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頭冠
❶ 宮斗服飾女、娘娘,殿試才藝、服飾
衣裝篇:
【淡粉色華衣裹身,外披白色紗衣,露出線條優美的頸項和清晰可見的鎖骨,裙幅褶褶如雪月光華流動輕瀉於地,挽迤三尺有餘,使得步態愈加雍容柔美,三千青絲用發帶束起,頭插蝴蝶釵,一縷青絲垂在胸前,薄施粉黛,只增顏色,雙頰邊若隱若現的紅扉感營造出一種純肌如花瓣般的嬌嫩可愛,整個人好似隨風紛飛的蝴蝶,又似清靈透徹的冰雪……】
【大朵牡丹翠綠煙紗碧霞羅,逶迤拖地粉色水仙散花綠葉裙,身披金絲薄煙翠綠紗。低垂鬢發斜插鑲嵌珍珠碧玉步搖,花容月貌出水芙蓉。】
【身穿是淡白色宮裝,淡雅處卻多了幾分出塵氣質。寬大裙幅逶迤身後,優雅華貴。墨玉般的青絲,簡單地綰個飛仙髻,幾枚飽滿圓潤的珍珠隨意點綴發間,讓烏雲般的秀發,更顯柔亮潤澤。美眸顧盼間華彩流溢,紅唇間漾著清淡淺笑。】
【身著一身淺藍色紗衣,肩上披著白色輕紗,微風吹過,給人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一頭青絲散散披在雙肩上,略顯柔美,未施一絲粉黛,緩緩在御花園散步,看著已經過了花期的牡丹,不禁想到自己,自己現在有著皇帝的寵愛,就如同盛開的牡丹,妖艷,絢麗。如果哪一天自己老了,皇帝的寵幸不在了,是不是自己就和這過了花期的牡丹一樣,沉睡在泥土中,無人問津?想著想著,居然有一種想要大哭一場的感覺,悠悠嘆了口氣】
【身著淡藍色的長裙,裙裾上綉著潔白的點點紅梅,用一條白色織錦腰帶將那不堪一握的纖纖楚腰束住.將一頭青絲綰成如意髻,僅插了一支梅花白玉簪.雖然簡潔,卻顯得清新優雅】
【一身淺藍色的宮裝,裙角上綉著細碎的櫻花瓣。頭上斜簪一支碧玉玲瓏簪,綴下細細的銀絲串珠流蘇. 臉上薄施粉黛,緩緩在御花園散步,看到前面的倩影,走上前去,俯身,甩帕】臣妾夏念瑤參見皇上,皇上吉祥【話落,莞爾一笑】
【著一身淡紫色衣裙,身上綉有小朵的淡粉色梔子花。頭發隨意的挽了一個鬆鬆的髻,斜插一隻淡紫色簪花,顯得幾分隨意卻不失典雅。略施粉黛,朱唇不點及紅。】
【碧綠的翠煙衫,散花水霧綠草百褶裙,身披翠水薄煙紗,肩若削成腰若約素,肌若凝脂氣若幽蘭。嬌媚無骨入艷三分。】
【身穿白色紗裙,腰間用水藍絲軟煙羅系成一個淡雅的蝴蝶結,墨色的秀發上輕輕挽起斜插著一支薇靈簪。肌膚晶瑩如玉,未施粉黛,隻身一人在在紫竹林里漫步】
【內穿薄蟬翼的霞影紗玫瑰香胸衣,腰束蔥綠撒花軟煙羅裙,外罩一件逶迤拖地的白色梅花蟬翼紗。腰若細柳,肩若削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淡粉色宮裝,裙角綉著展翅欲飛的淡藍色蝴蝶,外披一層白色輕紗。微風輕拂,竟有一種隨風而去的感覺。絲綢般墨色的秀發隨意的飄散在腰間,身材纖細,蠻腰贏弱,更顯得楚楚動人】
【淡綠色的繁花宮裝,外面披著一層金色薄紗,寬大的衣擺上銹著紫色的花紋,三千青絲撩了些許簡單的挽了一下,其餘垂在頸邊,額前垂著一枚小小的紅色寶石,點綴的恰到好處。頭上插著鏤空飛鳳金步搖,隨著蓮步輕移,發出一陣叮咚的響聲。襯得別有一番風情美麗可人之姿】
【金黃色的雲煙衫綉著秀雅的蘭花,逶迤拖地黃色古紋雙蝶雲形千水裙,手挽碧霞羅牡丹薄霧紗。雲髻峨峨,戴著一支鏤空蘭花珠釵,臉蛋嬌媚如月,眼神顧盼生輝,撩人心懷。】
【肩若削成,腰如約素,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身穿一襲素錦宮衣,外披水藍色輕紗,微風吹過,輕紗飛舞,整個人散發出淡淡靈氣。三千青絲被挽成一個簡單的碧落髻,將一支清雅的梅花簪子戴上,隻身一人向御花園走去,看著前面緩緩而來的宸妃。微微一笑,等著她先開口向自己請安】
【風髻露鬢,淡掃娥眉眼含春,皮膚細潤如溫玉柔光若膩,櫻桃小嘴不點而赤,嬌艷若滴,腮邊兩縷發絲隨風輕柔拂面憑添幾分誘人的風情。一身絳紫色長裙,綉著富貴的牡丹,水綠色的絲綢在腰間盈盈一系,完美的身段立顯無疑,攜侍女兩人緩緩在御花園散步,看到迎面走來的母後,莞爾一笑】念瑤給母後請安,母後吉祥。
【一身淡黃色雲煙衫逶迤拖地白色宮緞素雪絹雲形千水裙,頭發梳涵煙芙蓉髻,淡掃蛾眉薄粉敷面,明艷不可方物】
才藝篇:
【曲藝】
【莞爾一笑,紅唇輕吐】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鄉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著處;/手把花鋤出鄉簾,忍踏落花來復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初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怪儂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捧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掉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輕撫摸著琴身,走到一旁坐了下來,把琴放平,深吸了一口氣,玉指開始在古琴上波動,十分流暢。伴隨著古琴,婉轉又有些哀愁的歌聲緩緩流出】。
綠紗裙 白羽扇
珍珠簾開明月滿
長驅赤火入珠簾
無窮大漠 似霧非霧 似煙非煙
靜夜思 驅不散
風聲細碎燭影亂
相思濃時心轉淡
一天青輝 浮光照入水晶鏈
意綿綿 心有相思弦
指纖纖 衷曲復牽連
從來良宵短 只恨青絲長
青絲長 多牽伴 坐看月中天
【深吸一口氣,慢慢放鬆下來,但絲毫不失去那種感覺,韻味。繼續最後的演奏。直到最後一個尾音結束都是全神貫注的,身心皆融入曲中。柔聲道】小女獻丑了
【琴藝】
是..娘娘【向旁邊侍女示意,其會意地遞過一白玉古箏.緩緩落座,修長而優雅地雙手輕輕撫過琴弦...撫起了層層泛著漣漪的樂音。音色猶如一汪清水,清清泠泠...似夏夜湖面上的一陣清風..引人心中鬆弛而清新……】【一曲畢,起身..嫣然一笑】念瑤獻丑了...
