗和勾勒填色後再點染等方法,分別應用於不同題材的作品上。勾勒線條平滑均勻,但與康熙紋飾比較,缺乏力度與生氣。 乾隆仿明代瓷,在紋飾上還是比較接近明代作品的,但在畫風上有較大差距。在仿明宣德青花中,對原有紋飾略加改造使之程式化,如將花卉的葉子畫得大小一樣,和真品比較,工緻有餘而趣味不足。 乾隆紋飾種類很多,有縟麗繁密,猶如織錦的;有畫面恢宏,橫刀立馬的;有錦地開光,內繪主畫的;有在青花紋飾上罩較淡色釉的;有在同一器物上同時使用青花、鬥彩、雕鏤、色釉等多種裝飾手法的。為了突出瓷器精品的高貴,不計成本,極盡表現之能事。 乾隆官窯青花裝飾風格細膩,具宮廷畫的格式、文人畫的趣味。紋飾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為主,富麗繁密,細致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層圖案裝飾,有的多達數十層。無論是寫意還是變形,都畫工嚴整細膩,紋飾清晰,排列整齊,具有圖案畫的效果。另外,經常看到一些盤、碗採取里外繪畫的裝飾手法,如青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盤、青花里外纏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雲團花外淺藍地盤、里青花纏枝寶相花外霽藍盤等,這種裝飾手法在晚清瓷器也常出現。在乾隆青花的紋飾中,吉祥圖案增多也其特點之一,就是用各種動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諧音,畫出象徵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紋飾,如蝙蝠與「福」通,魚與「余」通,松鶴表示長壽,鴛鴦表示成雙成對等。可說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另外「山高水長」、「萬壽無疆」等寓意長壽的文字也經常出現。 常見的紋飾有:纏枝蓮、雲龍、八寶、荷蓮、三果圖、勾蓮、折枝蓮、把蓮、纏枝牡丹、折枝桃、四季花卉、花蝶、花果、海石榴、九桃、雲蝠、寶相花、朵花「壽」字、魚藻、菊花蝴蝶、竹石、桃蝠、蕉葉、松竹梅、博古、梵文、詩句、過枝梅、鵲梅、鷺蓮、蘆雁、獅球紋、團鶴、穿花龍、穿花鳳、穿花龍鳳、松鼠葡萄紋等。 仿古銅器紋飾有:回紋、夔紋、獸面紋、饕餮紋等。多數是用在琢器上。 人物紋:有山水人物、柳下釣魚、漁家樂、八仙過海、山水牧樵、人物樓閣、嬰戲紋等。人物頭部多採用渲染手法。 乾隆時期外銷瓷特別興盛,此時的外銷青花瓷中經常出現西洋畫。這些西洋畫可分為徽章、人物、船舶、花卉四類。 徽章瓷是繪有徽章的外銷瓷,一般都是西方貴族定購使用的。由於他們出價比同類瓷器高,所以徽章瓷比同類瓷器更為精美。徽章一般繪在整個畫面的中心位置。乾隆早期的徽章畫得比較大,幾乎占滿了畫面,周圍的花則是輔助性的,但也畫得非常精緻。乾隆中後期,徽章畫得比較小,周圍的花相對而言則畫得比較大,從徽章與周圍花的大小來看沒有主次之分,從徽章與周圍花的精緻程度來看都是使用極細的毛筆繪制,從徽章的內容來看多為動物,從徽章定購的主人來看有貴族、公司和財團等。 人物瓷又可分為神話、宗教、風俗三類。以神話為題材的畫,主要繪的是希臘、羅馬的神話;以宗教為題材的畫,主要繪的是聖經故事,如耶穌受難、復活等故事;以風俗為題材的畫,主要描繪歐洲人日常生活,如狩獵、收獲等。 船舶瓷是以航行中的船舶為紋飾的外銷瓷,有的船上繪有國旗,有的描繪船離碼頭的告別圖,有的描繪狂風惡浪行船圖,還有的在一個瓷器上的不同面,連貫地以中國畫形式把不同場景的行船圖描繪在上面,以船錨為邊飾,這種經中國人再創造的船舶瓷在當時十分流行。 花卉瓷是以花卉為紋飾的外銷瓷。以花卉作為瓷器紋飾本是中國瓷器的傳統,但是到了乾隆時期,外銷歐洲的瓷器開始大量出現新的花卉圖,這主要是依照西方商人提供的樣本摹畫的。一般來說,中國畫匠開始是力求忠實原作,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以中國花卉技法為依據,逐漸對不可合理的部分進行修飾,最後形成一種中西合璧式的新花卉。乾隆官窯瓷器款識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種,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顯多於「乾隆年制」四字款。「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書款一般用於彩瓷上。「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書多於楷書。「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於仿古瓷上,青花篆款為主。高足盤、高足碗、雙連瓶一般是在足內寫篆書六字橫款。 乾隆青花楷書款字體端莊,落筆利落,早期款字與雍正時期如出一人之手。青花篆書款筆畫平直,橫豎粗細一致,轉角熟練,不留停落痕跡。