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馬蘭花
A. 馬藺樹長在哪裡!!!
英文名:Iris ensata Thunb
科名:鳶尾科 鳶尾屬
別名:馬蓮,馬蘭花
別名馬蓮、馬蘭花,是鳶尾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內蒙古、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四川、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東部及柴達木、新疆和西藏以及東北、華北、華南等地。另外,在昆明世博園內也有成片生長的馬蘭。隨著緯度和氣候條件不同,它的綠期在各區域也不同,到南方為常綠,開兩次花,結兩次果實。它抗逆性強,尤其耐鹽鹼,是鹽化草甸的建群草種,可以用於改良鹽鹼地。此外,由於其根系發達,葉片青綠柔韌,返青早、綠期長、花色淡雅,近年來逐漸被用作護坡、園林綠化和荒漠化治理的生態植被材料。一、 植物學特性 馬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45厘米,密叢生,根系莖粗短,須根長而堅硬。葉基生,多數,堅韌,條形,無主脈,灰綠色,兩面具稍突起的平行脈。花莛直立高10-30厘米,頂生1至3朵花,藍紫色或天藍色。花被6,外輪3片花被裂較大,中部有黃色條紋,內輪3片較小,蒴果長橢圓形,頂端有短喙;種子多數。花期5月-6月,果期7月-9月。二、 生物學特性 馬蘭的種籽種粒較大,近球形,有稜角。成熟的種子由種皮、胚乳、胚三部分組成。種皮棕褐色,厚約0.3毫米,胚乳豐富,質地堅硬。種子表層有蠟質層,種子發芽的溫度范圍為15oC至30oC。低於10oC或高於35oC時不發芽。恆溫條件下發芽率普遍很低,冷熱變溫條件下發芽表現明顯優於恆溫。在適宜的土壤水分、溫度條件下25天左右開始萌發,35天左右出苗。播種當年可分成櫱10-15支杈,第二年可成墩,第三年開花。馬蘭草自然新陳代謝,永不衰老,一次種植,一勞永逸,並可綜合利用,持續發展。三、利用價值及應用前景 馬蘭根系發達,葉量豐富,對環境適應性強,長勢旺盛,管理粗放,是節水、抗旱、抗水、抗寒、耐鹽鹼、耐貧瘠、抗雜草、抗病、蟲、鼠害的地被植物。對貯水保土、調節空氣濕度、凈化環境有明顯作用。馬蘭翠綠的葉、艷麗的花,可形成美麗的景觀,建造綠地。植株不高,可免除修剪,節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馬蘭根系深卻稠密發達,抗強乾旱,一般不用澆水可正常生長、開花、結果實。可為青蛙等兩棲動物和部分益蟲創造良好環境。馬蘭利用年限長,產草量高。栽培馬蘭畝產乾草達781.9公斤,種子18.25公斤。乾草利用率高,為各類牲畜尤其是綿羊喜食,營養成分豐富。據分析,成熟期乾草含粗蛋白質10.87%,粗脂肪3.01%,粗纖維33.4%,除飼料用外,馬蘭的花、種子、根均可入葯。花曬干服用可利尿通便,種子和根除溫熱、解毒。種子有退燒、解毒、驅蟲的功效。作為纖維植物,可以代替麻生產紙、繩,根還可以製作刷子。因此,馬蘭可做荒漠化治理、治鹽鹼、庭院綠化美化的觀賞植物,對於建植具有良好景觀效果和生態保全性能的粗放管理的綠地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據測量,馬蘭的根系入土深度可達1米以上,須根稠密而發達,呈傘狀分布,這不僅是它極強的抗性和適應性的有力保證,也使其具有很強的縛土保水能力。馬蘭直立生長的葉片可有效地減少水分蒸發,緩解雨水對地表的直接沖刷,而且還利於根部透氣。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馬蘭的地上部分會變得相對低矮(地上生長量會減低20%以上),同時根系會更加發達(根系會增加10%以上),這都有助於其在高溫乾旱、鹽鹼、水澇等不良環境中正常生存。馬蘭還是一種耐重鹽鹼的植物,在含鹽量達0.27%、PH值達7.9-8.8的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並開花結實,是難得的鹽鹼地綠化和改良的好材料。
作家馬蓮
(1941.10—)山西應縣人。擅長工藝美術。1964年畢業於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內蒙古包頭市第二十八中學教師。作品有《銀針傳深情》、《科學的春天》、《森吉德瑪》等。�1�7
美術工具馬蓮