【接過侍女手中的古琴,不禁贊嘆:不愧是宮中之物,上好檀木質地,琴身雕龍紋鳳,琴弦緊若游絲。】
【微微福身,婉婉落座。玉指輕揚,露出纖細白皙的玉指,撫上琴面,凝氣深思,琴聲徒然在殿上響起,琴聲委婉卻又剛毅,券券而來,又似高尚流水,汩汩韻味……】
【一曲終,緩緩起身,淡笑,柔聲道】念瑤獻丑了。
【玉手輕佻,只見那芊芊玉指在琴弦上風快的彈奏著,琴聲尖利,高昂,卻不突兀。猶如無數烈馬跑去,壯懷激烈………】
【音止,淡笑道】念瑤獻丑了。
【微點頭】能為皇上表演,是臣女的榮幸【說著,接過侍女手中的上等古琴,玉手輕挑銀弦,雙手在古琴上撥動著,聲音宛然動聽,宛如天籟之音,過了許久,結束了這首曲子的彈奏,緩緩站起身】念瑤獻丑了【說完,退回原位】
【書畫】
【點頭示意,朗朗道】現畫《女史箴圖》僅剩9段,為
女史箴圖(局部)絹本,設色,縱24.8厘米、橫348.2厘米。此圖依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節,所畫亦為十二段,現存自「馮媛擋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態的表現,用筆細勁聯綿,色彩典麗、秀潤。另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遜,而多出樊姬、衛女2段
【朱唇微啟,呵氣如蘭道】念瑤做了一首關於後宮的詩詞,請娘娘過目。
【雪白的宣紙上,墨跡點點,清秀的小楷寫道】
聖尋芳蹤深宮逢,
纏綿得幸成好夢。
往昔舊情望不到,
一段白綾了殘生。
形容詞:
【眸間遇到這幾位伊人,勾了勾唇角,輕啟薄唇】
【盈盈福身】
【緩緩起身,恰到好處的微笑呈現於臉上..清泠的音色,道】
【眼中流露出的憂傷一閃而過..不易捉摸】
【微微頷首..淺笑】回娘娘話..恕念瑤不才,僅是略懂舞藝與曲藝
【莞兒輕言】
【緩緩點頭,傾城一笑,道】
【嘴角微翹】
【嘴角勾出一個完美的弧度,道】
【饒有興趣、頷首,唇角輕揚】
【淺淺一笑】
【壞笑】
【看這眼前的某某,輕言到】
【又是一番客套寒暄 方招了其二人入座 待到坐定 又聽其啟唇問話 淡抿唇是輕笑、】
【眸色波瀾不變 抬手招了遠處燕兒離得近些 接了燕兒臂中羽兒 輕輕逗弄 羽兒咯咯得直笑 吾亦勾唇一笑 眼簾輕煽 抬首】
【方才還是晴朗的天氣 這會兒倒是風雨欲來了 懷中羽兒咿呀幾聲 似乎有了些倦意 暗笑 這貪睡的孩子.....溺寵輕笑 撫其面頰 笑意更深】
【抬簾凝眉某色漸遠、瓣上的露色好似珍珠一般璀璨】
【幽然嘆、嘆幾許?輕輕拭了去眼角假意的淚水、嚶嚶止住了哭泣、眸中卻依舊朦朧】
【細細描眉、月眉抹上淡淡卻化不開的憂傷、緩緩飾瞼、水眸盪漾著一池春水凄涼、紅紙抿唇、櫻唇蘊含著欲言卻止的悲哀、柔柔綰發、白雪玉簪上發絲盈繞萬縷愁緒上心頭、哀哀著衣、扶風嬌軀披上繁華多彩的枷鎖、自己已是籠中之鳥 不知何時才有機會飛向窗外的世界......柔荑撫窗欞 眺望窗外 見得花草叢生 這景色、自是美、且難以言喻 可 這畢竟是束縛住吾的籠子啊?即使添綴上了金銀、的那亦是用來鎖住芳華的工具 哪比得上這宮牆外那些自由自在的鳥兒?】
【繁花似錦清香身畔細細密密纏繞、裁是略寧了心緒】
【揮手應了、裁是出了門去 迎著斜斜灑下的夕陽、唇角含笑若有若無】
【入宮一年還余、爭盡後宮萬千寵愛、此生如花、註定唯能在此綻放、些許不甘、些許不安、隱沒風中、不著痕跡 暮色未盡、才是黃昏 殘陽余空 戀戀不舍 怕是不願就此沒落、輕輕甩甩頭、半縷青絲隨動 素手抬、理之 綰兒張口欲言 卻復垂首 又是沉默】
【秋風掃落紅不斷 憶及幼時、紅葉風掃即落卻總落不盡 如今 樹影稀疏了 添一份凄涼 】
動作:
【冷眸一轉,似有一道寒光射出,眼神清冽的直視眼前之人,若有一種無形的壓力】
【把玩著手上的扳指,眼裡閃過一絲玩味,不由細細的打量起眼前這人。輕微的冷哼一聲】
【金色護甲微翹,伸手抬起眼前之人的頭,看起眼裡的意思倔強,不由心生厭惡,撇開那人的臉,踱回位子上坐下】
【明眸微動,束素芊芊一揮,朱唇輕啟】
【淡淡的語氣,卻似有包含一切,冷淡中透出一股華貴之氣】
【清冽的聲調,彷彿珠玉落地,不帶任何語氣】
【音若天籟,卻如同飄在雲端,空靈而飄渺】
【盈盈起身,腰上流蘇發出細微的碰撞之聲,清脆而優雅】
[嫵媚一笑,梨渦輕陷,
【懶懶一笑,攏了攏一頭青絲,嘴角含著絲絲笑意,卻並不言語,靜靜的看著這一切】
【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恍若罌粟綻放】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這貴妃當年花容月貌,嬌姿艷質,輾轉落入宮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紅顏獨憔悴。】
-【溫潤攜揉縷淺笑靨,沾顏出鉛華刻意彰顯,清音素言。
-【丹緋絳低,緩劃茶盞翡漏芙蓉紋重花蓋,泠泠】
-【幽然撩起澤唇款款的弧,天青渲睫末端低垂】
-【春山玦落曼曼而開,軟聲淺顏】
-【側過泠眸。浸染開呢韶流珠光。微微斂起卻月雙彎黛。澤唇涼涼挽延一縷昳麗迤邐,貝齒隱約。】
-【略展了昳麗容顏,華色精妙唇線綻蔓嫣然笑意】
-【微微斂起卻月雙彎黛】
【輕啟朱唇,略帶殤然】
❷ 除了《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的上清芙蓉冠,道家還有哪種頭冠
在中國古代除了《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的上清芙蓉外,道家的頭冠還有:黃冠、三台冠、元始冠、五嶽冠、五老冠、星冠等道家頭冠。
除去上清芙蓉冠外另外兩個流傳到現在的道教頭冠五嶽冠與黃冠也對應著不同身份地位的道教法師。五嶽冠又名五嶽靈圖冠,作為全真教所用頭冠,頭冠上刻著五嶽真形圖,在全真教內只有受過三壇大戒遲帶的道教法師才能罩返使用。黃冠又名偃月冠、月牙冠,形狀類似元寶。黃冠只要是受過冠巾之禮的道士就可以佩戴。
能。盆栽荷花的根頭沒有遭受嚴重培告的傷害,就能通過補充養分和適當的修剪來促進其恢復生長。荷花的根頭,也被稱之為根冠或者冠根,是盯孝荷花生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負責吸收水分和養分,並且可以不斷地更新生長,保證植物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凱中稿。