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暈散現象,中期為純正藍色,晚期則藍中含灰。 「大清乾隆年制」款雙行多無邊圈,三行則多雙圈。「乾隆年制」款多雙圈。楷書款有六字雙行、三行雙圈,也有四字雙行雙圈或雙框。 民窯款也多書「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體不夠漂亮,位置不夠規則,與官窯款比較,有很大的差距。堂名款、花押款之多與康熙時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有的民窯青花器物上具體寫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叄年孟夏月制用春生」。 外銷瓷一般都不落年號款。 乾隆仿明代款識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堂名款主要書寫在盤、碗、碟等小件器皿上。有:「和暉堂制」、「旭華堂」、「百一山房」、「澹寧齋」、「彩秀堂制」、「浴硯書屋」、「志勤堂」、「慶目堂」、「忠信堂」、「彩潤堂」等。另外如「景慎堂」、「養和堂」、「彩華堂」、「避暑山莊」、「寧靜齋」、「寧晉齋」、「寧遠齋」、「百一齋」、「詠梅閣」、「敬畏堂」、「一善堂」、「雅雨堂」、「退思堂制」等款的瓷器製作精美,應視為官窯瓷。
⑵ 記得雨中逢,記得青花傘。記得橋頭白海棠,零落無人管。 記得枕邊詩,記得寒冰碗。記得同燒此夜香,一任
好美!講不清,表達不行,就是看到這詞忍不住進來贊揚下,如果不是為了版語文的閱讀理解題目,你自權己讀完之後是什麼感覺,有什麼畫面,那就是他要表達的了,詞也好詩也好,美就美在能夠勾勒出你心中的那副圖,那個場景,那段故事,那個人…沒什麼標准答案吧
⑶ 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是什麼
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是青花瓷、粉彩瓷、玲瓏瓷、色釉瓷。
1、青花瓷:青花瓷是釉下彩的傑出代表,於元代發展成熟。由於青花瓷色釉素雅、輸出范圍廣、存世數量大而成為景德鎮傳統瓷之首。
2、粉彩瓷:粉彩是景德鎮創制的新品種,其發展素有「始於康熙、精於雍正、盛於乾隆」之說。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種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細,色彩柔和,皴染層次多。大多數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繪紋飾。以花蝶圖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
3、玲瓏瓷:玲瓏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在景德鎮湖田窯的宋代遺物中,可以見到鏤空的器物殘片。明永樂年間,景德鎮開始正式生產玲瓏瓷。由於工序繁雜、雕刻難度大,成品率低,玲瓏瓷成為當時皇室專用瓷。
4、色釉瓷:中國是使用顏色釉料裝飾陶瓷最早的國家之一,隋唐時期就有南方越窯的青瓷和北方的「唐三彩」。入宋後,各地名窯輩出,色釉的品種增多,以景德鎮影青瓷最具特色。元代瓷胎原料的改進,為高溫顏色釉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能。
(3)青花海棠碗擴展閱讀:
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的發展:
1、青花瓷: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成立了十大瓷廠,逐漸成為日用瓷生產重鎮。其中,人民瓷廠生產的「青花梧桐餐具」套件多次獲獎,並行銷60多個國家。時至今日,在景德鎮仿古瓷的生產中,青花瓷仍然是份額最大的品種。
2、粉彩瓷:新中國成立以後,景德鎮藝術瓷廠、新光瓷廠等仍以生產粉彩瓷為主,一些品牌的產品暢銷100多個國家。
3、玲瓏瓷: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玲瓏瓷多作日用瓷。玲瓏瓷品種除了各式中西餐具、茶具、酒具外,還開發了各式花瓶、燈具等,這些都是景德鎮特有的產品。
20世紀80年代以來,玲瓏瓷得到進一步發展,玲瓏眼的形狀由傳統的米粒狀演化為月牙狀、菱角狀等多種花樣;同時,玲瓏與粉彩以及新彩等工藝進行結合,展現了新時期的玲瓏瓷特色。
4、色釉瓷:20世紀90年代以後,液化氣窯的普及,使景德鎮色釉瓷的燒制再次得到發展。如今,色釉與其他釉上工藝的結合,被廣泛地用於陳設、日用、建築等方面。
⑷ 大清康熙年制瓷器,感覺是茶壺似的,裡面還有一個酒杯上面是個小茶杯
