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木蘭花慢月

木蘭花慢月

發布時間: 2021-01-23 20:12:45

⑴ 張弘范《木蘭花慢 功名歸墮甑》這首詞的翻譯及賞析

元·張弘范《木蘭花慢·功名歸墮甑》白話釋義:

功名的失去,就像陶甑摔碎了一樣,輕輕地揮一揮衣袖,就此灑脫而去,用不著大驚小怪。姑且讓我擱置文武技藝,在山林野泉邊笑傲過活,借詩酒寬慰人生飄零之感。

人世間的事情確實可笑至極,就像一陣風吹過,雲遮月影,陰晴不定。不要像阮籍一樣在窮途末路的時候老淚縱橫,也不要為那些南渡人士在新亭對泣而憐憫悲傷。

我當在天際晚霞靄靄、薄暮冥冥的時候,像寧戚一樣擊牛角而歌。眼前這國家的大好河山,我也曾為官去治理過,如今卻只能坐視終老。

真正的英雄不該如此,我打算迎著風塵,像大鵬一樣奮飛萬里。誰說這是在懷念自己年輕時的榮華富貴呢?我只是可憐天下百姓生活疾苦。

賞析: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

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功名歸墮甑》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1)木蘭花慢月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張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將,張柔第九子,字仲疇,今保定市定興縣河內村人。曾參加襄陽之戰,後跟隨元帥伯顏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曾擊敗南宋將領文天祥與張世傑,官居江東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時年四十三歲。元世祖贈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予謚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謚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贈「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予謚獻武。

至元二年(1265年),他又由順天府調任大名。未上任之前,他改穿便服微行出訪,到各處調查民間疾苦。發現了收租的官吏們非法加派,群眾怨聲載道。

於是他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懲辦那些不法的倉吏。由於這些措施,很快就取得群眾的擁護。那年又適逢大水,他沒有請示就決定免除了災區的全部租賦。管理財賦的部門認為他犯了「專擅之罪」,要給他以處分。為此,他請求赴大都直接向皇帝申訴。

見忽必烈後,忽必烈問他:「你有什麼要申訴的?」他說:「我以為國家把糧食存在小倉庫里。不如存在大倉庫里好。老百姓因為遭了水災,交納不上糧。如果一定要從農民口裡奪取糧食,政府的小倉庫當然會充實起來,但老百姓就會死絕了。

等明年就會一粒糧也收不到!首先要讓人民活下來,以後才會年年有收獲、家家有餘糧。農民有了余糧,那不都是國家的糧食嗎?這就是我所說的大倉庫!」忽必烈點頭稱贊,誇獎他懂得治國的大道理,就不再追究他的專擅之罪了。

⑵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的作品賞析

本詞創作時間無從確考,是一首題材和體裁都新穎別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送秋詞。
從體裁上看,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曾作《天問》,通篇設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在這首《木蘭花慢》詞中既不思鄉吊人,也不懷古傷今,而摹仿屈原的《天問》體,創造性地採用問句形式,打破上下片換意的定格,就明月西沉後的去向接連提出了九個問題,這在唐宋詞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向月亮發問的詩詞前已有之,如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通篇發問,一問到底的僅有辛棄疾此作。同時,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
從內容上看,「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前人寫月,多思鄉、懷人、弔古之情,此詞拋開這一切,將有關月亮的深沉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和神話傳說,融匯交織成一幅深邃而美麗的神奇畫卷,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作者別開生面就明月西沉而賦,並由此展開瑰麗奇特的想像,從廣闊的太空,再到到深幽的海底,深情地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悠悠月兒將運行到何處去?天外是否另有人間?這里月落時,那裡的月亮是否剛剛從東方升起?反映了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與思索,並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其中有許多暗合現代科學,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早於哥白尼三四百年的辛棄疾,對天體宇宙,對月出月落的自然現象發出這樣的問題,顯示出聰明智慧和朦朧的科學探索精神。作者在發問中,將神話傳說中的嫦娥、玉兔、蟾蜍、廣寒宮等巧妙地編織進去。忽而天上,忽而海中,忽而人間,忽而月宮。創造出豐富絢爛、神奇多姿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使人在對神秘宇宙的探索思考中,同時得到了美的藝術享受,不失為一篇詠月、送月佳制。
作者打破上下闋分工(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的定格,「換頭」不變,上下一氣渾融,打破詞要溫婉的傳統,以詩為詞,以文為詞,將詩和散文句法,融入詞中,大大增加了詞的表現力。上闋就月的去、來、系、留展開想像思考。下闋就月經海底,生出疑問和憂愁。不作生硬的比附、影射,然憂國之思從憂月之中透出。辛棄疾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強烈地透露出辛棄疾對誤國誤民的姦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全詞即景發問,中間穿插神話傳說.最後以景收束,放的開,收得攏,戛然而止、發人深思。
綜觀全詞一氣呵成,緊湊連貫,讀來勢同破竹。詞的視野廣闊,構思新穎,想像豐富,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包含生活邏輯,且有難能可貴的科學斷想,打破前人詠月的陳規,道前人所未道,發前人所未發,其意義較那些對月傷懷的作品寄託深遠,其境界較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詠物詞更高一籌。 王國維《人間詞話》: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日:「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⑶ 木蘭花慢的代表作賞析