❹ 道家與佛家的服飾有何區別「蓮花冠」是哪家特徵
蓮花冠是道教的
道教服飾,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一、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混元巾:又稱「冠巾」。圓形,硬殼,帽頂有洞,可以露出發髻。後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脫。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頭巾,規定舉行「冠巾」儀式拜師之後的道士方可戴用,現盯彎者在這一限制逐漸打破,未經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數。全真派高功在舉行齋醮科儀時均用此巾,並在露出的發髻上面別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無蓄發傳統,為了方便,就將混元巾和道冠縫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頂還折出方角,成為混元巾的一種變體,台灣道士稱為「網巾」,又名「角冠」。
莊子巾:又稱「南華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飾有「帽正」(見後介紹)。多在秋冬天氣戴用,道士不蓄發者或年老脫發者喜戴此巾。
純陽巾:亦稱「樂天巾」、「華陽巾」、「紫陽巾」、「九陽巾」或「九梁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為純陽鬧鬧之數,代表道教「九轉還丹」之意。帽前正中鑲有帽正。現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風帽」。裡面絮以棉花,以為御風擋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風雪天氣可用此巾。
逍遙巾:乃是一塊方形(亦有圓形)巾料,包於發髻之上,繫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稱為逍遙巾。另有一種是用莊子巾或純陽巾,飾以美觀的雲頭圖案,帽後綴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亦稱逍遙巾(古稱「雷巾」)。年輕道士喜戴此巾,行動之間,飄帶搖拽,顯得瀟灑自如。但有些道觀的老道長認為戴用此巾有失莊重,而廢止之。
荷葉巾:外形類似莊子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鑲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葉,故名。
太陽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勞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為了和社會上有所區別,就在帽頂掏洞露出發髻,或在帽沿上繪以八卦、太極等道教圖案,或者寫上自己所住道觀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發用的帶子,兩端各綴一片帽正,兩片帽正相疊扣在一起,就能戴在頭上。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為簡便的一種。道教規定,不可光頭進入殿堂,必須戴有道巾,若無其他道巾,紮上這根帶子也可頂替。
包巾:又稱「扎巾」。乃是一塊方形布料,四角綴有帶子,可以勒在頭上。帽前正中可飾帽正,但多數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種頭巾,初入道門尚未拜師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認為不應列於九巾之內。《三才圖會》:「幅巾古賤者之服也,漢末始為士人之服。」不過現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雖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數凱薯幾種日常戴用。現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
二、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後即可戴此。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祖師丘處機掌教之時,元代皇帝曾賜給他一塊金子和一塊玉石,要他戴在頭上,丘處機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皇帝目瞪口呆,丘處機從此成為掐金斷玉的金玉兩行的祖師爺。後來的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印痕。
五嶽冠:又稱「五嶽真形冠」或「五嶽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以上各種道冠,均在參加宗教活動時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場合,則須摘下。
三、道袍
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綉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綉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散。
四、鞋襪
道教徒所穿的鞋襪,有常見的幾種樣式。
圓口鞋:黑色,鞋口深,圓口。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雙臉鞋:黑色,圓口,鞋臉中間有兩條突起的梁子,將鞋臉一分為二,故名。有的還在鞋幫部位飾以雲頭圖案,顯得超脫出俗。這是較為正式的一種道士鞋。