乾隆朝青花瓷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典型乾隆器,一類是乾隆仿古器。典型乾隆器生產量極大,是當時社會大眾生活用瓷、陳設用瓷、外銷出口瓷的主體。其承襲康熙、雍正青花的特點,並在其基礎上繼續發展創新、提高,體現在製作技巧上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從工藝製作上看,其胎體的成型、青料的繪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絲不苟,精工細做,精益求精。乾隆仿古瓷不像雍正仿古瓷要求那麼嚴格,但產量卻遠大於雍正朝。仿古的方法基本沿襲前朝,放的最多的是明宣德青花瓷。 乾隆官窯青花瓷既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民窯青花種類豐富,色彩亮麗,畫面多樣,造型新奇,精瓷與粗瓷的差別很大。 傳統的白地青花外,乾隆朝的青花還是派生出許多新品種,把原有的傳統工藝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如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紅、青花鬥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紅、黃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藍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藍地青花加紫、藍地白花、灑藍地開光青花、仿木紋青花等。其中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紅這三個品種較多。官窯和民窯中高檔瓷器的胎土淘洗精細,在中小器物的胎骨中找不到未粉碎的瓷石顆粒。胎骨潔白緻密,胎釉交界處無火石紅。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 中高檔瓷釉色白中泛青,氣泡細小,釉面光潔瑩潤,也有一些製作不夠成功的作品,釉呈漿白和灰青色。有部分官窯和民窯瓷器圈足上塗抹一層護胎釉,多數呈黑色,也有醬色、褐色等。乾隆以後圈足上塗抹護胎釉的現象就比較少見了。 官窯和民窯中高檔瓷器的圈足有多種,一般而言,盤碗仍採用滾圓的泥鰍背圈足,但不再像雍正朝圈足著地面小,而是略有一個比較寬的著地面;瓶尊類器物圈足有一個明顯的著地面,平面兩邊經打磨,呈一個無稜角的倒梯形;壇罐類器物圈足呈倒梯形,打磨粗糙。 故宮藏清乾隆仿宣德青花松竹梅紋盤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穩定、渾厚、沉著」而著稱,使用國產青料繪制。早期發色與雍正青花差別不大,略見暈散,但比雍正時期穩定;中期呈色穩定明快,為純藍色;後期呈色較為厚重沉悶,無明快清麗之感。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以及漿胎青花,但數量不多。 乾隆仿明代瓷中在青料上與真品有著明顯的區別。明萬曆以前的青花中有有黑褐色斑點,特別是使用「蘇麻離青」料繪畫的青花瓷,黑褐色斑點深入胎骨,大小不等,這是因為青料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鐵而形成的。明萬曆以後發明了火烤法,能夠把氧化鐵從青料中分離出去,故中高檔瓷中不見黑褐色斑點。雍正、乾隆時期仿明永宣青花氛圍較濃,把永宣青花中的黑褐色斑點也認為是美的特徵而予以模仿,其辦法就是在認為該有斑點的地方使用青料重筆點染。永宣青花斑點與雍、乾青花斑點有著不同特徵。永宣青花斑點成黑褐色,大小不一呈不規則狀,而雍、乾青花斑點呈藏青色,大小一致且分布非常有規律。乾隆青花既有繼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樣,也有仿製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式樣,仿古銅器式樣,外銷式樣,還有創新式樣,造型千姿百態,應有盡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陳設觀賞瓷、文房用具等。整體講究上下對稱、規矩。由於創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渾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藝技巧上遠遠超過了康、雍青花。 盤碗類:有圓口、敞口、花口、菱花口、板沿鏤空、腰圓形、高足形,攢盤(9件)、暖盤、蓋碗等。器足一般比雍正青花寬厚,足根有滾圓和矢狀兩種,前者居多,但不如雍正青花的足根圓滑。 文房用具類:筆筒分直口和敞口兩種,尺寸上沒有康熙、雍正兩朝高大,形體要小。筆洗有瓜式、葉式、雙耳三足小洗、竹節式、海棠花式,墨床有書卷式、方形委角、六方委角。盒類一般上下結合緊密。此外,還有筆架、筆舔、水盛。這些文房用具雖然尺寸不大、但製作很精巧。 