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原文: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譯文:
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裡去呢?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系住了嗎?月宮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游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
賞析 :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像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弔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象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像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請看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裡去呢?接著又問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說後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於廣寒宮。於是,作者連續發問,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我們帶入了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想像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當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著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姦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張孝祥《木蘭花慢·紫簫吹散後》
原文:
紫簫吹散後,恨燕子、只空樓。
念壁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
青鸞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
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暗淚灑燈篝。
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里曾游。
銀屏低聞笑語,但夢時冉冉醒時愁。
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賞析 :
這是作者兩首《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與「紫簫吹散後」)中的第二首,作於送別李氏一段時間之後,詞人可能已回到臨安,並且接到李氏的來信。詞與「送歸雲去雁」一首同調、同韻,更見難以忘懷之意。
紫簫吹散「活用弄玉與蕭史的傳說,劈頭就寫出夫婦的離散,也暗示原先的恩愛。」燕子「」空樓「用唐代張尚書後,姬人關盼盼懷念舊愛,居張氏第中燕子樓十餘年而不嫁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自己同李氏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聯想到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的名句。緊接著連用三種象徵:明月已缺,難以再圓;玉簪中斷,無由再續;覆水入地,無法重收,喻說事情的無可挽回。自古視花好月圓為美滿的象徵,如今詞人的內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長虧「。」玉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從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詩里用」覆水「傳說的如駱賓王《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情知覆水也難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難再收「。
諸作皆言棄婦事。以下接著寫從書信中了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霧一類辭,是唐宋詩詞描寫道家生活的常見語。殷勤的青鳥,捎來了李氏的信。以「碧雲句」,即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擬休上人怨別詩》)。她訴說幽閉在道觀里的凄寂難堪。雖作了女道士,可情緣難斷,纏綿悱惻之辭,正似蘇蕙織的迴文錦字,又好比唐代宮女的紅葉題詩,飽含多少幽怨;但現實無情,已是仙凡異路了。
下片寫在悠悠隔絕的痛苦中,轉而追懷往日恩愛。
記得彼此初見是在谷口園林的客棧,銀屏掩映,低聲笑語。而今回想起來,彷彿是場美好的夢。情景冉冉如昨,醒來卻是一片新愁。詞情至此,低徊無已。緊接著忽然掀起高潮。難道此生就這樣永遠不能看見了嗎?不,我要拿分收的半鏡,去尋找出高價出售的人,也許有重圓的一日。這結筆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鸞鑒分收」的故事。不過,前面是取其破鏡之意,這里卻是用其重圓之義。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夫妻訣別,各執半鏡,約她日後以正月望日賣鏡於都市,冀可相見。後來果真被他言中。(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裡賣鏡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兩詞原是一組,前說被鏡之痛,後說重圓之願。破鏡重圓之一典故的反復再見,並非雷同的運用,而標志著詞中悲劇歷程的起點與終點。
從這兩首詞可見孝祥與李氏之間感情的深厚。更可見這兩人在離別之後的無比苦楚。在揭開了詞的本事秘密,明白了詞的微意後,才好鑒賞詞的藝術。兩詞的意境富於悲劇性的美和韻致。愛情的美好與它的被毀壞,命運的絕望與執著的希冀,形成尖銳的沖突,從而構成詞情詞境的悲劇性。這正是兩詞具有深沉的感動力量,不同於一般悲歡離合的作品的根本原因。
詞人為了表現自己難言之痛,還採用隱約其辭的藝術手段。他精心,靈活地運用了祖國傳統文學傳統中一系列優美的和悲劇性的典故與成語,如「佩解湘腰」、「鸞鑒分收」、「紫簫吹散」、「燕子樓空」、「壁月長虧」、「玉簪中斷」、「紅葉題詩」、「覆水難收」、「天上人間」等等。這些典故與成語,一旦被貫注了詞人的特有情感,被賦予了一定的用意,就獲得了新的生命。
不但完美地表現了詞人自己的愛情悲劇。而且也更富於含蓄。其中「佩解湘腰,釵孤楚鬢」等語,還有取《楚辭》幽馨凄美的情韻。特別是破鏡重圓這一典故的反復出現,起到了貫串上下作用。至於把現境、預想、設想、回憶等時空不同的情景錯綜交織起來,融為一片,尤能增加詞情的起伏跌宕和詞境的煙水迷離。