十方鞋:鞋口圓,鞋幫為黑白相間的條形圖案。還有一種,是在鞋幫上面相間開洞,適宜夏天穿用。
麻鞋:古雲「履」或「麻履」。是用麻繩編制的鞋,適宜夏天或下雨天氣穿用。現在穿此鞋者較為少見。
以上幾種鞋,在道教並無嚴格規定。現在道士,平時亦有穿用社會上出售的布鞋或運動鞋者。
雲履:也叫「朝鞋」。鞋底較厚,鞋幫上襯以雲頭圖案。為齋醮法壇上高功所穿。
高筒襪子:又稱「高靿襪子」,俗稱「白襪子」。白色,襪筒裹至膝下,用帶子扎系。白色代表白雲,象徵遨遊天界。道教規定,進入殿堂必須穿上此襪,如果沒有,也必須把褲腳扎住才行。
另外,近年出現一種「筒子襪」,屬於高筒襪子的一種變體,即把高筒襪子的襪腳部分去掉、只用其襪筒部分。外觀上與高筒襪子差不多,尤為適合夏天穿用。
五、佩飾
佩飾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種飾物用品。
道簪:俗稱「簪子」。為道士盤別發髻之用。一般用黃楊木或玉石、金屬製成。條狀,略呈彎曲,亦有直形,有些後端還刻有太極、八卦圖案或葫蘆形狀。
帽正:多為玉制。方形,鑲在帽前正中。除了作為裝飾之外,還有檢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
慧劍:是道袍上的一種裝飾。為兩條劍形長帶,縫於道袍的紐扣部位。唐末道人呂洞賓改劍術為「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慎」,慧劍的寓意即在於此。
佩劍:即道士佩帶的寶劍。中國古人即有佩劍之風,《道書援神契》說「古之士大夫皆佩劍」。
道教多為雌雄雙劍,相並背於身後。現在道士佩劍者並不多見,除了偶爾看到雲游道士有佩劍者以外,一般是懸掛在住室之內,以為辟邪除魔之用。
葫蘆:八仙之中的李鐵拐即帶有葫蘆,裡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帶葫蘆,一般盛放道教丹葯,以為舍葯療疾之用,在雲游道士中較為多見。
魚鼓:又作「漁鼓」。打擊樂器,在長竹筒的一頭蒙上薄皮,用手敲打。從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 (即「道情」),以此伴奏。現在道教中已經絕跡。
單瓢:又稱「緣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狀器皿。為過去雲游道士必備之物,在外面化緣盛放飯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拂塵:乃為木製或金屬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絲或馬尾。可作拂掃塵埃或驅除蚊蠅之用。道士手持拂塵,意在掃除心靈的污垢,清靜身心。
陰陽環:乃為連在一起的兩個圓環,可以拿在手中來回轉動,代表「陰陽循環,周而復始」之意。一般為木製或玉制。亦有三環相套者,稱為「三才環」或「三環套月」。老年道士尤喜玩此,以為活動指腕之用。
佛教僧人的服裝與在家人的服裝有著明顯的區別。這除了宗教上的原因外,還有歷史、地域、民族、風尚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佛教傳入中國已近兩千年,在漢、藏、傣等民族間存在著不同的佛教系統,因此各族的僧人服裝也不盡相同。特別是漢地佛教,流傳時間久遠,區域廣闊,加之漢族服裝在各時代中變化很大,以致影響到漢族僧人。他們的服裝在顏色和形制上也變得復雜起來,與印度原始的僧人服裝的差別就更大了。
1.僧服顏色
根據印度佛教舊制,僧服的顏色是有嚴格規定的。
《毗尼母經》卷八中說:「諸比丘衣色脫,佛聽用十種色。十種色者:一泥、二陀婆樹皮、三婆陀樹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葉、八亻去陀樹皮、九施設婆樹皮、十種種雜和用染。如是等所應染者此十種色。是衣三點作凈法,一用泥、二用青、三用不均色,用此三種三點凈衣。」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八中說:衣不得用黃赤青黑的五上色。又有純色,如黃藍、鬱金、落沙、青黛及一切青者不得著用。
《十誦律》卷十五中說:比丘得新衣,如青衣、泥衣、茜衣、黃衣、赤衣、白衣者,應以青、泥、茜三種色隨一壞是衣色。
《摩訶僧祗律》卷二十八中說:「比丘不聽著上色衣,應用根染、葉染、花染、樹皮染、下至巨磨汁染。」
以上的文字說明兩點:一、僧服的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免除貪著,這叫作「壞色」或「點凈」。
在佛教律制中,雖然禁止用上色、純色的僧服,但是染僧服也有多種不同的顏色可用,用得最多的是赤色。例如《大唐西域記》卷二中說,釋迦如來的袈裟色黃赤;《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九說,佛的姨母大世主著赤色僧伽胝衣。《善見律毗婆沙》卷二中說,阿育王時,大德末闡提身著赤衣。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僧人還是披赤衣的。《弘明集》轉引《理惑論》說:「今沙門被赤布。」但在一段時間的小范圍內,僧人袈裟的顏色曾發生過紊亂現象,自從唐武後依唐代三品以上官員服紫的規定,賜給沙門法朗等九人紫袈裟,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衣為沙門的榮耀。因而引起忽視戒律的規定,隨意選用袈裟的顏色,這在後來得到了糾正。當然,從漢代到現在,佛教僧人的袈裟還是以赤色為主,但太執著於「赤色」,而以朱紅袈裟為最普遍。殊不知朱紅色是戒律中所不允許的上色和純色,而古代印度僧人所披的赤衣乃是紅而兼黑或紅而兼黃的。
由於漢地天氣寒冷,中國的僧人們僅靠袈裟是不能禦寒的。即使是西來的大德高僧,只披袈裟也過不了冬季,必須添著其他衣服。到了東晉時,便出現了不同於袈裟的僧服「緇衣」。宋贊寧《大宋僧史略》卷上引《考工記》雲:「問:緇衣者色何狀貌?答:紫而淺黑,非正色也。」黑色的緇衣在僧人間很快風行,如南朝·宋時,孔凱稱慧琳為「黑衣宰相」;齊初,荊州竹林寺僧慧與玄暢被稱為「黑衣二傑」。