水印木刻套色版畫製作,特別是藏書票製作過程中用來磨壓的工具。底部是用葦葉或麻布纏繞包裹的木製橢圓環,在橢圓環曲度較大的兩端固定住一個用較細的麻繩纏繞的、用荊條支撐的提手。使用時需在版畫上墊一張報紙,然後將馬蓮放在報紙上用力下壓。這樣可以加快報紙吸水的速度,防止顏色在版畫上洇開影響觀賞效果。
B. 馬蘭花是什麼形狀
馬蘭花多年生密叢草本,根狀莖粗壯,木質,斜伸,外包有大量致回密的紅紫色折斷的老葉答殘留葉鞘及毛發狀的纖維;須根粗而長,黃白色,少分枝。
葉基生,堅韌,灰綠色,條形或狹劍形,長約50厘米,寬4-6毫米,頂端漸尖,基部鞘狀,帶紅紫色,無明顯的中脈。
花為淺藍色、藍色或藍紫色,花被上有較深色的條紋,花莖光滑,雄蕊長2.5-3.2厘米,花葯黃色,花絲白色,子房紡錘形。
蒴果長橢圓狀柱形,長4-6厘米,直徑1-1.4厘米,有6條明顯的肋,頂端有短喙;種子為不規則的多面體,棕褐色,略有光澤。
(2)山西馬蘭花擴展閱讀:
生長習性
根系發達,入土深度可達1米,須根稠密而發達,呈傘狀分布,這不僅使它具有極強的抗性和適應性,也使它具有很強的縛土保水能力。
生於荒地、路旁、山坡草地,尤以過度放牧的鹽鹼化草場上生長較多。耐鹽鹼、耐踐踏,根系發達,可用於水土保持和改良鹽鹼土。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也產於朝鮮、俄羅斯及印度。
C. 馬蘭花的花語是什麼
馬蘭花的花語是宿世的情人,花為淺藍色、藍色或藍紫色,花被上有較深色的條紋,花莖光滑,高-10厘米;苞片3-5枚,草質,綠色,邊緣白色,披針形,長4.5-10厘米,寬0.8-1.6厘米,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內包含有2-4朵花;
花乳白色,直徑5-6厘米;花梗長4-7厘米;花被管甚短,長約3毫米,外花被裂片倒披針形,長4.5-6.5厘米,寬0.8-1.2厘米,頂端鈍或急尖;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也產於朝鮮、俄羅斯及印度。
(3)山西馬蘭花擴展閱讀:
馬蘭花對土壤的適應性還是比較強的,在養殖的時候用排水好的沙壤土就可以了。在移栽前除掉土壤裡面的雜草,保證養分不流失,要保證基肥的充足,為使馬藺能夠持久旺盛地生長。
要使馬蘭迅速茁壯成長,就要進行移栽,移栽時間在9月份,11月稍微冷的時候可以用塑料覆蓋,保溫。馬蘭在秋冬季節的生長期間,經常發生點狀的葉斑病,只要用草木灰撒施防治就可以了。
因為人工的栽培可以使馬蘭能夠大量生產,而且馬蘭本身就是一種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收的蔬菜,栽種一次就可以連續採收很多年,所以要按時採收。
D. 馬蘭花主要生長在哪些地方
馬蘭花喜陽光,適栽於背風向砂質土壤中。
馬蘭花栽培方法
1.選擇適宜的地塊 。馬蘭對土壤的要求雖不嚴格,但為其優質高產,還應盡可能地選擇濕潤、肥沃、疏鬆的土壤,特別要注意選擇雜草少的地塊,進行種植。
2.施足有機底肥 。馬蘭是倍受青睞的特蔬,要盡可能不用化肥、農葯,做到綠色種植。因此,要特別注意施足優質農家肥,如牲畜糞、家禽糞等,每667平方米用量在5000kg以上,先經充分腐熟,在整地前鋪撒地面,然後翻犁入土,細耙拌勻,使土肥融合。這對中草葯馬蘭花種子的發育很重要喲。
3.翻耕滅草 。馬蘭植株嫩小,最忌與雜草混生。所以要力爭在播種或移栽前1個多月,進行一次翻耕,讓雜草長出後,人工連根徹底除之,或用無公害除草劑噴殺,把雜草消滅在播種或移栽前,以杜絕草害。
4.精細整地 。馬蘭根系入土不太深,故不強求過於深耕,但要求在冬前能翻耕凍垡,使土壤疏鬆。在此基礎上,春天趁墒土或潮墒土時進行細耙,把土地整得細、平、軟,上虛下實,肥足墒飽,以利播種或移栽。
5.開溝做畦。馬蘭種後要精細管理,並多次採收,必須開溝做畦。畦面不宜過寬或過窄,以人站兩旁畦溝,可以除凈畦面雜草和有利於採收商品菜為宜。露地栽培的,一般畦面寬 1.2~1.4m,畦溝深10~15cm,以能排凈田間積水,苗不受漬為准;棚室栽培的,應做成南北走向的小低畦,畦面寬1m左右,畦埂高4~6cm,畦面要求北高南低,落差10cm,以利採光。
E. 馬蘭花長什麼樣,多久開花
馬蘭花的外形特徵:
馬蘭花,種植根莖較為粗壯,主幹為木質,外形多革質,顏色為黃白色,分支較少,多有老葉生長。
植株葉形為劍型,長度約為50厘米左右,而寬度僅有4毫米左右,植株無葉脈,顏色為翠綠,也會帶有紅紫色,葉緣刺手。
馬蘭花,外形與蝴蝶神似,花色為淺紅色、紫色兩種,花苞邊緣部位會有白色、綠色等,花型分明,屬於大型花卉植物,花梗部位長度約為4厘米左右,花瓣外裂,形狀特殊。
馬蘭花,果實顏色為綠色,成熟後為棕褐色,主要可入葯、播種,外形為橢圓球形。
F. 藍色的小野花是什麼花