瓶類:有玉壺春瓶、賞瓶、梅瓶(有帶蓋有不帶蓋兩種),直頸瓶、長頸撇口瓶、棒槌瓶、盤口瓶、洗口瓶、蒜頭瓶、膽瓶、馬蹄瓶、琮式瓶、燈籠式瓶,雙連瓶(創新式樣)、六連瓶、七孔瓶、天球瓶、轉心瓶(腹部多有鏤空)、四方委角瓶、葫蘆瓶、三孔葫蘆瓶、綬帶耳葫蘆扁瓶、天圓地方葫蘆瓶、活環葫蘆瓶(創新式樣,既在瓶的束腰處有一圓環,可左右移動)、壁瓶、葫蘆式壁瓶、雙耳壁瓶、寶月瓶、雙耳寶月瓶、蝠耳扁瓶、折角方瓶、貫耳瓶、貫耳六方瓶、出戟八方瓶、獸耳銜環方瓶、雙耳大扁瓶、鳳耳瓶、象首耳瓶、甘露瓶等。賞瓶和壁瓶在當時大量出現,壁瓶又叫掛瓶、轎瓶,造型多呈扁平狀,背面有孔可穿系。乾隆青花的各式瓷瓶最大特點是往往在頸部加雙耳,它使器形更中勻稱完美。這種造型風格對嘉慶以後各朝的瓷器製作有很大影響。 壺類:有各式茶壺,壺形較雍正時期的壺大,蓋面多數隆起。還有執壺、僧帽壺、葫蘆壺式兩截壺、各種形狀的小鼻煙壺等。 尊類:有雙耳鹿頭尊(因形似鹿頭而得名)、獸耳銜環尊、鳩耳尊、貫耳大尊、敞口尊、燈籠尊、魚簍尊、象耳尊、石榴尊、鏤空交泰尊、三犧尊、包袱尊等等。尊胎體厚重,形體高大,造型古樸。 仿明代永樂青花式樣的有:青花描金纏枝花紋碗。 仿明代宣德青花式樣的有:青花錦紋壯罐、折枝花果紋執壺、人物圖盤,後兩種均六字篆書本朝官款「大清乾隆年制」。 仿古銅器式樣的有:爵杯、盉壺、爐、尊、花觚等。花觚造型普遍比雍正時期的高,較康熙時期的矮。 乾隆青花還有一些常見造型:小酒蠱、高足蠱、杯、雙耳方杯、鏜鑼洗、格碟、盞托、三足盆托、渣斗、盆奩、八方奩、七孔花插、八方花插、書燈、雙半圓幾、缽缸、蓋缸、獸耳圓花盆、蟋蟀罐、綉墩等。 總體上看,乾隆青花造型已達到無物不備的境地,秀巧的壁瓶、高雅的賞瓶、精湛的鏤空轉心瓶,以及成雙成對的大型陳設瓷如瓶、尊等都非常華美壯觀,小件器皿製作上有新意,大件器皿端莊古樸,華貴典雅。乾隆青花紋飾繪畫筆法與雍正相似,有勾勒平塗和勾勒填色後再點染等方法,分別應用於不同題材的作品上。勾勒線條平滑均勻,但與康熙紋飾比較,缺乏力度與生氣。 乾隆仿明代瓷,在紋飾上還是比較接近明代作品的,但在畫風上有較大差距。在仿明宣德青花中,對原有紋飾略加改造使之程式化,如將花卉的葉子畫得大小一樣,和真品比較,工緻有餘而趣味不足。 乾隆紋飾種類很多,有縟麗繁密,猶如織錦的;有畫面恢宏,橫刀立馬的;有錦地開光,內繪主畫的;有在青花紋飾上罩較淡色釉的;有在同一器物上同時使用青花、鬥彩、雕鏤、色釉等多種裝飾手法的。為了突出瓷器精品的高貴,不計成本,極盡表現之能事。 乾隆官窯青花裝飾風格細膩,具宮廷畫的格式、文人畫的趣味。紋飾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為主,富麗繁密,細致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層圖案裝飾,有的多達數十層。無論是寫意還是變形,都畫工嚴整細膩,紋飾清晰,排列整齊,具有圖案畫的效果。另外,經常看到一些盤、碗採取里外繪畫的裝飾手法,如青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盤、青花里外纏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雲團花外淺藍地盤、里青花纏枝寶相花外霽藍盤等,這種裝飾手法在晚清瓷器也常出現。在乾隆青花的紋飾中,吉祥圖案增多也其特點之一,就是用各種動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諧音,畫出象徵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紋飾,如蝙蝠與「福」通,魚與「余」通,松鶴表示長壽,鴛鴦表示成雙成對等。可說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另外「山高水長」、「萬壽無疆」等寓意長壽的文字也經常出現。 常見的紋飾有:纏枝蓮、雲龍、八寶、荷蓮、三果圖、勾蓮、折枝蓮、把蓮、纏枝牡丹、折枝桃、四季花卉、花蝶、花果、海石榴、九桃、雲蝠、寶相花、朵花「壽」字、魚藻、菊花蝴蝶、竹石、桃蝠、蕉葉、松竹梅、博古、梵文、詩句、過枝梅、鵲梅、鷺蓮、蘆雁、獅球紋、團鶴、穿花龍、穿花鳳、穿花龍鳳、松鼠葡萄紋等。 仿古銅器紋飾有:回紋、夔紋、獸面紋、饕餮紋等。多數是用在琢器上。 人物紋:有山水人物、柳下釣魚、漁家樂、八仙過海、山水牧樵、人物樓閣、嬰戲紋等。人物頭部多採用渲染手法。 乾隆時期外銷瓷特別興盛,此時的外銷青花瓷中經常出現西洋畫。這些西洋畫可分為徽章、人物、船舶、花卉四類。 徽章瓷是繪有徽章的外銷瓷,一般都是西方貴族定購使用的。由於他們出價比同類瓷器高,所以徽章瓷比同類瓷器更為精美。徽章一般繪在整個畫面的中心位置。乾隆早期的徽章畫得比較大,幾乎占滿了畫面,周圍的花則是輔助性的,但也畫得非常精緻。乾隆中後期,徽章畫得比較小,周圍的花相對而言則畫得比較大,從徽章與周圍花的大小來看沒有主次之分,從徽章與周圍花的精緻程度來看都是使用極細的毛筆繪制,從徽章的內容來看多為動物,從徽章定購的主人來看有貴族、公司和財團等。 人物瓷又可分為神話、宗教、風俗三類。