酈道元《水經注》卷六束水注中,稱道家采葯之輩為「紹服思玄之土」,可見紹色本是中國古代宗教服色,因而佛教僧人在常服上也選用此色。佛道之分只在用冠、用巾之不同,結果黃冠成為道士的專稱,緇衣成為僧人的別號。其後僧人增多,穿緇衣的也就更多,道士不得不改變他們的服色。從此,緇衣便成為僧人的專稱,而緇衣和白衣即成為僧人、俗入的對稱。但據《僧史略》載,北周武帝禁沙門服緇,令改服黃色,從此,僧人常服的顏色便多樣起來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在北方偏於保守,所以在唐末宋初時,並部幽州還保持續衣之舊而尚黑色。
明代洪武初年,朝廷正式制定了僧人的服色。明《禮部志稿》雲:「洪武十四年令,比僧道服色,禪僧茶褐常服、青絛、五色袈裟;講僧玉色常服、綠絛、淺色紅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絛,淺紅袈裟。」現在僧人的常服太多是褐、黃、黑、灰四色,在北方有黃綠色。在此五色中,又各任意深淺不一,已不成其一定的規制了。
2.僧服型制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五世紀的古代印度,由於教義、風俗、氣候等原因,僧服的型制只有「三衣」和「五衣」,統稱為法衣。佛教傳入中國後,情況在發生變化,根據佛制「許蓄百一長物」的規定,在法衣之外增加了常服。因此,漢地僧服的型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法衣,僧人在佛事和法會期間穿著的服裝;一類是常服,僧人日常穿著的服裝。
僧人的法衣有以下幾種:
三衣 指僧人所穿的三件僧衣,總稱為架緩。「三衣」分別為五條衣、七條衣和大衣。
五條衣;梵語叫安陀會,意譯為下衣、內衣、中著衣。它由五條布縫成,每條一長一短,共計十隔。此衣襯體而著,穿在最裡面。
七條衣,梵語叫郁多羅僧,意譯為上衣。它由七條布縫成,每條兩長一短,共計二十一隔。此衣穿在 五條衣之上。
大衣,梵語叫僧伽服,意譯為復衣、聚眾時衣。它由九條到二十五條布縫成。此衣穿在最外面,是僧人的禮服。凡說法、見尊長、進王宮、乞討布施時必須穿著,故稱祖衣。此衣分為三品九種:下品三種分別為九條、十一條、十三條,每條皆兩長一短;中品三種分別為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皆三長一短;上品三種分別為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每條四長一短。大衣的隔數,從九條衣的二十七隔到二十五條衣的一百二十七隔不等。條數、隔數越多,著衣者的身份越高貴。
「三衣」的剪裁縫合都作長方和正方的水田形狀,又名田相衣、水田衣、割截衣。關於田相衣的緣起,載於《僧抵律》:「佛住王舍城,帝釋石窟前經行,見稻田畦畔分明,語阿難言: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今依此作衣相。」《增輝記》也說:「田畦貯水,生長嘉苗,以養形命;衣法之田,潤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養法身慧命也。」
「三衣」是由許多碎布片補綴合成,又名百袖衣、袖衣,因而僧人自稱袖衣人、衲子。據《十誦律》所載,袖衣又得名於五袖衣:一有施主衣、二無施主衣、三往還衣、四死人衣、五類掃衣。又說,佛初度五比丘時就提倡著五袖衣。此衣有十利:一在粗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卧,五浣濯易,六少蟲壞,七染易,八難壞,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
「三衣」即是袈裟,原譯為加沙,東晉的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改作袈裟。袈裟除上述名稱外,根據其宗教意義,還叫做離染服、離塵服、出世服、去穢衣、無垢衣、蓮花衣、消瘦衣、忍辱鎧等等。漢地僧人的袈裟只穿三件中的一件,搭在常服外面。並且,要受了「三壇大戒」的僧人才能搭七條衣和祖衣。
原始的袈裟是沒有裝配衣鉤的。據《四分律》第四十說:「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家,深恐風吹袈裟,脫肩落地。」由此,佛陀聽許弟子在左肩胸前袈裟領邊,穿釘鉤紐,系牢袈裟。後來,演變成如意形的衣鉤和衣環。
五衣
僧服除了「三衣」以外,還有兩種衣,合稱為「五衣」。一種是僧祗支,意思為覆膊衣或掩腋衣,是一種長方形衣片,袒右肩覆左肩掩兩腋;一種是涅盤僧,意譯為「禪裙」,是系於腰部的腰衣,它像浴巾一樣圍在腰問,掖在腹部。這兩種衣是熱帶亞熱帶人的貼身便衣,好像現代的背心褲衩,這與中國氣候和民族習慣不合,漢族僧人沒有採用。為什麼僧人著衣件數為三、五,縫衣的布條為五、七、九……等奇數呢?因佛教認為,奇數屬陽,陽能生萬物,三衣;九條等表示能生萬善。
縵衣
梵名缽吒,也譯作縵條,用兩幅布做成。縵者,漫也,通貫而無田相約非正規袈裟,多為黃褐色,沙彌、沙彌尼未受具足戒時穿用,比丘、比丘尼也可以穿。在家的佛門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也可以有一件縵衣,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穿,只有在作佛事、禮拜、懺悔時才能穿,故又名「禮懺衣」。
卧具
梵語叫尼師壇,意譯為卧具、坐具、敷具、隨坐衣,是佛所制定的服具之一。它原來的作用,據《五分律》說:「為護身、護衣、護僧床褥故,蓄坐具。」若行路時,須長疊、中疊放衣囊中;回本住處,應敷而坐。現在,僧人主要將其用於佛事和法會禮儀上,作為禮佛拜僧所用的敷具,已失去坐卧功能,故專稱為「具」。它的大小,律制規定為「長佛二拃手,廣一拃手半」,合現在長四尺八寸,寬三尺六寸。它的質料,應使用舊布或粗布,若不得不使用新布時,當在上面縫貼一塊舊布,以破壞其美觀。現在的「具」,是用兩重黃褐色布料復疊一起,四邊縫貼青色布條製成。這樣的「具」反而更美觀了。
僧人的常服有以下幾種:
海青 「海青」是我國漢地僧人的主要常服,它的款式為寬腰闊袖、圓領方襟,比所有衣服肥大得多,因此,通常把它叫做大袍、方袍,簡稱袍。