藍畢啟色的小野花可能是:藍雪花、藍星花、馬蘭花、紫露草、勿忘我。
1、藍雪花:
藍雪花在7到9月份開放,花量繁多,有一定的觀賞性。藍雪花主要分布於中國河南境內(雞公山、伏牛山、太行山),北沿太行山(山西)至北京,東至江蘇(徐州)、上海與浙江舟山群島(衢山)。
生於淺山山麓和平地上。喜溫暖,耐熱,生長適溫25℃,喜光照,耐陰,忌烈日曝曬,較耐高溫高濕,乾燥不利其生長,喜富含腐殖質、pH值偏酸性的砂壤土。
G. 馬蘭花有什麼味道
沒有很特別的味道
馬藺(學名:Iris lactea Pall. var.chinensis (Fisch.) Koidz.);別稱馬蓮、馬蘭、馬蘭花、旱蒲、馬韭等,是鳶尾科鳶尾屬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是白花馬藺的變種,多年生密叢草本。
根莖葉粗壯,須根稠密發達,長度可達1米以上,呈傘狀分布。
葉基生,寬線形,高度可達到1250px,寬度0.4~25px,灰綠色,花莖高約250px,2~4朵花,花為淺藍色、藍色或藍紫色,花被上有較深色的條紋;蒴果長橢圓狀柱形,有6條明顯的肋,頂端有短喙;長4~150px,種子為不規則的多面體,棕褐色,略有光澤,種子9月份成熟。花期5-6月,果期 6-9月。
生於荒地、路旁、山坡草地,尤以過度放牧的鹽鹼化草場上生長較多。
分布於朝鮮、俄羅斯、印度和中國。
中文學名
馬藺
拉丁學名
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 (Fisch.) Koidz.
別稱
馬蓮、馬蘭、馬蘭花、旱蒲、蠡實、荔草、劇草、豕首、三堅、馬韭
二名法
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
界
植物界
形態特徵
馬藺是白花馬藺的變種,多年生密叢草本。根狀莖粗壯,木質,斜伸,外包有大量緻密的紅紫色折斷的老葉殘留葉鞘及毛發狀的纖維;須根粗而長,黃白色,少分枝。
共20張
馬藺
葉基生,堅韌,灰綠色,條形或狹劍形,長約50厘米,寬4-6毫米,頂端漸尖,基部鞘狀,帶紅紫色,無明顯的中脈。
花為淺藍色、藍色或藍紫色,花被上有較深色的條紋,花莖光滑,高5-10厘米;苞片3-5枚,草質,綠色,邊緣白色,披針形,長4.5-10厘米,寬0.8-1.6厘米,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內包含有2-4朵花;花乳白色,直徑5-6厘米;花梗長4-7厘米;花被管甚短,長約3毫米,外花被裂片倒披針形,長4.5-6.5厘米,寬0.8-1.2厘米,頂端鈍或急尖,爪部楔形,內花被裂片狹倒披針形,長4.2-4.5厘米,寬5-7毫米,爪部狹楔形;雄蕊長2.5-3.2厘米,花葯黃色,花絲白色;子房紡錘形,長3-4.5厘米。
蒴果長橢圓狀柱形,長4-6厘米,直徑1-1.4厘米,有6條明顯的肋,頂端有短喙;種子為不規則的多面體,棕褐色,略有光澤。
花期5-6月,果期6-9月。[1]
生長習性
馬藺根系發達,入土深度可達1米,須根稠密而發達,呈傘狀分布,這不僅使它具有極強的抗性和適應性,也使它具有很強的縛土保水能力。
馬藺直立生長的葉片可有效地減少水分蒸發,緩解雨水對地表的直接沖刷,而且還利於根部透氣。
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馬藺的地上部分會變得相對低矮,地上生長量會減低20%以上;同時,根系會更加發達,會增加10%以上,這都有助於其在高溫乾旱、水澇等不良環境中正常生存。
其種子在含鹽量0.44%條件下正常發芽;含鹽量0.51%時,發芽率明顯下降,含鹽量達0.75%時,喪失發芽能力。萌發後的幼苗在土壤含鹽量達0.27%、pH值達7.9-8.8的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並開花結實。
生於荒地、路旁、山坡草地,尤以過度放牧的鹽鹼化草場上生長較多。[2]
耐鹽鹼、耐踐踏,根系發達,可用於水土保持和改良鹽鹼土。[3]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也產於朝鮮、俄羅斯及印度。[3]
H. 馬蘭花的介紹
馬蘭花,70歲,寧夏自治區靈武市人,回族口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I. 馬蘭花的地理分布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四川、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也產於朝鮮、蘇聯及印度。