以神話為題材的畫,主要繪的是希臘、羅馬的神話;以宗教為題材的畫,主要繪的是聖經故事,如耶穌受難、復活等故事;以風俗為題材的畫,主要描繪歐洲人日常生活,如狩獵、收獲等。 船舶瓷是以航行中的船舶為紋飾的外銷瓷,有的船上繪有國旗,有的描繪船離碼頭的告別圖,有的描繪狂風惡浪行船圖,還有的在一個瓷器上的不同面,連貫地以中國畫形式把不同場景的行船圖描繪在上面,以船錨為邊飾,這種經中國人再創造的船舶瓷在當時十分流行。 花卉瓷是以花卉為紋飾的外銷瓷。以花卉作為瓷器紋飾本是中國瓷器的傳統,但是到了乾隆時期,外銷歐洲的瓷器開始大量出現新的花卉圖,這主要是依照西方商人提供的樣本摹畫的。一般來說,中國畫匠開始是力求忠實原作,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以中國花卉技法為依據,逐漸對不可合理的部分進行修飾,最後形成一種中西合璧式的新花卉。乾隆官窯瓷器款識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種,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顯多於「乾隆年制」四字款。「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書款一般用於彩瓷上。「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書多於楷書。「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於仿古瓷上,青花篆款為主。高足盤、高足碗、雙連瓶一般是在足內寫篆書六字橫款。 乾隆青花楷書款字體端莊,落筆利落,早期款字與雍正時期如出一人之手。青花篆書款筆畫平直,橫豎粗細一致,轉角熟練,不留停落痕跡。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暈散現象,中期為純正藍色,晚期則藍中含灰。 「大清乾隆年制」款雙行多無邊圈,三行則多雙圈。「乾隆年制」款多雙圈。楷書款有六字雙行、三行雙圈,也有四字雙行雙圈或雙框。 民窯款也多書「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體不夠漂亮,位置不夠規則,與官窯款比較,有很大的差距。堂名款、花押款之多與康熙時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有的民窯青花器物上具體寫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叄年孟夏月制用春生」。 外銷瓷一般都不落年號款。 乾隆仿明代款識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堂名款主要書寫在盤、碗、碟等小件器皿上。有:「和暉堂制」、「旭華堂」、「百一山房」、「澹寧齋」、「彩秀堂制」、「浴硯書屋」、「志勤堂」、「慶目堂」、「忠信堂」、「彩潤堂」等。另外如「景慎堂」、「養和堂」、「彩華堂」、「避暑山莊」、「寧靜齋」、「寧晉齋」、「寧遠齋」、「百一齋」、「詠梅閣」、「敬畏堂」、「一善堂」、「雅雨堂」、「退思堂制」等款的瓷器製作精美,應視為官窯瓷。%D%A
⑸ 景德鎮青花蓮枝小碗價格,
景德鎮青花海棠花碗民間存世量很大沒有價格的批量印花產品
⑹ 元明清三代青花瓷的特點有什麼差別
元青花瓷的特點: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
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
清代的青花瓷特點: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
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明代的青花瓷的特點: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
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
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
(6)青花海棠碗擴展閱讀: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
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⑺ 大清雍正年制有這種碗嗎
有這種碗,你這個看起來不錯,好好收藏
⑻ 這叫什麼碗啊
請重新提問,你沒有發布圖片,無法看出是什麼碗!
⑼ 這個什麼時候的碗