「海青」的得名,據明人鄭明選《秕言》卷一中說:「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謂之『海青』。按太白詩雲:『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蓋東海有俊鵑名海東青,白言翩翩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因此,後來把鳥名借作僧袍名。
「海青」來源於我國漢唐服式,雖然不是佛陀古制,但早已為佛教所用,形成了佛教的特色。它的衣領用重疊的三層布做成,叫「三寶領」;領上扎有五十三行藍色線條,喻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它的袖口是縫合起來的,這也是僧袍和俗袍的區別。海青使僧人的儀容整肅、道風庄嚴,它雖然不屬於法衣,但除了袈裟以外,當是最聖潔的僧服。穿著「海青」,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的場合。
「海青」的顏色,多根據寺內傳統習慣,普通僧人以青灰色、木蘭色為主,長老法師則以黃褐色為主。
衫、褂
佛教叢林寺廟自唐代百丈禪師倡導農禪制度以後,僧人都要「出』坡」或參與寺內雜務,穿著「海青」不方便,於是出現了衫和褂。衫的款式是採用「三寶領」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而製成,紐扣在腋下的右襟邊沿。衫的種類有長及腳背的長衫,長僅過膝的二衫,長未及膝的短衫。褂的款式是「三寶領」的對襟短褂,有袖或無袖。本世紀三十年代,太虛大師還倡導一種新式的對襟褂「太虛褂」,即現在「羅漢褂」。衫和褂的顏色,以灰色、褐色、木蘭色最為普遍。
帽、冠
僧人都是光頭,一般不戴帽。但在冬季或部分老年僧人,也有不少戴帽的。僧帽主要是緊隨頭型的便帽和上大下小的平頂帽,冬季的老年僧人多戴披風帽,俗稱「觀音兜」。濟公和尚所戴那種前後起翹狀如元寶的「芙蓉帽」,現在很少有人戴了;另有天冠、寶冠、毗盧冠等「法冠」,一般僧人不能戴,只有大法師在「放焰口」儀式或重大法會上才能戴。
鞋、襪
我國漢地僧人都必須穿鞋、襪,在《救修清規》、《月用軌范》等典籍里都有明確規制。鞋有三種類型:一是芒鞋,用草類織成,又叫草鞋。二是羅漢鞋,用布料做成,鞋面為三片布條縫牢,鞋幫綴留一些方孔。三是僧鞋,用布料做成,鞋面中間有硬梁,全身無孔。羅漢鞋多為灰色、褐色,僧鞋多為黃褐色。襪子為長筒布襪,實際上就是我國漢唐以來布襪的式樣,習稱為羅漢襪。羅漢襪上齊膝蓋,褲管孔在襪內,不但可以冬季禦寒,夏季防範蟲蛇,並且可以庄嚴威儀。襪的顏色以灰色為主。
❺ 你不知道的——關於荷花的那些事
之前提到了荷花,它是一類古老並具有中國文化傳統代表和 宗教 意味的 水生植物 ,與之相關的神話傳說則為中國文化染上了一抹神秘色彩和聖潔光輝。當我們了解到荷花的起源、傳說和典故後,我們在欣賞荷花及其工藝品時,也會或多或少的領悟到其中的真意,感受古老文化傳承博大精深的古樸厚重。
1.命名
荷花名字眾多,或顯清新淡雅,或指天宮靈草,或稱人間絕色,或表寶相庄嚴……
(1)外形:《 說文解字 》雲:「未發為菡萏(即花苞),已發為芙蓉。」 李時珍 也說,芙蓉就是「敷布容艷之意」,難怪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芙蓉、芙蕖、菡萏)。
(2)生長習性:由於荷花是多年生宿根 水生植物 ,故古人將其歸為水草類,取名多為「水」字起頭。如水芝、水華、水芸、水旦、水目、澤芝。三國文學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賦》中稱贊到「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把荷花比喻為水中的 靈芝 。
(3)氣質:凸顯其聖潔高雅,如 君子 花、凌波仙子、水宮仙子、玉環等。
(4) 風俗 :古時江南 風俗 ,陰歷六月二十四日為荷 花生 日,荷花因而又有「六月花神」的雅號。
(5)品性:對荷花高潔形態的贊賞,現實生活中的高貴物品以 金芙蓉 和 草芙蓉 比喻荷花品性的難得。
(6)生長狀態:溪客、靜客都是強調荷花的生長環境和安靜嫻雅的狀態翠錢則是新荷的雅稱。
(7)部位:翠錢則是新荷的雅稱,紅衣是荷花瓣的別稱,宮蓮是蓮花瓣的美稱,佛座須是蓮花蕊的別名。
2.宗教
中國自古熱愛蓮花,作為中華本土 宗教 的道教,蓮花自然是道教的象徵之一。
(1)蓮花冠,又名:玉清蓮花冠。道門三冠之一。因其外形乃是一朵盛開的蓮花,故名蓮花冠。唐時已在世間流行,宋沿襲其制。以美玉來制,以黃金來飾。外形優美、色澤艷麗。為世人喜尚,一直很流行。
(2)蓮花在道教象徵著修行者,於五濁惡世而不染卓,歷練成就(我們熟悉的蓮花童子哪吒就是以藕身修道進而位列仙班的): 《太乙救苦護身妙經》中:救苦天尊步攝蓮花,法身變化無數,忽而女子,忽而童子,忽而風師雨師,忽而禪師丈人!
蓮花在佛教與 印度教 中,象徵神聖與不滅,印度的國花是荷花。印度是佛教的發祥地,荷花則是 佛經 中常提到的象徵物和吉祥物。
(1)七寶蓮花:蓮花是「報身佛所居之「凈土」,所以 菩薩 要墊以蓮花為座。佛教中的蓮花,包括了荷花和睡蓮的不同種類。只有 大乘佛教 的 佛像 座用荷花。實際上,七種荷花只有二種是荷花,即白蓮花(芬陀利花)和紅蓮花(波頭摩花),其它五種都是睡蓮。
(2)步步生蓮:蓮座,乃為 佛陀 結跏趺坐講經開釋而設。佛家在百花齊放中獨生出蓮花座,與荷花雲錦可觀,香遠益清,足以代表力量也有關,更可以展現神力。
(3)五種天華:蓮花有五色:白、青、紅、紫、黃,稱為「五種天華」。其中白、青兩色最受青睞。白蓮花,梵文音譯為芬陀利。此 花生 長於佛國,人世間難以見到,故又稱「希有之華」。青蓮花,梵文音譯為優缽羅。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 佛經 中稱之為「蓮眼」,也即觀音 菩薩 的眼睛。
3.民俗
(1)觀蓮花:早在宋代,每逢六月廿四,民間便至荷塘泛舟賞荷、消夏納涼。盪舟輕波,采蓮弄藕,享受浩月遮雲的夏夜風情,好不愜意。
(2)放荷燈:是日夜,以天然長柄荷葉為盛器,燃燭於內,孩兒持以玩耍;或將蓮蓬挖空,點燭作燈,置於屋內及庭院;或以千百盞荷燈沿河施放,隨波逐流, 星光閃閃 ,波光粼粼,燭光點點,十分好看(相信不少影視作品中也出現過,放荷燈的同時許下心願、寄託哀思)。
4.傳說