⑷ 木蘭花慢 辛棄疾 全詩和翻譯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像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弔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像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像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裡去呢?接著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系住了嗎?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說後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於廣寒宮。於是,作者又發問:月宮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游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讀者帶入了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想像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 當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著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姦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4]

⑸ 木蘭花慢辛棄疾 月亮又稱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賞析
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詞篇。作者在小序中明白提示,這首詞有兩個特點:一是構思與前人不同,"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而這首卻寫的是月亮西沉以後的情景;二是自覺地學習屈原,運"用《天問》體"形式。
詠月,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主題之一。僅以唐宋詩詞而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月"為線索,組織全篇,提出了某些帶有哲理意味的問題:"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把酒問月》:"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葯秋復春,姮娥孤棲與誰鄰?"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quot;看,這些不同的詩詞都在向"天"提問,故此也都與屈原的《天問》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首《木蘭花慢》實際上是繼上述諸詩詞之後,在歌詠明月這一題材上的新的發展。其特點可歸納為下述三個方面。
一是構思有新意。作者不寫待月,而是從月亮落去之後起筆,並由此展開想像的翅翼,一會兒飛向廣闊的太空,一會兒沉入深幽的海底。最令人驚異的是,生活在八百年前的辛棄疾,竟然在詞中接觸到月亮繞地球旋轉這一科學現象:"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在作者心目中還有了西半球("那邊"、"別有人 間"),當我們這里月亮西沉後,那邊才看見月亮東升?quot;光景東頭")。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禁不住贊嘆說:"直悟月輪繞地之 理,……可謂神悟。"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二是巧妙安排神話傳說。詞中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集中起來,經過選擇、加以編排,使之成為統一整體,創造出帶有浪漫色彩的神話形象。詞中神話的安排主要按三個焦點加以集中:一是人間("是別有人間…")二是天外("是天外,空汗漫");三是海底("謂經海底問無由")。三是全篇設問。詞是學《天問》,故保留《天問》形式上的特點,但因詞的字句可長可短,所以節奏上比《天問》更加生動活潑。
本篇是辛詞中別具一格的作品。
鑒賞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像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弔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像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像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裡去呢?接著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系住了嗎?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說後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於廣寒宮。於是,作者又發問:月宮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游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讀者帶入了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想像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
當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著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姦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⑹ 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的「是天外空汗漫」怎麼解釋詞有什麼深意

原文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大意是: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

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著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姦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⑺ 求辛棄疾《木蘭花慢》的賞析!!