碗作為人們日常必需的飲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不過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泥質陶制的碗,其形狀與當今無多大區別,即口大底小,碗口寬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為口沿直徑的二分之一,多為圓形,極少方形。不斷變化的只是質料,工藝水平和裝飾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裝食物。
歷史追溯:
碗作為人們日常必需的飲食器皿,碗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泥質陶制的碗,其形狀與當今無多大區別,即口大底小,碗口寬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為口沿直徑的二分之一,多為圓形,極少方形。不斷變化的只是質料,工藝水平和裝飾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裝食物,碗因為其體積較鍋、盂小而可用手端盛。上闊下窄的形態,放在平地上是不穩定的,考古學家推測,古人對碗的使用,可能是最初是放在地上挖出的坑之內的。
製作材料:
制碗的材料有陶瓷、木材、玉石、玻璃、琉璃 、金屬等;製作精美的古董碗常常是收藏家的最愛。
基本形狀:
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製品,基本形狀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於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以後隨著時代的演進,制瓷工藝的逐步改善以及人們的審美和實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形狀、紋飾、質量也越來越精巧,使用分工也越來越具體多樣,如飯碗、湯碗、菜碗、茶碗等。不同時期的瓷碗,其形狀、釉水、紋飾是有著明顯差別的。唐以前的碗,其型多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無紋飾。唐代的碗器型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邊,多為平底、玉壁底及環條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製的產品施滿釉,有簡單的劃花裝飾出現。宋代碗其型多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徑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為單色,如影青、黑、醬、白等,紋飾用刻、劃、印等手法,將嬰戲、動物、植物文字形象繪在碗的內外壁或內底心上。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突出表現為高大厚重,圈足多為內斜多撇,斷面呈八字形。多採用印花、刻花裝飾。明代碗多雞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較為窄細,大多採用畫花裝飾。畫花裝飾技法用於碗上,自唐長沙窯起始,至宋磁州窯過渡,經元青花激發,到明代才真正興盛起來。明代最多的就是胎體輕薄、白底青花的飲食用碗。清代碗無論在哪一方面均勝過前朝,形狀、釉色、紋飾更為豐富多樣,工藝製作更為精巧細膩,素三彩、五彩、粉彩裝飾的宮廷皇家用碗更讓人嘆為觀止。
造型特點:
造型特點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種多樣。如六朝時的青釉蓮瓣紋碗,唐代越窯海棠式碗,邢窯的釉花口碗,以後出現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蓋碗等。
1、宮碗: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2、羽觴: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置半月形雙耳,亦有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容、施捨時間等,多為青花瓷。
3、注碗:溫灑用具,與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體呈蓮花形,用時碗內放適量熱水。注子內盛酒置於碗中。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南方居多。
4、盞:瓷碗的一種樣式,飲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兔毫盞、玳瑁盞為「鬥茶」之上品。
5、茶船:放茶盞的用具。因形似船,幫名。明清時景德鎮窯燒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