(1)相傳,王母身旁的美貌侍女玉姬因羨慕人間男女雙雙對對,夫唱婦隨,因此而動了凡心與河神的女兒結伴偷出天宮,嘻笑游樂於西子河畔, 西湖 秀麗的風光使玉姬流連忘返,到天亮了也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知道後用 蓮花寶座 將玉姬打入湖中,並讓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從此,天宮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間多了一種玉肌水靈的鮮花。
(2)據《 紅樓夢 》所說,晴雯死後變成芙蓉仙子。不過後世大多學者認為這不過是借詠晴雯之名而贊黛玉之潔,不過無論如何荷花總是與女兒般的冰清玉潔聯系在一起的。
5.典故
(1)用以表達愛情:「 蓮子 」即「憐子」,「青」即「清」(最早出現於詩經中)。利用雙關的手法,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又或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2)用以表達政治:「荷」與「和」、「合」諧音,「蓮」與「聯」、「連」諧音,中華傳統文化中,經常以荷花(即蓮花)作為和平、和諧、合作、合力、團結、聯合等的象徵;以荷花的高潔象徵和平事業、和諧世界的高潔。
關於荷花的淵源還有很多,但這幾點並不算淺顯的歷史故事也足以我們品摹觀賞荷花的意境,了解到與之相關的一些文化作品。如果大家有對荷文化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查閱相關資料進行深入了解和藝術創作。
❻ 宋朝時期張貴妃的頭冠為啥那麼搶鏡
一、“一年景”花冠雖說這張貴妃頭上的花冠確實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可在宋朝,頭上戴花是盛行一時的潮流。皇宮在舉行簪花宴時,就會叫御苑常備應時的鮮花,用來賞賜臣下和宴會簪戴。根據《宋史·輿服志》的記載,宋代皇帝會給新進士設宴,叫作聞喜宴,到時候給新進士賜花戴。
❼ 有關蓮作文600字5篇
蓮沒有牡丹的高貴,沒有曇花的留戀稀珍,沒有梅花的堅強,沒有菊花的高貴,沒有玫瑰的典雅,但是它有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美麗。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有關蓮 作文 600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有關蓮作文600字1
「出於泥而不染」那朵朵聖潔的蓮花,宛如輕盈的舞者,生長於河中。可愛的粉,浪漫的紫,平和的白,在眼中幻化成一束光線,此時此刻,蓮的美,刻印在我心中。
蓮,清池裡的一抹色彩。
蓮花,樸素,低調,從不與別的花爭奇斗艷,也沒有頑強的生命。牡丹的高貴,她從不沾邊;百合的純潔,她也亳無一絲氣息;玫瑰的美妙絕倫,她也不去仿照。她,就是如此普通,平凡,但卻開朗。每當夏日燦爛的日光射入心房,她便毫不猶豫地去接受,一點兒也不妖羞,退縮。滂潑大雨用力去灑在她身上,她也只是微微擺身,從不抱怨什麼。涼風習習,她不會逼迫自己去堅強地矗立,只是隨風而舞,不拘一格。我愛蓮,因為她開朗。
蓮,荷葉上的一處風景。
誰不說荷葉與蓮是天生一對,彷彿他們缺少了對方就無法生存。當嫩綠的荷葉從水中溫宛而出,蓮就開始生根,夏天,便綻放在水中。往河上一望,蓮與荷葉的默契配睜燃合好像正在打著前奏,他們准備一起觀賞河塘美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當別的花朵厭倦了綠葉的陪伴,乘機借大風將他們吹走之時,荷葉與蓮,早已立下了永生誓言。刮風下雨,沒有見到他們依然十指連心嗎?我愛蓮,因為她從不放棄與荷葉的此生此世。
蓮,魚池裡的一絲點綴。
望著金魚游動,碧波盪漾,誰曾注意過眼前的蓮。有時,金魚游動,差點咬斷她的根莖,她也從不反抗,只是錚錚地定住,放鬆下來。有時,池底的金魚湊成了金色的大盤,她便使人們眼前變了色,從一抹的金燦燦變為嫩嫩,彷彿一位 魔術 師。有時,魚群混亂成一團,左沖右撞,她便充當起指南針,為魚兒們尋找方向。當池水逐漸骯臟,人們想放棄之時,她就使人們眼前一亮,轉怒為喜。我愛蓮,因為她是一道風景。
我眼中的蓮,不美但簡單,不引人注意卻仍然聳立,不驕傲,不舍棄,或許就是一種美吧。「濯清蓮而不妖」。
有關蓮作文600字2
蓮,她的美是莊重的,她不像牡丹一般,美得妖嬈嬌艷,也不像彩虹那樣,美得虛無縹緲。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為之折腰,多少文人雅士為之潑墨!
記得有一回,我回到老家,碰巧撞見蓮花池裡的蓮花在綻放的時刻。微風吹拂,翠色慾流的蓮葉輕輕地拍打著水面,令水面微波盪漾,那圓盤似的葉子旁邊立著一支支亭亭玉立的蓮,白里透粉的花瓣,金燦燦的花蕊,碧綠的蓮蓬在奪目的驕陽下顯得那麼柔美!這么美麗的多姿的蓮卻生長在渾濁的泥里,這一前一後,一上一下的鮮明對比,著實令人吃驚。啊!蓮雖生在淤泥中,卻從不受淤泥的影響,仍傲然地挺立在淤泥之上,向人們展示她的柔美與堅強。
這一刻,我懂得了:真正的強者是不會受外界影響的,相反,他只會變得更加獨立與強大!
她擁有著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她紮根淤泥,珍愛自潔,保持天生麗質的本色。雖然環境冷酷哀涼,但她不嘆世態炎涼,不屈從環境,不沾污納垢,照樣安身立命,隨遇而安,處之泰然,追求完美。
蓮,全身都是寶。蓮是一味有名的中葯,蓮子可煮成美味的蓮子湯,還可做成許多可口的佳餚;苦的蓮心則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做人,不也應該像蓮一樣,做一個對社會有幫助,無私奉獻的人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啊!你讓我懂得了許多的道理:不能被環境影響,要潔身自好,要無私奉獻……
蓮,在淤泥中顯得更美了……
有關蓮作文600字3
蓮,花之仙子者也。
清晨的西湖是安靜的,蓮花盛開,西湖邊的祠堂與荷花相互襯托,顯得格外清新。
蓮花穿著素青色的長袍,臉上紅白分明,黃色的長發上面帶著一頂金色頭冠。蓮花在池中搖曳,有些花才剛剛張開害羞的臉,慢慢地從池中探出頭。
咦,怎麼有朵火紅的蓮花?