題前小序說,中秋佳節飲酒,將要到天明。有客人說前人詩詞有賦月者而無送月者,所以本詞用屈原的《天問》體賦詞。那麼「送月」,怎麼送呢?本詞既不寫悲歡離合,也不寫思鄉吊人,懷古傷今,而是抓住黎明前月景的一瞬,仿照屈原《天問》的寫法,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和比喻交織融會在一起,對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問: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今夜那可愛的月亮,自由自在地往西走,不知要到什麼遙遠的地方去?於是詩人發揮大膽奇特的想像: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裡的人們剛剛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呢?言外之意:不在這邊,就在那邊。
詞人的大膽想像,與今天月亮繞地球轉的道理相近。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是不是那汗漫的天外空空闊闊無涯無際,只是一股浩浩長風把中秋明月送走了呢?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月亮無根懸在空中,是誰把它系住了?月宮的嫦娥不出嫁是誰把她留住了呢?
這些問題對今人來說已經不是問題,但就辛棄疾生活的時代,也只有象他這樣想像豐富的人,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
下闋緊承上闋,繼續對有關月亮的所有傳說,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大膽地提出了質疑: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他說,有人認為月亮運行要經過海底,真讓人難以琢磨,讓人迷茫困惑。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讓人擔憂的是如果月亮真的經過海底,那海中往來奔突的萬里長鯨,萬一撞壞了月宮中的華麗宮殿、亭台樓閣可怎麼辦呢?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月亮通過海底的時候,本來就會游水的蟾蜍固然無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麼辦呢?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如果說月宮中的宮殿不被撞壞,玉兔也和蟾蜍一樣,順利渡過大海,沒有發生任何問題,那麼圓圓的月亮又為什麼有時會漸漸地變成「鉤」樣的月牙呢?
本詞別開生面,從「送月」這一新的角度,詞人以朦朧的想像,探討了月亮繞地球旋轉這一宇宙觀,是一首想像奇特、構思新穎的送月詞。詞的視野廣闊,構思新穎,想像豐富,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包含生活邏輯,且有難能可貴的科學斷想,徹底打破了前人詠月懷鄉的陳規,想前人所未想,發前人所未發,其意義比那些對月傷懷的作品寄託深遠,其境界比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詠月詞更高一籌。辛棄疾(1140-1207)生活的十二世紀,這種奇思異想,在當時可能會被認為是荒誕的。可是到了十五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473~1543)關於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理論出現後,辛棄疾的想像,就被科學真理所證明了。所以王國維嘆曰:「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王國維《人間詞話》)
毛澤東也非常喜歡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這首詞。1964年同周培源,於光遠的一次談話中就談到了這首詞:「事物在運動中。地球繞太陽轉,自轉成日,公轉成年。哥白尼的時代,在歐洲只有幾個人相信哥白尼的學說,例如伽利略、開普勒,在中國一個人也沒有。不過宋朝辛棄疾寫的一首詞里說,當月亮從我們這里落下去的時候,它照亮著別的地方。」(毛澤東《關於人的認識問題》)從這一段話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對這首詞除藝術欣賞外,還十分贊賞詞人的深刻的辨證思維。

⑻ 求辛棄疾《木蘭花慢》整首詩的解釋(寫月亮的那片)急急急急急急急

《人間詞話》MS有評論

熱點內容
揚琴梅花三弄 發布:2025-05-22 01:16:10 瀏覽:621
庭院風水梅花 發布:2025-05-22 00:57:19 瀏覽:765
拍荷花妝容 發布:2025-05-22 00:57:16 瀏覽:208
同事盆栽 發布:2025-05-22 00:52:55 瀏覽:745
如何養好盆栽月季 發布:2025-05-22 00:32:15 瀏覽:831
成都世紀櫻花 發布:2025-05-21 23:39:44 瀏覽:602
過七夕周記 發布:2025-05-21 23:31:50 瀏覽:957
462花語 發布:2025-05-21 23:02:57 瀏覽:530
玄關松盆景 發布:2025-05-21 23:01:10 瀏覽:635
七夕活動企劃 發布:2025-05-21 22:49:45 瀏覽: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