一朵紅蓮平靜的卧在荷葉上,只是還是個花芭。它的花瓣上清楚的勾勒出了一條條細細的紋路。蓮花尖上被陽光暈染出了一層粉黃色的光暈,顯得更與眾不同了。
天上的烏雲開始翻滾,雨打在螞頃蓮花上,一片片花瓣開始掉落;原已開過了的花,露出了一個一個蓮蓬。蓮蓬上有多小洞,裡面是一顆顆蓮子,蓮子外衣是青綠色的,還沒有顯出白嫩的果實,也沒有陣陣清香,蓮蓬這時還是金黃色,與耀眼的雷峰塔悶早陸很搭配,但這用不了多久就會枯萎。
雨過天睛,天上出現了彩虹,寺廟祠堂的鍾聲也陸續響起來了。
荷葉上的水珠開始調皮,它們圍著淡綠色的葉脈轉來轉去,又一不留神,蹦到了蓮花上,蓮花一搖一擺,和蓮葉玩起了「多來諾骨牌」,轉眼之間,蓮花便像被風刮亂了一般,搖擺不定,水珠「叮叮咚咚」落到水裡,像在演奏歡樂的音樂。
天氣變涼,太陽變得火紅。
晚霞把天邊染紅了,蓮花被小舟分開了,從蓮花池中開辟了一條小道。魚兒從碧綠的水中竄出,圍著花梗轉。一陣陣清涼的風吹來,帶著微微的苦味兒,是采蓮的人載著滿船的清香歸來了。這情景在夕陽中飄動,更動人的是叮咚的水聲與蓮花的舞蹈搖曳成一片。
這美麗的景象把我心中所有的愁情都吹散了。
蓮,花之仙子者也。
有關蓮作文600字4
暑假來了,我終於可以去外婆家盡情地玩了。
外婆家有一片碧綠的荷田,初夏的時候,荷田的蓮葉荷花在微風中搖曳生姿,引來一群群拍照的人。等荷花花瓣凋謝後就長成一個個碧綠的、清甜可口的蓮蓬,這是我每年暑期最愛吃的消暑食物。
年初的時候,外婆就說了,等我放暑假了就帶我一起去荷田采蓮。
現在,我帶上草帽,拉著外婆的手一起站在這片碧綠荷田旁。在這片碧綠蓮葉中,開著點點的粉色荷花,還有很多因為太重而低垂著頭的蓮蓬,微風輕輕一吹就搖搖晃晃的,彷彿馬上就會掉下來。我忍不住就伸手去摘,可是人小,手臂太短,使勁還是夠不著,外婆在邊上看著我直笑。最後,幫我捲起褲腿,拉著我的手讓我試著下水。
水很淺,冰涼冰涼的,還有小魚兒在我腳邊上游來游去的。我慢慢地一步步的避開長著小刺的蓮葉桿子,抬頭向上看,能到一個個大大的蓮蓬。伸手挑了一個大大的蓮蓬試著使勁的摘下來,有我兩個拳頭大,圓圓胖胖的蓮子,忍不住就直接剝了外殼放進嘴裡,一股清甜可口的味道,頓時讓我整個人都感覺清爽了。
外婆說,鮮嫩的蓮子是最能清涼解暑的食物。
太陽下山的時候,我們摘了滿滿的一大籃蓮蓬,雖然身上有被蓮葉桿子劃傷,但是能吃到自己採摘的蓮子還是很開心的。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采蓮嗎?
有關蓮作文600字5
春末夏初之際,水陸草木之花皆已香消玉殞,而此時小荷已露尖尖角,蜻蜓也尋得了一處芳香。
她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之美,有「清水出芙蓉」的清麗,有「濯清漣而不妖」「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端莊大方,也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通達的君子之風。世間有幾花堪比?
越是炎炎夏日,她反倒越發神采奕奕。那粉嫩的花瓣兒,在陽光的直射下靜靜散發著聖潔之光,簡約而不是風度,素淡而不是典雅。她如同一個怒放的生命,盡情地享受這生命的激情。
是誰將這粉色的水晶石 雕刻 得那樣精緻?任怎樣巧奪天工的工匠也無法完成這樣的傑作。又是誰將那綠色的瑪瑙悄悄藏進了粉色的水晶石,在陽光下熠熠閃光?
你認為那真是瑪瑙嗎?她會笑你呢!等到夏末之際,她咧開了大嘴,吐露顆顆綠色的珍珠,撥開她,清香四溢,微微的涼苦。
我本來就喜歡夏天的,初夏之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欣喜,盛夏之際駐足賞荷的怡情,夏末之際泛舟采蓮的豐收,都讓我更愛夏天。
媽媽曾告訴我:吃蓮子一定要趁剛成熟的時候,才鮮嫩可口,久了會有苦味。快到初夏了,我已經禁不住唾津的潛溢了!
有關蓮作文600字5篇相關 文章 :
★ 描寫荷花的作文600字合集5篇
★ 荷花的作文600字五篇
★ 關於蓮的作文600字
★ 關於蓮花的初中作文600字範文
★ 描寫荷花的作文600字6篇
★ 寫蓮花的優秀作文精選5篇
★ 贊美蓮花的作文600字精選4篇
★ 蓮花作文600字
★ 寫蓮花的作文600字
★ 有關相逢作文600字5篇
❽ 蓮花為什麼掛車上保平安,有什麼說法嗎
沒聽說過!
蓮花雹鉛和在道教中的寓意是出淤泥而不染,所以作為激轎頭冠。
佛教中除了出淤泥而不染意外更重源盯要的是,花喻為因,果喻為果!蓮花蓮子是共生,寓意因果共生
❾ 荷花有黃色的嗎
有的。
荷花屬毛茛目睡蓮科,是蓮屬二種植物的通稱。又名蓮花、水芙蓉等。是蓮屬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莖長而肥厚,有長節,葉盾圓形。花期6至9月,單生於花梗頂端,花瓣多數,嵌生在花托穴內,有紅、粉紅、白、紫等色,或有彩紋、鑲邊。堅果橢圓形,種子卵形。
花單生於花梗頂端、高托水面之上,花直徑10-20厘米,美麗,芳香;有單瓣、復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色、黃色或間色等變化;荷葉矩圓狀橢圓形至倒卵形,長5-10厘米,寬3-5厘米,由外向內漸小,有時變成雄蕊,先端圓鈍或微尖,雄蕊多數;雌蕊離生,埋藏於倒圓錐狀海綿質花托內,花托表面具多數散生蜂窩狀孔洞,受精後逐漸膨大稱為蓮蓬,每一孔洞內生一小堅果(蓮子);花葯條形,花絲細長,著生在花托之下;花柱極短,柱頭頂生;花托(蓮房)直徑5-10厘米。
❿ 「花髻」與「花冠」的區別是什麼
先來看看“花冠”吧。“花冠”應該也算是一種發髻和發冠的統稱,不是單單的指頭上所戴的發冠,而是連帶著這種發冠下的發型一起稱呼了。這樣華美的頭冠在宋朝時便被帶陵稱作“花冠”,同樣是極其雍容富貴的,也是貴族才能使用的哦,地位幾乎是僅次於鳳冠了。
此外,這樣的發髻除了在古時十分流行之外,就是在現代也還是有一些流傳的哦!相信大家都知道茉莉花吧,大家在小時候有沒有往頭上戴過茉莉花呢?還有一些小孩子梳頭發時所用的頭花,實際上也可以說是花髻的簡化與演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